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澳大利亞5.9級地震,震塌墨爾本樓房,是否有人員傷亡的情況
這次澳大利亞墨爾本市發生5.9級地震並沒有造成較大的事故結果,但是已經造成了多人受傷,一棟建築側面受損的一個事故結果,而萬幸的時本次地震並沒有造成人員死亡。此次地震就是發生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市區,這個城市是澳大利亞南部濱海城市,同時也是澳大利亞的第二大城市,還是維多利亞州的首府,也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和國際大都市。這次地震並沒有對這個城市造成太大的傷害,只是有少許的民眾受傷和建築物損壞而已。同時澳大利亞也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全球第十二大經濟體,也是一個農業非常發達的國家。澳大利亞也是一個美麗的國家,他們的旅遊業非常發達,全世界各國人民都喜歡到這個國家來旅遊。
㈡ 按地震成因劃分,目前世界發生的地震主要屬於什麼地震
地球陸地上發生的所有地震的動力,都來自於盆地,沉積平原,壩子,沉積河谷,等的所有沉積區,沉積區域是地震的動力產生的源泉!!
天然地震的動力,源於地球自身的核能
郭德勝 佳木斯大學數學系伊春市湯旺河黨校
摘要:
根據方法論,研究地殼的運動和形變,必須從物質的物理角度和化學角度進行全面的分析總結。物體自身發生形變,產生動力的主要途徑是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和核裂變,物體的動能與勢能導致物體形變或移動,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形成化學能,導致物體形變或移動。而動能、勢能、化學能、核能是物質自身形成動力的絕對因素。根據多年的細致的研究發現,地球內部即存在物理變化,又存在化學變化,在地球內部的物質化學變化中,各種物質之間相互轉化,形成新的無機物、有機物,單質及核能,而這些物質都具有能量釋放的特性,形成動力。對照地下能量物質與地震產生的位置,可以得出,地震發生的位置與核物質存在的位置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再結合大量事實及文獻,根據地震與能量物質的一系列復雜關系,循序漸進的邏輯分析、推導,推論出這樣一個事實,天然地震的動力,來源於地球內的核能。
關鍵詞:鈾;鈾礦;鈈;鐦;氡;裂變;聚變;衰變;半衰期;中子;地震;天然核反應堆.
前言:
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氣候發生了快速的變化,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氣候惡化加劇,對人類的生存造成極大的威脅與不適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地學科學家與學者當務之急。
自古以來,科學研究者對地震研究一直糾結於地震的「動力」問題,運用「板塊理論」進行了無數次的研究,最終沒有得出科學的結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方法論給出了解釋,研究地質形變,必須要針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所產生的動力入手,對地震等自然災害形成的動力進行分析、判別,只有找到地質災害的動力根源,一切地質災害問題就將迎刃而解。
通過大量的歷史資料與文獻,結合自己多年的認識和總結,按照方法論、以及正確的邏輯思維分析、判斷,在長時間的細致研究與總結中,對地質災害的動力根源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認識,運用正確的思維邏輯,結合文獻對地震等地質災害問題加以全面的剖析和嚴謹的論述。
一,地殼發生形變分析
物體發生形變,不外乎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所形成的動能、勢能、化學能以及核能所形成的動力,地殼發生形變,是地球外部因素與內部的動能、勢能、化學能、核能導致的結果,在地球外部,存在風能、光能、水能,山體勢能,在地球內部,存在著煤、石油、天然氣,核物質等能量物質,而這些物質都隱含巨大的可釋放能量,在一定條件和長時間的轉化過程里,就會發生能量的釋放。火山爆發、地震現象,這是一種能量釋放,造成地殼出現抖動,由於地下本身就存在了各種可燃的能量物質以及核物質,那麼,火山爆發、地震的「動力」一定來自地球內部。由此,我們要對地球內部的地質結構以及地球內部各種能量物質進行研究分析,找到使地殼發生形變的根源。
二,地震、地下能量物質存在的位置分析
根據「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起了決定作用」這篇文章,得出這樣的結論是,盆地、沖擊平原地帶會形成煤和天然氣,而成煤地帶,又是地震發生過的地帶。比如山西,歷史發生了無數次大地震,而山西是又是產煤的大省,地震、煤礦、天然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再根據,鈾礦與天然氣伴生等大量的史料文獻,讓我們清楚了這樣一個事實,鈾礦與天然氣共存,也存在於盆地及沖擊平原內及其盆山邊緣,那麼,在盆地、沖擊平原及其周圍就存在這樣一個事實。
煤、天然氣、石油、鈾礦、地震在一個以盆地、沖擊平原這樣地貌的的特殊位置上。在盆地、沖擊平原這個特殊位置上,讓我們發現了無數的煤礦,天然氣礦,油礦、鈾礦,而這些物質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以釋放能量的物質,在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時時的發生著地震,地震與這些能量物質,就存在了千絲萬縷的復雜關系。[1.2.3.4.5]
三, 地下所有能量物質能否在地下釋放能量
對於埋藏地下的能量物質,我門所知道的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氣、瓦斯、核物質。這些儲存地下的能量物質能否進行能量的釋放呢?
