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澳大利亞的動物具有什麼特徵
澳大利亞的動物具有什麼特徵
澳大利亞動物以珍奇聞名於世,有袋鼠、針鼠、鴨獸、袋熊、袋鼴、蛇、蜥蜴、鱷魚等。鳥類有黑天鵝、鸚鵡、營冢鳥、食火雞、大鴕鳥、鴯鶓、琴鳥等等。澳洲動物顯著特點是:袋類和卵類動物居多數,沒有食肉動物,如虎、狼、豹之類,亦沒有帶胎盤的高級哺乳動物,盡為帶袋低級哺乳動物,僅袋類動物多達百種以上。
❷ 袋鼠為什麼是澳大利亞的國寶
袋鼠是澳大利亞的國寶,主要原因是因為全世界只有澳大利亞才有袋鼠,而且袋鼠在澳大利亞數量特別的多,可以說是泛濫成災。
❸ 澳大利亞的動物有什麼特點
魚類
終生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輔助身體平衡與運動的變溫脊椎動物。已探明的約2000餘種,是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原始最低級的一群。魚肉富含動物蛋白質和磷質等,營養豐富,滋味鮮美,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對人類體力和智力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魚 體的其他部分可制 成魚肝油 、魚膠、魚粉等 。 有些魚類如金魚 、熱帶魚等體態多姿 、色彩艷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釣魚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運動,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此外,某些魚類如食蚊魚等對消滅瘧疾、黃熱病等傳染媒介,有益人類健康。
分類 魚類一般分無頜和有頜兩大類。
無頜類 脊椎呈圓柱狀,終身存在,無上下頜。起源於內胚層的鰓呈囊狀,故又名囊鰓類;腦發達,一般具10對腦神經;有成對的視覺器和聽覺器。內耳具1或2個半規管。有心臟,血液紅色;表皮由多層細胞組成。偶鰭發育不全,有的古生骨甲魚類具胸鰭。對無頜類的分類不一,一般將其分為:盲鰻綱、頭甲魚綱、七鰓鰻綱、鰭甲魚綱。
有頜類 具上下頜 。多數具胸 鰭和腹鰭 ;內骨骼發達,成體脊索退化,具脊椎,很少具骨質外骨骼。內耳具 3 個半規管。鰓由外胚層組織形成。由盾皮魚綱、軟骨魚綱、棘魚綱及硬骨魚綱組成 。其中盾皮魚綱和 棘 魚 綱只有化石種類。分布在世界各地,主要棲息於低緯度海區,個別種類棲於淡水。現存種類分屬板鰓亞綱和全頭亞綱。板鰓亞綱約 600餘種,中國約180種,以南海為多。全頭亞綱有3科 6屬約30餘種,中國約2科3屬約5種。硬骨魚綱內骨骼已骨化 ,具骨縫,頭部常被膜骨,體被硬鱗或骨鱗。是現生魚類最繁茂的一大分支,可分為總鰭亞綱、肺魚亞綱和輻鰭亞綱等 3亞綱。輻鰭亞綱是最多的一個類群。其中鱸形目種類最多,除鯉形目分布於淡水、鮭形目多為溯河性魚類外,其他各目主要分布在海洋。當今世界漁業生產中以鯡形目和鱈形目的產量最高,鱈類次之,兩者產量接近當年世界漁業總產量的一半。中國近海的硬骨魚類有2000多種,淡水硬骨魚類有700多種。
魚體構造和生命活動 魚類雖是最低等的脊椎動物,但已具有骨骼、肌肉及消化、循環、呼吸、排泄、生殖、神經感覺等相當完備的器官系統,能夠進行極其多樣化的生命活動。其形態構造除與系統發育有關外,更反映了對水環境的適應性。
