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澳大利亞發展毛紡織發不發達
澳大利亞自然資源豐富,是世界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國和出口國,工業以礦業、製造業和建築業為主。高科技產業近幾年有較快發展,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有所提高。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漸增加,目前已達到70%左右。
澳大利亞是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對國際貿易依賴較大。2002財政年度,澳外貿總額為2403.93億澳元,佔GDP的34.5%,貿易順差額為14.95億澳元,占進口總值的1.2%。2002財政年度澳出口總額達到1226.11億澳元,比上年下降2.55%;進口總額為1177.82億澳元,比上年提高了8.37%。澳與世界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主要貿易夥伴是日本、美國、中國大陸、韓國、英國、紐西蘭、新加坡、中國台灣省、德國和馬來西亞等。
澳大利亞於1995年1月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一、紡織生產及投資管理機構
澳大利亞生產力委員會是澳管理工業生產和貿易的政府部門,包括對紡織服裝行業的生產和貿易管理、政策制定和行業協調。
澳大利亞羊毛局、澳大利亞紡織纖維加工企業協會和澳大利亞羊毛標志公司負責對有關含羊毛原料的生產、銷售、產品的品牌和技術推廣的管理、指導和各種咨詢服務。
澳大利亞農業經濟資源部和澳大利亞羊毛交易所(AWEX)負責對澳大利亞的交易和拍賣的管理、價格政策制定、統計等事宜。
澳大利亞羊毛創新組織(AWI),協助業者開展研究開發和推廣項目。羊毛標志公司(WoolMark)是羊毛的促銷機構,總部設在墨爾本,是對澳產羊毛的市場機制管理和協調組織。
此外,澳大利亞也有一些紡織服裝的生產、技術研發和信息咨詢的民間機構,如澳大利亞紡織企業協會、地毯協會等。
澳大利亞國際商會(AITA)是一個國際組織,在國際商業、工業、對外貿易業等領域向澳的中小企業提供政策、法律、財經、市場方面的指導和服務。
澳大利亞投資局是澳大利亞政府的國家投資機構,主要致力於推廣澳大利亞投資環境,積極促成大型投資項目,並為有意在澳投資及開展業務的公司提供廣泛的專項投資服務。
澳大利亞貿易委員會(Austrade)是澳大利亞政府的官方貿易及投資促進機構,幫助澳大利亞出口商將他們的產品和服務帶入國外市場,並促進雙向投資。其在中國各地的辦事處可為中國商務機構提供戰略方向建議,幫助對投資機會及項目進行分析,促進投資活動。
二、紡織生產及消費市場概況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著名的適宜養羊並生產優質美利奴羊毛的國家。羊毛產量一般年度為60萬噸左右,是全球最大的羊毛生產和出口國。據澳大利亞農業資源經濟部統計,目前澳大利亞羊群數量為1.01億只,預計,2003/2004年度澳大利亞羊毛平均價格可能下滑13%,羊毛出口額減少13.2%,約為32億美元。
自1990年以來,澳大利亞紡織和服裝工業從事直接製造工作的工人數量由9.1萬人降到2002年度的約6萬人,現該行業從業人員數量占製造業從業人數的6.4%,佔全國總就業人數的0.8%。
澳大利亞全國紡織工業年產值和產品附加值的80%都來自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兩州,紡織工業的年人均產值為13.1萬美元,佔全澳製造工業的39%。
化學纖維工業是澳大利亞紡織工業的最大部門,年生產總值約6.5億~7.0億澳元,目前從事化纖和相關紡織品生產的企業約有70家。
澳大利亞的紡織服裝產品包括紡織面料、服裝、皮革、鞋襪等。目前,紡織製成品生產廠家4000餘家,年生產總值約6.3億~6.5億澳元。主要加工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適應特殊氣候環境和較高安全性的特種服裝,特別是沖浪服裝、泳裝、沙灘裝、登山服、防水外套、防曬服等。紡織機械製造產業不發達,其紡織機械和配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主要的供應來源以德國、日本和中國台灣地區為主。
