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澳大利亞抓兔子,一個月多少錢
澳大利亞目前兔子天敵少,已經成災,政府釆取人工干預,撿兔子一個月15000元是可能的。
② 澳大利亞被近百億只兔子折騰了上百年,吃能解決它們嗎
澳大利亞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所以並沒有太多的人口來解決兔子泛濫的問題。而且兔子它的繁殖能力非常的強,再加上澳大利亞的土地上並沒有兔子的天敵,所以也使得兔子成為了食物鏈的頂端。當然現在澳大利亞也會選擇將這些兔子抓到然後進行出口,但是這也遠遠不能解決澳大利亞的兔子問題。
所以如果選擇吃來解決兔子泛濫的問題,除非像一些人口眾多的國家可能會起到很大的效果,但是像澳大利亞這樣人口稀少的國家,就根本不可能解決這樣的事情。
③ 澳大利亞兔子也能成災,一百億什麼概念
中國人一人8隻左右就沒了
④ 澳大利亞100億只兔子泛濫成災,假如交給我們,能吃多久
我一直堅信,沒有一隻兔子能走出四川,那都是行走的麻辣兔頭、干鍋兔丁。但澳大利亞為了消滅過量繁殖的兔子,曾引進了粘液瘤病毒傳播來殺死兔子,那些沒有被病毒殺死的兔子反而具備了免疫性,自帶病毒體的兔子就成了不可食用的兔子。
中國吃兔文化在哪睡覺每個月換二個地點的,拉糞撒尿固定一地點的,產仔則隨意,六七個幼仔產不同地塊的。我們很多人經常抱有幻想,認為澳大利亞野兔成災,我們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我們人多,也喜歡吃,就如近十幾年的小龍蝦,外國人不吃,但我們吃,把他變成一種養殖業,澳洲人屬歐洲人,骨子裡就是一種野蠻掠奪思維,就算你是好心幫他解決問題,他也會倒打一耙說你占他便宜,倒不如讓他永遠成災下去。
就算我們有人通過他的同意,去捕獵野兔,進口回來,他那裡的人也會百般阻撓,處處設限,通過各種壓榨,讓你白白給他幫忙,所以我們何必呢,野兔又不是餐桌必需品,若他澳洲真想求人滅災,他得付服務費,我們的捕獵必須是負成本才能治得了他這種臭毛病,我們沒義務去幫他,他也不會交給我們,就讓他永遠的災下去吧,反正他也是地多人少,地廣人稀,多養點兔子和袋鼠也是生態平衡,不關我們的事。
⑤ 澳洲被近百億只兔子折騰了幾十年,能靠吃解決嗎
澳洲被近百億只兔子折騰了幾十年,靠吃真的能解決嗎?200多年前,英國人把活潑可愛的兔子帶到了英國。心想著,這么可愛的兔兔,如果能在大自然里看到他們,該多萌,多美好啊!可是,澳大利亞的土地就像有神奇的魔力一般,因為沒有天地的原因,兔子的繁殖能力便體現出來,一頓可勁生之後,澳洲的兔子已經超過100億,要知道澳大利亞總人口到現在也不到2500萬,一個國民平均能分到400多隻兔子。
後來,澳政府甚至出動了轟炸機用來滅兔子,但只圖一時爽,兔子一個月就生一窩,一窩就剩5-8個崽,這繁殖速度,原子彈都害怕。
⑥ 澳大利亞野兔泛濫成災,遠超當地人口數量,為何養一隻罰款21.45萬
適者生存,物競天擇,這是人人知曉的道理,也正是因為如此,人類的生態環境才能保持一種平衡狀態 不至於混亂不堪,但是,當一種生物生活過於安逸,沒有任何生存威脅之時,就會出現物種泛濫成災的現象,這種現象會破壞大自然的平衡狀態,也會給人類帶來相應的災害,那今天小編就向大家介紹一個在澳大利亞泛濫成災的物種。
⑦ 澳大利亞兔災使澳大利亞政府經濟損失有多少個億
澳大利亞的兔災導致農業和畜牧業蒙受了巨大損失。當從牧草的消耗量來看,100億只兔子所吃的牧草就相當於10億只羊的放養量。這對於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的澳大利亞來說,所蒙受的經濟損失實在難以估量。另外,由於兔子天生善於打洞,它們在土質疏鬆的牧場和農場下挖的洞穴深達1.5米,不但牛羊常會陷入洞中,更嚴重的是,農田下大量的洞穴會使得農業機械無法開展作業。
⑧ 對待這個問題,澳大利亞兔災,如果用中國吃100億的兔子能解決不
咱們中國人在吃上面如果認第二,恐怕還沒有哪個國家的人恬不知恥敢自認第一,哈哈。
我們的市場上現在1隻野兔賣到了100多元,30多元1斤,我們的野兔資源也很匱乏,雖然野兔對農業有危害,但他的肉還是可以的,過去流行打兔子的時候,到處是,現在很少了,我們人多,也有吃野兔肉的老傳統,各種泡製也很美味。兔皮也是一種很好的毛皮資源,我們人多也用得多。澳大利亞野兔成災,與他的人口少有關系,由於他們人均資源極其豐富,都嘴刁得很,也與他的人種文化傳統有關,歐洲的鯉魚泛濫成災也是一樣。
⑨ 如果澳大利亞兔災交給中國,我們能用吃解決這100億兔子嗎
如果將澳大利亞的兔災交給我們中國,我想我們可以用吃的方式,來解決澳大利亞所面臨的災難,在不加以保護的情況下,我們還可以將這些兔子吃到滅絕的地步。
生物入侵是一件讓很多國家都無比頭疼的事情,可愛而又美味的兔子,在來到了澳大利亞之後,因為氣候適宜、食物豐盛,加上缺乏天敵,很快便在澳大利亞泛濫起來。
本是一道送到嘴邊的美味食物,奈何澳大利亞人不會享受這道美食,所以才會對這100億只兔子無計可施。
所以綜合上面的情況看來,這100億只野兔,如果放在了我們國家,一定會被吃貨吃到它懷疑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