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如何保護水源地

澳大利亞如何保護水源地

發布時間:2022-07-09 03:13:36

㈠ 如何保護地下水

(l)預防為主,加強管理。地下水污染的防治首先應立足於「防」,這是由地下水污染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地下水污染一般不容易發覺。對於地下水水質的監測,受觀測井孔或民用井孔分布的限制,只有當污染物到達井孔時污染才有可能被發現,而此時污染已經持續很長時間,污染范圍已經相當大了。這種教訓,國內外屢見不鮮。例如,20世紀80年代某地自來水公司供水並相繼發現重金屬污染,經調查原來是一家自行車廠在數年前利用滲井排放電鍍廢水所致。地下水污染的治理一般比地表水污染的治理更困難,因為它涉及受污染土壤及含水層的治理和恢復。因此,在地下水環境保護工作中要堅持以防為主的方針,寧可在預防上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不要等污染發生後付出更大代價去治理。
地下水與大氣降水及地表水是相互聯系的,互相影響的,在用水量日益增大的情況下,往往既要利用地表水,又要利用地下水。根據各國的先進經驗,必須對包括地下水在內的整個水資源進行統一規劃、調度與管理。各級政府的水資源保護管理職能部門要加大監督管理力度,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定,按地下含水系統(地下水盆地、地下水系統)評價資源,從水量及水質兩方面保護地下水資源。
(2)加強供水水源地保護。保護作為供水水源的地下水免受污染,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進行城市規劃時,應將可能形成污染源的居民點、廠礦企業布置在遠離含水層補給區的下遊方向。顯然,只有對本區地下水的補給、排泄與徑流建立足夠清晰的概念,布局才能得當。對於供水水源則應建立地下水源保護區。分一級、二級和準保護區。飲用水地下水源一級保護區位於開采井的周圍,其作用是保證集水有一定的滯後時間,以防止一般病原菌的污染。二級保護區位於一級保護區外,保證集水有足夠的時間,防止病原菌以外的其他污染。準保護區位於二級保護區外的主要補給區,其作用是保護水源地的補給水源水量和水質。
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對供水水源及其外圍的地下水水質進行嚴密的監測。
(3)綜合防治地下水污染。鑒於地下水污染的治理相當困難,防治工作的重點是控制污染源,有效地切斷污染物進入地下水的途徑。合理適當地施用氮肥,使所施氮肥既能滿足作物生長需要又不過量,是減少農耕區地下水硝酸鹽污染的重要措施。目前,有的國家正在嘗試秋播前測定土壤中氮的含量,據此決定氮肥施用量;有的在氮肥中添加硝化阻滯劑,減緩有機氮肥礦化速率,使無機氮逐漸釋放,提高作物對氮的利用率。實施節水灌溉,減少每次灌溉水量,也是減少氮的流失的重要措施。
對於石油及石油化工產品的污染應採用水動力學方法,通過抽水井或注水井控制流場,可以防止石油化工產品污染的進一步擴大,同時對抽取出來的受污染的地下水進行處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含水層的處理難度很大,向土壤注入壓縮空氣,可去除污染物中的揮發性成分。採用就地生物處理方法是一種很有應用前景的治理措施,它可以比較徹底地去除污染,國內外都在進行研究。如果受污染的土壤和含水層范圍不大,也可以將其挖除或採取截流工程措施將其封閉。石油和石油化工產品對地下水污染的治理費用很高,而且極其復雜,因此更應當以預防為主。例如,禁止在水源地保護區設置油庫、加油站,對油庫、加油站和輸油管線採取嚴格的防滲漏措施等等、要大力開展科學研究,加強對水文地質過程的機制研究和污染治理技術研究,推動地下水資源保護向嚴密的定量科學發展。
(4)開展地下水環境脆弱性調查評價及編制評價圖冊。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等地區,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已經從以污染治理為重點轉變為以防止污染為重點,其中採取的一個重要措施是進行地下水環境脆弱性評價,並編制評價圖冊,這種方法捨得我國借鑒。
脆弱性調查評價可以為決策、管理人員和規劃、設計人員提供有關地區地下水環境的條件,指導工程選址、選線。例如,當工程選擇在地下水環境脆弱性較高的地區時,就應當對場地條件作進一步詳細的勘測,採取嚴格、可靠的污染防範措施,或者重新選擇建設地點。
地下水環境脆弱性調查評價,也將對地下水水質監測起指導作用。對於脆弱性高的地區,可以加強監測,這樣使得監測網的布設更為科學和合理,避免人力、物力的分散和浪費。
(5)建設地下水環境管理示範區。選擇少數地區,作為地下水環境管理示範區進行長期的建設。示範區的建設應當是綜合性的,包括建設完善的水量、水質監測網,點污染源的調查、評價和控制,面污染源的調查、評價和控制,地下水環境脆弱性調查、評價和脆弱性圖,水量水質的統一管理措施和法規的實施等等。
一些發達國家,隨著他表水污染得到控制,逐步地將水環境保護工作重點從地表水轉移到地下水。地下水作為水文生態循環系統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對於生命的維持和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保護地下水,已成為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內容。

㈡ 地下水型水源地保護區劃分方法

1.3.3.1 地下水型水源地保護區劃分歷程

水源地保護區是指國家為防止水源地污染、保護水源地環境質量而劃定並要求加以特殊保護的一定面積的水域和陸域,它分為地表和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近年來,世界人口的持續增長和水污染的日益加劇,促使各國更重視地下水並把其作為優先飲用水水源,而建立保護區則是保護地下水型水源地的有效手段。

早在18世紀末期,歐美工業國家就開始了對水源地保護區劃分的研究,到20世紀末期研究方法已相對成熟,並頒布了許多與地下水型水源地保護區劃分工作相關的法規。本研究主要是對歐美發達國家水源地保護區劃分的方法及政策進行研究並結合國內實際情況而發展出更符合國內實際、更便於理解同時更准確的劃分方法。

我國水源地保護區劃分工作始於1984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當時主要針對地表水水源劃分保護區。在1989年國家環保總局頒布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中,提出了飲用水地表和地下水水源保護區劃分和防護的原則。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為規范水源保護區的劃分工作,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於2007初頒布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對保護區劃分的標准、方法、要求等做了系統規定。

地下水保護區域劃分條例通常是和公共利益相關的,對於所有已定義關於土地利用及人類活動的限制它需要法律來界定,它必須基於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法規且必須保證這些限制都是為了保護地下水資源且成本最低,沒有其他可替代的措施。

1.3.3.2 保護區劃分的技術方法

國外發達國家對保護區劃分以保護飲用水水源方面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尤以美國和德國為優,它們的經驗值得借鑒。

(1)美國

美國從20世紀40年代起先後頒布了《清潔水法》、《生活飲用水安全法》、《資源保護和恢復法》等法律法規來指導美國供水企業安全生產等問題,還制定了其他有關地下水保護的法律,如《聯邦殺蟲劑、滅菌劑和滅鼠葯法》、《有毒物質控製法》等,此外美國各州都建立了本州的地下水保護區法案。在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基礎上,美國還根據各項法案賦予的權力,組織實施了一系列的地下水保護計劃,最有影響力的當屬井源保護計劃(Well Head Protection Program,WHPP),該計劃始於1986年,由美國環保局和美國地調局負責,要求全國各州繪制或者劃定現有井和新井的保護區,以確保保護區內及鄰近地區的土地利用等各項活動不會污染水井,同時發展出了解析法、圖形簡化法和數值模擬法等多種保護區劃分方法。聯邦飲用水安全法案(Federal Safe Drinking Water Act)指示所有的州為公共機構(CWS)和非公共機構(NCWS)的供水井制定水源地保護計劃(WHPP),各個州必須提交一個被美國環保部(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所批準的WHPP計劃。水源保護區域(Well Head Protection Areas,WHPA)的劃分是WHPP的一個組成部分,該計劃的其他組成部分包括污染源調查、保護地下水最佳管理實踐的發展和執行、整合土地利用計劃、促進公眾在保護地下水資源中公共意識的覺醒。1996年的飲用水安全修正法案開始要求各州進行水源評價項目。

