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不會飛會游泳的企鵝,最初是怎樣適應極端氣候的
不會飛的企鵝其實與鳥類的一些物種,在最初是有著一定程度上的相似之處的,在特定的環境的影響下,企鵝的羽毛和翅膀也在這些特定的情況影響下,變得適應於這個地區的環境。其實就是基因的表現形式,而且基因的奇妙之處就是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下來進行改變。所以企鵝為了適應寒冷的環境,也就改變了自己的特性,使自己身體的各個器官,或者一些輔助的器官可以適應於生活。
所以在大自然中的奧秘是無限的,人類的潛力是無限的,這些奧秘都是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探索,科學家也會為了這個目標不斷努力。我們也需要根據這些依據或者實驗方法來進行判斷與實踐,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和實踐能力,這樣才能獲得有益之處。
B. 企鵝的生長環境
企鵝是海洋鳥類,雖然它們有時也在陸地、冰原和海冰上棲息。在企鵝的一生中,生活在海里和陸上的時間約各佔一半。
現存於世的企鵝有20種,它們分別是小白鰭企鵝、白鰭企鵝、黃眼企鵝、麥哲倫企鵝、秘魯企鵝、加拉帕戈斯企鵝、帝企鵝、王企鵝、阿德里企鵝、南極企鵝、巴布亞企鵝、史氏角企鵝、角企鵝、響弦角企鵝、喜石企鵝、浮華企鵝、詹圖企鵝、躍岩企鵝、馬可羅尼角企鵝和直冠角企鵝。
企鵝是海鳥中種類多、數量龐大的家族,它們對氣候的適應也最強。多數人只對身穿"燕尾服"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王企鵝和阿德里企鵝比較熟悉,而對其他種類則知道得很少。其實企鵝家族中,有許多成員並不都生活在白雪皚皚的南極,有的企鵝甚至生活在溫暖的亞熱帶地區,像加拉帕戈斯企鵝就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企鵝分布的地區之廣,可以說是任何鳥類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從南極冰原到福爾克蘭茲的綠色牧場;從鬱郁蔥蔥的紐西蘭海灣到長滿仙人掌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到處都有它們的蹤跡。它們在零下25℃的嚴寒能夠生活,在38℃的亞熱帶地區也能適應,世界上沒有任何鳥類能夠分布在如此廣泛的氣溫帶。
企鵝中個體最小的小白鰭企鵝是企鵝家族中的"侏儒",它們成體的個頭也只近似於其他種類的幼鳥。這種小個子的企鵝分布在澳大利亞。黃眼企鵝分布在紐西蘭,麥哲倫企鵝分布在麥哲倫海峽,秘魯企鵝分布在秘魯,加拉帕戈斯企鵝分布在南美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王企鵝和帝企鵝則是企鵝家族中的"巨人",這兩種企鵝一般體高1.2米左右,體重40多公斤,分布在南極及其周圍島嶼。其他像阿德里企鵝、南極企鵝、角企鵝等也分布在南極及其周圍島嶼
C. 澳大利亞菲利普島上有企鵝登陸的原因
氣候
洋流
還有從企鵝生存角度來可以反推,洋流的冷熱,魚群的分布,地理位置的遠近,水鹽度較南極變化小,島上環境易於企鵝保護自身及正常活動
D. 企鵝是怎樣適應生物環境的
企鵝身體構造適合在海里游泳捕食,但在海里不能啪啪啪,不能生蛋曬娃,必須上岸繁殖。一上按就成弱雞,所以他們選擇老幼無害的荒島,或很少鳥願意去拉屎的天寒地凍的南極大陸,這樣在這些地方愉快繁殖下一代。當然也有少數種類企鵝到危險海岸繁殖,比例南美大陸,然後就是美洲豹也能愉快開party。上岸沒吃的了,娃又要有人帶,建立嚴格配偶制,夫妻輪流下海捕魚養家。
E. 企鵝生存環境的問題
企鵝雖然遠離人類,遠離喧囂的現代文明,但是它們的生存環境並非世外桃源。人類文明改變了整個世界,企鵝也不可避免。 在千里冰封的南極,企鵝頑強地生活著。冬天,成年企鵝腆著大肚子,搖搖擺擺地來到海邊,跳入寒冷刺骨的海水中,捕捉為數不多的食物,然後長途跋涉幾十公里,回到冰層深處的家園,用帶回的食物哺養剛剛孵出的小寶寶。平常,它們還要提防賊鷗、巨海燕、海豹、嗜殺鯨等天敵的襲擊,稍有不慎,災難就會降臨。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企鵝已經生存了數百萬年。然而,在人類出現後,企鵝面對的危險開始變得越來越大了。企鵝雖然遠離人類,遠離喧囂的現代文明,但是它們的生存環境並非世外桃源。人類文明改變了整個世界,企鵝也不可避免。 溫室效應導致氣溫上升 2001年3月,中國科學家發布了對南極的最新科研成果。成果證明,南極的氣溫正在不斷升高,增溫最大的地方是南極半島,現在的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2.5攝氏度。由於氣溫上升,南極冰原融化,給企鵝的生存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 2000年3月,南極羅斯島附近有兩座巨大的冰山發生斷裂,經過一段時間的漂移後,逐漸形成一堵冰牆,封鎖了企鵝到大海覓食的捷徑。成年企鵝不得不多走50公里的路去捕食。科學家說,按照企鵝正常的行走速度每小時1公里計算,企鵝媽媽必須多走上兩天才能給孩子們喂一次食。更糟糕的是,漫長的征途消耗了成年企鵝的大部分體力,因此,當他們返回家園時,已經剩不下多少食物可以用來喂養企鵝寶寶了。目前,數十萬只小企鵝面臨著死亡威脅。 南極冰原含有1150萬立方公里的冰,佔了地球上冰川冰的84%。巨大的冰山之所以從南極冰蓋中分離出來,其原因是復雜的,但科學家們認為,關鍵因素是全球氣候變暖和海洋暖流的影響。