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曬鹽的黃金季節是為什麼
曬鹽是靠天吃飯的工作,雖說一年四季都可以曬鹽,但是陽光最猛烈的7月、8月、9月,對曬鹽人來說是黃金季節。
天氣越炎熱,光照越猛烈,曬鹽效果就越好。炎熱的夏天艷陽高照,而曬鹽人卻要頂著高溫出門勞作。他們每天早晨5時至晚上9點,中午只休息1小時。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為的是利用這幾個月太陽光線強、氣溫高,蒸發量大來多生產鹽。
曬鹽法工藝:
鹽田一般分成兩部分:蒸發池和結晶池。先將海水引入蒸發池,經日曬蒸發水分到一定程度時,再倒入結晶池,繼續日曬,海水就會成為食鹽的飽和溶液,再曬就會逐漸析出食鹽來。這時得到的晶體就是我們常見的粗鹽。剩餘的液體稱為母液,可從中提取多種化工原料。海水→蒸發池→結晶池→粗鹽和母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曬鹽
❷ 怎樣根據地理現象判斷季節
根據地理現象判斷季節:(以下季節均以北半球為准)
1.根據地球公轉速度(或公轉位置圖)判斷
一月初,近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快,冬半年較短;七月初,遠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慢,夏半年較長。
2.根據正午太陽高度角(或日影)的變化判斷
由於地球以一年為周期繞太陽運轉,太陽直射點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從而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太陽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例如,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在23°26′N,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地區是23°26′N,最小地區是南極圈以內,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最大地區是23°26′N以北,最小地區是赤道以南。
3.根據晝夜長短變化狀況(或兩極地區的極晝、極夜狀況)判斷
夏至日(6月22日),晝最長的地區(24小時)是北極圈以內,最短地區是南極圈以內,晝達一年中最長的地區是北半球,達一年中最短的是南半球。通常晝長大於12小時為夏半年,小於12小時為冬半年。
4.根據晨昏線的移動判斷
晨昏線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均為零,把全球分為晝夜兩半球,大氣散射導致晝半球實際范圍大於夜半球;隨地球自轉,晨線西移,昏線東移(速度為15°/小時)。冬半年北半球晨線隨緯度增大而東偏,昏線隨緯度增大而西偏;夏半年北半球晨線隨緯度增大而西偏,昏線隨緯度增大而東偏。
5.根據日出方位(或日出日落時間)判斷
太陽總是東升西落,北半球太陽軌跡在南天空,南半球太陽軌跡在北天空;北半球夏半年,東北出,西北落,南北半球相同;北半球冬半年,東南出,西南落,南北半球相同。夏半年地方時日出早於6時,日落晚於18時;冬半年日出地方時晚於6時,日落早於18時。
6.根據氣壓帶、風帶位置的移動判斷
由於太陽直射點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也隨季節的變化而移動。例如:當地中海地區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或西風帶)影響時,可以判斷季節為夏(冬)季。熱帶草原氣候濕季(夏)、乾季(冬)。
7.根據海陸氣壓中心的盛衰判斷
因為海水的比熱比陸地大,在同樣的太陽輻射條件下,海水溫度變化比陸地要緩慢得多。夏季,大陸上的氣溫比海上氣溫高得多,形成低壓;冬季,大陸上的氣溫比海上氣溫低得多,形成高壓。例如,當夏威夷高壓最強盛時,可以判斷此時為夏季。
8.根據海陸等溫線的彎曲方向判斷
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等溫線有規律地彎曲。如右圖,北半球,1月份大陸上等溫線向南(低緯)凸出,海洋上則向北(高緯)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9.根據季風的風向判斷
