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以什麼而文明

澳大利亞以什麼而文明

發布時間:2022-07-12 05:59:04

Ⅰ 澳大利亞的人文特點

澳大利亞的人文特點
http://austour.1736.cn/art/234/

澳大利亞英語
澳大利亞是一個眾所周知的英語國家,教育發達,國民綜合素質在發達國家堪稱前列,知識界和政府工作人員及其他白領人士均操一口地道的英語,文字表達也相當規范。但卻經常聽人說澳大利亞英語的語音、語調,甚至有些字眼奇怪難懂,卻又為何?

細究起來,澳大利亞英語與英國、美國、加拿大和紐西蘭英語相比確有不同,有的母音發音方法有自己的特點,語言表達習慣與方式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種情況在青年學生、工人、農民或下層百姓中更加突出,初來澳大利亞的人對此往往不習慣。有人說,這與當今澳大利亞的先人出身於罪犯不無關系。那些罪犯囿於鄙俗的生活圈子和異於常人的不幸遭遇,相互間交匯形成一套「自己的」語言和語音表達方式,喜歡用一種奇怪的腔調和一些含糊不清、狂盪不羈、嬉笑玩鬧的字眼(甚至臟話)來表情達意。再加上澳大利亞開發時期,管理罪犯的下級軍士往往缺乏文化教養,粗俗有加,於是上下傳承,久以貫之,形成了澳大利亞普通(下層)民眾的語言特點。

此外,澳大利亞土著人語言對英語表達方式的影響不可低估。有人統計,在澳大利亞,至少有四五百個常用的特殊字眼(如 kangaroo 和dingo)和表達方式(如g-day、gone hung、hard yakka 和within coose )「混跡」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數以千計的富有土著特點的地名和人名,經常會給人們(包括本地人)的語言溝通帶來麻煩和障礙。再有,英語中很多傳統的表達方式被「美國用語(americanism)」所替代,也是澳大利亞英語「難懂」的原因之一。

在澳大利亞居住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很多人的名字起得很具特色,它除了像歐美人那樣,體現各自的價值取向和對歷史名人、皇族(貴族)的崇拜以外,還常有以出生時孩子長相特點起名的。更有一些人的名字頗具時代特色,這同新中國成立初期出生的人起名「建國」、「國慶」,上世紀50年代末出生的人起名「躍進」、「東風」,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起名 「文革」、「敬東」、「學東」,改革開放以後出生的人起名追求靚麗浪漫和文化底蘊的情況很類似。

信仰趣談

澳大利亞是信奉基督教的國家,也有一些人信奉猶太教、回教和佛教。據說大多數成年人都是各種宗教的虔誠信徒。但奇怪的是,若與澳大利亞人交談起來,不少人會風趣地告訴你,他們寧可信仰「外星人」也不去信仰上帝。據1995年的一次問卷調查顯示,80%的人相信外星人確實存在,70%的人認為「不明飛行物」是真的,有人甚至相信「不明飛行物」曾到過地球,並能「劫掠」人類。澳大利亞的成人中可能有74%的人信奉上帝,20%的人稱自己是無神論者,2%的人稱自己是不可知論者。在上世紀90年代的另一次問卷調查中,近四分之一的人宣稱自己沒有宗教信仰,很多人乾脆不填寫「宗教」一欄。

撇開人們對於宗教難以說得清楚的這些「信」與「不信」,可以肯定,宗教的浸潤力對於人們社會行為的規范作用決不亞於法制的鉗制力對於人們社會行為的規范作用。究其實質,宗教和法律是治理社會的相輔相成的兩只手。宗教是一隻軟手,它能使人自覺自願地、舒舒服服地在精神上就範;法律是一隻硬手,它能使人們「非其所願」地規范自己的社會行為。宗教和法律成為保持社會平穩發展的兩個互依互存的車輪。從一定意義上講,澳大利亞今天的宗教活動場所已經不單單是做禮拜和講經傳道的地方,它似乎「離開」了統治階層當初設立教堂的初衷,成為人們進行社會交際、鬆弛身心、陶冶情性、傳換友誼,甚至休閑的大眾文化場所。

環保「王國」

澳大利亞的環境保護堪稱世界之最,無論哪個季節,無論走到哪裡,除卻陰雨天氣,撲入人們眼簾的永遠是湛藍如洗的蒼穹和輕盈飄動的白雲。原始古樸的國家公園、清新靜謐的城市綠地、遊人如織的金色海灘、人跡疏朗的山野小鎮、無處不在的花香鳥語、漫山遍野的牛羊牧場、遍地瓢香的葡萄酒坊,無不令人心曠神怡,如醉如痴。澳大利亞可以說是點綴在南太平洋浩瀚波濤中的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澳大利亞人的環保意識極強,他們從上個世紀50年代就開始抓環境保護,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財政經費,進行環境質量研究。他們的著眼點始終是人類活動如何與大自然共生共存共進共榮,真正做到天人合一。澳大利亞人已經把環保意識納入到社會公德和熱愛大自然的高尚情操中。肆意獵殺海、陸生動物,破壞山林草場,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到處塗鴉,寵物戶外遺屎(即使有此情況發生,寵物的主人也一定用紙包起投入垃圾箱)以及進食野生動物和鳥類的行為在人們看來是不可思議和不能容忍的。

