㈠ 為什麼澳大利亞會有很多袋類動物地理隔離
動物種群由於同時受到不同環境因素的選擇作用,而向不同方向發展,形成新物種。形成新種的最常見方式是地理隔離。它在動
物進化過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距今2億多年前,地球上各大陸幾乎相連成為一大片陸地。當時氣候溫暖乾旱,原始的哺乳
動物一一有袋類,就在這塊土地上不斷地發展起來。到了距今7000萬年的中生代末期,這塊大陸逐漸分裂、漂移,以後澳大利亞
大陸就與其他大陸隔絕了。澳洲大陸分離出來以後,原來所處的地理緯度幾乎沒有發生變化,氣候條件也一直比較穩定,這就為
有袋類的生存、棲息與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地理上的阻隔使澳洲大陸上生存的哺乳動物免於同其他大陸上的獸類往來接
觸,進行生存競爭,所以原始的有袋類哺乳動物能夠一直在澳洲大陸上生息繁衍至今。
gw
㈡ 為什麼澳大利亞的動物愛長袋子
多少年來,澳洲大陸一直孤獨地處於其他大陸之外,這塊大陸上的其他動物幾乎與外界沒有任何的聯系,除了土著人,因為這些土著人被認為是遠古時期從亞洲大陸上遷徙過去的。這個情況致使澳大利亞大陸上的物種具有十分獨特的形態。
根據魏格納的大陸漂移理論,在二億三千萬年前,地球只有兩個大陸,一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叫勞亞古陸,另一個分布在南半球叫岡瓦納古陸,由於在地球自轉和地殼板塊運動的作用下,兩個古陸開始分崩離析。而澳洲大陸就在岡瓦納大陸,和現在的南極大陸連在一起,到了6500萬年前,澳洲完全脫離了舊大陸,向赤道方向沖去。即使現在,這個運動仍在繼續,但我不能確定地說出它運動的速度,因為我沒有確切的數據。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澳大利亞位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領土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和南部的塔斯馬尼亞島等。北臨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與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東北隔珊瑚海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毗鄰,西瀕印度洋,東、南臨塔斯曼海。海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毗鄰,西瀕印度洋,東、南臨塔斯曼海。澳大利亞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等島嶼組成,面積768.23萬平方公里。佔大洋洲的絕大部分。海岸線長20125公里。
雖四面環水,但由於受亞熱帶高氣壓及東南信風的控制和影響,降水量從北、東、南三面沿海向內陸呈半環狀遞減,致使沙漠和半沙漠佔全國面積的35%,而形成超過五成澳陸面積的熱帶沙漠氣候,並造成澳陸氣候呈半環狀分布。
如圖《艾爾附近的沙丘》。在澳陸南部的納拉伯平原與大澳大利亞灣之間艾爾城附近,有被風吹積而成的沙丘原野,沙丘與海岸相連接在一起,在風力、摩擦力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沙丘常常變化。這是其中一個地表裸露的荒漠。
森林面積為106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為14%。全國分為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3個地區。全國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撥2230米,最長河流墨爾本河長 3490公里。中部的埃爾湖是澳大利亞的最低點,湖面低於海平面12米。在東北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 大堡礁南北延伸2300多公里。平常多隱沒在海平面下,低潮時才露出海面,是海上交通的障礙。
澳大利亞有很多古老的動植物。大約在兩億年前,澳大利亞就同其他大陸分離,孤立存在於南半球的海洋上,長期以來,由於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的演化很緩慢,至今還保存著許多古老的物種。那裡沒有高級的野生哺乳動物,只有低級的有袋類動物,如腹部有口袋以保存幼獸的大袋鼠、吃桉樹葉生活的小袋熊,以及卵生的哺乳動物鴨嘴獸等,都是澳大利亞獨有的珍奇動物。澳大利亞的植物有12000種以上,其中四分之三是特有種。
㈢ 為什麼澳洲都是些有袋類動物
