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內陸人怎麼生存

澳大利亞內陸人怎麼生存

發布時間:2022-06-19 18:40:59

『壹』 澳大利亞的荒漠面積那麼大,那裡的人是怎麼生存的

澳大利亞面積769.20萬平方公里,約為中國面積的八成大小,是一個環境優美資源豐富的國家。而它的人口卻只有兩千多萬,還沒有我國重慶的人口多,這是為什麼呢?

大利亞雖然人口不多,但人均收入可不低,憑借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出口礦石讓澳大利亞富得流油,一舉成為南半球最發達的國家,生活幸福指數也是嗖嗖的呢!

『貳』 澳大利亞人的生活習性是什麼

澳大利亞人的生活習慣有如下幾方面特徵:

1、穿著

澳大利亞人穿著隨便,最常見的衣服是牛仔衣、緊身內衣、運動服,色彩鮮艷的格子襯衣,戴帽子,穿休閑靴子。如果是商務會面,澳大利亞人習慣穿西裝或襯衫、打領帶。

2、飲食

澳大利亞人在飲食上習慣以吃英式西菜為主,其口味喜清淡,忌食辣味菜餚,通常愛喝牛奶、喜食牛羊肉、精豬肉、雞、鴨、魚、雞蛋、乳製品及新鮮蔬菜。愛喝咖啡,吃水果。人們沒有浪費食物的習慣,用多少做多少。

3、住房

澳洲家庭都住郊區別墅,一般都有前後院,很少住在市中心。

4、車子

澳洲人開的車子都很一般,人們更講究實用,每家都有至少兩部車。多是美國車、日本車和韓國車。許多人更喜歡遊艇。

5、公交車上

澳洲人上車時每一位都要對司機問好,下車時要道別,很有禮貌。公交車上喜歡看書的人很多,而且書都很厚。

6、時間觀念

澳大利亞人時間觀念很強,見面必須事先聯系預約並提前或准時赴約。

7、生活安逸,胖子多

澳大利亞人生活得很安逸,是一個很福利的國家。生活優越而又無憂無慮,加上喜歡吃高脂肪食品,造就了澳大利亞一大批胖子。在澳大利亞街頭,常可以見到「超級胖子」。

8、養寵物

澳洲人很多都養狗等寵物,而且感覺都是名貴狗。在超市裡都有狗用品及食品專區。很容易看到寵物護理及寵物醫院。

9、業餘生活

澳大利亞人很看重自己的業餘生活。「Enjoy Life」是掛在澳大利亞人嘴邊的一句口頭禪。澳洲業餘生活項目:

(1)澳大利亞人都會有或大或小的花園,一有閑暇就會精心養護花木,剪修草地。庭院四周都不設圍牆籬笆,而是種植一圈杜鵑、金合歡之類的灌木花樹。

(2)澳大利亞人愛護動物,愛養寵物,多為狗貓之類,珍愛至極,呵護備至。

(3)節假日外出旅遊度假,澳大利亞人更是情有獨鍾。

(4)澳洲人周末喜歡在湖畔、林間風景如畫的地方做烤肉野餐「B.B.Q.」,有的游覽區還設有免費供遊客野餐用的爐灶。

(5)澳大利亞人的業餘生活首推運動。澳洲人普遍熱衷於運動和各種戶外活動。網球和游泳在澳大利亞是最大眾化的運動;騎車、徒步旅行、登山、劃獨木舟、在海灘曬日光浴,都是很多人喜歡的活動;較富有的成年人則喜歡打高爾夫球;青少年則喜歡玩滑板。

(6)到社區圖書館看書。澳大利亞是個愛書的國家,許多社區都有自己的公共圖書館,方便居民免費借閱。

(7)澳洲很多人周末都去教堂。在教堂人們可以輕松友好相聚,聽牧師講述聖經。教堂凝聚著人們的心。通常大家去教堂都不空手,拿著自己作的食物,中午大家在一起聚餐,每個人都可以吃到各種可口的食品。

