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澳大利亞人民和紐西蘭人民,在改變對待土著人民的行為上有什麼不同與相同
摘要 以前有個澳新互惠政策,即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公民和永久居民簽證持有者(綠卡)互相享有福利和入境資格。不過後來由於這個政策導致紐西蘭人口流向澳大利亞,所以現在的政策是澳洲公民和綠卡持有者享有紐西蘭公民的所有福利,且可以免簽工作,上學。但紐西蘭公民和綠卡持有者在澳洲不享有福利,只可以免簽工作和上學。
② 毛利人是哪個國家的土著民
是紐西蘭的少數民族。屬蒙古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的混合類型。使用毛利語,屬南島語系波利尼西亞語族。有新創拉丁文字母文字。信仰多神,崇拜領袖,有祭司和巫師,禁忌甚多。相傳其祖先系10世紀後自波利尼西亞中部的社會群島遷來。後與當地土著美拉尼西亞人通婚,發生混合,因此在體質特徵上與其它波利尼西亞人略有不同。
③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一樣嗎
不一樣,這是兩個國家。
它們都在南半球。都是英聯邦成員國家。都是移民國家,主要人口都是英國及歐洲移民後裔。
紐西蘭是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的一個島國。面積約26.8萬平方公里。首都為惠靈頓,最大的城市是奧克蘭;國際電話區號+64。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面積居世界第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和巴西,約相當於五分之四個中國。它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海岸線長達37000公里。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 首都: 堪培拉(Canberra) ,比較出名的城市:墨爾本,悉尼,布里斯班。國際電話區號+61。
④ 為什麼澳大利亞的土著人不如紐西蘭的毛利人出名
澳洲當年是英國的『監獄』,當時登陸的時候英政府對當地的土著人奉行滅絕政策就像當年北美洲的印第安人一樣差點被趕盡殺絕了,幾乎沒有什麼政治地位,直到澳洲獨立英聯邦以後才有所改善的。
紐西蘭當年是英國的『後花園』(就是當初只有英國貴族才有資格去的地方),而紐西蘭的毛利人跟當時的英政府簽訂了著名的懷唐義條約(the treaty of Waitangi),但對於英文和毛利文版本有著很多不一樣的地方造成了到現在為止還沒解決的許多賠償問題(尤其影響著紐西蘭的政治和經濟領域),毛利語和英語同為紐西蘭的官方語言,紐西蘭的很多地方還有著有毛利文化的影子,最出名的莫過於紐西蘭國家橄欖球隊每次開賽前都跳帶有毛利特色的戰舞(Haka)。總體而言毛利人在紐西蘭有跟英國人相對平等的地位,比澳洲的土著人強多了。
這些原因大概可以為你簡單解釋了一下澳洲的土著人為什麼不如紐西蘭的毛利人出名。
⑤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誰更發達
這兩個國家是鄰居,但卻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國家面積的不同
澳大利亞是一個更大的國家,有著更加多樣化的生活條件和商業或職業機會。這就是許多紐西蘭畢業生來澳大利亞工作的原因之一。
澳大利亞占據了大洋洲 大部分面積
生活條件相似
這兩個國家都是居住和養老的好地方。紐西蘭物價一般比較便宜,除了奧克蘭。紐西蘭的食物更加便宜。
而且往往比澳大利亞的要新鮮,因為從工廠到超市只需走更少的距離從而保障了食物的新鮮度和減少了運輸成本。
地質的不同
澳大利亞是個世界古老的大陸。紐西蘭是世界上地質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經常發生地震、火山和海嘯。形狀和狀態都有點跟日本類似!
地貌景觀的不同
澳大利亞地勢平坦,紐西蘭多山。紐西蘭至少有十個不同的山脈,它們的山峰比澳大利亞的最高峰還要高。
氣候的不同
紐西蘭真誠地歡迎遊客,旅遊業是紐西蘭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澳大利亞人似乎對遊客又愛又恨。
總之呢,這兩個國家都是發達國家。澳大利亞在基礎設施方面有優勢。澳大利亞有更好的高速公路,更好的鄉村公路,更好的鐵路和公共交通。
悉尼火車站
例如,紐西蘭城市奧克蘭比澳大利亞的三個最大的城市都小,但是交通堵塞比任何一個城市都嚴重。
奧克蘭 交通堵塞
但是在互聯網方面是一個例外——紐西蘭擁有更好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在教育和衛生保健方面,兩國大致相當。
紐西蘭工資較低,但生活方式更輕松。紐西蘭大學非常熱衷於吸引外國學生。
論發達程度,從綜合實力來講,澳大利亞的實力比紐西蘭強些。但兩個國家都屬於發達國家,發展的方向不同而已!