他們擔心,南極冰原消融,不僅可能使海平面上升,還會改變海洋循環和氣候模式,從而帶來乾旱和嚴重的風暴,導致熱帶疾病的進一步蔓延。到時候,遭災的就不只是南極企鵝了。隨著南極的不斷升溫和生態環境的改變,企鵝的生活將日益艱難。 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個十分敏感的「預警系統」,衛星航拍表明氣候變暖使得南極冰蓋正在退縮。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將來有一天世界很多沿海城市會成為「失落的文明」。在擔心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南極目前的冰川演變是人類干預的結果,還是自然演化的過程?企鵝的演變也許能告訴我們至少1萬年來的南極沿海冰川進退的歷史以及與氣候變化的關系。 過度捕撈造成食物短缺 阿根廷南部邱布特省大西洋岸的仝波角是世界上麥哲倫企鵝最主要的陸上繁殖區。每年9月到來年3、4月間,有數十萬只麥哲倫企鵝從巴西南部遷徙來此棲息繁殖,加上新生的小企鵝,總數可達100萬,蔚為壯觀,吸引了眾多的旅遊者。據保護組織的報告,剛剛結束的這個繁殖期,有2萬多隻小企鵝因飢餓而死亡,佔新生企鵝的20%。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死亡的企鵝胃裡是空的,肌肉很少,他們得出結論,食物匱乏是企鵝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麥哲倫企鵝的主要食物是魷魚等海洋動物,它們因人類過量捕撈和氣候變化而日益減少。 赤潮造成食物中毒 其實,就在眾多小企鵝挨餓前不久,2001年12月5日,阿根廷南部的邱布特省沿海曾發現過近2500隻死企鵝和幾千條死魚。阿根廷旅遊國務秘書處環保局局長加西亞說,對死企鵝內臟的多種化驗和分析證實,這些海洋動物是吃了近海「赤潮」中的食物而死的,這些食物中含有一種目前還不為人們所了解的生物毒素,這種毒素能夠令動物麻痹致死。 事件的根本原因是赤潮。赤潮的起因是海水受到人類活動污染,導致局部水域富營養化。赤潮不僅通過食物鏈傳播浮游生物的毒素,而且可以直接導致水生動物因水體缺氧而窒息死亡。 漏油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油輪翻沉造成的漏油事故也導致企鵝棲息地被嚴重破壞。非洲企鵝的數量在過去30年裡大大減少,目前只剩下18萬對。南非開普敦附近水域的沉船漏油事件迄今惡果猶存,油污迅速擴散到鄰近的非洲企鵝聚居地達森島和羅本島,污染了近2萬只企鵝。雖然專家和熱心的救援人士幫它們清理了身上的油污,但專家發現,在這么多曾被污染的企鵝中,至今只有7%能重新繁殖。另外,油污還會使企鵝的羽毛失去保溫和防水功能,令它們凍死或因無法潛到海里捉魚而餓死。 位於南非西南部的達森島和羅本島,分別是非洲企鵝最大和第三大聚居地,各住了55000隻和18000隻成年企鵝。去年的漏油事件,使40000隻企鵝被迫緊急疏散,其中19500多隻被困在海上而未被污染的企鵝,由工作人員將它們帶到800公里外的伊麗莎白港放生。這些企鵝大約花了兩周時間游回達森島和羅本島,而工作人員就利用這個空當清理海面和島上的油污。 由於企鵝經常在海面活動,所以它們特別容易受到油污威脅。油污會使企鵝的羽毛失去保溫和防水功能,使它們因而凍死或無法潛到海里捉魚而餓死。另外,企鵝也可能因誤吃油污而喪命。僅在去年的漏油事件中,就有2000隻成年企鵝和4300多隻幼年企鵝死亡。 南非開普敦自然保護處負責人沃爾夫表示,企鵝在經過漏油災難後,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重新繁殖,因為它們整個生理循環都受到干擾。他說:「企鵝是一夫一妻制的動物,如果它們的伴侶死於漏油事件,或沒有游回聚居地,它們便要重新適應生活。」 垃圾污染驚人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南極可能是十分原始的,沒有怎麼開發建設,但是實際上,在南極大陸,目前總共有40多個國家進駐,光是各國的科學試驗室所製造的垃圾就很驚人。 據估計,南極目前積累的垃圾多達30萬噸,令人喜愛的企鵝天天和垃圾為伍。南極的垃圾有廢棄的電池、建材、實驗和攝影用的化學物品以及廚房垃圾等,它們污染了當地的生 態。為了還給南極一個干凈的環境,澳大利亞政府最近開展了南極大掃除的行動。 南極的生態圈是一個由食物鏈維系著的充滿生機的世界,每種動物都在裡面維護這自然界的和諧。遺憾的是,人類的活動正在改變這種和諧。因為南極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污染物通過大氣和海洋的流體系統和食物鏈傳輸進入南極,人類對鯨魚、海豹、磷蝦的捕獵活動使極地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它們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企鵝的生存狀態呢?
滿意請採納
F. 企鵝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企鵝的身體外面有厚厚的毛。
皮下脂肪很厚,
企鵝可以將食物存儲在自己的胃裡,在食物不充足的時候可以應急。特別是在孵化後代的時候。天氣很冷,雌雄企鵝輪流孵化,這樣雌企鵝或是雄企鵝就只能一個去尋找食物,另一個就靠自己胃裡的食物來充飢,避寒。
身體外形是流線型,可以有效地減少寒風的阻力,避免過多的熱量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