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康有為的孫女是誰
康有為曾孫女、年僅20歲的澳大利亞參賽隊員格羅婭·薩莫維爾
Ⅱ 關於華人在澳大利亞歷史上的貢獻(具體一點)
孫中山先生從未到過澳洲,但從1905年成立同盟會後,孫中山就與澳洲粵籍僑胞有著廣泛聯絡,他曾派特使出訪澳洲,傳播他的革命思想。同各國的華僑一樣,澳大利亞的香山華僑在本世紀初熱情支持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運動,並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與具有悠久移民歷史的東南亞國家不同,澳大利亞的華僑社會形成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中期。
1850年前,在澳大利亞歷史中,很少有關中山人的記載。1850年,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洲和新南威爾士州發現了金礦,掀起了淘金熱,吸引了不少香山人前往。至1901年,澳洲華僑已達29627人。在維多利亞州以廣東四邑人居多。據老華僑鄭嘉樂先生說,他在大金山巴拉勒的華人墳場中,曾見過幾個中山人的墓碑。可見也有中山人在裡面,但只是少數而已。但在新南威爾士州,香山人卻佔40% 。香山移民主要分布在悉尼和布里斯班。
1869年,繼維多利亞及新南威爾士之後,昆士蘭又發現金礦,華人聞訊,即趕到那裡謀生。
1873-1880年,在昆士蘭北部肯斯埠附近的伯瑪金區(PALMAR GOLDFIFLD)有華人超過10000人,全盛期的1877年達17000人,而當年昆士蘭地區共有華人25000人,平均每7名居民中,就有1名華人。在肯斯埠的華人中,以中山人的人數最多,小部分是四邑人,有一個時期,中山人佔全部華人的83.3%,四邑人佔10.7%。而中山人中,又以隆都人佔大多數。因此,隆都話在肯埠是很流行的。在1900年前後,該區唐人街的兩旁,有四分之三的商店由中山人開設,而四邑人開的只佔四分之一。約在1890年,中山人已在區內建立了香山會館和一座香山廟。
初期,澳大利亞由於勞力缺乏,歡迎華人入境,但不久即因種族歧視、經濟競爭、文化背景差異等原因,先後制訂排華政策,澳大利亞各州從1855年開始規定運載中國移民的船隻,每載重10噸限載1人。否則,一經發現,入境者與船主都要受罰。入境者要交10磅以上的人頭稅,還要交居留稅、保護稅等。從1881年起,維多利亞及新南威爾士州規定輪船載重增至每100噸限載1人,入境人頭稅為10磅。昆士蘭這50噸限載1人,人頭稅為30磅。1888年,大洋洲第二次州際會議規定載重500噸限載1人,人頭稅各州不等,並禁止華僑自由遷徒。1901年,澳大利亞還規定申請入境移民要先通過寫歐洲文字(1905年改為指定文字)50個字以上的考試才能入境。與此同時,各州還制定各種經濟法規,禁止華僑從事某些職業,限制華僑開辦工廠等,使各種排華事件不斷發生,不斷升級。如1857年7月4日,在維多利亞的巴克蘭金礦場發生的排華暴亂中,2000多名華人遭搶劫,75頂帳篷,30家商店和許多財物被焚燒,3名華人被打死,傷數十人,華人財產損失達5萬英鎊。至1901年澳洲排華風氣達到最盛,1901年9月,澳大利亞聯邦議會通過了以南非「納塔爾法案」為藍本的《移民限制條例》,以「語言測試」為名,行歧視有色人種入澳之實,基本杜絕了華人入澳的可能。華人在澳洲的處境極為艱難,自身難保,華人人數不斷下降,1901年澳洲總人口即有37萬,華人(包括第二代)僅3萬餘人,所佔比例很少。這一切致使澳洲華人相對世界其他地區華人勢力較弱,19世紀80年代,整個澳大利亞籠罩在一片種族歧視的氛圍中,華僑在驚恐不安中度日如年。
澳洲華僑不斷向清廷呼籲,要求出面交涉,保護華僑正當權益。清廷有時也提抗議,但澳洲政府根本不把腐敗無能的清廷放在眼內,照樣迫害華僑,這使越來越多的華僑看清了清朝政府的本質,希望推翻這個封建王朝,另建富強的共和國,使祖國成為華僑的有力靠山。因此,當孫中山先生號召推翻封建帝制而建共和國時,華僑群起響應,熱情支持。
但是,由於主張君主立憲制的康有為、梁啟超很早就重視在澳洲華僑中開展工作,爭取華僑的支持,收到了一定的成效。雖然由於澳洲政府的阻攔,康有為未能到達澳洲,但他曾寫信給澳大利亞的華僑領袖,敦促他們成立保皇會,1900年悉尼成立的保皇會,會員就有249人。1900年11月至1901年5月,梁啟超訪問澳大利亞,居留半載,在他的鼓動下,全澳成立了10個保皇會。1898年6月29日,悉尼發行了《東華新報》,後來成為保皇會的喉舌,這使不少華僑思想一度受到了迷惑。
