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輪作的發展
沿革 中國早在西漢時就實行休閑輪作。北魏《齊民要術》中有「谷田必須歲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綠豆、小豆底為上,麻、黍、故麻次之,蕪菁、大豆為下」等記載,已指出了作物輪作的必要性,並記述了當時的輪作順序。
長期以來中國旱地多採用以禾穀類為主或禾穀類作物、經濟作物與豆類作物的輪換,或與綠肥作物的輪換,有的水稻田實行與旱作物輪換種植的水旱輪作。 歐洲各國在 8世紀以前盛行一年麥類、一年休閑的二圃式輪作。中世紀後發展三圃式輪作,即把地分為3區,每區按照冬谷類-→春谷類-→休閑的順序輪換,3 區中每年有1區休閑、2區種冬、春谷類。
由於畜牧業的發展,18世紀開始推行草田輪作。如英國的諾爾福克式輪作制(又稱四圃式輪作)把耕地分為4區,依次輪種紅三葉草、小麥(或黑麥)、飼用蕪菁或甜菜、二棱大麥(或加播紅三葉草),4年為一個輪作周期。以後多種形式的大田作物和豆科牧草(或豆科與禾本科牧草混播)輪作,逐漸在歐洲、美洲和澳大利亞等地准行。
19世紀,J.von李比希提出植物礦質營養學說,認為需氮作物、需鉀作物和需鈣作物的輪換可均衡地利用土壤養分。
20世紀前期,蘇聯Β.Р.威廉斯認為多年生豆科與禾本科牧草混播,具有恢復土壤團粒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因此一年生作物與多年生混播牧草輪換的草田輪作,既可保證作物和牧草產量,又可不斷恢復和提高地力。
『貳』 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區位條件 求解!!
利: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區大致位於熱帶草原氣候區和地中海 氣候區,氣候條件優越,水分和光照熱量較為充足;地處平原和盆地地區,耕地開闊,土壤肥沃;該農業區地廣人稀,有利於大規模經營;農業區內外交通便利,有利於農產品外運;澳大利亞農業科技先進,專業化、機械化水平高;國家對農業區的發展有政策扶持和鼓勵。
弊:澳大利亞地廣人稀,勞動力不足;農業區淡水資源不足。
措施:提高農業機械化操作水平,減少用工;實行休耕輪作,因時因地制宜,避免用工荒;政府開展東水西調工程,向農業區補充水源。
『叄』 間種 套種 輪種分別指什麼,都有什麼好處
一、間種:在一塊地上,同時期按一定行數的比例間隔種植兩種以上的作物,這種栽培方式叫間種。間種的兩種生物共同生長期長。間種往往是高棵作物與矮棵作物間種,如玉米間種大豆或蔬菜。
實行間種對高作物可以密植,充分利用邊際效應獲得高產,矮作物受影響較小,就總體來說由於通風透光好,可充分利用光能和CO2,能提高20%左右的產量。其中高作物行數越少,矮作物的行數越多,間種效果越好。
二、套種主要是在一種作物生長的後期,種上另一種作物,其共同生長的時間短。在一塊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佔地的寬窄比例種植幾種莊稼,叫間作套種。一般把幾種作物同時期播種的叫間作,不同時期播種的叫套種。間作套種是我國農民的傳統經驗,是農業上的一項增產措施。
三、輪種是指前後兩季種植不同的作物或相鄰兩年內種植不同的復種方式。
由於不同作物對土壤中的養分具有不同的吸收利用能力,因此,輪作有利於土壤中的養分的均衡消耗。同時輪作還有利於減輕與作物伴生的病蟲雜草的危害。
計算方法:
作物間套種增產率計算方法有產量代換法、面積當量法,還有邊行效應折演算法等等。簡要介紹兩種供參考:
產量代換法:以兩種作物套種為例,先計算兩種作物單種的產量比,將套種區A作物的產量,根據產量比折算成B作物的產量,與套種區B作物實際收獲產量相加,再與單種區B作物產量相比較得到增產率。
土地當量法:將套種區兩種作物產量分別與單種區比較再相加就得套種增產率。以上例:A作物產量,套種區300千克,單種區500千克,300/500=0.6;B作物產量,套種區60千克,單種區100千克,60/100=0.6;再相加0.6+0.6=1.2,即增產率為20%。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間作套種
『肆』 澳大利亞為什麼適合發展畜牧業
澳大利亞的中部為熱帶沙漠氣候,不利於農牧業,但其他地區氣候條件比較優越.澳大利亞農牧業分布主要分布於東南部和西南部.
1、東部、東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溫帶海洋氣候,氣候濕潤,為主要農業種植區,經濟作物區.
2、熱帶草原氣候區區,草原廣闊,地勢平坦,為牛羊畜牧業區.