凡是乘坐飛機到過澳大利亞的人都知道,班機在停機坪停穩後,必須做的一件事是先進行機艙消毒,然後乘客才可走出機艙。這個雷打不動的制度已經堅持了幾十年。澳大利亞海關對於入境旅客行李物品的查驗極為嚴格,一旦發現隱匿不報的違禁物品,如鮮活植物、種子、肉蛋奶類食品和木製品之類,就會遭到重罰。這是保證國家環境安全的重要措施。

澳大利亞注冊機動車為1174萬輛,按現有人口總數計算,每人平均佔有0.5輛汽車。如此眾多的汽車整日在街上跑來跑去,但很少聞到汽車尾氣的味道。澳大利亞法律規定,不符合技術指標的汽車絕對不準上路,不符合標準的汽油不能出售。
澳大利亞對於水質的管理極其嚴格,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要嚴格凈化處理,直接向地表河湖排放的事從未發生過。獵取野生動物、鳥類的事件聞所未聞。有的小鳥 「傻」得可愛,有時竟敢跑進人們的家裡喳喳亂叫,向人乞食。野外驅車你會經常發現公路兩側樹著繪有動物圖形(如袋鼠、樹袋熊)的標志,提醒開車人要注意野生動物的出沒。

環境保護是物質文明發展的自然,是精神文明發展的自然,是社會進步的自然,是可持續發展戰略深入人心的自然。我國距離這一天的到來可能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澳大利亞珍玩

澳大利亞建立聯邦以後,把全國劃分成六個州和兩個特區。由於地理位置、歷史沿革、自然風貌以及人文特色的種種不同,各州都有自己的「昵稱」。昆士蘭稱自己為「艷陽之州」,以樹袋熊為州的標識;維多利亞稱自己為「花園之州」,以蜂鳥為州的標識;南澳稱自己為「節慶之州」,以針鼴為州的標識;西澳稱自己為 「昂奮之州」,以黑天鵝為州的標識;新南威爾士稱自己為「第一大州」,以鴨嘴獸為州的標識;塔斯馬尼亞稱自己為「度假之島」,以塔斯馬尼亞虎為州的標識;堪培拉稱自己為「國家首府」,以巨冠白鸚鵡為特區的標識;北領地稱自己為「自然之地」,以紅色袋鼠為特區的標識。

據地質學家研究,大約5500萬年以前,非洲、南美洲、印度和南極洲相繼脫離岡瓦納大陸,澳大利亞也隨即漂移出來。澳洲大陸的漂移造成了生物進化的獨特性,產生了十分奇特而眾多的生命種群。澳大利亞國徽上的袋鼠、鴯鶓和金合歡樹自不必再說,早以成為家喻戶曉的澳大利亞動物「明星」,樹袋熊(koala)的知名度似乎也不在其後。樹袋熊棲息在桉樹上,憨態可掬,整日懶洋洋地吃了就睡,醒了就吃,樹袋熊一天可以睡上20個小時。它腹部有個用以養育幼崽的皮囊,特殊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樹袋熊極強的消化力,也造就了它一副強健的闌尾。據說樹袋熊的闌尾是全世界所有動物中最長的。袋熊(wombat)也是澳洲的有袋類動物,類似毛豬,經常躲在陰暗潮濕的洞中。鴨嘴獸(platypus)是一種卵生的單孔目動物,生活在湖泊和小溪中,它是澳大利亞20分硬幣上的吉祥物。針鼴(echidna)是另一類單孔目哺乳動物,渾身長滿硬刺。針鼴的獨特之處是可以伸出帶黏液的長舌,靈巧地撲捉昆蟲。它是澳大利亞5分錢硬幣上的吉祥物。

澳大利亞海域十分遼闊,澳大利亞人絕大多數居住在海濱城市,對大海情有獨鍾,水上活動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澳大利亞人過於依戀大海,往往忽略了大海中時刻窺伺人類活動的水中「殺手」,澳大利亞常常出現海生動物傷人的悲劇。近百年來,在東北部熱帶海灣被巨型海蟄吞食的就有六十多人。有些海濱浴場鯊魚傷人或食人的報道時有發生。

澳大利亞對他們的幾項「世界之最」,視如家珍,聽下來叫人嘖嘖稱奇,昆士蘭大堡礁曾發現過3公斤重的生蚝,北領地的螞蟻身長可至4厘米,蟻山可高達3.95米,14公斤重的螃蟹曾出產於塔斯馬尼亞,維多利亞的碩梨重達1.5公斤,雄鷹的雙翅伸開可達3.5米,維多利亞的蚯蚓可達4米長等等。