隨著1898年戊戌變法的失敗,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促使了澳洲華僑的覺醒,他們建立各種社團,創辦報紙,捐資捐物,用多種形式支持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
Ⅲ 康有為曾孫女為什麼不姓康
因為已經是外籍華人了,姓比較復雜了,包括她媽媽的澳大利亞姓。
格羅婭·薩莫維爾
家庭情況: 她的媽媽是澳大利亞人,他爸爸在6歲時隨家裡人從廣州移民到澳大利亞。康有為是她的曾祖父。
父親:名字不詳,6歲時隨家裡人從廣州移民到澳大利亞。
哥哥:林沖。
姐姐:林優。
Ⅳ 康有為的玄孫女是什麼來頭
羅婭-薩莫維爾,別名林達,中澳混血,羽毛球運動員,身高1.71米,1995年生於墨爾本,現正在讀高中,為清末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的後輩。 她的媽媽是澳大利亞人,爸爸在6歲時隨家裡人從廣州移民到澳大利亞。她男友比她大兩歲,來自紐西蘭,兩人是打羽毛球時認識。在格羅婭很小的時候,她的爸爸就去世了,她一直跟著媽媽生活。對於自己這樣與眾不同的家庭背景,她只能從歷史書上和媽媽的講述中才能了解到。格羅婭說:「我小的時候,媽媽曾經拿著一本中國歷史書,向我講述了先輩康有為的故事,我知道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有名的革命者,同時也是一位書法家。」
Ⅳ 為什麼歷史上的名門之後全部都在外國
Stella McCartney她是英國名門之後,她父親是甲殼蟲樂隊Beatles成員之一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同時她還是一名設計師,另一個層面,Stella McCartney是一個服裝品牌名。 在成長時期,感情和慾望都令我很難為情。通過設計,她終於可以應付自如,不再覺得羞澀。Stella McCartney
藝術是有錢人的游戲,這句話不無道理。斯特拉?麥卡特尼(Stella McCartney),1971年9月13日出生於英國倫敦,她是甲殼蟲樂隊Beatles成員之一保羅?麥卡特尼的女兒。自幼受英倫搖滾樂文化薰陶。因為家中富裕,她長著一副不被生活欺負的臉。她的生活足夠隨心所欲,只要做自己感興趣的就好。她的青少年時代很幸福很正常,因此也很沉悶,一種富裕的沉悶。
直至年少直至世界慢慢廣闊,也就發覺不能這樣無聊下去。十二歲起她揚言對時裝設計產生興趣。孩子嘛,在年少輕狂,對世界充滿幻想時,願望里是各種家之類,象什麼科學家,文學家,或者她的服裝設計師之類。在父親的幫助下,她將自己的愛好發揚光大,然後十五歲進入法國著名品牌克里斯汀?拉克魯瓦Christian Lacroix做實習生,之後在雷文斯本設計與傳播學院奠定了設計的基礎,九十年代初,她已經進入倫敦著名學府中央聖馬丁學院主修美術及設計。
二零零一年,她為Chloé完成了副線品牌See By Chloé的設計後,終於在Tom Ford的推薦下投入Gucci旗下。
為他人做嫁衣,終於有一天輪到自己了。同年裡,她在巴黎時裝展中正式推出自己同名品牌Stella McCartney的首個設計系列,作品盡情貫徹著她超越性別的熱情和個人風格,蕾絲、Corsets都是她不離不棄的元素。她是一個設計上特立獨行的歌者,她能將維多利亞設計混入倫敦East End 的街頭俚語,把搖滾元素融入女性化的設計,作品結合著紳士的高貴和女性的性感。她也能將興奮新鮮的顏色、押韻的俚語圖案和通常僅在男士服飾才可以發現的胸前暗袋都被她處理得恰到好處,而古典蕾絲與玻璃鈕扣則被她用來柔化其設計的陽剛,很有一種眼前一亮的鋒芒。再次見證麥卡特尼的獨特風格。
兩年後,麥卡特尼小姐成功推出首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女用香水,在二零零四年又推出了新款限量版女用香水 Stella Sheer,詮釋當代女性獨立與感性的雙面性格。
二零零五年,麥卡特尼小姐跨足運動品界,與著名運動品牌 Adidas展開合作,推出專為女性設計的運動系列「adidas by Stella McCartney」,包括跑步、健身、游泳等運動服裝及相關搭配的外衣等,此後「adidas by Stella McCartney」每一季新裝都大受歡迎,成為潮流雜志必要追捧的設計。
