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沒有誰知道澳大利亞有什麼好看的小說呀
<<荊棘鳥>>----澳大利亞的<<飄>>
B. 神秘動畫製作者:家教MAD,是什麼!
一月新番動漫
1.百變之星
【故事簡介】:
16歲的女孩苗木野空立志成為馬戲演員,為了參加著名的「百變舞台」的考試,她不遠萬里從日本來到了美國西海岸。當她問路時卻遇到一位怪蜀黍對她動手動腳。還沒來得及發火,行李又被搶了,不得不去追小偷。在追到小偷和向警察解釋完畢後,空的考試自然遲到了。一連串的晦氣令空很傷心,就在這時因為「百變舞台」的後台監理源的幫助,她得到了參觀後台的機會。
可是參觀期間空又好心幫了倒忙,弄傷了蹦床演員圖蘭布琳塔薩。就在十分困擾之際,之前的那位怪蜀黍出現了,原來他就是「百變之星」的老闆卡洛斯。卡洛斯讓空代替受傷的百圖蘭布琳塔薩上台演出。
卡洛斯的決定讓空又驚又喜,舞台上,空在最初的生疏和膽怯之後立刻調整過來,發揮越來越好,然而在最後一跳時卻險些跌落台外,幸好被猶利所救。不過空在的舞台膽量和滑稽又柔美的表演讓觀眾賞心悅目。最後空被卡洛斯破例招入了「百變舞台」。蕾拉對老闆卡洛斯的決定很生氣,卡洛斯卻對蕾拉說了這樣一句話:「總有一天,觀眾會為了空而來百變舞台看演出!」
2.超獸機神斷空我
【故事簡介】:
《超獸機神斷空我》是日本老牌動畫製作公司葦PRODUCTION製作的動畫,從1985年4月5日到1985年12月27日期間在TBS頻道播出,總共38話。動畫中出現的巨型合體機器人「斷空我」擁有一種特殊的變形能力——野獸模式。該模式可以讓斷空我變成鷲或者是巨象的形態。當時由負責角色設定的只野和子(現更名為KAZZ)以及擔當機器人設定的大張正己兩人的合作,讓這部創意獨特的作品一經面世就得到了追捧,成為經典名作。而在TV動畫熱播完之後,製作方更是趁熱打鐵,發行了3部該系列的原創作品。
而於明年問世的重製版《獸裝機攻斷空我NOVA》則被賦予了新的定義――Reborn,重生。角色設計仍由KAZZ負責,斷空我概念設計由曾參與過《超級戰隊》、《超電磁機器人》等作品製作的村上克司,而大張正己則身兼二職:導演與機體設計。三人攜手合作,打造一部可以說是新作卻又不有背於原作精神的「超獸機神」。誠如大張正己老師自己說的一樣:斷空我對於我個人有著很特殊的意義,因為是她造就了我;這次重製版,一定會讓眾多喜歡該作品的人重溫到那段美好時光。至於聲優方面,1985年版《超獸機神斷空我》的男主角配音矢尾一樹將在本作擔當「迷之男」這名角色的配音。
3.GR -GIANT ROBO-
【故事簡介】:
曾經的動畫版《鐵甲人》(Giant Robo:地球靜止之日)是橫山光輝原作,今川泰宏執導的作品。故事敘述神秘的組織「火爆軍團」製作多台強大的戰斗機械人,准備實行地球靜止作戰,但負責研發機械人的草間博士叛逃,攜走開發中的最強陸戰機械人「鐵甲人」,並將自己兒子草間大作的聲紋輸入鐵甲人中,成為唯一認可的操縱者。
繼承父親遺物「鐵甲人」的12歲少年草間大作被國際警察「戰士聯盟」收納,成為對抗「火爆軍團」的要員。10年前的巴斯塔利慘劇,當年史馬推動器成為火爆軍團的搶奪對象,而三支的實驗試管已有兩支落在「火爆軍團」幹部幻影手中,慘劇會重現?
4.東京魔人學園劍風帖
【故事簡介】:
《東京魔人學園劍風貼》是東京魔人學園傳奇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游戲在1998年6月16日發售,以電子小說方式表示的AVG部分,也含有傳統戰棋類SLG戰斗部分。故事以東京新宿的真神學園為舞台,講述持有特殊「力量」的少年少女們的故事,他們一方面因為這樣的力量而煩惱,另一方面和和夥伴們運用「力量」和妖魔作戰,解決各種各樣的事情,揭發存在於現世的黑暗。《東京魔人學園》系列曾風靡PS時代,2004年在PS2上發售了最新一作《東京魔人學園外法帖 血風錄》,此後暫時沒有新作問世。
5.月面兔兵器米娜
【故事簡介】:
故事講述在未來,人類開始了移居月球的計劃。伴隨著月球基地的完工,根據月球的火山口數量量產了自衛型機器人,它們就是全新的系列「米娜系列」。本作所描寫的就是一個發生在一個仿人類的後期製作型機器人「月城米娜」身上的種種故事。
6.維納斯VS病毒
故事的主角是以治退專吃人類魂魄的魔人(ヴァイアラス)為職業的的退治屋·露茜亞(ルチア),跟她一起與魔人戰斗的還有偶然被露茜亞的胸針刺到捲入事件之中而得到了神秘力量的少女。有一天露茜亞在和一個叫與識的青年在公園中遭到了使用雷之力的少女的襲擊,出於想要保護與識的強烈意願,不知不覺中露茜亞自身不可思意的力量也被喚醒了,於是接受了名橋的實驗委託……
7.向陽素描
【故事簡介】:
由於《向陽素描》原作是一部四格漫畫,很具有「萌」的色彩,因此在日本漫畫家東清彥的四格名作《阿茲漫畫大王》被改編成TV動畫大受歡迎之後,這部作品也開始在四格漫畫界為人所矚目。《向陽素描》在《Comic Time kirara Carat》雜志上經常出現在卷頭部分,算是這本四格漫畫雜志的台柱作品之一,幾個造型可愛、充滿萌要素的女孩角色,給我們上演了一出出相當有趣、相當搞笑的故事。
8.交響情人夢
【故事簡介】:
《交響情人夢》的是以描寫學習古典音樂為背景的搞笑作品,講述了著名鋼琴家之子,優秀音樂大學生千秋真一想要赴歐學習指揮,卻因為飛機恐懼症而一直無法出國。某天,不可思議的少女野田惠突然出現在他面前,住在圾垃房裡的她,是個無可救葯的怪人?這位少女的出現會對真一有什麼影響呢?