澳大利亞有若干處世界聞名的自然景觀,除了盡人皆知的大堡礁,還有綿延東南海岸(阿得雷德和墨爾本之間)數百公里的「大洋路」。那裡的海岸岩石由於千百萬年來大自然的風化和海水的侵蝕,形成了突兀清奇、氣勢雄渾、森然搏人的景象,其中尤以「十二門徒」一段海岸為精粹。每天來自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的遊客絡繹不絕。再有就是土著人於4萬年以前在澳大利亞中央(艾麗斯泉附近)的大漠中發現的那一塊神秘莫測的巨石。巨石東西長3.1公里,南北長1.9公里,高348米,繞石一周9.4公里。這塊巨石每天隨著不同角度的陽光照射,會變成不同的顏色,它被土著人尊為聖物。每年大約有30萬人光顧這里。除了悉尼歌劇院,這里可以說是澳大利亞的象徵了。

澳大利亞國內國際航空事業極其發達。澳大利亞qantas公司的班機能飛抵世界各個角落。我國同胞搭乘過qantas班機的不在少數,但知曉qantas其意的恐怕不多。qantas的全意應為「昆士蘭和北領地航空服務(queensland and northern territory aerial service)」。澳大利亞qantas航空公司成立於1920年,一向以清潔安全、服務周到被國內外遊客所青睞。

澳大利亞在西方資本主義大家庭中是一個年輕的「小老弟」,但又是南太平洋地區舉足輕重的大國,在國際事物中有相當的影響力,澳大利亞對自己一向充滿自信和自豪。澳大利亞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國家。

澳大利亞有一首著名的歌曲,名為《前進,美麗的澳大利亞》,1984年被定為澳大利亞國歌。這首歌是澳大利亞的自畫像,它以舒緩柔和的曲調唱道:

全體澳大利亞人,讓我們快樂吧!
我們年輕而自由,
我們有金色的土地和勞動創造的財富。
我們的國土為海洋所環繞,
我們的土地富於自然的恩賜,
她美麗、富饒而稀有。
讓歷史的每一個時期,
推動美麗的澳大利亞前進。
讓我們快樂地歌唱,
前進,美麗的澳大利亞。
在南十字星座燦爛的星光下,
我們用自己的心和雙手辛勤地勞作。
為了將我們的聯邦建設得舉世聞名,
對那些遠涉重洋到來的人們,
我們有無盡的土地來分享。
鼓起勇氣,讓我們一起,
推動美麗的澳大利亞前進,
讓我們快樂地歌唱!

「土」「白」之爭

據地質學家、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研究,大約5萬多年以前,來自印度尼西亞和新幾內亞島嶼的原始人類駕著獨木舟跨海來到澳大利亞,成為最早定居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土著居民膚色灰黑,以狩獵和採集野食為生。土著人以小游牧家族或部落的形式,散居北部。現今北領地科卡杜國家公園方圓數百公里的山洞中,還有大量被火燒過的彩色石頭的發掘。十分遺憾的是,土著人的生活情景早已隨著歷史的煙雲飄盪得渺無蹤跡了。

大約500年前,有一些漂洋過海的探險者從澳洲大陸北邊浩瀚的波濤中跌跌撞撞地闖入澳大利亞。1688至1699年,英國人威廉•皮丹爾也兩次來到澳大利亞,探險西北部的荒蠻之地。皮丹爾對這里可能感覺不佳,探險之後草就了一份興味索然的報告,呈送英國政府。英國政府被他的報告所「誤導」,由此對這塊「南方大地」失去興趣。

半個多世紀以後,英國舊事重提,又派海軍船長詹姆士•庫克率領船隊探險澳大利亞。1770年4月,庫克船隊到達澳大利亞東南海域,興奮地發現了大陸東南部的雄姿。庫克隨即北上,邊走邊繪制海岸圖,9天以後在植物灣(後來發展為悉尼市)登陸。接著又揮師北行3千公里,抵達昆士蘭,進而登上托列斯海峽的約克角,並插上英國國旗,向全世界宣布英國領有澳大利亞東南部各地,並冠其名為新南威爾士。庫克船長對他的發現雖然做了一番生動細致的描述,也曾引起英國「開發」澳大利亞的興趣,但那時英國人仍然裹足不前。

美國獨立戰爭以後,英國失去北美的罪犯流放地,於是又想起了澳大利亞。1788 年1月,英國一支由11艘船組成的船隊,押解著736名罪犯登上新南威爾士植物灣,開始定居澳大利亞,隨即英國又任命了象徵英國王權的地方長官----新南威爾士州督。從此,英國人開始了主宰澳大利亞的歷史。

英國人的到來使澳大利亞土著人與世無爭的原始生活環境受到襲擾,土著人不斷收縮活動領域。土著人十分厭惡這位遠方到來的「客人」,雙方沖突連年不斷。英國人登上澳大利亞初期,土著人總數尚有50萬。隨著英國人的擴張和對土著人的殺戮,土著人人數銳減,低谷時總數不足30萬。

在以後的社會發展中,土著人仍然得不到公正待遇。直至1900年,澳大利亞憲法還赫然規定,「在聯邦、各州和聯邦其他部分的人口統計中,土著人不列其中。」土著人得不到人的待遇,更談不上公民身份、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土著人為此向白人統治者展開了不懈的斗爭。

時至今日,澳大利亞聯邦議會舊址門前的草坪上,尚有土著人「安營紮寨」的草棚,終日有人駐守,向聯邦政府靜默示威。看來,土著人向聯邦政府爭取各種權利的斗爭勢將曠日持久地繼續下去。

