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澳大利亞悉尼發現此鳥,請問是什麼鳥白天一動不動 !
夜鷹目,看看茶色蟆口鴟
茶色蟆口鴟屬蟆口鴟科(Podargidae) ,分布於東南亞和大洋洲。它全身黃褐,頭大嘴大,口角有須,嘴似蛤蟆,因而得名。茶色蟆口鴟體長有50厘米左右,在科屬成員中算是大個子。善於偽裝,通常一動不動地停息在樹從中,乍一看活像塊樹皮,很難被發現。
Ⅱ 澳大利亞的國徽上那隻大鳥叫什麼怎麼發音呢
一隻鴯鶓<érmiáo>(又名澳洲鴕鳥))。
鴯鶓能堂而皇之地走上國徽,得益於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鳥,是澳大利亞的象徵性動物之一, 鴯鶓是世界最大的陸地鳥是,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是鳥綱鶴鴕目鴯鶓科唯一殘存種。
鴯鶓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但是在開闊地區比較常見而在山地和茂密的森林等地比較罕見。鴯鶓易於飼養,被廣泛引入其他國家,在我國很多動物園中都能見到。它外表很像非洲沙漠中的鴕鳥,但比駝鳥高大,其身高約1.5米-2米,成年雌性鴯鶓比雄性的大。體重數十公斤不等,從動物分類學來說,它應屬於鴕鳥類中的一種。
鴯鶓喜愛生活在草原、森林和沙漠地帶,全身披著褐色的羽毛,擅長奔跑,時速可達70公里,並可連續飛跑上百公里之遙。鴯鶓雖有雙翅,但同鴕鳥一樣已完全退化,無法飛翔。以野草、種子、果實等植物及昆蟲、蜥蜴等小動物為食它能泅水,可以從容渡過寬闊湍急的河流。鴯鶓耐飢渴,長相一直保持史前時代的形狀,沒有絲毫變化,這令一些動物學家深感困惑。
鴯鶓或出雙入對,或三五成群,極少見有踽踽獨行的。鴯鶓的成熟期長達3年,一隻成年雌鳥只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4月產蛋,每次7-15枚,而孵卵的責任由雄鳥來承擔。在整個孵化期間,雄性在長達兩個半月的時間里幾乎不吃不喝,表現出極強的「父愛」,它們完全靠消耗自身體內的脂肪來維持生命,直到小鴯鶓脫殼而出,新生命的啼鳴回響在湛藍的天空……每次孵化後,雄性體重會降低許多,雛鳥出殼後,仍由父親照料近2個月。
鴯鶓很友善,若不激怒它,它從不啄人。它對食物也不講究,主要以草類為食,也愛吃一些草蝶及昆蟲。在野生動物保護區里,鴯鶓能經常改善伙食,吃到遊人喂它的麵包、香腸及餅乾等。當有汽車在公路邊停下來時,鴯鶓毫無戒備,反而會大搖大擺地踱步而來,爭搶著把頭伸進車窗,一是對你表示親近,二是希望你能給點好東西吃。
科學研究表明,數十萬年的地質和氣候變遷,仍無法改變它們最初形成的原始型態,這種神奇的適應能力在自然界的進化史中是極為罕見的。
Ⅲ 澳大利亞國徽上的鳥的拼音
澳大利亞國徽上的鳥叫鴯鶓(又g名澳洲鴕鳥)。
鴯鶓 ér miáo
如果您滿意我的回答,請點擊「採納答案」。謝謝!
Ⅳ 澳大利亞有一種瀕臨滅絕的鳥,不會飛,有點胖,乍一看像大號的鸚鵡,跟人很親近,沒有攻擊性,請問學名叫
鴞鸚鵡
Ⅳ 澳大利亞的國鳥是什麼鳥
澳大利亞:琴鳥、笑鳥。澳大利亞是一個有著兩種國鳥的國家,琴鳥和笑鳥都是澳大利亞的特產鳥。琴鳥集形態華麗和鳴聲優美於一身,舞姿優美,歌聲悅耳,讓人贊嘆不已。琴鳥作為澳大利亞國鳥,象徵美麗、機智、真誠和吉祥,深受人們的愛戴。笑鳥生活在澳大利亞的森林中,它精明能幹,忠於愛情,笑口常開,樂觀開朗,因此澳大利亞把這種「笑星鳥」作為國鳥而寵它、愛它,象徵著澳大利亞人民生活歡樂、幸福。紐西蘭:幾維鳥。幾維鳥其貌不揚,紐西蘭人卻視若珍寶,將它定為國鳥,作為國徽、硬幣的標志。幾維鳥的生存歷史已有上千萬年,為數已不多,通常只能在動物園里才能見到它,由此可見,幾維鳥之珍貴。
Ⅵ 澳大利亞的國鳥是什麼鳥
澳大利亞官方雖然沒有選定國鳥,但民間選定兩種國鳥——琴鳥和鴯鶓,都是澳大利亞的特產鳥。
1、琴鳥集形態華麗和鳴聲優美於一身,舞姿優美,歌聲悅耳,讓人贊嘆不已。琴鳥作為澳大利亞國鳥,象徵美麗、機智、真誠和吉祥,深受人們的愛戴。
世界各國國鳥,大致可將其評選標准分為三類。
一、民族精神象徵
民族精神象徵的需要確定國鳥。當年美國國會經過多番爭論,最後選定了白頭海雕,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中了它所蘊含的威猛、強悍的精神。
同樣,不少國家就選擇了鷹、雕、隼、鷲等猛禽作為國鳥,如菲律賓的食猿雕、阿爾巴尼亞的山鷹、厄瓜多的大兀鷹、比利時的紅隼、冰島的矛隼、智利的安第斯神鷲等,而雄鷹則被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印尼、波蘭等數十國相中作為國鳥。
二、該國人民熱愛
