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任國際奧委會的主席、副主席和執委分別是誰
主席:雅克羅格。
副主席:托馬斯巴赫。
執委會成員現由15人組成,其中主席1人,副主席4人和委員10人,主席是比利時人羅格, 副主席是俄羅斯人斯米爾諾夫、美國人埃斯頓、韓國人金雲龍和瑞典人林德伯格(Gunilla Lindberg、女,2004年當選);執委是瑞士人奧斯瓦爾德(Denis Oswald)、墨西哥人雷納(Mario Vazquez Rana)、辛奎塔(Ottavio Cinquanta)、 烏克蘭人布勃卡(Sergey ubka)、希臘人尼克勞(Lambis V.Nikolaou)、黎巴嫩人霍里(Toni Khoury)、幾內亞人迪亞羅(Alpha Ibrahim Diallo)、中國人於再清(Zaiqing Yu,2004年當選)和波多黎各人卡里翁(Richard L. Carrión)。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簡稱國際奧委會,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領導機構,是一個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法律地位和永久繼承權的法人團體。
國際奧委會根據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創始人顧拜旦的理想,恢復奧林匹克運動的目的,在於增強各國運動員之間的友誼與團結,促進世界和平以及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發展世界體育運動。《奧林匹克憲章》明文規定,國際奧委會的宗旨是:鼓勵組織和發展體育運動和組織競賽;在奧林匹克理想指導下,鼓舞和領導體育運動,從而促進和加強各國運動員之間的友誼。
㈡ 澳大利亞目前真正的領導人是誰
凱文·路德 Kevin Rudd 中文名:陸克文
簡介:http://ke..com/view/1272484.html?wtp=tt
㈢ 澳大利亞工黨主席陸克文的相關信息
職務: 澳大利亞總理前任: 金·比茲利 繼任: 無 生日: 1957年9月21日 出生地: 昆士蘭州楠普拉 陸克文(Kevin Michael Rudd 凱文·邁克爾·陸德,1957年9月21日-)現任澳大利亞工黨領袖。 陸克文出身寒微,先入讀天主教的布里斯本Ashgrove Marist修士男校,之後再轉官立Nambour中學,1974年中學畢業,成績全級第一,獲頒DUX榮銜。中學畢業後,到坎京的澳洲國立大學修讀中國歷史及中文,以一級榮譽學士畢業。在學時,他還為自己改了一個中文名字──陸克文。 澳洲國會議員陸克文 1981年大學畢業後,陸克文加入澳洲外交部,先派駐瑞典的斯德哥爾摩,1984年轉派駐北京,專責分析中國政治及經濟形勢。1988年陸克文升到外交部助理次長。1995年陸克文出任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KPMG)中國事務顧問,至1998年,陸克文擊敗自由黨在位議員,取得布里斯本聯邦議席格里菲思,成為國會議員,進入國會一屆,更在2001年獲提升為影子外交部長。 2006年12月4日,陸克文在黨內領導會議上以49票對39票擊敗比茲利(Kim Beazley),當選為新一任工黨領袖。 近事 2007年初,陸克文因其妻泰麗絲·雷恩(Therese Rein)所開設公司從現政府獲得大量合約之事遭到國人評擊,該事件後來以雷恩公開在電視上表示將出售公司而平息。 陸克文,乍聽這名字還以為是中國人;若再聽了他那京腔京味的普通話,還真讓人以為這是個中國東北或西北來的二毛子。其實,他是個地道的澳洲人。第一次見到陸克文,是在工黨的一個酒會上,那時他剛做影子外交部長,政壇新貴,一副朝氣蓬勃的派頭。當手握酒杯,操起京片子聊天時,更讓人感到親切和睿智。 那天,陸克文聊到他學習中文的經歷。這位昆士蘭貧困佃農的兒子,在中學已經喜愛東方文化,嚮往神秘而遼闊的中國。畢業於澳洲國立大學中文系之後,還在台灣師范大學留過學,在北京大使館工作過數年。中國的學習和工作經歷,不僅僅煉就了陸克文流利的中文,更拓展了他作為新型政治家的國際視野。從1998年首次進入聯邦國會至今,從政短短8年時間,他從普通議員做到影子部長,在工黨呼喚新的領袖的時候,他應運而至,擔當起歷史重任,帶領澳洲工黨沖向明年聯邦大選。 陸克文當選工黨領袖後,媒體熱炒的話題之一就是:西方可能出現首位講中文的總理。從陸克文的政治運程來看,這完全可以實現。如此說,並不是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對陸克文這個中文符號的隱喻性解讀;也不是對工黨這個以草根大眾為基礎的政黨,在政策和理念上的新期待。而是出自澳洲政黨政治的天機――執政輪回。 民主政治的政黨輪替,一般都是以兩大黨輪流執政為特色。每一輪的時間,短則一屆,長的則三至四屆,何華德做完第三屆,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澳洲任期最長的總理之一了。但無論任期多長,總有下台那一天。個中的原因,當然與幹得好壞相關,但在現代經濟和政治條件下,保守主義風靡政壇,兩大對立黨的本質立場已越來越接近,最後,在國家利益的基點上幾乎達到一致。所以,政黨輪替的根本原因變成:選民厭煩政府當局了,想換個新的試試。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自由黨和工黨政權的更迭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如此,就形成了奇特的執政輪回,一個黨在野的時間越長,執政的機會越大;否則,一個剛從執政位置上下來的在野黨想咸魚翻身,簡直是做夢。