其中,水文地質數據是劃分保護區的基礎,還需要考慮下面的這些標准:

距離(Distance):距離井的距離是確定保護區范圍最簡單的辦法。但是這個標准通常比較隨意且無法控制地下水流;

降深(Drawdown):保護區的劃分可以依據由於抽水引起的降深來確定,有時候包括引起降深的區域或者影響區域(Zone of Influence,ZOI);

運移時間(Time of Travel,TOT):這個標準是基於地下水流速而定的。可以指定一個重要的運移時間如50天或者10年等,通過水力梯度和滲透系數確定地下水流速後就可以確定保護區范圍;

水流系統邊界(Flow-System Boundaries):自然邊界范圍可以用於定義保護區。對水流邊界的定義需要對現有數據進行匯編及解譯、田間數據的收集及專業的判斷。

(2)德國

1957年,在西德聯邦《水法》框架下,德國已經開始建立了地下水保護區域,除國家法規外,德國每個州基本都制定了更細致的水法,這些地下水保護相關的條例是由DVGW(德國燃氣與水工業協會,1959,1975,1995)(李建新,1998)及單獨的州所頒布的,通常這些州所採納的是DVGW W101規章,但是通常它們會設置更特殊及詳細的限制,保護區域的定義及劃分過程所使用的方法在各個州都大致是相同的。

在德國制定和地下水相關的飲用水保護區主要是出於以下目的:防止各種有害物質危害人體健康;防止那些對人體健康可能無害但是會影響水質的物質的傷害;防止地下水溫度變化。

同時需要對下列事宜進行考慮:對水質的保護必須是預防性質的;對已污染含水層的修復是非常復雜的工作,無論是從技術上、經濟上還是執行上;圍繞一個開采井建立三個保護區域的系統已經在美國和很多歐洲國家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這三個保護區域都需要對土地利用和人類活動進行很多限制;對保護區域的劃分必須非常仔細以權衡各方利益:足夠大以保護水資源供應及滿足保護水質基本要求;盡可能小,以減少不必要的限制,避免對當地經濟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地下水保護區域應當包括井的整個地表和地下集水區或者是開采地下水作為飲用水的井場。對保護區的劃分應當反映對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各種活動的不同風險,在不同保護區域中對土地利用的限制也應當反映潛在的風險,除非不考慮全局污染否則這些潛在風險通常隨著各種造成污染的活動離井場距離的增加而減小。根據通用的保護地下水免於污染的原則將保護區域分為3類:

1)外部區域(Outer Zone—Zone Ⅲ):區域Ⅲ保護地下水免受長距離運移後的污染如輻射物質或難降解化學物質,該區域可以進一步劃分為Ⅲ A 區域和Ⅲ B區域。

區域Ⅲ一般應當延伸到地下集水區的邊界,地表水滲入到地下水的區域也應當包括在區域Ⅲ中。如果無法准確定義地下集水區,那麼區域Ⅲ就應當包括所有可能的集水區。如果水位變化顯著,那麼用來定義保護區邊界的數據就需要進行檢驗以符合低水位條件和高水位條件以及水流的不同方向。如果地下水流速很大(如在岩溶含水層),那麼地下水從集水區頂部流動到出水口所需時間經常小於50d,從健康角度考慮無法對水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

如果需要的話,可以對區域Ⅲ繼續劃分為區域ⅢA和區域ⅢB。如果要對區域Ⅲ進行劃分,裂隙含水層和岩溶含水層由於性質區別應當進行不同的處理。

孔隙含水層和規則裂隙含水層:對於地下水流速小於10m/d的孔隙含水層,區域ⅢA和ⅢB之間的邊界大概是在取水口上游2km左右,如果流速大這個距離會更大。

在含水層被連續穩定低滲透性且厚度起碼在5~8m地層覆蓋的區域,地下水流速超過10m/d可以被分類為區域ⅢB,但是從區域ⅢB邊界到井口距離不該小於1km且地下水從區域ⅢB運動到井所需時間不應當小於50d。

粗糙裂隙含水層和岩溶含水層:對於具有較快流速的出露岩溶和裂隙含水層,區域Ⅲ可能無法進一步劃分。如果從整個集水區到取水口的水流所需時間小於50d那麼該區域就應當被定義為區域Ⅱ。

區域Ⅲ可以進一步劃分的情況可能僅限於含水層被連續有一定厚度及低滲透性的地層覆蓋時。如果這種地層存在,那麼該區域就可以被劃分為區域ⅢB,從區域ⅢB到井的最小距離應當是1km。

2)內部保護區域(Inner Protection Zone—ZoneⅡ):區域Ⅱ主要保護地下水免於受到病原微生物成分如細菌、病毒、寄生蟲及蟲卵等污染,這些物質與井處於較短距離時可能會發生危害。在開采井和人工補給區之間的區域通常被定義為區域Ⅱ。

區域Ⅱ應當包括從井或者井場到至少50日流程線之間的距離,該流程線是指地下水從該線上某點出發運移到開采井所需時間為50日,這個最小運移時間保證了沒有病原體可以到達開采井。

這種方法是經驗法的典型代表,德國的50日流程等值線已有70 余年的歷史。20 世紀30年代,衛生防疫、減少飲用水水源中病菌病原體是德國飲用水水源保護的首要任務。通過試驗發現,飲用水中的病菌病原體在地下水層中的隨流生存時間少於50d,由此建立50日流程等值線這一概念。50日流程等值線這一辦法利用了岩石土壤對水污染的自然凈化功能,人們稱之為岩土過濾器。岩土過濾器的功能機理還沒有研究透徹,因此50日流程等值線是一個經驗值,它被許多國家廣為接受。

50日流程等值線也有不適合的地區,比如地下岩石裂隙很大的地區,岩土過濾器的功能比較弱,這在下文中將會提及。

50日流程線的是由水文地質方法、數學模擬等確定的,額外的示蹤試驗及水質評價數據可以支撐對50日流程線的刻畫,簡單的數學近似法可以用來估計區域Ⅱ圍繞單井的延伸以提供50d的延遲運移時間。

如果要確定50日流程線及臨界點,那麼就需要考慮本地條件下的平均日流量或者最大日流量。確定50日流程線以定義區域Ⅱ時忽略彌散是普遍做法,只有當地下水位很低或者上覆隔水層並不存在時才需要把彌散考慮在內。

孔隙含水層和規則裂隙含水層:區域Ⅱ應當包含整個50日流程線內區域。從取水口到區域Ⅱ的延伸不能小於100m(周圍環境可以保證的話是50m)。如果地下水埋深很大,那麼在本地地質情況可以保證的情況下區域Ⅱ就要比上面介紹的要小。

如果水資源完全是由隔水層覆蓋的深層剖面提供,或者進入這些剖面的所有井都是密封的,或者在取水口到50日流程線之間所有的水資源都是被具有足夠厚度的低滲透層所覆蓋的話,那麼區域Ⅱ就不是必需的。該情況僅存在於自流井中。

粗糙裂隙含水層和岩溶含水層:如果對應於岩溶含水層的區域Ⅱ包括了地下水運移50d到達開采井的所有區域,那麼區域Ⅱ通常包括了整個或者大部分集水區,這種情況下區域Ⅱ可能會窄一些,但是無論如何它應當包括可能由於污染對岩溶含水層造成危害的區域,例如:向集水區傾斜的坡度或乾旱山谷;深處的岩溶盆地、補給區、落水洞及它們周邊直接影響的環境;河流溪谷入口處周邊;深度切割的乾旱山谷、部分或暫時排乾的地表水或滲透典型區域;對岩溶含水層進行采礦挖掘的區域。