9.Master of Epic
【故事簡介】:
根據GONZO網游改編的動畫新作,動畫版將沿用游戲中的世界觀,在一個名為「Master of Epic」的舞台上,4種不同種族的角色遇到各種各樣不同挑戰。不同於以往的作品只是講述某個故事,該動畫的每一話中都會出現7、8個CORNER從而展開主人公們的大冒險旅程,同時給人一種有趣好笑或是溫馨感覺的多種多樣的奇妙故事。另外,游戲曾經出現過的一些經典人物、種族也會相繼登場。
本作的導演將會起用曾製作過《俏皮小花仙》的遠藤哲也,而動畫製作則由製作了《現視研》的PALM公司擔當。聲優方面的陣容更是強大。重量級的老牌聲優們傾情獻「聲」,目前已知的有田中真弓、井上和彥、鶴廣美、鄉里大輔。而目前活躍在游戲屆的人氣聲優團體CLOVER也是集體出動,其中包括井上奈奈、宮崎羽衣、莊子裕衣、齊藤桃子。
10.學美向前沖!
【故事簡介】:
故事的舞台被設定在了2035年。主角是一群活潑可愛的美少女蘿莉,30年後的未來,由於學生數量的減少,面臨倒閉危機的學校比比皆是。一個蘿莉轉校來到了「私立聖櫻學園」,她就是元氣少女·天宮學美(俗稱:まなび),她的出現將給這所已經失去活力的學校掀起怎樣的旋風呢?
11.SHUFFLE!MEMORIES
【故事簡介】:
神族、魔族、人類,三個不同的種族和世界,有一天通過一扇「門」聯結了起來,從此三個種族生活在了一起,當然,在學校也不例外。
土見凜,一個普通的男生,自幼雙親在一場事故中喪生,於是只能寄住在青梅竹馬的芙蓉楓的家中。楓對凜一直有很深的感情,兩人保持著平常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神族的神王和魔族的魔王雙雙來到人間,並帶來了他們兩個可愛的女兒——西亞和奈莉奈。而凜居然要從她們兩個中選擇一個作為未婚妻!
於是,一段復雜的戀愛故事就此開始……
12.天翔少女
【故事簡介】:
西歷2079年,迷之機械細胞群突然開始了世界規模的人類討伐作戰計劃。
經過了2年的長期抗戰之後,處於劣勢的人類動用了最終破壞兵器,為了殲滅敵人,甚至不惜付出犧牲自己國家龐大國土的代價。於是主要大陸被分成了數塊,南極大陸也消失了,地球上的50%以上的土地都被海水所淹沒。就這樣經過了3年……
聽聞原以為已經被徹底消滅了的敵人卻突然卷土重來……
為了確定消息的真偽,一艘秘密航空巡洋艦「攻龍」秘密從曰本出發。「攻龍」是一艘匯集了曰本所有最先進設計思想而製成的戰斗機,機身搭載有音速加速器,總共有「零神」「風神」「雷神」3機。操縱著音速加速器的是三個年輕的少女:櫻野音羽、園宮可憐、一條瑛花。她們三人就是被稱為了SKY GIRLS的駕駛員。人類的未來和希望。一切都掌握在了她們手中……
展翅高飛的時刻到來了!
13.悲慘世界-少女柯塞特
【故事簡介】: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又譯《孤星淚》,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於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該書是雨果批判現實最有力的代表作,還被改編成歷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之一。《悲慘世界》的主題是寫人類與士多啤梨做不懈的斗爭,人類本性是純潔善良的,將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經過苦難的歷程。書中穿插當時法國革命士多啤梨的背景和拿破崙滑鐵盧戰役的描寫,以及當時法國社會的很多細節都有論及,比如俚語,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況,雨果在書中都分有獨立章節描寫。故事情節錯綜復雜,設計巧妙,跌宕起伏。雨果力圖表現嚴刑峻法只能使人更加士多啤梨,應根據人道主義精神用道德感化的方法處理,他借主人公之口說道「最高的法律是良心」。他寫道:「將來人們會把犯罪看作一種疾病,由一批特殊的醫生來醫治這種病。醫院將取代監獄。」為了這部書,雨果前後構思了40年,到晚年才完成。他自稱這是「一部宗教作品」《レ・ミゼラブル》也就是法文的《Les Miserables》,沒錯,這部動畫就是眾人熟知的世界名著《悲慘世界》。2集的世界名著動畫作品是曰本與中國中央電視台共同合作完成的
14.saint october 深淵的戒律
【故事簡介】:
不知在未來還是過去
被黑暗所籠罩充滿幻想與怪異的魔都城裡科學所不能解釋的不可思議的時間接續發生
為了解決事件
具有特殊力量的少女偵探們聚集到一起
住在修道院的十四歲孤兒 葉山小十乃
身為影視偶像的同學 白藤菜月
被前世的噩夢所纏繞的迷樣少女 聖三笑
預備審判這世界的人們
想要守護這世界的人們
是否知曉誰是正義,誰是惡行?