移 民

上個世紀50年代以前,澳大利亞曾是一個沉悶、單調、種族單一的國家。1901年的移民法案明文規定,移居澳大利亞的人必須通過「歐洲語言」的測試。該法案遭到非議,人們經常譏諷,到底能有幾個來自非洲和亞洲的移民知道「凱利(澳大利亞開發時期一個草寇的名字)」和羅馬文字。截止上世紀50年代,全國總人口的90%出生在澳大利亞,8%的人口出生在英國和紐西蘭。到上個世紀90年代,由於歐洲和亞洲50萬移民的到來,澳大利亞才逐漸發展成一塊充滿活力和情趣的熱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澳大利亞的有識之士主張施行人口膨脹政策,50萬移民隨即到來。經過一段緩慢而痛苦的磨合,外來民族將他們的技能和觀念逐步滲入到因循守舊的澳大利亞白人文化,白人固守的「白澳政策」不斷遭到外來移民的猛烈攻擊,迫使白人不得不接受多元文化的現實,「白澳政策」開始走向末路。1973年惠特拉姆代表的工黨當政,惠特拉姆向全世界宣告澳大利亞「廢止任何種族和膚色歧視」。但這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宣言,而不是行動。

近年來,移民澳大利亞的人數又呈下降趨勢,每年來澳移民不到10萬人。移民當局要求來澳定居的人必須「比現有的澳大利亞人更加優秀」。目前,移民的主幹依然是不列顛人、愛爾蘭人(佔13%)和紐西蘭人(佔9%)。以下是香港人(佔8%)、越南人(佔7.5%)、菲律賓人(佔5%)和印度人(佔4.5%)。

共和之路

1901年澳大利亞建立聯邦時,曾花費大量時間在民間徵集國旗圖案,據說當時有3萬多人捲入設計國旗圖案的熱潮。澳大利亞的國旗底色為深藍色,上邊綉著南極十字星座(五顆星),旗的左上角綴著英國米字旗圖形,象徵著臣屬英國的關系。

2000年澳大利亞關於共和制的全民討論中,很多熱心共和的人紛紛拿出自己的國旗設計圖案,有趣的是不管哪種圖案都少不了南極十字星座。澳大利亞人認為南極十字星座給他們帶來光明、吉祥和幸福,他們鍾情南極十字星座。南極十字星座已經成了澳大利亞人崇拜的「圖騰」。

上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曾爆發一場大規模的全民辯論,是繼續向英國君主稱臣,充當英聯邦的一員,還是走共和之路?工黨主張全民公決,並提出到2000 年脫離英聯邦,不再向英國稱臣,實行共和制。這一主張亦曾得到英國一些皇族的支持。澳大利亞主張實行共和制的熱心分子還設計了一系列「澳大利亞共和國」的國旗圖案,供大家討論了相當一段時間,最後終因種種勢力的明爭暗鬥和莫衷一是而偃旗息鼓。

澳大利亞這次關於共和制的討論雖然歸於「失敗」,但它對澳大利亞社會發展方向的影響將是深遠的。它反映出英國皇權制度在澳大利亞的衰敗和澳大利亞人民對「共和」的企盼。澳大利亞最終走向共和制是大勢所趨,是遲早要發生的事情。

資源大國

澳大利亞土地資源非常富庶,正如國歌歌詞所唱「我們有金色的土地和勞動創造的財富」,但其土地價值被人們所利用的還不及三分之二。澳大利亞最大的投資者是美國,其次是英國和日本。澳大利亞的生財之道之一是取自日本、紐西蘭、英國、美國、韓國、中國和東南亞等國入境旅遊者的收入,每年達140億澳元。黃金、礦產、鋼鐵、小麥、畜牧產品和酒類等產品的出口成為澳大利亞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達197億多澳元。

世人戲稱澳大利亞是「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牛羊確實給澳大利亞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澳大利亞農牧場面積達4.7億公頃,約佔大陸面積的60%,全國大大小小的農牧場14 萬多個。澳大利亞常年蓄養1.4億只美利奴羊,羊毛出口佔世界市場70%的份額,畜牧業每年為澳大利亞創造280億澳元的財富。乳製品生產也是澳大利亞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澳大利亞人年均消費的牛羊肉總量是全世界最高的(每人每年要吃掉100公斤牛羊肉),牛奶、乳酪的人均佔有量就更不要說了。

澳大利亞有一首世界聞名的鄉村歌曲,曲名叫「羊毛剪子咔咔響」,它以粗獷輕快的曲調表現出澳大利亞農牧生活的豪放景象。澳大利亞還是啤酒和葡萄酒的生產大國,澳大利亞啤酒和葡萄酒一向以色正味醇享譽全世界。澳大利亞人嗜酒為樂,說他們「整日蹲在酒缸里」決不為過。據統計,澳大利亞人每人年均要喝140公升啤酒,僅次於德國(147公升)和比利時(143公升),每人每年還要消耗19公升葡萄酒。