『叄』 澳大利亞人怎麼生活

澳大利亞人大都肥胖,尤其是婦女。

在街頭的咖啡座,默數胖婦的比例,細算之下,如果是中年婦女,三人行必有一胖婦;至於青少年,大概五、六個之中也有一個。以至於象我這樣的中國胖子在澳大利亞是「小巫見大巫」了,只能算是標准身材;而中等身材的中國人來到這里簡直好像是營養不良。

走在澳洲街頭,見一個極其肥胖的女士穿著非常寬大的裙子,形似一個巨大的圓形的鳥籠。而那些穿著T恤、沙灘褲,頂著大肚子的男子,肥胖得連走路都困難。看那身材兩頭尖尖、中間胖胖的,極像澳大利亞的「袋鼠」。

傳說昆士蘭州有一個肥婆重330公斤,平時行動都十分困難,有一次在家中小心摔折了腿,不能動彈,當醫務人員趕到她家,都無法把她從家裡抬出來,最後無奈只得拆掉一面牆。可到了醫院又找不到一張合適她的床,只能躺在地上進行治療,可見這個肥婆的厲害。

澳大利亞人運動機會甚多,遠足、游泳、風帆、球類活動,照理應該人人健康,不致痴肥。導游說,澳大利亞肥胖者多,主要與飲食習慣有關。澳大利亞人喜愛吃雪糕和甜食,常見街頭肥胖的少女、女童,以至中年婦女,都手持一雪糕筒或雪糕條,吃得津津有味。有的人還手持兩筒,吃完一筒再來一個。此外,薯條、漢堡包、炸雞塊等高脂肪、高熱量的食品,都是致肥胖之物,他們樂此不疲;另外,長期以來,澳大利亞人還有不用早餐、狂吃晚餐的習慣,難怪肥婆之多了。澳洲優質的乳製品和啤酒讓澳洲成為醉漢的天堂,也是肥胖人士的數目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據說另有澳大利亞人種的基因關系,人體中缺少一種氨基酸的成分,所以怎麼節食也瘦不下來。

澳大利亞似乎對於「纖體」並不熱衷。澳大利亞街頭,報章雜志不見大量「纖體廣告」,也不見街頭有健身商店,大都順其自然。據說這里180斤以上的女人有「亞級美女」之稱。然而澳洲人根本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他們不以肥胖為恥。即便是「亞級美女」,在海灘上依然會穿上艷麗的比基尼曬太陽,依然會瀟灑自信地走在街上。

據說澳大利亞人是世界上最肥胖的。由於澳洲是個高稅收高福利的國家,優越的生活條件使得這里的胖人非常多。這里社會福利制度健全,上學不花錢、生孩子不花錢、買新房有補貼,其醫療、養老、生育等生老病死一系列大事都由政府或保險公司負擔。所以澳大利亞人生活得很安逸,隨之而來的是很多人非常懶惰。一些年青人不能吃苦,往往學沒有上完就輟學,以打工為生。即使人們沒有工作,澳大利亞政府也會保障他們有基本的生活水平,每月提供150澳元的救濟金,並安排參加培訓,然後介紹到相應的單位作雙向選擇。澳大利亞,地大人稀,政府鼓勵生育。小孩越多領取的救濟金就越多。但是一般家庭大都是2個或者3個小孩。

可以這么說,澳大利亞人工作並非為了糊口,他們掙錢只是為了更好地享受,對「存錢」一詞,自然是沒必要;說政府鼓勵人民消費,以增加就業為目的。假若你不花錢的話,存錢則需交利息稅。所以澳大利亞人沒必要存很多錢。

澳大利亞實行的是周薪制,據非專家數字,澳大利亞工人最低收入每周約400澳元。澳大利亞人每星期工作五天,通常在周四、周五發薪,更多的人們往往會在發薪的前一兩天就沒了錢用。本著這掙了錢不花也沒用的思維方式,自然會有掙了錢便及時花掉的普遍現象存在。像在澳大利亞這種司空見慣的生活方式,對有著根深蒂固的中國文化傳統習俗的中國人來講,恐怕是難以一時接受的現實。

