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後,澳大利亞為何拒不接受日本投降呢
二戰時,日本這個彈丸小國發動了瘋狂的侵略戰爭,正由於日本的殘忍,掀起了很多國家對它的仇恨。日本發起了侵華戰爭、731部隊、南京大屠殺等等;日本在整個亞洲犯下了滔天大罪。提起日本估計很多人到現在還是咬牙切齒。
澳大利亞在太平洋有著重要的戰略位置,這是一個富的流油的國家,日本早就惦記許久,一九四一年,日本發動新加坡戰役,13萬英澳軍隊投降,其中有一萬五千人是澳大利亞人,日本面對這些手無寸鐵的俘虜根本不去理會,仍然將無情的刺刀刺向了他們。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九日,日軍突然對澳大利亞德達爾文進行空襲,炸死了一千多人,然而空襲並沒有就此終止,而是一直持續到了一九四三年,澳大利亞經歷了一百多次空襲。因此澳大利亞對日本人恨之入骨。
② 你知道澳軍是怎麼對待這些日軍俘虜的嗎
日本這個小國家專門喜歡狗仗人勢欺凌弱小,看到比自己強大的國家,表現的就跟哈巴狗一樣,現在一想起安倍那副嘴臉就覺得當初大漢朝給日本賜名倭奴國,還真是太有智慧和見地了!二戰中瘋狂泯滅人性的日軍在戰後也就只怕兩個國家,那就是蘇聯和美軍,但是除了這兩個國家之外,還有一個國家也讓日本人後怕,不管日軍投不投降,見人就殺!
倘若中國有這股子狠勁,日本還會有今天的囂張?不過現在美國聯合日韓澳以及印度,想要封鎖圍堵中國的發展,這的確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因為我們的石油大量依賴進口,即使有天然氣,但是汽車行業離不開石油,現在目前開採的油田已經成熟和老化,不能再繼續開采,只能進口,更可氣的是進口價格遠遠高出所謂的國際石油價!特朗普前段時間來訪華跟中國簽訂的億元訂單,百分之80%都是跟能源有關,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急切盼望深海可燃冰的成功實施,這樣就可以完全斷掉被石油國牽著鼻子走,才能真正的挺直腰板!
③ 澳大利亞是如何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以下內容將為大家講述澳大利亞是如何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1939年9月3日英國對德宣戰,澳大利亞和其他英聯邦國家一樣也立即對德宣戰。總理孟席斯向全國正式宣布,澳大利亞因而處於戰爭狀態。參戰後,孟席斯政府立即做出了下列決策:向英國輸送糧食和軍需品;招募軍隊,建立遠征師團;著手進行軍火和軍需生產;准備讓國會通過鎮壓共產黨人的法案。這後一項決策顯然是違背民心的,甚至連丘吉爾都不同意他的這一決策 。
澳大利亞政府的另一項重要參戰措施就是組建遠征軍。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澳大利業陸海空軍作為英聯邦軍隊的一部分,由英國最高軍事當局統一指揮 。
④ 二戰後,澳大利亞為何要17萬日本戰俘的命,還拒不接受日本投降呢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二戰給人造成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在亞洲東南部、在大洋洲、在廣闊的太平洋海域,日本法西斯們在佔領區有恃無恐,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犯下滔天罪行。1945年,美軍的兩顆原子彈震碎了日本帝國這條破船,日本人終於低下了他們高傲的頭顱向協約國宣布投降。大多數國家都接受了日本的投降,像中國這樣飽受日本侵略的國家甚至是放棄了對日索賠,並且從人道主義角度去盡可能輕判戰俘們。這就是中國人所一直奉行的以德報怨。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如同中國一般,你比如說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在東京審判上,中國遞交了32名日軍甲級戰犯,美國遞交了30人,澳大利亞居然遞交了100人。非但如此,他們私自處死日軍高級軍官多大140人。在戰後,澳大利亞政府拒絕接受日本投降,並且還要了十七萬日本戰俘的命,是什麼原因讓澳大利亞對日本恨之入骨呢?