抵牾難平

澳大利亞建國以來社會和經濟發展比較平穩,在化解勞資矛盾、控制失業人口比例和平抑通貨膨脹等方面把握得比較平穩。澳大利亞勞動力總數近千萬,其中大約 70萬人是失業人口(約佔8.5%)。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失業率呈上升趨勢。但值得慶幸的是,同期的通貨膨脹率卻從10%降至3%以下。所以,盡管不少人時常對失業和通貨膨脹牢騷滿腹,但依然該吃還吃,該喝還喝,該穿還穿,該玩還玩,好像並未感覺到生活的艱辛和購物的窘迫。在澳大利亞,工資水平高的不多得,工資水平低的也不少得,原因是高額累進的個人所得稅法發揮著「均貧富」的杠桿作用,它能使「富的不富,窮的不窮」(澳大利亞人每年要向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繳納1500多億稅金,其中600多億是個人所得稅。年工資收入2萬元的,個人所得稅是20%,年工資收入5萬元以上的,個人所得稅是 47%)。澳大利亞保持社會穩定的措施除了個人所得稅法,還有失業救濟保障制度(約有490億元的投入)、退休金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約有270億元的投入)。

足額兌現的退休金能使老年人衣食無虞、安度晚年;醫療保險制度又使人們了卻了無葯無醫的疾苦和煩惱。這些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保證澳大利亞人能始終過著悠然自樂的生活。但也有人時不時地抨擊澳大利亞聯邦政府,說這一套法規,特別是失業救濟制度已經變成那些好吃懶做的人的保護傘。

上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人曾自詡自己的小家庭是一塊溫馨的樂土,陶醉在「媽媽-爸爸-孩子」三人組成的安樂窩里。但近年來由於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家庭離異和單親家庭日益增多。如果以上世紀70年代家庭完整率為100%計,90年代已經降至51%。全澳每年結婚人數平均為 10多萬人,但年平均離婚人數竟達5萬之多,在全世界排名第3位,僅次於英國和美國。統計顯示,澳大利亞離婚的男人總數已近40萬,婦女達50萬。家庭離異和單親家庭在澳大利亞變得越來越「時髦」了,但深受其害的卻是那些可憐無辜的兒童。

教育與科技

澳大利亞是一個文化教育水平十分發達的國家,按人口比例衡量,澳大利亞人均佔有的教育資源非常豐富。澳大利亞現有人口1982萬,但有普通高校40所,在校生 68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92所,在校生250萬。承擔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大學中心有600所,在校生154萬。有中小學9590所,在校生323萬。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每年對各級、各類教育的投資達240多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4%。澳大利亞重視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大力發展教育產業,國際留學生在校生總數大體維持在16萬左右,國際留學生每年為澳大利亞創造50億元的財政收入。

澳大利亞還有一個強大的、無所不在的遠程教育體系,國內外在學學生數百萬。目前,澳大利亞總人口中有30%以上的人具有研究生或研究生以上的學歷。澳大利亞的教育無論從理念上還是從實踐上都已經完成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完成了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澳大利亞在科學技術方面有不少驕人的發明和創造。1917年,墨爾本葯學家喬治•尼古拉發明了止痛葯,至今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用於頭痛治療。仿生耳目前已經被廣泛用於聾耳的矯正和助聽,但可能很少有人了解,這項造福人類的重大發明是墨爾本大學格雷姆•科拉克教授所領導的科研團隊於1978年所做出的。這項發明剛一問世,就成功地挽救了一位因車禍而完全失聰的病人。

澳大利亞人特別喜歡戶外活動,無論是野餐,還是烤肉都離不開冷飲,這在夏季十分炎熱的澳大利亞,幾乎是野外活動的必需品,但如何在野外也能及時喝上冷飲卻成了惱人的問題。1950年,麥利公司的主創人員突發靈感,並很快付諸設計和生產。於是,手提式啤酒塑料冷藏箱在澳大利亞問世,並迅速行銷全世界。

澳大利亞的實用科技也有不少令人矚目的產品,如人們每天都要接觸的鈔票就具有相當高的科技含量。澳大利亞的鈔票是「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重大發明。這種鈔票不是紙票,而是由一種特殊的樹脂製成,耐磨耐折不怕水浸,便於消毒處理,具有極強的防偽性能。目前有20多個國家都在使用澳大利亞的鈔票製作專利。

使澳大利亞人感到驕傲的還有獲諾貝爾獎的數項重大發明。勞倫斯•布來格創始的x光晶體學、霍華德•菲洛里發明的青黴素、約翰•埃克爾斯的神經學、麥克法蘭•白奈特的免疫學、約翰•康福斯的酶化學和彼得•多赫提的病毒學等,在拯救人類疾患、建立全新學科以及促進相關學科發展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至今仍然造福於人類。此外,澳大利亞的生物技術、太陽能動力、葯物學、天體物理等,在當今科技領域都佔有重要地位。

Ⅱ 澳大利亞的文化是什麼

澳大利亞的文化:

1、澳大利亞人給世界的印象曾經是喜好戶外的、運動的、好飲酒的、好拍大腿的鄉巴佬。盡管有這種印象,實際上大多數澳大利亞人居住在城市裡,關於運動也是看得多做得少,也不會到死還是個戴著亞古巴帽的牛仔。

