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要在澳大利亞牧場打工需要什麼樣的技術條件
上圖為《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李栓科
作為新媒體、新經濟的代表,新浪網特製作《總編在線》版塊,希望通過與各大主流媒體總編輯與網友、讀者的近距離交流,為記錄中國媒體的發展軌跡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在這個特別系列訪談中,我們邀請的總編,將通過作客新浪嘉賓聊天室的方式,與我們的受眾共同探討傳媒業的發展、問題,以及最新的標志性事件與現象。
在線的媒體總編緝,均來自最具社會影響力、最具媒體傳播實力及新銳視角的媒體。
我們的目的是:共同豐富與繁榮大媒體概念與產業,為讓媒體受眾近距離傾聽傳統媒體高人的聲音。
第20期《總編在線》:2003年3月26日《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李栓科作客新浪嘉賓聊天室,以下為本次嘉賓聊天的實錄全文: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下午好,新浪總編在線第20期聊天現在開始,我們今天請到的嘉賓是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李拴科先生,他曾經從事過南極、北極、青藏高原的地貌第四屆地質環境演變的工作,下面請李社長介紹一下他個人的一些情況。
李拴科:新浪的網友們,大家好,我是第一次到嘉賓聊天室來談一談我們的雜志,我自己是從科學研究轉向媒體的行業,23歲到33歲,十年的時間,在南極、北極、青藏高原進行考察和研究工作,前後算起來有四年的時間在南極做考察研究工作,有四年在青藏,有兩年在北極,從33歲到現在,這個雜志以前叫地理知識,1998年改成了現在的這種形式,這個雜志2000年10月份命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去年1月份,日本版的版權賣給了日本的出版公司,出版了日文版。
主持人:從剛才社長的介紹看,社長的經歷很豐富,雜志也很專業,請社長介紹一下這本雜志的讀者定位是什麼?給哪些讀者看?而且辦這個雜志的宗旨是什麼?
李拴科:說到這個問題,稍稍佔用大家多一點的時間,談到媒體的定位和宗旨的時候,很重要的是媒體的性質是什麼,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最重要的是後面兩個字——地理,這涉及到怎樣認識地理,對於地理的概念,我們所有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體驗,都有一定的了解,比方說我們剛出生的小孩,當他很小的時候,如果天氣變化了,父母不能及時增減衣物,或者保暖,就會生病,甚至一些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沒有多少文化的成年人,對於地理多少有一點了解,比如說出門會告訴他向東走,向西走,今天刮風了,今天下雨了,起沙塵暴了,能見度很差等等,這是很樸素的地理概念,這是從有了人類,或者說對我們個體來講,從一出生伴隨我們一生的東西,最樸素的地理概念,甚至說只要有生活積累,哪怕沒有多少教育背景,也依然是存在的,這個層次的最樸素的地理認識,實際上是人類生存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二個層次,上升到地理的實踐方面,比如說農民要知道什麼季節要播種,什麼季節澆灌,什麼季節除草,什麼時候收割,跟生產直接相關的,這是實踐地理的范疇。工人要開礦山、修公路,挖礦、搞勘探,我們要旅行,走到哪兒,上什麼路,過什麼山,穿什麼衣等等,跟我們出行有關的,都是我們實踐地理的范疇。這有助於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除了有生活經驗的積累之外,還要靠基礎的教育,沒有基礎的教育環節,第二層次的地理素養就不太可能形成。
