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庫克的航海路線
詹姆斯·庫克
Captain James Cook (1728-1779)
詹姆斯·庫克是英國的一位探險家、航海家和制圖學家。他由於進行了三次探險航行而聞名於世。通過這些探險考察,他給人們關於大洋--特別是太平洋的地理學知識增添了新的內容。他還被認為在通過改善船員的飲食--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等來預防長期航行中出現的壞血病方面也有所貢獻。
庫克於1728年在英國誕生。青年時期曾在運煤船上工作,後來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1756—1763);在海軍服役期間,他曾奉命對北美的聖勞倫斯河,紐芬蘭的一部分等地進行過很多沿岸勘測工作,並在這些艱苦的工作中鑄造了他頑強的意志和堅韌的秉性。他繪制了很多地區的海岸線圖,並對北美大陸東海岸很多地區作了精細的考察,這些出色的成績使他獲得了卓越的海圖繪制家的聲譽。
庫克成長的年代,正是西方探險高潮迭起的時期。1767年發現了塔希提島的沃利斯探險隊宣稱,他們曾在太平洋上的落日余輝中瞥見過南邊大陸的群山;接著英國極負盛名的空想探險家亞歷山大·達爾林普爾又很快計算出這個大陸的人口為五千萬。這一發現震動了整個歐洲。因為很早以來,甚至遠在古希臘,所謂南方大陸問題便一直是學者們長期討論的焦點。有一種理論認為:北半球大陸較多,由此從平衡地球重量的角度來看,南半球也應有一塊大的陸地。否則地球由於失去均衡,自轉便必然出現左右搖晃的現象,而事實上地球自轉一直很穩定,由此可以猜想:一定存在一塊南方大陸。另一種理論則更進一步地發揮了這個猜想,認為在以南極為中心的地區,還有一塊更大的土地。而當時一些人則認為:所謂的南方大陸就是當時已經發現的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與紐西蘭的綜合體。英國政府對沃利斯探險隊的這一發現表示了極大的興趣,為了趕在別國之前搶先發現和佔領這塊大陸,擴大英帝國之版圖,英國政府選派庫克出海遠航,尋找這個帶有神奇色彩的南方大陸。
1768年8月25日,庫克乘坐遠航船努力號從英國起航。這艘船重達386噸,是曾經在北海上使用過4年的運煤船。因而,努力號稍顯陳舊,裝備也不令人滿意,庫克沒有計較這些,仍對此次遠航充滿了信心。努力號通過普利茅斯海灣和英吉利海峽駛向大西洋。他們在馬德拉群島稍作停泊後,隨即駛向南美洲,穿過合恩角,最後抵達塔希提島。但這已經是他們從英國出發後11個月的事情了。
他們抵達塔希提島時,正是1769年的夏季。這里陽光強烈,萬里晴空,馬塔維海灣水平如鏡,這正是進行科學勘測的黃金時節。一天,天空中出現了極為難得的金星凌日,整個探險隊都沸騰起來,隊員們都競相去觀看這一稀罕的天象;岸上一群英國科學家正簇擁著兩台臨時天文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以計算日地距離;而一些海軍官員也上來湊熱鬧,七手八腳地幫著移動望遠鏡。而此時的船長庫克關心的卻是另一件事。臨行前,海軍部曾給他指示,要他完成這次天文觀測後,不失時機地起航去執行一項密封下達給他的更為重要的使命。他望了一眼沸騰的人群,默默地走進船艙,打開了密封文件,一行清晰的文字便立即進入了他的眼睛:「鑒於在沃利斯上校最近發現的一塊土地以南還可能存在一個大陸……你應一直向南航行到南緯40°,以找到這塊大陸……如在此次航行中未能發現該大陸,你應繼續向西搜索。」庫克看完後,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之中。
1769年7月13日,科學家們終於結束了對金星的觀測,庫克便立即下令起航向南駛去。他們花了一個月時間通過了一群島嶼,這些島嶼間水面很窄,努力號不得不繞來繞去,費了一個多月時間。庫克把這一群島命名為社會群島。盡管繞過了社會群島,然而南方大陸依然蹤影全無,庫克不禁暗暗著急起來。努力號船上有個僧侶對這一帶海域很熟悉,但問起南方大陸時,他依然是一無所知。8月上旬一過,天氣開始變冷了,努力號繼續向南航行。到了11月初,努力號已通過了南緯40°,然而南方大陸仍然是毫無蹤影。這時天氣越來越壞,海上風浪也愈來愈大,這對努力號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庫克心裡很清楚:如果繼續南行,後果不堪設想。於是他下令改為向西航行。又過了一個月,他們看到洋面上漂浮著海草和木頭,海鳥也成群地在天空中飛翔,顯然他們前面即將出現一片陸地。庫克根據地理位置很快判斷出,這就是荷蘭探險家在一個世紀前發現的紐西蘭。
發現大島
10月7日,他們終於看到了被森林覆蓋的群山,這里顯然是個很大的島。是否這里便是所謂南方大陸的邊緣部分,庫克自己也弄不清,他決定先到島上去看看再說。
努力號圍著海岸繞了很大一陣子,最後才在一個深水灣中下了錨。他們很快發現,這里有幾處煙火,在寂靜的山林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里有人居住,並且很可能是土著。庫克命令探險隊員們不要開槍,以免驚動了這些土著。他們把自己的皮帶,白蘭地酒等作為禮物送給這些土著;僧侶向導圖派埃能聽懂一些土著的話,並向土著們解釋了探險隊的意圖。土著們也很高興地送給了他們一些新鮮水果和蔬菜。但第二天,糟糕事情發生了。一個隊員看見一隻野兔躑伏在草叢中,舉槍便打,卻誤傷了一個土著。這一下幾十個土著紛紛拿著石塊、棍棒向探險員們撲來。圖派埃見勢不好,連忙拖著幾個隊員上了小舟,回到了大船上。顯然,這個地方是無法登岸了,於是庫克帶著幾個隊員劃著小船另尋登陸點,這時又有兩只土著的獨木舟向他們劃來。圖派埃向他們喊話,要他們靠過來,並保證不傷害他們,可是幾個土著還是害怕了,掉轉船頭便逃。庫克急了,命令開槍,最後打死了幾個土著,可他們也不敢貿然登岸。10月11日,庫克和船員們幾經周折,終於設法上了岸。
但上岸之後,他們卻大失所望,這里沒有供應任何一樣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更沒有什麼新鮮蔬菜。因此庫克把這次登陸的地方叫做「貧窮灣」。
島上有一種土著叫毛利人。他們都身材高大、體格結實、頭發捲曲、膚色紅綜。跳舞時,毛利人揮舞著手中的武器,歪扭著嘴巴,伸出舌頭,翻著白眼,有規律地從左邊跳到右邊。有時用粗啞的聲音伴唱,意在相互打氣,並恐嚇敵人。毛利人這種堅韌、勇敢和率直的性格吸引了庫克,他注意到這種毛利人與塔希提人有很多文化和體型上的相似性。他們甚至許多觀念和風俗都相同,而且最令人吃驚的是:他們語言也有諸多類似之處。因此庫克確信:毛利人和塔希提人都屬於同一民族。
直至今天,毛利人的真正源地仍然是個謎。大多數考古學家認為毛利人真正源地在於塔希提北面的馬克薩斯群島。他們很早就在那裡生存繁衍,後來乘坐獨木舟來到了紐西蘭。而人種學家則認為這種土著來自於東南亞,或印度。還有些考古學家提出了一個更為大膽的設想:這種毛利人真正祖先在亞洲,他們在幾千年前由亞洲通過白令陸橋到達美洲,再從南美的西北海岸來到了紐西蘭。
庫克在岸上只作了短暫的停留,並作了幾天的考察。他發現這里不大可能是南方大陸的延伸部分,於是決定繼續南行。這樣努力號又一次駛過了南緯40°;然而仍未發現這里有什麼南方大陸。於是庫克下令改為向北航行,最後駛到了紐西蘭的北角。在紐西蘭北角,探險隊稍作休整和補足淡水後繼續前進,並於12月下旬繞過了北角。
海上天氣開始變壞了,海上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船行十分困難。努力號在波浪中不斷地劇烈抖動著前進,終於抵達了紐西蘭的西海岸。為了繪制好這一地區的海岸線圖,庫克不管風浪如何險惡,仍然迎著風浪向南探索。他堅持按自己測量的結果來繪制每一英里的海岸線。隨著努力號的前進,漸漸地,地圖上的紐西蘭外形越來越不像是一片大陸,而更像是一個彎刀狀的島嶼。而努力號則按逆時針方向圍繞著這個島嶼航行。
夏洛特皇後灣
1770年1月14日,努力號掉頭向東,完成了一個圓形航線。庫克忽然發現了一個很寬很深的海峽,並有一片碧綠的多山的陸地在向南邊延伸。他感到很驚訝,這顯然表明紐西蘭不是單一的島,而是兩個島。但不久努為號就遇到了一個小障礙,船上的帆具壞了些,船速也慢了下來。庫克下令把努力號開進一個被他命名為夏洛特皇後灣的小港內停泊整修。這個避風港內到處鳥語花香,清泉淙淙,遍地長滿了野芹和抗壞血病的葯草。庫克見了,滿心歡喜,他立即把夏洛特皇後灣宣布為英國所有。
在夏洛特皇後灣修整了幾天後,努力號又揚帆向東,緊接著又穿過了一個狹長的大海峽,這個海峽就是現在的庫克海峽。努力號朝南按順時針方向繞紐西蘭的其餘部分繼續航行。庫克想弄清楚紐西蘭的確切形狀到底是什麼樣,結果他完成了一個8字形的海岸航行線。1770年3月底,庫克再次回到了夏洛特皇後灣,他畫出了第一張清晰的紐西蘭群島圖。這張圖線條明朗,極為准確,為後來許多航海家所稱道。