澳大利亞紡織品的年消費總量在45億美元以上。消費品種主要集中於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特種紡織品和服裝。悉尼、墨爾本、堪培拉、佩斯、布里斯班等幾個大城市是澳大利亞紡織服裝市場的主要集中地。
三、紡織進出口貿易現狀
目前澳大利亞紡織品的出口已經達到行業產值的29%,每年大約進口26億澳元的紡織品和服裝。2000年紡織品出口額達到近30億澳元。近年來澳大利亞將低附加值產品在海外生產,半成品在國內組裝,形成高附加值產品,然後再貼上澳大利亞商標,銷往國內外市場。
澳大利亞的羊毛出口佔有重要地位。2001/2002年度澳羊毛產量為55萬噸,澳東部羊毛市場提供羊毛約300萬包,成交率87.38%,年平均綜合指數為988.38澳分/公斤。
由於2003年澳大利亞棉花播種面積減少5%,2002/2003年度棉花產量預測減至59.2萬噸,棉花出口額為15億澳元。預計2003/2004年度澳大利亞棉花出口創匯相對較少,為13億澳元,2006/2007年度又將恢復至15億澳元。
澳大利亞市場上約有50%的服裝依靠進口,而且進口比例逐步提高。2001年澳大利亞進口服裝16.2億美元,2002年進口服裝約18.3億美元。
2000年澳大利亞60%左右的化纖產品、58%的棉織品和30%羊毛製品需要從中國大陸、韓國、中國台灣進口。大部分的棉織品和混紡棉織品從印度、巴基斯坦等國進口。高檔纖維,特別是羊毛織品從歐洲,主要是義大利進口,裝飾性紡織品則大部分來自東歐。
四、紡織行業的發展政策
為推動紡織品服裝和鞋類(TCF)產業的發展,澳大利亞政府出台了戰略投資計劃,決定從2001年至2005年向該行業撥款7.5億澳元,以鼓勵企業更新設備,設立新廠,加大研發力度。根據TCF戰略投資計劃,企業可以申請政府按其投入的相應比例給予資助。
2003年5月初,澳大利亞生產力委員會發表報告,全面分析了澳大利亞的紡織品、服裝、鞋類行業。該報告建議,到2010年,紡織品、服裝、鞋類產品的進口關稅保持在5%。根據澳大利亞現行的計劃,到2005年,服裝的進口關稅將從現在的25%降至17.5%,鞋類和地毯從15%降至10%,檯布等家紡產品從10%降至5%。
2003年初,澳大利亞生產力委員會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報告指出,今後十年內,澳紡織行業將無力面對中國等亞洲國家強有力的競爭,一些紡織企業被迫轉產海外發展的趨勢已經不可避免。因此,在紡織產品大幅度降低關稅前,澳政府對紡織企業的財政補貼每年達到1.4億澳元,平均每個工人的補貼達到13000澳元。澳企業希望這一補貼能持續到2009年,然後在4年間逐步減少。
五、紡織外貿政策及投資環境
2000年7月1日,澳大利亞將紡織品平均關稅下調5%左右,除服裝、毛巾、床上用品和面料、輔料等原材料外,其它大部分紡織品關稅都低於5%。澳政府還計劃在2005年後再次調低紡織品進口關稅。2003年7月1日,澳大利亞貿易部宣布,即日起正式向全球49個最不發達國家和東帝汶提供免關稅、免配額的特殊市場准入待遇。到2005年,澳大利亞進口服裝關稅將由25%降至17.5%,進口鞋類產品和地毯關稅將由15%降至10%,睡袋和亞麻桌布的關稅將由10%降至5%。
凡是有關羊毛產業的外國投資,政府一般比較謹慎對待。凡涉及紡織品服裝後整理的項目能夠得到政府的鼓勵,但是,對企業的生產環境、環保措施,特別是廢水處理要求的標准較高。
澳大利亞在北領地及南澳大利亞州均建有自由貿易區,在貿易區中有關政策同樣適用於海外投資者,聯邦政府希望海外投資者參與邊遠地區的開發和建設,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澳大利亞的商業環境優勢主要表現為擁有技術熟練、多元文化的勞動力隊伍。澳大利亞每1萬名勞動人員中,從事研發人員的數量為64人,低於美國和日本,高於德國。電腦的普及率為每千人492台,居世界第6位。電話的普及率為每千人610門,居亞洲地區首位。在商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澳逐步放開了銀行、電信、航空、運輸和水電經營,引入競爭機制,降低商業成本。
