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澳大利亞哪個政黨統治
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澳大利亞自由黨新黨首,2015年9月15日,馬爾科姆在澳大利亞總督府宣誓就職。
澳大利亞有大小政黨幾十個,主要政黨有:
(1)自由黨(LiberalParty):1944年成立,前身是1931年成立的澳大利亞聯合黨。主要代表工商業主利益,曾多次執政。2013年9月7日,自由黨在澳聯邦大選中獲勝,時隔6年後重新執政,領袖托尼·艾伯特(TonyAbbott)。
(2)澳大利亞工黨(AustralianLabourParty):成立於1891年,為澳最大政黨,同工會關系密切,工會會員多為其集體黨員。自1940年以來曾11次執政。2013年9月在大選中落敗。領袖肖頓(BillShorten)。
(3)國家黨(NationalParty):成立於1918年,原稱鄉村黨,後稱國家鄉村黨,1982年改用現名。其勢力范圍主要在農村地區,代表農場主利益,現與自由黨聯合執政。領袖沃倫·特拉斯(WarrenTruss)。
2. 澳大利亞的政體和國家結構形式
澳大利亞聯邦是全球地理面積第六大國家、大洋洲最大國家。其國境東南鄰近紐西蘭,西北鄰近印度尼西亞,北邊靠近巴布亞紐幾內亞、西巴布亞和東帝汶。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學位置通常稱作澳大利亞大陸,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陸板塊。其人民平均擁有國土面積乃世界最廣國家之一,經濟成就亦屬世界高度發達國家。國民生活水平很高,經濟的主要重點是高效率的能源和畜牧業。
澳大利亞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迷人的熱帶雨林、別稱「紅色中心」的乾燥貧瘠的沙漠,白雪皚皚的山峰、綿羊遍布的牧場、及引人入勝的海濱,和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烏魯汝。在每年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評選中,澳大利亞名列前茅的城市數目在全球國家之先。澳大利亞人均壽命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日本、香港。
澳大利亞在五萬年前已有人類蹤跡,如今澳大利亞原住民的祖先當時從東南亞移來。17世紀後,歐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為了尋找香料而陸續到達。1768年,英國庫克船長乘「奮進號」由英國前往大溪地。1770年,英國正式宣布擁有澳大利亞主權。1788年1月26日,英國航海家亞瑟·菲利普率領首批移民定居悉尼,並升起英國國旗,澳大利亞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797年,麥卡瑟(John Macarthur)由好望角引進美麗諾羊,澳大利亞畜牧業開始快速發展。
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各殖民區改制為州,組成澳大利亞聯邦,成為大英帝國的聯邦或自治領,歸類為君主立憲制國家。依其聯邦法律,英國君主是其國家元首,即「澳大利亞君主」。1914至1918年,澳大利亞參與主戰場在歐洲大陸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也是戰勝國之一。1927年,首次澳大利亞聯邦會議在堪培拉臨時國會大廈舉行,從此澳大利亞走向政治獨立。1931年,澳大利亞取得內政外交的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的獨立國家。1933年,西澳公投通過脫離英國而獨立,但聯邦國會否決之。1956年,澳大利亞舉行第一次的墨爾本奧運,此亦是英國本土外的英聯邦國家首次。1967年,國會以全民公投廢除對原住民的法律歧視,這是白人移居澳大利亞後的第一次改變。