2、澳大利亞是個多元化的國家——幾乎不可能定義一種典型的澳大利亞人。統計表明,如果到一家澳大利亞人的客廳看看,你也許會對自己所看到的感到驚訝。

3、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可能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文化之一。得益於這樣的多元文化,澳大利亞一直可以享受多種多樣的思想創意、品類繁多的菜餚以及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這是一個和諧的國家,沒有重大的與種族相關的暴力行為。

4、最新人口調查顯示,澳大利亞人口中24%為海外出生,超過40%澳大利亞人來自混合的文化背景。每4分8,秒澳大利亞就獲得一位新移民。許多海外出生的紐西蘭和英國,還有中國、越南、非洲和印度,以及其他許多地方。

5、澳大利亞人口中大概2.2%自認為是土著居民,大多居住在北領地。澳大利亞其他原住民主要是美拉尼西亞人,他們居住在昆士蘭北部以及約克角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之間托雷斯海峽的島嶼上。

Ⅲ 澳大利亞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澳大利亞風俗習慣

澳大利亞是由全世界各民族組成的國家,在文化藝術方面充分展示了它的豐富多采。一方面,它體現在土著人的繪畫、文學和音樂中,另一方面,也表現在西方傳統的藝術、文學、現代舞蹈、電影、歌劇和戲劇中,而亞太地區也是影響澳大利亞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因此,澳大利亞的作品在其內容和風格上往往融澳大利亞和其他國家的特色於一體,充分體現了多元文化的影響。
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土著文化的價值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澳大利亞的土著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萬年前,土著人有豐富的口頭傳說,有與祭祀有關的原始舞蹈,但最為突出的還是繪畫,繪畫是土著人記錄歷史、延續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土著繪畫的內容以夢幻為永久的主題,主要描繪各種神話傳說及土著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情景,土著繪畫的形式主要有石壁畫、樹皮畫和沙石畫,顏色多取於褐、白兩色。

澳大利亞的電影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響力,經常榮膺世界各項電影大獎,並為好萊塢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歌劇在某種意義上看是一種典型的澳大利亞的藝術形式,盡管它發源於義大利,但澳大利亞人賦予它特殊的熱情和新的內涵,從內利?梅爾巴夫人到瓊薩瑟蘭夫人,澳大利亞為世界培養了如此傑出的女歌劇演唱家。

澳大利亞的文學作品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土著人以及來自海外的移民作家為這方面增添了新的內容,目前,澳大利亞的文學作品逐漸反映出對亞太地區文化的意義以及本地區國家間共同利益重要性的認識。

澳大利亞人酷愛欣賞音樂會,澳大利亞有八個大型專業交響樂團,就通俗音樂來講,澳大利亞在世界英語國家中所提供的樂曲數量占第四位,澳大利亞搖滾音樂的出口正日益發展,澳大利亞的文化藝術是一個巨大的行業,它僱傭33.6萬人,每年創造的價值達130億澳元。

澳大利亞人也非常喜愛觀看戲劇演出及參觀美術展覽,如果按人口平均計算,澳大利亞人購買雜志和書籍的數量在世界上屬於最多者之列,澳大利亞擁有眾多的美術館、劇院和圖書館,最重要的從事收藏的文化設施有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澳大利亞國立圖書館、澳大利亞國立博物館、澳大利亞國家電影和音響檔案館、國家科技中心、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和國家海洋博物館等,1300多個博物館收集並保存著澳大利亞的文化遺產,悉尼歌劇院也許稱得上是澳大利亞最具特色的城市標志的建築物。

Ⅳ 古代澳大利亞文明存在嗎

近日,一項DNA研究顯示,在55000多年以前,最早定居在澳大利亞和世界其它地方的移民來自非洲。

劍橋大學的彼得·福斯特領導了一項研究,對來自新幾內亞島的澳大利亞和美拉尼西亞土著居民的DNA樣本進行了測試,研究證實了所有人都來自同一批來自非洲的移民的說法。

專家表示,古澳大利亞人可能是從非洲經由阿拉伯半島、馬來西亞半島等一路以每年大約1公里的速度慢慢分散到澳大利亞的

Ⅳ 澳大利亞人主要人種是

白人。

2006年人口普查中,白人佔92%,多數澳大利亞人的祖先是19、20世紀的英國移民,來自其他國家者也很多。

有37.13%的人自稱為澳大利亞人,接著是英格蘭裔澳大利亞人的31.65%、愛爾蘭裔澳大利亞人9.08%、蘇格蘭裔澳大利亞人7.56%、義大利裔澳大利亞人4.29%、德裔澳大利亞人4.09%、華裔3.37%以及希臘裔1.84%。

(5)澳大利亞以什麼而文明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人口突破2400萬,海外凈移民成增長動力

據澳洲網報道,澳大利亞統計局2016年02月公布了該國人口多年來的變化趨勢,以及新移民對人口多樣性帶來的貢獻。數據顯示,澳大利亞人口近日突破2400萬大關,而海外移民對人口增長貢獻巨大。

據報道,澳大利亞統計局人口統計主管貝達爾(Beidar Cho)指出,澳大利亞在1901年成為聯邦國家,當時的人口為370萬。澳大利亞花了整整58年時間,才突破了1000萬人口。截至1964年,澳人口每隔4到5年增長100萬人。

