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婚公寓第七集多情保姆是誰演的
電視劇《新婚公寓》第七集中多情保姆的扮演者是張宇菲。
基本信息:
中文名:張宇菲
國籍:中國
身高:170cm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2月1日
職業:演員
畢業院校:中央戲劇學院2003級表演本科
代表作品:李大釗、渴望、溫柔的背叛
特長:藝術體操、聲樂、鋼琴、舞蹈
性格:青春、甜美、健康、可愛
演藝經歷:
1990年幼年的張宇菲參與了張凱麗、孫松主演的家庭情感劇《渴望》 。
1993年因在馬景濤、陳德容主演的瓊瑤劇《水雲間》中飾演畫兒,成為觀眾熟知的童星。
2006年領銜主演電視劇《非法智慧》飾女主角桑薇。同年出演音樂劇《小床上的長毛絨猴》 。同年在話劇《有多少愛可以胡來》中飾演真真 。
2007年在親情劇《媽媽的愛》中飾演苗正欣。同年在都市倫理劇《我的丑娘》中飾小芳 。
2009年10月在江西省興國縣拍攝革命史詩劇《興國,興國!》,張宇菲在劇中飾演夏家二小姐「夏冬笑」 。
2010年與曹炳琨、賈青主演電視劇《溫柔的背叛》(同學篇),在劇中飾演柳冰。
2011年9月在福州開拍的親情倫理勵志劇《奶奶再愛我一次》中一人分飾林雪梅、劉麗娟兩角 。12月23日參加由安徽衛視聯合光線傳媒舉辦的2011國劇盛典 。
2012年10月在浙江衢州開拍的年代豪門題材劇《鳳游龍門》中飾演駱竹筠 。
2015年主演的喜劇電影《賓士的大蔥》上映,在片中飾演賢惠持家的賢妻良母 。同年張宇菲在青春偶像喜劇《新婚公寓》中飾演一個具備女神長相的神經超級大條的大齡剩女莎莎 。
B. 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的建築特色 歷史背景 急急急急嘆號
悉尼歌劇院位於澳大利亞悉尼,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已成為悉尼市的標志性建築。該歌劇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該劇院設計者為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其特有的帆造型,加上悉尼港灣大橋,與周圍景物相映成趣。
目錄
1簡介
2外觀結構
3內部裝飾
4建造歷史
▪ 設計者
▪ 建造
▪ 花費
5佚事
▪ 設計建造之曲折
▪ 宏大開幕式
▪ 首場演出
6歷史資料
7社會評價
8旅遊提示
9各國劇院
1簡介編輯
英文名稱:Sydney Opera House
地理位置:澳大利亞悉尼市貝尼朗岬角
歌劇院規模:悉尼歌劇院整個建築佔地1.84公頃,長183米,寬118米,高67米,相當於20層樓的高度
[1]
。
設計師:約恩·伍重(Jorn Utzon)(丹麥)
悉尼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 ,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首府悉尼市貝尼朗岬角。這座綜合性的藝術中心,在現代建築史上被認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亞的象徵性標志
悉尼歌劇院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魂魄,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悉尼歌劇院隨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從遠處看,悉尼歌劇院就好像一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帶著所有人的音樂夢想,駛向蔚藍的海洋。從近處看,它就像一個陳放著貝殼的大展台,貝殼也爭先恐後地向著太陽立正看起。
悉尼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與周圍景色相映成趣。悉尼歌劇院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徵求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約恩·伍重的設計屏雀中選,建設從1959年3月開始,直至1973年10月竣工,斥資1億零200萬澳大利亞元完成建造,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大利亞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悉尼歌劇院彩券。
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
悉尼歌劇院夜景
、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忠實呈現澳州自有的風格。
2外觀結構編輯
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
悉尼歌劇院遠景
座上。第一組殼片在地段西側,四對殼片成串排列,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內部是大音樂廳。第二組在地段東側,與第一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規模略歌劇廳。第三組在它們的西南方,規模最小,由兩對殼片組成,裡面是餐廳。其他房間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內。整個建築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寬97米的大台階。車輛入口和停車場設在大台階下面。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灣,三面臨水,環境開闊,以特色的建築設計聞名於世,它的外形像三個三角形翹首於河邊,屋頂是白色的形狀猶如貝殼,因而有「翹首遐觀的恬靜修女」之美稱。