選擇深受當地人們喜愛的常見鳥類。
三、特有珍稀物種
將該國特有的珍稀鳥類定為國鳥,如瓜地馬拉的鳳尾綠咬鵑、日本的綠雉等,從而讓全國民眾都來關注、愛護這些珍禽。
Ⅶ 這只是什麼鳥
這只是虎皮鸚鵡
虎皮鸚鵡又名嬌鳳,屬於鸚鵡科中的小型品種,原產於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性情活潑且易於馴養,在我國是大眾最喜歡的寵物鳥之一,野生種群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中文別名】嬌鳳、彩鳳、阿蘇兒、鸚哥
【拉丁學名】Melopsittacus unlatus
【英文名稱】Budgerigar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紐澳鸚鵡族】
[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虎皮鸚鵡頭羽和背羽一般呈黃色且有黑色條紋,毛色和條紋猶如虎皮一般,所以稱為虎皮鸚鵡。虎皮鸚鵡屬於鸚鵡科中的小型品種,其羽毛顏色光艷,性情活潑且叫聲清脆、易於馴養,在我國是大眾鳥友最喜歡的鳥種之一。頭部呈圓,喙部有鉤曲,喙上方有蠟膜(多數虎皮鸚鵡的性別可通過蠟膜顏色來分辨)。虎皮鸚鵡腿部比較短,四趾,其中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後,易於其攀樹、攀物。
鳥體為黃綠色;頭部後方、頸部兩側、背部上方和翅膀覆羽為淺棕色,每片羽毛均帶有黃色和黑色;喉嚨和面部為黃色;臉頰下方帶有不同程度的藍紫色,喉嚨部分有3個黑色點狀;胸部羽毛帶有細窄的黑邊。主要飛行羽覆羽為淺藍色;飛行羽為灰綠色並帶有淺\色的條紋;內側灰色並且帶有白色的斑紋;尾巴上方中央的羽毛為藍綠色,尖端黑色,內側黑色。鳥喙橄欖黃色,蠟膜藍色;虹膜白色。母鳥的蠟膜為灰棕色,僅帶有一點點淺藍色,到了繁殖季則會變為深棕色。幼鳥體色較深,公母幼鳥的蠟膜都為粉紅色,需要3到4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羽色。
虎皮鸚鵡平均壽命是7年。體長16~18厘米,體重35克。前額、臉部黃色。頰部有紫藍色斑點。上體密布黃色和黑色相間的細條紋。腰部、下體綠色。喉部有黑色的小斑點。尾羽綠藍色。虹膜白色。嘴灰色。腳灰藍色。雄鳥鼻包為淡藍色,雌鳥為肉色。
成鳥頭頂較圓平,嘴殼甚強大,上嘴殼基部為蠟膜覆蓋,上嘴殼彎曲如鉤狀;體羽色彩艷麗多變,常見色有黃、綠、藍、白、藍綠、淺黃等色,因頭、頸及背部的羽色中多具有黑色或暗褐色橫紋,而得名虎皮鸚鵡。足趾為對趾型,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後,適宜在枝頭攀緣。更適宜握物和取食。尾型尖長,中央尾羽延長如箭。成鳥雌雄區別在於蠟膜的色彩,雄性蠟膜呈青藍色,雌鳥蠟膜為肉褐色。成鳥蠟膜及嘴殼基部較為枯燥,無光澤。足趾淺肉色。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廣闊分布在澳洲的內陸地區,但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及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的數量稀少,曾引進(包括逃脫的籠養鳥)到許多國家,但絕大部分無法成功順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國、日本、美國、波多黎各、香港、巴西、瑞士、哥倫比亞、社會群島、紐西蘭、阿曼等國家,可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族群在1950年時引進後卻成功地生存與繁衍後代。
虎皮鸚鵡原產大洋洲,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內陸地區,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也有少數分布。
它是國家2級保護動物,雄性鼻部呈淡藍色,雌性呈肉白色。十分可愛。
它們平均壽命7年。
一般成長到3個月左右即可繁殖,大概分淡藍色,綠色,藍色,白色,黃色,雜色等。
[編輯本段]生活環境