澳大利亞工人最低收入每周約400澳元,即平均每天80澳幣,約合人民幣400元;中國工人最低收入每月約800人民幣,即平均每天27元人民幣。買一雙耐克球鞋,澳大利亞120澳幣,按最低收入,澳大利亞工人需工作1天半;中國230元人民幣,中國工人需工作8天半,1:6。買一台1.5匹的松下空調,澳大利亞1080澳幣,澳大利亞工人需工作13天半;中國3000元人民幣,中國工人需工作111天,1:8。買一套普通辦公套裝,澳大利亞120澳幣,工人需工作1天半;中國400元人民幣,工人需工作12天,1:8。買一台東芝手提電腦,澳大利亞2800澳幣,工人需工作35天;中國22000元人民幣,工人需工作815天,1:23。買一台29寸索尼全平彩電,澳大利亞699澳幣,工人需工作9天;中國6000元人民幣,工人需工作222天,1:24。去醫院生一個嬰兒,澳大利亞免費,政府額外獎勵7000;中國2000元人民幣,工人需工作74天……數字很枯燥,但說明問題: 普通人在澳大利亞生活比在中國生活容易, 況且澳大利亞人年均收入為41000澳幣,是最低收入的兩倍。

在澳大利亞買汽車,價格相當便宜,中國的普通老百姓也能享受。比如一輛奧迪八成新,或豐田八成新的轎車,僅需人民幣1萬元左右;如果是買桑塔納這一檔次的轎車,就更便宜了,僅需五、六千元即可。買一輛新豐田佳美小車,約25000澳幣,澳大利亞工人最多需工作312天半;而在中國則需450000元人民幣,工人需工作16667天。

從住房情況看,幾乎所有家庭都居住在郊外的別墅,有自己的汽車、花園。都是一套一套的,用柵欄或花木隔開,干凈整潔。一般家庭都有2-3輛汽車,交通相當發達。因此,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每到下午5點過後車來人往,大街小巷十分繁忙。不一會,整個城市尤其是鬧市中心,就歸於平靜。沒有燈火輝煌,沒有卡拉OK,呈現出一片寧靜。這是因為,城市裡就只是辦公的地方,只有白天才感覺到城市這部機器的轉動。下班後,就小鳥歸巢,一片寧靜。

澳大利亞是人們能想出來的最安逸社會中的一種,是一個很福利的國家。這個國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中間大兩頭小」,也就是極富的人和極窮的人都少,中產階級多,國家超穩定,和平,不動亂,搞起文明的勾當極為方便。世界上任何國家要想成為一個穩定、安寧、社會治安良好、犯罪率低的國家,都必須加大中產階級的比例,使社會財富在民眾中成一種均衡存在的狀態,貧富之間沒有陡峭的山谷,人心間沒有不平的憤恨和仇視。如果社會財富分配懸殊很大,就會暗示天理「不公」,人心裡就會有刀劍。澳大利亞實行的是「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人到了18歲就有一個稅號,收入2萬元,交稅15%;收入4萬元,交稅21%;收入10萬元,交稅40%。掙的越多納稅越多。而窮,你絕不會「不聊生」,別說是質朴的良民,就是一個無賴和懶漢也一樣沒事兒,國家會養著你。這里有一個人性的基點,不是說不餓死人,而是要「養好人」。

中國經濟正在迅猛發展, 但法規卻跟不上, 成了「冒險家的樂園」。據報道13億人口的中國已有了五千萬的千萬富豪, 千萬富豪們在國內不可一世,有些現在已「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嘲諷起「海外的朋友」來。令人沮喪的事實是貧富懸殊急劇拉大,甚至富人迅速地一步步擠壓窮人的生存空間。有千萬富豪本來是好事, 可中國的千萬富豪有哪一個敢公開他的致富歷程? 有幾個千萬富豪可以公開傳授他的成功經驗?