大范圍地區的盛行風隨季節而有顯著改變的現象,稱為季風。夏季,大陸上氣壓比海洋上低,氣壓梯度由海洋指向大陸,所以風向是從海洋指向大陸,形成夏季風;冬季則相反,風由大陸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風。世界上季風主要分布在東亞季風、南亞季風、澳大利亞北部季風等。
我國的季風,東南大部分地區受東亞季風影響,雲貴高原部分地區受西南季風和東南風影響。冬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大陸的冬季風影響,寒冷少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10.根據北印度洋洋流流向判斷
以赤道為中心受季節影響,流向發生改變的特殊洋流系統。冬季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流動;夏季,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流動。
11.根據氣候特點和特殊天氣現象判斷
氣候要素氣溫最熱月(7月)-夏季最冷月(1月)-冬季
(海洋8月與2月)降水冬雨型-地中海式氣候夏雨型-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一些特殊的天氣現象如:華北春旱、江淮地區春末夏初的梅雨、東南沿海夏秋之交的台風、長江中下游一帶出現的伏旱天氣等。
12.根據河流流量變化判斷
河流徑流的季節變化,同河流的水源補給密切相關,各種類型的河流水源不同,因而徑流季節變化的規律也就不同。
(1)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主要隨降雨量的季節變化而變化。如夏季青尼羅河水量在一年中達最大值。
(2)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汛期出現在夏季,如塔里木河出現汛期,可以判斷為夏季(最大水量出現在8月份),同樣道理,南極大陸周圍海域海冰覆蓋面積最大的月份應為8-9月份。
(3)以積雪融水補給的河流汛期則出現在春季;如松花江出現第一次汛期,可以判斷為春季;第二次為8月份鋒面雨。
13.根據對流層厚度變化規律判斷
從赤道(17-18km)向兩極(8、9km)遞減。冬季對流減弱,厚度變小;夏季對流旺盛,厚度變大。
14.根據某些河流入海口的鹽度變化判斷
河流汛期流量增大,對海水的鹽度起稀釋作用,鹽度降低。如:長江口鹽度,由河口向外鹽度逐漸變大,冬季等鹽度線向河口收縮,同海域鹽度變大;夏季等鹽度線向外海擴大,同海域鹽度變小。
15.根據雪線高低判斷
雪線是多年積雪層的下限,為年降雪量與融雪量的平衡地帶。由低緯度向高緯度的高山雪線高度逐漸下降,同時雪線位置的升降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由於夏季溫度偏高,海拔較低處的冰雪消融,雪線偏高;冬季則偏低。當然海洋性冰川還受降水多少的影響。
16.根據植被變化判斷
由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受熱量、水分等自然因素影響,這些自然因素隨季節而有變化,導致植被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如熱帶草原氣候區,處於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地區,干濕季明顯交替,夏季雨量充沛,則草木繁茂,冬季雨水稀少,則草木枯黃。
17.根據動物活動規律判斷
馴鹿秋季從苔原帶北部遷移到苔原帶以南的針葉林中,以躲避冬天的寒冷,夏季返回,以躲避針葉林中蚊蟲的侵擾。再如,當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內丹頂鶴聚集之時為冬季,而夏季在黑龍江扎龍;澳大利亞袋鼠冬季生育;我國秋季北雁南飛。
18.根據農業活動判斷
農業生產活動具有地域性、周期性和季節性的特點,包括捕魚、畜牧等也有明顯的季節性。如江南丘陵地區採摘新茶為春季;舟山漁場冬季為帶魚汛,夏季為墨魚汛;天山的「高山移牧」,夏季在高山牧場,冬季在山麓草場過冬,即「夏山腰,冬山腳」;華北平原秋季收摘棉花。
19.根據臭氧層空洞面積大小判斷
在對流層較低的地區上空容易出現臭氧的極小值分布區,如青藏高原、北極和南極地區。9-11月份,南極出現臭氧分布的極小值;3-5月份,北半球青藏高原和北極地區出現臭氧分布的極小值。
20.其它
(1)春季:長蘆鹽區利於曬鹽的時期,華北平原出現乾旱,長城以北播種小麥,我國北方出現大風或沙塵暴天氣。
(2)夏季:到北極考察的最好季節,地中海沿岸國家炎熱乾燥;索馬里沿岸出現寒流。
(3)我國的氣象災害:冬季多寒潮、沙塵暴、乾旱、暴雪;夏季多旱澇、暴雨、台風、冰雹、乾熱風。
(4)青海湖5月最佳觀鳥時機(4月飛至鳥島,5月產卵孵化,6月下旬飛走)。