外部形態和運動 魚類的體型對其生活環境的適應性主要表現在:在水體上層生活的魚一般呈紡錘形,在海底生活的魚呈扁平型,珊瑚礁魚類多為側扁型,營潛居生活的呈圓筒型。某些在海藻中生活的魚表現為擬態體型,金槍魚呈魚雷形體型,適宜快速游泳。魚類的運動主要靠按節排列於身體兩側的肌肉交替收縮,使體軀與尾鰭左右擺動而前進,其他鰭起平衡與轉向作用。 某些 魚的 鰭 經變態後還具有攻擊、自衛、攝食、生殖、發聲、爬行、滑翔、跳躍、攀緣、呼吸等功能。鰾能調節魚體比重,幫助浮沉。
皮膚、鱗和體色 魚的皮膚包括表皮和真皮兩部分。表皮由幾層活細胞組成,其間分布粘液細胞,以減少摩擦和保護機體。珠星是局部表皮細胞角質化的產物,與繁殖活動有關。少數魚類的毒腺和發光器是表皮的衍生物。
魚鱗分盾鱗、硬鱗和骨鱗。軟骨魚的鱗片稱盾鱗。硬鱗與骨鱗通常由真皮產生而來。骨鱗覆瓦式排列便於行動和保護魚體。不少快速游泳與營潛居生活的魚,鱗片常退化或消失。
魚類的體色常是背部深腹部淺,這是與環境相適應的保護色 。 但生活在珊 瑚 礁中的魚類往往有艷麗的色彩和斑紋,一般分保護色和警戒色兩種。
骨骼和肌肉 魚類具有發達的中軸與附肢骨骼,對於保護中樞神經、感覺器官與內臟,支持體驅以及整個身體的活動有重要作用。中軸骨骼由頭骨(胸顱與咽顱)和脊柱組成。咽顱是圍繞消化道最前端的一組骨骼,用來支持口和鰓。脊柱由許多塊椎骨組成。
魚類的平滑肌和心臟肌與高等動物無大差別,但橫紋肌分節現象明顯,分為體節肌和鰓節肌。軀幹部肌肉按節排列呈弓形。
攝食和消化 魚類的食性通常分為 4 種類型 。 濾 食性,如鰱、鱅、沙丁魚等食浮游生物 ;草食性 , 以草魚為典型;肉食性 ,如鱤、狗魚、烏鱧、帶魚 、青魚等 ;雜食性,如鯉魚。
魚類的消化器官分為口 、口咽腔、食道、骨 、腸 、直腸、肛門等幾部分。魚類食物的消化除與胃腸的收縮運動有關外,還受外界的水溫、溶氧量、攝食量、食物的理化性狀等因素有關。
循環、呼吸和排泄 魚類的心臟一般由靜 脈 竇 、心耳、心室 、動脈圓錐組成 。 血液由心臟經腹側主動脈進入鰓區,經氣體交換後的血液 ,離開 鰓 區分頭向全身各處組織供血。全身血液通過靜脈系統返回心臟。鰓是魚類特有的呼吸器官。鰓的呼吸面就是鰓小片,其面積很大。魚的排泄器官主要是中腎,由許多腎小管連接腎小體組成。液態代謝廢物經腎小囊過濾後由中腎管排出體外。
繁殖和發育 魚類一般為雌雄異體 , 生殖 腺通常成對。軟骨魚類一般為體內受精,行卵胎生、胎生或卵生,多數硬骨魚為體外受精。所產之卵淡水魚為沉性或浮性,海水魚均為浮性。魚類的性成熟與種類、營養、水溫、光照等有很大關系,並由促性腺激素調節。受精卵經一定時間後孵化,仔魚脫膜而出。魚的一生分為胚胎期、仔魚期、未成熟期與成魚期。其中仔魚期死亡率最高。
神經和感覺 神經系統對魚類的生命活動很重要,它由腦、腦神經、脊髓與脊神經構成,腦和脊髓為中樞神經,腦神經與脊神經為外周神經。腦分化為端腦與間腦,小腦與延腦。端腦是嗅覺中樞;間腦又稱丘腦,與腦垂體相連。中腦是視覺中樞,小腦管理運動,延腦管理呼吸、循環等生理活動的多元中樞。脊神經又稱混合神經。魚的感覺器官構造具有適應水棲生活的特點。皮膚具有觸覺、溫覺、感知水流和測定方位的功能,側線主要作用是測定方向和感知水流。魚類內耳起聽覺和平 衡 魚體作用 。魚 眼與人眼構造差別不大,無上下眼瞼和淚腺,是視覺器官。嗅囊通常由許多嗅粘膜褶組成並產生嗅覺,對魚類覓食、生殖、夜間集群、警戒反應和洄遊等有重要作用。味蕾產生味覺,但一般不太靈敏。