小十乃與失憶少年相遇的那刻
故事的齒輪開始緩緩運作
能夠解決怪異的事件的三位少女所面對的將是決定人類存亡的命運……
15.天元突破 紅蓮之眼
【故事簡介】:
《天元突破 紅蓮之眼》的舞台架設在架空的未來世界,住在不知天空為何物的村莊「基哈」(ジーハ)的少年「西蒙」(シモン)在開墾村莊時,偶然挖掘到一塊閃耀著神秘光芒的晶體。在那之後,巨大的機器人從天井中沖入,對村莊進行大肆地破壞,西蒙與大哥卡米那(カミナ)以及從地面來的少女優子(ヨーコ)一起,與巨大的機器人展開了殊死的戰斗……
《天元突破 紅蓮之眼》是GAINAX號稱在《新世紀福音戰士》後的第1部次世代作品,由GAINAX新銳工作人員進行製作,擔任監督的今石洋之過去也參與了《新世紀福音戰士》的製作,系列構成啟用舞台劇作家中島かずき擔當,登場人物設定卻和熱血的《飛躍顛峰2!》脫不了干係,TOP2作畫監督錦織敦史先生受邀擔任新作的人設,機體設定就更是華麗的啟用了在《女神側身像》和《女神側身像2 希爾梅莉雅》中的人設吉成曜負責(從人設改作機設?),而新作的OP曲則將由善於造星的SONY MUSIC提供。
16.拯救德爾托拉
《拯救德爾托拉》系列是澳大利亞最受歡迎的作家埃米莉羅達(Emily Rodda)創作的兒童小說,一度成為澳大利亞兒童類圖書的銷量冠軍,每一本都上過澳大利亞國家非專業暢銷書排行榜。我國目前已引進第一部的4本。
故事簡介:
在德爾托拉王國,王家代代相傳的7顆寶石守護著國家,但是寶石被陰謀侵佔德爾托拉的影子王搶走,德爾托拉陷落了。為了拯救德爾托拉,少年利夫在一幅手繪的地圖的指引下踏上了冒險的旅途……
17.《薔薇少女》第三季
雪華綺晶
雪華綺晶(きらきしょう) CV:未登場
薔薇少女系列的第七人偶,漫畫連載第35話名字公開。獨眼,和薔薇水晶不同在於她是在右眼處生出一朵白色玫瑰自然覆蓋,服裝也以白色為主基調。但兩人都有重復對方說話的奇怪語癖。
18.《火箭女孩》
小說家野*抱介,他宣言說「這決不是妄想」而推出的沖擊性的現實主義SF小說——那就是《Rocket Girl(火箭女孩)》,自從1995年發售以來已經過了10年依然是有著很強根基的人氣作品。對其間獲得星雲賞而一躍成為SF界人氣小說家的作者而言,這部作品堪稱原點傑作,而今該作品終於宣布TV動畫化決定!身著緊身宇航服的三位美少女,作為日本最初的載人火箭宇航員,將挑戰十分困難的任務!