按照煤、石油、天然氣瓦斯的燃燒、爆炸性質,他們燃燒、爆炸需要氧氣條件及明火,氧氣的多少決定了能量釋放的多少,礦井常常因瓦斯爆炸引發地震,這是井下瓦斯濃度與充足的氧氣存在了爆炸的條件。在地下,如果煤、天然氣、石油這些礦出現完全的能量釋放,那麼,就必須存在有足夠的氧氣。但事實證明,地下的氧氣不足以釋放這些能量的物質,但現在,大量的事實,以及無數的相關文獻證明,地下存在與天然氣伴生的鈾礦[2.3.4.5],鈾是核物質,鈾礦是運用到各個領域的基礎燃料,而且釋放的能量巨大。而對於核物質來講,不需要任何條件,只需要一個「中子」撞擊,就能將核物質的能量釋放出來。 [9]
四,分析地球內部所存在核物質的特性
現在所發現的地下核物質是鈾礦,鈾的原子序數為92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種同位素鈾234、鈾235和鈾238。鈾238的半衰期約為45億年,鈾235的半衰期約為7億年,而鈾234的半衰期約為25萬年,鈾礦石里含有鈾234、鈾235和鈾238。[6]
參考關於「鈾_鈈和鈾核裂變產物的若干問題_兼談2011年福島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質」,這篇文章詳細的介紹了核物質的衰變、裂變以及產生的高能碎片繼續衰變的過程,在鈾的三種同位素U234,U235,U238中,鈾U235有巨大的能量,1克U235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5噸優質煤所釋放的能量,當鈾U235在中子、熱中子的轟擊下,會發生裂變,裂變的途徑有60多種,裂變所形成的高能碎片有20多種,主要的高能碎片有鍶89(半衰期50天),鍶90(半衰期29年),氪(半衰期10.8年),氙半衰期(9個小時),鈾233,鋇141,等碎片,這些高能碎片,在一定時間內,還會繼續發生衰變,裂變,繼續釋放能量。[6]
鈾礦中存在鈈的痕量,鈈的同位素有13種,自然界里有鈈244,鈈239 ,儲量極少,半衰期年限比較長,人造的鈈的同位素PU238,PU240,PU234,PU232,PU235,PU236,PU237,PU246等,PU244,半衰期約8千萬年,PU239半衰期約2.41萬年,PU238半衰期約88年,PU240半衰期約6500年,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地球內部還存有著極少量的鐦,主要出現在含鈾量很高的鈾礦中。[6.27.28]
鐦的同位素已知的鐦同位素共有20個,都是 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最穩定的有鐦-251( 半衰期為898年)、鐦-249(351年)、鐦-250(13.08年)及鐦-252(2.645年)。其餘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一年以下,大部分甚至少於20分鍾。鐦同位素的 質量數從237到256不等。[34.35]
鐦-252是個強中子射源,因此其放射性極高,非常危險。鐦-252有96.9%的概率進行α衰變(損失兩顆質子和兩顆中子),並形成鋦-248,剩餘的3.1%概率進行自發裂變。一微克(最)的鐦-252每秒釋放230萬顆中子,平均每次自發裂變釋放3.7顆中子。其他大部分的鐦同位素都以α衰變形成鋦的同位素(原子序為96)。可用作高通量的中子源。[9.29] 能夠利用的鐦的數量非常少,使其應用受到了限制,可是,它作為裂解碎片源,被用於核研究。[7.9.24.26]
如果含鈾量高的鈾礦一旦出現鐦,鐦是強中子源,衰變會釋放中子,對於含鈾量高的鈾礦,就會導致裂變,這如同成熟女人的卵細胞,當遇到精子,就會產生卵細胞分裂。
鈾即能自發裂變,又可以人工裂變,在裂變過程中產生巨大能量,同時會發光、發熱。鈾裂變在核電廠最常見,加熱後鈾原子放出2到4個中子,中子再去撞擊其它原子,從而形成鏈式反應而自發裂變,產生爆炸。[12]
五,一個鈾礦形成的能量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對比分析
根據美國地震學家裡克特和古登堡提出的「里氏地震」,汶川八級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約為10億噸左右當量的TNT,按照一千克鈾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萬噸TNT所釋放的能量,來推導汶川大地震需要多少鈾礦石,一般情況,鈾在鈾礦石里的比例約0.75/100,按照這個標准計算,10億噸TNT當量需要多少噸鈾礦石呢?把10億噸TNT當量換算成鈾裂變能量,經過計算,需要鈾5萬千克,換算成鈾礦石,約0.6667萬噸,這就是說,如果有0.6667萬噸的鈾礦石完全裂變,就會產生10億噸TNT當量。
2012年11月5日,從國土資源部獲悉 ,內蒙古發現大型鈾礦,儲量達到3萬噸,如果三萬噸鈾礦完全裂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45億噸TNT當量。2016年1月17日 - 1月14日,記者從全區國土資源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獲悉,內蒙古發現七處大型鈾礦床,內蒙古的鈾礦如果完全釋放,將遠遠超過45億TNT當量,由此對比,內蒙古鈾礦如果發生完全裂變,所形成的能量遠遠超過8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23]
六,地震發生的前後,氡氣出現明顯量的變化
氡是一種放射性惰性氣體,鈾是氡的母體,因此有鈾存在的地方就有氡。根據這一說法,如果地表發生了氡氣變化,那麼地下就可能存在鈾及其他核物質,現在常常運用氡出現的變化探測鈾礦。另一方面,很多事實表明,在地震後,氡氣有了明顯變化,在地震後,對龍門山斷裂地帶檢測,氡出現明顯的不同,有鈾礦的地方會出現氡氣,氡氣與鈾有著直接的關系。[13.14.16.25]
七,鈾礦的衰變、裂變,與地震和餘震現象高度吻合
根據奧克洛現象,地球內部存在天然的核反應堆,在一定的時間里就會產生核衰變、核裂變,釋放能量,鈾礦的大小及含量決定了能量釋放的大小,一旦出現鈾礦出現衰變、裂變,那麼就會釋放巨大能量,產生地動、地震現象。[19.20.21.22]
根據天然氣與鈾礦同存,及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起了決定作用,推導出,鈾礦與地震所發生的位置完全處於同一位置,[1.3]
根據地球內部還存有著極少量的鐦,主要出現在含鈾量很高的鈾礦中。一個鈾礦一旦有了鐦及鐦的同位素存在,那麼鈾礦發生裂變的時間,被鐦所決定,鐦及鐦的同位素的衰變有900年的,有幾十年的,有幾十分鍾的,而且是核變的中子源。