如果深部岩溶含水層被厚厚的低滲透性地層在整個集水區內所覆蓋,那麼區域Ⅱ就不是必要的。

3)直接保護區域(Immediate Protection Zone—ZoneⅠ):區域Ⅰ主要保護井及它們周圍環境免受污染。人工補給區域通常可以考慮作為區域Ⅰ。

區域Ⅰ應當從開采井延伸出不小於10m的距離。如果是泉的話,區域Ⅰ起碼要在泉上遊方向不小於20m,如果是岩溶含水層的話,該距離不小於30m。

如果可能的話保護區的邊界應該沿著道路、徑道、所有權地標,例如森林邊界、堤壩、河流邊界且不應當位於水文地質方法決定的邊界內。由地下水保護區法規指定的保護區計劃顯示了區域Ⅰ、Ⅱ、Ⅲ的邊界由水文地質調查、實際行政界線、自然邊界或者所有權邊界等決定。

(3)其他國家

英國在「地下水保護政策與實踐」中為地下水保護制定了3個區域。內部區域Ⅰ(Inner Zone)是由河床下任一點到水源的50日流程線定義的,不能小於50m。這個邊界的定義是基於生物腐爛標准和對有害化學物質的防護。外部區域Ⅱ(Outer Zone)是由400日流程線或者水源集水區的25%中選比較大的定義。提供延遲、稀釋和緩慢降解污染物減少的最小時間是這個邊界的主要標准規范。區域Ⅲ定義為支撐經過長期地下水補給後的保護生產區域。

法國根據Public Health Code將保護區分為3個區域:直接保護區域(The Immediate Protection Zone);靠近區域(The Proximity Zone);遙遠區域(The Distant Zone)。直接保護區域有著強制性,它通常圍繞著數百平方米或者幾公頃區域,它的功能是防止取水設施的直接污染,這塊區域上的土地必須歸政府所有。靠近區域也是帶有強制性的,它的尺寸和形狀是由水力標准決定的(通常以50日流程線為界)。遙遠區域並不帶有強制性。

澳大利亞的區域劃分系統遵循兩個主要目標:為了公共健康免於受到不正確活動的污染,保護飲用水水源;保護環境以保證飲水供應。

澳大利亞在地下水保護區劃分方面和其他國家指導路線很不相同。在PDWSAs中定義了3個優先分類區域:1級優先源保護區(Priority 1 Source Protection Area,P1):該區域是確保水源不會退化。P1區域包括那些最高質量的飲用水供應作為主要土地利用的區域。2級優先源保護區(Priority 2 Source Protection Area,P2):該區域是確保水源地不會面對增加的污染風險。P2區域包括發展強度比較低的區域如鄉村,在這些區域中公共水資源供應處於最優先順序別,P2區域的管理應該是以最小風險為原則同時允許有條件的發展。3級優先源保護區(Priority 3 Source Protection Area,P3):P3區域是用來管理水源地污染風險的。P3區域包括那些需要和水資源供應共存的土地利用如居住區、商業區和輕工業發展區。對P3區域的保護是通過對土地利用活動的指導路線管理來完成的。如果水源被污染,那麼需要對水進行處理或者尋找替代水源。

除去優先分類區域外,還定義了井水頭保護區域和水庫保護區域用來保護水井和水庫附近的水源免受污染。井水頭保護區域通常是圓形的,P1區域半徑是500m,P2和P3區域半徑是300m;水庫保護區域通常在水庫最高水位附近包括2km的緩沖區且包括水庫本身。優先順序是由土地佔用、土地利用和水流路徑決定的,每個優先順序區域使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㈢  國外生態補償的現狀

世界各國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區域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一些重要生態服務功能區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區;二是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恢復和保持區。相應的生態補償重點區域也集中在對重要生態服務功能區維護和保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所引發的建設成本、經濟損失和喪失發展機會給予補償,其次對資源開發過程中所引發的修復和保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建設行為給予補償。

目前各國並沒有專門的生態補償法律和政策,與生態補償概念類似的相關內容大都分散和包含在與生態系統保護密切相關的各項法律和政策之中,如:土壤、資源保護、水土保持等相關法律及農業政策、林業政策、自然資源開發等政策之中。從世界范圍來看,各國實施的生態補償法律、政策形式和內容各異,總的來說,可以分為:政府作為唯一補償主體、政府主導和市場化運作三種形式。政府作為唯一補償主體是指對由於自然和人為原因所引起的失缺補償主體的生態類型,政府作為唯一補償主體給予補償,使該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得以修復和保持;政府主導的生態補償類型是指政府作為增益性和損益性生態補償的主要支付者;市場化運作是指引入市場機制,通過生態補償產品創新,實現對產權關系相對明確的生態補償類型進行補償。

一、政府作為唯一補償主體

從國際生態補償實踐來看,對由於歷史原因、自然和人為因素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由於其補償主體難以確定,所以一般政府作為唯一補償主體通過財政直接補償的形式治理生態環境、恢復生態功能。美國在1977年頒布《露天采礦管理與(環境)修復法》,規定在該法頒布前已破壞的廢棄礦區,美國通過國庫賬冊中設有的「廢棄礦恢復治理(復墾)基金」以及各州設有的廢礦恢復治理基金來對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治理。德國聯邦政府針對老礦區的不同情況,採取相應解決方法,取得了明顯成效。對於歷史遺留下來的老礦區,專門成立礦山復墾公司專司此項工作,復墾所需資金政府全額撥款,並按聯邦政府佔75%、州政府佔25%的比例分擔。

二、政府主導的生態補償

國外政府主導的生態補償主要有五種模式:一是通過制定法律對相關者直接補償;二是建立生態補償基金制度;三是制定生態補償稅(費)政策;四是實施區域轉移支付制度;五是積極開展區域合作。

(一)依據法律規定實施的政府直接補償

重要生態功能區或具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耕地等是國外政府直接補償的重點領域。美國政府購買生態敏感區土地以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地),同時對保護地以外並能提供重要生態環境服務的農業用地,美國從20世紀50年代起實施「土地休耕計劃」、「緊急飼料穀物計劃」、「有償轉耕計劃」、「保護性儲備計劃」等一系列農業耕地保護計劃,對按照計劃退耕的農場主給予農產品價格補貼,引導農場主把退耕土地用於土壤保護。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又相繼出台了《美國農業法》(1996)和《美國農業法》(2002)。《美國農業法》(1996)規定政府提供666億美元農業補貼,《美國農業法》(2002)又新增了519億美元農業補貼,其中有171億美元用於農業環境保護計劃。實施農業耕地保護計劃的效果很明顯,據統計,1959~1968年的10年間,僅按照土壤銀行計劃退耕的耕地每年就有445至1174萬hm2。從1985年到2002年,已有1360萬hm2耕地退出農業生產活動,涉及37萬戶農戶,補償標准為116美元/hm2,每年需支付約15億美元的退耕補償金,退耕的土地60%轉為草地,16%轉為林地,5%轉為濕地。

在歐洲,環境法規定,耕地特別是飲用水保護地區的耕地限制氮肥的使用。為了實施歐盟這一法規,位於德國西南部的Baden-Wurttemberg州制定了一條法律,減少農業中氮的使用,使地下水中氮的含量受到限制,在政府指定的水資源保護地區的農民,如果遵守氮管理計劃,使土地在收獲後土壤含氮量低於目標限值,將得到一定的補償。德國的農業生態補償方式也是以政府購買為主。其中歐盟對屬於歐盟政策范圍內農業環保措施提供補貼。另外,在德國的一些州,如果參與環保項目還可以得到另一份補助。目前有些州環保型土地已達2/3左右,農戶可以從政府那裡得到補助。芬蘭是森林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但是仍然非常重視環境保護,特別是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該國為了保護珍貴的森林資源,國家採用購買的方式對生物多樣性價值給予經濟補償。2002年芬蘭開始試行該種補償方案,林主可以將自己森林的自然價值賣給政府,政府則可以從中進行選購。荷蘭政府為避免或減少基礎設施工程對自然的影響,出台了生態補償政策,補償的目的是恢復受到影響的生態功能和自然價值。在荷蘭,基礎設施都要編制自然補償計劃(NCP),包括對居住地損失、居住地擾亂(噪音、水位、室外娛樂布局的變化)、障礙作用、動物傷害等影響的定量化計算。