有袋動物 恐龍滅絕的一千萬五百年後, 新生代初期, 經過隕石浩劫, 恐龍的位置順理成章地讓給哺乳類動物。距今約5000萬年前, 澳洲和南極洲分開, 被遼闊的海洋和其他陸地隔開, 自此踏上了隔離演化的道路: 澳州的動、植物都獨立發展。由於完全沒有種族上的來往, 基於環境適應的考慮, 當地的動物開始發展出有育兒袋的特徵, 就是今天著名的有袋類動物。簡單點來說, 有袋類動物是隔離演化的產物。澳州的有袋類動物總共有二百五十多種, 袋狼也在地球上生活超過幾百萬年, 但由於種族老化, 五萬年前只是餘下一個品種。其他著名的有袋類動物還有: 袋鼠、袋熊、無尾熊等等, 有袋類動物在澳洲生存幾千萬年, 它們並沒有外來的敵人, 因為幾千公里闊的大海洋已經把澳洲跟所有的其他動物分開。有袋類動物有不少是靠吃植物為生的, 由於沒有外來的敵人, 唯一能夠抑制它們數量的因素就是袋狼。袋狼約長一公尺, 特徵是它的背後有15~20條像老虎的斑紋。 袋狼原本分布在澳洲和塔斯馬尼亞島上, 但當逐漸被淘汰的時候, 由於數量減少, 距今幾萬年前只有塔斯馬尼亞島上仍然存在袋狼, 種屬降至餘下一種。但情況穩定下來, 它們的數目沒有再減少, 這個情況維持了幾萬年。直至十九世紀, 當人類首次踏足這片土地, 原有的食物鏈發生重大改變。原本由袋狼作為最高層消費者(consumer), 轉變為人類作為最高層消費者。由於轉變突然(動物的轉變往往是以百萬年來計算, 即時是二百年的轉變, 也叫做「突然」), 有些動物沒法適應, 例如袋狼, 最終被獵殺, 踏上滅亡的道路。 1936年全球公認的最後一隻袋狼死亡, 自從滅絕的六十年內, 塔斯馬尼亞群島西部的偏僻叢林中每年都有人聲稱目擊袋狼。在八十年代, 衛星技術的進步令國家公園管理人員可以安坐辦公室, 透過電腦查閱保護區的狀況。即使如此, 至今仍未能找到足夠的證據證明仍然有袋狼生還。另外, 1966年有人在澳洲的山洞內發現保存良好的袋狼, 但至今仍然未有任何相片或錄影片段證實這種動物仍然生存。 http://www.gce.net.cn/zhongxiaoxue/xiaoxue/jiansheluxx/ziliao/konglong/new_page_32.htm
㈣ 為什麼澳大利亞會有很多袋類動物
動物種群由於同時受到不同環境因素的選擇作用,而向不同方向發展,形成新物種。形成新種的最常見方式是地理隔離。它在動物進化過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距今2 億多年前,地球上各大陸幾乎相連成為一大片陸地。當時氣候溫暖乾旱,原始的哺乳動物——有袋類,就在這塊土地上不斷地發展起來。到了距今7000萬年的中生代末期,這塊大陸逐漸分裂、漂移,以後澳大利亞大陸就與其他大陸隔絕了。澳洲大陸分離出來以後,原來所處的地理緯度幾乎沒有發生變化,氣候條件也一直比較穩定,這就為有袋類的生存、棲息與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地理上的阻隔使澳洲大陸上生存的哺乳動物免於同其他大陸上的獸類往來接觸,進行生存競爭,所以原始的有袋類哺乳動物能夠一直在澳洲大陸上生息繁衍至今。
㈤ 澳大利亞為什麼多袋鼠
有袋類動物主要於澳大利亞及其附近島嶼,幾乎佔澳大利亞所有哺乳動物種數的一半,在有袋類動物中,袋鼠是最出名、最逗人喜愛的珍獸,而且絕大多數種類都分布在澳大利亞,所以澳大利亞被稱為「袋鼠之國」。其中大赤袋鼠已成為澳大利亞的象徵,甚至幾乎成了澳大利亞的同義詞。在澳大利亞的國徽上就繪有一隻大赤袋鼠;在澳大利亞國際航班的客機上,也畫有一隻奔跑著的大赤袋鼠;此外,大赤袋鼠還廣泛用作商標的圖案。有袋類動物和單孔類動物一樣,也是比較落後的。靠育兒袋哺育後代,看上去得體,安全,舒服,其實這是進化得比較慢的動物種類之一。澳大利亞不像亞洲、非洲、美洲、歐洲等大陸那樣生活著許多食草動物的天敵——大型食肉獸。如果有的話,有袋類的品種和數量都不會是今天的狀況。非洲的獅子在撲食斑馬、長頸鹿等食草類動物時,往往先得手的是未成年的。因為相對來說父母跑得快一些,年長者逃避時的經驗也多一些。有袋類的幼兒是躲在育兒袋中,如果有敵人,幼獸似乎比「無袋類」動物安全,但這可苦了母親,她如何能逃脫追擊?最後一定母子雙亡。幸運的是,澳大利亞是個島國,四面環水,與其他大陸隔離,捕獵食草動物的猛獸是無法到達的,因而成了袋鼠的天堂。當然,有的猛禽(如楔尾鷹)也會襲擊袋鼠,不過它們主要捕食小型袋鼠和大型袋鼠的幼仔,而對成年的大袋鼠是無能為力的。大袋鼠雖然看上去不像猛獸那樣張牙舞爪,兇相畢露,卻有著一套抗敵絕招。在陷入絕境時,會破釜沉舟,決一死戰:它迅速跳躍到樹旁,將背緊靠著樹干,同時發出嚇人的呼聲。當對方進一步逼近時,它會突然伸直前肢,將兩只匕首似的尖爪刺入對方的腹部,抓出內臟,或者用後肢猛烈地蹬對方的腹部,將它踢傷甚至踢死。如果在靠近水域的地方,大袋鼠便跳躍到齊腰深的水中,轉過身子迎面等待著對方游來,然後用前肢抓住對方的頭,使勁地往水下按,此刻,對方只好掙扎著往岸上逃,否則就會被淹死在水中。此外,大袋鼠的快速跳躍也有利於逃避敵害。有時,它還會揮動粗長的尾巴回擊來犯者。因此,袋鼠家族幾百種品種安然地生活在一個世外桃源中,它們把這種原始的動物屬性保留到今天。
㈥ 為什麼大多數有袋類動物都生活在澳大利亞這是為什麼
封閉的進化環境。。。。
㈦ 澳大利亞為什麼會有很多袋類動物
兩億多年前,地球上的陸地幾乎還是一體的,而且氣候溫和,為有袋目動物的繁衍提供了必要條件;
到了距今7000萬年的中生代末期,這塊大陸逐漸分裂、漂移,澳洲大陸逐漸分離出來;
澳洲大陸分離出來以後,位置、氣候等條件幾乎沒有變化,所以有袋目動物還能繼續存在。同時,澳洲大陸正好沒有它們的天敵,就更有利於它們的繁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