澳大利亞全職成人周平均工資為867.6澳元(約1350美元),年增長率為5.2%。水電氣費、運輸收費等方面,在亞太地區也頗具競爭力。與周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相比,澳大利亞勞動力成本昂貴,勞動力工資居高不下。
六、中澳雙邊貿易及投資現狀
澳大利亞和中國的經貿合作關系建立在兩國經濟具有互補性和在亞太地區享有共同地位的基礎上。近年來澳大利亞經濟日趨多樣化的特點,使得其高科技製成品和優質服務在中國也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中國是澳大利亞進口商品的第四大進口資源國。
2002年,澳大利亞成為中國第九大貿易夥伴。據中國海關統計,2002年中澳雙邊貿易總額為104.36億美元,同比增長16%。其中中國對澳出口45.86億美元,同比增長28.5%;自澳進口58.5億美元,同比增長7.8%。中方逆差為12.64億美元。2003年1~8月,中澳雙邊貿易又比2002年同期增長了28%。
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一大紡織品進口國。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紡織品和服裝進口沒有任何數量和非數量限制,但中國對進口澳大利亞羊毛實行配額管理制度。中國目前是澳毛的最大買主。2002年中國的羊毛進口配額總量為31萬噸,佔澳毛常年產量50萬噸的62%,實際從澳進口13.38萬噸,同比減少24.7%。
目前我國對澳紡織品出口基本以低檔成衣及成品鞋襪為主,其中85%為服裝及製成品,紡織品僅佔15%。2002年澳大利亞從中國進口服裝達23.29億澳元,中國服裝佔澳大利亞服裝進口市場70%的份額。2002年自中國進口紗線和布匹6.32億澳元,佔澳紗線和布匹進口總值的23%。
近年來,中澳兩國的相互投資也發展得很快。據中國原外經貿部統計,截至2002年底,澳商累計在華直接投資項目5288個,合同金額80.78億美元,實際投入超過28.29億美元。澳大利亞是中國吸收外資的主要來源地之一。截至2002年底,經原外經貿部批准或備案的中國在澳非金融類投資項目已有215家,雙方協議投資額15.75億美元,中方協議投資總額4.31億美元。
七、貿易及投資的分析與建議
目前我國出口澳大利亞的紡織品服裝數量不大。在澳大利亞,高檔品牌的服裝基本是歐洲產品一統天下,建議我國企業把國內一些自產優秀品牌服裝推向澳洲,或在澳大利亞市場代理一些世界知名品牌,結合我國自己的品牌和定牌產品進行多方位推廣。
和澳大利亞商人開展紡織品服裝貿易,中國企業應該做到價格有競爭力;產品的質量要穩定;交貨時間要合理;所有貨物本身都要求附有識別標簽,標簽上標有價格。在進入澳大利亞市場之前,要做好小批量訂單的准備。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澳大型零售企業與主要供應商之間現在廣泛採用電子數據交換以及網路技術等先進科技手段,采購成本大為降低。我國企業必須要適應現代科技的要求,逐步推廣網路信息技術,利用電子商務平台進入澳大利亞全球采購體系,這樣才能建立穩定的出口渠道,不斷擴大我國紡織品對澳出口。
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投資設廠可以密切與本地零售商的聯系,便於融入澳大利亞銷售主渠道。澳大利亞有很多產品只能在當地生產,不允許從國外進口,例如制服產品,這塊市場其實相當大,目前已經有一些外國的工廠遷入澳大利亞後開展制服生產。澳大利亞紡織企業主要從事技術含量高的紡織品生產,如果能夠在澳投資設廠,也可學習先進的服裝生產工藝和技術。
② 給澳大利亞的經濟提出幾點建議。。這個給點兒思路就ok了
概況:
澳大利亞地處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是南大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國家。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以來,澳大利亞經濟保持持續增長。從1996年至2006年的十一年間,該國實際GDP平均增長率達到了3.5%,是世界上經濟增長強勁的國家之一。2006-07財年,澳GDP達9257億澳元,同比增長3.3%。人均GDP在OECD國家排名第10位。
