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兩國發展牧業的自然條件有何異同
從氣候上看,澳大利亞的氣候要比紐西蘭復雜.
從品種上看,澳大利亞主要養羊,屬於混合農業;紐西蘭養牛.屬於大牧場放牧業.
2. 澳大利亞大火對以後對養牛有應響嗎
澳大利亞大火以後爆發了嚴重的蝗災,雖然對養牛貌似沒有影響,但是蝗蟲飢不擇食的情況下是吃草的,所以對養牛影響還是很大的。
3. 為啥巴西養牛不養羊,澳大利亞養羊不養牛
都是環境因素。養羊雖然投資少,但是上了100頭以上投入也不小了,養牛的話收益還高,牛對飼料的要求也比羊要低得多,為什麼不養牛呢?
4. 為什麼美國和阿根廷養牛而澳大利亞養羊呢
美國和阿根廷的畜牧業都很發達,但是似乎澳大利亞更加乾燥一些,其氣候條件更加適宜養羊。其次,澳大利亞的養羊業與英國有淵源。英國的工業革命需要大量的羊毛,而當時澳大利亞是其殖民地,故養羊業大為發展,而後成為很強的產業。美國和阿根廷的牛在人類出現之前就似乎在美洲大草原生活了。本著就地取材的原則,以及歐洲等地市場上對肉牛的需求等各種因素,造成美國和阿根廷的養牛業比較發達。
養殖技術
一、建舍。羊舍應選擇在地勢高燥、向陽背風的地方,羊舍前留10—20平方米的飼養區,安裝固定飼槽和飲水器具。舍外要有排水溝,舍內要鋪竹墊子或水泥地。在冬季,寒冷地區要用塑料薄膜扣棚,可以提高羊舍溫度4—7℃,利於羊只生長。要輪換選用不同類型的消毒劑,如20%石灰乳、10%的漂白粉溶液等對羊舍、運動場、飼槽、飲水器皿、飼養工具及圈舍等定期進行消毒。
二、分舍。舍飼養羊應按照工廠化生產模式,把不同年齡、不同品種、不同體況的羊分舍飼養,設立專門的產房和羔羊舍、肉羊舍、母羊舍、公羊舍、病羊隔離舍等,並配以相應的飼養管理措施。
三、選種。因地制宜選擇體型大、生長快、繁殖率高、適應性強、肉質好、效益高的優良品種。父本的選擇首推南非波爾山羊,其次是我國的馬頭山羊;母本可選薩能奶山羊、河北白山羊等。
四、交配。定期從外地調換種公羊,給種用的公、母羊戴耳號和編制配種檔案,詳細記錄配種羊的編號、配種時間、配種方式和產羔情況,有計劃地控制公、母羊本交,避免羊近親繁殖引起的品種退化。
五、規模。養羊規模要適宜,可根據家庭現有耕地多少、飼草飼料數量、勞力及投入的資金數量等條件決定。一般以養能繁殖的母羊20隻左右為宜,年收入可達萬元。由於一家一戶恐怕一下子拿不出那麼多的錢,在剛開始養殖的時候不要貪圖規模,要不斷摸索總結養殖經驗,採取滾雪球的方式來發展。
六、密度。羊屬反芻動物,一天中要有較長時間用來採食飼草和反芻。所以,羊的圈舍中要有足夠的槽位和活動空間,每隻羊應有1。5—2。5平方米的活動場地。
七、飼料。羊是以吃粗料為主,精料為輔的牲畜。規模飼養最好是「種草養羊」,這樣一年四季均可吃上鮮青草。養羊戶應開辟青綠飼料專用地,人工種植紫花苜蓿、黑麥草等牧草。除夏、秋兩季飼喂青草外,青草秋季收割後還可以曬制青乾草或製成青貯飼料餵羊。
也可種植玉米進行青貯,供羊只常年飼用。配製精飼料時除要有一定量的玉米外,還要按比例搭配豆粕、麩皮、魚粉、骨粉等蛋白質飼料。此外,若加入適量瘤胃代謝調節劑、尿素緩釋劑等復合飼料添加劑,效益更好。另外,規模養羊一定要有清潔的飲用水供羊飲用。
八、防病。群養山羊易發病,主要有羔羊痢疾、鏈球菌病、傳染性膿皰、線蟲、羊虱等。要貫徹「防重於治」的方針,還應做好重點疾病的預防接種和綜合防治工作。
九、管理。規模養羊要立足自繁自養,合理組群。若放牧,要劃區輪牧。並注意抓好刷拭、修蹄等管理工作。
十、去勢。用於育肥的羔羊,最好在出生後7—21天內去勢。此時去勢有利於提高肉的品質,並使之性情溫順,便於管理,快速育肥。
5. 澳大利亞的生態危機
澳大利亞的三次「生態災難」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惟一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澳大利亞大陸早在5000萬年以前就同其它的大陸分離,四周的大洋阻礙了它同其他大陸的聯系。形成了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封閉的環境、特有的物種使澳大利亞的生態系統成為世界上最為特殊的系統之一。人類稍有不慎就會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造成大的生態災難,在歷史上就曾經發生過三次這樣的事件。