庫克對他所發現的紐西蘭進行宣傳,希望英國盡快實現對此的殖民佔領。他在日記中說:「如果有一個勤勞的民族在此定居,他們不僅很快就能有生活必需品,而且還能擁有大量的奢侈品。」這實際上是在替殖民活動作宣傳,也反映了當時英國隱在探險和開發新大陸背後的殖民擴張的真正目的。盡管庫克作了大量鼓吹,但當時的英國仍然沒有力量來紐西蘭進行殖民擴張。直至18世紀60年代,真正的殖民活動才開始;1840年,紐西蘭為英國所有,成為英國很重要的一個殖民地。
返航途中
庫克感到極為失望的是:整個航行過程中,始終未找到南方大陸。他自己也開始漸漸懷疑起這個南方大陸的存在性了。庫克不像哥倫布那樣愛好想像,他更多地相信探險的起初結果。他想向東航行,從南太平洋回英國,以證實這個長期紛爭不休的南方大陸純屬烏有;而且他自己也這么看。但當時南半球冬季即將降臨,手下的海員也希望返航回家,庫克權衡再三,還是決定返航。在返航中,庫克又有了個新的想法,他知道他們將很快遇到澳大利亞這個未經繪制的大陸。他很想先去澳大利亞看看這塊陸地的情況,因為當時還沒有一個歐洲人看到過澳大利亞的東海岸。
19天之後,海平線上隱約露出了陸地的陰影。船員們頓時激動起來,因為他們又來到了一塊新的大陸。為了找到一個好的海灣停泊努力號船,庫克下令繼續沿澳大利亞海岸向北航行。他們欣喜地看到陸上翠色喜人,顯然這個新大陸是一塊富饒的土地,而並不像荷蘭人所說的那樣荒涼。1770年4月28日,探險隊終於找見了一個風平浪靜的海灣,努力號便在這里停泊下來。他們在這里發現了許多鱺魚,庫克於是給它取名為鱺魚灣;後來又更名為植物灣,因為在這里他們採集了大量的植物標本。
在植物灣,庫克每天在海岸上升起英國國旗,以此表明這個地區歸於英國所有,後來他又宣布整個澳大利亞東海岸為英國所有。為了紀念努力號第一次抵達澳大利亞大陸,他把這天的日期刻在了一棵橡膠樹上。在沿澳大利亞東海岸的航行中,庫克認真地描繪了海岸線圖。在海岸線圖中,很明顯他已經注意到了悉尼這個優良港灣,可是由於時間太緊,他來不及仔細考察,便匆匆而過了。
到了5月下旬,努力號進入了太平洋上最大的暗礁區——大堡礁。這里的暗礁星羅棋布,隨處可見淺灘和刀山似的珊瑚群;這個暗礁區沿著澳大利亞東北部的昆士蘭熱帶海岸延伸了1000多英里。努力號進入這片暗礁區後,其厄運就在所難免了。不久以後,努力號終於在一個巨大的珊瑚礁上擱淺了。庫克想盡了一切辦法,避開這個暗礁,然而由於周圍暗礁分布太多,根本無法迴旋,故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努力號撞在了暗礁上。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庫克下令扔掉船上的一些不很必要的物件:大量的陳舊槍炮、壓艙的鐵塊、石頭和腐敗食物被拋進了海里,然而卻是無濟於事。接著更麻煩的事情接踵而至,海水開始退潮,船更重重地壓在危險的珊瑚礁上,如果再這樣下去,船很可能破裂。等到海水漲潮時,海潮一股股地沖擊著船的左舷,整個船身開始傾斜起來。忽然船艙裂開了一個口子,海水從口子里鑽了進來,情況十分危急,庫克下令開始兩部抽水機來抽水,可很快漏進船艙的水便開始漫過抽水機。就在這緊急關頭,庫克孤注一擲,命令船員合力起錨,擺脫困境。過了一個多小時,船體終於浮了起來,水也不再漏進船艙里了,這使庫克和其他船員既感興奮又感意外。原來起錨時因為用力過猛,錨索竟勾起了一塊珊瑚石,它像一個塞子堵住了船上的破洞。庫克長長地舒了口氣,他趕緊下令讓努力號靠岸。在一個河口,船員們對努力號進行了修理。庫克見這個河口條件很好,綠草成茵,野獸成群,河中游魚歷歷可觀,於是下令就地休整。他們在這里過得很愉快,白天上岸打獵,下海捕魚;晚上便享受這山珍海味。這里的植物種類繁多,他們採集了很多標本;而且也發現了許多珍奇的動物,如大海蠣、袋鼠等。
在這個河口,探險隊整整度過了7個星期。8月6日,努力號整修完畢,又開始出海航行了。這次庫克吸取了教訓,小心謹慎地避開了道道暗礁;終於在1770年8月21日,他們抵達了澳大利亞的北端約克角。庫克高超的船海技術在這里得到了出色的發揮。約克角已很接近東南亞了,庫克決定由這里通過托里斯海峽到東印度群島去。很快他們便抵達了荷屬港口巴達維亞(即今之雅加達)。庫克下令再次整修努力號,努力號經過兩年多的遠航,損壞很多。然而船員們很不適應這里潮熱的氣候,一場瘟疫在船員中流行起來,一下子便死去了73人。庫克悲痛不已,趕快返航回國。1771年7月13日,努力號經過了3年的遠航終於回到了英國。這次航海,他們給世界地圖增加了5000餘英里的海岸線,這個成績是輝煌的。
此後,為了完成環航南極區的計劃,庫克又曾多次闖進南極區。
西北航道
後來,庫克以海軍上校軍銜領取年金,退居格林尼治醫院。他就這樣一邊閑居,一邊著手寫他的回憶錄。但這種幽居生活並不符合他作為一個偉大探險家的秉性,很快地庫克就感到了這種生活的單調和郁悶。庫克曾經凄然地說:「我的命運總是把我由一個極端推向另一個極端。幾個月來我覺得整個南半球都顯得太小了。」1776年2月,庫克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參加了一些科學討論會,但他始終為這種風平浪靜的生活感到厭倦。海軍部的一些官員了解到這一情況,又派給他一項任務,讓他領導一次尋覓西北航道的探險。所謂西北航道,就是指北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神秘航道,它同所謂南方大陸一樣,長期以來一直也是個未解之謎。庫克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並很快作了周密細致的准備工作。他准備了通常的航海儀器,還帶了一本愛基斯摩語詞典;他乘坐的船仍然是那艘為他屢建奇功的舊船決心號;此外另一艘重298噸的探險號船則由查爾斯·克拉克船長指揮。庫克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航海1776年7月12日從英格蘭啟航。
1776年12月,決心號和探險號先後抵達了開普敦;在這里作了短時間休整後,兩只船折向東南方向橫越印度洋,駛向夏洛特皇後灣。中間,經過了塔斯馬尼亞島,庫克在那裡留下了一批豬供飼養繁殖;很快使這個地方的豬飼養業發展起來。在夏洛特皇後灣庫克對這次探險作了周密的計劃和大量的准備工作後,於1775年2月25日離開夏洛特皇後灣,穿過庫克海峽,向東北方向駛去,經過友誼群島抵達塔希提島。在這里庫克作了短暫停留後,又繼續北上,尋找美國西北海岸的新阿爾比恩。
1778年1月18日,決心號和探險號抵達了美麗的夏威夷群島。這里離北美大陸較遠,白人還未曾問津於此,庫克和他的探險隊成了到達這里的第一批白人。在夏威夷停留幾天後,決心號與探險號繼續北上,並很快接近了阿拉斯加。當時正值北半球冬季,寒風凜冽刺骨,海上也時時出現風暴,有時也大霧漫天,這給航海造成了很多困難。盡管如此,庫克仍堅持北上,穿白令海峽,進入北極區,但天氣愈來愈惡劣,最後兩只探險船為北冰洋上的巨大浮冰所阻,繼續北上根本就不太可能。這種情況下,庫克下令返航回夏威夷,以待明年夏天再去尋找這條西北航道。
這樣在1779年1月17日,決心號和探險號又回到了夏威夷的基拉凱卡灣。庫克再一次登上了夏威夷的土地,這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們受到了夏威夷人的狂熱歡迎,夏威夷人把紅布披在庫克胸上,把椰子汁塗滿了他的全身,並在他的周圍載歌載舞。同時,夏威夷還把大量的豬肉和蔬菜送給了探險隊。原來他們把庫克看作一個歸來的天神——馬卡希基節的主宰神羅諾。
這之後,戲劇性的事情接二連三地發生了。當庫克他們在這里修理船隻期間,島民的禮物源源不斷地送來,根本無法阻止。因語言不通,阻止很可能導致沖突。顯然這里不能久呆,於是庫克匆忙下令離開此地,否則島民將變得異常貧困,他們把僅有的一點東西都送給了探險隊。
可是剛啟航不久,海上便起了大風,船帆讓風撕開了好幾個口子,一根桅桿也給吹折了,這樣庫克又只好下令重回基拉凱卡灣進行修理。可一回到島上,他們便發現情況有了很大變化。島上的土著再也不來歡迎他們,而且用敵意的眼光看著他們,為了安全起見,庫克沒有讓船員們馬上登陸。可土著們居然開始偷他們的東西,這令庫克很頭疼;13日夜間,探險號上唯一的一隻小艇也讓土著給偷走了。庫克大怒,第二天便帶領一批海員沖上岸去,想抓夏威夷王為人質,換回小艇。這一下激怒了土著,他們在河灘上集結起來,以石塊和棍棒作為武器向庫克他們撲來。情況十分危急,庫克開槍打死了一個土著,試圖壓住土著的攻擊。但雙方仍然是殺氣騰騰。船上的探險隊員也拿出槍來助戰,為了不擴大事態,庫克回頭向船員喊話,命令停止射擊。正在這時,一個土著忽然沖到他的背後,用長刀深深地戳進了他的背部,庫克頓時落到水裡,鮮血染紅了他身邊的海水。夏威夷人和探險隊員們都為這突如其來的變化驚呆了!