❸ 鹽什麼時候有的
一般的歷史考證表明,在海邊的猿人是最早開始有意識的吃鹽的.年代大概在幾十萬年以前.猿人時代是對的.據說是哪時有一次火山爆發把不少的動物都燒熟了.面且被沖到了海邊.哪時的猿人吃到了被燒的動物和以前吃的動物的味道是不一樣的.從哪以衙就開始的.海水是鹹的不用說都知道吧!面且從哪以衙猿人開始吃熟的食物了
鹽從何而來
鹽是地殼中普遍存在的物質,由於易溶於水,因此常被雨水帶進河川再流入大海。據統計,每年從陸地流入海洋的鹽大約有1.1億噸,而全球海洋所含鹽分約4500億噸以上。
依照自然存在的狀況,鹽又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四種。
人類采鹽最早使用的方法是從含鹽量高的乾涸河床或湖床刮下鹽結晶塊。但沒多久人們便發明了較復雜的產鹽方法。
第一種常用的鹽是海鹽。海鹽的取得主要是在氣候和地質條件適合的海邊開發鹽田,依靠日曬和自然蒸發,從而使鹽分析出。世界上許多地方的海邊都出產海鹽,如亞洲的中國、韓國、印度;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歐洲的地中海沿岸等是海鹽的大產地。
早期非洲許多地區的居民都是從含鹽量高的鹽土中采鹽。他們在鹽地里挖出許多約2米深的鹽井,含鹽的地下水冒出後,經蒸發便析出鹽晶,井鹽便這么開采出來了。世界上著名的井鹽產地還有中國的自貢、波蘭的魏里奇卡等。
世界上許多地方都存在含鹽量較高的湖泊。而採集湖鹽最有特色的地方當屬非洲塞內加爾的瑞特巴。當地人制鹽的方法很簡單,湖邊各村莊的男女老少全體出動,搭乘小船,將幾百個塑膠桶放在湖裡,排成圓圈,從空中俯瞰下來就像一條七彩繽紛的項鏈。而後利用赤道的烈日將桶里的湖水曬干,於是桶底便留下了一層潔白的鹽。
開采礦鹽比利用鹽田曬鹽的方式晚許多。波蘭的考古學家曾挖掘出一些將鹽土加熱析出結晶鹽的用具。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都存在天然鹽礦,如伊朗、伊拉克、美國西南部、澳大利亞和玻利維亞等。有些地方甚至存在鹽丘和鹽山,如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約有300座圓形鹽丘;巴基斯坦境內有綿延的鹽山等。
如今,在許多靠自然條件難以產出足夠用鹽的國家和地區,陸續開發出一些新的制鹽方法,其中以「電透析法」最受歡迎。所謂電透析法就是在直流電壓下,利用陰陽離子交換膜的選擇透過性,將海水中鹽的濃度提高約7倍,再予以蒸發結晶從而產出高品質的精鹽。此法目前在日本和台灣被大量使用。
鹽是文明的尺度
鹽的用途非常廣泛,至少有1.4萬多種,除了調味、防腐劑,更多是用在農業和化工方面。
農業用途如畜類飼料、選種、肥料等;化工醫療用途如製造酸鹼、皮革、染料、玻璃、肥皂、冶金、煉油、製冰、軟水、水泥、漂白粉、制紙、殺蟲劑、火葯、紡織、陶器、合成橡膠、道路安全用料、生理食鹽水及醫療用品等。
現代醫學證明,鹽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化合物,是維持人體生理平衡的必需品。鹽中所含的氯、鈉、鉀等成分,對人體肌肉、神經、心臟等器官以及消化、血壓、荷爾蒙等功能有很大的影響。倘若缺鹽將引起肌肉痙攣、頭痛、惡心、下痢、全身懶散、心律不整等症狀,嚴重的話還會因心臟衰竭導致死亡。但若攝鹽過量,對水腫、高血壓、心臟病、腦中風等病患會造成危險。
鹽的葯用價值:
1.咽喉炎患者,用淡鹽水含漱咽部,有消炎止痛的作用。
2.沙眼和眼結膜炎患者,每天清晨用淡鹽水洗眼,有明目和治療作用。
3.用茄根加鹽水洗腳,可治療凍瘡。
4.被蜂、蠍、蜈蚣叮咬後,立即用濃鹽水洗患處,可止痛消腫去毒。
5.用鹽水洗頭,可減少頭發脫落。
6.用紗布包住炒好的鹽,熱敷於關節,可治療因潮濕、風濕等引起的關節炎。
7.體育運動後,用溫鹽水泡洗腳、腿,可避免次日腿、腳 的酸痛和疲勞。
8.洗澡水中放少許鹽,可止身癢。
9.每天用淡鹽水漱口,可消除口臭。
鹽+牙膏=亮白牙膏
刷牙時,在擠上牙膏的牙刷上灑一點鹽,會讓牙齒變得潔白亮麗,還能更徹底地去處口氣呢!同時還能抑制牙齦出血.
10.唱歌之前喝點鹽開水,可以避免嗓子啞。
11.清晨起來喝一杯鹽開水可治大小便不通;夏天喝鹽水既能解渴,又可以補充體內缺少的鹽分。
12.鹽+化妝棉=眼圈消腫劑
如果早晨起來,你的眼圈周圍有浮腫現象,就拿一小勺鹽放進一小碗溫水裡,攪拌到鹽徹底融解,然後把一小團化妝棉在溫鹽水裡濕,取出來壓干水分,敷在眼睛上,幾分鍾後浮腫就消失了.
13.鹽+熱油=保護膜
早餐做煎蛋的時候,在熱油里先放點鹽進去,這樣油就不會亂濺,煎出來的雞蛋還容易形成漂亮的圓形.
14.鹽+水=綠色去污粉
水杯里有了茶漬咖啡漬,最簡單的清洗方法就是用鹽,把水和鹽混成糊狀,直接用手搽試,效果比去污粉一點不差,而且鹽是天然的殺菌消毒劑,用鹽糊洗干凈的杯子都不需要放到消毒櫃里去了.