澳大利亞也有億萬富翁,但最低收入的工人在當地也有足夠的生存消費能力,不致於望富哀嘆。澳大利亞沒有社會棄兒,街上的乞丐不是閑得無聊就是吸毒酒鬼,單身母親帶一小孩在家無須找工作,澳大利亞政府每周會准時自動匯她帳戶五百多澳幣,竟然比澳大利亞工人每周最低收入還多。也許帶大一個小孩的工作在澳大利亞政府眼裡比最低收入的工人要貢獻大。

現代澳大利亞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最為富有的國家之一。隨便問一個澳大利亞人,他們都會告訴你,這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他們自豪地把自己的祖國稱為:「幸運之國」或者「上帝的土地」。

旅澳匆行中,的確感受了澳大利亞人放鬆、歡樂、悠閑的舉止心態,這與該國的高稅收高福利國策,國民享有的高福利待遇不無關系。而我們似難以真正放鬆下來,要面對太多的生存競爭,生老病死之憂!但我想,在內心營造一個放鬆、寧靜的心態,營造一片綠茵,不也是應對競爭、焦慮的良方嘛,或許真正的放鬆,才是釋放想像力、創造力的自由空間。

『肆』 澳大利亞內陸是不是沒有人居住的

澳大利亞內陸有人居住,不過人數三三兩兩,幾乎等於沒有。

『伍』 國土巨大卻人煙稀少,300年來澳大利亞為何始終地廣人稀

國土巨大,人口卻非常稀少,300年來澳大利亞為何始終地廣人稀呢?


說起領土大國,人們第1個想到的就是俄羅斯,其擁有1700多萬領土,而且,俄羅斯人一直認為領土是越多越好,沒有一點是多餘的,但對於澳大利亞來講,似乎領土是太多了,整個澳洲都是他們家的,但其領土與人口之間的比例低到可以忽略不計,每平方公里只有3個人,這樣的比例要是放在過去沒有通訊設備的話,還真要考驗一個人的聲音有多大?畢竟,在沒有通訊設備的年代裡他們出門就只能靠喊了,其人口密度實在是太低了。


也就是說,澳大利亞雖然地域遼闊,但是英國殖民者發現澳大利亞是一個極端乾旱的地方,70%的地區都是乾旱地區,全境近一半地方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荒漠,甚至連條完全發育成熟的大型水系都沒有,所以,英國人在殖民早期根本就瞧不上這里,並沒有像這里殖民太多人口,很長一段時間裡面,澳大利亞這塊土地都是作為英國流放罪犯的場地,直到英國後來需要大量的羊毛維持其工業發展之後,英國人在澳洲開發牧場,直到這時,澳大利亞的人口才有了緩慢增長。說到底,澳大利亞之所以地廣人稀,主要還是其人口基數太少所致。

『陸』 澳大利亞人是什麼樣生活的如題 謝謝了

天啊 長篇大論說的好假啊澳洲人很容易滿足 賺夠自己花的錢就會給自己放假澳洲生活壓力很小 買不起房可以租房 一周的工資基本夠一個月住一個很漂亮的房子澳洲人蠻懶的 幹活也很慢 什麼都要按程序走 四大銀行的員工也是邊幹活邊聊天急死人的澳洲很民主 只是民主沒有用 大家嚷嚷著好多東西 維權 投票 就滿足了 不在意結果結果不滿意 就再來一遍唄 閑著也是閑著澳洲不知道其他大學是怎樣 莫納什的老師很負責 會催你的作業 如果你肯學 還會逐字逐句的知道我們自己的E-MAIL里總是有老師發來的講義和相關推薦閱讀的文章澳洲物價換算成人民幣不便宜 但是其實和國內差不多 一樣每月3000左右的收入 一樣幾塊錢一個的東西 單位不同但是對於車、奢侈品來說 在澳洲就便宜 一樣的 一月3000的收入 我國要十幾萬一輛車 澳洲3萬就很好的我國要上萬買LV 澳洲2千就差不多了 但房子沒區別 好房子這里也要七十萬左右(墨爾本) 郊區的郊區(相當於我國的農村) 也要20萬 以上價格都是忽略掉貨幣單位的 想計算的話按6的匯率好了 一月快2萬的收入和一套快500萬的房子 都差不多對於生活質量要求 但看鬼佬的話 他們大多車、房都不是新的 買也買2手的 沒有攀比 活得快樂就好公共設施這里很齊全 價格適中 每個區都有圖書館、健身房買東西很多人一下買一周的 因為住的離市區很遠 上班下班花2個小時的大有人在也有按個買的 一個蘋果兩個香蕉的 家就裡超市近了休閑娛樂以體育運動、PUB和出遊、釣魚為主 樣式不多 不是很好玩個人觀點