虎皮鸚鵡主要棲息於開闊的草原地區、乾燥的馬利植被區、穆拉加灌木叢和開闊的茂密林區、充滿桉屬和金合歡屬植物的平原地區、農耕區;平時大多不會離開河岸或是水源太遠。他們是群聚性的鳥種,平時大多聚集20隻甚至數百隻,曾經有聚集過25000隻的記錄;如果受到驚擾,則整群會飛起,在空中轉圈且忽然不定向的飛動,然後降落在安全距離附近的樹上;他們是相當合群的鳥種,平時每隻鳥在群體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並無階級之分,偶爾會發生爭吵;在破曉時分會先前往水源處飲水,然後才前往覓食,到了正午炎熱的時候會尋找濃密樹蔭下休憩,到了下午比較涼爽時再繼續覓食,到了黃昏整群就會開始回巢休息過夜;白天喜歡在地面覓食,由於身體的羽色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因此相當難以被察覺;它他們生性十分友善並不怕人,可以近距離接近觀察;他們大多前往牛羊飲水的水槽、池塘、河流、地面上的水坑處活動,通常整群會一起快速的飲水,以避免被掠食者所捕食;他們平常覓食並沒有固定的路線,而是以游牧的方式四處搜尋;在比較寒冷的季節偏好前往北澳和地區,炎熱的季節則會前往南澳。
虎皮鸚鵡在原生地可在多生態環境生存,如灌木叢、森林、草原、農場田園等。全。虎皮鸚鵡有類似於遷徙的行為,在澳大利亞,每年冬天(6月到9月)占據北方,到夏天(9月到1月)又聚集到南方。
野生虎皮鸚鵡一般以各種植物的種子、漿果及植物的嫩芽、嫩葉為食,到秋季飛到田間啄食穀物。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喜集群,常結成20隻數百隻不等的一群外出覓食,有時甚至聚集2萬或更多數量成群活動。
虎皮鸚鵡人工飼養簡單,管理粗放,耐粗飼料,體質強壯,不易生病,且容易繁殖。虎皮鸚鵡上嘴具鉤,強壯有力,喜歡啃咬木質,故不能用竹籠,要用金屬籠飼養。作為休閑觀賞鳥可用小型電鍍的金屬籠飼養,籠內設置有棲杠、吊環,供鸚鵡玩耍。
作為繁殖鳥應採用較大的方型金屬籠,籠的大小為長40厘米、寬35厘米、高35厘米,籠底設有抽屜式的沙盤(托糞板),便於清理糞便。虎皮鸚鵡的巢箱為橫窩,巢箱大小為長25厘米、寬14厘米、高14厘米的一個長方形小木箱,中間有隔板,分為內外兩室,外室有一通向外面的圓洞,直徑6厘米,外室與內室中隔板上開一個同樣圓洞,直徑4厘米,為鳥出入之門戶。每天應更換清潔飲水,每周清理1次糞便,夏季注意不要在強光下直曬鸚鵡。
冬季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應不低於16℃。夏季溫度較高,一般在30℃以上時要加強通風。虎皮鸚鵡喜歡吃帶殼的飼料,平時應以穀子、稗子、小米或雞蛋小米為主,每天應喂點青菜,牡蠣粉或骨粉作為常備飼料(也可在籠內放一個整塊的墨魚骨任其啄取)。
生長繁殖
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於林緣、草地等處。結群活動。以植物種子等為食。繁殖期為6-1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
目前國內飼養及玩賞的虎皮,均為人工飼養下繁殖的籠養鳥,其體質均有減弱。故飼養者宜選擇體軀寬長,體態豐滿,精力充沛的個體進行飼養繁殖,有利日後種群復壯。野生虎皮鸚鵡喜結群生活,以植物種子及果實為主食,營巢於洞穴中,每年繁殖1—2巢,每巢產卵4—7枚。卵呈橢圓形,卵殼為純白色。在人工飼養中的虎皮鸚鵡、由於嘴殼堅硬,足趾與利嘴配合攀緣靈活,非常善於拆毀籠舍,故宜用較堅固的房舍及金屬網圍築適宜的籠舍飼養。冬季室溫應保持在5~10℃。
我國南方城市,冬季氣溫不低於0℃,可利用露天籠舍飼養繁殖虎皮鸚鵡。家庭中少量飼養,可選用適宜的箱籠,飼養及繁殖效果甚佳。籠舍內需設置足夠的棲架,供其攀躍和棲息,籠內地面或籠底部墊細砂,供作砂浴和取食。飼養室需通風良好,光照宜長。大量群飼的虎皮鸚鵡,飲水量很大,又因此鳥常在飲水的同時排糞,常易污染其飲水,所以最好採用家禽使用的自動飲水器供水,使之不能入水洗浴,可保持飲水清潔。
飼料混合比例為:粟或黍7份,稗子2份,蘇籽1份。這種混合的粒料,適於飼喂多種小型鸚鵡,另外加喂礦物質飼料,如墨魚骨、貝殼等。人工飼養的虎皮鸚鵡、在光線比較黑暗的巢穴內產卵孵化、若巢中光線過強,則孵化效果不佳。一般供給的人工巢箱,由內外兩個巢室組成,外巢室具有通向籠舍的巢口,內、外室間的隔板留有洞口相通。內巢室墊鋸末或細砂,是雌鳥產卵孵化的地方,巢箱的參考尺寸為,內外巢室各為16厘米(長)×16厘米(寬)×16厘米(高);巢口直徑5~6厘米,巢口下緣距巢底6~7厘米。
北京飼養虎皮鸚鵡,每年秋、冬、春三季繁殖,夏季因氣候炎熱,連續坐巢孵卵不但影響親鳥健康,而且孵化及育雛率也明顯下降,幼鳥體質不佳,故一般多於夏季停止繁殖,其控制的方法是每年7~9月,將飼養籠內的巢箱取出,進行巢箱的清洗消毒,10月以後再將巢箱掛入籠舍內。每年10月至次年6月間,虎皮鸚鵡可產卵孵化育雛3~4巢;每巢產卵4~7枚,最多達10枚,卵殼純白色,卵重2.5克,孵化期18天;雛鳥留巢34~38天,約40日齡開始獨立生活。幼鳥在6~8個月性成熟,並開始求偶繁殖,最佳繁殖年齡為1~5歲。