15.鹽+水=結實的透眠絲襪
用八杯水半杯鹽的比例製成鹽水,在你新買來的絲襪上腳以前,泡半小時,然後用冷水沖洗凈.鹽可以滲進絲襪纖維中,從而阻止絲襪抽絲.
16.想讓花開得更鮮色,在花盆裡澆一點點鹽水即可。
17.將鹽水搽在被開水燙了的皮膚上,可減輕皮膚病。
18.煮破了殼的雞蛋時,水裡放點鹽,蛋白就不會流出來。
19.將胡蘿卜搗碎拌點鹽,可將衣服上的血跡擦掉。
20.為防止洗衣服時衣服褪色,可在水中放些鹽。
21.在鹽水中煮過的玻璃杯或瓷碗不易破裂。
22.用鹽可以擦掉銅器上的黑點。
❹ 澳大利亞的鹽業情況
一、 得天獨厚的曬鹽條件:
澳大利亞西海岸北部有得天獨厚的曬鹽條件,是世界少有
的天然鹽場。沿海無山無嶺,一望無際的平原,極易做曬鹽池、結晶池。又處無台風區,不會因台風破壞鹽場和曬鹽。降雨量只有240~371毫米/年,而蒸發量卻高達3200~3300毫米/年。年最低溫度27攝氏度,最高46攝氏度,是得天獨厚的鹽場。
二、 機械化程度高、勞動生產率高:
生產的全過程都是機械化和自動化,如:一台扒鹽機每小
時可扒鹽1600噸。員工極少,勞動生產率極高。如丹皮爾鹽業公司生產能力850萬噸/年,只有303人,阿克蘇.諾貝爾生產能力250萬噸/年,只有60人。
三、 產品品質優良:
鹽的質量好於國標GB/T5462--2003的優級品。如:氯化納含量97.0-97.5%,比國標優級品高1-1.5%,比國標一級品高2.5~3%;水份含量2.25-2.5%,比國標優級品低0.5-0.75%,比國標一級品低1.5-1.75%;水不溶物含量0.01%,是國標優級品的1/20,是國標一級品的1/30;硫酸根含量0.12%,是國標優級品的1/4,是國標一級品的近1/6;鈣、鎂離子含量0.06%,其中:鈣0.04%,鎂0.02%,是國標優級品的1/5,是國標一級品的近1/7。如果採用澳大利亞鹽做原料,將對純鹼產品質量的提高和消耗的降低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 良好的裝船設備和專用碼頭:
各鹽廠都有自己的專用碼頭,可運往世界各地。採用裝船
機加皮帶作業。丹皮爾鹽業公司的碼頭,可停靠7.5~10萬噸的船,裝船速度可達3500噸/時。丹皮爾的控股股東澳大利亞力拓集團還擁自己的船運公司,買丹皮爾的鹽,比其它航運公司的運費還會稍低;阿克蘇.諾貝爾鹽業公司的碼頭,可停靠5萬噸的船,裝船速度可達1500噸/時;SBR鹽業公司的碼頭,可停靠2.7萬噸的船,裝船速度1000噸/時。
五、 經營原則:
澳方的經營原則很明確,一是充分理解消費者的需求,用
ISO14001的要求和程序,保證產品質量合格和穩定。以持續穩定的生產和儲備保證供應的可靠。二是重合同、守信用,一但合同簽字,不管發生什麼情況,保證按合同執行。六、 售價問題:
按照歷史習慣,澳大利亞的鹽場向世界各地賣鹽都是用的
到岸價,由鹽場租船運到指定的港口交貨。據了解,鹽本身價格確實提高了,但提價幅度並不大,主要是由於國際油價暴漲後,船運費大幅度提高,現在到中國港口的到岸價,開價43~45美元/噸,甚至更高,其中鹽價只佔1/4,船運費佔了3/4
❺ 制鹽的發展歷程極其主要特點
制鹽編輯
歷史上有用鍋煎熬制鹽之舉。清代後期,寧德的漳灣、南埕青山等地鹽民試行曬鹵制鹽技術。民國20年,福鼎葉禮意等人在秦嶼文渡建圃制鹽,先用木板曬鹽,量少質次,後聘請浙江師傅傳授制鹽技藝,整灘造埕、揚鹵曬鹽。50年代,寧德、福鼎鹽區改革制鹽工藝,建設納潮工程,充裕鹵源。60年代初,寧德三都鹽場用薄曬勤轉的制鹽工藝,抽水制鹵與鹵液結晶上下工序緊扣,提高鹽的產量質量。用擴建結晶池與鹵水蒸發池提高原鹽產量。70年代後期,改變露天鹵井為砌加蓋鹵井。該場卓雪生研製成功直流電動軸流泵,解決傳統踩水車抽鹵的操作方法。至80年代末,閩東制鹽基本實現機械化。[1]
2發展編輯
據《2013-2017年中國制鹽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2] 數據分析,「十一五」期間,我國制鹽行業發展迅速,原鹽產量年均增長12.26%左右,質量大幅度提高。當前我國鹽業政策市的特點明顯,專營制度改革處於搖擺階段,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業的發展。統計數據顯示,2006-2010年制鹽行業銷售收入增長率依次為19.95%、4.47%、24.15%、4.09%和27.30%,增幅波動較大;同時,利潤總額增長率也隨之波動。