第三個層次,就是版圖、地理理念和地理哲學,我們講到中式版圖,軍人的天職就是守衛中式版圖,這樣版圖的概念是軍人應該有的。政治家來講,守衛著他自己應該有的界限,這樣的界限是政治版圖。商業版圖,大家多少有一些了解,比如說有一些傾銷,什麼是叫做傾銷,從地域上來講,就是我的地區通過其他的方式侵入你的地盤了,大家組織WTO,實施一個新的規則,限制一下。文化版圖就是自己擁有的文化屬性,什麼樣的地域,什麼樣的自然環境下衍生、傳承、發展、變化的,像我們的漢文化一樣,我們的漢文化就是獨有的季風氣侯下,繁衍、發展、變化的。
除了這個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們的可持續發展,或者說對於我們出行者來講,出行的理由。大家會看到很多旅遊的題材,旅遊的媒體,或者旅遊的書籍,介紹的是類似於菜譜一樣,告訴你要去哪兒,比如說我是外地的遊客,今天到北京了,會告訴我今天去天安門,明天去故宮,去長城等等。我到了北京,我為什麼去長城,為什麼去故宮,為什麼去北海,一定有獨有的自然的魅力和人文的精髓的東西吸引了我,這樣我才去。因此,我們要介紹中國國家地理是什麼呢?中國國家地理主要是以地理思辨、地理哲學,剛才我所講的第三層次的為媒體的立題命脈,兩句口號的東西,推開自然之門,昭示人文精華,解釋起來道理很簡單,《中國國家地理》這樣的媒體,對於自然和人文的描述和展示,不僅是美,更重要的是思辨,也就是驚嘆號加問號,落腳到對人文的影響,中國國家地理這一期我們講的沙塵暴,我們知道,很多媒體裡面展示的沙塵暴是妖魔式的,我們都知道沙塵暴很壞,很糟糕,弄壞了我們的家園,讓我們的房子很臟很亂,誰又知道沙塵暴是我們地球上不可獲缺的,對人類有巨大的貢獻?比如說海洋裡面,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瘀泥,實際上海洋的瘀泥不是一般的泥,是營養的礦物質,有大部分是通過沙塵暴帶過來的,小時候是通過河流沖到海裡面的。如果沒有沙塵暴,假如我們有能力把所有的風沙都壓下去,整個海洋系統都會崩潰掉,這樣對我們人類一定是災難性的。
除此以外,沙塵暴減輕地球的酸雨的危害,如果沒有沙塵暴,酸雨已經威脅到我們北京的地區了,著是因為沙塵暴裡面的氣溶膠的物質顆粒,綜合了酸雨當中的絕大部分的東西,使我們感覺到雨沒有那麼酸。另外是全球變暖,正是因為有了沙塵暴的作用,大大減緩了全球變暖的步伐。諸如此類的東西,媒體應該有責任告訴社會,讓社會真正認識到,一個自然現象的存在,一定有它的存在的道理,自然規律是不能抗拒的,很多自然規律我們無法改變,只能適應它。這樣一個純自然的題目,落實到人文上面來,讓每個受眾都能感受到它的對人文的影響。
返過來,昭示人文精華,人文類的題目一定要揭示它的自然背景,講一個淺顯的例子,很多媒體都講吃,很多手法去講,我們可以想到,我們很多飲食類的雜志,菜譜等等,很多都可以做的。地理雜志可不可以講吃?地理雜志最樸素的概念是衣食住行,有地區的差異,一個地區的人吃的工具跟別的地區不一樣,我們中國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吃的形態也不一樣,一個地方的人用嘴吃,如果另外一個地方的人用鼻子吃,另外一個地方人用耳朵吃的話,這是一個地理的話題。如果還有另外一種辦法,網友都知道,中國是由五色土組成的,大家想過沒有,每色土上人們吃的方式,或者用料的搭配有很大的差異,這個差異就是地理。
比如說我們的西北地區,主體上以吃酸的為主,因為西北地區的水質和黃土分布面積很廣,這個地方生產的蔬菜、食物鹼性很高,吃酸的東西有助於PH值的平衡,黑土地以鹹的為主,因為黑土地里大量的鎂,鹹的東西可以分解每。長江中夏有底帶,吃辛辣的東西,等等,這本來是人文的話題,背後有自然的背景,從這個角度做,這就是我們要做的話題,這些東西確實是客觀存在的,為什麼這樣講呢,我擔心有網友們誤解,正因為有這樣的題材,你們在生拉硬拽,在編造這樣的故事,對於不同教育背景的人,不同的行為的人一定有他的看法,農民對於土地依附於它,是無奈的依附,很多人願意到城裡打工,不願意在土地上生活,但是同樣這塊土地,組織文學家、藝術家、畫家、作曲家,建築開發商,當然包括地理工作者,我們每個人寫的考察報告不一樣,作曲家會寫一首很好聽的音樂,畫家會畫一幅很有激情的畫,文學家會寫散文……
主持人:我們國家的地理雜志也做了一期沙塵暴,這對於北方的市民來說,可能是影響很大,而且可能立刻會感受到沙塵暴給我們帶來的不便。現在有兩個問題,我們的雜志走訪了蘭州和古浪和武威這些地方,我們想了解一下,中國的沙化到了什麼地步,剛才社長說沒有沙塵暴也是不行的,是不可獲缺的,那麼我們想,一個是到了什麼地步,第二個,現在有一種觀點,沙化可以控制,但是不能根治,您是什麼樣的看法?
