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評價樂隊ACDC
這個樂隊很有實力,算是搖滾界的強者。
AC/DC樂隊,澳大利亞搖滾樂隊,現成員有安格斯·揚(Angus Young)、史蒂夫·揚(Stevie Young)、克里斯·斯萊德(Chris Slade)、艾克索·羅斯(Axl Rose)。
1973年,馬爾科姆·楊(Malcolm Young)和安格斯·揚在悉尼創建該樂隊。1975年,發行首張專輯《High Voltage》。1980年,發行第七張專輯《Back in Black》,其全球銷量超過5000萬張,是銷量最高的搖滾樂專輯。
1981年,發行第八張專輯《For Those About to Rock We Salute You》,登上美國公告牌專輯榜榜首。1988年,AC/DC入選澳大利亞唱片業協會名人堂。
1989年,發行第十一張專輯《Blow Up Your Video》,樂隊憑借專輯入圍第31屆格萊美獎最佳硬搖滾/金屬演奏獎,這是他們首次入圍格萊美獎。1995年,發行第十三張專輯《Ballbreaker》。
⑵ 一個澳大利亞的樂隊,存在了25年,誰知道是什麼啊
柔和歌特樂隊Dead Can Dance(死亡之舞)
樂隊成立於1981年 距離 2006年 剛好 25年
Dead Can Dance的傳略
成員: Brendan Perry / Lisa Gerrard
Dead Can Dance(以下簡稱DCD)-死神之舞,這個在黑暗中婀娜多姿起舞的樂隊,以最大的可能表現了黑暗樂風獨具特色的魅力,即無限優美的施律,不食人間煙火的主音空靈飄盪和中東色彩的神秘樂聲層層浸染於西塔琴落寞的抽泣中,響板孤獨而輕盈的點擊,使你置身於明暗世界。 真正靈魂的東西是隱藏在音樂中深厚的文化和宗教底蘊以及不可避免的縹緲黑暗的氛圍。
DCD於1981年成立於澳大利亞,成立之初,除了兩位核心舞者,主音Lisa Gerrard, 吉他手Brendan Perry之外,還有兩位成員Paul Erikson和Simon Monroe. Brendan Perry在這之前一直是澳大利亞著名朋克樂隊the Scavengers的主音吉他手。而在82年前不久,Brendan Perry和Lisa Gerrard決定前往倫敦發展,不到一年,他們就和英國最著名的獨立唱片公司4AD簽了約。1984的春天,他們將以前四年寫的一些作品集結成了一張同名專集發行。年末時,又為4AD旗下另一樂隊的首This Mortal Coil的首張專集「It』ll End in Tears」, 貢獻了兩首作品。自1985年的一張EP「Garden of the Arcane Delights」之後,DCD發行了他們的第二張專集「Spleen and Ideal」,在英國拿到NO。2的同時,也為他們建立起了對宗教的瘋狂熱愛。
隨後的幾年,兩張出色的專集 「Within the Realm of a Dying Sun」 和「 Serpent』s Egg」的發行 不僅使DCD成為電影配樂的熱門,Lisa Gerrard也開始涉足影壇。1900年,DCD發行了他們的第五張專集Aion,也是在這一年,DCD在美國開始了他們的第一次巡演,獲得了相當大的好評。因此在1991年一張類似於精選的「A Passage in Time」在美國首次發行。而93年秋天發行的 「Into the Labyrinth 」無論在美國還是歐洲都取得空前成功。DCD在巡演中的LIVE專集「Toward the Within」於1995年發行。DCD的世界性巡演則是在他們的最後一張專集「Spiritchaser」發行之後。
Dead Can Dance的兩位成員Brendan Perry和Lisa Gerrard都是愛爾蘭後裔,1980年他們在澳洲墨爾本相遇後,共同開發並分享著彼此對音樂、文學和視覺藝術的熱愛,第一首作品"Fast Forward"被澳洲的一家小公司收錄在一張聖誕節合輯里,算是D.C.D.初試啼聲的佳作。1982年,D.C.D.前往倫敦,尋求澳洲市場外的成功機會,經過一年的摸索,終於被4AD相中簽約,在隔年3月為他們出版首張同名專輯,紀錄D.C.D.成軍4年間的心血創作。
1984年底4AD計畫發行This Mortal Coil第一張合輯,D.C.D.有兩首作品入選,分別是"Dream Made Flesh"和"Waves Become Wings",緊接著他們以個人名義推出的另兩首新曲"It'll End In Tears"和"Garden Of The Delights"也迅速的問市,其中在單曲內頁里發表了Brendan Perry的繪畫作品,是D.C.D.多面向才華的一次成功表現。
