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魔鬼般的非洲殺人蜂是哪兒來的呢
1970年代,在巴西的野外,一隻蜜蜂在一名女士身邊嗡嗡嗡地飛來飛去,她揮手驅趕,但驅趕不去,蜜蜂最後還放肆地停在她手背上。不勝其煩之下,這位女士就把蜜蜂拍死了。
不料這下惹下大禍了,幾乎就幾十秒的時間,幾千隻蜜蜂傾巢出動,遮天蔽日地向她飛來,攻擊她,在她的面部和背部蟄了幾百次,她很快失去了知覺,後被人緊急送到醫院,但醫生也回天乏術,這位女士很快就死了。
這是什麼蜜蜂?這么厲害!
平常我們被蜜蜂叮咬後,一般會腫起紅包,又疼又癢的感覺持續幾天就好了。但有時候你越驅趕,它越喜歡往你的身上飛。慌亂之中,我們可能會抄起一個什麼東西,順手就把蜜蜂拍死了。
拍死一隻蜜蜂極其簡單,這個事情也就算結束了,也許愛護動物的同學還會為失手打死一隻無辜的蜜蜂而心懷愧疚。但為什麼這個人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從2006年開始,不僅僅是在美國,全世界范圍內的各個國家每年都傳出了蜂群大量消失或死亡的消息:在瑞士,大約40%的蜜蜂已經消失;而我國作為蜜蜂產量最大的國家,蜂群數量也減少了10%......蜂群衰竭失調現象一直持續至今,令人擔憂的是,目前人們還未能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去遏制這種情況。
產生蜂群衰竭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因素造成的,科學家們猜測這些因素包括:農葯,寄生蟲,病毒等等——由於人們大范圍的使用農葯,據統計,蜜蜂採集的花粉中可能含有高達6種以上的農葯,農葯中的化學物質致使蜜蜂中毒死亡;另外,蜜蜂身上有一些寄生蟲,如瓦蟎,能攜帶和傳播多種病原體,造成蜜蜂免疫力和活動能力下降,最終導致蜜蜂死亡;還有就是病毒的侵害,如2005年,美國在其引進的澳大利亞蜜蜂中發現了LAPV病毒,這種病毒曾經一度引起澳大利亞的蜜蜂危機。而LAPV只是能夠感染蜜蜂並致其死亡的眾多病毒中的一種。
蜂群衰竭會給人類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呢?
據2007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人們主要種植的約85%的農作物,全球約80%的被子植物通過蟲媒傳粉,而最主要的傳粉昆蟲是蜜蜂。世界上約有75%的開花植物依賴於鳥類、蜜蜂等授粉動物的授粉活動才能完成它們的再生產。所以蜜蜂數量的穩定對於糧食作物、水果、堅果和鮮花的產量有著決定性的意義。有這么一句流傳甚廣的話:如果蜜蜂從世界上消失的話,人類只能再活4年。
為此,蜂群衰竭是當前我們遇見的一個重要問題,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如何搶救瀕臨滅亡的“恩人”。
殺人蜂劫後逢生
正當蜜蜂瀕臨滅亡之時,科學家找到了挽救辦法。這就是殺人蜂!
原來早在1994年,殺人蜂傳入愛爾蘭,後與當地的歐洲蜜蜂進行雜交,其規模迅速擴大。殺人蜂很快造成了4人死亡,一年內襲擊人的次數達到了10000次。愛爾蘭政府不得不出動警力,搗毀了超過2000個殺人蜂的巢穴。
不料1998年的9月,颶風“喬治”襲擊了愛爾蘭,使得愛爾蘭的蜜蜂的數量急劇減少了約90%,殺人蜂和歐洲蜜蜂的數量均大量減少。愛爾蘭人展開了恢復歐洲蜜蜂數量的行動,至於殺人蜂,他們當然巴不得其滅絕。然而,殺人蜂卻依靠極強的繁衍能力也慢慢恢復其規模。
幾年之後,達到了颶風“喬治”到來之前的水平,但是人們驚奇的發現,殺人蜂居然變得“溫柔”了——有時候你朝殺人蜂的蜂巢扔石頭,甚至去踢它們的蜂巢,它們居然無動於衷。殺人蜂襲擊人的次數也下降為每年500次,大約為颶風來之前的20分之一。
這還是我們認識的殺人蜂嗎?毫無疑問,在進入愛爾蘭的10年間,殺人蜂在習性方面發生了進化,它們逐漸變得和歐洲蜜蜂一樣溫順!有人認為颶風來襲後的愛爾蘭殺人蜂的生存環境被破壞,傾向於攻擊人的殺人蜂蜂群大量滅亡了,而殺人蜂中比較溫和的、以尋找食物為目的而不是使用大量精力去攻擊人類的蜂群得以存活並繁衍。還有人認為島嶼的人口密度大,殺人蜂習慣了和人類共同生存,變得不那麼排斥人類。
真實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我們很清楚,人類可以考慮飼養殺人蜂了!