『柒』 澳洲沒殖民之前有土著居民么大概是怎樣的呢

澳洲最早的移民出現在至少四萬年以前,現在居住在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在澳大利亞已經紮根了幾千年以上。澳大利亞土著」——KOORIS(古利人) 40,000多年前,土著居民定居澳大利亞大陸。他們與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完全隔絕,以打獵和採集為生。十八世紀時,歐洲人來到這里,強迫土著人離開他們的領土。現在,許多土著在白人社會里感到孤立,但他們仍努力維護他們部族的個性。 澳大利亞土著人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他們屬游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住點,分散在整個澳大利亞,在歐洲人佔領澳大利亞之前,共有 500 多個部落,人數達七十五萬之多。。
早的土著居民在最近的—次冰期時來到澳大利亞,當時的海平面較低,故他們能夠通過大陸橋和小片的水域來到這里。隨著冰川消融,海平面再次上升,該大陸被完全隔離。最初,人們沿海岸和河流而定居.後來逐漸移居到大陸各地。歐洲人來到這里時,澳大利亞約有500個不同的部落。 從1787年起,歐洲人大批量向澳大利亞移民,由於土地與生活資源的沖突,而土著人原始的武器根本無法抵抗外來的侵略,至少有2萬土著人死於土地的沖突,許多土著人輪為奴隸,大部分的土著人失去了肥沃的可生存的土地被趕往不毛之地。更災難性的是移民帶來了大量的疾病,使缺少生活資源的土著人雪上加霜,至1933年,土著人在澳大利亞的人數大約僅存七萬人左右。
澳大利亞最早居民為土著人,最古老的原住民可以追溯到7萬年前。 1770年,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抵澳東海岸,宣布英國佔有這片土地。 1788年1月,英國流放到澳的第一批犯人抵悉尼灣,英開始在澳建立殖民地。當時估計有75萬土著人生活在澳大利亞。 1789年,土著人中出現首例由殖民者傳染的天花疫情,造成數百土著人死亡。 1791年,英國殖民當局把悉尼灣附近的土地「分配」給服完刑期的流放犯人,開始了對土著人土地的剝奪過程。這一過程中,土著人與殖民者的沖突造成數以萬計土著人死亡。 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區改為州,成立澳大利亞聯邦,但把土著人排除在人口普查范圍外,他們被歸為「動物群體」。 1910年,澳通過一項政策,以改善土著兒童生活為由,規定當局可以隨意從土著家庭中帶走混血土著兒童,把他們集中在保育所等處。 1937年,澳當局通過一項可以武力同化混血土著人的官方政策。 1967年,澳大利亞人在全民公決中贊成修改憲法,把土著人納入人口普查,並賦予他們投票權。 1970年,澳廢除允許當局帶走土著兒童的法令。 1976年,澳政府通過法令,承認土著人對澳「北部地區」大片土地的所有權。土著人此後掀起要求歸還先祖土地的運動浪潮。 1992年,澳最高法院裁定,土著擁有殖民時期以前澳大利亞一種形式的所有權。 1997年,一項全國性調查報告說,從家人身邊奪走土著兒童的政策使多達10萬的土著人遭受精神創傷。報告建議政府對「被偷走的一代」作出補償。時任總理約翰·霍華德拒絕做官方道歉。 2007年,陸克文當選總理,承諾代表政府向那些土著人道歉。
土著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這些居民是否真的」土」生」土」長呢?答案是否定的。同地球上其他大陸相比。澳大利亞的生物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它的植物大多狹葉細花,而物不少為有袋類 如袋鼠、袋熊、袋貂等。如果沿著這條軌道繼續進化,澳大利亞的人也應該是有袋的(可以稱為」袋人」),然而土著的腹部並沒有育兒袋。更何況這塊大陸上的動物,連高級哺乳動物的層次都沒有進化到——澳大利亞的土著也是外來移民。 澳大利亞土著的皮膚黝黑,人們很容易把他們同非洲黑人聯系起來。果然,最早提出的答案是」非洲人種說」。1839年,英國爵士羅伯特·菲茨羅伊鄭重其事地在宴會上向來賓宣布他的重大發現:澳洲土著來自非洲。