李拴科:從自然的概念來講,沙漠化是自然的過程,人類不能改變自然的足跡,如果人類強制地改變自然的足跡,像我們以前講的,我們要征服大自然,跟大自然斗爭,這是不可取的,最後造成了大自然更厲害的報復,沙化的過程是自然的過程,所以我們採取一些植樹造林的方式,不一定控制住沙漠化,因為樹木的增長跟沙漠化有一定的感到,這個地方應該是什麼樣就是什麼因的。
我們的南疆和北疆兩塊大沙漠,全球有沙漠也有綠洲,新疆越來越干,變成大沙漠、戈壁,但是大家別忘正是全球性的被回歸性的地帶,都是沙漠地帶,我們國家的長江中夏憂煩而是魚米之鄉,大自然有不同的格局,就會有不同的自然地帶,該種什麼樹,該長什麼草,該是什麼樣的景觀,就一定是什麼樣的景觀,大的規律不能改變的,人類也沒有必要改變它。返過來說,中國的沙化的程度究竟什麼樣,拋棄掉某一個小鎮,某一個小村莊,某一個房子,大范圍講,有些地方在沙化,有有些地方沙化在減退,在變成草場。除非有一些地方的沙化是因為人類無知地開采它,植樹造林不能防止沙化的進程。有一些地方,地表的水很少很少,本來能滿足草場的需求,草對水的需求很少,如果就這么一點水,能供應,做個比方,這一杯子水,能養活周圍一平方米的草場,這個地方的草場就不會變成沙漠,如果我非得栽一棵樹,大家知道,樹的根系很強的,會擴張到其他的地方,把其他地方應該長草的水都吸過來,結果是草死掉了,表面裸露了,成了沙化,這樣樹也活不了,隨著樹越長越大,需要的水分也越來越多。
我們對自然的改造利用或者保護的時候,一定要科學地分析和利用,不能盲目地植樹造林,很多小地區的沙漠化的過程,恰恰是因為我們人類植樹造林引起的,所以植樹造林從泛義上講,有足夠的降水地區植樹造林,是改善生態環境,改善我們的家園的很好的手段。但是你可以想像,非得在大沙漠裡面,把它變成綠洲,種出很多樹來,不可能的,不現實的,只能使當地的生態環境更惡化。
對於沙塵暴來講,靠植樹造林解決沙塵暴問題,更是一個謊話,更不現實,沙塵暴是高空的,幾千米以上的地區發生的,靠大氣層輸送,帶到很遠的地方,帶到夏威夷,夏威夷正是因為有了我們這樣的沙塵帶過去了,所以夏威夷很繁華,如果沒有沙塵暴,夏威夷跟現在太平洋其他的海島一樣很孤獨,所以,這關聯一體的課題一定要有科學的看法。
我認為北京的沙塵暴是減弱了,北京三大怪之一,就是北京的姑娘冬天頭巾帶兩片,一片防寒的,一片防沙塵的,說明現在已經減弱了,為什麼現在群起而討伐?是因為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現在大家維持基本的生活的寬敞住房都做不到了,現在生活提高了,有這樣一些很糟糕的天氣過程,大家肯定很惱火,這是一個社會形態的問題。
主持人:既然我們正在大力地提倡植樹造林,剛才社長說這么一個問題,植樹造林不一定能夠根治沙化。
李拴科:分地區,這個地區是一個自然地區。
主持人:我們受到沙塵暴干擾的市民,生活當中應該怎麼可以減少這種東西,讓我們對沙塵暴的感受上有一些改變?國家治理沙化的時候應該有哪些策略來做這個事情?
李拴科:遵從自然規律,這個地方該是荒漠的地方,就不要管它,該是牧場、草場的,要維持它的載畜量,不要把該放牧的地方變成耕種的,一定要按照自然規律。對於城裡生活的市民來講,要提醒大家,沙塵暴和我們的就地起沙是兩種概念,北京風很大的時候,很多工地需要表面的加蓋和撒水,減少就地揚沙揚塵,自然規律人們不能阻擋和改變,我們改變一個自然規律的時候,可能這樣的危害少了,會有其他的設想不到的對人類危害更大的自然現象,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自然的上帝。
網友:這個雜志是哪裡主辦的?是不是有外資介入?
李拴科:《中國國家地理》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助理研究所、中國地理學會聯合主辦的雜志,沒有外資的背景,這個雜志是地地道道的全民所有,是國有資產,這個雜志,包括賣到日本和台灣的版權,在中國國內的媒體業來講是不多見的,就是完整的媒體形態,名稱和商標能賣到這樣的發達地區和國家,不是很多見的。
網友:圖片都是哪些來源?是原創還是引進的?