哥斯大黎加建立了全國性的環境服務付費制度。該項制度肇始於1996年的森林法。哥斯大黎加的森林法規定,來自於天然林、樹木種植、經濟林種植所提供的固碳、水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觀光風景服務可以得到補償。補償標準是:通過植樹提供上述服務的土地擁有者可以得到平均540美元/hm2的補助;通過保護和恢復森林提供上述服務的土地擁有者可以得到平均210美元/hm2的補助(上述兩項補助均分5年支付);通過經濟林種植提供上述服務的土地擁有者可以得到每棵樹0.8美元的補助;每5年為一個合同期,到期時根據監測和評估結果進行下一期合同談判。哥斯大黎加環境服務付費項目的資金85%來源於化石燃料稅,8%來自政府財政、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和其他國家銀行的政府貸款,7%來自企業自願付費和國際碳匯交易收入。還有一些流域通過附加水費為上游提供水資源保護的補償資金。

國外政府直接補償的法律政策關注的領域主要是能夠提供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自然保護區、農用地,以及由於歷史原因或自然原因,遭到破壞但難以確定補償主體的生態破壞或脆弱地區。由於這種生態補償方式以政府購買生態服務為主,相關法律政策比較完善具體,資金到位,在生態補償實踐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建立生態補償基金制度

德國通過復墾專項基金制度恢復礦區生態環境。近年來,德國聯邦政府針對新開發礦區,根據聯邦礦山法的有關規定,要求礦區業主必須對礦區復墾提出具體措施並作為審批的先決條件;必須預留復墾專項資金,其數量由復墾的任務量確定,一般占企業年利潤的3%;必須對因開礦佔用的森林、草地實行等面積異地恢復。墨西哥政府2003年建立了一個規模達2000萬美元的基金,用於補償森林提供的生態服務,補償標準是重要生態區40美元/(hm2·a),其他地區30美元/(hm2·a)。厄瓜多首都基多在1998年成立了流域水土保持基金,流域水保基金用於保護上游40萬hm2的Cayambe-Coca流域的水土,以及上游的Antisana生態保護區,具體的活動包括購買生態敏感區土地、為上游居民提供替代的生計方式、農業最佳模式示範、教育和培訓。哥倫比亞第二大城市卡利市水稻和甘蔗種植者為了擺脫夏季遭遇乾旱,雨季面臨洪水泛濫的困境,自發組織成立了12個水用戶協會,自願提高向CVC公司交納的水費,在原水費的基礎上每升水增加1.5~2美元,列入一項獨立基金,由CVC用於支付改善河流流量措施。日本還設立了「綠色羽毛基金」制度,通過社會集資對森林資源建設事業進行支持。

(三)徵收生態補償稅

瑞典、比利時、丹麥、西班牙、荷蘭、芬蘭、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家以各種與環境有關的稅收(綠色稅)等形式對生態環境進行補償,稅種包括碳排放、氮排放、硫排放、垃圾填埋、能源銷售等。丹麥1993年通過生態稅收改革決議以來,增加了對汽油、柴油、煤、水、垃圾等徵收稅款,其環境和能源稅已從稅款總額的10%增加到15%。法國政府利用優惠稅費政策實現森林生態效益維護和建設。對於國有林的養護採取林業收入不上交、不足部分再由政府撥款或優惠貸款方式,以增強國有林的建設;對國有和集體林經營所產生的利潤免除稅費,並對私有林經營提供各種財政優惠政策。另外,法國通過徵收碳稅加強對溫室效應的控制。生態環境稅收也是美國重要的生態補償形式,美國稅法規定SO2濃度達到一級和二級標準的地區徵收排放稅,美國還徵收水污染稅、噪音稅等生態稅,並把這些收入專項用於生態環境保護,使稅收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日本對於被指定為保安林的民有林的經濟損失通過稅收減免優惠政策予以補償。

徵收生態環境稅或稅費減免政策作為平衡經濟活動主體個人利益和其行為帶來的生態環境外部效益或成本的一種有效機制,成為各國政府實現生態補償的重要手段,主要適用於企業、個人等主體明確,而且其帶來的生態環境增益性或損益性結果難以通過自身行為獲得相應補償或承擔相應外部成本的情況。

三、市場主導的生態補償

隨著世界各國生態補償實踐不斷發展,政府主導的生態補償形式向多元化發展,美國、歐盟等國創新並發展了多種生態補償的市場化運作模式。生態補償的市場運作模式主要是通過市場機制將生態服務價值商品化或者將產品的生態價值貨幣化,從而使生態補償從生產領域延伸到流通和消費領域,實現生態效益的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歸納起來,目前各國市場化運行的生態補償主要有綠色償付、配額交易、生態標簽、排放許可證交易、國際碳匯交易等模式。

(一)綠色償付

綠色償付的中心內容是享受保護成果的人們向提供保護服務的人們付費。在美國,綠色償付是各州(市)實現上下游之間的生態效益平衡、共享以及主要河流和水源地保護的重要生態補償方式之一。美國紐約市向哈得孫河上游施行土壤侵蝕控制、洪水預防及水資源保護等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社會團體或個人給予經濟補償以保證其清潔水源的生態補償模式是綠色償付的典型案例。在法國東北部,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一家叫畢雷·維特爾的瓶裝水公司一直在做保護流域的工作,他們花費900萬美元購買了位於泉水附近的600英畝農田,並且還跟居住在對流域保護起重要作用的土地上的農民們簽訂了一份18~30年的協議,根據協議,農民們同意對他們另外的4000英畝土地,採取更為環保和良性的生產耕作方式。哥斯大黎加西北部的Del Oro柑橘種植和果汁生產集團,20年來一直購買相鄰的巨蜥保護區所提供的生態服務功能,轉移1200km2林地,標准為400美元/km2,共計48萬美元,生態服務內容包括控制森林昆蟲、水供應和果汁廠果皮等殘余的自然降解等。

(二)配額交易

美國環境信用額度交易是建立在法律約束和總量控制基礎上的配額交易制度。實行這一制度的前提是法律規定了明確的保護目標,如水質不能惡化,濕地、耕地數量不能減少。在上述目標下,法律、法規、規劃或者許可證又為環境容量和自然資源用戶規定了使用的限量標准和義務配額,超過限額或者無法完成義務配額的用戶,就要通過市場購買相應的信用額度。

(三)生態標簽

為鼓勵在歐洲地區生產及消費「綠色產品」,歐盟於1992年出台了生態標簽體系。歐盟生態標簽制度是一個自願性制度,歐盟建立生態標簽體系的初衷是希望把各類產品中在生態保護領域的佼佼者選出,予以肯定和鼓勵,從而逐漸推動歐盟各類消費品的生產廠家進一步提高生態保護,使產品從設計、生產、銷售到使用,直至最後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內都不會對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生態標簽同時提示消費者,該產品符合歐盟規定的環保標准,是歐盟認可並鼓勵消費者購買的「綠色產品」。如果生產商希望獲得歐盟生態標簽,必須向歐盟各成員國指定管理機構提出申請,完成規定的測試程序並提交規定的測試數據,證明產品達到了生態標簽的授予標准。歐盟對於每一種產品都規定了相應的環保性能標准,這些標准主要是關於自然資源與能源節省情況、廢氣(液、固體)及雜訊的排放情況等。

美國綠色標簽是為那些在保護生態和自然的前提下生產的農副產品貼上認定標簽,通過消費者的選擇為這些產品支付較高的價格,間接償付保護自然的代價。這類標簽中,比較著名的有:有機農產品標簽,不傷害海豚的金槍魚食品標簽,樹蔭咖啡(不破壞雨林)標簽,可持續採集的木材標簽等。

(四)排放許可證交易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政府實施「河水出境鹽度總量控制」計劃和「排鹽許可證」交易制度。「排鹽許可證」制度允許排鹽者購買減鹽信用,該減鹽信用是由其他土地所有者因採取措施(如植樹)而減低了排鹽量而獲得的。新南威爾士州為了管理這一減鹽信用交易,成立了環境服務投資基金會,該基金會從減排鹽分的農場主那裡購買減鹽信用(採取措施控制鹽化的農場主得到支付),同時向買主出售該減鹽信用。通過排放許可證交易,使生態服務商品化,並在市場交易中使生態服務提供者獲得收益,生態服務消費者付出代價,既通過市場手段實現了生態補償,更能激勵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