魔鬼要變天使了嗎?
其實殺人蜂的暴脾氣把它許多優良的特性給掩蓋住了。
前面已經說過,首先是殺人蜂具有優秀的環境適應力,歐洲蜜蜂不適應赤道的高溫環境,但是殺人蜂就不一樣,它在巴西快速地繁殖大量的後代,而且僅僅用了20幾年的時間,後很快傳遍了緯度跨度極大的美洲大陸,可見其環境適應力之強。全球各地氣候差異大,也許殺人蜂可以滿足多個地方對於蜜蜂的需求。當然如果要全球推廣,必須考慮生物入侵的危害。
再者是殺人蜂強大的繁殖能力,殺人蜂的繁殖能力是歐洲蜜蜂的好幾倍——它們一年分群三到四次,而歐洲蜜蜂一年僅分群一次。這對於全球蜜蜂日益減少的今天,繁育殺人蜂來盡快恢復蜜蜂數量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法。
然後是殺人蜂強大的活動能力。由於東非等地蜜蜂采蜜環境相當險惡,所以其采蜜的效率特別高,采蜜的時間也相當長。這一優良的特性也遺傳給了殺人蜂,導致殺人蜂的采蜜節奏快於歐洲蜜蜂,其蜂蜜的產量也是遠遠超過歐洲蜜蜂——不論是對於植物的花粉傳播還是蜜蜂養殖產業,這一點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殺人蜂抗病抗蟲害能力遠遠強於歐洲蜜蜂。養殖歐洲蜜蜂的人都知道,瓦蟎的寄生永遠是最令人頭痛的問題。而由於殺人蜂經常主動清理其外表的緣故,瓦蟎寄生率僅為歐洲蜜蜂的一半。歐洲蜜蜂易感染多種疾病,例如蜜蜂孢子蟲病、麻痹病、歐洲幼蟲腐臭病、囊狀幼蟲病、蜜蜂蛹病等,而殺人蜂卻對這些病有著更強的抵抗力。
科學家們已經研究蜂群衰竭失調現象十幾年了,目前還不知道其真實的原因。而對殺人蜂的研究正在進行當中,也許藉助於它的優良基因,或是直接大規模養殖,或是將其與我們現存的蜜蜂雜交,或是利用基因技術提取其基因,可以幫助我們渡過這個全球性蜜蜂缺乏的危機。
B. 怎樣把蜜蜂引進蜂房
蜂房是比蜂窩里的巢脾里的小孔。
你的意思應該是問怎麼把蜜蜂弄進蜂巢。
如果你怕蜇,可以向蜂團噴幾口煙(平時抽的香煙),不怕蜇的話就不用噴了。
然後用筷子呀、勺子呀什麼的,輕輕地拔、扒,找到蜂王就直接輕輕捏住它、將它捉拿歸案。
單這樣還不行的,蜂王被捉拿歸案後,你要把它上刑示眾——刖肢!
就是用剪刀,把它的一邊翅膀剪短,剪的時候在小心,不要把粗大的翅脈剪了,會傷到蜂王的,蜂王一殘,就會被工蜂淘汰的(真它媽的民主社會啊!),剪的目的是,讓它兩邊翅膀不平衡,飛不起來,逃不開人民群眾的裁判就行。
然後把蜂王放進蜂箱里頭,工蜂就跟著進去了,進去差不多了,就關門收工。
子曰:OK矣!