在南方飼養虎皮鸚鵡,四季都可繁殖,但是如果夏季溫度過高,還是建議不要讓親鳥抱窩。
虎皮鸚鵡4個月齡達性成熟,開始發情、交配,可作為種鳥進行繁殖了,虎皮鸚鵡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一般每窩可產4~7枚蛋,蛋呈白色,每天或隔天產1枚蛋,在產第三枚蛋時雌鳥開始坐窩孵化,孵化以雌鳥為主,孵化期為18天。雌雄親鳥共同育雛,育雛期30天左右,雌鳥在孵化期間對外界干擾較為敏感,盡量保持環境安靜,以免親鳥受驚後棄巢,影響孵化和育雛。冬季繁殖鳥的室溫應保持在20℃以上,相對濕度45%~50%,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虎皮鸚鵡繁殖高峰期可達3~4年,以後繁殖率逐漸下降,為了對種鳥群進行提純復壯,應不斷更新種鳥。虎皮鸚鵡平均壽命7年。
種群現狀
虎皮鸚鵡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鸚鵡,價格便宜,頑皮可愛,受到大眾廣泛地喜愛,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5百萬只,它們常是許多剛對鸚鵡有興趣的人買的第一隻鸚鵡,也是最常出現在鳥展的種類,自從公元1900年澳洲生物學家-癸格曼德對基因工程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後,各種虎皮鸚鵡的變種即進入前所未有的多樣性,現在共有上千種的變種,再加上它們非常容易照顧及繁殖,所以才會如此的普遍。
虎皮鸚鵡人工培育的品種很多,主要從體羽的顏色上區分,一般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1.波紋型虎皮鸚鵡國內飼養的虎皮鸚鵡基本屬於這一類。體羽顏色斑紋近似原種,有藍、黃、綠等色,上體布滿黑色橫紋斑。
2.淡色型虎皮鸚鵡可分為上體黃色,腹部綠色和上體白色,腹部藍色兩個品系,翅上均有黑色斑點(也有一些沒有)。
3.玉頭型虎皮鸚鵡一種頭部白色,其他部位體色均為淡藍色;另一種頭部為黃色,其它部位體羽均為綠色兩個品系。
4.白化型虎皮鸚鵡全身羽毛為潔白色,眼睛為紅色,稱為白紅眼虎皮鸚鵡。還有一種體羽為白色,全身分布有黑色的大塊斑,稱為雲斑虎皮鸚鵡。
5.黃化型虎皮鸚鵡全身體羽為黃色,眼睛為紅色,稱為黃紅眼虎皮鸚鵡。
公母分辨虎皮幼鳥公母分辨方法 :
公鳥:蠟膜全部呈現桃紅色
母鳥:鼻孔周圍呈現一圈的白色
虎皮中等年齡鳥公母分辨方法:
公鳥:根據不同品種 蠟膜顏色為桃紅色或藍色
母鳥:鼻孔周圍為藍色 外邊是比較淡的藍色
虎皮成鳥公母分辨方法:
公鳥:根據不同品種 有的蠟膜是藍色 有的蠟膜是桃紅色
母鳥:根據不同品種 有的蠟膜是白色 有的蠟膜皺皺巴巴 呈現茶褐色(那表示母鳥處於發情期)
馴養方法
方法一:定期的接觸訓練,這種方法是需要耐心的。這個方法包括時常與你的虎皮鸚鵡講話、用輕柔的語氣使它們能夠鎮定下來。慢慢地將你的手放進籠內,直到鳥兒定住不亂跑為止。在前面幾次不應該激動地將手伸進去抓它們或移到它們的面前。給他們一些時間去習慣你的手。當它停止害怕的時候,那麼你就可以將你的手指移近到它的腹部,像棲木一般,看看他們會不會站上來。在你的手指輕輕碰它的腹部時,記得要說「上來「。當你要讓他們回去籠子及棲木上時,則應該說「下去」。當它在你的手上時,與他持續地保持說話。在你將它第一次拿出籠子時,不應該太急切。這些初期的訓練,應該將訓練的時間盡量短些。隨著訓練次數的增加,你也可以慢慢地將時間給拉長,最後你就可以有一隻相信你的虎皮鸚鵡朋友了! 方法二:讓它們有自己的時間 在它們剛到家裡的那幾天,不要試著用手去碰觸它們。給它們一些時間去習慣新環境跟新家,將籠子放在你常會在的地方。需要對它們付出許多的時間,試著去跟它們說話,且只有在換水或新鮮食物時才將手靠近籠子。盡量鳥兒們能夠了解到你所做的所有事都是為了它們好,並且不是試著要傷害它們的。這種方法,要讓它們願意出來到你身邊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你可以藉由擺在籠外的殼子或鳥點心引誘它們,引誘它們出來。或者是將這些賄賂品放在你的手上,在籠子內或外來引誘它。最後他會覺的相信你,並且成為你的朋友。 方法三:重復地抓和放。將虎皮鸚鵡拿到另一間沒有籠子的房間。重復地抓它跟釋放它,虎皮鸚鵡很快就會了解到你不會傷害它。持續這個訓練約個半到一個小時,然後將它帶回它的籠子、並且與他說話一會兒。 方法四:Melanie的激烈訓練方法。這個方法一定要很小心地去做,當你手握一隻虎皮時,要確定你的手沒有握得太緊,否則可能會造成鳥兒窒息。而雖然有些虎皮因此方法被馴服了,可是仍有許多的虎皮對這方法沒有好的反應,甚至會變得以後更難以取得它們的信任。 「將一隻剛買來的虎皮用手抓好,要注意它會試著去咬你的手指。如果你沒有開車的話,就一路握著它的身體回家。或者是每次握它握半個小時,第一天最少要五次,不要讓它逃脫。如果有咬人的動作,就將它的嘴給抓住。這個方法可以使它們咬人時不會力氣太大,並且也不會想要逃脫。