(五)國際碳匯交易

哥斯大黎加利用在國際市場上轉讓或銷售溫室氣體補償權的手段獲取生態保護所需資金支持。哥斯大黎加統計國內林業碳匯總量,並將額外的碳匯作為國家碳匯儲備,適時出售給別國企業,所得收入大部分補償給林主。目前,哥斯大黎加在碳匯量認證及碳匯貿易等方面對世界各國影響很大。

㈣ 國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管理研究進展

1.2.1.1 國外地下水型水源地環境管理的模式

在地下水型水源地環境管理方面,國外有多種管理模式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主要有環保部門或水利部門為主的地下水型水源地環境管理模式,分為分散式、集中式地下水型水源地環境管理模式,流域地下水型水源地環境管理模式,區域地下水型水源地環境管理模式。

(1)以環保部或水利部為主的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管理模式

國外對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管理部門有的以環保部為主,有的以水利部為主。法國和德國是以環保部為主來進行管理的典型國家。法國在環保部主要設立了水務管理司與國家有關機構、社會團體等協同行動。在德國,聯邦環保部負責地下水資源利用、水污染控制、水質監測及發布水質指標等各項工作。

以水利部為主體集中管理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的國家是荷蘭。水利部負責制定相關的戰略指導方針,以及地下水的開采等具體事宜。

(2)分散、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管理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包括普通分散式管理模式,部級別集成分散式管理模式和國家級集成分散式管理模式。

普通分散式管理模式主要以加拿大、日本和英國為代表。在加拿大,環境、海洋和農業部等聯邦政府部門都設有專門的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管理機構;在日本,環境省負責用水與水環境保護工作,厚生省負責主管生活用水,其他水資源管理分別由其他管理部門負責。

部級別集成分散式管理模式就是將水環境管理等由政府的某一部主管,以色列就是這類模式的典型。主要由農業部負責水資源,包括地下水在內的管理工作,如制定規劃、審批管理、污染防治等。

國家級集成分散管理模式就是由國家水資源委員會,全面負責水資源與水環境的管理工作。澳大利亞和印度就是這種模式。澳大利亞以國家水資源理事會、印度以國家水資源委員會為最高機構,制定全國水資源管理辦法,制定飲用水標准,監督相關政策的落實。

(3)流域水源地環境管理模式

按流域統一管理水環境,使水資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的統一,成為一種逐步被接受的水環境管理模式。經過多年的實踐經驗,英國在這方面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經驗。英國實施的以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性集中管理,在較大的流域周圍設有流域管理委員會、水務局或水務公司,統一進行相關規劃和工程建設,直至供水到用戶,然後進行污水回收處理,形成一條龍的管理服務系統。

(4)區域水源環境管理模式

發達國家的水環境管理模式證明,實行區域管理的模式,是對水資源和水環境進行有效管理的良好模式。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削弱了水資源管理委員會的作用,加強了各州政府對水資源管理的許可權,使水資源和水環境管理更具有權威性。各州以內部流域為單位劃分自然資源區來進行地下水保護,污水排放控制等(於萬春,2007)。

1.2.1.2 國外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管理的法制建設研究

美國到目前有關飲用水水源管理的主要法律包括《清潔水法》、《飲用水安全法》及《水源保護手冊》。但是專門針對水源地保護的法律到目前為止還未出台。美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管理的特點是以各機構間協調協作為主,充分發揮公眾參與的重要作用。在水源地環境管理過程中,利益方應為主導,非營利性組織、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給予監督管理(王玉秋等,2010)。

德國飲用水水源地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相對較為完善,主要有《水法》、《地下水水源保護區條例》等。其中,《水法》規定所有的飲用水取水口都要在建立水源保護區的基礎上進行保護,要求盡可能保護取水口及其上游地區等水源保護區,積極要求當地居民和社會團體等的踴躍參與,共同完善水源地保護制度(李建新,1998)。

日本飲用水水源保護法規體系主要包括《河川法》、《公害對策基本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此外,還建立了「飲用水水源水質標准制度、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制度、水源地經濟補償制度、緊急處置制度」等。國家環境部門下設水質保護局專門就飲用水水源地進行統一的保護與管理(藍楠,2007)。

新加坡為了保護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污染源控制與治理主要依據環境部的《水源污染管制與排水法令》等。環境部與公用事業局聯合運用網路系統來監測地面徑流及水源地的水質,進行監測站點(斷面)的優化及增設,並對水質、水量進行雙重監控,有效地控制和減少了水源地污染(高斌等,2011)。

國外發達國家缺乏針對地下水型水源地環境管理的法律法規,是通過長期實踐,在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法規方面也取得了以上較好的經驗。特別是美國涵括水源地保護的一級立法、嚴格的公眾參與制度,德國完善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日本的飲用水水源水質標准和水質監測制度、水源地經濟補償制度、緊急處置制度,以及新加坡的水源污染管理制度等,對我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法規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唐克旺等,2012)。

㈤ 如何對水源地進行保護

一、建立和完善生活飲用水源地保護規劃。根據全市統一要求,對轄區飲用水源地進行了基礎情況調研,提出初步治理方案,明確水源地保護目標、任務、責任和措施。

二、對重點水源地保護區內的污染源進行全面調查,根據各類污染源的排放狀況,明確水源污染防治重點。

三、禁止在生活飲用水源保護區建設畜禽養殖場,對已在上述區域建成的畜禽養殖場限期搬遷或關閉。

四、在生活飲用水源地的建設項目,必須嚴格遵定有關規定,做好建設項目的報批、驗收工作。

五、制定生活飲用水源污染事故處理應急預案,對威脅飲用水源安全的突發事件進行處置。

六、加強工業固廢和危險廢物管理,依法查處向飲用水源地傾倒工業固廢、危險廢物和生活垃圾的違法行為。

㈥ 如何保護地球

保護地球,從我做起

古往今來,地球媽媽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無數代子孫。原來的她被小輩們裝飾得楚楚動人。可是,現在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將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危機。「救救地球」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最強烈的呼聲。

我為周圍環境的惡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為未來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類環境的構成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無視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去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的話,我們的生命將毀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將對我們作出嚴厲的懲罰。為此我下定決心要從我做起愛護環境,保護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家園,做一個保護環境的衛士。

在剛過去的一年中,我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植樹活動,帶領我們初一(6)中隊的班幹部創立了「綠色天使」植綠護綠小組,鼓勵隊員們在校園里認養了一棵小樹苗,利用課余時間給它梳妝打扮,為它長成參天大樹打下了基礎。在學校組織的「讓地球充滿生機」的簽字活動中,我鄭重地在上面簽下自己的名字,並寫下了自己對環保的決心和期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我積極參加學校在世界環境日舉行的有獎徵稿,認真查閱、收集各類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撰寫有關環境治理設想方面的文章,我經常去參加學校組織的環保講座,觀看環保方面的錄相帶,積極參預環保知識問答調查活動,認真填寫每一項提問。我參與了「紅領巾植綠護綠隊」的網站建設,在上面發布大量的環保圖片和環保知識,以及關於環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識,我國在環保方面發展動向、世界各國的環境保護情況;每個月我都利用網路、報紙,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專題和板塊「環保資訊」來告訴大家;還定期製作一些宣傳板來宣傳環保知識和生活中的環保常識。提高了大家的環保意識;號召同學們從不同的方面來關愛自己的家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周圍的環境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積極動員身邊的人一起來依法保護和建設人類共有的同樣也是僅有的家園,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的文明做出貢獻。我還和同學們共同發起「養一盆花,認養一棵樹、愛惜每一片綠地,讓我們周圍充滿綠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飯盒和一次性筷子,讓我們遠離白色污染」的倡議。讓我們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籃子,讓我們共同走向美好的綠色的明天,走向輝煌、燦爛的未來!