李拴科:《中國國家地理》的圖片沒有引進的,因為沒有跟境外有版權合作,也沒有購買其他別人的版權,所以這本雜志是個原創的,我們中國人擁有完整的知識產權的媒體,它的圖片,這位網友提的圖片比較好,坦率來講,《中國國家地理》還有很大的空間,跟國際上一些這一類型的雜志相比,比如說美國《國家地理》、新加坡《地理》、澳大利亞《地理》等等,《中國國家地理》還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間,我們需要努力,也希望社會上更多更好的熱心於這方面事業的攝影愛好者,一些專家和朋友們,能夠共同地支持這個事情。我們的操作模式是簽約制的辦法,國際上通行的辦法,從今年這個月開始,中國國家隊設立基金,要支持野外考察拍攝等等,跟地理雜志報道的內容相關的,一些科學研究考察環境行為等等活動。
網友:前幾年我們國家在洞庭湖進行過考察,考察這里有沒有石油的問題,不知道您是否了解這個情況,能不能介紹一下。
李拴科:洞庭湖的考察已經多年了,現在具備的是遠景儲量,就是沒有開采能力的,我們聽廣播或者看報紙的時候,經常看到遠景儲量和探明儲量,有很大的差別,透明儲量一個是技術能夠達到,也符合經濟規律,遠近儲量是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沒有辦法開的,也許以後某一天,我們的技術條件大大改善或者經濟上有改善的時候。從理論上講,我們腳下的每一粒土裡面都可能含有晶,我們只能到某個地方去開采,同樣的道理,現在不能開採的,絕不意味著永遠不能開采,也許有一天技術大量提高,技術大量改善,都能億做到的。
網友:我們這個雜志的定位比較專業,不像大眾媒體,您怎麼平衡廣告和媒體發展?要繼續辦下去,肯定要有投入和產出。
李拴科:《中國國家地理》的簡體版本有二十萬的發行量,發行本身的盈利狀況就很好,正是因為它的發行量一年一年都在擴張,所以從一開始的84頁,到132頁面,再加增四幅圖,後來168個頁面贈大地圖,如果我們沒有大的發展,一定做不到的。
第二個,這個雜志是個科學傳媒,不應該稱之為一本專業雜志,科學傳媒關注的是什麼呢?是天地生人四大科學領域的熱點、難點、疑點的問題,最講究的是差異之美。大家知道,我們生活這個世界上,看到的自然現象也好,社會現象也好,中國人講究的差異性的美,全世界的刮風如果都是一樣的,《中國國家地理》就沒有必要選擇,盡管說降雨、刮風是地理最核心的一些組成要素,但是作為媒體來講就沒有必要涉足它。如果刮風一個地方跟另一個地方不一樣,有差異,這才是能夠關注的。
如果全世界的模式、說話模式、說話都一樣的,就沒有必要關注一個人的面孔,正是因為有面容、語言不一樣,吃的一樣有差異,這個差異就是地理,所以說這本雜志是一個科學傳媒,只是說大眾傳媒有很多種不同的類型,有些傳媒是給客家看的,有些傳媒給孩子們看的,有些傳媒給藝術人看的,這種傳媒是給受過高等教育的,有一定的工作經驗的成年人看的,因此,我們賦予這本雜志,包括我的團隊努力要做的雜志,既要有時效性,同時要有典藏性,關注熱點、難點、疑點,是社會關注的,典藏性是要製作精良,要做別人沒有想到的,別人沒有做過的,這不是我們生拉硬拽的,我要解釋的。
⑵ 去澳大利亞農場打工可靠么
如果你想要去農場打工,其實嚴格講要看運氣。因為你的簽證類別。如果是600簽證上面明顯寫的不可打工。那僱主如果要求看你的Visa,那他這時候一般也不會選擇。因為想找人在農收季節有償勞務還是有不少的。另外就是他認可,或者你們聊的很high,他也是會考慮將你留下。或者國外有很多換宿的,你可以提出在農場幹活換吃住一般他肯定同意。
如果你是留學簽證的話。去city工作機會也很多,而且比較方便回住所。
農場通常都是在地廣人稀的鄉下。當然如果你是自己有車,想遠離城市尋找一片寧靜的富二代另說。
下面在介紹些農場知識吧。
農場分農業農場和家庭農場,這是跟土地性質限定的。跟國內商業用地,民宅用地一樣。
農業類的屬於大型的已實現機械化大生產的。一般土地面積都達到50英畝了,(合中國約300畝)具體有多大我也沒量過。就是一望無際的感覺是有的.