一、野兔之災
澳大利亞原本是沒有兔子的,殖民者在開發澳大利亞的初期,引進了歐洲的兔子:澳大利亞溫暖的氣候、豐富的牧草,為兔子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加上澳大利亞缺少兔子的天敵,兔子就開始以驚人的速度繁殖起來。幾年過後,在澳大利亞的草原上到處都可以找到野兔的蹤跡。野兔的災害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龐大的數量消耗大量的牧草,另一方面野兔在草原上到處挖洞築穴,毀壞了牧草的根,造成草場的大面積退化,並嚴重威脅畜牧業的發展,畜牧業產值開始大幅度下降。澳大利亞政府緊急號召人們捕殺野兔,並出資制定獎勵措施。人們開始用各種方法來對付野兔,如槍殺、投毒、設置陷阱等等。但是由於野兔數目實在太多,繁殖又快,結果收效甚微。正當人們束手無策的時候,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發現有一種可以在野兔中間傳播致命病毒的蚊子。此病毒只對野兔造成致命危害,而對其它動物影響較小。科學家開始在實驗室中大量的培育繁殖這種攜帶有病毒的蚊子。在隨後的幾年裡,由蚊子傳播的病毒迅速蔓延至整個澳大利亞,野兔的數量才逐漸減少下來。
20世紀6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科學家開始利用轉基因技術改造病毒進行防治。科學家對黏液瘤病毒做遺傳改造,並釋放到野兔身上。若雌野兔感染了這種病毒,會產生抗自身卵子的抗體,可以損壞卵子並阻止受精,從而減少野兔的繁殖,最終達到減少野兔數量的目的。隨後的幾十年裡,通過科學家不懈的努力,野兔的密度終於減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二、牛糞之災
1770年,澳大利亞的殖民者引進了黃牛,發展了養牛業:澳大利亞具有眾多的天然牧場,豐富的地下水,溫暖的氣候,冬季無暴風雪的天氣,再加上無虎、豹、狼等兇猛的野獸,很適宜養牛業的發展,當時國際市場上牛肉價格的上漲,進一步刺激了養牛業的發展,澳大利亞牛的存欄數迅速增加。伴隨著牛的數量增長.新的生態問題又出現了。牛在草原上排出了大量糞便,再加上其它牲畜的糞便,平均每天在草原上要留下1億公斤左右的糞便。這些糞便遮蓋住了牧草,影響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引起草原牧草成片的死亡,同時糞便還大量滋生蚊蠅,嚴重影響環境衛生。這一情況不能不使澳大利亞的科學家憂心忡忡。此時一種叫蜣螂的小昆蟲引起科學家的重視。蜣螂俗名屎殼郎,體圓而純黑,背有硬殼,專以糞便為食。它以土裹糞,再轉成丸,並推到洞里,將卵產在丸內,然後用土掩埋起來,作為「育兒房」,孵化的幼蟲就以糞球為食。20世紀30年代,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從我國大量引進屎殼郎,投放到草原上充當「清潔工」。幾年過後,大草原又恢復了勃勃生機。
三、刺梨之災
刺梨屬於仙人掌的一個種類,原產在拉美地區。1840年,刺梨作為觀賞植物,隨移民進入澳大利亞。澳大利亞許多地方的草原氣候正適合刺梨的生長。刺梨開始在大草原上瘋狂地蔓延開來了,一片片耕地、牧場被刺梨以驚人的速度占據了。到了1925年,刺梨己占據了約24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人們開始用刀砍、車壓、火燒等方法對付刺梨。但由於刺梨的塊莖也可以繁殖,殘余的一丁點刺梨都會再長成一大片,結果刺梨還在不斷擴大地盤。科學家開始四處尋找對付刺梨的辦法。在阿根廷,科學家終於找到一種斑螟科蛾類的幼蟲。它是刺梨的天敵,它專吃刺梨,一旦鑽入植株,迅速掏吃一空。