地理分布 世界現存魚類的分布極廣,近4000米的高山水域與6000餘米的深海均有蹤跡,其中海水魚與淡水魚的種數之比為 2∶1 。影響 魚類地理分布的因素很多 ,包括鹽度、溫度、水深、海流、含氧量、營養鹽、光照 、底形底質、食物資源量與食物鏈結構,以及歷史上的海陸變遷等。
海洋魚類 約80% 分布在淺海大陸架區 ,特別 是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 、亞熱帶海區 。等溫線與海魚的分布關系極大。在寒帶與亞寒帶海區分布的主要經濟魚類有鯡、鱈 、鮭、鰈和鯖等;在亞熱帶海區分布的主要是沙丁魚、�、 鯵和鮐;在熱帶、亞熱帶海區則分布金槍魚等。
中國近海區的海洋魚類區系可劃分為5個分區:①渤海、北黃海分區,以暖溫性魚類為主。②南黃海、東海近海分區,以暖水性魚類為主。③東海外海分區,處於黑潮主幹流經海區,主要為暖水性魚類。④南海大陸沿岸分區,以暖水性魚類為主。⑤南海外海分區,多為熱帶性珊瑚礁魚類,總數近千種。
淡水魚類 通常分原生和次生兩大類,前者如鯉形目等魚類 ,後者如麗 魚 科以及其他由海洋進入淡水生活的魚類,比較能耐半鹹水環境。中國的淡水魚類區系可分為 5個分區:①北方山麓分區,分布冷水性魚類,如茴魚、狗魚、江鱈與杜父魚等 。② 華西高原分區 ,以冷水性 、地向性魚類為主,如鯉科的條鰍、河鱸等。③寧蒙分區,以冷溫性、古老性魚類為主,如刺魚與雅羅魚。④江河平原分區,以暖水性、靜水性魚類為主,如胭脂魚科與鯉科的大部分種類。⑤華南分區,以南方暖水性、急流性魚類為主,如鯉科的䰾亞科與平鰭鰍科等。中國的內陸水域不僅有豐富的鯉科魚類,並且有青魚、草魚、鰱、鱅、團頭魴、鯪等優良養殖魚種。多數地區氣候溫和、水面眾多,雨量充足是發展淡水養魚的優越條件。
哺乳動物
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通稱獸類。身體被毛;體溫恆定;胎生(單孔類例外)和哺乳;心臟左、右兩室完全分開,左心室將鮮血通過左動脈弓泵至身體各部;腦顱擴大,腦容量增加 ;中耳具有3 塊聽骨 ;下頜由1塊齒骨構成 ,與頭骨為齒-鱗骨關節式; 牙齒分化為門齒、犬齒和頰齒 ; 7個頸椎,第1、2頸椎分化為環椎和樞椎。哺乳綱是動物界進化地位最高的自然類群,除南、北極中心和個別島嶼外,幾乎遍布全球,現存19目123科1042屬4237種。中國有11目,都是有胎盤類。中國北方屬古北界,哺乳綱的代表科有鼠兔科、河狸科、蹶鼠科、跳鼠科、睡鼠科,南方屬東洋界,代表科有長臂猿科、懶猴科、大熊貓科、靈貓科、鼷鹿科、穿山甲科 、狐蝠科、象科、豬尾鼠科、竹鼠科等。哺乳綱的先進性表現在:腦高度發展;恆溫和胎生哺乳。
哺乳動物(包括化石和現生種類)可分為原獸亞綱和獸亞綱。原獸亞綱包括已絕滅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和現在的單孔目。單孔目中有針鼴和鴨嘴獸,產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新幾內亞,現存只有1目2科3屬6種。獸亞綱除中生代祖獸、陰獸次亞綱外,還有後獸次亞綱,包括各種有袋類,產於南、北美洲、澳大利亞及其鄰近島嶼 ,共1目 9科81屬約 250 種;真獸次亞綱,包括各種有胎盤類,廣布世界各地。除已絕滅的目外,共17目112科約958屬3981種。
❹ 澳大利亞有一隻袋鼠,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見誰揍誰