Ⅷ 這是什麼鳥
虎皮鸚鵡(學名:Melopsittacus unlatus)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又名嬌鳳,屬小型攀禽品種,原產於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於林緣、草地等處。結群活動。以植物種子等為食。繁殖期為6-1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性情活潑且易於馴養,在中國是大眾最普遍常見的寵物鳥之一。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中文學名:虎皮鸚鵡
拉丁學名:Melopsittacus unlatus
別稱:嬌鳳,彩鳳,鸚哥,阿蘇兒,皮皮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鸚形目
科:鸚鵡科
亞科:鸚鵡亞科
族:紐澳鸚鵡族
屬:虎皮鸚鵡屬
種:虎皮鸚鵡
分布區域:原產大洋洲,現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內陸地區
命名時間:Shaw, 1805
英文名稱:Budgerigar、Budgie
分享
外形特徵
虎皮鸚鵡原產於澳大利亞東部,後來經過人工培育,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籠養鳥。全國都有飼養,我國是在19世紀40年代傳入的。它的鳴叫聲雖不悅耳動聽,但羽毛十分艷麗,全身羽毛由黃、黑、綠、藍、青等七種不同的顏色組成,給人一種鮮而不艷,美而不俗的舒適感。
聽話的虎皮鸚鵡(母鳥)
虎皮鸚鵡頭羽和背羽一般呈黃色且有黑色條紋,翅膀花紋較多,毛色和條紋猶如老虎的花紋一般,所以稱為虎皮鸚鵡。虎皮鸚鵡屬於鸚鵡科中的小型品種,其羽毛顏色光艷,性情活潑且叫聲清脆、天真可愛、易於馴養,在我國是大眾鳥友最喜歡的鳥種之一。頭部呈圓,喙部有鉤曲,喙上方有蠟膜(多數虎皮鸚鵡的性別可通過蠟膜顏色來分辨)。虎皮鸚鵡腿部比較短,四趾,其中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後,易於其攀樹、攀物。
Ⅸ 鴕鳥是鳥嗎
學名:Struthio camelus
英文名:Ostrich (非洲鴕鳥)Emu(澳洲鴕鳥)
中文名:鴕鳥(tuó niǎo)
日文:だちょう。
繁體:駝鳥
鴕鳥:非洲一種體形巨大、不會飛但奔跑得很快的鳥(鴕鳥) ,特徵為脖子長而無毛、頭小、腳有二趾。是世界上存活著的最大的鳥。
A rhea.(美洲鴕)
語源
Middle English
中古英語
from Old French ostrusce, ostrice
源自 古法語 ostrusce, ostrice
Medieval Latin ostrica
中世紀拉丁語 ostrica
both from Vulgar Latin *avis str¿½}
都源自 俗拉丁語 *avis str¿½}
Latin avis [bird] * see awi-
拉丁語 avis [鳥] *參見 awi-
Late Latin str¿½} [ostrich] * see struthious
後期拉丁語 str¿½} [鴕鳥] *參見 struthious
分布於非洲和阿拉伯半島的部分地區。產於非洲和美洲.
鴕鳥是現存體形最大不能飛行的鳥類。產於非洲。屬鴕鳥目Struth-ioniformes鴕鳥科Struthionidae。雄鳥高約2.75米,重達155公斤。頸長幾占身體的一半,雌鳥稍小。鴕鳥卵是現代最大的卵。雄鳥體羽大部呈黑色,但翅和尾羽白色;雌鳥大部褐色。頭和頸的大部分淡紅至淺藍;稍有絨羽:頭小,喙短而稍寬;眼大,褐色具濃黑色睫毛。它們生活在沙漠草原地帶。群居,日行性。嗅聽覺靈敏,善奔跑,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米,時速可達70千米/小時,能跳躍達3.5米。以植物的莖、葉、種子、果實及昆蟲、蠕蟲、小型鳥類和爬行動物等為食。
鴕鳥常結成5~50隻一群生活,常與食草動物相伴。鴕鳥用強有力的腿(僅有兩趾,主要的趾發達幾乎成為蹄)逃避敵人,受驚時速度每小時可達65公里。若被逼於絕境,腳踢對手。