根據鈾是氡的母體,鈾礦發生裂變,氡就自然脫離母體,氡氣自然會發生變化。
根據內蒙古地區鈾礦的儲量,三萬噸的鈾礦具備了大地震所產生的當量。
根據鈾發生裂變所產生的高能碎片,還會遇到其他核物質及其同位素的裂變或衰變所釋放出的中子繼續撞擊,再次裂變。鐦的同位素很多,而這些同位素衰變時間,從20幾分鍾到幾百年不等。更重要的是釋放中子,高能碎片接受中子,會繼續裂變,進而形成持續的能量釋放,直至核物質能量釋放完為止,這和每次大地震後的餘震過程高度相似。
根據核裂變的特性,地球內部發生鈾礦核裂變,採用聲波預測是無法實現的。
從上面所發現的結果,鈾礦與天然氣位置,鈾礦能量與地震能量地震位置同處於一個位置,地震發生產生的TNT當量與鈾礦轉化的TNT的當量匹配,地震、餘震的過程,與核裂變釋放能量的過程極度相似。[15.38]
八,對核聚變的思考與分析
核聚變的過程也是一種能量釋放的過程。核聚變是小質量的兩個原子合成一個比較大的原子 ,核裂變就是一個大質量的原子分裂成兩個比較小的原子, 在同等條件下,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遠遠大於核裂變。在史料和文獻中還未有地球內部發生自然核聚變的解釋和說明,只是有文獻說明,地球內部發現3H的證據,根據現有的資料和文獻,對於地球內部是否存在核聚變還沒有科學的證實,更因為,核聚變的條件比較苛刻,需要超高的溫度,火山爆發會有較高的溫度,地球內部核裂變會出現較高的溫度,它們所產生的溫度能否滿足核聚變的條件,在核裂變中是否還存在核聚變,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科學證實。[37.39]
九,地震的消減方法
另據報道,澳大利亞近些年很少地震,通過了解,澳大利亞是鈾礦產量高的國家,而且很早就對鈾礦進行了開采,到現在有80多年的歷史,很多鈾礦都被找到和開采,鈾礦被開采後,奧克洛天然核反應堆現象也就不存在了。澳大利亞近幾十年很少地震,與大量開采鈾礦是否有關系?就有必要的思考了。[33]
地震屬於能量的釋放,而對於地下的的能量物質來講,鈾礦的能量巨大,而且,鈾礦發生能量釋放的方式非常簡單,釋放的條件是,鈾礦的含量達到一定程度,存在中子源,就會出現鈾裂變,導致能量釋放,出現地殼的震動。
通過上述的分析,消除地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快速找到鈾礦並開采,把這個可以釋放能量的核物質從地球內移除,除去地震的隱患,這是非常可行的辦法。另一方面,對所存在的鈾礦地區,進行鈾礦含量鑒定,因為鈾礦石達到一定含量,才會形成裂變條件。[8.15.17]
十,海嘯的形成
海嘯也同地震一樣,是海洋內出現巨大能量的釋放,但根據已有的資料和文獻,還無法斷定海嘯是哪種能量物質發生了釋放,科學界對可燃冰這個能量物質特性,還沒有較詳細的論證,海洋底部是否也存在核物質也沒有相關文獻和實證,因而,海嘯的發生,是什麼哪一種能量物質還難以定論。
結論
通過上述的邏輯分析和推論,如果所採用的文獻和數據是科學的,那麼,地震將不再是奧秘。自然發生的地震、餘震都是鈾礦的含量到了一定程度,在含量高的鈾礦中,鐦及鐦的同位素會發生衰變,射出中子而導致鈾礦的裂變,釋放能量產生巨大的動力,引起地震震動和無數次持續裂變而產生的餘震,同時,根據盆地、沖擊平原對成煤成礦、地質災害起了決定作用,及天然氣與鈾礦同存,這兩篇文章,就可以發現以往很難發現的各種礦物質,同時,對地震的減消提供了合理的指導方向,為減免大地震的發生,為人類不再為地震所困找到了病因,這是造福人類,重新認識地球的一次史無前例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地質災害起了決定作用 郭德勝 - 《科技視界》 , 2016 (26) :304-305
2. 天然氣、煤、鈾共存關系初探——以鄂爾多斯盆地東勝地區為例 柳益群 韓作振 馮喬 邢秀娟 樊愛萍 楊仁超 全國沉積學大會 , 2005
3. 多種能源礦產同盆共存富集成礦(藏)體系與協同勘探——以鄂爾多斯盆地為例 王毅 , 楊偉利 , 鄧軍 , 吳柏林 , 李子穎 ,地質學報》 , 2014 , 88 (5) :815-824
4. 鄂爾多斯盆地多種能源礦產共存富集組合形式研究 李江濤《山東科技大學》 , 2005
5. 柴達木盆地北緣油—氣—煤—鈾共存及其地質意義 王丹《西北大學》 , 2015
6. 關於鈾_鈈和鈾核裂變產物的若干問題_兼談2011年福島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質 曾鐵《職大學報》 , 2013 (4) :75-80
7. 248 Cm和252Cf自發裂變瞬發中子譜測量 包尚聯 , 劉文龍 , 溫琛林 , 樊鐵栓 , 巴登柯夫 ,《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 2001 , 25 (4) :304-308
8. 近似模擬地下核爆炸沖擊震動效應方法的探討 薛宇龍 , 唐德高 , 么梅利 - 《爆破》 - 2013
9. 淺談核電站用鐦-252中子源 溫國義 - 《科技與創新》 - 2017
10. 一種可實現臨界及次臨界運行實驗的液態金屬冷卻反應堆實驗系統 柏雲清 , 吳宜燦 , 宋勇來
11. 某些單酸有機磷酸酯萃取Cf和Cm 居崇華 , 汪瑞珍 , 樊芝草《核化學與放射化學》 1982 , 4 (3) :186-186
12.不同級鈈材料的衰變放熱功率計算分析 左應紅 , 朱金輝《核技術》 2016 (1) :39-44
13. 印度用於找鈾的氡測量方法 A.S.布哈特那格《鈾礦地質》 , 1973 (6) :45-47
14. 用含氡量變化來預報地震吳迪《世界科學》 , 1984 (7) :64-65
15. 90年代以來核爆炸地震學研究進展 吳忠良 , 牟其鐸《世界地震譯叢》 , 1994 (4) :1-7
16.汶川8.0級地震氡觀測值震後效應特徵初步分析 劉耀煒 , 任宏微《地震》 , 2009 , 29 (1) :121-131
17. 地下核爆炸消滅大地震 田武《大科技》 , 2000 (6) :31-31
18. 3MeV中子誘發裂變測定鈾同位素豐度 喬亞華,吳繼宗,楊毅,劉世龍《原子能科學技術》 , 2012 , 46 (7) :878-880
19. 天然反應堆與核燃料 李盈安《華東地質學院學報》1940年10期
20. 奧克洛現象——天然核反應堆 巴侍《世界核地質科學》 , 1982 (5)
21. 自然界的核反應堆 劉鐵庚《地球與環境》 1976 (4) :34
22. 天然裂變反應堆——奧克洛現象 燁苓《世界科學》 , 1990 (4) :20-22