它要執著地熬啊,熬得英雄白了頭,熬得選民「喜新厭舊」,才能再投你的票。作為黨的領袖,運氣差的,象比茲利這樣,工黨眼看有希望了,卻被同黨趕下台,成為悲劇式英雄;運氣好,象自由黨的何華德,終於熬得雲破日出,一償夙願;還運氣更好的,別人把時間熬夠了,撐不住時,上來摘取現成果子。維州布萊克斯(Steve Bracks)政府的上台就是個例子。現在,這樣的大運要落在陸克文頭上了。 霍華德已執政三屆了,這三屆整整10年,經濟、社會、國際政治幾方面成就,使霍華德信心爆棚。但這10年時間何華德的光頭總在那裡晃來晃去,讓人們產生多少厭倦啊。所以,自由黨的民調一直趕不上工黨。現在,一個里表三新的工黨,就奠定了聯邦大選的輸贏乾坤。 今年 西方首位講中文的總理就在澳洲誕生了。
㈣ 澳大利亞的國家元首為何不叫總統,而是被稱為總督
因為曾經澳大利亞是英國的殖民地,即使是獲得獨立之後,真正的權利還是在英國手裡,而英國的國王實際雖為澳大利亞的掌權者,可是由於他並不居住澳大利亞,便需要派一位代表去代表自己管理澳大利亞,這個人的職位在英國一般都稱為總督,所以澳大利亞總統名叫總督也是由此而來。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各個國家的總統都叫什麼。在君主立憲制國家,國家元首一般稱為女皇或者是國王,而在民主共和制國家,就沒有國王這種強烈的階級之分,一般稱為總統或者主席。共和制的國家國家元首大多都是由選民投票所產生的。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國家的領土直接霸佔了一個洲的國家,所以也叫澳大利亞為澳洲,按理說這樣一個大面積領土的國家,他的君王權力肯定很大。但其實並不是,澳大利亞在早期經常被歐洲列強侵入,如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後英國在義大利駐扎,把義大利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當時英國還稱為“日不落帝國”,在全世界都發展著自己的殖民地,100多年之後澳大利亞成功獲得了獨立,但實際權利仍然在英國元首的手裡,所以義大利把英國的君主奉為國家的元首,而由於英國國王只有一個,總不可能分身前去管轄,所以英國君主大多都會選一個自己信任的人前去幫自己看管這些殖民地,而在英國這樣的人就叫做總督,這也是為什麼澳大利亞的國家元首一直被稱作總督。
㈤ 澳大利亞的主席是誰
你問的是總理吧? 澳大利亞總理 凱文·路德 (Kevin Rudd,也譯為凱文·拉德),中文名 陸克文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國語言和中國歷史專業畢業。2007年11月24日,陸克文當選為澳大利亞總理 補充: 因為澳洲至今沒有總統,是附屬於英聯邦,所以個別政客建議澳洲應該設置總統一職,准備脫離英聯邦。於是舉行全民公決,表決的結果,大部分的澳洲人還是願意附屬於英聯邦,因為澳洲人對現在目前的生活狀態普遍滿意,所以,澳洲至今只有總理。 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
㈥ 澳大利亞的主席英文名怎麼叫 百度網盤
澳大利亞並沒有主席對應的職位就是:澳大利亞總統=
Governor-General of 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㈦ 澳大利亞新任最高領導人介紹
陸克文(1957.9.21— ),即凱文·路德 (Kevin Rudd,也譯為凱文·拉德),澳大利亞最大政黨——工黨領袖,在2007年11月24日舉行的聯邦大選中擊敗執政11年半之久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領袖約翰·霍華德,成為澳大利亞第26任聯邦總理。陸克文是第一位能講流利漢語的西方領導人。
陸克文是他自取的中文名。陸克文1957年9月21日出生於澳大利亞東部昆士蘭州的楠伯,是家中4個孩子中最小的。他的小學和中學時代都是在昆士蘭州度過。中學時代的他就口才出眾,學習成績優異。隨後,他就讀於首都堪培拉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主修中國語言和中國歷史,198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同年加入工黨。
大學畢業後,陸克文進入澳大利亞外交部工作。20世紀80年代他在海外度過了大部分時間,曾先後在澳大利亞駐瑞典大使館和駐中國大使館任外交官。
1995年任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中國事務顧問。1997年任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亞洲語言系副主任。
1998年,陸克文當選昆士蘭州格里菲斯選區眾議員,一直連任至2007年當選總理為止。
2001年擔任「影子內閣」外交部長。
2006年12月,陸克文在工黨領導會議中擊敗了金·比茲利,成為工黨領袖。
2007年11月24日,陸克文當選為澳大利亞總理。
陸克文已結婚,有三個孩子。夫人瑞恩是他大學時代的戀人,也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在陸克文決定參加大選後,她為了避嫌,出售了自己的企業。
詳細請看:http://ke..com/view/1272484.htm
㈧ 加拿大,澳大利亞的最高領導者職位名稱
對,陸克文是澳大利亞的.