庫克犧牲後,船員們繼續了他的未竟之業。再次北上白令海峽,進入北冰洋;後來取道好望角回到了英國。庫克的死訊傳到英國時,舉國上下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英王喬治三世失聲慟哭,為失去這樣一位曾為大英帝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偉大探險家而悲痛不已。庫克,這位傑出的探險家以他輝煌的業績永垂青史。
庫剋死後,他身後留下的記載著每日行程的航海日誌,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精確真實的航海信息。從這些信息中,顯露出庫克船長具有的敏銳特性。庫克船長是一位給人類探險考察和制圖技藝帶來嚴格標準的傑出科學家。庫克的航海實踐,大大豐富了人們的海洋地理知識,同時也加深了人們對海洋和發生在海洋中多種自然現象的認識。他是繼哥倫布之後,在海洋地理方面擁有奠基性發現的航海家。同時,他向人們證實,在遠程航海中,水手們並非註定就是壞血病魔的犧牲品。庫克在長時期的遠航實踐中,總結出了通過改善船員的飲食--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等方法,來預防由於長期航行船員缺乏維生素C等營養出現的壞血病。這是庫克在航海醫學上的重大貢獻。
❷ 告訴我關於庫克船長的一些事情
航海人物—庫克船長
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是英國的一位探險家、航海家和制圖學家。他由於進行了三次探險航行而聞名於世。通過這些探險考察,他給人們關於大洋,特別是太平洋的地理學知識增添了新的內容。他還被認為在通過改善船員的飲食,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等來預防長期航行中出現的壞血病方面也有所貢獻。庫克船長在太平洋和南極洲的偉大的航行為世界科學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同時他也是第一位繪制澳大利亞東海岸海圖的人。
庫克於1728年10月27日出生於英國約克郡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里。18歲時,他在一家船主那裡找到一項工作並且到波羅的海作了幾次航行。當英法戰爭爆發時,他作為一名強壯的水手應徵到皇家海軍服役。不到一個月他被提升為大副。四年之後升為船長。1759年,他授權指揮一艘艦船參加了聖·勞倫斯河上的戰斗。1763年,戰爭結束之後,庫克作為縱帆船「格倫維爾」號的船長承擔了紐西蘭、拉布拉多和新斯科舍沿岸的調查工作。在四年多的時間里他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這些成果後來由英國政府予以發表。
庫克船長的小屋
1768年8月26日,庫克率領「奮進」號啟航去調查太平洋中維納斯航道並考察該海區的新島嶼。伴隨他的有一名天文學家,兩名植物學家和一名善長博物學的畫家。他先向南航行,後向西轉彎,繞過好望角,於1769年4月13日到達塔希提島。調查了維納斯的航道之後,於6月3日他的調查船駛向紐西蘭。在那裡他逗留了六個月的時間並把兩個島嶼標繪在海圖上。後來他沿著澳大利亞的東海岸航行。他把澳大利亞取名為新南威爾士,並宣稱所有權屬於英格蘭。
航行到爪哇之後,他穿過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之間的海峽,取道印度洋,繞過好望角返回英國。他到達英格蘭的時間是1771年6月12日。在1772年7月13日,庫克再次從英格蘭啟航。他這次航行的目的是想去驗證「在南方還存在著一個大陸」的報道。他乘「探險」號沿著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到達好望角附近,開始橫跨大西洋。至1773年1月,在大西洋上兜了一個圈子,卻沒有發現「南方大陸」。後來則向紐西蘭航行。從那裡出發,他考察了新赫布里底,把復活節島和馬克薩斯群島標進了海圖,並且訪問了塔希提和湯加群島。另外,他還發現了新喀里多尼亞和帕默斯頓、諾福克及紐埃諸島。於1775年7月29日他返航到英國。
庫克與他的船隊
庫克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航海是在1776年7月12日從英格蘭啟航的。這次的目標是考察北太平洋和尋找繞過北美洲到大西洋的航道。繞過好望角之後,庫克橫渡印度洋到達紐西蘭。從那裡又航行到塔希提島。後來他們繼續航行。在聖誕節前夜他們看到了一個島嶼。這個島嶼他命名為「聖誕節島」。進一步向北航行,他發現了夏威夷群島。1778年2月他們看到了現今的俄勒岡海岸並且返回朝北航行,穿過白令海和白令海峽進入北冰洋。後來,因沒有找到向東的航道而又返回夏威夷。在那裡,於1779年2月14日他被當地的土著人殺死。
庫克船長
作者:夢中的旅行
詹姆斯·庫克(1728年10月27日-1779年2月14日)英國探險家及航海家。曾三度遠征太平洋,並探索了太平洋沿岸的海岸線。他同時也是地圖製作者;經度儀航海測定船位的發明者;也是發現治療壞血症的第一位船長。常被稱為庫克船長。
據記載,南半球的紐西蘭、澳大利亞最早是由詹姆斯·庫克發現的。今日紐西蘭北島和南島間的海峽,就依他的名字命名為庫克海峽(COOK STRAIT)。南太平洋中也有一個群島以他命名為庫克群島。
生平
1720及1730年代-1728年出生在英格蘭約克郡,是蘇格蘭移民。
1740年代-開始跑船當水手,但僅在英國附近的海域工作。
1750年代-加入英國皇家海軍,曾被派往北美洲參加英法戰爭。
1760年代-庫克開始他長達20年的遠征,於1779年在夏威夷過逝,死因至今不明,據知應為和夏威夷土著起了沖突之後被殺害。在他三次長征中,隨行畫家約翰·維伯John Webber以及威廉·霍奇William Hodges留下了不少的珍貴航海繪圖紀錄。
第一次遠征
庫克在1768年開始第一次遠征。該年8月26日從他從英國普利茅斯起航,橫越過整個大西洋,經過巴西,再往南繞過南美最南端合恩角(Cape Horn),進入太平洋,隔年(1769年)4月到達南太平洋的大溪地(Tahiti),接著又向西航行到現在的紐西蘭。探索了南島、北島之後,繼續往西到了澳洲。接著北上經過爪哇、印度洋後,從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開始回程,在1771年抵達英國。
第二次遠征
1772年庫克再度離開英國,前往南太平洋。這次他反方向,由西向東南下繞過非洲的好望角,穿過南極圈,到達紐西蘭。接著他花了很多時間一一探索南太平洋中由澳大利亞,紐西蘭,夏威夷三點連成三角形中間的島嶼,包括有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湯加(Tonga)、新赫布里底群島(New Hebrides)、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和諾福克島(Norfolk Island)。然後經南美、大西洋,在1775返回英國。
在人類探險歷史上,庫克是第一位由西向東環繞地球航行,並證實南極大陸(Antarctic Continent)存在的人。
第三次遠征
1776年7月12日庫克再度由西向東,准備探索北太平洋,他繞過好望角,經印度洋,澳洲,紐西蘭後再往北,從大溪地之後再向北,發現了歐胡島、庫伊島和尼豪島(Niihau);也就是今天的夏威夷群島。1778年2月他往東抵達了北美洲的奧勒崗海岸,並朝北探索北冰洋。據知他們經過了白令海與白令海峽,但無法橫越北冰洋,只好南下回到了夏威夷。2月14日庫克在夏威夷去逝。隔年(1780年)10月4日,他的船?奮勇號?( The "Endeavour")才回到英國。
如今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和堪培拉,還保留著庫克的小木屋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高達137米的巨大噴泉。
故事:庫克船長與「金星凌日」的不解之緣
差不多每隔120年左右,一個黑點就會穿越一次太陽。這個墨黑的小點近乎一個完美的圓,但它並不是普通的黑點,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見到這個黑點的。而作為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和探險家之一詹姆士·庫克,也就是蜚聲世界的庫克船長也與金星凌日有一段不解之緣。
庫克船長奉命出征
1782年8月12日,庫克船長帶領「奮進號」從英國港口城市普利茅斯港起錨,向塔希提島的方向駛去。塔希提島是南太平洋的一個島嶼,一年前剛剛被歐洲人「發現」,那裡荒蕪人煙,尚未開發,當時,就連地圖繪制員可能也不知道地球的那個角落是否存在大陸。
對於庫克而言,那次航行的困難程度絕不亞於現代人探索月球或火星。他要帶領「奮進號」在浩瀚數千英里的廣闊海洋上航行,尋找一塊方圓只有20英里的陸地,而當時他們沒有如全球定位系統(GPS)一樣的導航設備,甚至連塊精確的手錶都沒有。而在航行途中,危險的暴風雨會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忽然出現(事實也確實如此)。一些未知的生命體也在海洋深處等待著。庫克當時已完全預料到船上可能會有一半船員回不到英國。
但庫克知道,這種冒險還是值得的,因為這次出航不僅能尋找大陸,還能觀測難得一見的金星凌日。庫克在航海日誌中寫道:「(1782年8月12日)下午2點,我們起錨遠行,船上共有94人。」「奮進號」年輕的英國植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的思想更加浪漫,他寫道:「我們離開歐洲,向天堂駛去,不知道要多長時間,也許永遠吧。」他們的任務是在1769年前到達塔希提島,然後落戶於島上,建立一個天文台,觀測金星凌日現象,希望通過金星凌日的觀測計算出太陽系的規模。而正是為了實現這一科學願望的英國皇家學院為庫克此行提供了經費。
太陽系的規模是18世紀科學界最主要的難題之一,與目前的暗物質和暗能量本質的問題差不多。在庫克那個年代,天文學家只知道繞太陽公轉的6顆行星,而沒有發現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另外,他們也只知道這些行星的相對間距。以木星為例,它與太陽的距離是它與地球之間距離的5倍,但它們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它們的絕對距離是多少,這一切在當時還是未知數。
但金星是揭開這一謎底的關鍵。埃德蒙·哈雷爵士在1716年便意識到這一點。因為從地球上看,金星偶爾會穿越太陽。它就像墨黑的圓盤一樣,緩慢地穿過太陽黑子。哈雷推斷,如果從地球上不同地方觀測到金星凌日現象出現的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天文學家就有可能運用視差原理計算出地球與金星的距離,然後還能測算出太陽系中剩餘星體的規模。
但問題是金星凌日實在罕見,每243年大約會出現4次,這種天文現象出現的規律通常是8年、121.5年,8年、105.5年,以此循環。哈雷本人在有生之年就沒有機會見到金星凌日。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曾在1761年計算出金星凌日的時間,但由於天氣和其他因素,他們計算出的數據大多不準確。如果庫克和其他人在1769年未能觀測到金星凌日,那麼地球上所有的天文學家在1874年下一次"金星凌日"出現之前,都有可能去世了。