鴕鳥主要以植物為食,沒有水也能生活很長時間。雄鳥互相爭奪3~5隻雌鳥,發出吼叫和滋滋聲。中世紀騎士喜用鴕鳥羽毛裝飾頭盔。鴕鳥皮可制柔軟、細致的皮革。因此在南非、美國南部、澳大利亞等地建立了鴕鳥養殖場,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行業衰退。鴕鳥皮可制柔軟、細致的皮革。鴕鳥經訓練後可供乘騎及駕單座兩輪車。鴕鳥對豢養條件不容易適應,可活50年。鴕鳥是不能飛行鳥類的典型。各地的鴕鳥在皮膚顏色、體形大小和卵的特徵方面稍有差別,以前認為,這是不同的種,其實只是鴕鳥的亞種。
鴕鳥化石發現於俄羅斯南部、印度和中國中北部的上新世地層。
繁殖期旱季,有求偶爭斗,雄性具求偶炫耀,雌性以沙地掘淺坑為巢,每產10~13卵,孵化期約42天,約3歲性成熟,壽命約60年。北京動物園1954年開始飼養展出,1985年繁殖成功。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鴕形目鴕鳥科
本目鴕形目僅1科——鴕鳥科,1種——鴕鳥。體重可達135千克,體高近3米。兩翼退化,不能飛翔,後肢粗壯有力,足僅2趾(第3、4趾),適於奔走。胸骨不具龍骨突,無尾綜骨和尾脂腺。雄鳥具交配器。
孵化
有時幾只雌性鴕鳥的卵產在一起,孵化時雄性夜間,雌性白天輪流值班。卵很大,承受能力很強。一枚重0.5~1千克。一般是40~50隻鴕鳥匯聚成一群活動。它們還常用沙土和礫石將蛋覆蓋,以保持一定溫度。在孵化末期,親鳥會將一些蛋推滾到窩邊緣,有利於同步孵化。孵化出的雛鳥很快就能隨親鳥四處游盪。
[編輯本段]鴕鳥的歷史記載
「安息國貢大雀。雁身駝蹄,蒼色,舉頭高七八尺,張翅丈余,食大麥,其卵如瓮,其名駝鳥。」—郭義恭 廣志—
「吐火羅,永徵元年獻大鳥,高七尺,黑色,足類駱駝,鼓翅而行,日三百里,能噉鐵,俗謂駝鳥。」—唐書 吐火羅傳—
鴕鳥是現今所存最大的鳥類,成熟的雄鳥(Alt cock)體高1.75~2.75公尺,體重60~160公斤。
頭(Head)小,寬而扁平,頸(Neck)長而靈活,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Thighs)通常呈淡粉紅色;喙(Beak)直而短,尖端為扁圓狀;眼(Eyes)大,繼承鳥類特徵,其視力亦佳,具有很粗的黑色睫毛(Eyelashes)。
後肢甚粗大,只有兩趾(Toes)(第Ⅲ、Ⅳ趾),與一般鳥類有三~四趾不同,是鳥類中趾數最少者,內趾(第Ⅲ趾)較大,具有堅硬的爪(Claw),外趾則無爪。後肢強而有力,除用於疾跑外,還可向前踢用以攻擊。
翼(Wings)相當大,但不能飛翔,主要是因為胸骨(Sternum b.)扁平,不具龍骨(Keel b.)突起,鎖骨(Clavicle b.)退化,且羽毛均勻分布,無羽區及裸區之分,羽毛蓬鬆而不發達,缺少分化,羽枝上無小鉤(Barbs),因而不形成羽片,顯然,這樣的羽毛主要功用是保溫。
雄性成鳥全身大多為黑色,翼端及尾羽末端之羽毛為白色,且呈美麗的波浪狀;白色的翅膀及尾羽襯托著黑色的羽毛,讓雄鳥在白天時格外顯眼,它的翅膀及羽色主要是用來求偶。
雌性(Hens)毛色大致與雄鳥相似,只是毛色棕灰不像雄鳥那麼艷麗。幼鳥(Chicks)羽色棕灰斑駁,須經數次換羽,至兩歲時才能達到成鳥的羽色。此毛色主要是為了便於偽裝。兩性幼雛長得非常相像,甚至年輕的鴕鳥也相差很少,到目前為止仍無法從外貌分辨雌雄,只能從性器官去區別。
鴕鳥的性器官在成熟前都很小;雄性鴕鳥具交配器,在交配季節,成熟雄鳥的睾丸(Testis)有人的拳頭般大小,但在非繁殖期又會萎縮,直到下一個繁殖季才又會膨大。
鴕鳥之骨盆為封閉形,左右恥骨(Pubis b.)在中線形成癒合。值得注意的是,鴕鳥的排尿和排糞是分開的,這與其他鳥類不同。
卵大,顏色似鴨蛋,蛋長15~20公分,重達1400克,是鳥蛋中最大者,卵殼甚堅硬,可承受住一個人的重量。
鳥類自從侏羅紀開始出現以來,到白堊紀已經作了廣大的輻射適應,演化出各式各樣的水鳥及陸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進入新生代以後,由於陸上的恐龍絕滅,哺乳類尚未發展成大型動物以前,其生態地位多由鳥類所取代,例如北美洲始新世的營穴鳥(Diatryma),為巨大而不能飛的食肉性鳥類,填補了食肉獸的真空狀態;恐鳥(Phororhacos)是南美洲中新世的大型食肉鳥,不會飛行,也填補了當時南美洲缺乏食肉獸的空缺。
此外,還有幾種不會飛的鳥類常被歸為「走禽類(Ratites)」,在各島嶼或特殊地區,填補了缺乏哺乳類的空位,有名的例子包括在紐西蘭的恐鳥(Dinornis)、澳洲的奔鳥(Dromornis)和馬達加斯加島的象鳥(Aepyornis),它們不幸都在人類出現後絕滅。不過還有一些較幸運的走禽,如非洲的鴕鳥、澳洲的鴯鶓 (Emu)和食火雞(Cassowary)、紐西蘭的幾維鳥(Kiwis),以及南美洲的鶆 (Rheas),迄今仍倖存。