歌劇院整個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並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岩石基座上,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面向海灣依抱,最後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看上去很像是兩組打開蓋倒放著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瓷鋪蓋,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像豎立著的貝殼,又像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那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製件,用鋼纜拉緊拼成的,外表覆蓋著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
悉尼歌劇院遠景
據設計者晚年時說,他當年的創意其實是來源於橙子。正是那些剝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啟發了他。而這一創意來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劇院前,供遊人們觀賞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偉大構想。
3內部裝飾編輯
歌劇廳較音樂廳為小,擁有1547個座位,主要用於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內部陳設新穎、華麗、考究,為了避免在演出
時牆壁反光,牆壁一律用暗光的夾板鑲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產的黃楊木和樺木製成;彈簧椅蒙上紅色光滑的皮套。採用這樣的裝置,演出時可以有圓潤的音響效果。舞檯面積440平方米,有轉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兩幅法國織造的毛料華麗幕布。一幅圖案用紅、黃、粉紅3色構成,猶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藍色、綠色、棕色組成,好像一彎新月隱掛雲端,稱「月幕」。舞台燈光有200迴路,由計算機控制。還裝有閉路電視,使舞台監督對台上、台下情況一目瞭然。
4建造歷史編輯
音樂廳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由澳大利亞藝術家Ronald 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Grand Organ),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大利亞木材,忠實呈現澳大利亞自有的風格。
悉尼歌劇院內部圖
殼體開口處旁邊另立的兩塊傾斜的小殼頂,形成一個大型的公共餐廳,名為貝尼朗餐廳,每天晚上接納6000人以上。其它各種活動場所設在底層基座之上。劇院有話劇廳、電影廳、大型陳列廳和接待廳、5個排列廳、65個化妝室、圖書館、展覽館、演員食堂、咖啡館和酒吧間等大小廳室900多間。
建造悉尼歌劇院的計劃始於1940年代,悉尼音樂學院的院長Eugene Goossens游說建造一個能夠表演大型戲劇作品的場所。當時進行戲劇表演的場所悉尼市政廳對於戲劇表演來說太小了。在1954年,Goossens成功取得了新南威爾士州總理Joseph Cahill的支持,Joseph Cahill要求要求設計一個專門用於歌劇的劇院。也是Goossens堅持將歌劇院建在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上。盡管Cahill曾想將其建得離位於CBD西北方的溫耶德火車站(Wynyard railway station, Sydney)更近一點。
Cahill於1955年9月13日發起了歌劇院的設計競賽,共收到了來自32個國家的233件參賽作品。參賽作品的規定是必須有一個能容下3000人的大廳和一個能容下1200人的小廳,兩個廳都要被設計成有不同的用途,包括歌劇,交響樂和合唱音樂會,大規模的會議,講座,芭蕾舞演出和其他演講。
設計者
1956年,丹麥37歲的年輕建築設計師約恩·烏松看到了澳大利亞政府向海外徵集悉尼
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約恩·烏松
歌劇院設計方案的廣告。雖然對遠在天邊的悉尼根本一無所知,但是憑著從小生活在海濱漁村的生活積累所迸發的靈感,他完成了這一設計方案,按他後來的解釋,他的設計理念既非風帆,也不是貝殼,而是切開的橘子瓣,但是他對前兩個比喻也非常滿意。但是,當他寄出自己的設計方案的時候,他並沒有料到,又一個「安徒生童話」將要在異域的南半球上演。
1957年1月29日,悉尼N·S·W藝術館大廳里,記者雲集,評委會庄嚴宣布:約恩·伍重的方案擊敗所有231個競爭對手,獲得第一名。設計方案一經公布,人們都為其獨具匠心的構思和超俗脫群的設計而折服了。但是,誰又曾知道,約恩·伍重的方案最初很早就遭到了淘汰,被大多數評委槍斃而出局。後來評選團專家之一,芬蘭籍美國建築師埃洛·沙里寧來悉尼後,提出要看所有的方案,它才被從廢紙堆中重新翻出。埃洛·沙里寧看到這個方案後,立刻欣喜若狂,並力排眾議,在評委間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游說工作,最終確立了其優勝地位。
1957年冬天,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被宣布贏得了競賽,得到了£5,000的獎金。烏松於1957年訪問了悉尼,幫助監督該項目。1963年2月,他將他的工作室搬去了悉尼。
建造
悉尼歌劇院遠景
