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哪個艦隊發現澳大利亞

哪個艦隊發現澳大利亞

發布時間:2022-07-06 09:53:13

A.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為啥沒發現澳大利亞

鄙人認為鄭和沒有發現澳大利亞的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沿線大陸,駭浪驚濤

公元1606年杜伊夫根號,首次被記載登陸澳大利亞北部,而1770年庫克船長,首次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由此澳大利亞成為英國殖民地。所以從時間看,1606年到1770年,164年間,這些航海者有足夠的時間,利用航海時代的歐洲航船,獨特的適合遠洋的設計,以及朗姆酒價值的發現。海圖星圖的使用諸等。走出一條在駭浪驚濤的大洋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航路

而庫克船長們則是在茫茫大洋中,亡命尋找黃金和珠寶,進而給歐洲的工業革命提供全球資源支持,給歐洲皇室提供揮霍的財富。所以就使命而言,庫克們更易發現澳大利亞

B. 鄭和的艦隊到過哪裡

歷史只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不是歷史學家,沒有必要去考證什麼,只是作為茶餘飯後一個消遣罷了,所以不必太較真,因為無論怎樣,都是一種觀點。

提出中國人發現世界這個觀點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一個英國人孟西斯,他是一名退役海軍軍官,算是一個業余歷史學家,它主要提出了兩大觀點,都非常驚世駭俗,完全跟歐洲中心論唱反調,這老哥也是牛逼!

孟西斯老哥

其中一個觀點是,他主張美洲,澳大利亞,非洲好望角,南極洲等都是由中國人首先發現,並且提出了許多證據,當然並不是每一種證據都十分可靠,也有很多東西聯系不上,畢竟歷史細節大多都遺失了,真與假我們就看看好了!

其二,他還主張中國人點燃了文藝復興,達芬奇很多設計都來源於【農書】以及很多中國古籍,因為達芬奇的很多設計都是在很短時間發明出來,並且跟農書等中國古籍裡面記載的很多機械高度相似,只不過三維化和加了很多細節,比如齒輪,火炮等等。

孟西斯這個老哥也是挺敢說的,不過他也做足了功課,很多證據確實也比較有說服力。

中國人早就到過南非好望角並且繞過好望角,證據就是三幅地圖

第一幅地圖就是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據考證大概繪制於1400年左右,原版已丟失,1420年翻版,現存於日本龍谷大學,這張圖上已經精確的繪制出了非洲的東、南、西海岸,雖然比例不正確,但大體位置和形狀基本正確,歐洲人60年後才到達南部非洲,阿拉伯航海家從未到達過摩洛哥以南,蒙古人也從未到達過非洲--因而這肯定是繞過好望角的人繪制的。但不排除蒙古人西征從其他國家手中得到,那這幅地圖應該更加早於1400年。無論哪種情況,這幅地圖都證明了,第一個發現好望角的人絕對不是葡萄牙人迪亞士,此人1488年繞過好望角!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非洲細節圖

可以看到當時對於非洲海岸的描述,以及錯誤繪制的幾內亞灣

第二幅地圖,弗拉毛羅地圖,它由制圖師弗拉毛羅繪制於1459年,收藏於威尼斯。它是自羅馬帝國時代以來繪制的有關整個世界的第一幅地圖,關於非洲沿岸地形的信息可能來源於達康提--他曾經改變信仰為伊斯蘭教並且通過陸路到過古里(卡利亥特),並且可能見過鄭和的艦隊。這是孟西斯的推斷,他的依據是,達康提在東方經商旅行的時候,正好是中國鄭和下西洋的年代,這個推斷病沒有什麼依據!