1985年D.C.D.第二張大碟"Spleen And Ideal"出版,在英國獨立排行榜上一路攀升到第2名,86年年初,因為廣大樂迷的催促,D.C.D.排出量少質精的演唱會場次,與聽眾直接溝通,同年並藉 4AD合輯"Lonely Is An Eyesore"發表兩首新作"Frontier"和"TheProtagonist"。
在1987年發表第3張專輯"The Realm Of A Dying"後,D.C.D.搬入英國政府配給的國宅中,過著近乎是城市隱士的生活,為下一張專輯"The Steppents Egg" 撰寫詞曲,並運用自己的錄音器材錄制完成整張專輯,期間幾乎沒有和外界有任何往來,使樂迷對他們的神秘更為敬畏。就當全世界都以為D.C.D.已經決心脫離塵世時,他們卻又走出來和大眾媒體見面,不但為西班牙名導Augustin Villaronga的坎城開幕片"Moon Child"做配樂,女主唱Lisa Gerrard還在電影中稱職的出飾一角,使很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90年代起,D.C.D.這個有10年歷史的老牌樂團活動更加頻繁,第5張專輯"Aion",真誠表達出D.C.D.一向根本溯源的立場,作品裡透露了自中古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宗教音樂和美學觀念的影響。肇始於89年和電影媒體愉快的合作經驗,91年Lisa更積極的拓寬藝術領域,她承諾為Temeno製作的希臘名劇「伊底帕斯王」譜寫配樂,並且參與多次藝術季活動,得到英國劇評們的認同。
1992年,美國唱片界紛紛向D.C.D.招手,於是4AD整理出所有錄音作品中的精華,加入兩支口味清淡的新曲"Bird"和"Spirit",在新大陸發行了題名為"A Passage InTime"的精選輯,向美國對D.C.D.樂風不熟悉的聽者投石問路,吸引了大批包容力較強的消費者,其中包括許多學術、文化界的人士,也為D.C.D.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合作關系,例如美國製片Mark Magidson和導演Ron Frilke在開拍新片"Baraka"時就選上D.C.D.的舊作"The Steppents Egg"做主題曲,另外法國音 樂家Hector Zazou製作紀念魔鬼詩人韓波逝世一百周年的概念專輯時,也慕名邀請D.C.D.撰寫兩首作品,在這張經典專輯里跨刀的藝人還有John Cale,David Sylvian,Bill Laswell和板本龍一等人。
1993年,D.C.D.最暢銷的專輯"Into The Labyrith"出世,這是他們在4AD旗下發行的第6張專輯,錄音和製作的過程全都是在Brendan隱居的愛爾蘭修道院里完成。Lisa則在工作告一段落後,回到澳洲維多莉亞山中的老家和父母團圓,這張大碟就在兩位主角缺席,幾乎完全不做宣傳的情形下,神奇的賣出了50萬張。同年9月至11月間D.C.D.展開第一次世界性的巡迴演唱,和許多優秀樂手一起在舞台上不斷探索自己作品的可能性。
1994年,D.C.D.在加州一間歷史悠久的劇院舉行多場演出,同時在現場收音,拍攝影片和專輯"Toward The Within",導演工作由舊識 Mark Magidson 擔任,影片還沒拍完就已受邀到加拿大蒙特婁影展做首映,同名專輯中發表的新作,仍然保留了一貫的樂風,塞爾特民歌,中世紀音樂,文藝復興的詩歌吟唱和來自中東、北非的音樂素材,讓"Toward The Within"非常的「世界音樂」,至於專輯中收錄的舊作現場演繹版本,呈現了不俗的新鮮感。隔年Lisa Gerrard推出他的第一張個人專輯"Mirror Pool",與澳洲維多利亞交響樂團共同合作將中古世紀的詩歌與古樂融入現代的編曲中,是一張音樂史上少有的發燒鉅作,不過在此同時,D.C.D.解散的傳說頓時也成為樂壇注目的焦點。
其實D.C.D.的新片發行計畫一直都列於4AD的發行時間表中,只是從專輯"Into The Labyrith"開始,Lisa和Brendan兩人在創作和演出上已經形成個自的風格,加上"Mirror Pool"的發行,自然造成外界對於兩人關系的疑忌,96 年的新作"Spiritchaser"中,兩人以近乎心靈相通的方式,將概念集中於南美洲的古音樂文化,詮釋出D.C.D.另一種不為人熟悉的音樂領域,從古印地安詩歌的吟唱到秘魯、智利、阿根廷的原始打擊樂,從古樂器的使用到電腦sampling,全在愛爾蘭的修道院里完成,內涵上它可視為"Into The Labyrith" 的延伸,變的是兩人相互吟唱對方的創作,不管是或合或離,呈現出聽覺的最高美感。
⑶ 澳大利亞本土有什麼國際知名的搖滾樂隊
AC/DC啊,澳大利亞的國寶級樂隊。
還有INSX,Born Headless,Alchemist等
⑷ 求澳大利亞一個搖滾樂隊名
Young
&
Restless
是一支來自澳洲堪培拉的樂隊。成員有:
Karina
Utomo
-
主音
Ross
Paxman
-
貝斯手