原作:野·抱介
造型原案:Muttirimuuni
監督:青山弘
系列構成·劇本:中瀨理香
動畫製作:Mookanimation
19.<<君が望む永遠 「遙ルート>>
<<君が望む永遠 「遙ルート>>
《你所期望的永遠 「遙路線」》
《你所期望的永遠》2003年10月首次改編為TV動畫,當時Galgame原作改編動畫並不像現在這般方興未艾。當年8部同類作品中,《君望》獲得了最高的評價。但顯然多路線多結局的游戲進行方式無法在動畫中盡情體現,2003版《君望》最終選擇了水月路線,,並大獲成功,一時之間「水月派」成就壓倒性的優勢。2005年製作方嘗試開發了外傳性質的《我為茜狂》,以涼宮茜為主角的OVA作品,但沒有獲得預想中的成功。而兩大女主角之一的涼宮遙,除了聲優栗林みな実的特別DVD和劇中童話書實體本之外沒有受到過特殊的照顧。
如果Age真的有意與Fantasia Studio再次聯手,打造另一部《君望》,一部只屬於遙和孝之的《君望》,那麼多年來的怨念都有望在一朝化解。只不過經過這三年的沖刷,大量良莠不齊的Galgame改編劇已經充斥了整個動畫市場,再回首《你所期望的永遠》,當初的那份感動只怕永遠也尋不回來了吧……
回答者: kimln - 助理 二級
C. 澳大利亞的名作家
1、帕特里克·維克托·馬丁代爾·懷特
帕特里克·維克托·馬丁代爾·懷特(Patrick Victor Martindale White 1912年5月28日-1990年10月30日),澳大利亞小說家、劇作家,20世紀最重要的英文作家之一,197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1912年5月28日出生於英國倫敦。他的小說可以在情節性描寫和意識流間自由切換。他所創作小說是只有他自己才明白的天書。
但他在小說中嫻熟的運用了敘述角度自由切換及意識流等的手法,使得作品成為超越平庸,獲得極大成功。評論界一致公認他是當今世界上富於才華並卓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懷特因病於1990年9月30日在悉尼市郊百歲公園寓所去世。享年78歲。
代表作品有《人樹》、《風暴眼》等。
2、亨利·勞森
亨利·勞森(1867年6月17日- 9月2日1922) 是澳大利亞殖民地時期的著名詩人和散文作家,生於工人家庭。他從十七歲從事勞動,同時酷愛文學藝術。
他學習刻苦,寫作勤奮,著有《亨利·勞森詩集》、《通俗詩和幽默詩》、《在路上》、《喬·威爾遜和他的夥伴們》、《叢林兒童》、《把帽子傳一傳》等詩和散文集十四部。
(3)澳大利亞兒童小說有哪些擴展閱讀:
作品風格:
1、帕特里克·維克托·馬丁代爾·懷特
帕特里克·懷特的作品,盡管有其獨特的一面,不容否認,它們同時體現了澳大利亞文學的某些典型特徵,這主要表現在採用了澳大利亞的社會背景、自然歷史和生活方式。
同時必須強調指出的是,懷特並不像他的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同行那樣,只把目光盯在澳大利亞特有的事物上。
雖然他的小說大多以澳大利亞為背景,但他主要關心的是寫人,寫那些超越地區和民族界線、其面臨的問題和生活環境都極不相同的人。
即使在他最有澳大利亞特色的史詩《人樹》中,盡管自然和社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小說中的人物,與其說是以其典型或不典型的移民生涯,不如說是以其獨特的個性而躍然紙上。
當懷特陪同他的探險家福斯進入澳大利亞大陸的荒野以後,那荒野就首先成了演出沉迷於尼采式意志力並為之自我獻身的戲劇的一個舞台。
2、亨利·勞森
勞森的作品題材廣泛,充滿愛國主義激情,表達了澳大利亞人民要求獨立反對壓迫的願望,情節動人,語言平易、通俗、幽默,生活氣息濃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帕特里克·維克托·馬丁代爾·懷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亨利·勞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澳大利亞文學
D. 澳大利亞有什麼文學名作啊最好有英文原名
澳大利亞文學
澳大利亞雖然是一塊古老的土地,但在歐洲人登陸之前,當地的土著民族仍處於原始公社時期,無文字,僅有萌芽狀態的口頭文學。18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成為英國殖民地,陸續有大批英國流放犯定居,以後才逐漸產生了見於文字的文學作品。因此,澳大利亞文學實際上是英語文學。
澳大利亞文學起始於殖民時期(1788~1890),以流放犯和鄉野勞動者的口頭歌謠為開端。帕特森搜集編纂的《古叢林歌》(1905)就是這一時期的歌謠匯集,其中大多抒發被侮辱與被壓迫者的感受,有較多的民主精神。最早在澳大利亞出版的詩集是英國官員巴倫·菲爾德(1786~1846)的《澳大利亞詩歌的第一批果實》(1819),但藝術性不高。隨後出現一批當地出生的詩人:威廉·查爾斯·溫特沃斯(1793~1872)、查爾斯·湯普森(1806~1883)和查爾斯·哈珀(1813~1868)等,其中哈珀較為突出,他受英國詩人彌爾頓、華茲華斯和雪萊的影響,擅長描繪景色和敘事。繼之而起的亞當·林賽·戈登(1833~1870)在當時頗負盛名,但意境不高,著有《叢林歌謠與躍馬曲》(1870)等。亨利·肯德爾(1839~1882)是這個時期造詣較高的詩人,以抒情詩見長。