弗拉毛羅地圖

原圖上南下北,此圖已做反轉,可以看到好望角以東、印度洋、中國海岸線的存在,還有義大利那個典型的球鞋形狀。

第三幅地圖,皮里雷斯地圖(1513)。該地圖是在羚羊皮紙上繪制的世界地圖,現存三分之一,繪制信息來源目前還未知,但無論如何也比麥哲倫發現麥哲倫海峽(1520)早。

皮里雷斯地圖

左側的陸地為南北美洲,下方陸地為南極洲,右側陸地為非洲西岸以及好望角。

以上三幅地圖說明,好望角並不是葡萄牙人最先發現,至於是不是中國人最先發現,這個不清楚,但最先出現在中國人繪制的地圖中應該是真的,而最早到達麥哲倫海峽的並不是麥哲倫,至於是誰,那就不得而知!

孟西斯還認為鄭和船隊中的周聞去向了北美,洪保,周滿則駛向南美。

他給出的證據相對比較牽強,1,美洲跟亞洲的雞相似,跟歐洲不同。2,菲律賓西南發現的永樂二十一年沉船裡面發現了南美洲特有的用來磨玉米的工具。

他還認為洪保艦隊穿越麥哲倫海峽並發現南極洲,向東橫穿大西洋、印度洋到達澳大利亞西側。

但是,隨著洪保的墓被發掘,這些謎團也基本上被揭開了,根據洪保墓誌銘記載內容來看,主要包括鄭和下西洋時出使國家的先後順序。其中並沒有澳洲和美洲,倒是具體記載了當時寶船的大小,學術界一直認為現留存的文獻中對鄭和寶船的體量記載不實,認為中國古人不可能造出那麼大的船。但是此次墓誌中記載的寶船體量與文獻中基本一致。這就證明了文獻記載的可信度,因此鄭和艦隊和洪保艦隊並未到過澳洲和美洲應該是可信的!

另一個觀點,周滿沿南美洲西海岸向北行駛至厄瓜多,並向西穿越太平洋到達澳大利亞東海岸。

一,1965年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北部拜倫海灣發現極大地木質舵。據描述這個舵長達40英尺,在那個年代只有中國的寶船船隊才擁有這么巨大的舵,即便是百年之後的歐洲都還沒有,更不用說十五十六世紀的歐洲了,

二,伍倫貢的阿勒達拉發現中國古代石雕女神頭像以及一些身穿長袍的亞洲古人雕像,一些歐洲早期探險者敘述等等,但這些證據都很零碎,並不能形成一個清晰的證據鏈,就像船舵那個只有傳說,並無實物支撐,因此可信度還不夠高!

其他還有些觀點匪夷所思,但又具備一些零星而不確切的證據,包括格陵蘭、冰島分散地存在著超過20處的有關中國人的記錄,這些表明了他們的確到過北極。

墨西哥和中國的漆製品在流程、技術、顏料上都很相似。「在許多地區,都可能出現了運用這些物質作為染料的步驟,將它們染於織物的措施如此之復雜,要說這兒是獨立發展起來的,那看起來是不可思議的,更不用說是多次出現這樣的情況??因此,當我們發現在不同的地區使用同樣幾種染料和媒染劑時,我們必須考慮到歷史聯系的可能性,甚至更進一步,特別是根據其他的零零碎碎的相同之處,這樣的接觸應該不但應該重復多次,而且非常緊密。」

圖里奧阿蘭茨和ML加蘭告博士報告稱居住在派里哈山脈山腳下的伊拉帕人、帛琉哈諾人、馬奎塔人的鐵傳遞蛋白進行比較,這些部落是處於滅絕邊緣的原始居民。科學家們發現這些民族中的58%的人身上存在著一種移動緩慢的鐵傳遞蛋白,到現在為止,它僅僅發現存在於居住在中國東南部的廣東省的中國人身上。「這一發現是在南美印地安人和中國人之間存在種族聯系的附加證據。」

加利福尼亞薩卡拉門托河岸40英尺厚的沉沙、淤泥下,地磁儀勘測出一個被掩埋的物體,長85英尺,寬30英尺,形狀與陪同鄭和艦隊的貿易船隻非常相似。挖出的木頭碎塊經碳測定為永樂八年(1410)左右;之後又發現了其運載的種子,其中包含中國特有的種子;發現了15世紀美洲所沒有的大米。

關於這些資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一下,茶餘飯後無聊的時候打發時間也不錯,我們也不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信不信的也沒那麼重要!