原本位於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的麥格理堡壘電車廠於1958年拆除,歌劇院的前期准備工作於1959年3月份開始。歌劇院的建造計劃一共有三個階段。階段一(1959年–1963年)包括建造矮牆。階段二(1963年–1967年)建造外部的「殼」結構。階段三(1967年–1973年)內部的設計和裝潢。
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
階段一:
於1958年12月5日開始,建築公司為Civil & Civic,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的工程師們則負責監督和指導。政府出於對資金和公眾輿論的擔心力求工程盡快開展。然而約恩·伍重的最終設計卻仍未完成。1961年1月23日,工程已比預計延後了47天,這主要是因為遇到了一些沒有預料到的困難(包括天氣,沒有預料到的雨水改道,工程在正確的結構圖准備好之前就已開始,合同文件的改變)。矮牆的工程最終於1962年8月31日完成。迫使工程盡快開展的行為最終導致後來產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和這樣一個事實:矮牆的強度並不能夠支撐它的屋頂結構,因此必須要重建。[2]
階段二:
在最初的歌劇院設計競賽中,這些殼並沒有幾何學上的定義,但在設計過程的開始階段,這些「殼」被定義為由一系列的混凝土構件組成的排骨支撐起來的拋物線。然而,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的工程師們找不到一個建造這些「殼」的方法。使用原地澆築的混凝土來建造的計劃由於造價高昂而遭到了否決,因為屋頂的結構不同,這樣就要求有不同的模具,最終導致造價高昂。
從1957年到1963年,在最後找到一個經濟上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之前,設計隊伍反復嘗試了12種不同的建造「殼」的方法(包括拋物線結構,圓形肋骨和橢圓體)。在「殼」的設計工作是最早利用電腦進行構造分析來完成構造分析的工作之一。在1961年中期,設計隊伍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所有的「殼」都由球體創建而來。該辦法可以使用那個一個共同的模具澆注出不同長度的圓拱,然後將若干有著相似長度的圓拱段放在一起形成一個球形的剖面。究竟誰是這個解決辦法的發明者成了一些爭論的主題。
「殼」由Hornibrook Group Pty Ltd建造,他負責建造了第三階段。Hornibrook在工廠中製成了2400件預制肋骨和4000件屋頂面板,著加快了工程的進度。這個解決辦法的成就在於利用預制混凝土構建從而避免了建造昂貴的模具(他同樣允許讓屋頂面板在地上就大片的預先建造組合好,而不是在高處一個一個的拼接上)。Ove Arup和合作方的工地工程師驚訝於這些「殼」在完工前使用了創新的調節型彎曲鋼鐵桁構梁來支撐不同的屋頂。在1962年4月6日,悉尼歌劇院被估計將於1964年8月到1965年3月之間完成。
階段三:內部的設計和裝潢
悉尼歌劇院夜景
從Utzon將他的工作室於1963年2月搬至悉尼後開始。然而,政府在1965年發生了改變,新的Robert Askin政府宣布悉尼歌劇院建造計劃將由公共工程部管轄。這最終導致約恩·伍重於1966年辭職。
到目前為止,甚至一直到1966年,悉尼歌劇院建造計劃的花費仍然只有2290萬元,少於最終預算1億零200萬的四分之一。然而在第三階段,設計上將會有很大的支出。約恩·伍重辭職的時候,第二階段的工程正接近完工。Peter Hall在他辭職後取代了他的位置,Peter Hall對內部的設計和裝潢負最大的責任。一些其他的人也在同年接受任命,取代約恩·伍重的位置。
在Utzon辭職之後,聲學顧問Lothar Cremer,向SOHEC證實Utzon最初的設計僅允許在大廳中安防2000個座位,並進一步指出如果將座位加至3000個的話將會對聲音產生災難性的後果。Peter Jones在書中提到,舞台設計Martin Carr曾評論道「形狀,舞台的高度和寬度,為藝術家們提供的物質設施,更衣室的位置,門和電梯的寬度,以及照明設施的位置」。
花費
悉尼歌劇院於1973年正式完工,總花費為1億零200萬負責主管建造計劃的H.R. 『Sam』Hoare提供了截至1973的總花費:
階段一:矮牆:Civil & Civic Pty Ltd大約為5千5百萬。
階段二:屋頂M.R. Hornibrook (NSW) Pty Ltd大約為1千2百50萬
階段三:內部的設計和裝潢The Hornibrook Group5千6百50萬
其他的合同:舞台設施,舞台照明和風琴9百萬
其他的花費和費用1千6百50萬
1957年初步計劃的成本為7百萬。最初預計完工日期為1963年1月26日(澳大利亞日)。
5佚事編輯
設計建造之曲折
悉尼歌劇院是從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搜集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約恩·伍重的設計屏雀中選,約恩·伍重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切開的橙子,該項目共耗時14年、斥資1200萬澳大利亞元完成建造,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大利亞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悉尼歌劇院彩券。
在建造過程中,因為改組後的澳大利亞新政府與約恩·伍重失和,使得這位建築師憤而於1966年離開澳大利亞,從此再未踏上澳大利亞土地,連自己的經典之作都無法親眼目睹。之後的工作由澳大利亞建築師群合力完成,包括Peter Hall、Lionel Todd與David Littlemore等三位,悉尼歌劇院最後在公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開幕。
宏大開幕式