據我收集到的一份報告說:「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觸目驚心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大氣污染、水質污染、雜訊污染、食品污染、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這五大類。」一個個鐵一樣的事實告訴我們,它們像惡魔般無情地吞噬著人類的生命。它威脅著生態平衡,危害著人體健康,制約著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讓人類陷入了困境。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們——人類有時刻不忘保護環境的意識,有依法治理環境的意識,地球村將成為美好的樂園」。未來的天空一定是碧藍的,水是清澈的,綠樹成蔭鮮花遍地,人類可以盡情享受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幸福。

「真正檢驗我們對環境的貢獻不是言辭,而是行動。」雖然我現在做得只不過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堅信要是我們人人都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攜手保護我們的家園,自然會給人類應有的回報。在溫暖的搖籃——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臉——天空下成長,在愛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黃色星期天

天賢粱粕??厴賢粱粕?V灰?繅淮擔?嗣俏藪Χ恪U餼褪巧吵頸??nbsp;
就在4月7日也就是星期天的早晨,一拉開窗簾不禁讓我大吃一驚。我看到外面的天空已不在像以前那樣蔚藍,陽光已不在像以前那樣明媚。遠處的那些高樓大廈像海市蜃樓一樣隱隱約約。在沙塵暴的影響下,樓內的人都點著燈為自己照明。天和地的界限已不那麼清晰,而是渾黃一體。大街上的人們都全副武裝,包著頭巾捂著嘴。生怕沙土進到自己的呼吸道里。一走出家門,一股沙土的氣味撲面而來,一陣風吹過,臉上就會感到大大小小的沙粒打在你的臉上,頓時我那干凈的臉像塗上了一層土黃色的釉彩,把我的臉打扮成了土著人的臉色。我低頭一看,大地也穿上了一層土黃色的衣裳。過了一會,又下起雪來。許多人都高興起來,他們認為雪花是潔白美麗的。但他們錯了,今天的雪花像炸彈一樣,落在人們的身上,炸出了一朵朵「黃花」。弄得人們狼狽不堪。我也被「炸」的像小泥猴似的。
今天的情景,使人們再一次看到了破壞環境所帶來的惡果。在一次次災難的提醒下,人們已經認識到遵循自然規律,愛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已刻不容緩。我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經過全人類不斷努力,植樹造林,保護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災難的發生頻率會逐漸減少。地球那副美麗的面孔又會重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我熱愛地球,熱愛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愛她的青山綠水,愛她的碧草藍天……
在四野飄香的花叢中,我和蝶兒一起嬉戲、歡笑;在鬱郁蔥蔥的森林裡,我與小鳥一起追逐、歌唱;清晨,我邁著輕盈的步履去原野上踏青,霧靄繚繞著、白紗般的柔柔地漂浮在空中。吮吸著花草的芳香, 欣享著陽光的沐浴,我被陶醉在這如痴如醉的夢幻里;夜晚,我坐在稻穀飄香的農家小院里,仰望著璀璨的星空,聆聽著蟬鳴嘹響,蛙聲如潮,彷彿置身於一個童話般的王國。春天,我坐在牛背上,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聽那牧歌婉轉,牧笛悠揚。 夏天,我坐在小船上,任雙槳拍打著那碧綠的湖水, 看海鷗輕盈地掠過遼闊的湖面;秋天,我站在樹下,凝神矚望著那金黃的葉子一片片地落下;冬天,我站在窗前,欣賞著如絮的雪花在空中翩翩飛舞。在這如詩如畫的仙境里,我的心都醉透了!
曾幾何時,人們亂砍亂伐,使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沙丘吞噬了萬頃良田,洪水沖毀了可愛的家園,大自然的報復讓人類尷尬啞然。梅水溪曾經說過,沒有自然,便沒有人 類,這是世界一大樸素的真理。一味地掠奪自然,征服自然,只會破壞生態系統,咎由自取,使人類瀕於困境。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錯,人不給自然留面子,自然當然也不會給人留後路,98洪水、2000年的沙塵暴,其實,這就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警示。
曾幾何時,人們亂捕亂殺,使人類的朋友慘遭塗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就是對捕殺動物後果的最真實的寫照。從大學生的傷熊事件到愚人們的瘋狂捕獵,人類是否也將要把槍口對准自己?切記,保護動物就等於保護我們自己。
曾幾何時,戰爭的爆發,使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滿目瘡痍。炮火對植被的破壞,核輻射對生命的摧殘,盡管廣島、長崎上空的蘑菇雲已經散去了半個多世紀,可那裡依然還是不毛之地。由此可見,和平是全人類綠色環保的重要前提。
真不敢想像,我們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這個世界將會是一幅怎樣的慘景呢?地上寸草不生,天空塵沙彌漫,人類將在魔鬼般的尖叫聲中化成堆堆白骨。到那時我們只能說,人類曾經屬於過地球,但地球將永遠不會再屬於人類了。
顧炎武曾經說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保護環境與維護生態平衡的歷史重任要落到我們跨世紀一代的肩上。讓我們都來關愛自然,熱愛地球吧,手挽手、肩並肩、心連心地鑄起一道綠色環保的大堤,捍衛資源、捍衛環境、捍衛地球、捍衛我們美好的家園吧!
岐江情

岐江河--我的母親河,由北而南,蜿蜒流淌。我在她懷里成長。她孕育了我童年的歡樂。我的金色的童年的歡樂時光,都和岐江河一起度過的。
記得我只有豆丁般大的時候,數不清的早晨,看著那朝暉在河上跳躍,把那清澈的河水映得通紅,像是給岐江河披上了紅紗巾,周圍鬱郁蔥蔥的榕樹也穿上了朝陽的錦衣。三五成群的男女老少,沿河漫步,盡情呼吸清新的空氣,欣賞小鳥清風奏出的晨曲。
每逢端午節的時候,精彩絕倫的龍舟賽便在江上舉行。人們接踵而至,爭先恐後地聚集到江邊看熱鬧,一條條龍舟整齊地排開在江面,船上的每一個有著古銅色肌膚的大漢都使出渾身的力量。每一聲禮炮後,龍舟齊頭並進,掀起一江浪濤。江邊的人們有的急得直跺腳,有的高聲喝彩,有的像長頸鹿一樣把脖子伸得老長……江里的龍舟在一片鑼鼓聲中耕波犁浪,勇往直前……
我童年的幸福,都沉浸在岐江河那清澈的碧波里。只要清風一吹,一切美好的回憶都從盪漾的碧波里旋出來了。如今當我獨自一人去問候岐江河時,它已面目全非了:污濁的河水夾雜著許多垃圾在晃動,偶爾還有一兩條死魚浮上來,散發出醺心的腐臭。綠色,沒有了,鳥聲,聽不見了。河邊堆積了大堆垃圾,往日清新芬芳的和風也變得腥臭苦澀了。我傷心地向岐江河呼喊:"你昔日的豐姿到哪去了?"可它只用波浪拍打著河岸,像垂危的病人,呻吟著,傷心地向人們哭訴:"清救救我吧!"
也許是因為它過去的美,也許是因為它現在的丑,也許是時代的要求吧,岐江河發出的求救終天得到了回應。市政府十分重視岐江河的整治,組織人力物力拆掉岐江河兩岸參差不齊的破舊建築,在河岸上植起了綠樹紅花,禁止人們往江上倒垃圾,禁止往江里排放污水,岐江河開始恢復了生機,重現了昔日美麗的倩影。我想:假以時日,岐江河--我的母親河,她將比以前更愛護我們的家園