23. 90年代以來核爆炸地震學研究進展 吳忠良 , 牟其鐸《世界地震譯叢》 , 1994 (4) :1-7
24. 鐦源中鐦同位素及其子體的測定 喬盛忠 , 劉亨軍 《原子能科學技術》 , 1983 , 17 (1) :18-18
25. 龍門山斷裂帶震後地球化學特徵 王運生 徐鴻彪 魏鵬 馬宏宇 王福海 雷清雄 賀建先
26. ~(252)Cf自發裂變源裂變碎片衰變譜學研究 瀋水法 , 田海濱 , 周建中 , 石雙惠 , 顧嘉輝 會員代表大會 , 2004
27. 44.0 44.1 44.2 44.3 44.4 ANL contributors. Human Health Fact Sheet: Californium (PDF).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August 2005.
28. ^ Emsley, John. Nature's Building Blocks: An A-Z Guide to the Elements New.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19-960563-7.
29. 252Cf快裂變室研製 李建勝 , 張翼 , 金宇 , 李潤良《核電子學與探測技術》 , 2001 , 21 (4) :264-267
30.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稀土元素鐦的新發現 新型 《化工新型材料》 , 2015 (5) :266-266
31. 鐦能用於安全儲存放射性廢料 董麗《現代材料動態》 , 2014 (12) :3-3
32. CALIFORNIUM ISOTOPES FROM BOMBARDMENT OF URANIUM WITH CARBONIONS A Ghiorso , SG Thompson , J K. Street , GT Seaborg 《Office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T... , 1950 , 81 (1) :154-154
33. 澳大利亞鈾礦資源考察 金若時 , 蘇永軍 《地質調查與研究》 , 2013 (4) :276-280
34. 中國鐵合金在線知識庫 鐦
35.Alpha-decay properties of 247Cf, 248Cf, 252Fm and 254Fm Elsevier 《Nuclear Physics》 , 2016 , 413 (3) :423-431
36. 新疆九個褐煤礦輻射水平調查劉福東 , 盛明偉 , 張志偉 , 劉艷陽 , 陳凌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年報》 , 2010 (1) :321-322
37. 核聚變原理 朱士堯 北京:中國科大出版社1992,(5)
38. 外地核中U、Th的分布、核裂變及其對地球動力學的影響 鮑學昭 《地質論評》 1999年S1期
39. 地球內部生成~3H的證據 蔣崧生 何明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 北京
㈢ 澳大利亞東南發生5.9級地震,當地的震感如何
地震離我們並不遙遠,在全世界每年都會發生很多起地震,不僅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也造成很多的經濟損失,在澳大利亞突發5.9級地震,在當地有明顯的震感,其中新聞直播間都晃動了起來,但是新聞主播卻不知所措,而且在當地有很多房屋都出現了裂痕,甚至有不少的牆壁倒塌,從視頻現場可以看到在澳大利亞街道上遍地都是瓦礫,可以看出這次的地震影響對當地很大。
在遇到地震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的撤離。在離開的時候千萬不要選擇乘坐電梯,因為很可能會被困在電梯裡面,也不要去迷戀家裡還沒有帶走的貴重物品,要選擇從應急通道進行,離開在淘寶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有序,並且留意腳下是否有東西,避免被絆倒,同時大家一定要互相幫忙,千萬不能互相推擠,避免發生踩踏事故,
㈣ 澳大利亞東南發生5.9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當地是地震的高發區嗎
對於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言,其實很多事情的發生,真的是我們難以預測到的,尤其是地震這種自然災害,那麼當我們在網上看到澳大利亞東南發生5.9級地震,震源深度10km的這點事情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產生這樣的疑惑,就是當地的是地震的高發區嗎?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在我個人看來,其實我覺得當地並不是地震的高發區。而且這些屬於一種異常的現象,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
所以經過這個事件之後,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應該要更多的去關注這方面的問題,比如說平時應該要做和尚關的防禦措施。尤其是學校和相關的部門,在平時的時候,應該要大力的宣傳地震相關的保護工作。而且平時也可以做一下安全演練的事件,這樣的話,就能夠讓人們在地震真正來臨的時候能夠想到逃生方法。以上就是我總結的一些對於這一問題的相關認識。
㈤ 澳大利亞有哪些自然災害
澳大利亞的自然災害主要有:暴雨洪澇、高溫乾旱、森林火災、熱帶氣旋等,以氣象和水文災害為主。
國際紅十字會於16日公布的2014年度《世界災難報告》顯示,2013年全球共發生337起自然災難,為過去10年來最低水平。而在各類自然災難中,洪水最為頻繁,其次為暴風雨。與此同時,全球將近一億人口受自然災難牽累,超過2.2萬人在災難中死亡,菲律賓是災難致死人數最多的國家,而澳大利亞則是全球蒙受自然災害損失最大的國家。
報告稱,2013年共有約2.2萬人在災難中死亡,低於過去10年來的平均人數,與此同時,受災人口達近一億,為10年來最低水平,其中近90%位於亞太地區,而澳大利亞及太平洋地區受災人口達到約7.77萬人。
不過,國際紅十字會警告,未來全球自然災難前景黯淡。該組織秘書長哈吉·阿馬杜·希表示,氣候變化正在不斷侵蝕人類的生存環境,而未來的自然災難將變得越來越頻繁和極端。