悉尼歌劇院最後在公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開幕。開幕式邀請了英國女王親臨現場。悉尼歌劇院在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的親自主持下,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隨後,澳大利亞指揮家唐斯揮棒首演了普羅科菲耶夫的《戰爭與和平》。
悉尼從此結束了沒有自己歌劇院的歷史。這所劇院主要供2個澳大利亞的巡迴劇團演出之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也常在這里舉辦各種音樂會。自1976年起,由波寧基接任指揮。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經常用它來舉辦各種音樂會,它是悉尼市一個重要的文化藝術中心。
首場演出
悉尼歌劇院另一項傳奇是他的第一場演出。當然,正式的首演貴客盈門,開幕式(1973年10月)更邀請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親臨現場,但也有人認為悉尼歌劇院的第一場演出是1960年由PAUL ROBESON為工作者獻唱的那次。這位黑人歌手當時爬上了還在興建中的鷹架引吭高歌。巧的是,他的生日與丹麥建築師Jorn Utzon竟然是同一天。
一切都太巧了。但關於悉尼歌劇院的種種幕後故事還不只這些。由於興建過程中的風風雨雨實在太肥皂了,有克服不了的技術難關、有拂袖而去的建築師,還有差點讓政府破產的超高工程費以及一隻在首演綵排時跑來插花的臨時演員——
(6張)
負子鼠(Posum),後來有人將這些寫成了一出歌劇,名字是:世界第八奇景(Eighth Wonder)。
6歷史資料編輯
悉尼歌劇院與歐洲一些著名歌劇院那悠久的歷史不能相比。在悉尼還沒有歌劇院時,一批有志之士一直為建立固定的歌劇表演團體和歌劇院而四處奔走,積極地游說。經過他們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市政府的撥款和支持。可是,這座歌劇院從破土動工至建造完成,卻歷經14個年頭。當時,為建造悉尼歌劇院,澳大利亞政府在世界各地公開徵求設計圖樣,結果丹麥建築師約恩·伍重以他那反傳統的獨特設計方案,奪得眾多投稿者中的第一名。1959年,劇院奠基破土,但在劇院乳白色貝殼的外形結構完成時,施工者發現原設計方案有某種不切實際的地方。這一發現無疑要將原方案推倒重來。難為的是,這時建造劇院的經費預算已經耗盡,無可奈何,工程只得暫時停頓下來。在一片要我悉尼歌劇院的呼籲下,澳大利亞政府請來了英國的建築專家對原設計做局部修改,為了籌集資金,澳大利亞政府還發行了彩票,經過一番艱苦的運作,好不容易才湊足了款項,工程繼續開工。當劇院建成後,又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澳大利亞有關當局認為原定擁有1500個座位的音樂廳是全年開放,而擁有2700個座位的歌劇院則是季節性演出廳,使用率不高。為了從經濟角度考慮;於是,將原來的音樂廳改換成歌劇院,而原先的歌劇院則裝上了擁有一萬根音管的大管風琴,使之變成一座音樂廳。這一改變造成了2012年歌舞劇場舞台太小的遺憾。當然那音樂廳卻氣度恢宏,引人注目。
7社會評價編輯
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靈魂,是公認的20世紀世界十大奇跡之一,是悉尼最容易被認出的建築,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絡繹不絕前往參觀拍照。
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設備完善,使用效果優良,是一座成功的音樂、戲劇演出建築。那些瀕臨水面的巨大的白色殼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開的花朵,在藍天、碧海、綠樹的襯映下,婀娜多姿,輕盈皎潔。這座建築已被視為世界的經典建築載入史冊。
2003年4月,悉尼歌劇院設計大師約恩·伍重先生獲2003普利策建築學獎。普力策獎是對約恩·伍重和他的傑作的最終承認。
2008年11月29日,約恩·伍重在丹麥去世,享年90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位悉尼歌劇院的設計大師,在他生前直至去世都沒能夠親眼看過他自己的傑作。
中國國內高端劇院建造設計現狀
在高端劇院建造於設計方面,雖然與國外還有不少差距,但近些年國內許多涉足聲學設計的企業、單位也逐漸走向成熟,在這些企業中深圳中孚泰文化集團可謂國內行業排頭兵。公司團隊參與甘肅大劇院的室內裝修設計與施工,是國內劇院建設獲魯班獎最多的裝飾公司。並且,目前行業內評價最好的五個國內大劇院除上海大劇院外,其它四個大劇院中孚泰文化集團均參與了設計與施工。
8旅遊提示編輯
歌劇院規模宏大,陳設講究,演出頻繁。除聖誕節和耶穌受難日外,每天開放16小時,平均有10個不同的活動項目,可同時容納7000餘人。歌劇院已成為澳大利亞最熱鬧的場所,旅遊者、觀眾從早到晚絡繹不絕。入夜,到這里來的人,不只是看演出,還來貝尼朗餐廳吃飯和觀賞夜景
欲在悉尼歌劇院欣賞表演者,最好先向悉尼歌劇院索取節目表並預先訂位。
1、1小時劇院參觀
門票:成人26 澳元/172.1876人民幣/人,優惠卡持有者18 澳元/119.2068 人民幣/人。(澳大利亞老年卡及福利卡持有者、學生、年齡在16或16歲以下享受優惠卡價格)
時長:1小時
2、後台參觀
門票:140 澳元/ 927.164人民幣/人
時長:2小時
注意事項
1.門票可在底層平台悉尼歌劇院商店的參觀游售票處購買。
2. 1小時劇院參觀無需提前預訂門票。
3.演出套票和後台參觀必須提前預訂。
4. 建議穿著平底鞋進行後台參觀。
5、後台參觀有如內參觀的條件限制。
6. 每天的11:00和14:30(星期六的14:30除外),都會有普通話的導游服務。
9各國劇院編輯
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維多利亞藝術中心
奧地利:薩爾茨堡音樂節大會堂,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民俗歌劇院,維也納美泉宮劇院,格拉茲歌劇院,維也納劇院