這些走禽的最大共同特徵是胸骨扁平,不具龍骨突起;然而,在此飛行能力逐漸消失的演化過程中,飛行用的強健胸肌以及其附著的部位變得不再需要。不過,這些走禽是否都有相近的血緣關系,仍有待足夠的化石證據來探求。
附帶一提的是,渡渡鳥也是不會飛的陸鳥,但它不是走禽的近親,而是鳩鴿類的一員,因此它沒有像走禽類那種善跑的特性。
鳥類學家發現,根據各地鳥類的特色,可將全世界分成六大地理區,每一區有獨特的鳥類,且同一區內的鳥類有普遍的相似性,這是演化和適應環境的結果,其中鴕鳥分布於伊索匹亞區或非洲區(Ethiopian or Afrofropical Realm)。
鴕鳥廣泛地分布在非洲低降雨量的乾燥地區。在新生代第三紀時,鴕鳥曾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在我國著名的北京人產地——周口店不僅發現過鴕鳥蛋化石,還發現有腿骨化石。近代曾分布於非洲、敘利亞與阿拉伯半島,但現今敘利亞與阿拉伯半島上的鴕鳥均已絕跡;它們的分布是薩哈拉沙漠往南一直到整個非洲,而澳洲則於西元1862~1869年引進,在東南部形成新的棲息地。
鴕鳥(Ostrich)為鴕形目(Struthioniformes)的總稱,屬於今鳥亞綱(Neornithes)中的平胸總目(Ratitae,又稱為古頜總目(Palaeognathae));平胸總目除了鴕形目之外,還有美洲鴕鳥目(或鶆 目(Rheiformes))、澳洲鴕鳥目(或食火雞目(Casuariiformes))以及無翼鳥目(Apterygiformes),均屬於無飛行能力的鳥類。
鴕鳥因受地理隔絕而形成六種可加以區別的品系:
S. c. camelus,北非鴕鳥(North Africa ostrich),是現存數量最多的種類,最早被發現於北非 撒哈拉沙漠南部,但目前在原產地已絕跡,其棲息地及數量仍在減少中。雄體頭冠具有一裸露的頭蓋,為北非鴕鳥與馬賽種(S. c. massaicus)最大的區分。
S. c. spatzi,Stresemann,在西元1926年在Rio de Oro這本書中被描述,它的分類依據在於其蛋特小與蛋殼結構的不同,目前可能已滅絕。
S. c. syriacus,阿拉伯鴕鳥(Arabian ostrich),Rothschild,分布於敘利亞與阿拉伯的沙漠中,是分布最北的駝鳥。此品種曾是為數最多的種類,但已經於西元1941年絕種。
S. c. molybdophanes,藍頸鴕鳥、索馬利鴕鳥(Somali ostrich),Reichenow,分布在位於坦納河(the Tana River)的Somaliland及Gallaland。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呈泛藍的灰色,頸部有銀灰色的毛覆蓋,在頸背基部的羽毛呈白色,背部則為黑色,具有微紅色的光輝;喙暗紅色,頂端為黃色;頭頂為暗黃色堅硬的平板結構;小腿前側為暗紅色或橙紅色,在接近腳趾處則為黃色。
S. c. massaicus,馬賽鴕鳥(Masai ostrich),Neumann,分布於肯亞(Kenya)與坦干伊喀(Tanganyika)東部。雄成體與非洲鴕鳥(S. c. camelus)相似,但雄體不具裸露的頭蓋;此種與索馬利種異於其他品種的特徵在於蛋呈深紫色,具有微小的孔。
S. c. australia,南非鴕鳥(South Africa ostrich),Gurney,分布於南非的Cunene River和Zambesi River以南。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呈鉛灰色,有細毛覆蓋,雄體亦不具裸露的頭蓋;喙灰黑色,上顎基部及邊緣呈暗紅色,繁殖季節則顏色變明亮;小腿為暗灰色,繁殖季節轉為暗紅色。據說在安哥拉(Angola)及西南非的北部仍可發現。
沒有牙齒,卻有著不尋常的胃,會大量吞食小石子,用來開弄碎食物幫助消化,
而石子會留在胃裡不排泄。
鴕鳥是走禽類,適應於沙漠荒原中生活,善奔跑,奔跑速度約每小時60公里,可維持約30分鍾而不感到累;一步可達7米,且可瞬間改變方向,在迅速奔跑時兩翼張開,用以平衡。
為了採集那些在沙漠中稀少而分散的食物,鴕鳥是相當有效率的採食者,這都要歸功於它們開闊的步閥、長而靈活的頸子以及准確的啄食;鴕鳥的營養來源很廣,食植物之葉、花、果實及種子等,也吃小動物,屬於雜食性。鴕鳥啄食時,先將食物聚集於食道上方,形成一個食球後,再緩慢地經過頸部食道將其吞下。由於鴕鳥啄食時必須將頭部低下,很容易遭受掠食者的攻擊,故覓食時不時得抬起頭來四處張望。
鴕鳥平時三、五成群,多達二十餘只棲息在一起。經常與羚羊(Antelope)、斑馬(Zebra)在同一地區出沒,這些動物利用鴕鳥所具的敏銳眼力以供警告作用。
雄鴕鳥在繁殖季節會劃分勢力范圍,當有其他雄性靠近時會利用翅膀將之驅離並大叫,它們的叫聲宏亮而低沉。