Ⅵ 康有為的後人有哪些
康同璧,女,字文佩,號華鬘,廣東南海人,1886年2月生。康有為次女。早年赴美國留學。先後入哈佛大學及加林甫大學,畢業後回國。歷任萬國婦女會副會長、山東道德會長、中國婦女會會長。曾在傅作義召開的華北七省參議會上被推為代表,與人民解放軍商談和平解放北平事宜。1951年7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館館員,是北京市人民代表,第二、三、四全國政協委員。1969年8月17日病故,終年83歲。
——摘自《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傳略》
康有為的後代,人數不少,其中的絕大部分在海外。康同璧就讀於哈佛,丈夫姓羅名昌,曾任民國政府派駐倫敦的總領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老人唯一的兒子定居美國,自己卻帶著唯一的女兒生活在社會主義中國。
何康德 著名畫家 康有為的外孫女
Ⅶ 康有為有什麼出色的後人
康同璧,女,字文佩,號華鬘,廣東南海人,1886年2月生。康有為次女。早年赴美國留學。先後入哈佛大學及加林甫大學,畢業後回國。歷任萬國婦女會副會長、山東道德會長、中國婦女會會長。曾在傅作義召開的華北七省參議會上被推為代表,與人民解放軍商談和平解放北平事宜。1951年7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館館員,是北京市人民代表,第二、三、四全國政協委員。1969年8月17日病故,終年83歲。
——摘自《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傳略》
康有為的後代,人數不少,其中的絕大部分在海外。康同璧就讀於哈佛,丈夫姓羅名昌,曾任民國政府派駐倫敦的總領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老人唯一的兒子定居美國,自己卻帶著唯一的女兒生活在社會主義中國。
何康德 著名畫家 康有為的外孫女
Ⅷ 康有為為何提倡娶白人,他的孫子也是以身作則,娶一個白人為妻
可能在那個時期康有為嚮往著國外的自由民主吧,所以想要娶個洋媳婦。
Ⅸ 康有為被追殺逃亡海外,在歐洲買下一座島,如今此島怎麼樣了
在百餘年前,有一位年輕的舉人,曾為挽救清政府的統治嘔心瀝血,此人便是康有為。
在百年前,康有為在國外購買了一座私人島嶼,如今先生過世將近百年,那座島嶼如今的主人是誰呢?
身為浮游,心繫天下
千年之前,有一位文人在夜晚泛舟時,面對浩瀚的夜空,回想起曾經的王朝興衰,發出了「寄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慨。
確實,在整個歷史的前進的歷程中,人類顯得太渺小的,一個人的力量根本改變不了一個世界。
不過,即使如此,也總有人嘗試著逆天改命。
在百餘年前,中國風雨飄搖,幾近滅國,正是有了一群嘗試逆天改命的人,中國才成為了今天的中國,而其中,便有康有為一個。
在中華民國建立之後,康有為依舊堅持他保皇派的立場,所謂「天下之勢,浩浩盪盪」,他一個人的力量,又怎麼能抵擋整個中國前進的腳步呢?
因此不管康有為如何努力,他終究不能力挽狂瀾、拯救清朝的統治,後來,康有為因病去世。
終其一生,他都沒有能夠實現心中的理想和抱負。
由於康有為先生去世得非常突然,因此根本來不及安排身後之事。而在他去世之後,他在瑞士購買的那個小島便成為了無主之島。
北海草堂也因為長久無人居住,而漸漸在海風的沖刷中損壞了。後來,這座小島被瑞士收歸國有,被打造成了一個旅遊之地。
由於康有為曾經在這座小島上居住過,因此這座小島也成為了當地無數華僑心中的白月光。
每逢節假日,這些華僑便會前往這座小島,看著島上一如百年前的風景,懷念著那位曾經為了國家嘔心瀝血的人。
康有為的一生,都在為了護住清政府的統治而努力。他曾經意氣風發、揮斥方遒,也曾失落無助、鬱郁寡歡。那座瑞士的小島,見證了康有為一生中的三年的時光,或許這三年的時光,是康有為一生中最愜意的時光了。
Ⅹ 澳大利亞羽毛球華裔小將,又好看又能打太優秀,她是康有為的曾孫女嗎
格羅婭薩莫維爾,1995年生於墨爾本,格羅婭是混血兒,父親是中國人,她的媽媽是澳大利亞人 ,她是清末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為的曾孫女,別名林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