加拿大的最高統帥是總督,是由英女王任命的,但是掌權的是總理史蒂芬·哈珀
加拿大前任總督是華人,香港移民,女的,伍冰枝
㈨ 澳大利亞人民共和黨創始人主席、世界作家協會創始人主席、文學家:馬萬平,到底是個什麼人
馬萬平先生,華僑,四川省萬源市河口鎮人,大學文化,出生於一九五五年七月。現為澳大利亞人民共和黨創始人、主席;世界作家協會創始人、主席;國際著名文學家、詩人。有一百餘集詩詞、散文和小說,均以四十餘種文字在世界多國出版。經典著作有長篇小說《間諜春秋十集長篇小說》、《靈感》、《橋頭在彼岸》。作品集《馬萬平詩集》、《馬萬平散文集》、《馬萬平散文情詩五百首專集》、《馬萬平小說集》等數十部(集)。現定居澳大利亞悉尼市。 青年時代在家鄉應征入伍,從部隊轉業後,定居湖北省武漢市和襄樊市一帶工作,娶妻生子。一九八五年秋天出國求發展,於一九九零年元月正式僑居泰王國,成為泰王國的公民。
他剛去泰國時,因語言不通,加上人生地不熟,他帶去的二十萬人民幣被 「友人們」騙得一干二凈。在那舉目無親的困境中,他每天只吃一頓飯,僅僅只靠身上沒有被騙走的唯一的二十元人民幣起家。 在進退兩難沒有任何辦法的情況下,他全憑一把銀針,一部針灸治療儀和埋線療法懸壺濟世行醫維生。半年後才有了一點積蓄本錢,慢慢地經營起醫葯、房地產、紡織品、五金、百貨商業和輕工業等行業。他全憑著自己那堅忍不拔的毅力拚搏,足跡遍歷三江五湖及東南亞半島諸國,從一無所有發展到十幾家的大公司。五年後,他在東南亞十多個小國家內發展到一百多家分公司。短短的八年後,最終成為億萬美金的富豪。後因誤交了朋友 ,導致他平白無故地遭受了空前絕後慘重的各方面損失。從此他歷盡了苦難。其後,他孤篷萬里,移民於澳大利亞。
定居澳大利亞悉尼市後,多年來,他長期致力於全世界文化的發展,一九九五年創建「世界華人作家協會」。為推動世界文學事業發展,無私奉獻弘揚全世界各民族多元文化主義博愛,他縱攬全局,審時度勢,於1996年將「世界華人作家協會」更名為「世界作家協會」,並於2005年重新登記注冊於澳大利亞,總部設在悉尼市。他再度榮幸地被推選為世界作家協會主席,肩負起新的歷史大任。 他還長期致力於對祖國、對家鄉的建設發展和無私奉獻的活動中,多次捐錢捐物為家鄉修路,建學校,給養老院的老人捐款,多次受到當地政府的表彰。2011年11月,他又一次回到自己的故鄉四川萬源市河口鎮,在他故鄉河口鎮旁的懸崖絕壁上有一條險路,平時經常有老人和上學的孩子從這過滑倒被摔下懸崖,尤其下雨,這里更加危險。在短短的幾天內,他親眼目睹了這一切,就當機立斷捐款僱人、親自上陣為故鄉的父老鄉親們造福修建了一條石梯山路,結束了他家鄉祖祖輩輩無安全路可走的歷史。同時,他還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積蓄,投資為家鄉為世界建了「世界文化陵園馬萬平華僑村」。於近日已正式刻碑落成,其後期十年建設規化和建設工作還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為此,家鄉父老鄉親為他樹碑立傳,贏得了當地各級政府對他的大加贊賞!