繁殖期的時間隨地區而有不同,在北非及東非則大多在旱季(七月至隔年一月)築巢,雄鳥在其領土內摩擦出許多小淺坑,鴕鳥在繁殖期內為一雄多雌,但雄鴕鳥與其中一隻(the "Major" hen)維持不嚴謹的單一配對關系(pair bond),此雌鳥會找其中一穴產卵,通常每二日產一枚,數日內共可產卵多達10~20枚;約有六或更多隻雌鳥(the "Minor" hens)會在同一穴產卵,但不負責孵卵,一窩蛋少則30枚,多則如馬賽種(Masai race)50~60枚。雄鳥夜間孵卵,白天則由雌鳥擔任。孵化溫則約為96.8~97.6。F。
像這樣去照顧其他個體的卵,在演化上是較易受淘汰的,但在其他種類的鳥中,有部分確實如鴕鳥般願意去照顧。卵大而易招天敵的覬覦似乎是使此特徵存留下來的主要原因。鴕鳥蛋雖是所有鳥類中最大的,但與其身體比例來說亦是所有鳥類中最小的,故一隻鴕鳥可以覆蓋大量的蛋。孵出的鴕鳥雌雄比例約為1隻雄性對1.4隻雌性,且鴕鳥巢極易受天敵之破壞,此二者都意味著有許多雌鳥無巢可供產卵,顯然如果有其他地方供它們產卵是有好處的。而對於Major hen來說,有額外的蛋在它的巢里亦是好事,因它自己的蛋可以免於受到破壞;通常,若巢中的卵多於Major hen所能覆蓋的范圍,它可以辨認出自己的卵,而將其他多餘的卵滾到巢四周任其毀壞。
沙漠上有許多的掠食者喜歡偷食鴕鳥蛋,故無成鳥看守的巢很容易受到天敵的光顧,例如埃及禿鷹(Egyptian vulture)會將石頭丟向卵藉以打破厚達2mm之卵殼;即使是有成鳥看守的卵,亦有土狼(Hyena)、胡狼(Jackal)等天敵,故在為期三周的產卵期及約為六周的孵化期中只有不到10%的卵會孵化。
雛鳥為早成鳥(Precocial bird),由雄雌成鳥共同撫育,數巢雛鳥常形成一大群,由一至兩只成鳥護衛,但只有其中的約15%可長至一歲大,此時它們已經長到成鳥高度了。雌鳥二年達性成熟,雄鳥較晚,約三~四年,壽命約30~40年。
鴕鳥蛋中的營養極高,每百克含22.54克tnt,80毫克的金質,4.03毫克銀質。
在遇到危險時會把頭埋進沙子里,因為看不到而不再害怕.
鴕鳥在遇到危險時會將頭埋在沙子中的說法,其實是人類的一種錯誤的理解。鴕鳥生活在飢寒的南極地帶,那裡陽光照射弱烈,從地面上升的冷空氣,同低空的冷空氣相交,由於散射而出現閃閃發光的薄霧。平時鴕鳥總是伸長脖子透過薄霧去查看,而一旦受驚或發現敵情,它就乾脆將潛望鏡似的脖子平貼在地面,身體蜷曲一團,以自己暗褐色的羽毛偽裝成石頭或灌木叢,加上薄霧的掩護,就很難被敵人發現啦。另外,鴕鳥將頭和脖子貼近地面,還有兩個作用,一是可聽到遠處的聲音,有利於及早避開危險;二是可以放鬆頸部的肌肉,更好地增加疲勞。事實上,並沒有人真正看到過鴕鳥將頭埋進沙子里去的情景,如果那樣,沙子會把鴕鳥憋死的。
題外話:《鴕鳥》歌曲·
元衛覺醒
你說不愛了於是我就承擔
不問我心裡想的是相反
陽光很燦爛我卻笑不出來
它讓我看清楚你已離開
我忍著悲傷和無奈
就躲在房間不出來
無法阻擋時間在快轉
只能把愛藏在回憶深海
不想面對的事學著習慣成自然
我會把愛隱藏到誰都看不出來
它還在繼續卻與你無關
你說不愛了於是我就承擔
不問我心裡想的是相反
陽光很燦爛我卻笑不出來
它讓我看清楚你已離開
那動人完美的獨白
沒說完你就先離開
就算遺憾我也不推翻
只能把愛藏在回憶深海
不想面對的事學著習慣成自然
我會把愛隱藏到誰都看不出來
它還在繼續卻與你無關
這不是鴕鳥的心態
只是我還無法釋懷
我還愛你再不會說出來
只能把愛藏在回憶深海
不想面對的事學著習慣成自然
我會把愛隱藏到誰都看不出來
它還在繼續卻與你無關
只能讓愛離開回憶深海
不想面對的事只能學著習慣成自然
對你的愛沉默了我卻還在依賴
你要的幸福卻與我無關
你要的幸福卻與我無關
比喻不肯正視困難和危險的人。就如同成語「掩耳盜鈴」所形容的那種人。
鴕鳥不會飛,但善跑,鴕鳥的大眼睛可以看到5公里以內的物體,奔跑速度可以達到45公里/小時,是名副其實的千里眼、飛毛腿,即便如此,它們也有被勁敵追趕無法脫身的時候,據說此時,它們就會把頭埋進沙子里,以為自己什麼都看不見,就會太平無事。
Ⅹ 這是什麼鳥
應該是虎皮鸚鵡的一種。以植物種子等為食。繁殖期為6-1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虎皮鸚鵡平均壽命是7年。體長16~18厘米,體重35克。
這東西比較好養,只需要注意:
1、在30℃以上時要加強通風。冬季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應不低於16℃。
2、飼養室需通風良好,光照宜長。
3、鳥常在飲水的同時排糞,常易污染其飲水,所以最好採用家禽使用的自動飲水器供水,使之不能入水洗浴,可保持飲水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