這樣的農場有固定的工人,有大型的機械。產品或有固定的廠商收購或有固定銷售渠道,所以不用擔心銷路問題。招工很少。工作量相對為機械不可替代人工環節,所以也不輕松。一般旅遊簽證就別去吃閉門羹了。這里不適合咱們滴。
⑶ 請問一下在奧大利亞農場幹活怎麼樣
回答:
在澳大利亞農場幹活應該不錯,但是澳大利亞實行勞工保護,外國勞工很難進入。
氣候的話要看你去哪個城市了一般除了塔斯馬尼亞洲(靠近南極),其他的溫度都很適宜,當然靠近赤道的達爾文市就基本上常年夏天,而向悉尼,墨爾本等冬天基本上最低也就5,6度,夏天最高可達40度。
工作累不累的話有很多因素了,一個看個人體質,一個的話要看活~~我沒接觸過農場這塊不知道累不累,根據這的經驗應該是不會比國內累的。
這里是很重視人權的,這點你放心,當然因為國外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種族歧視,但是澳洲因為華人人口占總人口的4%也是算蠻多了,還有許多亞洲人,因此在西方國家中,澳洲算是歧視較少的國家了。
⑷ 出勞務到澳大利亞,在農場幹活,聽說每月能掙2萬元人民幣,是真的嗎
是真的。
1、如果天氣好,你想去哪個城市,一般來說,除了塔斯馬尼亞(靠近南極),其他溫度都是合適的,當然,靠近赤道的達爾文基本上一年四季都是夏天,而悉尼、墨爾本和其他城市冬天最低氣溫為5到6度,夏天最高氣溫為40度。
2、在這里,人權受到高度重視,當然,國外或多或少會有種族歧視,但澳大利亞是西方國家中歧視較少的國家,因為中國人口占總人口的3.4%。
3、在國外工作期間,必須嚴格履行國外勞動合同,不能擅自離職,更不能「非法工作」,當鐵匠是違法的。
4、不要參加當的旅行、罷工、集會,不要參加當地的宗教組織及其活動。
(4)如何在澳大利亞農場工作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充分了解勞務目的國
出國前,需要對勞務項目所在的國家有充分的了解,如恐怖主義、民族和宗教沖突、地區形勢、國內政治形勢、社會保障等情況,才能確定,如果存在嚴重的安全風險,商務部和外交部將提醒他們謹慎行事。
2、認真參加出國前培訓
參加適應性培訓是出國前的必修課,培訓的目的是幫助我們了解海外勞務的法律法規,了解勞務目的地國的基本情況,幫助我們提高預防意識,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識,以增強事故發生時的應變和應對能力,減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3、接受公司的統一管理
到達目的地後,派遣企業或外國僱主將為我們安排新的工作,首先,我們必須接受派遣企業或外國僱主的統一管理,集體宿舍和集體用餐,這對我們更安全。
⑸ 去澳大利亞打工怎麼樣
可以合法去澳洲打工。
首先,你需要一個簽證,申請澳洲打工度假簽證可以滿足你的要求。
一、那什麼是打工度假簽證呢?
"打工度假"是一種在歐美國家非常流行的生活方式。剛畢業的學生會花費大約一年時間去國外旅行生活,期間靠打工賺生活費,體驗不一樣的自給自足人生。甚至有很多工作了幾年的上班族,也會申請。(註:打工度假簽證:Working Holidays Visa ,簡稱WHV)
二、打工度假簽證能做什麼?
1、從入境開始算起,最長可以在澳洲工作12個月,但是為同一個僱主工作不能超過六個月。比較常見的工作有以下幾種:
● 餐廳服務員+收銀員:工作內容和國內一樣的類似,沒有挑戰性,沒什麼好講的;
● 咖啡店做咖啡:澳洲人對咖啡要求比較高,每個人的喝咖啡習慣也不一樣,人多的時候就會超級混亂,容易出錯;
● 西人家庭Au pair:這類工作一般包吃住,工作內容和國內的保姆差不多,但是工作強度要低很多;
● 跟著一輛餐車工作:基本上一個鎮或者一個城市待一到兩周左右,結束了就往下一個城市走,吃住都在車上,或者扎帳篷,邊旅遊邊工作日子過的比較有趣;
● 農場、工廠工作:可以算得上是最累的工作之一了,時薪也比較高,包吃住,工作內容一般是摘果實、收割菜、農場雜活、產品包裝、計件工等。
除農場、工廠的工作外,時薪一般是12-16刀,農場和工廠時薪會高一些,如果肯努力一周收入可能達到800-1000刀,按個人情況而定。至於在澳洲還有什麼其他工作,要你自己去發現了。
2、可參加最長四個月的短期學習;3、可轉為學生簽證、工作簽證等,前提是拿到學校offer或者找到對口的工作(或僱主願意擔保、符合獨立移民條件等)4、續簽政策已經公布,在規定的地區工作三個月以上,可申請二簽和三簽。
三、如果對whv感興趣,那滿足什麼樣的資格才可以申請?