我國制鹽行業經過六十年的發展,調整是目前的必然選擇。創新鹽業改革模式,給鹽業企業帶來新的活力是制鹽企業的首要任務。行業內兼並、整合重組,淘汰落後生產力,實施產銷聯合、跨區域跨行業聯合重組、優化產業布局是我國制鹽行業今後的發展方向。目前,已有許多制鹽企業在行動,為自身的發展,兼並重組、實施多元化,與下游聯合,延伸產業、發展循環經濟,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
3生產范疇編輯
生產原鹽、加工鹽及綜合利用鹽鹵資源的工業部門。生產范疇包括:納取海水、鹽湖鹵水或地下鹵水,在鹽田內日曬成鹽;鑽井汲取地下天然鹵水或注水溶解地下岩鹽得到的鹵水,用圓鍋、平鍋加熱煎煮或用真空、熱壓蒸發、濃縮成鹽;鑽井水溶開采地下岩鹽,生產直接用作制鹼原料的鹵水;直接采出地下岩鹽和鹽湖中天然結晶的石鹽;按用途對原鹽進行加工;從制鹽母液中提取其他化工產品。制鹽工業既是採掘工業,又是加工工業。鹽的生產常集中在部分地區,銷售遍及各地。鹽是最古老的商品之一。
4歷史沿革編輯
制鹽工業歷史悠久,其發展經歷了由原始手工生產、手工機械生產到機械化、現代化生產的過程(見制鹽技術史)。
人類最早是採集自然界存在的鹵水和鹽,包括地表天然鹵水和岩鹽及海濱窪地自然結晶的鹽,供給食用。中國在5000多年前,就開始刮取海濱鹹土,淋鹵煎鹽。有天然鹵水的地區,曾採用「先燒炭,以鹽井水潑之,刮取鹽」的生產方法。戰國末期,四川開始掘井、汲鹵、煎鹽。齊管仲(公元前?~前645)實行「官山海」政策,即鹽由官民並制,產品全部由官府統一運銷。但由漢代至明代,除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到唐玄宗開元十年(722)的139年間,開放全國海灘、鹽井、鹽湖,任民自由產銷外,其他歷代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大都實行專賣制度,以嚴刑峻法控制著鹽的產銷,以徭役的形成強迫鹽戶產鹽,生產者役作極苦,還要負擔繁重的鹽課,因而嚴重地阻礙了生產的發展。雖然隋、唐之際,山西湖鹽生產已形成「墾畦澆曬」的新工藝,宋、元之際,福建海鹽生產已部分採用曬鹽法,但生產規模小,工具設備簡陋,生產者之間只有簡單的協作,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狀態。
井礦鹽的情況有所不同。四川在宋代出現了卓筒井,首次使用鑽頭(「圜刃」銼)鑿井。由明代到清代,手工機具逐漸完備,分工協作逐漸明確,商業資本日益轉為產業資本。隨著外地遊民的流入,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到清代乾隆(1736~1795)、嘉慶(1796~1820)年間,自貢鹽業已進入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階段。1835年以後,黑鹵井、岩鹽井、深層天然氣井的相繼開鑿,又為鹽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和能源。岩鹽井自然溶浸通腔,一井注水,多井出鹵,促成了有關井戶的聯合,大大促進了鹽區工場手工業的發展。
在產業革命的影響下,19世紀中葉以後,一些技術較為發達的國家,其井礦鹽的鑿井、汲鹵、制鹽,海鹽的納潮、制鹵、結晶、收鹽、集運,湖鹽、礦鹽的開采,相繼採用了機械設備,生產規模日益擴大。中國自貢鹽區1912年採用了蒸汽機車牽引汲鹵,1925年天津漢沽鹽場採用了柴油機帶動水泵揚水,其他一些海鹽區也逐步開始採用機械,但發展緩慢。1910~1949年,中國年產鹽量由178萬噸增加到298萬噸,平均每年僅遞增1.3%。1949年以後,中國的制鹽工業才得到迅速發展,並逐步實現機械化、現代化的大生產。
5制鹽工業原料編輯
世界已探明的鹽的資源總蘊藏量約為 64×107億噸。其中海水(包括海底沉積物)含鹽量為43×107億噸,岩鹽為21×107億噸,鹽湖和地下天然鹵水為3100億噸。新的岩鹽礦床還在不斷發現。