本來一切應該在日本戰敗以後就恢復平靜了,但誰成想一張報紙又引起軒然大波,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原來美軍在佔領日本後從他們那得到一張報紙,上面是一個已經備受折磨的澳大利亞軍人被砍頭,旁邊站著把他斬首的日本軍人。這件事被記者報導到了報紙上,在澳大利亞引起一陣軒然大波。憤怒的民眾要求政府必須嚴懲劊子手。澳大利亞政府也是響應人民群眾的要求,他們非但拒絕日本投降,而且還殺了許多日本戰俘作為報復,據統計在整個二戰中被澳大利亞殺害的日本戰俘達到了十七萬人之巨。
澳大利亞不像中國,他們所信奉的真理就是以血還血,以牙還牙。時至今日在澳大利亞的戰爭紀念館內還有很多辱日的標識。你比如說在剛進入戰爭紀念館的門口處有一面日本國旗,進來的人都會踩踏在國旗上。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地方也標識著“日本人與狗不能入內。”也許只有這樣做才能夠讓憤怒的澳大利亞人民有才有一絲絲報仇的暢快吧!
⑤ 在二戰中要了17萬戰俘命的澳大利亞,為何不接受日本投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對亞洲各國以及其他地區的國家發動了瘋狂的侵略戰爭。這個亞洲上彈丸島國恨不得把整個世界的資源統統都納為己有,但由於它使用的手段過於血腥、殘忍,因此引起了起很多國家對它的仇恨。
新幾內亞戰役確切地說就是一次:“澳大利亞復仇之戰”。
⑥ 澳大利亞如何對付日軍
在二十世紀那個經典的歷史時期,日本人的窮凶極惡是出了名的,原來在西方眼裡那個文質彬彬的矮個子在完全釋放出野性之後會和野獸如此之像,強奸殺人,所到的地方無一不是屍橫遍野,佔領地人民被折磨的苦不堪言。
但是澳大利亞人不同,同樣是獨佔一整個大陸,他們的血性被激發出來之後不可阻擋,在最關鍵的一戰中,曾經整個戰場數個小時都沒有停止,是因為澳軍在和日軍肉搏,能刺刀見紅的部隊,在當時的西方軍隊,真的不多了。而且在圍困日本新幾內亞守軍的時候,他們將日軍餓到人吃人的地步,而且不接受投降,抱著錯殺也不放過的精神,生生將十幾萬敵人殺死。直至今日,日本人還對他們的兇殘心有餘悸。
⑦ 二戰時期澳大利亞為什麼要殘殺日本戰俘
因為日軍攻佔澳大利亞領土時,殘殺過澳大利亞軍隊士兵,和無辜當地人,為了報復而殘殺戰俘。
1941年,日本攻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時候,13萬英澳軍隊投降,其中有15000澳軍。因為澳軍作戰勇猛,對日軍傷害較大,所以日本人對待澳大利亞人十分殘忍,一半澳軍戰俘被處決。
1942年,日軍突然空襲了澳大利亞,炸死了1000多人,這是澳大利亞幾百年來唯一一次被軍事打擊,所以澳大利亞從此跟日本結下了深仇大恨。
後來美國大軍反攻日軍,日本開始節節敗退,澳大利亞人報仇的機會來了,在東南亞戰場上20萬日本戰俘被殺了17萬人。
每次打掃戰場時,很多澳大利亞人拒絕接受日軍投降,即使已經放下武器,也會拿著機關槍一頓狂掃,以此來泄憤。
(7)二戰澳大利亞如何對待日本擴展閱讀:
日本士兵向來以敢於拚命聞名,但遭遇到不會再投降的澳大利亞軍隊後,簡直是噩夢的開始:據後來倖存的日本軍官回憶,當時的澳軍嗜殺日本士兵簡直到了入魔的地步。
他們不僅見到日軍就兩眼發紅、不死不休,而且戰後還向戰場上的日軍屍體瘋狂補槍;新幾內亞氣候溫暖潮濕,有些日軍就會被澳軍堵在洞里,他們不殺不打,也不接受日軍投降。
日本士兵就這樣身上長著苔蘚,最後活活爛死在洞里,樣子慘不忍睹。而還有些日本士兵,由於堵在洞中沒有補給,最後餓急眼的他們不得不吃同伴的屍首果腹。
日本20萬兵力被殺死19萬人,最後活下來的只有百分之五。這場戰爭絕對是日本在二戰中最大、最慘的一次失敗。
⑧ 日本人與狗不得入內」:二戰後澳大利亞為何如此恨日本人