殘酷的海上之旅
庫克的那次遠行經常被比作一次太空探險任務。托尼·霍維茨在描寫庫克旅行的《藍色緯度》里寫到:「『奮進號'肩負的任務不僅一次發現之旅,它還是測試最新理論和最新科技的實驗室,其重要性可與今天的太空飛船相媲美。」
尤其是「奮進號」的船員就如同海軍與「航海的災難」——壞血病--的斗爭過程中的豚鼠(常被用來做實驗)。人體內只能儲存相當於6周左右的維生素C,一旦這些維生素C用完,水手將會普遍感到疲勞,甚至牙床腐爛、大出血。在18世紀,一些船隻通常有一半船員死於壞血病。「奮進號」裝載了各種各樣用於實驗的食品,庫克強迫船員吃泡菜和麥芽汁等一些東西。如果有誰拒絕吃,就會遭到鞭打。
據霍維茨說,事實上,在那段日子,任何庫克平均幾天就會用鞭子抽打他的船員。在1769年到達塔希提島時,庫克他們已經向西連續航行了8個月,所用時間相當於現代宇航員在前往火星途中所耗費的時間。當「奮進號」航行到合恩角時,已經有5名船員失去了生命,另一名絕望的水手在「奮進號」隨後在太平洋航行的10周時間中跳海自殺。由於「奮進號」是成角度向塔希提島航行的,因此極易受到風暴的襲擊。此外,「奮進號」沒有與任何「控制中心」有聯系,同時又沒有提前警告風暴即將來臨的衛星氣象圖像,航行途中可謂是危險重重。不過庫克獨出心裁,他用沙漏導航,用打結的繩索測算「奮進號」的速度,用六分儀和年歷,再通過觀察星星估計「奮進號」的位置。這既機智又充滿危險。
引人注目的是,他們在1769年4月13日,也就是金星凌日出現前大約2個月終於到達了塔希提島。庫克在航海日誌中寫道:「此時我們只有少數幾個人上了傷兵名單... 船員們都普遍非常健康,這主要歸功於吃泡菜。」然而,庫克和他的船員們對塔希提島非常陌生,這可能就像我們現在對火星一樣。但在塔希提島上生存並不需要「太空服」,相反,島上相當舒適,有人類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島上的居民也非常友好,渴望與庫克他們進行交易。班克斯認為這「是世外桃源最真實的寫照...是一個人想像中的理想家園。」但是,塔希提島的植物群、動物群、風俗和習慣與英國的完全不同,這種差異簡直到了令人驚訝的地步。「奮進號」的船員既陶醉其中,又對此感到好奇。
留下的觀測紀錄並不多
無怪乎在1769年6月3日金星凌日現象最終出現那一天,庫克和班克斯對此的描述只有寥寥數語。他們用從英國帶來的特殊望遠鏡,觀測到金星成了一個小黑點,在眩目的太陽盤面上慢慢穿過,但這種現象卻無法與塔希提島本身的魅力相比。班克斯的航海日誌用622個字描述了那天的金星凌日現象,其中只有不超過100字是描述金星的。
這主要是因為班克斯當時正在對他與塔希提島國王塔洛和國王的妹妹努娜早餐談話以及那天晚些時候「三位漂亮的女士」拜訪他等事情進行記錄。班克斯在談到金星時說:「我與塔洛國王、努娜和他們的幾位主要隨從一同去了觀測站,與同事們一起觀測。我們讓他們看金星穿越太陽的情景,並讓他們理解我們此行的目的。之後,他們離開了,我也跟他們一起走了。」塔洛國王或班克斯是否對金星凌日留下深刻印象,班克斯對此沒有記錄。
庫克的描述稍微詳細一些:「那天可以說是天遂人願,晴空萬里,非常適宜觀測。我們具備了我們所希望的觀測金星凌日整個過程的所有優勢:我們能非常清楚地看到金星周圍的大氣或朦朧的陰影,但這也干擾了我們看到金星與太陽接觸的精確時間。」「金星周圍朦朧的陰影」一直是個大問題。穿過金星大氣的強烈陽光使金星圓盤邊緣顯得很模糊,使庫克測算金星凌日出現時間的精確度降低。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庫克測算的金星凌日出現時間與「奮進號」上的天文學家查爾斯·格林的一些數據不相符,他們觀測到的金星凌日出現時間大約相差有42秒。
庫克和格林都觀測到了「黑滴效應」。在金星接近太陽的邊緣時——計算金星凌日出現時間最關鍵的時刻--太陽邊緣一側的黑色區域好像慢慢地接觸到金星。你也可以把拇指和食指靠得非常近,對「黑滴效應」進行演示:把兩根手指放在眼前,然後逐漸縮小手指間的距離。在兩根手指就要快碰在一起之前,你會看到手指之間的細縫有個暗色帶。約翰·威斯特法爾在本月寫給《天空與望遠鏡》雜志上指出:「這只是兩個模糊的由明變暗的梯度加在一起所產生的結果」「黑滴效應」(比如金星大氣的模糊現象)使得天文學家很難指明金星凌日開始和結束的時間。
「黑滴效應」不僅對塔希提島上的庫克是個問題,而且對於全世界所有的觀測者都是問題。事實上,即使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做出了很大努力,他們(包括庫克)在地球上76個觀測點都對1769年那次金星凌日現象進行了觀測,但由於不十分准確,不足以測算太陽系的規模。直到19世紀天文學家使用照相技術記錄下一組金星凌日的照片時,他們才計算出太陽系的大小。
觀測反而成了一件「小事」
庫克當時並沒有過於注意那些事,因為他還有許多事情需要做。來自英國皇家海軍的密令命令他在觀測完金星凌日後馬上離開塔希提島,在塔希提島和紐西蘭之間尋找大陸或大片土地。在第二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奮進號」一直航行在南太平洋上尋找大陸。
18世紀的一些科學家宣稱,為了平衡北半球出現的人口高速增長而導致的土地相對減少的局面,人類必須尋找適合人居住的大陸。而當時「奮進號」上的船員甚至一度近兩個月沒見到陸地。就連庫克也猜測可能並不存在未探明的土地或未知的「南半球陸地」。在行進過程中,庫克遇到了勇猛的紐西蘭毛利人和澳大利亞土著人,並發現了數千英里長的紐西蘭和澳大利亞海岸線。而「奮進號」還曾與澳大利亞大堡礁相撞,差一點沉沒。
後來,庫克在雅加達中途停留了10周,對「奮進號」進行大修,當時7名水手死於壞血病。雅加達人口稠密,疾病到處蔓延。庫克本來打算盡快離開那裡,但因修船耽誤了太長時間,結果,包括天文學家查爾斯·格林在內的人一開始便隨「奮進號」(後來又有8人加入)航行的38人死亡,其中大多數是死於在雅加達感染上的疾病。霍維茨寫到:「『奮進號'40%的傷亡率在當時並不希奇。事實上,庫克後來還因為自己表現出來的對船員健康異常的關心而受到稱贊。」
1771年7月11日,「奮進號」返回英國港口迪爾。倖存下來的船員環遊了整個地球,他們記錄了數千種植物、昆蟲和動物,遇到好幾個新的種族,而且也一直沒有放棄尋找大陸的努力。這是一次史詩般的航行,觀測金星凌日反而成了庫克探險行程中一件「小事」,由於過分陶醉於塔希提島的風土人情以及受到「黑滴效應」的影響,他觀測的結果並不理想。但正是由於那次航行,人們將金星與庫克聯系起來。事實上,也許我們可以說觀測此次金星凌日的最佳理由便是因為詹姆士·庫克。
現在,我們又將看到這種百年不遇的天文現象,因此千萬不要錯過。本月8日,將再次出現金星凌日。屆時,我們可以通過網上或廣播了解金星凌日,也可以架起望遠鏡親自觀測。仔細觀測金星那墨黑的圓盤如何在太陽上慢慢經過,這同時可以使你回到一個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點:1769年的塔希提島,一個部分地球還有待探索的時代。難道你會錯過這樣的機會嗎? (編譯/任秋凌)
參考資料:新浪科技 等
❸ 澳大利亞是怎樣從早期的罪犯流放地發展成為一個發達國家的
澳大利亞一開始雖然是罪犯的流放地,因為這個國家與世隔絕,對人來說就是一種禁錮,那是因為當時的人們還沒有進入工業時代,所以澳大利亞的優點還沒有體現出來。是一個擁有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的國家,這也給澳大利亞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當時農業和工業就是發展的主要事情,這兩樣東西澳大利亞都有,為澳大利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經濟發展起來了還怕社會地位不夠高嗎,一直到現在都是這樣,有錢才是硬道理。所以澳大利亞的發展緊緊跟隨著歐洲國家,並且不再封閉,那發展速度蹭蹭的就起來了。所以說成為一個發達國家沒有前提條件是不可以的,不僅經濟要跟得上,而且機遇也是很重要的。
❹ 庫克船長在航海事業上的貢獻
詹姆斯·庫克曾經三度奉命出海前往太平洋,帶領船員成為首批登陸澳洲東岸和夏威夷群島的歐洲人,也創下首次有歐洲船隻環繞紐西蘭航行的紀錄。庫克曾經三度出海前往太平洋地區,在數千公里的航程途中深入不少地球上未為西方所知的地帶。透過運用測經儀,他為紐西蘭與夏威夷之間的太平洋島嶼繪制大量地圖,地圖的精確度和規模皆為前人所不能及的。在探索旅途中,庫克也為不少新發現的島嶼和事物命名,大部份經他繪制的島嶼和海岸線地圖,都是首次出現於西方的地圖集和航海圖集內。
❺ 英國的庫克船長發現了哪些地方
最有名的是紐西蘭和澳大利亞,他也進一步繪制了非洲地圖,臨死前發現了夏威夷。具體資料如下。詹姆斯·庫克是一位因進行了三次探險航行而聞名於世的偉大探險家。他給人們關於大洋--特別是太平洋的地理學知識增添了新的內容。他還被認為在通過改善船員的飲食--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等來預防長期航行中出現的壞血病方面也有所貢獻。
目錄
簡介
庫克的青年時代
第一次航行(1768~1771)起航
發現大島
夏洛特皇後灣
返航途中
第二次航行(1772~1775)
第三次航行(1776~1780)
參考書籍簡介
庫克的青年時代
第一次航行(1768~1771) 起航
發現大島
夏洛特皇後灣
返航途中
第二次航行(1772~1775)
第三次航行(1776~1780)
參考書籍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詹姆斯·庫克
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1728年10月27日-1779年2月14日),英國著名探險家、航海家和制圖學家。
編輯本段庫克的青年時代
庫克於1728年在英國誕生。青年時期曾在運煤船上工作,後來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1756—1763);在海軍服役期間,他曾奉命對北美的聖勞倫斯河,紐芬蘭的一部分等地進行過很多沿岸勘測工作,並在這些艱苦的工作中鑄造了他頑強的意志和堅韌的秉性。他繪制了很多地區的海岸線圖,並對北美大陸東海岸很多地區作了精細的考察,這些出色的成績使他獲得了卓越的海圖繪制家的聲譽。 庫克成長的年代,正是西方探險高潮迭起的時期。1767年發現了塔希提島的沃利斯探險隊宣稱,他們曾在太平洋上的落日余輝中瞥見過南邊大陸的群山;接著英國極負盛名的空想探險家亞歷山大·達爾林普爾又很快計算出這個大陸的人口為五千萬。這一發現震動了整個歐洲。因為很早以來,甚至遠在古希臘,所謂南方大陸問題便一直是學者們長期討論的焦點。有一種理論認為:北半球大陸較多,由此從平衡地球重量的角度來看,南半球也應有一塊大的陸地。否則地球由於失去均衡,自轉便必然出現左右搖晃的現象,而事實上地球自轉一直很穩定,由此可以猜想:一定存在一塊南方大陸。另一種理論則更進一步地發揮了這個猜想,認為在以南極為中心的地區,還有一塊更大的土地。而當時一些人則認為:所謂的南方大陸就是當時已經發現的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與紐西蘭的綜合體。英國政府對沃利斯探險隊的這一發現表示了極大的興趣,為了趕在別國之前搶先發現和佔領這塊大陸,擴大英帝國之版圖,英國政府選派庫克出海遠航,尋找這個帶有神奇色彩的南方大陸。
編輯本段第一次航行(1768~1771)
起航
庫克的第一(紅)、二(綠)和三次(藍)航海路線