⑥ 為什麼澳大利亞的土著人沒有紐西蘭的毛利人出名
會包裝,另外貌似澳大利亞的也有毛利人
⑦ 毛利人是什麼人種
是大洋洲人種。
四大人種:
亞洲人種(黃種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非洲人種(黑種人)、大洋洲人種(棕種人)。
一、亞洲人種
亦稱黃種人。主要特徵是黑色且較為硬直的頭發,眼有內眥褶,體毛不甚發達,膚色中等。主要包括分布在亞洲東南部的東南亞人、東部的東亞人以及位於南北美洲的大陸上的印第安人。
二、非洲人種
亦稱黑種人。主要特徵是黑色呈小捲曲狀的毛發,一般分成南非和北非兩個類型,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鼻矮,通常為圓顱型,膚色相對較深;後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北的地區,鼻高唇薄,總體膚色較深。
三、高加索人種
亦稱白種人。主要特徵是呈大波浪狀且較為細軟的毛發,毛發顏色主要有:白、金、紅、棕、黑等主要的五種大色調,顴骨不明顯,鼻高唇薄,通常為長顱型,膚色較淺。白色人種主要起源自白人化之後的北非土著,後來經過長期的演化和定居,擴散到北非、西亞、中亞、南亞、歐洲以及16世紀以來逐漸擴散至整個大洋洲和南北美洲。
四、大洋洲人種
亦稱棕種人。主要特徵是黑色呈小波浪狀且較為粗糙的毛發,鼻高唇薄,通常為長顱型,膚色中等。主要分布在位於遠東大洋洲上的島嶼上,以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例如紐西蘭北島上的毛利人等。一般的衣物是用稻草編織而成的,而在建築物的周圍則一般會採用石雕來做裝飾,海島文明顯著,在文明上主要是繼承了隸屬於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
(7)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和紐西蘭毛利人有什麼異同擴展閱讀
毛利族:
毛利族 (Māori)是紐西蘭 的原住民。在毛利語這個詞其實是「正常」或「普通人」 的意思,因為當時的歐洲人問他們說他們民族的名字應該怎麼稱,他們就回答說他們是正常人——他們把外國人看做是不正常或反常的人(Pakeha)。許多考古學和歷史學家認為他們是從庫克群島和波利尼西亞地區的來源,甚至科學家發現毛利人和台灣原住民的基因是很接近的,在他們語言文化上也蠻相同。現在他們的人口將近三十九萬人。
種族歷史:
根據他們毛利長子的傳說,在公元 800年 的時候,有一位人叫庫佩(Kuрe)愛上個村人的妻子,然後有一天他就把她丈夫殺死。庫佩怕那村莊的人發現後會報仇,他就准備好他的生活用品,准備離開那個島。劃船好幾個周夜後庫佩終於預見一片很陌生的新地,這個特別大的陸地上有很長的一片白雲,所以庫佩就稱這地為「阿提呵羅啊」 (Aotearoa),英文為Land of the long white cloud,意思就是「長白雲之鄉」 。
庫佩他就劃船回到他家鄉跟他村的各位報告說這一大塊新的島無人居,土地肥沃,而且有一種特殊的巨鳥後來被稱為「墨阿」(Moa)。
初期的時期只有一些島民到「啊提呵羅啊」專門來尋找與打獵這個「墨阿」巨鳥,他們一邊點火燒森林,一邊打獵,所以這種「墨阿」巨鳥在幾百年後歐洲人發現紐西蘭時,早就絕種消失了。
在南島的西海岸有一位女青年發現了一種綠玉他們稱為「軟玉」(Pounamu).這是被毛利人視為聖物的材料,許多人形像,尠配件,武器等都用這種玉石製成的。 十四世紀 ,僻居南太平洋的毛利人,開啟了紐西蘭 文明史。數百年來他們發展出嚴謹的部落制度,階級制度。在西方文明尚未到達之前,毛利一直生活在他們傳統社會形態之中。
他們吃的食物是從島群帶來的甘薯 ,芋頭,山芋等蔬菜。毛利人也帶了砪,狗,老鼠。老鼠後就吃很多紐西蘭栬土的鳥蛋。毛利人大部分是吃螃蟹,頙蝦,鰻魚,等海鮮食物。
在主後1200年的時候,有七個獨木舟同是從南太平洋的島國同時來到「啊提呵羅啊」。這是第一次計劃好的島民移民。在這一兩百年內的時期,毛利人就住到紐西蘭的北島跟南島各地了。