他認為,無論從膚色還是體形來看,澳洲土著和非洲黑人並無二致。至於途徑嘛,爵士用餐巾抹了抹嘴,指著不遠處一葉扁舟說,或許是乘船偶然被風刮來的。人們對爵士的話半信半疑,一些科學家乾脆開始自己研究這個問題,結果還在英國掀起了一陣土著研究熱。1847年,普查里德博士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認為,一來 靠海風將非洲黑人吹到澳洲簡直不可想像:二來,黑人和土著之間並不完全相同,比如臉形、毛發等。 那麼,土著的人種歸屬在哪裡呢?洋洲諸島和東南亞一帶的尼格利陀人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加入了其他人種的基因,包括高加索暗色人種、斯里蘭卡的唯達人、日本的阿伊努人、印度的托達人,甚至中國的苗族也融入其中。土著人傳統上以打獵和採集為生。他們屬於游牧人口,游牧地域很廣,在水源附近搭起臨時帳篷,食物耗盡後便再次遷移。他們與別的部落進行貿易,交換商品,如矛等。 土族人藝術品狩獵和採集 土著人靠獵取袋鼠等動物為生,以野生植物、堅果、漿果等為輔助食物。狩獵者使用裝有石刀的矛和飛去來器——一種可飛回投擲處的鏢。有些部落發展了復雜的手勢語,這樣他們在悄悄地追蹤獵物可以傳達無聲信息。 土著人使用啞語以免驚跑獵物。在啞語中,將拳頭握緊再展開即表示袋鼠。 土著居民的故事,歌謠和傳統代代相傳。歌舞會和慶典舞會仍保留著這些傳統文化;部落成員聚集在一起,通過歌曲、音樂和舞蹈講述澳大利亞的過去。 黃金時代 土著人認為黃金時代就是祖先們塑造陸地、創造物種和人類的時期。這些先人被認為是以神靈形式永生。人類被認為是自然的一部分,與所有其它生物密切關聯。黃金時代神靈的偶像,如雷公像等,布滿部落居住區的聖崖。澳大利亞土著在嚴格的習俗規范中生活 每個部落都劃分成三個「年齡一性別」集團:成年男子集團,成年女子集團,兒童集團。在成年男子集團中,有一個人數雖少但頗有勢力的長老階層,他們是習俗的維護者,也是社會權力的體現者。其他男子即使被允許參加長老議事會議 也只能旁聽,不能參與決策。而兒童進入成年,則要舉行獻身儀式,即成丁禮。成丁禮是土著男子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標志著他從兒童集團跨八了成年男子集團。只有經過成丁禮的土著男子,才有資格婚配。同時成丁禮也是傳授生存技能和部落傳統的最佳時機。 一般來說,完整的成丁禮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讓男童與婦女、幼童隔離一段時間 期間僅與男子、老人接近,以傳授部落的信仰和傳說 學習敬神儀式。事情的開端往往是突然的 該男童在懵懂間被父輩抓住,蒙上眼睛 帶到男子的住宿地。第二日,他由祖父帶領,拜訪遠近的部落男子,並觀看他們的表演。這是男童第一次看見部落的圖騰儀式。 其次,行割禮。割禮由祖父、父親和舅舅執行,整個過程絕不能被婦幼看至。 再次,文身 成年男子會用尖利的貝殼有規則地在男童的手 腿、腳、肩、背、胸等處割出傷口 並搽塗木炭粉,使傷口癒合時留下疤痕。在這一過程中老人經常會以身作則 將自己的肘部靜脈剌穿,讓鮮血滴在男童的身上,以向他灌輸勇氣。 接著,男童會留在森林裡 學習各種狩獵和運用武器的技能,並接受一些肉體上的考驗。這些肉體考驗很奇特但能培養男童刻苦耐勞的精神,比如互相撕咬對方的頭臉和肌肉、在火堆上熏煙,甚至還有打掉牙齒、拔頭發等。在這一過程中 男童還要遵循一些飲食禁忌。 最後,部落將舉行盛大的圖騰儀式,正式宣布男童已「成丁」。事前 新男子被綁在青樹枝的篝火堆上 由他的姐妹隨意打擊他的背部。只有經過這場火的考驗」,土著男子才有權利結婚。 成丁禮的最後一幕是土著大型狂歡舞會——科羅波里。該舞會通常安排在晚上。當夜幕降臨 土著就在樹林中間燃起一堆篝火,男女老少圍繞著篝火盡情地歌唱跳舞。男子是整個儀式的主角,女子則不停地拍打著自己的臀部,搖頭甩發,口中還念念有詞。歐洲殖民者於1788年到達澳大利亞,將土著部落趕離他們的領土。今天,澳大利亞約有250,000土著居民,多數居住在城市,盡管種族歧視仍存在,但土著居民已開始受益於政府救助,並已經開始設法維護他們的民權。 今日澳大利亞土著人