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步伐、人口增長速度以及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讓更多人口置身危險之中。與此同時,有專家警告,因溫室氣體排放而引發的氣候變化,將導致更多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
不過,該報告的首席編輯卡農也表示,事實上,相比自然災難,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給人類帶來危害要嚴重得多,諸如水質污染、營養不良以及各類疾病等。
此外,報告還指出,去年自然災難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354億元,為10年來第四低的年份,而澳大利亞則是經濟損失最大的國家,高達逾27億元。
不過,卡農指出,事實上,在自然災難所造成的損失中,很多根本無法無法用金錢來衡量。他舉例稱,去年菲律賓發生洪災,導致數百萬民眾失去家園和生計,但這些人很多都沒有保險,也從未被納入國際性統計任務中,因而這些人的損失根本無法精確估算。
此外,報告還預計在未來10年,自然災難給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有望增加逾3倍。對此,澳大利亞紅十字協會國際事務主管沃爾頓指出,提高民眾對氣候問題的認識以及主動採取降低災難風險措施,對於降低災難損失至關重要。
據悉,去年澳大利亞自然災難接二連三發生,先是奧斯維德熱帶氣旋登陸昆州,接著新州和塔州又相繼發生了兩起重大山火災難,數百萬居民的生活受到影響。
㈥ 近來幾年全世界發生的自然災害
2009年
一月
1月2日——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北緯31.9°,東經104.2°)發生4.7級地震。
1月4日——阿富汗北部興都庫什山脈發生里氏5.9級地震,震中位於距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東北255公里處的興都庫什山脈一帶,震源位於地下220.8公里處。
1月4日——印度尼西亞西巴布亞省馬諾誇里地區發生里氏7.6級地震,震源深度約10公里,至少造成4人死亡。
1月8日——哥斯大黎加首都聖何塞附近發生里氏6.2級地震。
1月15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北緯31.3°,東經103.2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約21公里。
1月17日——貴州省畢節地區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北緯26.9°,東經104.2°)發生4.0級地震。
1月19日——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亞附近海域發生里氏6.8級地震,震中在洛亞蒂群島附近,位於新喀里多尼亞首府努美阿東部455公里處,震源深度約33公里。
1月22日——新喀里多尼亞的洛亞蒂群島東南部發生里氏6.3級地震。
1月24日一一美國阿拉斯加州南部發生里氏6.1級地震。
1月24日——薩爾瓦多南部的太平洋海域發生了里氏5.2級地震,震中位於拉利伯塔德省附近的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為56.6公里。
1月25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北緯43.3°,東經80.9°)發生5.0級地震,震源深度約10公里。
1月28日一一薩爾瓦多西部太平洋海域發生里氏5.1級地震,震中位於松索納特省附近的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為47公里。
1月30日一一紐西蘭北島普倫蒂灣地區發生里氏4.5級地震,震中位於北島普倫蒂灣奧波蒂基東北40公里處,震源在地表以下40公里處左右。
1月31日一一墨西哥南部地區發生里氏5.3級地震,震中位於南部格雷羅州附近的太平洋海域,震源深25公里。
二月
2月1日——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 (北緯32.5°,東經105.3°)發生4.5級地震。
2月8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北緯30.9°,東經103.2°)發生4.3級地震。
2月9日——秘魯西北部皮烏拉省附近海域發生里氏5.3級地震,震中位於皮烏拉省塞丘拉地區海岸以西123公里的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為15公里。
2月14日一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額敏縣發生里氏4.6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46.7°,東經84.7°。
2月15日一一尼加拉瓜西南部太平洋海域發生里氏4.1級地震,震中位於尼首都馬那瓜以西125公里處的波內洛亞海濱浴場附近,震源深度約為15公里。
2月15日一一日本東北部岩手縣海域(北緯40.3°、東經142.5°)發生里氏6.0級地震,震源深度約40公里。
2月19日一一紐西蘭北部海域的克馬德克群島發生里氏6.8級地震,震中在拉烏爾島東北260公里處(南緯27.37°,西經176.45°),震源在地表以下62公里處。
2月20日一一巴基斯坦北部以及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里氏5.4級地震,震中位於印控克什米爾的巴拉穆拉地區。
2月20日一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柯坪縣發生里氏5.2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40.7°,東經78.7°。
三月
3月1日一一尼加拉瓜西部太平洋海域發生里氏5.0級地震,震中位於尼西部科林多港附近海域,震源位於海底57.6公里處。
3月6日一一澳大利亞第二大城市墨爾本發生里氏4.6級地震,震中位於墨爾本東南約90公里處。
3月9日一一瓜地馬拉發生里氏5.4級地震,震中位於瓜地馬拉西南部的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為155.7公里。
3月11日一一智利中部地區發生里氏5.5級地震,震中位於智利中部城市洛斯安第斯東北160公里處,震源深度為11.6公里。