C. 足球俱樂部的話劇介紹
《足球俱樂部》(THE CLUB)是澳大利亞劇作家大衛·威廉森的名作。它完成於70年代。那時中國還沒有足球職業聯賽,所以那些不負責任的媒體說這出戲「客觀地反映了中國足球的現狀」雲雲全部是扯談。而我想說的是,這出戲客觀反映的是一個人、一群人,說得大一點是一個叫做「人」的生物種群。
這出戲講的是墨爾本一個足球俱樂部里發生的幾個頭面人物之間的權勢之爭。戲中有六個人物:陰險、多謀、深藏不露的俱樂部總經理格里,簡單、粗暴、剛愎自用的俱樂部主席特德,居功自傲、指手畫腳的俱樂部副主席、前任主教練喬克,八年沒有為俱樂部拿過冠軍又滿腹牢騷的主教練勞利,身價百萬卻出工不出力的著名球星傑夫,頭腦簡單、脾氣暴躁的主力球員丹尼。這幾個人遇到一起做得最多事就是吵架、指責和謾罵。
D. 唐燁的話劇作品
2014年:《魚眼》導演
2014年:《槍聲》導演
2014年:《洋麻將》導演
2013年:《天之驕子》導演
2012年:《甲子園》導演
2012年:《老爸開門》導演
2012年:《壞女孩的惡作劇》導演
2011年: 《蔡文姬》導演
2010年: 《原野》副導演
2009年: 《李白》導演
2006-2007年:《蔡文姬》導演
2003-2004年:《李白》副導演
2003年:《荒誕夫妻》導演
2001-2002:《蔡文姬》副導演
2001年:《金魚池》副導演
2000年:《日出》飾演小東西
1999年--2002年:《茶館》飾演小花兒
1997年:《漁人》副導演
1996年:出演《紅河谷》、《籬笆》
1995年:《軍用列車》飾演柳芭
1994年:《阮玲玉》飾演小玉
《蝴蝶夢》飾演小蝶
1993年:《旮旯胡同》飾演吳紅、
出演《鳥人》、《93戲劇卡拉OK》
1992年:《紅白喜事》飾演麻煩
《茶館》飾演小花兒
《小井胡同》飾演小妮兒
參加的影視作品:
2014年微電影《江雨霏霏江草薺》任導演
2014年微電影《離夢杳如關塞長》任導演
2013年4月《甲子園》榮獲第七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
1992年電影《吾家有女》飾演「小雯」,獲「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的提名。
1992年電視連續劇《花王國的朋友》,任副導演。
1989年電影《哦!香雪》,飾演朵兒。
1988年 獨立執導中國第一部中學生自己創作的電視劇《養「弔死鬼」的孩子》,在中央電視台播出。
1988年 中央電視台中學生欄目《我們這一代》主持人。
1982年參加中央電視台少年電視演出隊(中央電視台銀河少年藝術團的前身)。
1981年電影《四個小夥伴》飾演「大隊長」
譯製片導演,中央電視台第八套播出:
2014年澳大利亞電視連續劇《戰爭與和平》8集
2014年美國電視連續劇《尼基塔》45集
2013年英國電視連續劇《唐頓庄園》32集
2012年英國電視連續劇《梅林傳奇》36集
2011年泰國電視連續劇《無憂花開》31集
2010年美國電視連續劇《實習醫生格雷》36集
2009年墨西哥電視連續劇《愛在酒鄉》80 集
2008 年日本電視連續劇《總務二科》30集
2007年日本電視連續劇《醫龍》22集
2006年墨西哥電視連續劇《繼母》120 集
2005年俄羅斯電視連續劇《情迷彼得堡》127集
2004年義大利電視連續劇《魅力》360集
E. 怎麼評價澳大利亞話劇《燃燒的瘋人院》
我覺得這部劇雖然談不上經典,但也可以稱得上是誠意之作。我個人對於劇本所要表達的情緒和所指感受十分清晰,也並不覺得演員的演技有大的問題。這部劇具有明顯的西方文化語境,可以從言語的戲虐中感受到劇作者對於60年代澳洲所謂「」反戰「和「性解放「」這種異口同聲政治正確的大環境中異常無奈和反思。所以借用對於經典莫扎特歌劇和對於愛情的探討來指代傳統的右翼保守價值觀。這在矯枉過正的60,70年代還是頗有意義的。至於上面答主所謂劇中過多的黃段子,我並不感覺十分明顯。中西方語言開放程度本就不同,年輕人更是頗多色情玩笑,我相信劇本翻譯過程中應該還刪去了一些。總之,這劇我覺得完全可以值回票價。
F. 王斑演過哪些電視劇啊
姓 名:王 斑 民 族:漢 族
身 高: 1.82米 星 座:巨 蟹
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
現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話劇演員
愛好:吉他,騎馬,繪畫,游泳
演員王斑主演的電視劇
1991年演出《哈姆雷特》飾:哈姆雷特
1995年演出英語話劇《莊周試妻》飾:莊子
2000年演出話劇《日出》飾:胡四
2001/3/19演出小劇場話劇《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飾:阿泰
2004/3年演出《情人》飾:瑞查德
2004- /7/22演出《雷雨》飾:周萍
2005/4/28 演出 《北京人》飾:曾文清
主要電影作品:
1、《紅樓夢》飾:薛蝌
2、《有人偏偏愛上我》飾:低音 男主角
3、《不能沒有愛》飾:趙勝天 男主角
4、《與你同住》飾:馬自達 男主角
5、《朝前走、莫回頭》飾: 杜克劍
主要電視作品:
10、8集《羅貫中》飾:羅貫中 1995年 男主角
16、20集《追逐墨爾本》飾:何立山 1997年 澳大利亞
19、30集《人生本色》飾:范冬生 1998年
20、10集《新鴛鴦蝴蝶夢》飾蔡俊揚 1998年 男主角
21、20集《福祿雙全》飾:庄楚寒 1999年 男主角
22、20集《人間四月天》飾:張君勱 1999年
25、20集《漂亮女孩》飾:陳北歸 2000年 男主角
26、20集《新女駙馬傳奇》飾:李兆廷 2000 男主角
27、20集《京都疑雲》飾:張昌宗 2001年
22集《人蟲》之《戲蟲》飾:張賀 2001 年
33. 20集《導彈旅長》飾:杜長河2002年
34. 16集<<海城女騎警>>飾:蘇木 2002年 男主角
35. 30集《豪門驚夢》飾:喬夕 2003 男主角
36. 20集《歸途如虹》飾:時濤 2003 男主角
37.20集《誰是最可愛的人》飾:章俊 2003 男主角
38.12集《護士長日記》飾: 2004 男主角
39. 30.集《劍出江南》飾:徐鶴 2004 男主角
40. 20集《紅十字星座》飾:李海洋2004 男主角