1768年8月25日,庫克乘坐遠航船努力號從英國起航。這艘船重達386噸,是曾經在北海上使用過4年的運煤船。因而,努力號稍顯陳舊,裝備也不令人滿意,庫克沒有計較這些,仍對此次遠航充滿了信心。努力號通過普利茅斯海灣和英吉利海峽駛向大西洋。他們在馬德拉群島稍作停泊後,隨即駛向南美洲,穿過合恩角,最後抵達塔希提島。但這已經是他們從英國出發後11個月的事情了。 他們抵達塔希提島時,正是1769年的夏季。這里陽光強烈,萬里晴空,馬塔維海灣水平如鏡,這正是進行科學勘測的黃金時節。一天,天空中出現了極為難得的金星凌日,整個探險隊都沸騰起來,隊員們都競相去觀看這一稀罕的天象;岸上一群英國科學家正簇擁著兩台臨時天文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以計算日地距離;而一些海軍官員也上來湊熱鬧,七手八腳地幫著移動望遠鏡。而此時的船長庫克關心的卻是另一件事。臨行前,海軍部曾給他指示,要他完成這次天文觀測後,不失時機地起航去執行一項密封下達給他的更為重要的使命。他望了一眼沸騰的人群,默默地走進船艙,打開了密封文件,一行清晰的文字便立即進入了他的眼睛:「鑒於在沃利斯上校最近發現的一塊土地以南還可能存在一個大陸……你應一直向南航行到南緯40°,以找到這塊大陸……如在此次航行中未能發現該大陸,你應繼續向西搜索。」庫克看完後,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之中。 1769年7月13日,科學家們終於結束了對金星的觀測,庫克便立即下令起航向南駛去。他們花了一個月時間通過了一群島嶼,這些島嶼間水面很窄,努力號不得不繞來繞去, 第一次遠征
費了一個多月時間。庫克把這一群島命名為社會群島。盡管繞過了社會群島,然而南方大陸依然蹤影全無,庫克不禁暗暗著急起來。努力號船上有個僧侶對這一帶海域很熟悉,但問起南方大陸時,他依然是一無所知。8月上旬一過,天氣開始變冷了,努力號繼續向南航行。到了11月初,努力號已通過了南緯40°,然而南方大陸仍然是毫無蹤影。這時天氣越來越壞,海上風浪也愈來愈大,這對努力號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庫克心裡很清楚:如果繼續南行,後果不堪設想。於是他下令改為向西航行。又過了一個月,他們看到洋面上漂浮著海草和木頭,海鳥也成群地在天空中飛翔,顯然他們前面即將出現一片陸地。庫克根據地理位置很快判斷出,這就是荷蘭探險家在一個世紀前發現的紐西蘭。
發現大島
10月7日,他們終於看到了被森林覆蓋的群山,這里顯然是個很大的島。是否這里便是所謂南方大陸的邊緣部分,庫克自己也弄不清,他決定先到島上去看看再說。 努力號圍著海岸繞了很大一陣子,最後才在一個深水灣中下了錨。他們很快發現,這里有幾處煙火,在寂靜的山林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里有人居住,並且很可能是土著。庫克命令探險隊員們不要開槍,以免驚動了這些土著。他們把自己的皮帶,白蘭地酒等作為禮物送給這些土著;僧侶向導圖派埃能聽懂一些土著的話,並向土著們解釋了探險隊的意圖。土著們也很高興地送給了他們一些新鮮水果 庫克船長銅像
和蔬菜。但第二天,糟糕事情發生了。一個隊員看見一隻野兔躑伏在草叢中,舉槍便打,卻誤傷了一個土著。這一下幾十個土著紛紛拿著石塊、棍棒向探險員們撲來。圖派埃見勢不好,連忙拖著幾個隊員上了小舟,回到了大船上。顯然,這個地方是無法登岸了,於是庫克帶著幾個隊員劃著小船另尋登陸點,這時又有兩只土著的獨木舟向他們劃來。圖派埃向他們喊話,要他們靠過來,並保證不傷害他們,可是幾個土著還是害怕了,掉轉船頭便逃。庫克急了,命令開槍,最後打死了幾個土著,可他們也不敢貿然登岸。10月11日,庫克和船員們幾經周折,終於設法上了岸。 但上岸之後,他們卻大失所望,這里沒有供應任何一樣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更沒有什麼新鮮蔬菜。因此庫克把這次登陸的地方叫做「貧窮灣」。 島上有一種土著叫毛利人。他們都身材高大、體格結實、頭發捲曲、膚色紅綜。跳舞時,毛利人揮舞著手中的武器,歪扭著嘴巴,伸出舌頭,翻著白眼,有規律地從左邊跳到右邊。有時用粗啞的聲音伴唱,意在相互打氣,並恐嚇敵人。毛利人這種堅韌、勇敢和率直的性格吸引了庫克,他注意到這種毛利人與塔希提人有很多文化和體型上的相似性。他們甚至許多觀念和風俗都相同,而且最令人吃驚的是:他們語言也有諸多類似之處。因此庫克確信:毛利人和塔希提人都屬於同一民族。 直至今天,毛利人的真正源地仍然是個謎。大多數考古學家認為毛利人真正源地在於塔希提北面的馬克薩斯群島。他們很早就在那裡生存繁衍,後來乘坐獨木舟來到了紐西蘭。而人種學家則認為這種土著來自於東南亞,或印度。還有些考古學家提出了一個更為大膽的設想:這種毛利人真正祖先在亞洲,他們在幾千年前由亞洲通過白令陸橋到達美洲,再從南美的西北海岸來到了紐西蘭。 庫克在岸上只作了短暫的停留,並作了幾天的考察。他發現這里不大可能是南方大陸的延伸部分,於是決定繼續南行。這樣努力號又一次駛過了南緯40°;然而仍未發現這里有什麼南方大陸。於是庫克下令改為向北航行,最後駛到了紐西蘭的北角。在紐西蘭北角,探險隊稍作休整和補足淡水後繼續前進,並於12月下旬繞過了北角。 海上天氣開始變壞了,海上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船行十分困難。努力號在波浪中不斷地劇烈抖動著前進,終於抵達了紐西蘭的西海岸。為了繪制好這一地區的海岸線圖,庫克不管風浪如何險惡,仍然迎著風浪向南探索。他堅持按自己測量的結果來繪制每一英里的海岸線。隨著努力號的前進,漸漸地,地圖上的紐西蘭外形越來越不像是一片大陸,而更像是一個彎刀狀的島嶼。而努力號則按逆時針方向圍繞著這個島嶼航行。
夏洛特皇後灣
1770年1月14日,努力號掉頭向東,完成了一個圓形航線。庫克忽然發現了一個很寬很深的海峽,並有一片碧綠的多山的陸地在向南邊延伸。他感到很驚訝,這顯然表明紐西蘭不是單一的島,而是兩個島。但不久努為號就遇到了一個小障礙,船上的帆具壞了些,船速也慢了下來。庫克下令把努力號開進一個被他命名為夏洛特皇後灣的小港內停泊整修。這個避風港內到處鳥語花香,清泉淙淙,遍地長滿了野芹和抗壞血病的葯草。庫克見了,滿心歡喜,他立即把夏洛特皇後灣宣布為英國所有。 在夏洛特皇後灣修整了幾天後,努力號又揚帆向東,緊接著又穿過了一個狹長的大海峽,這個海峽就是現在的庫克海峽。努力號朝南按順時針方向繞紐西蘭的其餘部分繼續航行。庫克想弄清楚紐西蘭的確切形狀到底是什麼樣,結果他完成了一個8字形的海岸航行線。1770年3月底,庫克再次回到了夏洛特皇後灣,他畫出了第一張清晰的紐西蘭群島圖。這張圖線條明朗,極為准確,為後來許多航海家所稱道。 庫克對他所發現的紐西蘭進行宣傳,希望英國盡快實現對此的殖民佔領。他在日記中說:「如果有一個勤勞的民族在此定居,他們不僅很快就能有生活必需品,而且還能擁有大量的奢侈品。」這實際上是在替殖民活動作宣傳,也反映了當時英國隱在探險和開發新大陸背後的殖民擴張的真正目的。盡管庫克作了大量鼓吹,但當時的英國仍然沒有力量來紐西蘭進行殖民擴張。直至18世紀60年代,真正的殖民活動才開始;1840年,紐西蘭為英國所有,成為英國很重要的一個殖民地。
返航途中
庫克感到極為失望的是:整個航行過程中,始終未找到南方大陸。他自己也開始漸漸懷疑起這個南方大陸的存在性了。庫克不像哥倫布那樣愛好想像,他更多地相信探險的起初結果。他想向東航行,從南太平洋回英國,以證實這個長期紛爭不休的南方大陸純屬烏有;而且他自己也這么看。但當時南半球冬季即將降臨,手下的海員也希望返航回家,庫克權衡再三,還是決定返航。在返航中,庫克又有了個新的想法,他知道他們將很快遇到澳大利亞這個未經繪制的大陸。他很想先去澳大利亞看看這塊陸地的情況,因為當時還沒有一個歐洲人看到過澳大利亞的東海岸。 19天之後,海平線上隱約露出了陸地的陰影。船員們頓時激動起來,因為他們又來到了一塊新的大陸。為了找到一個好的海灣停泊努力號船,庫克下令繼續沿澳大利亞海岸向北航行。他們欣喜地看到陸上翠色喜人,顯然這個新大陸是一塊富饒的土地,而並不像荷蘭人所說的那樣荒涼。1770年4月28日,探險隊終於找見了一個風平浪靜的海灣,努力號便在這里停泊下來。他們在這里發現了許多鱺魚,庫克於是給它取名為鱺魚灣;後來又更名為植物灣,因為在這里他們採集了大量的植物標本。 在植物灣,庫克每天在海岸上升起英國國旗,以此表明這個地區歸於英國所有,後來他又宣布整個澳大利亞東海岸為英國所有。為了紀念努力號第一次抵達澳大利亞大陸,他把這天的日期刻在了一棵橡膠樹上。在沿澳大利亞東海岸的航行中,庫克認真地描繪了海岸線圖。在海岸線圖中,很明顯他已經注意到了悉尼這個優良港灣,可是由於時間太緊,他來不及仔細考察,便匆匆而過了。 到了5月下旬,努力號進入了太平洋上最大的暗礁區——大堡礁。這里的暗礁星羅棋布,隨處可見淺灘和刀山似的珊瑚群;這個暗礁區沿著澳大利亞東北部的昆士蘭熱帶海岸延伸了1000多英里。努力號進入這片暗礁區後,其厄運就在所難免了。不久以後,努力號終於在一個巨大的珊瑚礁上擱淺了。庫克想盡了一切辦法,避開這個暗礁,然而由於周圍暗礁分布太多,根本無法迴旋,故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努力號撞在了暗礁上。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庫克下令扔掉船上的一些不很必要的物件:大量的陳舊槍炮、壓艙的鐵塊、石頭和腐敗食物被拋進了海里,然而卻是無濟於事。接著更麻煩的事情接踵而至,海水開始退潮,船更重重地壓在危險的珊瑚礁上,如果再這樣下去,船很可能破裂。等到海水漲潮時,海潮一股股地沖擊著船的左舷,整個船身開始傾斜起來。忽然船艙裂開了一個口子,海水從口子里鑽了進來,情況十分危急,庫克下令開始兩部抽水機來抽水,可很快漏進船艙的水便開始漫過抽水機。就在這緊急關頭,庫克孤注一擲,命令船員合力起錨,擺脫困境。過了一個多小時,船體終於浮了起來,水也不再漏進船艙里了,這使庫克和其他船員既感興奮又感意外。原來起錨時因為用力過猛,錨索竟勾起了一塊珊瑚石,它像一個塞子堵住了船上的破洞。庫克長長地舒了口氣,他趕緊下令讓努力號靠岸。在一個河口,船員們對努力號進行了修理。庫克見這個河口條件很好,綠草成茵,野獸成群,河中游魚歷歷可觀,於是下令就地休整。他們在這里過得很愉快,白天上岸打獵,下海捕魚;晚上便享受這山珍海味。這里的植物種類繁多,他們採集了很多標本;而且也發現了許多珍奇的動物,如大海蠣、袋鼠等。 在這個河口,探險隊整整度過了7個星期。8月6日,努力號整修完畢,又開始出海航行了。這次庫克吸取了教訓,小心謹慎地避開了道道暗礁;終於在1770年8月21日,他們抵達了澳大利亞的北端約克角。庫克高超的船海技術在這里得到了出色的發揮。約克角已很接近東南亞了,庫克決定由這里通過托里斯海峽到東印度群島去。很快他們便抵達了荷屬港口巴達維亞(即今之雅加達)。庫克下令再次整修努力號,努力號經過兩年多的遠航,損壞很多。然而船員們很不適應這里潮熱的氣候,一場瘟疫在船員中流行起來,一下子便死去了73人。庫克悲痛不已,趕快返航回國。1771年7月13日,努力號經過了3年的遠航終於回到了英國。這次航海,他們給世界地圖增加了5000餘英里的海岸線,這個成績是輝煌的。
編輯本段第二次航行(1772~1775)
庫克的第二次航行的目的,是再次確認南方大陸的存 第二次遠征
在。這次他帶了兩艘船——決心號和探險號,准備在塔希提島和紐西蘭建立兩個基地。 探險隊於1772年7月11日離開普利茅斯,沿一條途經馬德拉群島和開普敦的航線航行。在非洲南部洋面的搜尋發現了一些冰山。「其中一些冰山方圓有2英里,高60英尺。」當船隊駛進南極海域75英里(約110公里),由於冰塊的阻礙不得不放棄對這一地區的搜索。 後來,決心號和探險號由於大霧而走散,分頭向紐西蘭行進。決心號於1773年3月23日到達了達斯基灣(Dusky Sound),並在次月與探險號會合。 庫克一行從紐西蘭繼續向東尋找南方大陸。然後向北駛向塔希提島。船隻抵達塔希提島時,他們的新鮮食品已吃盡,探險號船員們感染了壞血病。由於塔希提島的新鮮食品也極度匱乏,庫克不得不去社會群島為返回紐西蘭做充分准備。兩艘船再次失去了聯系。庫克讓托比亞斯· 弗爾諾(Tobias Furneaux)指揮探險號返航回國,而決心號再次南行。 1774年1月,庫克到達了有史以來人類到過的地球最南端——南緯71°10′。然後,他又一次環游南太平洋,留跡復活節島、塔希提島、新赫布里群島和新喀里多尼亞,然後再次返回紐西蘭。決心號於1775年7月30日返航,經開普敦抵達英國的普利茅斯。