我們生命的搖籃是地球母親。地球母親的身上有高山、大海,有高原、平原。最可貴的是它有生命,我們人類就生活在地球上,我們就是地球的主人.
地球是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園,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地球母親可以供給我們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地球母親用它甘美的乳汁哺育著它的兒女,我們在地球母親溫暖的懷抱里幸福地成長。我們為什麼能幸福地生活在地球上呢?因為地球母親可以供給我們充足的氧氣,可以供給我們充足的水分,充足的食品......她是一位關心兒女,愛護兒女的好母親。
然而我們人類是怎樣對待地球母親的呢?我們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或者說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就不顧地球母親的身體,工廠亂排放污水,煙囪冒著濃濃黑煙,亂砍伐森林樹木,亂浪費資源等等。破壞了地球周圍的大氧層,清澈的河水變得混濁,茂密的森林變得狼狽不堪,蔚藍的天空變得灰暗,碧綠的青山變得光禿,泥石流、森林火災、動物絕跡、水源嚴重缺乏,一連串的災害接踵而來,已使我們的地球母親難以承受。而我們面臨的確是地球毀滅的現實。啊!實在太可怕了,到那時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們將如何生存?
我們已經看到了嚴重的後果,我們能任其毀滅嗎?不能!我們人類應該積極行動起來,為我們的地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現在我們已經開始保護我們的環境,愛護我們的地球了,比如,我們建起了水力、風力發電站,開始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森林,保護水源,節約用水,開始綠化、美化我們的地球了,這是可喜的,這樣可以延長我們地球母親的壽命,使她越來越年輕,身體越來越壯。在地球毀滅的前一夜,我們應該做什麼呢?我們要來保護、愛護地球,要來綠化、美化地球,使我們的地球母親永遠年輕。
我再來問個問題小朋友,地球到底會不會毀滅呢?這就要看我們怎掩蓋胡她了,如果我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她的話,相信她會永遠年輕的。