貝達爾表示,在2003年末,澳人口達到2000萬,自那時起,每3年增長100萬人。據最新的數據顯示,2015年6月,在所有增長的澳人口中,海外凈移民數就佔了53%之多,而剩餘的47%屬於自然增長。

貝達爾還指出,自2006年起,海外凈移民就成為澳每年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在2009年,移民對人口增長的貢獻達到峰值,占人口增長總數的66%。

澳大利亞統計局的數據還揭示了人們定居地點的變化軌跡。1901年,澳大利亞僅有兩個州的人口突破了100萬。其中,新南威爾士州140萬,維多利亞州120萬。2015年,新州仍是澳大利亞人口最多的州,共有人口760萬,緊隨其後的維州有590萬。

Ⅵ 《文明6》澳大利亞文明特性及領袖詳解 澳大利亞文明全解析

《文明6》即將加入一個心得文明,那就是澳大利亞,這個袋鼠和考拉的王國大家喜歡嗎?今天就為大家帶來了文明6澳大利亞文明特性及領袖詳解,讓大家看看澳大利亞的特性到底強不強力,喜歡澳大利亞的朋友不要錯過,一起來探索袋鼠王國吧。
約翰卡廷
約翰卡廷(1885~1945),澳大利亞第14任總理,二戰時期在位,和盟軍一起力抗日本的侵略。二戰勝利前夕,45年7月,他殉職於自己的辦公桌前。卡廷是位承前啟後的總理,其有效的施政為戰後澳大利亞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被澳大利亞人民視為偉大的政治家之一。
澳大利亞UA
Land
down
Under南方大陸
,城市建立在沿海地格時+額外的住房,學院區、金融區、文化區和聖地建在吸引力+2以上的地格時獲得額外產出。
澳大利亞UU
Digger
澳洲士兵,替代現代步兵,在海岸及境外戰斗時獲得額外加成。
澳大利亞UI
Outback
Station
內陸站(outback在澳大利亞一般指代的是澳大利亞內陸的荒原地帶)->
由行會市政解鎖,+糧+錘,只能建在平沙、沙丘、草原及平原,鄰接牧場有加成。研究蒸汽機和快速部署會提升加成。當在鄰接內陸站的地方建立牧場時,獲得文化炸彈效果(就是圈地啦)。
領袖UA
Citadel
of
Civilization
文明堡壘(映射二戰時期的歷史):當防禦戰開始時(柏林理解為被宣戰時)以及解放被佔領的城市時,我方城市獲得額外的產出。

Ⅶ 澳大利亞人文方面的相關知識 50字

澳大利亞人既有西方人的爽朗,又有東方人的矜持。他們興趣廣泛,喜歡體育運動,如沖浪、帆板、賽馬、釣魚、地滾球、澳式足球(Australian rules football)、橄欖球(Rugby)及游泳等都有眾多的熱衷者 。澳大利亞有特別濃厚的自由和無拘無束的氣氛。人們日常互相直呼其名(只稱呼名,不稱呼姓),老闆和員工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都如是。澳大利亞人文明有禮,樂於助人。在人流稀少的街上行走的話,人們即使互不相識也會打招呼和問候。如果手拿一袋水果在街上行走,袋子不巧破了,水果滾在地上,周圍的人會馬上幫忙撿起來,送還你的手上,還會有人給你找來一個好的袋子或者盒子或者什麼可以救急的替代品,這就是澳大利亞。

Ⅷ 澳大利亞的人文風俗,風土人情

地理與氣候
澳大利亞在地理上有兩個世界之最: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陸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面積77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和巴西,約相當於五分之四個中國。它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海岸線長達37000公里。

澳大利亞的地形很有特色。西部和中部有崎嶇的多石地帶、浩瀚的沙漠和蔥郁的平頂山巒,東部有連綿的高原,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沿海地區到處是寬闊的沙灘和蔥翠的草木,那裡的地形千姿百態:在悉尼市西面有藍山山脈的懸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脈高大、優美而歷經侵蝕的火山頸,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則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墨累河和達令河是澳大利亞最長的兩條河流。這兩個河流系統形成墨累-達令盆地,面積約10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大陸總面積的14%。艾爾湖是靠近大陸中心一個極大的鹽湖,面積超過9000平方公里,但經常長期呈乾涸狀態。

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國土,約70%,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居住。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占整個大陸面積的20%。由於降雨量很小,大陸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積實際上被沙漠覆蓋。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乾燥的大陸,中部窪地及西部高原均為氣候乾燥的沙漠, 能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里。沿海地帶,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帶,適於居住與耕種。這里丘陵起伏,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個沿海地帶形成一條環繞大陸的「綠帶」,正是這條「綠帶」養育了這個國家。然而,澳大利亞內陸貧瘠乾旱地帶卻蘊藏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澳大利亞鐵礦儲量佔世界第二位,各種礦產為澳大利亞帶來大量的財富。