澳大利亞通過一系列有效的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保證了國家經濟金融和社會發展,經受住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與考驗,連續16年保持快速增長,並維持了較低的通脹率和失業率。澳大利亞連續被OECD評為世界最具活力的經濟體。
服務業、製造業、采礦業和農業是澳大利亞的四大主導產業。據澳大利亞官方統計,2006-07財年澳大利亞服務業(7826億澳元)、製造業(979.8億澳元)、采礦業(487.5億澳元)和農業(233.7億澳元)的產值,分別佔GDP的82.1%、10.3%、5.1%和2.5%。服務業是澳大利亞優勢產業。近年來,在新興經濟體對原材料巨大需求的帶動下,澳大利亞采礦業快速增長。澳大利亞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雖有所下降,但農業的產量、產值和效益均不斷提高,農產品出口也在大幅增加。
建議:1 加強對外貿易;對外貿易是澳大利亞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澳農業產品的70%、資源產品的80%以及製造業18%用於出口,服務業出口佔有相當大比重。
2 穩步提升原有四大主導產業的發展。
③ 澳大利亞西南部的冶金工業中心形成的有利條件有哪些
澳大利亞冶金工業中心分布靠近沿海或東部沿海布局
臨近主要的礦產產區,同時海上路上交通便利,便於原料的運進和產品的運出,勞動力豐富!
④ 澳大利亞為什麼大量出口原材料
澳農牧業發達,自然資源豐富,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和「手持麥穗的國家」之稱,澳大利亞長期靠出口農產品和礦產資源賺取大量收入,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同時也是世界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國和出口國。澳大利亞資源是很多國家極為羨慕的,英語中甚至有一個片語專門形容澳大利亞「Theluckycountry」,意思是說澳大利亞的氣候、歷史、生活方式各方面都比較幸運,國民不需要太辛苦勞動,只要讓牛羊隨便吃草,在地上挖礦就可過高水平的生活,而且沒有受到兩次世界大戰戰火的侵擾。農牧業、采礦業為澳傳統產業。
⑤ 澳大利亞的工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澳大利亞的經濟是由農業、旅遊業、教育業、采礦業、能源建設及製造業等行業組成。為不斷吸引國外投資,澳大利亞政府制定了許多鼓勵政策。除了與國家利益相沖突的項目,澳大利亞對外國投資項目的批准都非常及時。 據「中國企業『走出去』發展項目推介會」組委會提供的信息,目前澳大利亞對外國投資的限制領域只有航空工業、宣傳傳媒領域、銀行界、鈾礦開采業及某些地方的地產開發。可投資的主要工業行業情況如下:
--加工製造業。澳大利亞的加工製造業在1997-1998年間的工業總產值相當於人民幣3178億元(616億澳元),所創造產值相當於澳大利亞全國總產值(GDP)的13.8%,僱傭全國就業人數的13.5%。
--化工與塑料工業。其產品系列非常廣泛,包括石油化工產品、塑料產品、農用化學產品、葯品、肥皂、橡膠製品、水泥製品及玻璃製品。這些工業擁有4000多家企業,僱傭約11.5萬人。該行業創造的年總產值相當於人民幣1500億元。化工與塑料工業在過去幾年年增長速度約為10%,由於製造加工的需要,該行業出口與進口的原材料分別為人民幣120億元及420億元。
--航天工業。澳州的航天工業既可為世界上其它先進的航天企業生產高難度的宇航部件,又可以為本國及其它國家的航空公司維護與保養商業用途的飛機。另外,澳大利亞的航天工業還為各大航空公司負責培訓飛行駕駛人員。該工業年出口額相當於人民幣24億元,創造的產值相當於60億人民幣。航天工業所僱傭的人員為14萬左右。