3月12日一一巴拿馬南部太平洋海域發生里氏6.2級地震,震中位於奇里基省首府戴維市以南310公里處,震源深度為10公里。
3月12日一一哥斯大黎加東南部邊境海域發生里氏6.5級地震,震中位於布里卡海角以南280公里處。
3月12日——四川省青川縣發生4.7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2.4°,東經105.0°。
3月13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發生3.6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9.3°,東經73.7°。
3月16日——印度尼西亞東部北蘇拉威西省發生里氏6.4級地震,震中在梅龍瓜內市東南方向52公里處海域,深度為26公里。
3月18日——澳大利亞第二大城市墨爾本發生里氏4.5級地震,震中位於維多利亞州科倫巴拉地區以北5公里,距維多利亞州首府墨爾本約100公里。
3月20日一一湯加海域(南緯23.0°,西經174.7°)發生里氏7.9級地震,震中在湯加首都努庫阿洛法東南210公里處的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約10公里。
3月20日——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公主嶺市交界(北緯43.4°,東經124.9°)發生里氏4.3級地震,震源深度約19公里。
3月22日一一紐西蘭北島普倫蒂灣地區發生里氏5.7級地震,震中位於奧克蘭東南210公里處,震源在地表以下160公里處。
3月25日一一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生里氏6.0級地震,震中位於新不列顛島北部拉包爾附近,震源深度達47.8公里。
3月25日一一尼加拉瓜西南部太平洋海域發生里氏4.3級地震,震中位於尼首都馬那瓜西南部116公里的太平洋海域水下15公里處。
3月26日一一秘魯北部沿海地區發生里氏5.8級地震,震中位於秘魯首都利馬西北約855公里處,震源位於地表以下15.6公里。
四月
4月1日一一巴布亞紐幾內亞北部海域發生里氏6.3級地震,震中在巴新首都莫爾斯比港西北735公里處,震源深度10公里。
4月1日一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里氏6.1級地震,震中位於明古魯省明古魯市西南方向256公里處海域,震源深度為30公里。
4月4日一一印度尼西亞北蘇拉威西省附近海域發生里氏6.5級地震,震中位於北蘇拉威西省梅隆烏斯東北117公里處,震源深度為10公里。
4月6日一一義大利中部地區發生里氏5.8級地震,震中位於義大利中部阿布魯佐大區的拉奎拉市附近,距羅馬約100公里,震源深度為33公里,已造成294人死亡,1500多人受傷,10人失蹤。
4月7日一一日本北海道以北的千島群島發生里氏6.6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46.2°、東經151.9°,震源深度約10公里。
4月7日一一湯加附近海域發生里氏5.9級地震,震中在湯加首都努庫阿洛法以南145公里處,震源在地表以下84公里處。
4月11日一一墨西哥西部米卻肯州發生里氏4.8級地震,震中位於距薩拉羅卡爾德納斯城西南43公里處。
4月16日一一印度尼西亞西蘇拉威西省發生里氏6.4級地震,震中位於西蘇拉威西省明打威群島南巴蓋島西南32公里處,震源深度為50公里。
4月16日一一智利北部第一大區塔拉帕卡發生里氏6.3級地震,震中位於塔拉帕卡港口城市伊基克西北80公里的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為10公里。
4月17日一一阿富汗東部楠格哈爾省發生里氏5.5級地震及里氏5.1級餘震,造成至少25人死亡,另有30人受傷。
4月19日一一斐濟附近海域發生里氏5.8級地震,震中在蘇瓦東南425公里處,震源在地表以下566公里處。
五月
5月3日一一瓜地馬拉發生里氏6.1級地震,震中位於瓜地馬拉城西70公里處,震源位於地下104.2公里。
5月10日一一黑龍江省綏化市安達市發生里氏4.5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46.8°,東經125.3°,震源深度約7公里。
5月16日一一紐西蘭北部克馬德克群島附近海域發生里氏6.7級地震,震源深度約10公里。
六月
6月14日一一菲律賓南部棉蘭老島附近海域發生里氏6.1級地震,震中位於桑托斯將軍市東南約160公里,震源深度49.6公里。
6月15日一一秘魯南部伊卡省發生里氏5.2級地震,震中位於伊卡省皮斯科市西北部15公里處海域,震源深度為51公里。
6月18日一一紐西蘭北島旅遊城市羅托魯阿發生里氏5.1級地震,震源在地表以下170公里處。
七月
7月9日一一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北緯25.6°,東經101.1°)發生里氏6.0級地震,震中位於姚安縣官屯鄉,震源深度約10公里,造成1人死亡,324人受傷。
7月14日一一台灣花蓮海域(北緯24.1°,東經122.2°)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6公里。
八月
8月11日——印度安達曼群島發生里氏7.6級地震,震中位於首府布萊爾港以北大約260公里處,具體位置為北緯14度,東經92.9度,震源深度約33.1公里。
8月11日——日本靜岡縣附近的駿河灣發生里氏6.5級地震,震中位置為北緯34.8度,東經138.5度,震源深度約20公里。
8月19日——斐濟南部海域發生里氏6.0級地震,震源在地下280公里處。
8月24日——日本東北地區青森縣西北部近海發生里氏5.3級地震,震中位置為北緯41.1度、東經140.3度,震源深度約170公里。
8月28日一一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地區東南部發生里氏6.4級地震,震源位於北緯37.6度,東經95.8度。
九月
9月2日一一印度尼西亞西爪哇省附近的印度洋海域發生里氏7.3級地震,震源距海平面約30公里,造成70人死亡、966人受傷、32人失蹤。
9月6日一一阿爾巴尼亞東北部地區發生里氏5.4級地震,震中位於阿爾巴尼亞東北部與馬其頓接壤的迪勃拉地區,距首都地拉那大約100公里。
9月30日一一薩摩亞群島地區發生里氏8.0級地震,震源深度約33公里,造成183人死亡。
9月30日一一印度尼西亞西蘇門答臘省發生里氏7.6級地震,震中位於巴東西北78公里處,震源位於海床以下71公里處,至少造成1117人死亡,1214人受傷,210人失蹤。