土地權 歐洲人到達澳大利亞後,宣稱這里的土地「尚未並入任何國家的轄區」,即它不屬於任何人,故他們有權利加以佔領。近來,土著人一直在為收回他們失去的領上和聖地而斗爭。1992年,澳大利亞政府廢除了未受轄領土政策。 烏盧魯(艾爾斯岩) 土著人認為澳大利亞的地貌是先人塑造的,先人們還建立了沿用至今的習俗和傳統。在許多聖地保留了他們曾經造訪的證據,如澳大利亞中部的烏盧魯——它被當地的阿蘭達人尊為聖地。澳大利亞政府曾稱之為艾爾斯岩,1988年恢復其原稱。 多元化背景下土著人的生存 上世紀中葉,隨著國際上反對殖民主義浪潮和國際人權呼聲的逐漸高漲,澳大利亞政府以種族隔離為內容的「白澳政策」逐步瓦解。土著人的命運出現轉機。 1958年2月14日,一個名為「聯邦土著進步委員會」的組織在澳大利亞南澳州首府阿德萊德宣告成立。澳洲大陸5個州都有代表出席,有意思的是,12名代表中,只有3人是土著人,其他都是白人。越來越多的白人同情土著人,不能不說是社會的進步。 委員會通過了七點原則聲明:廢除歧視土著的一切法律;修改憲法,授權聯邦政府立法,保護土著人;改善土著人居住條件等。 次年,委員會第二屆年會在墨爾本召開,吸收了同樣不具有公民權的托雷斯·斯查伊島的土著人,更名為「爭取土著和托雷斯·斯查伊島民進步委員會」,這個全國性機構為土著人爭取權益展開了不懈的斗爭。 澳大利亞政府在1967年憲法修正案上,宣布廢除「在計算聯邦人口時……土著人將不計算在內」的《憲法》第127條,授予土著人以公民權。 其後,一些有關土著人土地、教育、文化等問題的立法也相繼出台。從聯邦政府到各州和領地政府都從法律、政策和政策措施上致力於保護土著人的各項權利。土著人和土著文化被政府認同,各種文化向著和睦相處、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方向健康發展,澳大利亞進入多元文化發展的新階段。 1970年4月29日,白人在悉尼港舉行盛大慶祝活動,紀念庫克船長「發現」澳洲200周年。而全澳各地的土著人則聚集在庫克登陸處,舉行悼念活動。標語牌上寫著一個個消失了的部落名字。他們說:「他們慶祝他們的,我們要悼念許許多多死去的人。」1970年,澳政府廢除了允許當局帶走土著兒童的法令。 1972年,澳大利亞政府重新認識土著人問題,並開始考慮土著人權利的法律保障問題,「多元文化政策」隨之開始起步。 1976年,澳政府通過法令,承認土著人享有「北部地區」大片土地的所有權。土著人此後掀起要求歸還先祖土地的運動浪潮。 全國和解大會1997年在墨爾本召開。總理霍華德在會上為「被偷走的一代」辯解,在場的土著人全都背過身去,齊刷刷地把屁股對著這位總理。土著人認為,霍華德的自由黨對土著人的態度遠不如工黨。他們還認為,霍華德同情「單一民族黨」,而這個黨實際上是主張「白澳政策」的。 1997年,一項全國性調查報告顯示,「被偷走的一代」多達10萬人,土著人遭受了精神創傷。報告建議政府對「被偷走的一代」作出補償。時任總理約翰·霍華德拒絕作官方道歉。2007年,陸克文當選總理,承諾代表政府向那些土著人道歉。 2008年2月13日,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代表政府就澳土著居民自白人登上澳大利亞大陸上百年來所蒙受的苦難作出了正式道歉。 當天大約1000名土著居民聚集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議會附近觀看了澳政府具有歷史意義的道歉儀式,各地政府也將當地的土著居民集中在電視大屏幕下觀看了現場直播。 陸克文說:「對於強加給這一自豪民族和自豪文化的屈辱和衰落,我們說對不起。我們澳大利亞議會敬請土著人士接受這一歉意。作為國家和解的一部分,我們提出了這一道歉。」 陸克文表示,這種不公平將「不再發生」,希望道歉能彌合由此給澳大利亞帶來的巨大創傷。他說:「現在是糾正過去錯誤,翻開澳大利亞歷史新的一頁的時候。」陸克文還專門向數萬名「被偷走的一代」進行了道歉。 陸克文沒有提到政府賠償問題。在賠償問題上,澳大利亞新舊政府目前立場相似。陸克文表示,政府將推出有助於提高土著居民生活水平的衛生、教育政策,「我們可以在不安排經濟賠償的前提下達到這一目標」。 現在土著人自己也還處於彷徨之中。失去了土地的土著人流散到全國各地,近年流向城鎮,但又與城市生活、與白人不相融合。他們反對同化,也反對隔離。他們要土地,他們要找回自己的靈魂。土地不可得,靈魂無所依。