3、地中海式氣候地區主要為半濕潤地區,為小麥畜牧業輪作區.
1、人煙稀少,適合放牧
2、植被種群大,分布廣.
3、畜牧業歷史悠久,動物品種優良.
『伍』 從自然環境和人文狀況兩方面說說看,澳大利亞為什麼能實現機械化放牧
你的問題好多啊
先看看下面的資料,有第一題的答案。
澳大利亞的農牧業
生產布局合理
澳大利亞十分重視環境保護,重視自然生態平衡。在澳大利亞幾乎看不到一塊裸露的土地,整個國家除了河流、街道、建築物。到處都是花草、樹木。每個城市中心地帶,都有大的植物園,如悉尼的皇家植物園、海德公園,墨爾本的維多利亞植物園等。即使是在不長草的樹蔸、花壇下面,也都鋪上厚厚一層木屑,以防止水土流失。政府要求農田、森林、牧地和水體有一定的比例,不能無限制地擴大耕地。對農田實行輪作、輪歇以保持地力。政府還大力推動有機農業,實行秸稈還田,提倡施用有機肥。
澳大利亞人依據不同的氣溫、雨量、土壤等條件對農牧業生產進行合理規劃。北方屬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是肉牛、水果、棉花、甘蔗、蔬菜的生產基地。如昆士蘭州,甘蔗面積佔全澳90%,棉花佔50%,水果佔39%,肉牛養殖佔33%。東南沿海降雨相對較多,氣候溫和,是糧食、蔬菜、奶牛、羊、肉牛的主產地,如奶牛養殖,維多利亞州佔63.8%,新南威爾士州佔12.6%,昆士蘭和南澳各佔7%,其他各州僅佔不足10%。中部內陸地區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主要是大草原低密度的粗放式牧業。農牧業生產的合理布局,不僅保護了生態平衡,而且實現最大限度的資源回報。
勞動者素質高
在澳大利亞,農場均為私人所有,往往一個家庭就是一個農場。家庭農場佔90%以上,股份合作農場不足10%。因此,澳大利亞農民既要懂經營管理和農牧業生產知識,還要會操作農業機械,自己會找產品銷售市場。他們是集生產、管理、操作、推銷於一體的新型現代農民。農牧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如耕種、施肥、打葯、收獲、投料、擠奶等均實現了機械化。在澳大利亞可以看到,每個農場院子里都擺滿了拖拉機及各種農業機械,有些農場還有農用飛機,因此,農業生產率極高。平均每個澳大利亞農民負擔耕地面積103.2公頃,生產糧食53697公斤或肉類5051公斤,養羊1615頭,出欄700頭,產羊毛7476公斤,養肉牛170頭。在墨爾本市郊的卡德梅德農場,養殖奶牛600頭,該場採用了先進的環形脈沖管道設備擠奶,一次可同時擠奶50頭,由2名工人操作,2小時就可完成600頭奶牛擠奶。
網際網路在澳大利亞農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每個農場都有自己的網際網路址。他們通過網際網路與農民協會聯系,與市場聯系,從網上獲取種養信息和技術,發布產品銷售信息,從網上接受農協及政府農業部門的技術指導。澳大利亞農業已實現了機械化和信息化。
市場化程度高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每平方公里不足3人,人均佔有資源多,農業人口比重小,因此,農業生產完全是商品生產,市場化程度高。他們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發展本國農業生產,國內外市場需要什麼,他們就生產什麼。近年來,北半球國家需要大量反季節水果,他們就利用與北半球季節相反的優勢,大力推廣葡萄、桃、櫻桃、甜柿等生產。多年來,澳大利亞政府支持農民發展出口農產品生產,但未採用歐美國家的農業補貼政策,對農業的補貼僅為4%,遠低於WTO成員國平均31%的水平。
澳大利亞農產品質量高,成本低,國內外價格一致,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強。如牛奶,每100公斤的平均成本,美國為27美元,歐洲為30美元以上,加拿大則高達38美元,而澳大利亞不到15美元。
在澳大利亞,超市是農產品銷售鏈的終端,處於十分重要的位置。無論是大城市的著名超市,如科爾斯、沃爾沃斯,還是小集鎮的超市,貨架上都是琳琅滿目的農產品。在蓋登鎮Schu lte 肉站看到,該肉站在店鋪後面的加王廠內,將從定點屠宰場購進的肉進行分割、包裝後擺在貨架上銷售。超市一般從水果蔬菜批發市場進口大包裝蔬菜水果,分裝成小份後出售。超市的農產品,如甜椒、南瓜、土豆、甜柿等都有精美的包裝,上面均有自己的品牌及廠名。企業通過品牌和包裝,提高了產品附加值,擴大了市場份額。
農民協會作用大
澳大利亞的農業協會十分普及,主要是按行業組建,也有按地域組建的,協會之間相互滲透,形成了多層次、多行業縱橫交錯的網路式的協會體系。協會在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推廣普及農牧業新品種,新技術,開拓農產品國內外市場,維護農產品價格鏈的正常運行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作用。他們不僅游說政府的農業政策,使之有利農民,而且還與商家討價還價,使之讓利於農民。實際上,協會以第三者的身份,替代了政府的部分管理職能。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了各種農民協會,澳大利亞的農業生產就無法進行,政府的農業政策也無法落實。
重視農業科技工作
澳大利亞非常重視農業科技的推廣及研究。基本上每個州和大學都設有推廣示範及科研機構,形成了以政府、大學、協會、企業共同投資的農業推廣體系。農業科技的推廣實行項目制,每一項科技的推廣,都要明確項目主體和項目資金。項目實行招標制,農業企業、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都可以平等競標。項目資金一般由聯邦政府、州政府撥專款進行資助。政府還根據農產品的產值,向農民提取一定的科研基金,然後以項目費的形式,支持農業科研。