C. 澳大利亞曾經是哪個國家的殖民地

澳大利亞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

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CaptainJamesCook)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並宣布這片土地屬於英國。

英國人首先把澳大利亞作為一個流放囚犯的地方。

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長率領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隊共1530人抵達澳大利亞的植物園灣(BotanyBay),當中有736名囚犯。

八天後的1788年1月26日,他們正式在澳大利亞傑克遜港(PortJackson)建立起第一個英國殖民區,這個地方後來人口不斷增長而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一大城市悉尼,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悉尼(Sydney)。

每年的1月26日後來成為了澳大利亞的國慶日(AustraliaDay)。

1790年,第一批來自英國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亞,以悉尼為中心,逐步向內陸發展,至1803年,殖民區已拓展到今日的塔斯馬尼亞。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為土著人。

(3)哪個艦隊發現澳大利亞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聯邦(英語: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簡稱「澳大利亞」(Australia)。

其領土面積7692024平方公里,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海,是世界上唯一國土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因此也稱「澳洲」。擁有很多獨特的動植物和自然景觀的澳大利亞,是一個奉行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

澳大利亞(Australia)一詞,原意為「南方的大陸」,由拉丁文terra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變化而來。歐洲人在17世紀發現這塊大陸時,誤以為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故取名「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原為澳大利亞土著居住地。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殖民者先後抵此。1788年「第一艦隊」的到來使其淪為英國殖民地,1901年組成澳大利亞聯邦,成為英國的自治領地。1931年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

D. 國土巨大卻人煙稀少,300年來澳大利亞為何始終地廣人稀

澳大利亞國土面積769萬平方公里,人口2500多萬人。

中國是960萬平方公理,人口14億。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就知道澳大利亞人口多少了,他們的面積並沒有比我們少太多,人口僅僅只有北京市這么多。

現在澳大利亞是發達國家了,但是,也就是近一些年的事情。之前的澳大利亞窮的人,很多人吃飯都是問題。

即便是今天,澳大利亞也就是幾個沿海城市,才適合人類居住。

以上原因就是為何澳大利亞人口會這么少,不過,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還是很豐富的,他們國家的人,即便是不勞動光靠賣國家的資源,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是會過得不錯的,其實澳大利亞之所以是發達國家,也是和他們賣礦產資源,每一個人分到的錢比較多有關系。

澳大利亞的工業基礎、科學技術發展和歐美日韓等國家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他們就是享受了人口少,礦產資源多的紅利。

E. 英國在18世紀為什麼將澳大利亞作為罪犯流放地

1770年庫克船長發現了澳大利亞,以大不列顛的名義宣布對澳大利亞東海岸地區擁有主權。由於澳大利亞地理位置孤立,同時又由於1782年11月30日美國獨立戰爭結束,美國和英國代表在巴黎簽署和平條約。澳大利亞被認為是流放這些囚犯最好的地方。

於是英王喬治三世決定將澳大利亞作為集中的罪犯流放地。1788年1月26日,一個由11艘船艦組成的艦隊將548名男罪犯和189名女罪犯送到澳大利亞,一直到1840年,澳大利亞一共送了16萬名罪犯。罪犯的小孩由於不在記錄中,人數不詳,估計全部罪犯及小孩,約在20萬人以上。

在接下來的80年裡,大約有16.2萬名被判犯有刑事罪的男女流放到了位於澳大利亞多個不同的罪犯流放地。

(5)哪個艦隊發現澳大利亞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罪犯流放地遺址在201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1306。澳大利亞罪犯流放地遺址並非一個單一的地點,而是一共有11處,分布在新南威爾士州、塔斯馬尼亞州、西澳大利亞州等多處。

這11處遺跡現在全部都已經不再是監獄或流放地,絕大部分都被改造成博物館對公眾開放,有些的知名度還頗高,所以大家在澳大利亞旅遊時,如果對澳大利亞的歷史文化有興趣,可以選取一些參觀下,11處遺跡分別如下:

1、金斯頓和亞瑟谷歷史遺址(Kingston and Arthur`s Vale Historic Area),諾福克島(Norfolk Island)

2、帕拉瑪特舊政府大樓(Parramatta Old Government House)及市立廣場(The Domain),新南威爾士州

3、海德公園軍營遺址(Hyde Park Barracks),新南威爾士州

4、布理肯頓·威爾莫庄園(Brickendon and Woolmers Estates),塔斯馬尼亞州

5、達琳敦假釋局(Darlington Probation Station),塔斯馬尼亞州

6、古大北路(Old Great North Road),新南威爾士州

7、卡斯卡德婦女工廠遺址(Cascades Female Factory),塔斯馬尼亞州

8、亞瑟港歷史遺址(Port Arthur Historic Site),塔斯馬尼亞州

9、煤礦歷史遺址(Coal Mines Historic Site),塔斯馬尼亞州

10、科克圖島監獄遺址(Cockatoo Island Convict Site),新南威爾士州

11、弗里曼特爾監獄(Fremantle Prison),西澳大利亞州

所有流放遺跡中,最著名的是位於塔斯馬尼亞州塔斯曼半島(Tasman Peninsula)上的亞瑟港(Port Arthur),這里有著全澳大利亞保存最完好的監獄,從1830年至1877年之間,這里曾經關押了超過1.2萬名英國重刑流放犯人。

監獄四周高山林立,猶如天然的屏障城堡,對當年的流放犯來講這里也是最陰森恐懼的地方。目前供遊客參觀游覽的有當年犯人建造的古式教堂,火葯庫,牢房和守衛塔等。這里還有一個充滿奇特風格的監獄博物館,裡面展出許多當年的圖片和實物,包括犯人的囚衣、鞭子和鎖鏈等。

F. 澳大利亞是怎麼來得有什麼歷史

來源:澳大利亞一詞,原意是「南方的大陸」,來自拉丁文terraaustralis(南方的土地)。

歷史:

1、1606年,荷蘭人威廉姆·簡士的杜伊夫根號涉足過澳大利亞並且是首次有記載的外來人在澳大利亞的真正登陸,並命名此地為「新荷蘭」。

2、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並宣布這片土地屬於英國。

3、1790年,第一批來自英國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亞,逐步向內陸發展。

4、1900年居民舉行了一人一票的全民公決,用投票決定是否統一成一個聯邦國家,投票結果是六個地方要統一,建立起一個單一的澳大利亞聯邦。

5、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亞獲得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

(6)哪個艦隊發現澳大利亞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國家象徵:

1、國花:澳大利亞國花是金合歡,按照生物學分類,金合歡花來自金合歡樹。金合歡多年來是澳大利亞民間公認的國花,於1988年被正式宣布為國花。

2、國鳥:根據澳大利亞外交部常年的公告,澳大利亞沒有官方認定的國鳥,也沒有任何官方認定的象徵澳大利亞的動物,但澳大利亞民間普遍把鴯鶓認為是象徵澳大利亞的鳥類,並把袋鼠認為是象徵澳大利亞的動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澳大利亞

G. 世界上第一支可以稱得上藍水海軍的艦隊誕生於什麼時候,什麼國家 二戰中的日美算嗎一戰中的英國算嗎

世界上第一支可以稱得上海水海軍的艦隊應該是15世紀的葡萄牙國家艦隊。

15世紀中葉,被稱作「航海家」的亨利為海外探險做了大量的准備工作。1481年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即位後很快就派船遠征,於第2年到達非洲的黃金海岸(今迦納)並建立了要塞,葡萄牙人稱它為聖若澤達米納。

1580—164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並,淪為西班牙的藩屬。葡萄牙藍水海軍的地位逐漸被西班牙艦隊所取代。

19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英國海軍也是典型的海水海軍,二戰中的美、日則更不在話下了。