十月
10月8日一一萬那杜附近海域發生里氏7.8級地震,震中位於桑托斯島盧甘維爾盧市西北295公里處海域,震源深度約35公里。
10月30日一一日本西南部海域發生里氏6.8級地震,震中位於九州以南的奄美大島和屋久島之間的東北海域,具體位置為北緯29.2度,東經129.9度,震源深度約60公里。
十一月
11月2日——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發生里氏5.0級地震,震中位於賓川縣平川鎮(北緯25.9°,東經100.7°),震源深度10公里,造成31人受傷。
11月17日——加拿大夏洛特皇後群島海域發生里氏5.7級地震,震中位於溫哥華西北約668公里處,震源深度約為10公里。
十二月
12月19日——台灣花蓮海域(北緯23.8度,東經121.7度)發生里氏6.7級地震,震源深度約30公里。
12月21日——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松原市長嶺縣和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交界地帶發生4.7級地震。[1]
12月30日——墨西哥北部下加利福尼亞州州府墨西卡利市發生里氏5.8級地震。
2010年一月
1月1日一一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發生里氏4.6級地震,震源深度11公里。[4]
1月1日一一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仲巴縣隆格爾鄉(北緯30.9度,東經84.0度)發生里氏5.0級地震,震源深度約10公里。
1月3日一一秘魯北部沿海地區發生里氏5.7級地震,震中位於秘魯安卡什省首府瓦拉斯西北75公里,震源深度距離地面約為104公里。
1月4日一一索羅門群島(南緯8.9度,東經157.3度)發生里氏7.2級地震,震源深度約33公里。
1月5日一一台灣宜蘭和花蓮交界外海發生里氏5.5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24.18度、東經121.91度,震源深度為48.4公里。
1月6日一一紐西蘭南島南部海域發生里氏6.0級地震,震中位於南島南部城市因弗卡吉爾西南460公里處,震源深度12公里。
1月9日——台灣屏東市發生4.9級地震,深度為50.7公里。
1月9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海域發生里氏6.5級地震,震中位於加州城鎮芬代爾以西33公里處,震源深度為7.6公里。
1月12日——義大利中部馬爾凱大區發生里氏4.0級地震,震中位於馬爾凱大區馬切拉塔省,震源深度大約25公里。震後的海地
1月12日——海地發生里氏7.3級地震,震中位於首都太子港西南約16公里處,震源深度約10公里,至少造成11.3萬人遇難、19.6萬人受傷。
1月17日一一阿根廷南部城市烏斯懷亞東南方向355公里處海域發生里氏6.3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0公里。
1月17日一一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與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交界處發生里氏3.4級地震,震源深度7公里。地震引發山體滑坡,造成5人死亡、1人失蹤、9人受傷。
1月18日一一俄羅斯千島群島發生里氏6.1級地震,震中位於新知島太平洋方向120公里處。
1月18日一一阿根廷西部聖胡安省發生里氏5.5級地震,震中距離聖胡安省首府聖胡安市約30公里,震源深度為113公里。
1月18日一一瓜地馬拉發生里氏5.4級地震,震中位於首都瓜地馬拉城東南101公里的太平洋海域。
1月19日——台灣花蓮縣發生里氏5.6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23.97度,東經121.57度,震源深度37.3公里。
1月19日——阿根廷西部聖胡安省發生里氏4.6級地震,震中位於聖胡安省和毗鄰的門多薩省交界處,距離門多薩省首府門多薩市約128公里。
1月19日——阿根廷西北部圖庫曼省和卡塔馬卡省交界地帶發生里氏5.4級地震。
1月20日——尼加拉瓜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地區發生里氏5.2級地震,震中位於距首都馬那瓜213公里的豐塞卡灣,震源在地表下26公里處。
1月20日——海地首都太子港發生6.1級餘震,震中位於太子港西南60公里處,震源深度為9.9公里。
1月24日——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萬榮縣交界(北緯35.5度,東經110.7度),發生里氏4.8級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5]
1月24日一一紐西蘭北島豐盛灣地區的懷特島以北海域發生里氏5.4級地震,震中位於懷特島以北70公里處的海域,震源在地表以下240公里處。
1月25日一一日本九州南部的大隅半島東南海域發生里氏5.3級地震,震中位於大隅半島東南、種子島以北海域(北緯30.9度、東經131.1度),震源深度約50公里。
1月25日——秘魯中部地區發生5.8級地震,震中位於秘魯瓦努科省印加港地區東北部39公里處,震源距離地面100多公里。
1月28日一一菲律賓東部卡坦端內斯省外海發生里氏6.0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13.74度,東經123.62度,距離卡坦端內斯省首府比拉克市156公里。
1月31日一一四川省遂寧市市轄區、重慶市潼南縣交界(北緯30.3度,東經105.7度)發生里氏5.0級地震,震源深度約10公里,造成1人死亡,15人受傷。[8]
二月
2月2日一一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生里氏6.2級地震,震中位於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布干維爾島阿拉瓦市以西125公里處,震源深度約為33公里。
2月4日一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發生里氏6級地震,震中位於加州北部海岸線一帶,離西北部的彼得羅利亞小鎮約56公里。
2月7日一一日本沖繩縣石垣島南部海域發生里氏6.6級地震,震中位於石垣島以南110公裏海域,震源深度約10公里。