●有效中國護照,且沒有持417簽赴澳記錄
●18周歲≤ 你的年齡<31周歲,不攜子女赴澳
●高等教育學歷,或已完成至少2年大學學習
●12個月內有效的英文水平成績證明
●存款證明
●滿足品行及健康要求
四、申請WHV的流程是什麼?
1、准備材料
護照、英語成績證明、大學畢業證和大學成績單中英文公證件、1208+54表格、資金證明、護照彩、戶口本、身份證彩印件、護照尺寸的照片x2、簽證費、簡歷。
2、搶名額
「搶名額」指的是搶一個預約日期去遞交材料,該日期不能更改。由於每次申請名額人數眾多,僧多肉少,所以要用搶的,當然如果你對自己的手速不抱希望也可以找中介代搶。
3、到簽證中心遞交材料
到簽證中心出示名額預約信和護照後領排隊碼,到窗口辦理材料核對、交簽證費,留聯系方式、簽字等手續,之後回家等郵件體檢通知。
4、體檢
遞交之後等著體檢通知郵件(一般遞簽後1-2周收到通知),有了通知之後28天內去體檢就行了。如果想要加速拿到簽證,你也可以提前體檢,申請到HAP ID後,把它填在1208表格里。
5、下簽
從遞交材料以後,一般體檢後1-2周收到結果。下簽是以電子簽的形式,把郵件里的附件列印出來,出國的時候帶著即可。
⑹ 去澳大利亞農場工作好辦理嗎
需要提供工作經驗以及英文成績(雅思成績)
⑺ 澳大利亞農場招工
澳洲農場職位不在澳洲工作簽證的職位上面,所以,即使農場需要海外招人,一般是招持有旅遊工作簽證或澳洲和周邊國家簽署合約可以派遣農場個人的國家的人。中國人可以申請旅遊工作簽證,每年5000個名額,拿到這個簽證,可以到澳洲農場工作。
⑻ 去澳大利亞農場打工有什麼途徑
不理解你為什麼要到澳洲農場打工?
澳洲死亡率最高的職業不是司機,也不是建築工人,也不是消防員,死亡率最高的工作就是農場工。農場地處偏遠,一旦出事,發現時一般發現的都是屍體。即便及時發現,送到醫院路上你也掛了。
而且澳洲陽光暴曬,工作還辛苦。薪水還不高。據我所知,賺得最多的是達爾文的香蕉園扛香蕉。每小時三十澳元,亞洲人種做不了的,太熱太累,要命的。亞洲人也就摘個草莓葡萄,割個生菜之類的。也是腰累個半死。因為容易採摘的都被機器收走了,只剩下機器摘不到的才用人工摘。薪水大概10-15一小時,每天6-8小時,下雨了只能休息沒錢賺的。
勸你選擇別的工作吧。現在只有黑民和打工度假簽證的人才在農場做工
⑼ 請問一下,在澳大利亞農場幹活怎麼樣
回答:
在澳大利亞農場幹活應該不錯,但是澳大利亞實行勞工保護,外國勞工很難進入。
氣候的話要看你去哪個城市了一般除了塔斯馬尼亞洲(靠近南極),其他的溫度都很適宜,當然靠近赤道的達爾文市就基本上常年夏天,而向悉尼,墨爾本等冬天基本上最低也就5,6度,夏天最高可達40度。
工作累不累的話有很多因素了,一個看個人體質,一個的話要看活~~我沒接觸過農場這塊不知道累不累,根據這的經驗應該是不會比國內累的。
這里是很重視人權的,這點你放心,當然因為國外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種族歧視,但是澳洲因為華人人口占總人口的4%也是算蠻多了,還有許多亞洲人,因此在西方國家中,澳洲算是歧視較少的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