H. 鄭和下西洋去了哪些國家

鄭和共7下西洋,每次走的路、經過的地方不盡相同的。
共到了30多個國家,但有很多隻是猜測,尚是個迷。
中國學術界普遍認為鄭和下西洋最遠走到了非洲東海岸今肯亞和坦尚尼亞一帶。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曾引地圖學家弗拉·毛羅所言,1420年鄭和艦隊已越過好望角。

3.英國人孟席斯認為,鄭和艦隊1421年到達美洲,比哥倫布早70多年發現新大陸。

4.馬來西亞學者祖菲加提出,鄭和艦隊最遠於1422年達到了南極。

5.澳大利亞菲茨拉德在20世紀50年代就發表了《是中國人發現了澳洲嗎?》一文,認為15世紀時鄭和的船隊有可能到達澳大利亞西北的達爾文港。

上圖選自(英)加文·孟席斯著《1421:中國發現世界》,左下角標注的四條航線均為鄭和艦隊第七次下西洋的分支。

2002年,英國退伍海軍孟席斯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說出了一個驚人的推論:中國的鄭和下西洋艦隊1421年到達美洲,鄭和應是比哥倫布早70多年發現新大陸的第一人。孟席斯的推論震驚西方學術界,他的著作《1421:中國發現世界》也一時成為了最暢銷的圖書。而在中國,孟席斯的推論使一直以來就存在爭議的話題———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哪裡,又一次成為學術界關注的話題。

隨著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臨近,隨著孟席斯的《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文版在國內出版,關於這一疑問的爭論也越加激烈。鄭和是僅僅止步於非洲東海岸,還是達到了地中海,首次發現了美洲,甚至曾抵達南極?一切的問題都顯得那麼撲朔迷離,而又神秘。

明史記載鄭和最遠到達非洲東岸

一直以來,中國學術界有關鄭和下西洋的研究,大多都是依靠歷史文獻記載。《明史·鄭和傳》以及鄭和助手馬歡的著作《瀛涯勝覽》中,都記載著鄭和下西洋最遠走到了非洲東海岸木骨都束、竹步、麻林,也就是今天肯亞和坦尚尼亞一帶。

鄭和七次下西洋所經過的國家和地區,據《明史·鄭和傳》記載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里、滿刺加、勃泥、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里、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里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剌哇(今索馬里境內)。

而《明實錄》多處記載派遣鄭和出使西洋各國,其中包括位於非洲的一些國家。如:「永樂十四年十二月丁卯,古里……木骨都束……不剌哇……麻林……諸國及舊港宣慰司使臣辭還,悉賜文綺、襲衣。遣中官鄭和等齎敕及錦綺、紗羅、彩娟等物,皆往賜各國王。」「永樂十九年正月戊子,忽魯謨斯……不剌哇、木骨都束……十六國遣使貢名馬、方物,命禮部宴勞之。癸巳,忽魯謨斯等十六國使臣還國,賜鈔幣表裡。復遣太監鄭和等齎敕及錦綺、紗羅、綾絹等物,賜諸國王,就與使臣偕」。

有意思的是,一些考古專家們,還在非洲東海岸發現了有中國古瓷的遺址一百多處。而在這其中出土了很多十四、十五世紀的中國古瓷,學者們也認為這就是當年鄭和下西洋達到非洲東海岸留下的。

如馬文寬、孟凡人所著《中國古瓷在非洲的發現》也詳細介紹了非洲各地發現、出土中國古瓷的情況。據該書介紹,在非洲東海岸索馬里、肯亞、坦尚尼亞境內,發現了很多14、15世紀的中國古瓷。

「這可以作為鄭和航海到達非洲的一個有力佐證。」一直從事海洋地圖研究的專家朱鑒秋在接受許多媒體采訪時都這樣說。

國外學者猜測最遠到美洲或南極

然而近幾年來,不斷有人對這個主流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和反對,以孟席斯為代表的「勇敢者」們似乎認為以鄭和的能力,他應該有更大的作為,應該走得更遠。
除了孟席斯認為鄭和於1421年到達了美洲大陸,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曾引英國地圖學家弗拉·毛羅所言,1420年航行在印度洋的中國式帆船,就是鄭和的船隊。