二戰後,澳大利亞對亞洲的態度發生了改變,由效忠英國轉向跟隨美國,支持並參與美國對日佔領,雖然只是美國的小跟班,但是卻對日本進行著類似於傳統歐洲殖民者的殖民行為。在本文中,你將看到戰後初期日本被澳大利亞佔領軍欺壓的「屈辱」歷史。
美國於1945年8月底開始了對日本的軍事佔領,到1952年撤離日本之前,美國軍隊幾乎重塑了日本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盡管日本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殖民地,但是這段時期的軍事佔領多少還是給日本打上了殖民主義的烙印。聯軍最高統帥、美國戰爭英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崇尚傳統的殖民方式。他按照過去殖民帝國的做法下令沒收日本的土地和財產,重建這個國家的經濟,從位於東京被稱為「小美國」的基地發號施令干預日本政府的大小事務。眾所周知的是,麥克阿瑟拒絕與日本人握手,認為這樣做相當於認可日本與美國處於平等地位。在美國佔領期間,甚至日本天皇都必須對麥克阿瑟行正式的鞠躬禮而不是體現民主精神的握手禮。許多日本人都對德高望重的天皇不得不向美國人鞠躬一事感到震驚,這也意味著日本人必須對美國俯首稱臣。
艾克爾伯格將軍(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與澳大利亞軍隊
這種殖民意義也延伸到了士兵們的私人生活領域里。澳大利亞士兵有史以來第一次在有家屬陪同的情況下執行海外任務。軍隊為家屬的到來在佔領區內建起了一幢幢獨棟平房,當家屬到達時,近500名婦女和600多名兒童住在這里,讓人不禁以為這里是永久定居點而不是軍事佔領區的暫住地。弗蘭克·克盧恩把這一定居點與英國統治印度全盛時期的英國衛戍部隊相比較,從帝國擁護者的立場對此大加贊賞。令人詫異的是,澳大利亞士兵在日本的生活水平遠遠高出他們在國內所能實現的。所有軍官和許多士兵家中都有日本「女僕」或「男僕」負責做飯、清潔和家務。有孩子的軍官和士兵家中通常都有一個以上的傭人,甚至連單身漢都有家政人員照顧。這種生活對於英聯邦佔領軍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因為在國內只有最富有的家庭才能雇得起傭人。許多人不知道應該如何對待這些家政人員。《英聯邦佔領軍規定》建議他們做到「舉止得體、冷淡有禮」。多數人由於沒有與傭人打交道的經歷,於是紛紛效仿起了曾經的殖民者。他們像那些遍布亞洲的歐洲老牌殖民者一樣,不管傭人年紀大小一律稱呼他們為「女孩兒」或者「男孩兒」。連隨軍兒童也對他們的日本保姆頤指氣使。克里斯汀·德·馬托斯認為,這種稱呼是殖民主義行為模式的典型代表,目的是為了「創造並強化西方殖民者在亞洲的特權地位」。
軍方高層也鼓勵這種殖民主義行為。當時佔領軍的指揮官是澳大利亞人約翰·諾思科特、賀瑞斯·魯濱遜和威廉·布里奇福德。他們認為特權和奢華享受是軍事佔領的重要組成部分。軍方不僅要求傭人的服務,還徵用了14家豪華酒店供部隊和隨軍家屬舒適地療養和度假。其中最著名的一家是川奈酒店,士兵和家屬在這里整日打高爾夫、喝皮姆酒(Pimm』s),充分享受著作為統治階級的特權。這種情況使得許多人抱著殖民者的心態在佔領區生活,並且認定西方人在亞洲就應該享受特權生活。