蛾蟲被投放到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士州的大片刺梨上後,迅速顯示了威力,刺梨的擴張速度明顯減慢了。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人們終於將刺梨的蔓延控制住了。如今殘存的刺梨零星地分布在各處,美化著當地環境的同時,也微妙地平衡著當地的生態平衡。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次勝利.在當年刺梨的發源地布爾納格鎮建立了一座有斑螟蛾蟲塑像的紀念碑,這就是世界上著名的毛蟲紀念碑的來歷。
你自己再壓縮成200字吧
6. 澳大利亞牧羊業
澳大利亞牧羊帶分為牛羊與經濟作物混合帶(特點:1.農牧場面積小 2.放羊、牛數量偏多,經濟作物生產穩定 3.以肉用羊為主;條件:這一帶地區土壤肥沃,牧草質量好、產量高,且人工草場廣布、天然資源多,最重要的是此地區年降水量高於1000毫米,使得這一帶的牧草質量好、產量高;地區:澳大利亞東南部狹小的沿海低窪處和平原、及澳大利亞西南沿海地區;該帶生產極為穩定)、綿陽與小麥混合帶(特點:1.農牧場規模中等 2.放養數量居中,小麥等作物產量穩定 3.肉用羊佔45-50%,毛用羊佔50%以上;條件:該地區科技較發達,灌溉技術好,使農作物生產穩定,而且該地區人工草場較多,年降水量為550-1000毫米,讓這一塊地區牧草品質較好、產量較高且穩定;地區:東南墨累河平原及西南沿海高原;該帶生產較為穩定)以及粗放牧羊帶(特點:1.牧場規模較大,無農場 2.放養數量少 3.以毛用羊為主 4.生產不穩定;生產不穩定的原因:人工草場少,多為天然草場,且年降水量不到450毫米,有時不足300毫米,使得該帶牧草質量差、產量低且不穩定)
澳大利亞養羊業發達的原因:(個人自己寫的,有可能不太好)
澳大利亞大陸地處南緯11~39度,除東南一小部分地區(溫帶)外,大都處於熱帶及亞熱帶,氣溫普遍較高,適合一年四季露天放羊。
澳大利亞南部及東部地區年降水量較高,最高可達1000毫米,最少不低於250毫米,形成大片草場,有的地區牧草品質極好、產量又高。
澳大利亞部分地區(東部及東南部)科技水平較高,灌溉技術好、機械化養羊水平較高、人工草場質量好,使得毛用羊有地方發展。
樓主問澳大利亞機械化水平高不高?
答:僅東部及東南部還有部分西部地區機械化水平高(也不算太高),其實就是發達城市那邊機械化水平高,主要體現在:機械養牛、機械灌溉、機械種植等等。
·~
7. 請問澳大利亞農場主們怎麼樣放牧
分區圍欄放養為主,粗牧和圈養為次,因為澳洲能放牧的地方很少,能耕種的更少,所以澳洲採用混合農業,即種小麥與牧羊混合經營,他們有綿羊與小麥混合經營帶,牛、羊與經濟作物混合經營帶,粗放牧牛帶、粗放牧羊帶。
澳洲的牧場是承包制度,也就是說,一個牧場主有十幾英畝到幾十英畝的地,他們只能在這么大的牧場上放牧。所以澳洲的牧場有著非常嚴格的管理制度的,它們在規劃上都非常整齊,該怎麼放牧有官方規定,牧場主只能在盡量降低成本,如圍欄放牧的公司,僱傭費非常高,每年草場和圍欄的維護費也不菲,至於聽音樂,喝啤酒,吃最好的禾草都是那些具有龐大財力的大公司才會做。
澳洲的放牧,是放牧歸放牧,喂牧草歸喂牧草,一個區一個區非常有規劃,牧草種植區是牧草種植區,牧草貯藏區是牧草貯藏區,放牧區是放牧區,育肥區是育肥區,繁育有繁育區,擠奶有擠奶區。
澳洲牧場主要飼喂的牧草,為生長的禾本科牧草、人工種植的新鮮苜蓿、玉米、大豆、豌豆、大麥及乾草。育肥期飼喂的育肥牧草也以大麥、苜蓿為主要飼料。
很多地理優勢的牧草,種植的牧草以70%的紅、白三葉草籽和30%的黑麥草籽的混播,三葉草喜歡溫暖的氣候,夏季生長量大,起固氮作用,而黑麥草則在冷涼、潮濕的冬、春、秋季都能生長。這種科學的植草法能使草場全年產草量比較均衡。基本上能確保牧場一年四季都有旺盛的牧草,且此類牧草的含氮量高,能充分保障及提高奶牛乳汁的蛋白質含量。
牧草種植區,每年的12月就要收割牧草,將這些收割後的牧草經過晾曬後打捆,或用塑料膜打捆後就地貯存,以供枯草期飼草不足時補飼。