小說的出現較遲於詩歌。最早類似小說的作品是流放犯亨利·薩弗里(1794~1842)寫於獄中的《昆塔斯·塞文頓》(1830)。但在1850年前後,游記、回憶錄等成為文學的主要形式,它們向英國本土介紹澳大利亞的風土人情及殖民者的生活情況。後期,這種形式的作品更接近於小說。較有影響的作品是亨利·金斯利(1830~1876)的《傑弗里·哈姆林回憶錄》(1859)、馬克斯·安德魯·希斯洛普·克拉克(1846~1881)的《無期徒刑》(1874)和托馬斯·亞歷山大·布朗(1826~1915)的《武裝搶劫》(1888)等,這些作品描寫了放牧漫遊、流放囚犯、綠林好漢、淘金致富等典型的澳大利亞生活場景,其中最突出的是《無期徒刑》,作者根據歷史材料,在作品中揭露了澳大利亞早期的殖民流放制度。
這個時期的文學創作,無論是詩歌還是小說,成就都不甚突出,基本上囿於英國作家和文學流派的影響,沒有形成澳大利亞文學自己的風格特色。多數作品在藝術上也不夠精湛,特別是小說,往往側重於敘述故事,忽視人物形象的刻劃和心理描寫。
19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開始醞釀成立聯邦,興起了民族主義運動。同時,由於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襲擊了澳洲大陸,工人和其他勞動者生活愈加貧困,加之工作條件惡劣,因此,工人紛紛組織工會,舉行罷工,爭取民主,要求改善工作和生活條件。蓬勃興起的民族民主運動給澳大利亞文學帶來了新面貌。1880年約·費·阿基布爾德所創辦的《公報》雜志公開提出「澳大利亞屬於澳大利亞人」的口號,宣傳激進主義、共和主義和社會主義,團結了一大批作家,形成了「公報派」,促進了澳大利亞民族文學的發展。阿·喬·斯蒂芬斯(1865~1933)擔任編輯之後,開辟「紅頁」,大力扶植青年作家,提倡創作短篇小說和「叢林歌謠」,並組織出版長篇小說。在他的倡導下,許多作家踴躍創作,出現不少優秀作品,形成了繁榮的創作局面。民謠和短篇小說的創作尤為突出。
約瑟夫·弗爾菲(1843~1912)和亨利·勞森(1867~1922)是這個時期創作成就最大而且最有影響的兩個作家。弗爾菲是工人出身的小說家和詩人。他的長篇小說《如此人生》(1903)以日記的形式描述了叢林風光和勞動人民的悲慘境遇,有明顯的民主精神,語言生動幽默,生活氣息濃郁。勞森既寫詩也寫短篇小說,出版過詩集《在海闊天空的日子裡》(1896)和短篇小說集《當罐里的水沸騰的時候》(1896)等14部作品。他的詩充滿愛國主義激情,表達了人民反抗壓迫和要求民主、自由的強烈願望;他的小說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塑造普通勞動者的形象,歌頌他們的優秀品質。語言多用勞動人民的口語,朴實生動。這兩位作家的作品都從現實出發,具有澳大利亞特色。他們對澳大利亞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此外,短篇小說作家還有:幽默作家阿瑟·霍伊·戴維斯(1868~1935),反映流放犯生活的威廉·阿斯特利(1854~1911),反映海洋生活的喬治·路易斯·貝克(1855~1913),反映工人生活的愛德華·喬治·戴森(1865~1931)。邁爾斯·富蘭克林(1879~1954)的表現男女平等的自傳體小說《我的光輝歷程》於1901年發表,被譽為「第一部澳大利亞小說」。亨利·漢德爾·理查遜(1870~1946)是一位有才華的女作家,善於發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她的三部曲《馬奧尼的命運》在澳大利亞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歌謠創作的代表是安德魯·巴頓·帕特森(1864~1941),他搜集整理並創作了大量的歌謠,有些在譜曲以後廣為流傳,《雪川來客》(1895)等詩至今為人傳誦。其他著名詩人有瑪麗·吉爾摩(1865~1962)和克里斯托弗·布倫南(1870~1932)等。前者的詩具有明顯的民主性,而後者的詩作中較多地表現出了法國象徵主義的影響。
在詩歌和短篇小說創作的影響下,澳大利亞民族戲劇藝術也有所發展。1909年劇作家威廉·穆爾 (1868~1937) 發起,每年舉行一次「澳大利亞戲劇晚會」。隨後,路易斯·埃森(1879~1943)與萬斯·帕爾默(1885~1959)等人共同組織了「先驅演員」團體。同時,出現了一批反映人民生活與斗爭的劇本,如埃森的《時機尚未成熟》(1912)、帕爾默的《黑馬》(1922)、凱瑟琳·蘇珊娜·普里查德(1883~1969)的《先驅者》(1922)等。
20世紀20年代以後,澳大利亞小說又有了長足的進步。帕爾默繼承了勞森、弗爾菲的現實主義傳統,寫出了反映勞工運動的著名的三部曲:《戈爾康達》(1948)、《播種時期》(1957)和《大傢伙》(1959)。普里查德是澳共的創始人之一和重要左翼作家,她寫過多部反映勞動人民生活和斗爭的小說和劇本。小說《庫納爾都》(1929)是最早的一部反映白種人和土著人關系,並對土著人寄予深切同情的小說。戰後的金礦三部曲《沸騰的九十年代》(1946)、《黃金的里程》(1948)和《有翼的種子》(1950)描繪了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上半葉澳大利亞歷史的一個側面。在戰後到60年代初將近20年的時間里,左翼文學蓬勃發展,涌現出一批優秀作家和作品。如弗蘭克·哈代(1917~ )以長篇小說《不光榮的權力》(1950)抨擊了社會的黑暗;艾倫·馬歇爾 (1902~ )擅長刻劃兒童心理,以自傳體小說《我能跳過水坑》(1955)著稱;工人作家約翰·莫里遜(1904~ )則主要反映工人生活,著有短篇小說集和長篇小說《蔓延中的城市》(1949)等。