這只袋鼠大名Roger,算是全澳洲最出名的袋鼠了。一身恐怖肌肉,加上平時喜歡揉捏鐵桶的暴力習慣。它兩米一六的身高,以及平時喜歡跟其他袋鼠打打拳、喜歡追打人類的業余愛好,徹底顛覆破滅了人類對於袋鼠是「萌物」的所有幻想。Roger的日常鍛煉內容,是踢碎鐵桶,注意,是踢「碎」。但人家小時候真的很萌。06年,澳大利亞艾麗斯斯普林斯袋鼠避難所救助了這個失去了母親的小袋鼠,那時候,它長的像個森林中的精靈。
❺ 袋鼠為什麼是澳大利亞的特色
澳大利亞的環境十分適合袋鼠的生長,而且袋鼠在澳大利亞幾乎沒有天敵,而且小袋鼠在成熟前一直由母親照顧,夭折幾率也小。
❻ 袋鼠的特點
袋鼠是澳大利亞獨有的哺乳動物,大約有 45種,主要分布在澳洲大陸的森林中和草原上。袋鼠前肢短小,後腿強壯,尾巴粗而長。袋鼠是 食草性動物,有些種類的袋鼠生活在開闊的半 乾旱草原區域,有些生活於森林中,有些生活在 樹上,還有一些則生活在潮濕地區。袋鼠通常 過群體生活,一般以十多隻組成一個群體。最 大的袋鼠是生活在草原上的紅袋鼠,體長165 厘米,尾巴長達107厘米。灰袋鼠是跳躍能手, 能跳很遠的距離。
❼ 袋鼠的外形特徵是什麼
袋鼠是一種屬於袋鼠目的有袋動物,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
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袋鼠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
動物學家考證,袋鼠是袋類動物的典型代表。袋類動物是發育不完全的動物,屬早產胎兒,所以需要在育兒袋中發育,母袋鼠有四個乳頭,兩個高脂肪,兩個低脂肪,母袋鼠一般每胎產3至4個仔,袋鼠出生後即要入袋,食用低脂肪乳水。
這就決定了每胎袋鼠仔只能存活2個;袋鼠出生時非常小,大約只有1粒花生米那麼大,成年袋鼠的身高有1.3~1.5米,體重可以達到50公斤。
袋鼠是用兩後足一起跳躍的最大的哺乳動物,而跳躍是一種對大型哺乳動物來說很為奇特的步態,不過這並不是袋鼠行走的唯一方式。袋鼠並不僅僅跳躍行進,當慢速移動的時候,它們也用四個腳掌爬行,但一對前肢與一對後肢一起運動而不是交替移動。
❽ 澳大利亞的動物有什麼特點這些特點是怎樣形成的有哪些特有動物
古老且品種單一
澳大利亞大陸獨處大洋之中,長期孤立,大陸內的生物進化緩慢
袋鼠、鴯鶓、鴨嘴獸
❾ 袋鼠外形的特點
強健而有力的、長著長腳的後腿。袋鼠用下肢跳動奔跑速度非常快,時速可達50公里以上。袋鼠有一條「多功能」的尾巴其作用非常大,在休息時它可以支撐於地與雙下肢共同起到平衡身體的作用,跑動中尾巴更是重要的平衡工具另外袋鼠尾巴還是重要的進攻與防衛的武器。
(9)澳大利亞的袋鼠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袋鼠是食草動物,吃多種植物,有的還吃真菌類。它們大多在夜間活動,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動。
袋鼠以矮小潤綠離地面近的小草為生,將長草與乾草留給其它動物。個別種類的袋鼠也吃樹葉或小樹牙。袋鼠家族中「種族歧視」十分嚴重,它們對外族成員進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員在長期外出後再回來也是不受歡迎的。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員,也要教訓一番,直到新成員學會許多「規矩」後,才能和家族融為一體。
袋鼠通常以群居為主,有時可多達上百隻。但也有些較小品種的袋鼠會單獨生活。