㈦ 詳細介紹一下水資源缺乏的解決方法

目前造成全國水污染十分嚴峻形勢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污染物排放量大,超過水環境容量。
二是生態用水缺乏。目前,黃河、海河、淮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都超過50%,其中海河更是高達95%,超過國際公認的40%的合理限度,嚴重擠占生態用水。
三是水污染防治立法不夠健全,執法不夠有力,幹部群眾環保和守法意識不高。
五個方面下手加強水環境保護
「某地區50%的飲用水取自長江,從11個飲用水源中測出468種污染物,其中有機毒物210種,甚至檢出致畸、致癌、致突變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飲用受到污染的水已造成腫瘤、癌症等疾病發生率的增加。」潘岳說,治污當需「猛葯」,國家將從五個方面加強水環境保護、保障水安全。
一、優先保護飲用水源地水質。
以劃定城市和農村生活飲用水水源地為重點,組織制定全國城市和農村水源地保護規劃,特別是要加快廣大農村集中式水源地的劃定工作,防治鄉鎮企業和農業面源污染水源地。
在水源地保護區內嚴格限制各項開發活動。一級保護區內,應禁止一切排污行為和對水源地有影響的旅遊和水產養殖等活動。
二、提高水污染防治水平,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依法實行排污許可,嚴肅查處超標和超總量排污等違法行為。
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嚴格維護和努力改善農村飲用水源的水質。
加快修訂《水污染防治法》,從根本上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的問題。
三、實行生態系統管理,重振生命之河。
水壩建設直接關系水環境安全,流域開發規劃和水壩建設都要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分析利弊得失,對嚴重影響水環境安全的項目堅決不準上。
經過環評可以建設的,也要嚴格按照環評要求,實施環保措施。
四、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堅決懲處各類違法排污行為。
繼續開展清理整頓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行動。
集中力量查處小造紙、小釀造、小化工、小印染、規模化畜禽養殖廠和城鎮污水處理廠等排污單位的違法排污行為,重點解決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老大難問題。
五、做好水環境質量信息的公開工作,落實人民群眾的環境知情權。
對重大流域開發規劃和重大涉水項目,要舉行聽證,廣泛徵求人民群眾的意見,落實群眾環境監督權,堅決維護群眾的環境權益。
1. 我國水環境問題及其影響因素
我國水環境面臨著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和洪澇災害等多方面壓力。水體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破壞促使洪澇災害頻發。據199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目前我國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區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揮發酚等;湖泊以富營養化為特徵,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和高猛酸鹽指數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重金屬。這些因素構成了水環境問題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治理難度大等特徵。我國水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類主觀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工業發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僅單位產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萬元產值用水量各省區間差距懸殊。1998年全國平均萬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龍江、內蒙古、江西、廣西、貴州、青海、甘肅等省區大多在1000m3以上。寧夏、新疆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產2kg糧食,而寧夏才生產不到1kg。同時,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企業生產經營缺乏節能降耗的動力。企業技術改造往往以擴大再生產為目的,生產工藝落後,更新換代速度慢。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增長方式的日趨轉變,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將逐步走上科學化管理軌道。但是,這種轉變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水環境問題嚴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策導向的偏差。長期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注重經濟增長速度、主要產品產量、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等指標,沒有把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納入經濟核算體系。迄今為止,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作為「非生產性福利事業」。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由政府包攬,使政府不堪重負,以至於拿不出錢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建成污染處理設施也因經費來源問題沒解決而難以正常運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些經濟發展政策有悖於環境保護。我國一度「遍地開花」的「十五」小企業,布局分散,規模不經濟,生產工藝落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環境容量不相適應,也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確定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地區生產力布局時,往往忽視區域環境容量。我國主要江河出現的嚴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與流域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關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開始,利用當地資源,大力發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紙、製革、火電、食品等小型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超過了淮河的承載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由於缺乏科學認證和科學管理,一些缺水地區盲目發展高耗水型工業,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單一的資源型產業,不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加工業,產業結構雷同,形成嚴重的結構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環境問題的惡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難度。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引起全球溫度、濕度、降水量的分布變化,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災害頻發。我國北方地區氣候也明顯變暖,華北地區冬季平均氣溫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氣溫上升,地表徑流減少,蒸發量增大,發生旱災的機會增多。1997年我國北方地區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降水量異常偏少,溫度偏高,海河水資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黃河水資源量為多年平均量的61%。由於河道徑流減少,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加劇了水環境惡化。1998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長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導致特大洪水災害的發生。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懸殊,水資源分布與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布局極不協調。北方黃河、淮河、海河、松遼河,以及內陸河5個流域,總人口佔全國的47%左右,耕地面積佔65%以上,GDP佔全國的45%以上,而水資源卻只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人均佔有量僅為南方地區的1/3。這些因素也是導致水環境問題突出的重要方面。
2.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面臨的主要問題
「九五」以來,我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為先導,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遼河相繼開始。通過採取工業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壓縮過剩生產力中,取締、關閉、和淘汰生產工藝落後、設備陳舊、污染嚴重的企業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經接近實現第一階段的污染防治目標。「九五」水污染防治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對於開拓我國的環境與發展道路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但是,從總體上看,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進展還比較緩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實踐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充分說明,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臨嚴重挑戰。
2.1 黃河、長江流域水環境問題亟待解決
「九五」期間「三河三湖」的治理僅僅是拉開了我國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規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時,必須看到,黃河、長江的污染問題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黃河這個中華民族的搖籃,他養育了人類,也無數次地給人類帶來災難。如今,由於人類活動的作用力,使黃河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1999年,在黃河流域的114個重點監測斷面上,V類和劣V類水體分別為70%和56.2%,黃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為嚴重,而且黃河的污染主要來自支流。目前,黃河水量少,自凈能力弱,水環境處於危機之中。在西部大開發中,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將進入較快增長時期。黃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資源短缺「雪上加霜」。
長江上游沿岸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這一地區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問題隨之加重,特別是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的水質不斷惡化。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預計到2010年,長江上游重點地區廢水排放量將以年均4.1%的速度增長;沿江城鎮生活垃圾入江量,將由1995年的約200萬t增加到2010年的467萬t;三峽庫區的水體自凈能力將大幅度下降。2009年三峽庫區建成蓄水後,庫區將由一個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變成一個流速緩、滯留時間長,回水面積大的人工湖。水體稀釋自凈能力下降,水污染必然加重。根據預測,三峽工程建成後,湖區上游岸邊污染帶主要污染物濃度將比建壩前增加2-10倍,將成為重污染區。
2.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後
城市基礎設施是工業建設的載體,制約著工業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不恰當地把基礎設施建設的載體地位降低為工業的一般附屬物地位,基礎設施的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和工業建設不協調,導致基礎設施長期超負荷承載。特別是城市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僅僅在近幾年才開始興建。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污水處理能力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要。
隨著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產生量大幅度增長。近年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一般情況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周期為3年。從目前的建設進度看,實現「九五」期間國家提出的全國50萬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裝置的要求,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以淮河為例,按規劃,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52座,總投資60.8億元,形成污水處理能力352萬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只有3座,污水處理能力僅為44萬l/d。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緩慢的原因,除了資金短缺外,現行管理和運行機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陷於困境。由於沒有真正落實「污染者負擔」的政策,地方財政因無力支付污水處理費用,常常使建成後的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運行,環境保護投資不能有效發揮環境效益。
2.3 大量的面源污染問題尚未找到解決途徑
目前,全國的工業污染已經開始得到有效控制。到2000年底,全國所有工業污染源都將實現達標排放。城市污水處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農葯、化肥、畜禽養殖污染量大面廣,有一定治理難度。從50年代到90年代,我國農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為世界上農葯用量最大的國家。我國每年因農葯中毒的人數佔世界同類事故中毒人數的50%。而且由於農葯的大量流失,造成嚴重的水體污染。全國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學氮肥,使氮、磷、鉀比例失調現象比較嚴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進入河流、海洋、湖泊,成為水體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同時,由於大量化肥的使用,農村畜禽糞便的農業利用減少,畜禽業的集約化程度提高,加重了養殖業與種植業的脫節。畜禽糞便的還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國畜禽糞便產生量是當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3.4倍。這些畜禽糞便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時,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企業的發展也一直是困擾農村環境的一大難題。據1991年和1997年兩次全國鄉鎮工業污染源調查,鄉鎮工業二氧化硫、煙塵、化學耗氧量和固體廢物排放量分別增長了22.6%、56.5%、246.6%和552%;在全國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所控制的情況下,鄉鎮企業排污量卻在增長,這將對水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2.4 經濟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資金嚴重短缺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污染防治資金以國家預算內資金為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環境已經不能奏效。但是,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資體制難以形成。作為促進污染防治的重要經濟手段排污收費制度,目前還很不完善。主要問題是,排污收費標准過低,不能發揮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標排放污水收費作為排污收費的主體,其收費額不足污染處理設施運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費最高不超過0.5元/l;排污收費項目不全,主要對象是大中型企業和部分事業單位,城市污水處理費僅在少數城市開征,而且收費標准較低,「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沒有充分體現;排污費的轉移支付機制尚未建立,流域內上下游之間缺乏利益補償政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不協調,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九五」期間我國環境保護投資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別是國家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中把環境保護作為重點投資領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得到國債資金的支持。但是,由於環境保護資金渠道狹窄,投資量小,污染治理資金短缺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按計劃,「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約需資金1260億元,但是目前已經落實的資金與需求相差甚遠。1998年國家增發財政債券和銀行貸款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分配給淮河流域10億元財政債券資金用於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但是,這些資金僅為淮河城市污水處理廠總投資的16.5%,而且投資項目達34個之多。由於地方配套資金不足,開工的項目不少,卻因缺乏資金施工建設進度緩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資尚無著落。
3. 關於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議
我國是在經濟技術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防治將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特別是水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一個艱苦的治理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在認真總結「九五」期間水污染防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借鑒世界一切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不斷加強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逐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3.1 在決策中控制新的水環境問題產生
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在確定經濟發展速度、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資源開發計劃、區域開發計劃,以及制定經濟技術政策,進行重大經濟決策時,應當對實施這些決策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做出科學評價,評價的結論作為各級決策的依據。在決策中綜合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因素,統籌兼顧,使發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專門的評價審議機構,並使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決策的運行機制。
區域經濟的發展要充分考慮水資源保護。限制缺水地區發展耗水型產業,調整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嚴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設項目。近期應重點調整北方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防止水資源短缺問題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經濟發展應考慮為生態用水留有餘地,防止因過度開發導致下游地區河湖萎縮、土地沙化、生態退化。在水源地區,引導和組織水源地生態經濟體系建設,避免水源地區經濟發展導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
3.2 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堅持開源節流並舉的方針
大力開展節水活動,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水消耗。有組織地推行節水、高效的農灌技術;完善科學的農業用水管理措施,盡快改變農業生產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單位產品用水定額和水重復利用率考核指標,建立工業用水考核制度;明確規定冷卻水及工藝用水等工業廢水必須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發展水的閉路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水排放量。
在開展節約用水,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同時,全面加強水污染防治,特別是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點在城市,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與分散治理相結合和廢水資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後的污水要用於工業冷卻水、城市景觀和園林綠地用水等。
3.3 建立和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價格體系
國家有關部門應抓緊組織開展資源定價研究,有計劃地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和國家稀缺資源制定分類指導的價格政策,盡快改變「資源無價」,資源產品低價的不合理狀況,使水資源價格體現資源價值、資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費用。同時,積極推進水資源資產化管理進程,加強資源核算體系的研究,為逐步將水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創造條件。
3.4 完善環境經濟政策
抓緊制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環境經濟政策,進一步強化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環境經濟手段。盡快提高排污費標准,使之高於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關政策,建立資源更新的補償機制;全面實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在用水收費中,普遍增加污水處理費,作為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環境保護作為「市場失效」的領域,特別是環境科技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應加強產業政策支持。同時,鼓勵和推動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企業化。
積極建立環境稅收制度。擴大資源稅的徵收范圍,對地下水等稀缺資源徵收資源稅;對新建污染項目徵收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控制結構型污染;對現行排污費與費改稅進行利弊分析,探索徵收污染附加稅;對從事城市污水處理的企業實行零稅率;對生產再生資源和利用再生資源生產的產品,應給予稅收減免的優惠。
3.5 大力推行清潔生產
工業部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調整工業布局,推動資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結合技術改造推行以清潔原料、清潔生產過程和清潔產品為主要內容的清潔生產。要把清潔生產當作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的一次工業企業的全面改造,在全國所有工業企業推行清潔生產。通過加強環境管理審計,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促進我國工業向新的技術基礎轉移,以集約方式提高質量,降低消耗,增加經濟效益。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我國資源節約型生態工業生產體系。
3.6 加強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農村要推行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全面推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合理配置的「大農業」生產模式,注重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把現代化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精華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增加有機肥料的使用,減少化肥、農葯的使用。開發生物農葯技術,推廣以菌治蟲、以蟲治蟲的生物技術替代農葯。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應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把推行生態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場革命,在全國廣大農村普遍展開。逐步把農村富餘勞動力從污染型鄉鎮工業轉移到生態農業建設上來。縣、鄉兩級政府要制定生態農業建設規劃,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技術推廣,有計劃地在全國鄉、村培養一批技術骨幹,指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
3.7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改革現行城市污水處理體制,實現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的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要引入競爭機制,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元化投資建設、企業化運營管理、社會共同負擔費用、政府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積極探索城鎮給排水建設和運營一體化的管理體制。逐步使政府從直接管理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中解脫出來,讓污水處理真正走向市場。
環保產業的發展應當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國家應制定扶持環保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在投資、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一部分產品過剩的企業轉向環保產品生產和服務;組建環保產業集團,盡快形成產業規模;抓緊培育環保市場,把原來政府管理的環保服務事業推向市場。同時,要加強環境科學研究,組織開展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等急需的重點水處理技術攻關;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態工程成套設備的國產化,改變我國環保產業落後的現狀,以適應我國污染防治的需要。
城市生活污水概況
在維系人的生存、保障經濟建設和維護社會發展的所有自然要素中,水的重要性毋庸贅述。然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加快,世界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污染嚴重的挑戰。
中國尤其嚴重,是世界13個缺水國家之一,全國600多個城市中目前大約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惡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我國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國75%的湖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嚴重,南方城市總缺水量的60%---70%是由於水污染造成的;對我國118個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調查顯示,有115個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約佔40%。水污染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加劇了水資源短缺,對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帶來了負面影響。
我國水體污染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工業發展超標排放工業廢水,二是城市化中由於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處理設施嚴重缺乏,大量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進入水體造成環境污染。工業廢水近年來經過治理雖有所減少,但城市生活污水有增無減,占水質污染的51%以上。據環境部門監測,1999年全國近80%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進入江河湖海,年排污量達400億立方米,造成全國三分之一以上水域受到污染.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如何保護水源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