編輯本段第三次航行(1776~1780)
庫克的最後一次航行是去搜尋傳說中的向西通往亞洲的西北航道。 第二次航行之後,庫克以海軍上校軍銜領取年金,退居格林尼治醫院。他就這樣一邊閑居,一邊著手寫他的回憶錄。但這種幽居生活並不符合他作為一個偉大探險家的秉性,很快地庫克就感到了這種生活的單調和郁悶。庫克曾經凄然地說:「我的命運總是把我由一個極端推向另一 第三次遠征
個極端。幾個月來我覺得整個南半球都顯得太小了。」1776年2月,庫克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參加了一些科學討論會,但他始終為這種風平浪靜的生活感到厭倦。海軍部的一些官員了解到這一情況,又派給他一項任務,讓他領導一次尋覓西北航道的探險。所謂西北航道,就是指北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神秘航道,它同所謂南方大陸一樣,長期以來一直也是個未解之謎。庫克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並很快作了周密細致的准備工作。他准備了通常的航海儀器,還帶了一本愛基斯摩語詞典;他乘坐的船仍然是那艘為他屢建奇功的舊船決心號;此外另一艘重298噸的探險號船則由查爾斯·克拉克船長指揮。庫克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航海1776年7月12日從英格蘭啟航。 1776年12月,決心號和探險號先後抵達了開普敦;在這里作了短時間休整後,兩只船折向東南方向橫越印度洋,駛向夏洛特皇後灣。中間,經過了塔斯馬尼亞島,庫克在那裡留下了一批豬供飼養繁殖;很快使這個地方的豬飼養業發展起來。在夏洛特皇後灣庫克對這次探險作了周密的計劃和大量的准備工作後,於1775年2月25日離開夏洛特皇後灣,穿過庫克海峽,向東北方向駛去,經過友誼群島抵達塔希提島。在這里庫克作了短暫停留後,又繼續北上,尋找美國西北海岸的新阿爾比恩。 1778年1月18日,決心號和探險號抵達了美麗的夏威夷群島。這里離北美大陸較遠,白人還未曾問津於此,庫克和他的探險隊成了到達這里的第一批白人。在夏威夷停留幾天後,決心號與探險號繼續北上,並很快接近了阿拉斯加。當時正值北半球冬季,寒風凜冽刺骨,海上也時時出現風暴,有時也大霧漫天,這給航海造成了很多困難。盡管如此,庫克仍堅持北上,穿白令海峽,進入北極區,但天氣愈來愈惡劣,最後兩只探險船為北冰洋上的巨大浮冰所阻,繼續北上根本就不太可能。這種情況下,庫克下令返航回夏威夷,以待明年夏天再去尋找這條西北航道。 這樣在1779年1月17日,決心號和探險號又回到了夏威夷的基拉凱卡灣。庫克再一次登上了夏威夷的土地,這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們受到了夏威夷人的狂熱歡迎,夏威夷人把紅布披在庫克胸上,把椰子汁塗滿了他的全身,並在他的周圍載歌載舞。同時,夏威夷還把大量的豬肉和蔬菜送給了探險隊。原來他們把庫克看作一個歸來的天神——馬卡希基節的主宰神羅諾。 這之後,戲劇性的事情接二連三地發生了。當庫克他們在這里修理船隻期間,島民的禮物源源不斷地送來,根本無法阻止。因語言不通,阻止很可能導致沖突。顯然這里不能久呆,於是庫克匆忙下令離開此地,否則島民將變得異常貧困,他們把僅有的一點東西都送給了探險隊。 可是剛啟航不久,海上便起了大風,船帆讓風撕開了好幾個口子,一根桅桿也給吹折了,這樣庫克又只好下令重回基拉凱卡灣進行修理。可一回到島上,他們便發現情況有了很大變化。島上的土著再也不來歡迎他們,而且用敵意的眼光看著他們,為了安全起見,庫克沒有讓船員們馬上登陸。可土著們居然開始偷他們的東西,這令庫克很頭疼;13日夜間,探險號上唯一的一隻小艇也讓土著給偷走了。庫克大怒,第二天便帶領一批海員沖上岸去,想抓夏威夷王為人質,換回小艇。這一下激怒了土著,他們在河灘上集結起來,以石塊和棍棒作為武器向庫克他們撲來。情況十分危急,庫克開槍打死了一個土著,試圖壓住土著的攻擊。但雙方仍然是殺氣騰騰。船上的探險隊員也拿出槍來助戰,為了不擴大事態,庫克回頭向船員喊話,命令停止射擊。正在這時,一個土著忽然沖到他的背後,用長刀深深地戳進了他的背部,庫克頓時落到水裡,鮮血染紅了他身邊的海水。夏威夷人和探險隊員們都為這突如其來的變化驚呆了! 庫克犧牲後,船員們繼續了他的未竟之業。再次北上白令海峽,進入北冰洋;後來取道好望角回到了英國。庫克的死訊傳到英國時,舉國上下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英王喬治三世失聲慟哭,為失去這樣一位曾為大英帝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偉大探險家而悲痛不已。庫克,這位傑出的探險家以他輝煌的業績永垂青史。 (還有一種說法,在他的第三次航行到太平洋,他被包圍在夏威夷的沙灘由一群僵屍,他已經被誤認為是祝福晚會,除此,還有麥哲倫,他死於僵屍在菲律賓) 庫剋死後,他身後留下的記載著每日行程的航海日誌,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精確真實的航海信息。從這些信息中,顯露出庫克船長具有的敏銳特性。庫克船長是一位給人類探險考察和制圖技藝帶來嚴格標準的傑出科學家。庫克的航海實踐,大大豐富了人們的海洋地理知識,同時也加深了人們對海洋和發生在海洋中多種自然現象的認識。他是繼哥倫布之後,在海洋地理方面擁有奠基性發現的航海家。同時,他向人們證實,在遠程航海中,水手們並非註定就是壞血病魔的犧牲品。庫克在長時期的遠航實踐中,總結出了通過改善船員的飲食--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等方法,來預防由於長期航行船員缺乏維生素C等營養出現的壞血病。這是庫克在航海醫學上的重大貢獻。
❻ 澳大利亞的歷史
澳大利亞歷史是從距今4萬-4.5萬年前人類第一次在澳洲大陸北岸定居開始的。這段時間被定義為澳大利亞史前時期。有文字記載的澳大利亞歷史開始於歐洲探險家第一次達到這片土地。這段時期又分為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以1901年成為大英帝國領地前後為分界點。
史前時期
從人類到達澳洲後,至歐洲人於1606年第一次踏足澳洲期間的大約四萬年,被稱為「澳大利亞史前時期」。把這段時期歸為史前而非歷史是因為1606年以前,澳大利亞沒有人類生活的文字記載。
1606至1901年
第一次歐洲探險家到達澳洲是在17世紀早期。1606年,荷蘭導航員Willem Janszoon的Duyfken號船第一次在卡奔塔利亞灣航行,約克角半島在西岸第一次登陸。隨後別的歐洲國家探險家(大部分來自荷蘭,法國,英國)相繼來到澳洲。18世紀初,「新荷蘭」的西岸和北岸被繪於地圖。可是,當時並沒有人嘗試在這里定居。
18世紀中葉,庫克船長繞行澳大利亞。1788年,英國殖民者在澳大利亞東南建立第一個殖民地,為本土犯人的流放地。
1901年後
在經過長達10年的計劃,討論,投票後,1901年1月1日,幾個英國的殖民地組成了第一個棣屬於英國的「澳大利亞」聯邦。 1927年前,澳大利亞的首都是墨爾本;1927後遷都至堪培拉。澳大利亞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跟英國並肩作戰。二次大戰以後,大規模的移民計劃讓澳大利亞產生了很大的改變。在澳大利亞政府的「白澳政策」被廢除後(—1970年),很多亞洲及世界各地的人移民到至澳大利亞。成功地改變了澳大利亞的人口組成,文化和形象。
1931年,英國頒布的《西敏寺法令》基本讓澳大利亞聯邦擁有獨立憲政(終止了與英國的憲政聯系), 但澳大利亞直至1942年才採納該法規。1942年由於澳大利亞受到日本的潛在威脅和英國在亞洲節節敗退,讓澳大利亞的政策開始轉向美國。自1951年,澳大利亞成為美國的正式盟友,並簽訂美澳新條約 (ANZUS)。1986年,因為澳大利亞通過了「澳洲法案」,使澳大利亞正式結束了對英國的從屬關系,英國的最高法院-樞密院司法委員會從此不再是澳大利亞的終審法院。現在,澳大利亞仍然是君主立憲制國家,伊麗莎白二世女王仍是澳大利亞的女王。1999年,澳大利亞人否決了轉變為共和國的全民公投。從1972年的大選後,越來越多澳大利亞國民認為,未來他們的國家會成為亞洲的一部分。
澳洲重要記事
1768年 - 英國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乘坐「奮進號」從英國出發前往大溪地(Tahiti)
1770年 - 庫克船長發現澳洲東部,並佔領及命名為大英
1797年 - 麥卡瑟(J. Macarthur)由好望角將美麗諾羊(Merino sheep)引進澳洲
1804年 - 霍巴特城建立
1813年 - 首次引進貨幣 - 有孔錢幣及銀幣(mp)
1829年 - 西澳被吞並,成為囚犯流放地
1851年 - 新南韋爾斯的貝瑟斯特及維多利亞的巴拉瑞特發現金礦
1862年 - 史都特(John Stuart)成為第一位穿越澳洲南至北的探險家
1868年 - 最後一批囚犯被運送至西澳
1873年 - 歐洲人首次見到烏魯汝,Uluru (Ayres Rock,愛麗斯岩)
1901年 - 澳洲聯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成立,白澳政策及移民限製法被通過
1914-1918年 - 澳洲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1920年 - 澳洲航空公司(Qantas)國內航線成立
1921年 - 伊迪斯科文(Edith Dircksey Cowan)成為澳洲首位女性國會議員
1927年 - 第一次澳洲聯邦會議於堪培拉臨時國會大廈舉行
1932年 - 雪梨海港大橋啟用
1933年 - 西澳公投表決脫離英國獨立,但遭國會否決
1939-1945年 - 澳洲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0年 - 第一輛澳洲製造的汽車面世
1948年 - 霍頓(Holden)為第一輛完全澳洲自製汽車
1956年 - 墨爾本奧運
1967年 - 經過公投後,通過廢除原住民法律歧視
1973年 - 雪梨歌劇院啟用
1976年 - 「Advance Australia Fair」 成為澳洲國歌
1986年 - 宣布澳洲法案(Australia Act),正式脫離英國獨立
1988年 - 澳洲200周年國慶-堪培拉新國會大廈啟用
1996年 - 霍華德當選澳洲總理
2000年 - 雪梨主辦奧林匹克運動會
2007年 - 陸克文當選澳洲總理
❼ 想知道一些關於澳大利亞的知識,最基本的地理,風土人情就可以,屬於什麼氣候
國名: 澳大利亞聯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首都: 堪培拉
面積: 7,692,000平方公里
人口: 2956萬人(2009年1月)
語言: 英語,土著語言,澳大利亞的官方語言是英語。
貨幣: 澳元
民族: 英國及其它國家移民的後裔95.2%,亞洲人1.3%,土著人1.5%,其他2%。