30年代至40年代在澳大利亞文壇上有一些關於文學流派和文藝觀點的論爭。30年代初期,與諾曼·林賽有關的「幻影派」詩人反對文學藝術中的狹隘民族主義傾向,他們有意識地探求一種表現形式,以取代風行一時的「叢林歌謠」,在詩歌創作上過於追求形式美。代表詩人有肯尼斯·斯萊塞(1901~1917)、羅伯特·菲茨傑拉爾德(1902~ )等。1938年雷克斯·英格默爾斯(1913~1955)發起了「津狄沃羅巴克運動」。「津狄沃羅巴克」是土語「合並」、「融合」的意思。英格默爾斯認為文藝家只有和澳洲本土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創作出具有美感的好作品;主張作家、詩人應該從土著民族的藝術、詩歌和傳說中汲取營養。盡管這一運動沒有產生出突出的詩人和作品,但自19世紀90年代之後,是他們首先從新的角度提出民族文學的口號,也是他們首先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土著民族的文化的。這些觀點吸引了一批青年詩人,對他們的詩歌創作影響很大。40年代初期,馬克斯·哈里斯(1921~ )創辦詩刊《憤怒的企鵝》,提倡先鋒派詩歌,即在詩歌創作上襲用英美的超現實主義表現方法。
同時,意識流小說開始傳入澳大利亞。繼切斯特·弗蘭西斯·科布(1899~1943)之後,帕特里克·懷特(1912~ )在小說創作上著意運用意識流手法,並取得了突出成就。《人類之樹》(1955)、《暴風眼》(1973)等都是他的成功之作。他的小說注重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在語言運用上也有獨到之處。因此,懷特於197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個得到這種榮譽的作家。其他著名的作家還有克里斯蒂娜□斯特德(1902~ ),著有《悉尼的七個窮漢》(1934)等。哈爾·波特(1911~ )具有獨特的風格,用詞刻意求新,除短篇小說外,詩歌創作也很突出。倫道夫·斯托(1935~ )的小說在寫法上接近懷特,但多以西部生活為題材。托馬斯·基尼利(1935~ )是一位多產作家,共有14部小說和3個劇本。克里斯托弗·考什(1932~ )的作品雖然數量不多,但風格清新,被認為是近年來一位優秀作家。 當代詩人中最著名的是阿歷克□德溫特□霍普(1907~ ),此外還有朱迪思·賴特(1915~ )、戴維·坎貝爾(1915~1979)、詹姆斯·麥考萊(1917~1976)、道格拉斯·斯圖爾特(1913~ )等。 戲劇自50年代以後有了較快的發展,主要劇作家有亞歷山大·布佐 (1944~ )、戴維·威廉遜(1942~ )、傑克·希伯德(1940~ )、巴利·歐克萊(1931~ )、約翰·羅默里爾(1945~ )等。近10年來,劇院上演的澳大利亞戲劇不斷增加,這些劇本大多著力反映澳大利亞現實生活,有強烈的時代感,語言生動,富有民族特色。
E. 兒童文學作家方素珍有哪些作品及翻譯作品
1,《我有友情要出租》
2006年中國和平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素珍,繪畫者是郝洛玟。作者通過細致的描繪傳達了大猩猩和小女孩的精緻感情,更大量運用暖色調讓友情持續加溫,構成溫馨感人的畫面。
此外,畫者還特意創造小老鼠這個角色,來隱喻故事背後的另一啟示。小老鼠從一開始就不斷地出現在大猩猩的身旁,然而,大猩猩始終沒注意到,他也沒自動上前和大猩猩一起玩耍,兩個只能默默地等待哪天友誼發芽。其實,有時候大膽一點,主動和對方打招呼,說說話,玩玩游戲,也是很棒的。
2,《祝你生日快樂》
2007年11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圖書,作者是方素珍,這是一個講述生命的脆弱和美麗的故事。它是以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為主旨,培養受教育者對自己生命的認識,以及對社會、對他人生命的關愛。
3,《媽媽心·媽媽樹》
2007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素珍。本書教媽媽理解孩子,並掌握如果有技巧的說服孩子安慰孩子。
4,《明天要遠足》
方素珍寫的一首兒童詩,詩歌表現了遠足前夜一個孩子內心的激動和期待之情。2016年,本詩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科書,為第7組第9課課文。
5,《真假小珍珠》
書中的主人公是個古靈精怪的小女孩,名叫小珍珠。她還有個弟弟,叫哭霸王。故事就從他們身上開始。最頭疼數學的小珍珠在數學課上斗敗了數學老師,可語文沒有復習好,後續上演的一系列故事。
F. 國外兒童文學作品有哪些
國外兒童文學作品有很多,比如《巨人傳》(法國,拉伯雷)、《小癩子》(西班牙)、《魯賓孫漂流記》(英國,迪福)、《格列佛游記》(英國,斯夫威特)、《霧都孤兒》(英國,狄更斯)、《湯姆叔叔的小屋》(美國,斯托夫人)
《斯巴達克斯》(義大利,喬萬尼奧里)、《湯姆.索亞歷險記》(美國,馬克吐溫)、《海蒂》(瑞士,施比里)、《荒島探寶記》(英國,斯蒂文生)等。
一、《巨人傳》
《巨人傳》原名《高康大和龐大固埃》,共五卷,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小說家拉伯雷創作的多傳本長篇小說,出版於1532年-1564年。
這是一部諷刺小說,講述兩個巨人國王高康大及其兒子龐大固埃的神奇事跡:高康大不同凡響的出生;龐大固埃在巴黎求學時的奇遇;龐大固埃和高康大對婚姻問題的探討;龐大固埃遠渡重洋,尋訪智慧源泉——「神瓶」,並最終如願以償。
二、《小癩子》
《小癩子》原名《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La Vida de Lazarillo de Tormes),作者不詳,十六世紀中期於西班牙出版。《小癩子》描述一個卑賤窮苦孩子痛苦遭遇的故事。
小癩子伺候一個又一個主人,親身領略人世間種種艱苦,在不容他生存的社會里到處流浪,掙扎著生存下去,讓人體會出在窮乏低微的生活歷程中,癩子為求苟延殘喘所散發出不為勢屈的生命情調。