C. 我國曾引進過哪些蜜蜂品種或品系
西方蜜蜂是我國當代養蜂生產中的主要蜂種。
但西方蜜蜂不是我國原有的蜂種,現在我國所飼養的西方蜜蜂都是從國外引進的。1913年我國從日本引進的義大利蜂,是我國引進的第一個西方蜜蜂品種,在20~30年代,我國對義大利蜂進行過大量的引進,現在我國的本地意蜂即為它們的後代。60~70年代,我國曾從澳大利亞、美國、義大利分別引進過澳意、美意和意意三個義大利蜂品系,但由於保種措施不完善,現已全部被混雜、丟失。在80年代,我國又從義大利、美國和澳大利亞分別引進了以上三個義大利蜂品系,現保存在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等有關單位。在50年代初,我國引進的卡尼鄂拉蜂是我國引進的又一重要的西方蜜蜂品種。從50年代到70年代,我國曾從前聯邦德國、奧地利、前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等國引進了數批卡尼鄂拉蜂王,分散在各地有關種蜂場和育種研究單位保存,但多數單位已將其混雜。目前,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仍保存有奧卡和南卡兩個卡尼鄂拉蜂品系。在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目前還保存有喀爾巴阡蜂——羅馬尼亞卡蜂。1973年和1974年我國曾從塞普勒斯引進過兩批塞普勒斯蜂王,由於工蜂性情極凶暴,難於飼養管理,已被淘汰。1975年我國曾引進過少量安納托利亞蜂王試養,由於保護不當,也已被混雜、丟失。此外,我國還引進過高加索蜂,目前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蜜蜂原種場還保存有在1974年由加拿大引進的高加索蜂王,但實際上是高加索蜂和卡尼鄂拉蜂之間的雜交種。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農業出版社《中國土種志》
D. 澳洲的蜂蜜真的優於一般的蜂蜜嗎
karibee(可瑞比)蜂蜜,它不是一種普通的清亮透明的液體,而是一種顏色金黃,質感粘稠
E. 怎樣把野蜜蜂引進蜂箱
拿蜜蜂玩具
F. 入境澳大利亞嗎可以帶蜂漿糖嗎
入境澳大利亞是可以帶蜂漿糖的
G. 怎麼將蜜蜂引入蜂箱
1、用蜂蜜的氣味引蜂入箱
大家可以選擇一些舊的蜂箱,在裡面塗抹一些蜂蜜,然後再把它放到野生蜜蜂經常活動的地方,每天傍晚去觀察一下,是否有蜜蜂進入,如果就可以把蜂箱轉移走了,移動的距離要超過三千米,不然會出現回蜂的情況。
2、用蜂巢殘片引誘人蜜蜂入箱
想要引誘野生蜜蜂進入到蜂箱中,需要提前尋找到野生蜜蜂大量活動的地區,然後在傍晚時分,用把一些蜂巢的殘片在蜂箱附近點燃,這時野生蜜蜂就會在聞到香氣之後,來到蜂箱附近,如果蜂箱也有蜜蜂生活過的氣味,它們就會進入到蜂箱之中。
3、用偵察蜂把引蜂入箱
野生蜂群中也是有偵察蜂存在的,大家可以在尋找到它們的痕跡以後,用一些蜂蜜引誘它們進入蜂箱,這時不要關閉巢門,而是讓它們自行離去,反復幾次以後,偵察蜂就會帶來大量的蜂群。在蜂群來到後,大家要找到蜂王,把它的翅膀剪掉,這樣就不會出現大量蜜蜂再離開的情況了。
H. 怎樣把蜜蜂引進蜂箱
用蜂後引,把蜂後單獨捉起來,放在一個透氣的容器里再放進蜂箱內就行了。以前電視上看別人做節目,叫蜂衣,就是用到蜂後的,身上要沾染蜂後的氣味,然後蜜蜂就會往那個位置聚集
I. 怎麼把蜜蜂引進箱子里
蜜蜂的天性就是采蜜嘛,應該把一朵剛摘的鮮花放進去,因為蜜蜂是採花的。
注意:別放食肉花哦!!!
J. 蜜蜂是怎樣傳達信息的
蜜蜂會通過「舞蹈語言」的形式將食物的方位、距離等信息傳遞給同伴。
當蜜蜂遭遇危險時,會觸發負反饋機制,也就是蜜蜂舞蹈的停止信號,以此將它們所面臨的問題很好地展示。
它們首先會開始跳「振動舞」,用頭撞擊其他採集蜂的身體。同時,蜜蜂在長期進化中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語言,還可以通過語音報警,發出由簡單的脈沖振動組成的「BB」聲信號。藉此通知同伴不要去危險的地方,或者外面有危險。此時,其他蜜蜂會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全面感知同伴給出的警報。
1923年,奧地利昆蟲學家弗里希博士專門研究了蜜蜂各種動作的含義,揭示了蜂舞的秘密。他在實驗中發現,蜜蜂在蜂巢上轉圓圈這種動作是告訴同伴蜜源離這里很近,一般在45米范圍之內。這樣的舞蹈可以連續幾分鍾,然後又到蜂巢的其他部分旋轉,最後從出口飛出,其他蜜蜂跟隨而去,到預定的地點去采蜜。
另一種叫做搖擺舞,蜜蜂先轉半個小圈,急轉回身又從原地一點向另一個方向轉半個小圈,舞步為∞字形旋轉,同時不斷搖動腰部,左搖右擺,非常有趣。這種動作表示蜜源不在近處,大約為90米至5公里范圍之間。具體距離與舞蹈的圈數有關,如果每分種轉28圈,表示蜜源在270米處:如果僅轉9圈時,蜜源就在2700米的地方,非常准確,誤差極小,它們的舞蹈語言並不亞於人類的語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