41. 21.集《軍校奏鳴曲》飾:秦亮 2005 男主角
42. 30.集《逐日英雄》飾:上官雲天 2005 男主角
42. 30集《大理公主》飾:劉伯恩 2005 男主角
G. 澳洲新移民的記錄片分集劇情
第1集 奶吧
澳洲有一種小雜貨店叫'奶吧',當你隨意進出幾家奶吧,就可以碰到一半以上的店主是中國人。其中有一對從福建來的農民夫婦,沒有 念過什麼書,在墨爾本開了一個小奶吧。從奶吧生意里,他們擁有了自己的兩層樓別墅,2輛車,滿足感與幸福感常常縈繞在這個家庭里 。另一對從北京來的夫婦,在中國時先生曾是中央電視台的攝影師,太太是醫生,來澳後他們開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奶吧,並擁有了兩棟房 產,2輛車,但還是不滿足,只把開奶吧作為一種過度期。妻子重返校園進行深造,望今後能繼續從醫,先生也加入了我們的攝制組,重 新扛起了攝象機。同樣是開奶吧,由於是不同的知識層次,不同的出國目的與心理預期,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與結局。
第2集綠卡
陶洛誦——澳洲文壇的知名作家。在中國時,只為理想與愛情活著,後為了自由奔向西方。然而在南太平洋的異域,情愛卻發出了沉重的嘆息。愛在綠卡的光環下扭曲,情在現實的重負前畸形。現實是:為了居留她與人結婚,為了金錢又做了別人十幾年的情婦。是人性的弱點還是現實的無情?……當生存都面臨困難時,站在所謂自由的西方國土上,還是無法追求到她所嚮往的那種自由、理想與愛情。通過觀看本集,使人們能意識到不要盲目崇尚西方所謂的自由。
第3集 打官司
中國人在海外「窩里斗」,是海外中國人常常議論的問題。大陸新移民伍建光埋頭苦幹,省吃簡用,在澳十幾年打工積蓄的錢終於可以買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由於不懂當地的法律與法制觀念的淡薄,被華人律師所害,簽下了一份不該簽的合同,使他十分中里不僅損失了三萬澳幣(相當於人民幣18萬),還失去了他鍾愛的房子,伍建光聲淚俱下地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海外華人坑華人的故事…
第4集追夢的女人
高萍女士原是解放軍文工團的舞蹈演員,轉業後任上海少年宮的舞蹈老師。 有一次當她看到有一位加拿大華裔帶著加拿大的孩子來參加上海國際兒童藝術節時,她萌發了把中國舞蹈學校辦到國外去的設想。1990年已46歲的她毅然而然地來到了澳大利亞留學,用打工積賺的錢辦中國舞蹈學校,傳授中國民族舞蹈。由於經費的原因,她在澳洲面臨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李龍賓1990年剛大學畢業,就從天津來澳州留學,並在澳成立了幸福的家庭。兒子在8歲時一場罕見的病奪走了弱小的生命,接著丈夫也離她而去。一連串的打擊,依舊沒有熄滅她追逐夢想的信念,她還是在澳洲辦起了傳播中華文化的中文學校…
第5集 中國人,有戲
一名華裔演員在澳洲的舞台上,以話劇的形式用英語自己演自己的經歷,在澳洲的演藝領域里引起了轟動,他叫李洋。在中國時電影《玩主》的導演本准備啟用他作為該電影的男主角,當李洋看到同文工團的哥們葛優沒事干時,就把他拉去,去試一個賣冰棍的角色。沒想到導演見到葛優後改變了主意,讓葛優演男主角,而讓李洋去演賣冰棍的,從此兩人的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葛優成了影帝,李洋認為自己運氣不好,想換換環境,飄洋過海,來到澳洲,請看他在澳洲的演藝生涯。
第6集 夕陽移民
夕陽移民指的是子女在國外定居以後,把國內退休的父母接到國外來照看他們的孩子。這些老年人在剛抵澳的前兩年,他們必須靠子女撫養,故心理上有一種寄人籬下的凄涼。由於兩代人本來就無可避免地有著代溝,加上分開時間較長,年輕一代在澳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他們的思想觀念和以前大不相同,而老一輩相對比較傳統,來到澳洲後都發現很難再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故引起了兩代人的一場激烈爭論。
第7集 中文電台
講述留學生薑兆慶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如何創立了澳大利亞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個24小時聯播的中文廣播電台。由於缺乏資金,剛開始電台的所有 人員全部是義務工作,等到電台有所收入可發工資的時候,領工資者所承擔的工作量是一人頂4人,請看在澳洲經營華人電台的模式。
第8集 香蕉人
當新老華僑們每逢佳節之際,仍在吟誦「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時候,他們的孩子都不知故鄉為何物。這群生在異國長在他鄉,看上去是不折不扣的中 國孩子,實際上對中國傳統文化一無所知的一代,被稱為「香蕉人」。幾乎每一 個華人家庭都面臨這一問題: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傳承中華文化?怎樣在東西文化 碰撞時作出正確的選擇?本集將焦點集中在兩代人的文化隔閡和沖突上,家長的困惑,孩子的無奈,矛盾的爆發不可避免,使游離於兩種文化邊緣的香蕉一代無所適從…
第9集 世界狀元是這樣造就的
如何教育在異國他鄉成長起來的下一代,一直困擾著移居海外的中國人。這里講述了一位父親如何結合中外優勢,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不僅把孩子培養成善 良有愛心的女孩,還使孩子在參加2003年IB高考中,取得了世界第一名的好成績(國際高考文憑,全世界的優秀高中畢業生參加的匯考)。這一集將對父母如何培養孩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第10集 嫁給外國男人做太太