跟喝皮姆酒這種看似無害的舉動相比,澳大利亞士兵試圖在佔領區創造殖民文化的做法則要嚴重得多。英聯邦佔領軍高層不希望士兵與日本人「結交往來」,明令禁止他們進入當地餐館、酒吧、電影院、劇院、公共澡堂和平民家中。禁令之所以如此嚴苛,部分原因是為了安撫國內民眾在得知日本人虐待澳洲戰俘後產生的強烈反日情緒。有些媒體以佔領軍中性病感染率急劇上升為證據暗示佔領軍士兵與他們仇視的日本人保持著親密關系。《悉尼先驅晨報》1946年的一篇報道就譴責了與日本人為友的行為,認為這么做「有損軍隊威望」,並且聲稱澳大利亞士兵「能夠也必須被日本人尊重」而不是與日本人為友。公眾對英聯邦佔領軍的支持也開始動搖了。一直致力於在國內輿論界維護佔領軍聲譽的弗蘭克·克盧恩則堅稱,佔領軍非但沒有與日本人為友,反而認為「是時候該好好管教管教日本人了」,還引用了一名中士說的「決不跟這些混賬東西為友」的話。
澳大利亞之所以如此積極地展現其對日本的強勢和權力實在是因為這種機會千載難逢。美國率領聯軍佔領日本,澳大利亞不過是它的小跟班而已,在大多數有關軍事佔領日本的歷史記載里都沒有提及澳大利亞。人們對澳大利亞曾是殖民地的歷史還記憶猶新,而日本人直到最近才喪失了自己的龐大帝國。澳大利亞人在日本人手上遭受的屈辱,以及長期以來有關日本種族、政治例外論的看法都使得澳日關系變得更加復雜。澳大利亞軍方領導人對本國「威望」的自信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不過他們還是堅持主張對日本人的統治權力。因此他們在佔領期間不遺餘力地展示著各種趾高氣揚的姿態。
英聯邦佔領軍的部署證明澳大利亞人仍在用帝國主義的眼光打量亞洲。然而人與人的實際接觸遠比這復雜。佔領軍的種種規定無疑是助長了一些帝國主義行為,但是,並非所有澳大利亞人都遵從這些規定。與亞洲的接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多數剛到日本的澳大利亞人都對日本這個二戰中的敵人深惡痛絕,但是與日本人一起生活的經歷使他們的態度逐漸軟化。許多澳大利亞人在目睹了戰後日本困苦的生活後開始同情當地人。佔領軍翻譯克里夫頓的《落花時節》一書不僅揭露了他的同胞在日本的傲慢行為,也反映出他與日本人的友好關系。其他一些士兵也加入了克里夫頓的行列,公然反抗佔領軍頒布的「不得與日本人為友」的規定。澳大利亞人與日本人關系日益親近的一個例證是眾多士兵向移民局提交請願書,要求修改《移民限製法案》,允許他們的日籍妻子和女友進入澳大利亞。這一要求最終在1958年得到通過。羅賓·格斯特甚至認為佔領軍的部署實際上就是澳大利亞與日本開始交往的早期形式。佔領軍以外的澳日關系顯得更為融洽,記者威爾弗雷德·伯切特和皮特·盧素以及傳教士弗蘭克·科爾德雷克和梅達·科爾德雷克的親身經歷都證明,澳日兩國人民的跨文化交往多種多樣,與維護國家威望和耀武揚威相比,好奇、接納與著迷才是兩國關系發展的主流。英聯邦佔領軍及其新殖民主義政策是澳大利亞積極參與亞洲事務的真實寫照,而士兵、家屬與日本人的交往經歷則淡化了這一部署的帝國主義本質。
⑨ 太平洋戰爭,澳大利亞如何對待日軍第六師團俘虜的呢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第6師團,又名熊本師團,屬於戰前17支常設師團中的骨幹力量,武器裝備精良,在日軍中素以作戰勇猛而著稱,一支戰鬥力非常強悍的甲種師團,早在長城的冷口,就擊敗了國軍主力商震的第32軍。
在日本投降之後,10餘萬在澳大利亞手中的日軍戰俘中,據悉最終只剩下1萬日軍存活了下來,澳大利亞甚至要嚷著處決日本天皇。
關於投降澳大利亞第1軍的千餘第6師團官兵的最終結局,本文作者自身始終無法獲知他們的具體命運,估計不容樂觀,本身在戰場上時就飢寒交迫,澳大利亞軍隊也不會輕易放過他們,最終,能存活下來的第6師團殘部官兵中能夠頤養天年者,可能少之又少。
⑩ 澳大利亞在二戰中的意義,為什麼又對日本恨之入骨
澳大利亞,作為太平洋的中心位置,接近中途島,西鄰印度洋北接菲律賓群島,可以對亞太進行封鎖,戰略位置重要,澳大利亞有「坐在礦車的國家」之稱,資源豐富。澳大利亞恨日本,因為日本對澳大利亞人實施種族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