毛羅在1459年繪制的世界地圖上有關注文,推測1420年中國帆船的航行已越過好望角:「約在1420年,一條來自印度的中國式帆船,由迪布角向南和西南連續航行40天(約2000海里)後返回,在第70天回到迪布角。這艘船正是鄭和船隊的一艘!」迪布角在馬達加斯加島附近,由此向南和西南航行40天,推測已過好望角。所以李約瑟認為鄭和航海已繞過好望角。

更有甚者,馬來西亞學者祖菲加提出,鄭和船隊最遠到達了南極,且鄭和也到達過澳洲大陸。

按照西方「地理發現史」的通常說法,最早到達澳洲的歐洲人是荷蘭人,他們於1606年到卡奔塔利亞灣探險。1642年,荷蘭航海家塔斯曼發現塔斯馬尼嚴(當時命名范迪門地)。英國航海家庫克於1770年到達植物灣並測繪了澳大利亞部分地區。

祖菲加認為鄭和的龐大船隊,由中國啟航,途經馬六甲海峽、印度、東非沿岸後南下繼續航行。他表示,鄭和船隊於1422年抵達南極大陸。他還指出,鄭和船隊在發現南極大陸後,途經澳洲大陸返回中國。

而澳大利亞菲茨拉德在20世紀50年代就發表了《是中國人發現了澳洲嗎?》一文,他認為15世紀時鄭和的船隊很有可能到達澳大利亞西北的達爾文港,證據是1879年在那裡曾出土一尊中國壽星石像。

國內學界否認國外觀點

對於這些不同的觀點,中國研究鄭和的學者們大多並不認同。無論是歷史學家,還是航海學家,他們都從自己專業的角度來對以上的種種說法進行了否定。而遭到最大反對的無疑就是孟席斯。

「不是有多大可能性,而是完全不可能。」對於孟席斯的觀點,北京鄭和研究會會長,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毛佩琦給予了完全的否定。

孟席斯對鄭和的研究緣於在美國發現的一張根據經緯度繪制出的中國古代地圖,經過專家考證後,有人認為它是中國人所繪。孟席斯認為,這張地圖就是當年鄭和船隊留下的。

然而毛佩琦表示,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方式不同於西方,那時候中國還沒有根據經緯度繪制的地圖,「因此孟席斯所指的那張地圖根本就不可能是中國人繪制的。」

南京鄭和研究會主任馬仁汝則稱,美國明尼蘇達州州立圖書館館長曾經表示過,他們館里的確有一幅孟席斯所說的地圖,但他們無法判斷這幅地圖就是中國人繪制的。

孟席斯的另一個重要理由是加勒比海的沉船是鄭和的航船,以及在加拿大島嶼遺址的墳墓中發現了漢字,且遺址的居民有黃種人的基因。對於這幾個證據,所有的專家都幾乎表示了否定,但他們也都沒有拿出具體的反對理由。「這些都是沒有確定依據的,無法考證的。」毛佩琦說。

但孟席斯本人卻相當自信,他的自信來源於他認為自己掌握了中國研究者們沒有掌握的資料,他在接受采訪時稱在自己收到的10萬封信中,有99.4%的人是支持他的觀點的。「中國學者大多數都是在中國本地做研究、查資料,沒有人像我這樣走出去,在歐洲、美洲、非洲等其他地方做實地考察和查閱資料。」孟席斯說,「而這些資料中國的學者是看不到的,因為他們沒有人像我一樣走出去。」

孟席斯的話不得不讓我們注意到:中國的研究者們大多都是靠歷史文獻研究鄭和,他們都試圖在故紙堆里發現重大的線索。然而國內文獻畢竟是有限的,更何況關於鄭和下西洋最重要的資料,鄭和航海日誌早已經灰飛煙滅。這難免會被孟席斯這樣四處去尋找資料的研究者「笑話」。如果我們的研究者們也能像孟席斯一樣走出去,也許「鄭和到底走了多遠」將不再是一個謎題。

閱讀全文

與哪個艦隊發現澳大利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