曾在上海文匯報任編輯的施國英小姐,留學澳洲後在九十年代中期,拋出了「二八論」,即「外國男人*8個很精彩,2個馬馬乎乎;中國男人8個很糟糕,2個馬馬乎乎。」此言一出,象炸彈一樣,震驚了澳洲社會。澳洲、歐洲的一些電視台對她進行了采訪,很多報紙雜志特為「二八論」開辟了專欄,廣泛地 進行了討論。根據調查,有30%左右的新移民女同胞(80年代末90年代初來澳者)嫁給了當地的洋人。對此,女同胞們似乎有很多的感慨。本集在探索東西方婚姻的同時,再現她們與洋丈夫之間有融洽、有沖突的真實生活,使觀眾領略東西方對婚姻與家庭方面,存在的觀念上的一致與差異,從而對中西婚姻有更深入的認識和新的理解。 第11集 百萬富翁洗碗記
有人說:「在澳洲洗碗能洗出一棟房子,掃地能掃出一輛新車」中國人在海 外留學,十有八九有洗碗的經歷,但基本上都是作為一種迫不得已的過度期。但這里講述了與眾不同的洗碗者,他把洗碗當成了他的事業,洗了十幾年的碗,洗出了7棟房產,如今已是百萬富翁的他,還是決心把洗碗進行到底。請看他的洗碗心態與如何通過洗碗所賺的錢來經營他的房地產……
第12集 圓夢的代價
大部分已成立家庭的出國者,往往讓一方先去打前站,待穩定下來後,再把另一半接出去,這樣夫妻天隔一方就是3、4年或者更長。每位出國者雖帶著各自的夢想,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希望有更美好的明天。小別似新婚,久別鬧離婚,由於這種處於長期夫妻分離的狀況,最終這種出國所付出的代價是——家庭的破碎。這里講述了2位女性的故事,他們從有健全的家庭,為了圓出國夢,最終都成了單身母親,這就是她們的代價。 第13集 中文報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文報紙,有中文報紙的地方,就有古老的文明在閃耀……澳大利亞的中文報紙堪稱世界之最,僅墨爾本地區就有十餘份。這些報刊雜志是否有銷路?辦報人和讀者群為何那麼執著,這裡面有說不完的故事。有人辦報辦成了傳媒集團,有的名利雙收正開創更大發展前景,也有「老字型大小」的慘淡經營…
第14集 中國畫家在澳洲
畫家——給人的感覺是浪漫與超前。有那麼一大群中國畫家,不安於現狀,漂流到澳洲。十幾年過後,他們的命運相去甚遠:有成為澳洲著名畫家,有從來澳時至今仍為街頭畫家,有棄畫從商,對畫不聞不問。探其究竟,請看他們的人生經歷
第15集 留學萬花筒
究竟是外國人太不近人情,還是我們的小留學生獨立能力太差?18歲的顧麗萍來自無錫,在澳洲上12年級。她住在一位與她年齡相仿的澳洲女孩家裡,那女孩是單身母親,既要讀書又要工作,還帶著一4歲的女兒。中外兩國同齡人住在同一屋檐下,彼此之間的差距就顯現出來了。顧麗萍通過與澳洲女孩的相處,學會了自力。2005年,已踏進澳洲大學門檻時,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奪走了她年僅22歲的年輕生命。
第16集 黃健與龍龍的故事
健與龍龍來自同一城市,並在澳洲同一學校同一年級讀書。自律能力強的黃健一踏上澳洲這塊土地,就開始了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努力學習。最後以99。85分的成績獲得澳大利亞海外學生高考第一名。而龍龍因缺乏自律,染上了賭博,最終輸掉了學費與生活費。後移民局取消了他的簽證,最後不得不離開澳洲這塊土地。
第17集 小留學生——王典的故事
16歲的獨生女王典獨自赴澳留學,在國內時一向受父母呵護與寵愛的她,來澳後由於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等諸多原因與澳洲房東格格不入,最終矛盾暴發……經過一系列的波折,她開始努力改變自己,使自己適應澳洲社會。從中學到大學,我們的鏡頭整整跟蹤了她5年,從中可以看到小留學生的她如何從一個嬌氣任性的小姑娘在異國它鄉磨練成為一位獨立自主的女孩兒。
第18集 海歸與海留
出國完成學業以後,基本上分為兩大類,海歸與海留。回國的稱為海歸,繼續留在海外求發展的稱為海留。留學生已失去往日的優勢,處境變得越來越嚴峻。 本集具體講述了幾個留學生畢業以後所面臨的選擇,海歸為什麼選擇回國發展,海留為什麼決定留在海外創業。從中不僅可以了解這些留學生的心態,還可為立 志留學成材的青年朋友們提供某些參考和借鑒。
H. 董汶亮的戲劇作品
1999年主演五幕話劇《我們是同學》,飾演高三月;
2000年主演青春校園劇《未成年》,飾演孔龍;
2000年主演獨幕劇《來點蔥,來點蒜,來點芝麻鹽》,飾演咪咪;
2000年主演話劇《古玩》,飾演隆貴臣;
2001年主演小劇場戲劇《思凡》飾演小和尚;
2002年演出話劇《漢留營》,飾演舞者;
2003年主演廣告戲劇《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飾演痞子蔡;
2004年主演實驗戲劇《弘一法師》,飾演夏沔尊等五個角色;
(該劇為第六屆上海國際藝術節推介劇目)
2005年主演舞台喜劇《找啊找啊找爸爸》,飾演小六子;
2007年主演音樂劇《奉旨越獄》,飾演楊蟈蟈;
2009年主演小劇場戲劇《左愛右情》,飾演張大帆;
2010年主演話劇《搜神記之桃花女破法嫁周公》,飾演姜子牙;
2010年主演行為裝置戲劇《Labyrinth》(譯名:迷巷),飾演寫字的男人;
2010年主演法國詩劇《Barocco》(譯名:巴洛克),飾演Beijing King(北京王);
(應法國NONO劇團藝術總監Serge Noyelle先生的邀請,赴法國馬賽創作演出)
2010年主演話劇《別折騰》,飾演劉正浩;
2010年主演話劇《當司馬TA遇見韓寒》,飾演韓寒;
2010年主演音樂劇《瘋狂KTV》,飾演哥、保險男、老師等;
2011年主演話劇《誘忐忑》,飾演老武;
2011年領銜主演話劇《黃粱一夢》,飾演盧生;
(該劇為2011年法國阿維尼翁國際戲劇節OFF單元參演劇目,並為世界首演。)
2012年主演話劇《花事如期》,飾演青子;
(該劇由龍馬社出品,鄒靜之編劇,首演於中國國家大劇院。)
2012年演出話劇《鹵煮》,飾演鳥人;
2012年演出話劇《夢行者》,飾演攝影師;
2013年主演音樂劇《蝴蝶》,飾演羅叔;
(該劇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墨爾本藝術中心、Playking製作公司聯合出品,榮獲2013年澳大利亞文化部主辦的澳亞藝術獎「最佳戲劇」、「最佳合作」兩項大獎,演出於澳大利亞悉尼Concourse劇院及墨爾本藝術劇院。)
I. 話劇的發展過程是什麼