1986年,英王伊麗莎白二世前往澳大利亞簽署《與澳大利亞關系法》,規定澳大利亞最高法院擁有終審權,英國法律不再對澳大利亞有效。澳大利亞正式脫離英國而成為獨立國家。1999年,澳大利亞舉行全民公投,決定是否改采共和體製取代現有君主立憲制,並直選總統為國家元首,但被否決。2007年12月,工黨領袖陸克文上任,宣布將再舉行類似公投來改變現行體制並直選總統。。2008年3月,陸克文在多名原住民代表、國會議員和社會賢達的見證下,於聯邦國會向原住民三聲道歉,代表政府向原住民為「失竊的一代」和有損原住民族文化的政策鄭重道歉。
澳大利亞政治體制是聯邦制度,設立一個聯邦議會、六個州議會、兩個代表理事會。國家元首為英國女王和女王的代表澳大利亞總督,後者依據行政委員會的意見處理政務。名義上,內閣施政必須總督批准才有法律效力,但聯邦政府總理和其內閣實際擁有大多數國家權利。
目前澳大利亞實行類似英國的西敏制,聯邦下議院有150個議席,每三年選舉一次。上議院代表各州利益,具有立法審議權,任期六年(註:首都和北方領地的上議員任期是三年)。澳大利亞選舉是義務投票制,公民年滿十八周歲必須參與投票選舉,原住民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選民登記和投票。
議會有執政黨和反對黨,最大黨為澳大利亞自由黨-澳大利亞國家黨聯盟和澳大利亞工黨。2007年12月,工黨領袖陸克文打敗前總理自由黨領袖霍華德贏得大選。贊成徹底脫離英聯邦獨立的聲音則來自兩個小黨-澳大利亞綠黨和澳大利亞民主黨。
澳大利亞聯邦的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和內閣制。現任英國女王伊莉沙白二世也是澳大利亞女王及澳大利亞國家元首。澳大利亞總督代表女王行使權力,有權解散國會,但實務上僅在總理建議下為之。歷史上最著名的憲政危機發生在1975年。
政府三大體系如下:
立法權:在聯邦議會(Parliament)。由上議院(The Senate)、下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組成。
行政權:在內閣。成員有總理、各部會首長和各州州長。總督由內閣提名。
司法權:在最高法院和其他聯邦法院、州法院。
下議院目前共150個席位,基本以各個州人口數分配,實行單一選區制。上議院席位則無關人口數,每州12席,北方領地和首都特區各只2席,共76席。兩院每三年改選一次。下議員任期三年,上議員任期六年,故後者每次只改選半數。下議院多數黨組成聯邦內閣,其黨魁為聯邦總理。
3. 澳大利亞當前政局是什麼
澳大利亞自由黨,是澳大利亞目前主要的兩大政黨之一,由前總理羅伯特·孟席斯及其支持者於1945年脫離了原澳大利亞聯合黨而成立的;其前身可追溯至成立於1917年的原澳大利亞國民黨。自由黨建黨時的理念既有古典自由主義特徵,也受保守主義影響,但近年黨內的自由主義流派漸呈弱勢。現在的自由黨雖名為「自由」,實際上較接近右翼保守主義政黨,在澳大利亞政壇的角色相當於英國的保守黨。
在聯邦選舉中,自由黨和國家黨組成政黨聯盟,與中間偏左的工黨爭奪執政權。盡管成立的時間晚於工黨,但自由黨(作為聯盟黨的主要黨派)參與聯邦政府執政的時間更長。澳大利亞歷史上上兩個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均出自該黨;分別是孟席斯(1939年-1941年、1949年-1966年),霍華德(1996年-2007年)。
在最近的2013年澳大利亞聯邦大選中自由黨參與的聯盟勝出成為執政黨,自由黨由此結束了從2007年聯邦大選中失利後六年的聯邦反對黨生涯。現任自由黨聯邦領袖托尼·阿博特成為新一任聯邦總理,副領袖則是朱莉·畢曉普。而在澳大利亞的六個州和兩個領地中,自由黨和國家黨聯盟在其中的五個州級政府執政:包括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昆士蘭州、西澳州以及北領地。
自由黨主流理念是中間偏右的經濟自由主義、以及社會保守主義,是國際民主聯盟的成員,而非國際自由聯盟;該黨也是國際民主聯盟中唯一的「自由黨」。但同時自由黨內又一直存在著傳統自由主義流派,其理念囊括經濟自由主義和社會自由主義。
4. 澳洲有什麼黨派
主要政黨是工黨和自由黨
工黨現任領袖是吉拉德,澳洲第一位女總理
Australian Labour Party 工黨1891年成立,為澳最大政黨,與工會關系密切,主要代表勞工階層利益,自1940年以來曾12次執政
自由黨(Liberal Party)1944年成立,前身是1931年成立的澳大利亞聯合黨。主要代表工商業主利益,曾多次執政。1996年至2007年,自由黨連續執政十一年半,並成功帶領澳大利亞從199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走向經濟繁榮。