《小癩子》,文字質朴簡潔,故事精采生動,真實反映中世紀西班牙的社會狀況,開啟流浪漢小說(La novela picaresca)先例,並成為同類作品鼻祖。
三、《魯賓孫漂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一部長篇小說。該書首次出版於1719年4月25日。
該作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出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一生志在遨遊四海。
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風暴,隻身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開始了段與世隔絕的生活。他憑著強韌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在荒島上頑強地生存下來,經過28年2個月零19天後得以返回故鄉。
四、《格列佛游記》
《格列佛游記》是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又譯為江奈生·斯威夫特)創作的一部長篇游記體諷刺小說,首次出版於1726年。
作品以里梅爾·格列佛(又譯為萊繆爾·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周遊四國的經歷。通過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羅卜丁奈格、飛島國、慧駰國的奇遇,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統治階級的腐敗和罪惡。
還以較為完美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作者的思想觀念,作者用了豐富的諷刺手法和虛構的幻想寫出了荒誕而離奇的情節,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英國議會中毫無意義的黨派斗爭。
統治集團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圖,對殖民戰爭的殘酷暴戾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時它在一定程度上歌頌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統治者的英勇斗爭。
五、《霧都孤兒》
《霧都孤兒》是英國作家狄更斯於1838年出版的長篇寫實小說。
該作以霧都倫敦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孤兒悲慘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奧利弗在孤兒院長大,經歷學徒生涯,艱苦逃難,誤入賊窩,又被迫與狠毒的凶徒為伍,歷盡無數辛酸,最後在善良人的幫助下,查明身世並獲得了幸福。
G.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作家和文學作品有哪些
澳大利亞作家也許不如本國運動員那樣出名,但他們所取得的成就毫不遜色。從國際暢銷書作者毛里斯·威斯特、科林·麥卡羅、布拉斯·科特奈,到布克獎得主彼得·加雷和國際著名詩人萊斯·摩雷,澳大利亞作家為理解和定義本國文化作出了主要貢獻。
澳大利亞出了大量詩人和小說家,如亨利·勞森,A.B.(「班卓」)佩特森、A.D.霍普、克莉絲婷娜·斯黛德和女王詩歌金獎(1992年)第一位澳大利亞獲得者朱蒂絲·懷特。然而直到70年代,澳大利亞仍存在作為殖民地市場的問題,那就是文學輸入遠遠多於文學輸出。
也許受帕特里克·懷特197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一事件的鼓舞,在過去30年裡澳大利亞出版界出書不斷增多,至今價值超過10億澳元,其中50%以上的書籍為澳大利亞作家所著。
在過去20年裡,許多澳大利亞散文作家在國際上建立了自己的聲譽,如提姆·溫頓、凱特·格倫維爾、珍尼特·特納·霍斯皮托和大衛·馬洛夫等。兒童文學也很繁榮,如圖畫書作者-插圖作家阿里森·萊斯特和巴美拉·艾倫在他們的作品裡描繪了澳大利亞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地形地貌。澳大利亞作家在世界學術界亦不乏舉足輕重的人物。最著名的有批評家哲邁內·格里爾、學者德爾·斯賓德和歷史學家英格·克蘭丁南。
作家奧傑魯·努納科爾和薩莉·摩根等則為非土著澳大利亞人異常清晰地描繪了土著人的生活畫面。
澳大利亞電影業取得如此卓著的國際聲譽,應感謝澳大利亞的作家們。僅舉一例,斯皮爾伯格的票房重磅炸彈《辛德勒的名單》就是以托馬斯·肯尼利的布克獎獲獎小說《辛德勒的方舟》為腳本。同時,在利用新型傳播媒介如網際網路和多媒體進行創作方面,澳大利亞作家亦走在前列。
諾埃爾·希利亞德(1929—)紐西蘭作家,曾就學於惠靈頓維多
利亞大學和師范學院,先後當過「南方十字架」勞動黨報的記者、教師和「新西
蘭聽眾」雜志的副編輯。1971年獲奧塔戈大學羅伯特一伯恩斯獎金。他早期創作
以短篇小說為主,六十年代開始轉向長篇,主要的長篇作品有《毛利姑娘》(1960)
《歡樂的權力》(1966)《綠河之夜》(1969)《毛利婦女》(1974)和《光榮
與夢想》(1978)。他的作品大多描寫了毛利人,反映他們的痛苦和願望,他們
的所思和所想,涉及了紐西蘭社會突出的種族歧視問題,很具有現實意義,在國
內產生了相當的影響。他的這種創作思想和他的生活經歷是分不開的。他從小生
長在毛利人集居的吉斯伯思,和毛利人有過廣泛的接觸,耳聞目睹的樁樁事實喚