Nugroho
"Nugie"
Utomo
-
鼓手
&
敲擊手
Josh
Weller
-
吉他手
⑸ ACDC樂隊的樂隊簡介
澳大利亞硬搖滾樂隊AC/DC在80年代成為硬搖滾音樂的主導樂隊之一,積累了多張行銷世界的白金和金唱片。樂隊由安格斯·揚(Angus·Young),一個脾氣火爆的主音吉他手領銜。樂隊成立時他年僅14歲,以後他一直保持「學生」的個人形象。樂隊創作的嗓音沙啞、展示生活壓抑的歌曲贏得了世界上大量的歌迷。樂隊於1973年在澳大利亞的悉尼由生於愛爾蘭的安格斯和其兄弟馬爾科姆(Malcolm,節奏吉他手)組建。原樂隊的組合中包括嗓音粗啞的邦·斯科特(Bon·Scott)、鼓手菲爾·路德(Phil·Rudd)、和貝司手馬克·埃文斯(Mark· Evans)。到1975年他們推出了兩張唱片使他們在國內的歌迷驟然增多,1976年在Atlantic公司推出了澳大利亞現場演出雙張專輯《高壓》(High Voltage),引起世界范圍的矚目,該樂隊在首次巡演中征服了英國。在朋克盛行的時期,1978年AC/DC創作出他們的經典作品、永駐人們記憶的現場專輯《如果你需要的是血,那麼你已經得到了他》(If You Want Blood You've Got It)。隨著繼續在世界的巡迴演出,一系列唱片的頂峰期在《通向地獄的高速公路》(Hightway To Hell)中達到了高潮,它是第一張不是由喬治·揚[他曾在六十年代「輕松節拍」(Easybeats)引起轟動]和他的夥伴哈里製作的專輯,而是由羅伯特·約翰·蘭格(Robot·John·Lange)為美國電台專門製作的,並銷出350萬張,這個樂隊的成功似乎已被確定。1980年2月,歌手邦·斯科特在一次狂飲之後嘔吐引起窒息,悲慘的死去。布賴恩·約翰遜(Brain·Johnson,前Geordie樂隊成員,70年代在英國引起兩次轟動)作為替代加盟樂隊。
⑹ 澳大利亞的搖滾樂隊有哪個比較出名
澳大利亞的樂隊基本上出來一個都很厲害,個個都很棒.
到目前為止在歷史上最出名的應該是INXS了,他們1987的"Kick"專輯是頂峰之作.他們跟U2被並譽為現場演出之王,他們的現場表演電驢上應該還有下的,非常感染人.
重金屬樂隊還有AC/DC,其水準一直很高,我很喜歡.
Midnight Oil也算是當時能跟他們一爭長短的樂隊了,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他們還曾登台演出.
另外一支樂隊,呵呵,有人喜歡有人討厭,就是Nick Cave的The Birthday Party(後來改名叫The Bad Seeds)了.
有一支女聲樂隊,叫frente!,主唱嗓音清亮,風格比較清新,當時他們翻唱New Order的"Bizarre Love Triangle"很熱啊,比原唱旋律動聽多了.
另外以前還聽過一支Grunge風格的樂隊,叫Silver Chair,90年代也比較出名.
⑺ 澳大利亞的搖滾樂隊有哪個比較出名
澳大年夜利亞的樂隊根本上出來一個都很厲害個個都很棒.到今朝為止在汗青上最出名的應當是INXS了,他們1987的"Kick"專輯是巔峰之作.他們跟U2被並譽為現場表演之王他們的現場表演電驢上應當還有下的異常感染人.重金屬樂隊還有AC/DC,其水準一向很高我很愛好.Midnight
Oil也算是當時能跟他們一爭長短的樂隊了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他們還曾登台表演.別的一支樂隊呵呵有人愛好有人憎惡就是Nick
Cave的The
Birthday
Party(後來改名叫The
Bad
Seeds)了.有一支女聲樂隊叫frente啊主唱嗓音清澈風格比較清爽當時他們翻唱New
Order的"Bizarre
Love
Triangle"很熱啊比原唱旋律動人多了.別的以前還聽過一支Grunge風格的樂隊叫Silver
Chair,90年代也比較出名.
⑻ 澳大利亞最流行的搖滾樂隊是哪個
澳大利亞的,我感覺是AC/DC這個樂隊,你看看他們演出的視頻,觀眾比世界盃現場多了好幾倍。鋼鐵俠1和2的主題曲就是他們的
⑼ acdc樂隊是哪個國家的樂隊
AC/DC,最著名的澳大利亞搖滾樂隊,現有五名成員
AC/DC成立於1973年,由原「地下天鵝絨樂隊」成員馬爾科姆·揚(Mlalcolm Young)創建。馬爾科姆弟弟安格斯為樂隊首席吉他手,而當時才15歲姐姐建議穿上校服舞台表演,很快穿著校服的小小吉手就成了樂隊標志。後來樂隊到了墨爾本發展鼓手菲爾·魯德(Phil Rudd)、貝司手馬克·埃文斯(Mark Evans)加入了樂隊,因為歌手戴夫·埃文斯堅持不肯上台表演,所以樂隊成員波恩·斯科特(Bon Scott)就成了他們的首席歌手。樂隊由組合至今,先後出版了不少成績不俗的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