宗教: 25%的國民沒有宗教信仰,聖公會教徒佔21%,羅馬天主教教徒佔27%,其他基督教教派佔21%,其他宗教信仰者佔6%。
國家元首:澳大利亞的名義國家元首是英聯邦元首,即英國國王(或女王),由英王任命澳大利亞總督為其代表。現任英王為伊麗莎白二世。
附圖是澳大利亞國旗、地圖、國徽、以及經常被作為澳大利亞地標的悉尼歌劇院(歌劇院背景為悉尼海港大橋)。
人類發展指數:世界排名第三,指數:0.957
[編輯本段]國家象徵
國旗:旗地為深藍色,國旗的左上角為英國國旗圖案,表明澳大利亞與英國的傳統關系。下面為一顆較大的白色七角星,象徵組成澳大利亞聯邦的六個州和聯邦政府。旗地右邊為五顆白色的星,其中一顆小星為五角,其餘均為七角。五顆小星代表南十字星座(澳大利亞能看得最清楚的星座)。
國徽:澳大利亞國徽左邊是袋鼠,右邊是鴯鶓,這兩種動物均為澳大利亞所特有,中間是一個盾,盾面上有六組圖案分別象徵國家的六個州。紅色的聖喬治十字形(十字上有一隻獅子、四顆星),象徵新南威爾士州;王冠下的南十字形星座代表維多利亞州;藍色的十字形代表昆士蘭州;伯勞鳥代表南澳大利亞州;黑天鵝象徵西澳大利亞州;紅色獅子象徵塔斯曼尼亞州。盾形上方為一枚七角星,象徵組成澳大利亞聯邦的六個州和聯邦政府,底部的綬帶上有英文的「澳大利亞」。
國慶日:1月26日(1788年)
國花:金合歡 (Golden wattle, 拉丁文學名:Acacia pycnantha)
不少以訛傳訛的資料說,澳大利亞的國樹是桉樹,國鳥是琴鳥,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澳大利亞外交部透過其官方網站聲明,澳大利亞至今(2008年)並無任何官方認可的國樹、國鳥或國獸。澳大利亞政府是晚至1988年8月才宣布金合歡為國花,至今為止並沒有作為國家象徵的動物和鳥類。
[編輯本段]歷史概況
澳大利亞一詞,原意是「南方大陸」,Australia 來自拉丁文 terra 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早在4萬多年前,土著居民便生息繁衍於澳大利亞這塊土地上,現在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總數是41萬3千人(2001年人口普查的數據)。據有關史料記載,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勒斯(Luis Vaez de Torres)的船隻駛過位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島(伊里安島)之間的海峽;同年,荷蘭人威廉姆·簡士的杜伊夫根號(Duyfken)涉足過澳大利亞並且是首次有記載的外來人在澳大利亞的真正登陸。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並宣布這片土地是英國的屬土。
英國人首先把澳大利亞作為一個流放囚犯的地方。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長率領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隊共1530人抵達澳大利亞的園林灣(Botany Bay),當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後的1788年1月26日,他們正式在澳大利亞傑克遜港(Port Jackson)建立起第一個英國殖民區,這個地方後來人口不斷增長而成為澳大利亞現在的第一大城市悉尼,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悉尼(SYDNEY)。現在,每年的1月26日是澳大利亞的國慶日。
1790年,第一批來自英國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亞,以悉尼為中心,逐步向內陸發展,至1803年,殖民區已拓展到今日的塔斯曼尼亞。初期的殖民地僅賴以農業生存,其後便利用天然條件發展畜牧業。至1819年,澳大利亞的畜牧業已有了較大發展。當時的麥卡瑟船長與妻子共同培育了澳大利亞最早的螺角羊。他們牧場的羊群總數達6000頭。殖民地生產的羊毛不僅自給,而且向英國出口,為澳大利亞換回日用生活必需品。至1850年,澳大利亞的牧羊業已很發達,羊只存欄總數達1800萬頭,當時英國進口羊毛總量的一半以上來自澳大利亞。悉尼和墨爾本已取代德國漢堡,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羊毛集散中心。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在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兩州發現金礦。大批來自歐洲、美洲和中國的淘金者蜂擁而至。澳大利亞人口從1850年的40萬人激增至1860年的110萬人。其後許多重要的金礦被一一發現,同期還發現大量礦藏,這些發現,讓澳大利亞迅速致富和發展。
[編輯本段]聯邦政制
英國人不斷移民後,在澳大利亞逐漸建立起六個各自為政的殖民區(現在成為了澳大利亞六個州,可理解為六個省),繼新南威爾士、塔斯曼尼亞建立殖民區之後,西澳、南澳、維多利亞和昆士蘭四處相繼於1829年、1836年、1851年和1859年建立殖民區,到1900年之前,當時的六塊地方使用同樣的貨幣(英鎊與便士),但各自為政,甚至各自發行郵票,彷彿六個國家一般。各殖民區之間和睦相處,聯系也不斷加強,建立統一的聯邦勢在必行。
1900年,全部六個殖民地的居民舉行了一人一票的全民公決,用投票決定是否把六個殖民地統一成一個聯邦國家,投票結果是六個地方要統一,建立起一個單一的澳大利亞聯邦。1901年1月1日,六個殖民區統一成為聯邦,澳大利亞聯邦成立,同時通過第一部憲法。原來的六個殖民區遂成為聯邦下屬的六個州。
1927年,澳大利亞首都遷往堪培拉。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亞獲得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
澳大利亞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是英王(或英女王),女王任命總督為其代表,但澳大利亞總督實際上不幹預政府的運作。澳大利亞政府為聯邦制,共有六個州及兩個領地(北領地和首都領地),各州設有州長,負責州內事務。澳大利亞政府由眾議院多數黨或黨派聯盟組成,每屆政府任期三年。內閣是政府的最高決策機關,現共有三十名部長。國家最高的行政領導人是總理。
澳大利亞現在有大小政黨幾十個,主要政黨是工黨和自由黨。澳大利亞工黨(Australian Labour Party)1891年成立,為澳最大政黨,與工會關系密切,主要代表勞工階層利益,自1940年以來曾12次執政,現任領袖陸克文(Kevin Rudd),也是現任的澳大利亞總理。自由黨(Liberal Party)1944年成立,前身是1931年成立的澳大利亞聯合黨。主要代表工商業主利益,曾多次執政。1996年至2007年,自由黨連續執政十一年半,並成功帶領澳大利亞從199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走向經濟繁榮。其他小黨有國家黨(National Party)民主黨、綠黨、家庭第一黨、無核澳大利亞黨、進步聯盟黨和澳大利亞共產黨等。
[編輯本段]首都趣史
聯邦成立的時候,澳大利亞尚未能確定首都的地點,在1901年至1927年,墨爾本是澳大利亞的臨時首都,聯邦議會在墨爾本舉行會議,很多的政府機構均設在墨爾本,在長達26年的時間里,墨爾本實際上擔當著澳大利亞首都的角色。早在討論成立一個統一的聯邦的時候,墨爾本和悉尼都各自積極爭取成為首都。19世紀中葉,墨爾本是一個比悉尼要繁榮的大都市,後來隨著悉尼的日益繁榮,悉尼市民十分希望悉尼成為澳大利亞的首都。1908年,即聯邦成立後的第七年,澳大利亞政府決定,在悉尼和墨爾本之間建造一個新的城市堪培拉,作為新首都。因堪培拉的建造需要時間,期間墨爾本繼續作為臨時首都。
1927年五月,隨著堪培拉臨時議會大廈的啟用,澳大利亞政府的辦公地點從墨爾本遷往堪培拉。有趣的是,新首都並非位於悉尼和墨爾本的正中央,它距離悉尼約四小時車程,距離墨爾本約七小時車程。由於堪培拉是一個新城市,規劃得非常好。堪培拉的都市設計通過一個公開的國際比賽而採納方案,比賽收到137個設計,結果由美國建築師格里芬(Walter Burley Griffin)贏出,這位設計師最初描繪的堪培拉街道圖是他和他的妻子(也是一位建築師)共同畫在一塊棉布上的,這份珍貴的原作至今仍保留在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
1911年1月1日,堪培拉及其附近地區被宣布為澳大利亞首都領地(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
[編輯本段]地理氣候
澳大利亞在地理上有一個世界之最:她是世界上最小的陸地。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面積居世界第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和巴西,約相當於五分之四個中國。它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海岸線長達37000公里。
澳大利亞的地形很有特色。西部和中部有崎嶇的多石地帶、浩瀚的沙漠和蔥郁的平頂山巒,東部有連綿的高原,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沿海地區到處是寬闊的沙灘和蔥翠的草木,那裡的地形千姿百態:在悉尼市西面有藍山山脈的懸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脈高大、優美而歷經侵蝕的火山頸,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則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墨累河和達令河是澳大利亞最長的兩條河流。這兩個河流系統形成墨累-達令盆地,面積約10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大陸總面積的14%。艾爾湖是靠近大陸中心一個極大的鹽湖,面積超過9000平方公里,但經常長期呈乾涸狀態。
❽ 庫克船長有什麼傳奇故事。發現了哪幾塊大陸除了澳大利亞外、紐西蘭外庫克船長怎麼死的