澳大利亞的平均年降雨量為465毫米,每年雨量的變化幅度很大,分布很不均勻。最乾旱的地區是艾爾湖流域盆地,平均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最濕潤的地方是東北熱帶地區和塔斯曼尼亞州西南地帶。澳大利亞的沿海水量充足、土地肥沃,大部分人都居住在沿海一帶。澳大利亞人各地的氣候很不相同。大陸北部地區是濕潤的熱帶氣候,東部中央地區和西部沿海有溫暖而不太炎熱的氣候,而大陸南海岸和塔斯曼尼亞州則較涼爽。整體而言,澳大利亞各地都有溫暖的夏季和不太冷的冬季。在澳大利亞有記錄以來,溫度最高的地方是東北部內陸的克隆卡里,1889年克隆卡里的氣溫曾高達攝氏53度;而最寒冷的地方是夏洛特隘口,1994年,科西阿科斯山附近的雪野中氣溫最低紀錄為攝氏零下23度。

澳大利亞氣候比歐洲或美洲溫和,尤其是北部,氣候與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相近。在昆士蘭州、北領地及西澳大利亞州,一月份(仲夏)的溫度白天平均為攝氏二十九度,夜間為攝氏二十度;而七月份(隆冬)的平均氣溫分別約為攝氏二十二度及攝氏十度。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塔斯曼尼亞州及南澳大利亞州一月份的白天平均氣溫約攝氏二十六度,夜間為攝氏十六度,而七月份則分別為攝氏十五度及攝氏七度。

風土人情
澳大利亞人既有西方人的爽朗,又有東方人的矜持。他們興趣廣泛,喜歡體育運動,如沖浪、帆板、賽馬、釣魚、地滾球、澳式足球(Australian rules football)、橄欖球(Rugby)及游泳等都有眾多的熱衷者。

居住在澳大利亞的土著人(也稱原住民),仍然保護著自己的風俗習慣。他們以狩獵為生,「飛去來器」(boomerang)是他們獨特的狩獵武器。他們很多仍居住在用樹枝和泥土搭成的窩棚里,圍一塊布或用袋鼠皮蔽體,並喜歡紋身或在身上塗抹各種顏色。平時僅在頰、肩和胸部塗上一些黃白顏色,節慶儀式或節日歌舞時彩繪全身。紋身多為粗線條,有的像雨點,有的似波紋,對經過成年禮的土著人來說紋身不僅是裝飾,而且還用以吸引異性的愛慕。在狂歡舞會上,人們頭戴五彩裝飾,身畫彩紋、圍著篝火跳集體舞。舞蹈和繪畫都很純朴,多反映狩獵生活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土著居民漸漸離開部落,搬遷到城市居住。澳大利亞有優惠土著居民的各種政策,包括在房屋、就業、福利各方面為他們投入現代生活提供各種必要的協助。在旅遊區,土著居民的藝術品和手工藝品是世界各地遊客搜羅購買的物品之一,這都是土著居民的收入來源。

無拘無束:澳大利亞人的最好概括

澳大利亞有特別濃厚的自由和無拘無束的氣氛。人們日常互相直呼其名(只稱呼名,不稱呼姓),老闆和員工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都如是。在兩大城市悉尼和墨爾本的市中心,平日中午常常可看見穿筆挺西服的白領人士或白領麗人和朋友同事聚在一起,坐在建築物門前的台階上吃簡單的午餐,如三文治或熱狗,白領人士坐在街上吃便當,同樣是現代化的大都市,同樣的場面在東京或香港這樣的地方是難以想像的。

澳大利亞人文明有禮,樂於助人。在人流稀少的街上行走的話,人們即使互不相識也會打招呼和問候。如果手拿一袋水果在街上行走,袋子不巧破了,水果滾在地上,周圍的人會馬上幫忙撿起來,送還你的手上,還會有人給你找來一個好的袋子或者盒子或者什麼可以救急的替代品,這就是澳大利亞。

周末的繁榮:澳大利亞的生活特色

在澳大利亞工作,工資一般是每周發一次(公務員或者大機構是每兩周發一次),發工資的日子通常是逢星期四或星期五。因此,澳大利亞的餐館、酒吧、百貨公司每周的星期五、六是生意特別好的日子。近年一些大型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都有逢星期四晚延長營業時間的做法(Night Shopping),迎合逢星期四領工資的人士。一些不注意安排花錢的人,就會有周末富貴,周初貧窮的現象。這都沒有關系,因為多過幾天,又是快樂的周末了。

Ⅸ 為什麼澳大利亞原住民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有7萬年歷史,比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還要古老

LZ您好
不好意思,如果以這個標准來衡量我國的歷史,那應該是170萬年,而不是5000年。所以澳大利亞的7萬年弱爆了。

請注意,說我國有5000年歷史,說的是「我國是國」有這么久遠,也就是說,5000年左右三皇五帝時代,我國形成了部落聯盟,誕生了國家這個結構的雛形。
但這不代表早於5000年,我國大地上沒有人生存。事實上最早出現於我國的是迄今170萬年的元謀人。只是可惜此時並沒有國家的概念,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我國的歷史。

所以,這些澳大利亞土著人擁有70000年歷史並保留至今,然而卻不是澳大利亞成為國家的歷史。

所以您一開始就比較錯了對象。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以什麼而文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