其他小黨有國家黨(National Party)民主黨、綠黨、家庭第一黨、無核澳大利亞黨、進步聯盟黨和澳大利亞共產黨等。
5. 澳大利亞工黨以民主社會主義為准則,澳大利亞工黨是如何成立的
在澳大利亞真正稱得起的工人運動是1854年尤里卡採金工人起義。在起義中,工人們完全按照歐洲工人運動的方式有經濟斗爭轉向政治斗爭,再由政治斗爭轉向武裝起義,並採用了英國憲章運動的綱領和法國1848年工人起義的「共和國」口號。但這次工人階級的斗爭縣花一現,未能使澳大利亞無產階級因此而團結起來。
工黨是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個政黨,其成員以工人為主,也包括一部分小資產階級分子。各殖民區的工黨組織綱領不一。各工黨組織成立不久,即在各自的殖民區選舉中獲得重大勝利。如新南威爾士的工黨建立後,在1891年的大選中獲得了36個席位,成為新南威爾士主要政黨。
6. 澳大利亞執政黨都有哪些
執政黨就一個:澳大利亞工黨(Australian Labour Party)
7. 澳大利亞除了工黨、還有什麼主要的黨他們最大的不同在哪裡
澳大利亞現在有大小政黨幾十個,主要政黨是工黨和自由黨。澳大利亞工黨(Australian Labour Party)1891年成立,為澳最大政黨,與工會關系密切,主要代表勞工階層利益,自1940年以來曾12次執政。自由黨(Liberal Party)1944年成立,前身是1931年成立的澳大利亞聯合黨。主要代表工商業主利益,曾多次執政。1996年至2007年,自由黨連續執政十一年半,並成功帶領澳大利亞從199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走向經濟繁榮。其他小黨有國家黨(National Party)民主黨、綠黨、家庭第一黨、無核澳大利亞黨、進步聯盟黨和澳大利亞共產黨等。
8. 澳大利亞總統叫什麼名字
斯科特·約翰·莫里森(英語:Scott John Morrison,1968年5月13日-,澳大利亞當地譯莫理遜),澳大利亞政治人物,為自由黨籍。
其出生於悉尼,畢業於新南威爾士大學經濟地理學專業。現任澳大利亞總理(第30任)、公共服務部長以及自由黨領袖。
進入政界前,莫里森曾在澳大利亞的房地產業及旅遊業中擔任公職人員與管理職位,並曾赴紐西蘭的旅遊部門工作過。返回澳大利亞後,擔任過新南威爾士州的自由黨部主管。在2007年的聯邦大選中莫里森當選為庫克選區的澳大利亞國會議員,自此進入聯邦政壇。
在自由黨於2013年上台執政後,莫里森先後在托尼·阿博特和馬爾科姆·特恩布爾的內閣中擔任過移民事務部長及財政部長等職。
2018年8月下旬,在前自由黨領袖兼國家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宣布辭職後,莫里森加入了與彼得·達頓、朱莉·畢曉普等人角逐這一職缺的競爭,最終在投票表決中獲勝,於8月24日出任新一任自由黨領袖及國家總理。
2019年5月,在澳大利亞聯邦大選中率領執政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贏得多數國會席位,獲得連任,並得以進一步單獨組建聯盟黨的多數派政府。
當選總理之前
2007年11月24日,當選澳大利亞眾議院庫克選區議員並連任至今。2013年9月18日隨自由黨上台執政進入內閣,擔任移民及邊境管制部部長,至2014年12月23日調任社會服務部部長,再於2015年9月21日調任澳大利亞財政部長。
2018年8月23日,正當自由黨內斗爭白熱化,暫代內政部長的莫里森,宣布禁止中國大陸電信業者華為、中興通訊進入澳大利亞5G網路。
9. 兩黨制國家有哪些
1、英國
英國是內閣制國家,兩大黨靠競選爭奪下議院議員席位,獲多數席位的政黨為執政黨,其領袖擔任內閣首相,組織對議會負責的內閣,另一大黨作為法定的反對黨而存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兩黨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紐西蘭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加拿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澳大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