話劇【發展歷史】2007-09-27 00:18中國話劇始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宣統二年(1910年)傳入遼寧。
宣統二年,同盟會員劉藝舟(木鐸)由關內來到遼陽,演出了新劇《哀江南》和《大陸春秋》。同年5月到奉天,與戲曲藝人丁香花、杜雲卿等人聯合,先後在鳴盛茶園演出抨擊封建專制的新劇《國會血》,日本領事館為此提出抗議,奉天市政當局屈於壓力,下令禁演。民國元年(1912年),上海同盟會會員苗天雨、馮迪漢率團到遼陽市廣德茶園(遼陽大觀樓),演出話劇《波蘭亡國慘》、《民國魂》等。話劇傳入遼寧之後,各地愛好者紛紛組織話劇演出活動。民國5年(1916年),大連的陳非我發起組織話劇社,並任社長,社員大多是該市商紳及報館、學校各界文化人士,演出的劇目有趣味劇《醉鬼捉姦》,正劇《青樓俠妓》、《湘江淚》、《猛回頭》、《異母兄弟》等。民國11年(1922年),撫順青年會附設小學於撫順西戲樓演出《惡姻緣》、《逆倫案》等。
民國14年,歐陽予倩到大連、沈陽等地給當地戲劇界和愛好新劇的青年演講平民藝術,傳播現代話劇。沈陽中共黨員地下工作者張光奇(女)和女師同學被吸收參加「奉天青年會」組織的話劇團,演出話劇《秋瑾和徐錫麟的故事》、《孔雀東南飛》、《誰之罪》、《求婚》等。歐陽予倩還與張光奇同台演出《少奶奶的扇子》、《回家之後》等。同年2月,歐陽予倩應大連中華青年會邀請,講演《中國戲劇改革之途徑》。遼寧各地均組織業余話劇團體,演出十分活躍。民國15年2月,大連正式成立愛美劇社。這是遼寧第一個較正規的話劇團體,社長馬殿元、副社長王權祥、導演部主任呂馥棠。民國16年(1927年)5月,愛美劇社應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之邀,為籌備平民教育基金,於基督教青年會大禮堂(在今民主廣場)演出,上演反映家庭和社會矛盾的悲劇《千秋遺恨》等話劇。民國18年9月,車向忱組織「奉天學生平民服務團」,在奉天郊區大韓屯等地演出《改良醫院》、《盲》等話劇。
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後,日偽當局頒布《藝文指導綱要》,實行文化專制,遼寧地區剛剛興起的群眾話劇熱潮,遭受嚴重打擊。但有些民間話劇團體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影響下,繼續頑強地活動著。民國28年(1939年)夏,金山龍、楊若朱、王宗仁等人創立沈陽業余話劇團,上演丁西林的旬幕話劇《無妻之累》。該團後與奉天話劇團合並,改名為國際劇團,由李喬、金山龍任編導,先後在南市國際劇場(今遼藝劇場)演出《屠戶》、《塞上烽火》、《夜深沉》、《生命線》等話劇。之後,庄河縣女子國民高等學校演出《和睦家庭》和《家》,本溪徐殿林自編自演話劇《愛情三部曲》,鞍山進步作家閻力夫組織了眾聲話劇團,演出他創作的話劇《警惕》等。
這一時期,偽政權組建三大御用劇團「大同劇團」(長春)、「劇團哈爾濱」、「奉天協和劇團」,均隸屬偽協和會。「奉天協和劇團」建於民國27年9月,全團百餘人,「負有完成協和會文化方面的重大使命」。主持人原篤(偽滿州國劇團協和會委員長)、瑞山進、安田均系日本人。是年11月舉行小公演,劇目為《除夜歌聲》。民國28年6月,舉行首次大公演,劇目為《東宮大佐》、《在牧場》;同年12月舉行巡迴大專演,劇目為《從軍伍》、《血軌》等。這些劇目都是為日本侵略者歌功頌德的。截至民國30年,該團共創作演出了20多個劇目。從民國30—32年間,該團在東北各大城市演出《雷雨》、《萌芽》、《欲魔》等。民國31年(1942年)在奉天演出蘇聯名劇《怒吼吧,中國》,內容是揭露英美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惡歷史。日本演出此劇的本意是想宣揚英美列強蠶食中國的罪惡,激起中國人民對美、英帝國主義的仇恨。但事與願違,反倒激起了廣大觀眾對侵華日軍的無比仇恨,群眾爭相觀看,上座空前。這使日偽統治者大為驚恐,立即勒令停演。此外,日偽還在遼寧各大城市組織劇團,為日本侵略者服務,如協和劇團(大連)、協和館劇團(安東)等。這些劇團在「八·一五」東北光復後相繼解體。
解放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抽調了大批革命文藝工作者來東北,在遼寧地區組建一些文工團。這些文藝工作團每到一處,都邊演出文藝節目,邊做群眾工作,並幫助各地積極建立文工團、隊。編演了大批活報劇、小話劇等,為東北、為遼寧地區新話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沈陽、大連、安東等地還組成了一些民間話劇團體,他們是自籌資金、自願結合的民間私營職業劇團,如大連的東藝劇團、光復劇團、中華青年劇團、遼東劇團、大連劇團、中蘇友好劇團等,演出了話《夜未央》、《血債》、《秋海棠》、《氣壯山河》等。與此同時,國民黨軍隊所屬的「政工隊」及一些國民黨操作的話劇團,曾一度把持遼寧各地特別是各大城市的話劇舞台,他們在沈陽、大連、安東等地演出一些反動話劇,如《天字第一號》、《野玫瑰》等,同時,也演出過《雷雨》、《日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全省各市均成立了話劇院、團。幾十年來,話劇發展較快,培養出一批省內外較有聲譽的演員隊伍。
一種以對白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戲劇。最早出現在辛亥革命前夕,當時稱作「新劇」或「文明戲」。新劇於辛亥革命後逐漸衰落。「五四」運動以後,歐洲戲劇傳入中國,中國現代話劇興起,當時稱「愛美劇」和「白話劇」。1928年又洪深提議定名為話劇。它通過人物性格反映社會生活。話劇中的對話是經過提煉加工的口語,必須具有個性化,自然,精煉,生動,優美,富有表現力,通俗易懂,能為群眾所接受。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館》,曹禺的《雷雨》等,都是我國著名的話劇。
話劇是在本世紀初才由外國傳入中國的。1907年由中國留學日本東京的曾孝谷據美國小說改編的《黑奴籲天錄》,是中國早期話劇的第一個劇本。現代著名話劇家有郭沫若、曹禺、洪深、田漢、老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