海水
海洋面積佔地球總表積的70.8%,海洋的平均深度約3800m。海水中已發現含有
80多種化學元素,形成多種溶解鹽,總含鹽量3.5%左右。其中氯化鈉的含量為2.7%左右,是重要的制鹽原料。
岩鹽
地殼中的氯化鈉固相沉積物。是在封閉、半封閉的沉積盆地中,有利的地質構造和乾旱氣候條件下,富含鹽分的水體逐漸蒸發、濃縮、沉積而成。其鹽類物質來源於大陸,沉積條件純屬內陸盆地的為陸相礦床,礦體單層厚度較薄,常與芒硝、鈣芒硝、石膏、硬石膏等共生;鹽類物質來源於海洋,沉積條件與海洋密切相關的為海相礦床,礦體單層厚度較大,含有鉀、鎂、溴、碘等多種成分;鹽類物質來源陸地和海洋,沉積條件介於陸相和海相之間的為海陸交互相礦床。岩鹽礦體在強烈的構造力和重力作用下,易產生塑性形變隆起,形成鹽丘,它幾乎由純鹽組成,是極好的岩鹽礦藏。世界岩鹽的蘊藏量以美國為最多,約佔世界總量的30%;蘇聯、加拿大、聯邦德國共約佔55%~60%。中國的岩鹽資源主要分布於四川、雲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河南、廣東、青海、新疆、西藏等地。
鹽湖
第四紀以來形成的石鹽和鹵水礦床,分布在世界乾旱的內陸閉流區,分為南、北半球兩個鹽湖帶和赤道鹽湖區,以北半球鹽湖帶為主。一般為固相和液相共存,也有鹵水湖和干鹽湖。在30多個擁有湖鹽資源的國家中,中國居首位,蘊藏量佔世界總量一半以上,青海的柴達木盆地有「鹽世界」之稱;其次是蘇聯、美國,還有澳大利亞、衣索比亞、利比亞、摩洛哥等國。
地下天然鹵水
沉積岩形成時,封存在礦物或岩石縫隙和裂縫中的海水、地下含鹽泥漿冷卻時凝成的鹵水或地下溶濾鹽類礦物而形成的鹵水。分布於世界20多個國家,以美國、中國、馬來西亞、以色列、衣索比亞、蘇聯等國較多。其中除含氯化鈉等鹽類外,還有溴、碘、硼、鉀、鍶、鋰、銣等物質,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6中國制鹽工業編輯
50年代以來,中國的制鹽工業發生了明顯變化,產量迅速增長(表1),躍居世界第3位,僅低於美國和蘇聯。1952年產鹽
494萬噸,超過了歷史最高年產量(1943年產鹽391.8萬噸)。1979年以後,制鹽工業引進先進技術,進一步發展生產,並注重質量的提高和品種的開發。1989年產鹽量2827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1950~1989年的40年間,產鹽量增長11.47倍,平均每年遞增6.2%以上。1989年共有大中型鹽場27個,其產量約佔全國的60%。
制鹽技術上有了很大進步。海鹽生產改進了工藝,採用了塑料薄膜苫蓋結晶池的新技術。許多鹽場收鹽、集運、堆坨等主要操作工序實現了機械化;鑽井普遍採用了旋轉鑽和大型渦輪鑽;汲取地下天然鹵水採用了氣舉法和潛鹵泵;岩鹽開采推廣了各種鑽井水溶開采法和硐室水溶開采法;制鹽採用了真空蒸發、離心機脫水、沸騰床乾燥、皮帶機輸送和機械包裝;湖鹽區主要鹽場都使用了大型聯合採鹽機(船)和水力管道輸送。
國家發改委近日核准了江西富達有限公司年產50萬噸真空制鹽項目。該項目總投資26366萬元,建設規模為年產精製鹽50萬噸,無水硝3.5萬噸。這是自國家投資體制改革,明確制鹽行業實行核准制以來,發改委核準的第一個制鹽項目。[3]
「十一五」期間,我國制鹽行業發展迅速,原鹽產量年均增長12.26%左右,質量大幅度提高。當前我國鹽業政策市的特點明顯,專營制度改革處於搖擺階段,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業的發展。統計數據顯示,2006-2010年制鹽行業銷售收入增長率依次為19.95%、4.47%、24.15%、4.09%和27.30%,增幅波動較大;同時,利潤總額增長率也隨之波動。
我國制鹽行業經過六十年的發展,調整是目前的必然選擇。創新鹽業改革模式,給鹽業企業帶來新的活力是制鹽企業的首要任務。行業內兼並、整合重組,淘汰落後生產力,實施產銷聯合、跨區域跨行業聯合重組、優化產業布局是我國制鹽行業今後的發展方向。目前,已有許多制鹽企業在行動,為自身的發展,兼並重組、實施多元化,與下游聯合,延伸產業、發展循環經濟,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