『捌』 澳大利亞土著的生存現狀

土著人自己也還處於彷徨之中。失去了土地的土著人流散到全國各地,流向城鎮,但又與城市生活、與白人不相融合。他們反對同化,也反對隔離。他們要土地,他們要找回自己的靈魂。土地不可得,靈魂無所依。
今天,澳大利亞約有670,000土著居民 ,多數居住在城市,盡管種族歧視仍存在,但土著居民已開始受益於政府救助,並已經開始設法維護他們的民權、土地權。
早期與歐洲人的交往過程中,土著語言或者被遺棄,或者無人使用。1972年,政府設立雙語教育工程。今天,許多孩子在學校先學他們部落的語言,然後再學英浯。許多土著語言都出版書籍,並有無線電和電視廣播。

『玖』 國土如此巨大的澳大利亞怎麼300年來始終地廣人稀

環境問題。澳大利亞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都處於乾旱、半乾旱狀態。這樣的環境,不適宜人類生存。

『拾』 澳大利亞土著人傳統生活方式是怎樣的

歐洲人覺得澳大利亞的氣候惡劣,景色也不美,而土著人卻在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土著人生活在澳大利亞各地,甚至在沙漠中也有他們的足跡。他們知道怎樣追蹤捕捉到動物,知道什麼樣的植物可以食用,什麼樣的可以入葯,還知道怎樣製造工具、網、袋子、容器和小船,還會就地取材,建造房屋。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內陸人怎麼生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