⑧ 澳大利亞與紐西蘭文化區別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主流人群都是起源於英國的,都屬於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因此其主流文化沒有任何差別。如果一定要說文化區別的話,那麼紐西蘭的土著毛利人文化跟澳大利亞土著人文化有明顯區別,但是紐西蘭毛利人和澳大利亞土著在這兩個國家人口比例很少,不能作為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的主流文化來看待。
⑨ 雅思留學話題: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人都是島民嗎
南半球大西洋東部島國紐西蘭,是世界上最早迎來新的一天的國家,領土面積與英國相仿,是我國台灣島的7倍。港台人按音譯稱其紐西蘭,荷蘭語紐西蘭的意思為「新的海中陸地」,最先登陸的島民毛利人則稱這里為「長長的白雲之鄉」。毛利人的這個美麗而浪漫的稱謂,我覺得最為貼切。
在紐西蘭的日子裡,我們先從南島的基督城向南,又從北島的惠靈頓向北,在這修長的島國南下北上,馬不停蹄,「雲游」的城鎮甚多,考察的范圍甚廣,那綠色的草原、廣袤的山野、澄澈的湖水、燦爛的星空,無不令人洗心革面,雪山皚皚、河水滔滔、鷗鳥翻飛……藍天白雲更是如影隨形。這么一個處處田園牧歌、約30%國土為保護區的既現代、又天然的國度,在1000年前,還鮮有人跡,在200年前還沒有國家。
大約在公元1100年,一個叫庫彼的波利尼西亞航海者發現了紐西蘭,他的妻子把這里取名為「長長的白雲之鄉」,回到波利尼西亞後,向人們描述了這塊美妙的土地,但直到1350年,作為波利尼西亞人的一支毛利人,由於家鄉食物的匱乏而開始移民紐西蘭,他們的獨木舟船隊浩浩盪盪,在北島羅托魯瓦附近的東海岸登陸,然後逐漸移居內陸。
羅托魯瓦是一個重鎮,熱泉噴涌,地熱資源豐富,幾乎家家有溫泉可泡。想必當年毛利人也是由此而樂不思蜀。在十八世紀,紐西蘭的毛利人約有十幾萬,他們與世隔絕,有自己的語言,無國家的概念,能歌善舞,醉心藝術,工於雕刻、編織等。在羅托魯瓦你能目睹毛利婦女嫻熟的劍麻搓繩手藝,也能欣賞他們美妙的歌舞表演,有趣的是,據維多利亞大學科學家進行的基因分析,毛利人的祖先應當源自中國,可謂「本是同根生」呀。
1642年,荷蘭探險家阿爾貝塔斯曼乘兩條船從爪哇、印尼南行探險,意外地抵達紐西蘭,成為第一個發現這塊土地的歐洲人,只是因為北島毛利人的抗拒而未登陸。記得我們的飛機在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之間的海域經過時,飛行圖顯示:塔斯曼海,就是以這位探險家的名字命名的。
1769年,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在考察澳大利亞之前,也發現了紐西蘭,經與毛利人溝通,登上了陸地,便成為第一踏足紐西蘭的歐洲人。庫克船長在紐西蘭人的心目中,可謂舉足輕重,很多地方都能見到他的塑像,全國最高的、海拔3764米的山峰,也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庫克峰。
1840年,英國總督赫伯森從悉尼來到紐西蘭,與毛利人談判,在當年的2月6日,簽署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件——《懷唐義條約》,以後,紐西蘭便將2月6日定為國慶節。因為,這一天,英國人在紐西蘭的統治地位得以確定,大規模移民由此開始。在我們所經城市的顯要位置,幾乎都能見到記載最初定居者名字的紀念碑。
⑩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兩個都算是移民國家,從氣候條件來看,個人覺得澳大利亞夏天比紐西蘭要熱一些。如果是選擇這兩個地方作為旅行目的地的話,適宜選擇的時間段稍有不同,澳大利亞一般從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5月左右都比較適宜旅遊,而紐西蘭則比較分散,3-5月或者9-11月都是出行的好時間。
悉尼的「麥考利夫人座椅」一定要去看看,據說這是為17世紀的總督夫人為等去英國述職的丈夫歸來而設的石頭椅子,有點像咱們的望夫石,只是故事不如我們的凄美,但故事的內涵似乎非常雷同。這里已經被開辟成公園,公園內綠草成茵,古樹參天,成為當地市民休憩的好去處,也是遠觀悉尼歌劇院及海港大橋的好地方,當然那岸邊的海蝕礁石也頗具特色;感覺她和悉尼歌劇院是非常矛盾卻又無比契合的兩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