在野外,大袋鼠被敵害追趕的時候,有它們獨特的反擊辦法。它們背靠大樹,尾巴柱地,用有力的後腿狠狠地蹬踢跑過來的敵害腹部。然而在動物園里,大袋鼠還是比較溫馴老實的動物。它們受到精心照料,吃營養豐富的飼料,習慣了動物園里的生活。寒冷氣候,就搬進裝著大玻璃窗的暖房裡生活。
袋鼠是用兩後足一起跳躍的最大的哺乳動物,而跳躍是一種對大型哺乳動物來說很為奇特的步態,不過這並不是袋鼠行走的唯一方式。袋鼠並不僅僅跳躍行進,當慢速移動的時候,它們也用四個腳掌爬行,但一對前肢與一對後肢一起運動而不是交替移動 。
❿ 袋鼠有什麼特徵
袋鼠是食草動物,有些也吃真菌類。多在夜間活動,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動。不同種類的袋鼠在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比如,波多羅伊德袋鼠會給自己做巢而樹袋鼠則生活在樹叢中。大種袋鼠喜歡以樹、洞穴和岩石裂縫作為遮蔽物。所有袋鼠,不管體積多大,有一個共同點:長著長腳的後腿強鍵而有力。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遠可跳至13米,可以說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多數袋鼠生活在地面,它們擁有強健的後肢,其獨特的跳躍方式能很容易便能將其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袋鼠在跳躍過程中用尾巴進行平衡,當它們緩慢走動時,尾巴則可作為第五條腿。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長,長滿肌肉。它既能在袋鼠休息時支撐袋鼠的身體,又能在袋鼠跳躍起幫助袋鼠跳得更快更遠。雌性袋鼠腹部有育兒袋,裡面有四個乳頭,用來喂養小袋鼠,直到它們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袋鼠前肢短小,後肢發達,彈跳提別好,常常以跳代跑。袋鼠一般身高有2.6米,體重約有80公斤。袋鼠圖常作為澳大利亞國家的標志,如綠色三角形袋鼠用來代表澳大利亞製造。袋鼠圖還經常出現在澳大利亞公路上,那是表示附近常有袋鼠出現,特別是夜間行車要注意,袋鼠的視力很差,加上對燈光的好奇會跳去「看個究竟」。但是因為袋鼠的繁殖率很高,所以即便不小心撞死了也不需要負責,會有專門的人把袋鼠的屍體收走。
袋鼠是群居動物,多則上百隻聚集在一起。袋鼠不會行走,只會跳躍,或在前腳和後腿的幫助下奔跳前行。袋鼠屬夜間生活的動物,通常在太陽下山後幾個小時才出來尋食,而在太陽出來後不久就回巢。袋鼠每年生殖一至二次,小袋鼠在受精30~40天左右既出生,非常微小,無視力,少毛,生下後立即存放在袋鼠媽媽的保育袋內。直到6~7個月才開始短時間地離開保育袋學習生活。小袋鼠要在一年後才會正式斷奶,離開育兒袋,但仍活動在袋鼠媽媽附近,以便隨時獲取幫助和保護。
袋鼠的飲食
袋鼠的食物主要是離地面近的矮草,將長草與乾草留給其他動物。個別種類的袋鼠也吃樹葉或小樹牙。
袋鼠的特徵
袋鼠的前肢比較短小,可以抓握一些東西。後肢彈跳力強,受到敵害追逐的時候,它們可以一下子跳出七八米遠,跳兩米來高。在野外生活的大袋鼠遭遇敵害追趕時,會有它們獨特的反擊辦法:它們背靠大樹,尾巴柱地,用有力的後腿狠狠地蹬踢跑過來的敵害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