7世界制鹽工業編輯
隨著社會需要量的不斷增長,50年代以來的約30年中,世界產鹽量增長兩倍多。年產鹽量在100萬噸以上的國家,除中國外,還有18個(表2)。世界鹽業的進出口總量1985年為4250萬噸,其中進口量為1776萬噸,進口最多的國家日本為683萬噸;出口量為2474萬噸,出口最多的國家是澳大利亞為495萬噸左右。還有一些國家,如美國、蘇聯、英國等,既出口也進口。以美國的進出口量為最大,1985年進口563萬噸,出口82萬噸。
當今世界制鹽企業逐步大型化,如蘇聯1955~1975年,大中型鹽廠的產量擴大1.6倍,小廠則逐步關閉或合並;歐美國家的制鹽企業則相繼組成公司,從科研、設計到生產、銷售,統一經營。美國12家大公司的產鹽量佔全國產量的88%(1974)。英國帝國化學公司幾乎壟斷了全國鹽業。
制鹽設備日益大型化、自動化。50年代真空蒸發制鹽設備大多是三效或四效,60年代以後發展為五效或六效。在電力充足、電價低廉的地區,還採用熱壓蒸發。如法國懷汀費爾蒙特公司在義大利建立的熱壓蒸發制鹽設備,生產能力達150萬噸/年,生產操作高度自動控制。
趨勢
制鹽工業除企業大型化、設備自動化外,還向綜合利用、生產多樣化方向發展。以鹽為基礎,廣泛經營有關的化學工業,如美國的道化公司、荷蘭的阿克蘇鹽類化學公司等都是既產鹽又生產燒鹼、純鹼、塑料和多種有關的化工產品,形成綜合性的跨國集團公司。
鹵水直接用於生產鹼工業,可省去鹽廠的結晶工序和鹼廠的化鹽工序,提高了生產效率,有利於機械化生產,如美國直接使用的鹵水析鹽量已佔產鹽總量的48%(1985)以上。此外,一些有條件的國家還把制鹽與海水淡化結合起來,用淡化海水得到的鹵水制鹽。
把海水加以提煉,可擁有100億人吃50年的鹽。
❻ 人們最早在什麼時候開始吃鹽
中國關於食鹽製作的最早記載是海鹽。古籍記載,炎帝(一說神農氏)時的諸侯夙沙氏在山東膠東一帶首創用海水煮制海鹽,即所謂「夙沙煮鹽」。夙沙煮鹽可視為中國海鹽業的開端,夙沙氏是中國海鹽的創始人。
鹽資源的早期利用與傳說
人類在對鹽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積淀了豐厚的鹽文化,留下了無數美麗而富有詩意的傳說。
1、舜帝南風歌
相傳在虞舜時期,山西運城鹽湖周遍的人們發現並開發當地鹽池資源,取天然結晶鹽食用。舜帝來鹽池巡視,感慨萬千,曾撫琴歌唱:「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意思是說:夏季的南風,使解池沿岸的鹽水迅速蒸發,凝結成為鹽顆,她解除了百姓的淡食之苦;南風吹來,滋生鹽粒,朝取暮生,暮取朝復,取之不竭,成為當地百姓的主要財源。
2、夙沙煮鹽
中國關於食鹽製作的最早記載是海鹽。古籍記載,炎帝(一說神農氏)時的諸侯夙沙氏在山東膠東一帶首創用海水煮制海鹽,即所謂「夙沙煮鹽」。夙沙煮鹽可視為中國海鹽業的開端,夙沙氏是中國海鹽的創始人。
3、黃帝、炎帝與蚩尤為鹽而戰
據傳,炎帝與黃帝為了爭奪古代盛產池鹽的山西解池,雙方在阪泉(阪泉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打了三次大仗。最後,黃帝收服了炎帝,炎帝的部族並入黃帝部族,黃帝取代炎帝成為華夏眾部落的首領。此戰號稱「中華第一戰」。炎黃部族為爭奪池鹽而戰,為爭奪池鹽而統一,成為中原地帶最強大的部落聯盟,也就成為中華民族的雛形。後來黃帝和蚩尤又在此交戰,並活擒了蚩尤。黃帝在解池附近戰炎帝、擒蚩尤等活動的傳說和遺跡,正是氏族時代東方部落爭奪鹽池資源真實寫照,足見鹽在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4、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鹽宗廟宇——池神廟
在古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的鹽池北畔卧雲崗上,矗立著巍峨的池神廟,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祭祀鹽宗的廟宇,唐以前,解池已建有盬宗廟。