在不同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相適應地生存著不同的人、種群、民族,他們或者選擇狩獵、或者從事農耕、或者進行游牧。自古以來蒙古高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生存活動的舞台,尤其,蒙古民族在與草原上幾百年的游牧生活中不斷探索著生存的哲理,謀求著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地。
內蒙古草原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是中國北方天然的生態屏障。由於地理位置、草原類型及氣候的差異,內蒙古東、中、西部地區牧民的生存狀況也略顯不同。現在,除了內蒙古的極個別地區保留著非完整意義上的游牧生活以外,大部分地區的牧民都已經過著定居生活。定居後的牧民既有經營純粹放牧的,也有經營半放牧半農耕的;既有生存環境較好的,也有生存環境較艱苦的。
農耕、游牧是最原始的生產方式,內蒙古幅員遼闊草場豐美適合游牧生產,牧民千百年來的生活方式已適應了游牧生活。
藏袍、蒙古袍:
藏袍既無口袋,也不用紐扣。腰間繫上腰帶,胸前凸突成大行囊,裡面可以裝隨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甚至小嬰兒也可放入其中。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隻袖子,另一隻袖子從後面拉到前面。這種習俗與當地的高原氣候有密切關系。青藏高原晝夜溫差大,藏族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形容多變的天氣。即使是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熱。牧民外出要穿著保暖的藏袍,一到中午,又熱得受不了,於是只得穿一隻袖子,甚至兩只袖子都不穿,圍系在腰間。一到傍晚,天氣又變冷,兩只袖子又都得穿上。西藏牧民有時離家遠出,夜宿在外,也常用寬大的衣服來蓋體暖身。可見,藏袍一衣多用,也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服飾。
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卧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歡穿長袍,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寬大,束有腰帶,因性別不同,樣式和顏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紅、粉、綠、天藍等為主色,逢節慶之時,還要配戴用瑪瑙、珍珠、珊瑚、寶石、金銀玉器等編織的頭飾;男子則多喜歡穿棕色和藍色的蒙古袍。
『陸』 下列不屬於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優勢的是
當然是D,
混合農業實行「輪作」制,有利於地力保持,由於生產多種農產品,農民收入受單一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較少
『柒』 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將耕作、放牧、休耕進行輪作的原因是
答案C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輪作的目的關鍵是保持和恢復土壤肥力,而A、B項與題意不合。
『捌』 澳大利亞畜牧業的特點是什麼
發達
澳大利亞農牧業發達,素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之稱。農牧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農牧業用地4.4億公頃,佔全國土地面積的57。要農作物為小麥、大麥、棉花、高粱等,主要畜牧產品為牛肉、牛奶、羊肉、羊毛、家禽等。
澳大利亞農牧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2015/2016財年,澳農牧業產值952.8億澳元,占同期GDP的5.7%。
(8)澳大利亞輪作什麼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201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全球排名第12,人均生產總值達到67742美元,排名世界第5,在2000萬人口以上的國家中排名第一,遠高於美國,英國等其他主要英語國家。
澳大利亞長期靠出口農產品和礦產資源賺取大量收入,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同時也是世界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國和出口國。澳大利亞資源是很多國家極為羨慕的。
英語中甚至有一個片語專門形容澳大利亞「Theluckycountry」,意思是說澳大利亞的氣候、歷史、生活方式各方面都比較幸運,國民不需要太辛苦勞動,只要讓牛羊隨便吃草,在地上挖礦就可過高水平的生活,而且沒有受到兩次世界大戰戰火的侵擾。農牧業、采礦業為澳傳統產業。
澳大利亞的高科技產業近幾年有較快發展,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