別相信網上說的,什麼澳洲適合放牧,什麼天然的牧場,澳洲的牧場是經歷數代人的經營,才有現在的環境。事實上的澳洲,適合耕種的土地很少,水資源也嚴重缺乏,降水量也少,所以牧場除了放牧還要清除牲畜的糞便,澳洲的牧場從來都是蒼蠅滿天飛。
澳洲非常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發展可持續生態畜牧業,對這些蒼蠅,他們不能使用殺蟲劑,牲畜的也不能使用生長激素、轉基因、荷爾蒙等葯物,但是會加強牲畜疫病的防檢工作。高效的養殖方式,是提高了畜牧業的市場競爭力最主要因素,這也是和官方極力推廣的教育與科研功不可沒的。
由於澳洲的官方禁止百姓引用地下水,還要求牧場主盡量做到草畜平衡,不過度畜牧,不至於水土流失,所以在澳洲某些牧場,也有研究出類似圍欄放牧的模式,他們的牧場用圍欄圍成一個巨大的迷宮,圍欄很長很長,他們驅趕牲畜在圍欄里不停的向前走,不停的做運動,牲畜只能向前走,不能向後退,這樣前面的牧草吃光了,後面就讓牧草恢復生長,等牧草旺盛了,再牲畜又驅趕了過來。如果牧草還沒恢復生長,牲畜又來了,他們就會向其他牧草收購牧草。
所以在澳洲,除了養豬、養牛、養馬、養羊,這大力種植牧草,也是一條以草興牧,種草致富的路子。
8. 澳大利亞養牛養羊養豬給中國一樣嗎
你好,和中國的是一樣的,但是他們那裡因為一些環境化的規律是不能亂養的。
9. 為什麼澳大利亞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澳大利亞被稱為是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的原因是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放養綿陽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羊比人多」是澳大利亞的真實寫照。
澳大利亞之所以羊多,是因為澳大利亞幅員遼闊,天然草場占國土總面積的一半左右。草原平坦遼闊,適宜大面積發展畜牧業。而在200多年前,在廣袤的澳大利業根本沒有羊的蹤影。1788年,英國首批移民來到澳大利亞,帶去了29隻歐洲綿羊,但它們無法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沒能存活下來。1997年,英國的另一批移民來到澳大利亞,引進了有名的美利奴羊。這種羊在多雨潮濕的英國易患爛腳病,但到了乾旱的澳大利亞卻不治而愈。加上這里有豐富的牧草和富有礦物質的水源,是美利奴羊得以快速繁衍
澳大利亞號稱「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其發達的養羊業舉世聞名,多年來一直是該國農業發展的命脈。澳大利亞全境地勢低平,草場遼闊,以養羊養牛為主的畜牧業非常發達,在農業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一是在農業經濟中占的比重高。據了解,澳大利亞農牧業用地4 85億公頃,其中牧業用地佔55%,草原面積佔世界草原面積近十分之一。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產值中占的比重達60%。常年養羊1 7億只,年產羊毛10億公斤,佔世界羊毛總產量三分之一以上;養牛2600多萬頭,其中五分之三為奶牛,年產牛肉200萬噸,牛奶60億升。二是在出口創匯商品中占的比重高。
10. 工業不發達僅只有農業發達的澳大利亞,為何還能成為發達國家
因為澳大利亞居民的生活水平都是非常高的,社會福利也是極其的完善,加上人均GDP很高,老百姓的素質也是在全球排行前列的,雖然澳大利亞沒有太多的高樓大廈,也沒有發達的科技軍事實力,甚至還有的大片的農田,但同樣也被世界認為是數一數二的發達國家。
所以說並不是高樓大廈越多,或者是人口數量和科技軍事實力越強大,就一定能成為發達國家,印度的人口規模夠大了,人均素質和人均富裕起不上去,照樣離發達國家差那麼一步,所以說發達國家的標准,老百姓過得舒服,社會福利好,這才是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