1779年1月17日,決心號和探險號又回到了夏威夷的基拉凱卡灣。庫克再一次登上了夏威夷的土地,這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恰巧在當地人慶祝馬卡希基節日(Makahiki),庫克被以為是神明拉農(Lono),他們受到了夏威夷人的狂熱歡迎,夏威夷人把紅布披在庫克胸上,把椰子汁塗滿了他的全身,並在他的周圍載歌載舞,他們受到了頂禮膜拜。同時,夏威夷還把大量的豬肉和蔬菜送給了探險隊,當地婦女給水手提供免費的性服務。 這之後,戲劇性的事情接二連三地發生了。當庫克他們在這里修理船隻期間,島民的禮物源源不斷地送來,根本無法阻止。因語言不通,阻止很可能導致沖突。顯然這里不能久呆,於是庫克匆忙下令離開此地,否則島民將變得異常貧困,他們把僅有的一點東西都送給了探險隊。 可是剛啟航不久,海上便起了大風,船帆讓風撕開了好幾個口子,一根桅桿也給吹折了,這樣庫克又只好下令重回基拉凱卡灣進行修理。可一回到島上,他們便發現情況有了很大變化。島上的土著再也不來歡迎他們,而且用敵意的眼光看著他們:原來是因為一位船員去世,土著們了解到庫克並非神明,之前虔誠狂熱的信仰遭到沉重的打擊,轉成為憤怒。為了安全起見,庫克沒有讓船員們馬上登陸。可土著們居然開始偷他們的東西,這令庫克很頭疼;13日夜間,探險號上唯一的一隻小艇也讓土著給偷走了。庫克大怒,第二天便帶領一批海員沖上岸去,想抓夏威夷王為人質,換回小艇。這一下激怒了土著,他們在河灘上集結起來,以石塊和棍棒作為武器向庫克他們撲來。情況十分危急,庫克開槍打死了一個土著,試圖壓住土著的攻擊。但雙方仍然是殺氣騰騰。船上的探險隊員也拿出槍來助戰,為了不擴大事態,庫克回頭向船員喊話,命令停止射擊。正在這時,一個土著忽然沖到他的背後,用長刀深深地戳進了他的背部,庫克頓時落到水裡,鮮血染紅了他身邊的海水。夏威夷人和探險隊員們都為這突如其來的變化驚呆了! 據說,共有4名水手和17個夏威夷人在這次混戰中喪生,庫克的屍體慘遭肢解。 幾天後,庫克船隊的人馬展開瘋狂的復仇行動,島上的原住民幾乎被趕盡殺絕。 庫克犧牲後,船員們繼續了他的未竟之業。再次北上白令海峽,進入北冰洋;後來取道好望角回到了英國。庫克的死訊傳到英國時,舉國上下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英王喬治三世失聲慟哭,為失去這樣一位曾為大英帝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偉大探險家而悲痛不已。庫克,這位傑出的探險家以他輝煌的業績永垂青史。 (還有一種說法,在他的第三次航行到太平洋,他被包圍在夏威夷的沙灘由一群僵屍,他已經被誤認為是祝福晚會,除此,還有麥哲倫,他死於僵屍在菲律賓)
❾ 澳大利亞歷史,誰知道
澳大利亞一詞,原意是「南方大陸」,Australia 來自拉丁文 terra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早在4萬多年前,土著居民便生息繁衍於澳大利亞這塊土地上,現在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總數是41萬3千人(2001年人口普查)。據有關史料記載,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勒斯(Luis Vaez de Torres)的船隻駛過位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島(伊里安島)之間的海峽;同年,荷蘭人威廉姆·簡士的杜伊夫根號(Duyfken)涉足過澳大利亞並且是首次有記載的外來人在澳大利亞的真正登陸。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並宣布這片土地是英國的屬土。
英國人首先把澳大利亞作為一個流放囚犯的地方。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長率領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隊共1530人抵達澳大利亞的園林灣(Botany Bay),當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後的1788年1月26日,他們正式在澳大利亞傑克遜港(Port Jackson)建立起第一個英國殖民區,這個地方後來人口不斷增長而成為澳大利亞現在的第一大城市悉尼,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悉尼(SYDNEY)。現在,每年的1月26日是澳大利亞的國慶日。
1790年,第一批來自英國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亞,以悉尼為中心,逐步向內陸發展,至1803年,殖民區已拓展到今日的塔斯曼尼亞。初期的殖民地僅賴以農業生存,其後便利用天然條件發展畜牧業。至1819年,澳大利亞的畜牧業已有了較大發展。當時的麥卡瑟船長與妻子共同培育了澳大利亞最早的螺角羊。他們牧場的羊群總數達6000頭。殖民地生產的羊毛不僅自給,而且向英國出口,為澳大利亞換回日用生活必需品。至1850年,澳大利亞的牧羊業已很發達,羊只存欄總數達1800萬頭,當時英國進口羊毛總量的一半以上來自澳大利亞。悉尼和墨爾本已取代德國漢堡,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羊毛集散中心。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在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兩州發現金礦。大批來自歐洲、美洲和中國的淘金者蜂擁而至。澳大利亞人口從1850年的40萬人激增至1860年的110萬人。其後許多重要的金礦被一一發現,同期還發現大量礦藏,這些發現,讓澳大利亞迅速致富和發展。
英國人不斷移居後,在澳大利亞逐漸建立起六個各自為政的殖民區(現在成為了澳大利亞六個州,可理解為六個省),繼新南威爾士、塔斯曼尼亞建立殖民區之後,西澳、南澳、維多利亞和昆士蘭四處相繼於1829年、1836年、1851年和1859年建立殖民區,到1900年之前,當時的六塊地方使用同樣的貨幣(英鎊與便士),但各自為政,甚至各自發行郵票,彷彿六個國家一般。各殖民區之間和睦相處,聯系也不斷加強,建立統一的聯邦勢在必行。
1900年,全部六個殖民地的居民舉行了一人一票的全民公決,用投票決定是否把六個殖民地統一成一個聯邦國家,投票結果是六個地方要統一,建立起一個單一的澳大利亞聯邦。1901年1月1日,六個殖民區統一成為聯邦,澳大利亞聯邦成立,同時通過第一部憲法。原來的六個殖民區遂成為聯邦下屬的六個州。
1927年,澳大利亞首都遷往堪培拉。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亞獲得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
澳大利亞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是英王(或英女王),女王任命總督為其代表,但澳大利亞總督實際上不幹預政府的運作。澳大利亞政府為聯邦制,共有六個州及兩個領地(北領地和首都領地),各州設有州長,負責州內事務。澳大利亞政府由眾議院多數黨或黨派聯盟組成,每屆政府任期三年。內閣是政府的最高決策機關,現共有三十名部長。國家最高的行政領導人是總理。
澳大利亞現在有大小政黨幾十個,主要政黨是工黨和自由黨。澳大利亞工黨(Australian Labour Party)1891年成立,為澳最大政黨,與工會關系密切,主要代表勞工階層利益,自1940年以來曾12次執政,現任領袖陸克文(Kevin Rudd),也是現任的澳大利亞總理。自由黨(Liberal Party)1944年成立,前身是1931年成立的澳大利亞聯合黨。主要代表工商業主利益,曾多次執政。1996年至2007年,自由黨連續執政十一年半,並成功帶領澳大利亞從199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走向經濟繁榮。其他小黨有國家黨(National Party)民主黨、綠黨、家庭第一黨、無核澳大利亞黨、進步聯盟黨和澳大利亞共產黨等。
聯邦成立之後,澳大利亞的首都是墨爾本(1901 – 1927),當時的墨爾本比悉尼要繁華。隨著悉尼的日益繁榮,悉尼市民十分希望悉尼成為澳大利亞的首都。澳大利亞政府後來決定,在悉尼和墨爾本之間建造一個新的城市堪培拉,作為新首都。1927年,澳大利亞遷都堪培拉。有趣的是,新首都並非位於悉尼和墨爾本的正中央,它距離悉尼約四小時車程,距離墨爾本約七小時車程。堪培拉由於是一個新城市,規劃得非常好。堪培拉的都市設計通過一個公開的國際比賽而採納方案,比賽收到137個設計,結果由美國建築師格里芬(Walter Burley Griffin)贏出,這位設計師最初描繪的堪培拉街道圖是他和他的妻子(也是一位建築師)共同畫在一塊棉布上的,這份珍貴的原作至今仍保留在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
❿ 是誰首先發現澳大利亞,其過程怎麼樣
澳大利亞一詞,原意是「南方大陸」,來自拉丁文 terra 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早在4萬多年前,土著居民便生息繁衍於澳大利亞這塊土地上,現在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總數是41萬3千人(2001年人口普查的數據)。據有關史料記載,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勒斯(Luis Vaez de Torres)的船隻駛過位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島(伊里安島)之間的海峽;同年,荷蘭人威廉姆·簡士的杜伊夫根號(Duyfken)涉足過澳大利亞並且是首次有記載的外來人在澳大利亞的真正登陸。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並宣布這片土地是英國的屬土。
英國人首先把澳大利亞作為一個流放囚犯的地方。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長率領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隊共1530人抵達澳大利亞的園林灣(Botany Bay),當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後的1788年1月26日,他們正式在澳大利亞傑克遜港(Port Jackson)建立起第一個英國殖民區,這個地方後來人口不斷增長而成為澳大利亞現在的第一大城市悉尼,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悉尼(SYDNEY)。現在,每年的1月26日是澳大利亞的國慶日。
1790年,第一批來自英國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亞,以悉尼為中心,逐步向內陸發展,至1803年,殖民區已拓展到今日的塔斯曼尼亞。初期的殖民地僅賴以農業生存,其後便利用天然條件發展畜牧業。至1819年,澳大利亞的畜牧業已有了較大發展。當時的麥卡瑟船長與妻子共同培育了澳大利亞最早的螺角羊。他們牧場的羊群總數達6000頭。殖民地生產的羊毛不僅自給,而且向英國出口,為澳大利亞換回日用生活必需品。至1850年,澳大利亞的牧羊業已很發達,羊只存欄總數達1800萬頭,當時英國進口羊毛總量的一半以上來自澳大利亞。悉尼和墨爾本已取代德國漢堡,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羊毛集散中心。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在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兩州發現金礦。大批來自歐洲、美洲和中國的淘金者蜂擁而至。澳大利亞人口從1850年的40萬人激增至1860年的110萬人。其後許多重要的金礦被一一發現,同期還發現大量礦藏,這些發現,讓澳大利亞迅速致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