--電子與電器工業。澳大利亞電器工業能夠生產范圍廣泛的產品系列,包括電動機、變壓器、家用電器、配電設備及電線電纜,該行業所生產的產品絕大多數在澳大利亞國內市場銷售。另外,該行業也生產高科技及國防所需要的尖端產品,以及微型計算機、計算機終端產品及家庭用影視設備。全行業僱傭的人數為6萬人左右。
--信息技術。澳大利亞信息技術是國民經濟中增長速度最快的產業,該產業年產值相當於人民幣1380億元。澳通訊系統的產品出口最近幾年增長很快。
--工程設備。澳大利亞可生產安裝多種重工業產品與設備,包括鑽井平台、發電廠及采礦設備等。輕型產品包括加工機械設備、工業用機器人、鑄模件、鍛造件以及多種度量與記錄設備。近幾年,該行業採用了許多新的技術並且在施工工程中逐漸發展成熟了現氏項目管理方法。
--造船業。該行業可以生產豪華的遊艇、中小型的商船、澳大利亞與紐西蘭海軍使用的艦艇及特殊用途的艦船等。如高速渡輪、雙體船、捕魚船、海上平台供給船、拖輪及挖泥船。造船業近年來也以高速度發展,年出口額高達18億元人民幣。
--食品工業。澳大利亞無污染的環境以及成熟的加工技術保證了澳大利亞在食品加工業方面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該行業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工業,佔全國工業的20%,直接雇傭人16萬左右,並且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年出口額為204億人民幣。
--汽車製造業。由澳大利亞生產出口的汽車與零配件每年高達人民幣90億元。1998年澳大利亞年汽車銷售量為轎車327180輛、小卡車48204輛、小貨車13846輛、大卡車11653輛及2121輛公共汽車。該行業目前呈現復甦跡象,雇傭人員4.3萬人左右。
--鋼鐵工業。澳大利亞的原鋼產量在1997-1998年間為800萬噸。澳大利亞國內最大的公司是BHP鋼鐵公司,同時亦是澳大利亞國內用鋼的主要生產公司。BHP公司生產幾乎所有的鋼鐵產品,包括鋼板、鋼坯、結構鋼、鋼軌、盤條、鋼絲、鍍層或非鍍層鋼板及馬口鐵。
--造紙、伐木及森林工業。1997-1998年間,澳大利亞共出口木材760萬噸。主要的出口國家為日本。其它出口材料包括紙張、紙板及新聞用紙,出口量達230萬噸。出口數量佔澳大利亞國內消費總量的74%。
⑥ 澳大利亞經濟支柱靠出口工業原料,怎麼能稱發達國家
「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和「坐在礦車上的國家」澳大利亞素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之美譽,近200年來,養羊業一直是澳大利亞經濟的主要支柱和大宗出口創匯行業。目前澳大利亞有羊約1.6—1.7億只,按人口平均佔有羊只數約為9—10隻,佔世界總羊只數的1/6左右,是世界上人均佔有羊只最多的國家。澳大利亞的羊毛年產量在10億公斤以上,佔世界羊毛總產量的1/3,僅毛羊一項年收入就達60億澳元。澳大利亞羊肉出口僅次於紐西蘭居世界第二,活羊出口也名列世界前茅,每年約有700萬只活羊出口到中東、北非地區的穆斯林國家。澳大利亞目前擁有羊只飼養場6.8萬家,其中大型飼養牧場4.5萬家,牧場佔地面積40萬公頃(約合4000平方公里)。1970年,澳大利亞養羊業創造了年產1.8億只羊的世界紀錄。目前每年平均羊只產量在1.2—1.5億只,1980年為1.65億只,1991年為1.76億只。全澳最大的牧羊場位於西澳大利亞州北部的英聯邦山區牧羊場,佔地面積10360平方公里,飼養著6萬只羊。所以……澳大利亞素有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之稱。采礦業是澳大利亞經濟中的支柱性部門之一。世界上最大的礦產品出口國。目前,澳礦產儲量居世界前五位的有:鋁礬土(62億噸)、鐵礦砂(350億噸)、鋁(3121萬噸)、鋅(5624萬噸)、鈾(29.9萬噸)、煤(5300億噸)、褐煤(1260億噸)。澳大利亞是世界第一大煤出口國、第二大鐵礦出口國、第三大鋁礦、鎳礦出口國和在西方僅次於美國、南非的第三大黃金出口國。六年級(上)地理書中有詳細介紹
⑦ 澳大利亞發展工業的最大優勢地理用
煤鐵資源豐富,四周臨海,進口工業原料方便,出口產品也方便,剩下的上面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