㈩ 世界各國總統名字分別是什麼
蒙古總統呼日勒蘇赫、韓國總統文在寅、緬甸總統吳溫敏、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新加坡總統雅各布、印尼總統佐科、東帝汶總統盧奧洛、斯里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馬爾地夫總統薩利赫、巴基斯坦總統阿爾維、印度總統考文德、孟加拉總統哈米德、尼泊爾總統班達瑞、阿富汗總統加尼、塔吉克總統拉赫蒙、吉爾吉斯斯坦總統扎帕羅夫、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烏茲別克總統米爾濟約耶夫、土庫曼總統別爾德穆罕默多夫、伊朗總統萊希、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喬治亞總統祖拉比什維利、亞美尼亞總統薩爾基相、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塞普勒斯總統阿納斯塔夏季斯、敘利亞總統阿薩德、黎巴嫩總統奧恩、以色列總統赫爾佐克、伊拉克總統薩利赫、阿聯酋總統哈利法、葉門總統哈迪、俄羅斯總統普京、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立陶宛總統瑙塞達、拉脫維亞總統列維茨、愛沙尼亞總統卡里斯、芬蘭總統尼尼斯托、冰島總統約翰內松、愛爾蘭總統希金斯、法國總統馬克龍、葡萄牙總統德索薩、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馬爾他總統維拉、斯洛維尼亞總統帕霍爾、克羅埃西亞總統布蘭諾維奇、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黑山總統久卡諾維奇、阿爾巴尼亞總統梅塔、北馬其頓總統彭達羅夫斯基、希臘總統薩克拉若普盧、保加利亞總統拉德夫、羅馬尼亞總統約翰尼斯、摩爾多瓦總統桑杜、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匈牙利總統阿戴爾、奧地利總統范德貝倫、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波蘭總統杜達、捷克總統澤曼、斯洛伐克總統恰普托娃、阿爾及利亞總統特本、茅利塔尼亞總統加祖瓦尼、塞內加爾總統薩勒、甘比亞總統巴羅、維德角總統豐塞卡、幾內亞比索總統恩巴洛、幾內亞總統孔戴、獅子山總統比奧、賴比瑞亞總統維阿、象牙海岸總統瓦塔拉、馬里總統凱塔、布吉納法索總統卡波雷、迦納總統阿庫弗-阿多、多哥總統納辛貝、貝南總統塔隆、奈及利亞總統布哈里、尼日總統巴祖姆、中非總統圖瓦德拉、喀麥隆總統比亞、赤道幾內亞總統奧比昂、聖普總統諾瓦、加彭總統邦戈、剛果總統薩蘇-恩格索、剛果(金)總統齊塞克迪、安哥拉總統洛倫索、納米比亞總統根哥布、波札那總統馬西西、南非總統拉馬福薩、辛巴威總統姆南加瓜、尚比亞總統希奇萊馬、馬拉維總統查奎拉、莫三比克總統紐西、葛摩總統阿蘇馬尼、馬達加斯加總統拉喬利納、模里西斯總統魯蓬、塞席爾總統拉姆卡拉旺、坦尚尼亞總統哈桑、蒲隆地總統恩達伊施米耶、盧安達總統卡加梅、烏干達總統穆塞韋尼、肯亞總統肯亞塔、索馬里總統穆罕默德、吉布地總統蓋萊、厄利垂亞總統阿費沃基、衣索比亞總統祖德、南蘇丹總統基爾、埃及總統塞西、突尼西亞總統賽義德、萬那杜總統摩西、帛琉總統惠普斯、密克羅尼西亞總統帕努埃洛、馬紹爾群島總統卡布阿、諾魯總統安吉米亞、吉里巴斯總統馬茂、斐濟總統卡托尼韋雷、美國總統拜登、墨西哥總統洛佩茲、瓜地馬拉總統賈馬太、薩爾瓦多總統布克萊、宏都拉斯總統埃爾南德茲、尼加拉瓜總統奧特加、哥斯大黎加總統阿瓦拉多、巴拿馬總統科蒂佐、多米尼加總統阿比納德爾、多米尼克總統薩瓦林、特多總統威克斯、巴西總統博索納羅、蘇利南總統單多吉、蓋亞那總統阿里、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哥倫比亞總統杜克、厄瓜多總統拉索、秘魯總統卡斯蒂略、智利總統皮涅拉、阿根廷總統費南德斯、烏拉圭總統拉卡列、巴拉圭總統阿布多、玻利維亞總統阿爾塞(被政變推翻而未正式辭職的總統仍算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