起了他對毛利人的同情,加深了對他們的理解,也觸發了他的文思。作為一個白
人作家,他能站在毛利人一邊,用文學的形式為他們伸張正義,揭露、譴責社會
對毛利人的世俗偏見和種族歧視,表達了「膚色不同,人格平等」的進步觀念,
這確實是一難能可貴之舉,在他之前還沒有一個白人作家能如此打破禁忌,大膽
地描寫這一令人敏感的題材。這也是小說發表後引起轟動的主要原因之一。許多
評論家贊譽小說是「一部」紐西蘭的生活曲,……一部敏感的,有思想性的作品。
著名紐西蘭華裔作家:鄧榮進博士
1944年生於南京市,是一位生在南京長在台灣的中國人,先後曾在「空中大學」、「實踐大學」、「崇右技術學院」、「明新技術學院」等所學校擔任過講師及副教授。旅居紐西蘭之後,先後出版了「輕描淡寫紐西蘭」、「紐西蘭奇異奇案錄」、「奇異紐西蘭」、「千禧年的紐西蘭」、「紐西蘭社會傳真」上集與下集、「南京人寫紐西蘭」、及「印象之旅」「藍天白雲下的小故事」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紐西蘭時論」「紐西蘭扎記」「大選年的紐西蘭」等書。
僑居紐西蘭之後,曾任紐西蘭「中文一族」的專欄作家;「進報」及「紐西蘭周報」的社務顧問及專欄作家、「東方時報」的社長兼總編輯等職。
現任「中文先驅報」「紐西蘭鏡報」專欄作家,每日為紐西蘭各大媒體及網路撰寫「鄧博士談時事」、「鷸鴕新聞」、「白雲故鄉的歲月」等專欄。
2003年、2004年均被紐西蘭的網路媒體評為:「紐西蘭十大風雲人物」之一,是「紐西蘭最有名望的的時事評論家及作家」。
鄧榮進博士熱衷宣揚中華文化,樂於助人,經常協助許多僑胞了解及適應紐西蘭的生存環境,並代為解決許多難題,亦參與大量的社區工作,極獲大眾及社區的推崇。
H. 現代澳大利亞文學是什麼
20世紀20年代以後,澳大利亞小說有了顯著的進步。帕爾默繼承了勞森、弗爾菲的現實主義傳統,寫出了反映勞工運動的著名3部曲:《戈爾康達》(1948)、《播種時期》(1957)和《大傢伙》(1959)。澳共的創始人之一、重要左翼作家普里查德,寫過多部反映勞動人民生活和斗爭的小說和劇本,小說《庫納爾都》(1929)是最早的一部反映白種人和土著人關系,並對土著人寄予深切同情的小說。戰後他發表的金礦3部曲《沸騰的九十年代》(1946)、《黃金的里程》(1948)和《有翼的種子》(1950)描繪了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上半葉澳大利亞歷史的一個側面。
從戰後到20世紀60年代初將近20年的時間里,左翼文學蓬勃發展,涌現出了一批非常優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弗蘭克·哈代(1917~),他的長篇小說《不光榮的權力》(1950)抨擊了社會的黑暗;艾倫·馬歇爾(1902~)擅長刻畫兒童心理,以自傳體小說《我能跳過水坑》(1955)著稱;工人作家約翰·莫里遜(1904~)則主要反映工人生活,著有短篇小說集和長篇小說《蔓延中的城市》(1949)等。
20世紀30~40年代在澳大利亞文壇上有一些關於文學流派和文藝觀點的論爭。20世紀30年代初期,與諾曼·林賽有關的「幻影派」詩人反對文學藝術中的狹隘民族主義傾向,他們有意識地探求一種表現形式,以取代風行一時的「叢林歌謠」,在詩歌創作上過於追求形式美。代表詩人有肯尼斯·斯萊塞(1901~1917)、羅伯特·菲茨傑拉爾德(1902~)等。1938年雷克斯·英格默爾斯(1913~1955)發起了「津狄沃羅巴克運動」。「津狄沃羅巴克」是土語「合並」、「融合」的意思。英格默爾斯認為文藝家只有和澳洲本土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創作出具有美感的好作品;主張作家、詩人應該從土著民族的藝術、詩歌和傳說中汲取營養。這一運動是他們首先從新的角度提出民族文學的口號,也是他們首先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土著民族文化的。20世紀40年代初期,馬克斯·哈里斯(1921~)創辦詩刊《憤怒的企鵝》,提倡先鋒派詩歌,即在詩歌創作上襲用英美的超現實主義表現方法。
同時,意識流小說開始傳入澳大利亞。帕特里克·懷特(1912~)在小說創作上著意運用意識流手法,並取得了突出成就。《人類之樹》(1955)、《暴風眼》(1973)等都是他的成功之作。他的小說注重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在語言運用上也有獨到之處。因此,懷特於197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個得到這種榮譽的作家。其他著名的作家還有:克里斯蒂娜·斯特德(1902~),著有《悉尼的七個窮漢》(1934)等;哈爾·波特(1911~)具有獨特的風格,用詞刻意求新,除短篇小說外,詩歌創作也很突出;倫道夫·斯托(1935~)的小說在寫法上接近懷特,但多以西部生活為題材;托馬斯·基尼利(1935~)是一位多產作家,共有14部小說和3個劇本;克里斯托弗·考什(1932~)的作品雖然數量不多,但風格清新,被認為是近年來一位優秀作家。
詩人中最著名的是阿歷克·德溫特·霍普(1907~),此外還有著名詩人朱迪思·賴特(1915~)、戴維·坎貝爾(1915~1979)、詹姆斯·麥考萊(1917~1976)、道格拉斯·斯圖爾特(1913~)等。
澳大利亞戲劇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有了較快的發展,最主要的劇作家有亞歷山大·布佐(1944~)、戴維·威廉遜(1942~)、傑克·希伯德(1940~)、巴利·歐克萊(1931~)、約翰·羅默里爾(194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