據傳說,唐代宗大歷十二年(777年),因陰雨連綿使鹽池露天生產受到很大損失,當時兼任河東租庸鹽鐵侍御史的崔陲時祈禱天佑,天晴後鹽池裡竟然「紅鹽自生,盈掬傾筐,或繭或粟,形攢伏虎,色沏丹砂,古之未有」。戶部呈報給皇帝,唐代宗派人核查屬實,遂認為鹽池生紅鹽,上古未有,是「祥瑞之兆」,不但「編於史冊,薦於郊廟」,而且於冬十月,詔賜池名日「寶應靈慶」,並立鹽神廟,封池神為靈慶公。從現存史料及珍貴照片上獲悉,鹽神廟前曾書有一副對聯:「東海栽玉樹,西池生金霞」,傳說是呂純陽的手筆,橫批為「地接天寶」,傳說為韓湘子所書。呂純陽與韓湘子都是傳說中的仙人,他們的筆墨給古老的池神廟增添了無限的「縹緲仙機」。
人類采鹽最早使用的方法是從含鹽量高的乾涸河床或湖床刮下鹽結晶塊。但沒多久人們便發明了較復雜的產鹽方法。
第一種常用的鹽是海鹽。海鹽的取得主要是在氣候和地質條件適合的海邊開發鹽田,依靠日曬和自然蒸發,從而使鹽分析出。世界上許多地方的海邊都出產海鹽,如亞洲的中國、韓國、印度;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歐洲的地中海沿岸等是海鹽的大產地。
❼ 什麼時候在沿海地區可以曬鹽
用傳統工藝夏天肯定不行,秋冬啊
❽ 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各題。材料一: 湖鹽是人類最早發現和食用的鹽類之一,對中華文明的產生和發展
(1)西北(或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或500mm等降水量線以西,或內流區)的山間盆地。 (2)封閉而低窪的盆地地形,利於流域內的河流及冰雪融水向湖泊匯集;湖水難以外泄。利於湖泊鹽分的積累。乾旱的氣候條件下,湖泊的蒸發量超過補給量,湖水的含鹽量增加。 (3)合理,開采無機鹽,延長生產鏈;開發利用鹽湖生物資源;種植湖緣耐鹽農作物;開發鹽湖旅遊項目。 (4)平坦的泥質海灘,背風坡,降水少,日照時間長;西;氣溫高;氣候乾旱,蒸發量大 |
❾ 長蘆鹽場曬鹽最佳時間
長蘆鹽場位於渤海沿岸,海岸線漫長、寬廣,地形平坦,適合曬鹽;該區域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冬春季節降水少,夏季高溫,晴天多,有利於海水蒸發;
鶯歌海鹽場位於位於背風坡,氣候乾燥,晴天多,利於曬鹽.
故選:D.
❿ 鹽是怎麼來的
我國的海鹽一般是通過開辟鹽田後日曬來的。
我國的海鹽生產,一般採用日曬法,也叫「灘曬法」,就是利用濱海灘塗,築壩開辟鹽田,通過納潮揚水,吸引海水灌池,經過日照蒸發變成鹵水,當鹵水濃度蒸發達到波美25度時,析出氯化鈉,即為原鹽。
日曬法生產原鹽,具有節約能源,成本較低的優點,但是受地理及氣候影響,不可能所有的海岸灘塗都能修築鹽田,所有的季節都能曬鹽。空氣乾燥,日照長久,蒸發量大,鹽的產量就高,反之,產量就低。在我國的北方鹽場,只有3月至11月才是曬鹽季節。
(10)澳大利亞什麼時候曬鹽擴展閱讀
海鹽可以補充人體內的微量元素。無論是什麼食品含有的微量元素都是有限的,目前含有微量元素最多的就是海鹽,這是由海鹽生產工藝和原料決定的。
海鹽的生產過程是將海水納入灘田,利用陽光風等自然條件進行蒸發濃縮析出的氯化鈉。生產過程是純天然、綠色的產品。在海鹽析出的過程中,海水中的微量元素也會隨著氯化鈉的析出而帶出來。
海水中含有80多種元素,帶出來的微量元素基本都是有益元素,因為,從海水納入灘內濃縮到氯化鈉結晶析出,是一個慢長的過程,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濃縮的海水中絕大部分重金屬元素大量減少。
一方面是重金屬較重,在海水濃縮的過程中沉澱濃縮在池子底部。二是近海海邊和灘田的初級濃縮池子生長著不同的藻類,有藍藻、褐藻、綠藻、紅藻、硅藻等,這些藻類吸附銅離子、鎘離子、鉛離子、鎳離子、鋅離子、錫離子、銅離子。
所以說海鹽不只是簡單的調味品,還是人體中最佳的微量元素補充來源。在用鹽上選擇海鹽,補充食物中微量元素不足的問題,可以達到均衡人體對微量元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