2月8日一一墨西哥南部太平洋海域發生里氏5.9級地震,震中位於墨西哥南部太平洋海域,距離瓦哈卡州旅遊城市埃斯孔迪多港32公里。
2月18日——中國吉林省與俄羅斯交界處(北緯42.6度,東經130.8度)發生里氏6.5級地震,震源深度為540公里。[11]
2月22日一一台灣花蓮海域(北緯24.1度,東經122.9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約33公里。[12]
2月24日一一尼加拉瓜太平洋沿岸發生里氏5.9級地震,震中位於馬那瓜西南約120公里的海域,震源深度約為43公里。
2月25日一一紐西蘭南島南部海域發生里氏5.5級地震,震中位於南島南部城市因弗卡吉爾以西170公里處,震源在地表以下12公里處。
2月25日一一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與元謀縣交界處發生5.1級地震,震中位於祿豐縣高峰鄉與元謀縣羊街鄉交界附近,震源深度16公里,造成29人受傷。[13]
2月26日一一台灣花蓮海域(北緯23.8度,東經122.8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約8公里。[14]
2月27日——凌晨5時37分,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北緯31.2度 東經103.4 度)發生4.2級地震,震源深度12 千米,成都有明顯震感。
2月27日一一日本沖繩本島附近海域發生里氏6.9級地震,震中位於沖繩縣那霸以東50公里附近海域,具體地點為北緯26.3度、東經128.2度,震源深度約10公里。
2月27日——北京時間14:34,智利(南緯35.8度,西經72.7度) 發生里氏8.8級特大地震,地震震源地下59.4公里,震中智利馬烏萊外海,距智利首都聖地亞哥317公里。
2月27日——北京時間23時45分,阿根廷北部發生里氏6.3級地震,震中位於薩爾塔省首府薩爾塔市西南(南緯24.6度 西經65.5度)約15公里處,震源深度約10公里。據悉此次地震並不是當天智利發生里氏8.8級強烈地震的餘震。
2月27日——秘魯南部伊卡省發生里氏4.2級地震,震中位於距伊卡省省會伊卡市兩公里處,震源深度約為63公里。
2月28日——阿富汗發生里氏5.7級地震,震中位於喀布爾東北175公里的興都庫什山脈深處。
2月28日——厄瓜多西部太平洋沿岸發生里氏5.1級地震,震中位於厄瓜多首都基多以西320公里處的沿海地區。
三月
3月2日一一哥倫比亞太平洋地區的喬科省發生里氏3.2級地震,此次地震震中位於喬科省首府基布多西北約24公里處,屬於淺表地震,震源距地表不到30公里。
3月2日一一吉爾吉斯斯坦北部的納倫州發生里氏6.3級地震,震中位於納倫州科奇科爾地區以西22公里處一個叫喬爾蓬的村莊。
3月2日一一菲律賓呂宋島東北海域發生里氏6.1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18.49度、東經122.51度的海底21公里處,距菲律賓北部卡加延省省會土格加勞約130公里。
3月4日一一台灣高雄縣、屏東縣交界(北緯22.9度,東經120.6度)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約6公里。
3月6日,澳大利亞墨爾本市下了一場暴風雨,帶來罕見巨型冰雹。
3月20日的風沙天氣帶給中國一場巨大的沙塵暴,來自內蒙古乾旱地區的沙塵蔓延數千公里抵達中國東部和南方地區。甚至揚塵天氣還影響至台灣和日本。
3月25日由於季節性融雪,美國北達科他州紅河水位近日暴漲,泛濫的支流河水導致大量農田和道路被洪水淹沒。3月30日,美國馬薩諸塞州的萊克維爾被洪水淹沒.
4月,墨西哥、印尼7級地震
4月7日巴西里約熱內盧持續暴雨引發洪災,山坡地區發生泥石流, 在24小時累積的雨量多達278毫米,打破了1966年的歷史最高紀錄245毫米。
2010年初至今中國西南大面積乾旱,由最先的貴州現已漸漸擴散到雲南、四川、廣西等地。乾旱情況還在持續。
4月9日 北京 天津 唐山等地發生了四級左右地震
4月11日 索羅門群島七級地震
4月14日 早晨7時49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屬於淺源地震,震中位於縣城附近。
未完待續…… (希望不要再有災難發生)
禁止復制!!!
㈦ 澳大利亞都有哪些的自然災害。,現在地球為活動的高速時期,會不會也有大的災難
首先,「地球為活動的高速時期」提法並不妥,應稱為「地質版塊進入活躍期」。
至於澳大利亞的自然災害,首先在南澳地區雨季較易形成洪災,但另一方面,整個澳洲大陸又屬於缺水乾旱型地區,因此在每年十一月至二月的夏季時期(四季與北半球相反)由於高溫卻易導致森林山火、植物大批乾死(如果這也屬自然災害的話)。另外,09年時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罕見發生了四點零級地震(准確記不清幾級)。當然這是極端情況,極不尋常。至於其他的自然災害,還真是沒有聽過。
㈧ 澳大利亞有無地震帶
有。環太平洋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像一個巨大的環,圍繞著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後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
在紐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裴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中國台灣省、琉球群島、日本列島、千島群島、堪察加半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
(8)澳大利亞有多少地震擴展閱讀:
地質活動
環太平洋活動構造系是地震頻繁爆發區。在地球建造的初期階段,地球的質量比月球的質量還小時,上空還沒有出現大氣層,許多撞擊地球的小天體直接闖入了地幔,並帶進了大量的水冰。
在地球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地幔內的水冰物質速度非常緩慢地沿著大陸根、島弧根等環太平洋活動構造系的地幔與地殼的銜接層往上移動,當它們在某一區域聚集到一定能量時,就會突然汽化,爆發大地震。
㈨ 澳大利亞為什麼很少有地震
澳大利亞位於印度洋板塊較中部,板塊運動弱地殼穩定所以地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