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乙肝疫苗的研製過程是什麼
從此人類遠離乙肝
——1982年乙肝疫苗的發明1982年,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研究所採用基因工程技術研製出高純、高效的乙肝疫苗,經過幾年努力,喜獲成功。1988年,國家正式批准生產,效果良好,現在嬰兒剛出生時只要注射乙肝疫苗,就不會感染乙型肝炎。
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傳染病,不少小朋友已深有感觸,從沒懂事起,小胳膊小屁股上就沒少挨針扎。爸爸媽媽總是邊替孩子輕柔疼痛的部位邊心疼地說:「不哭不哭,寶寶打過針後就不會生病了。」
但對那些有遺傳性的傳染疾病,是否也能用疫苗來預防呢?從1982年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成功研製出乙肝疫苗後,人們發現這正是一條有效預防的途徑。盡管現在有近60%的成年人攜帶乙肝病毒,若是女性,她懷孕後就可能遺傳給孩子。但現在嬰兒剛出生時只要注射乙肝疫苗,就不會感染這種疾病。
據醫學研究分析,幼兒期就患上乙肝,其成人後患肝癌或肝壞死的可能性極強。而正是乙肝疫苗的投入使用,才使這一高發疾病能在下一代身上得到有效控制。
由於疫苗本身就是一種病毒,這種特殊的病毒對人體是否安全,一直為醫學工作者所關注。早在1964年,醫學家們就從澳大利亞居民的血清中發現了乙型肝炎抗原。1970年又從含乙型肝炎抗原的血清中發現了乙肝病毒。從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乙肝病毒是直徑為42毫微米的球狀體,由外殼和內核組成,抗原就是其外殼的成分。通常人們感染乙肝病毒除了母嬰傳播外,就是因接受了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或注射的針頭被該病毒污染過,而通過腸胃傳染的機會則相對其他類型的肝炎要少得多。
注射乙肝疫苗,就是使人在少量接觸該病毒後,激發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當再次大量遇到乙肝病毒時,就會對之「排斥」,主動發起攻擊。經檢測,中國生產的乙肝疫苗無任何微生物污染,完全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於應用傳代細胞生產疫苗的要求。
除了中國外,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其他國家也在研製乙肝病毒。1979年,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學家布羅肖特利用基因工程,將分離出的可表達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DNA片段,插入到大腸桿菌的質粒中,使其不斷繁殖並表現出來,從而得到大量的此種DNA基因組,為乙肝疫苗的研製開辟了一條新途徑。1981年,美國醫學科學家默克、夏皮和多爾米開始把研製的乙肝疫苗進行試驗。美國食物和葯物管理局肯定了這一成果。而在中國,由於乙肝病人為數眾多,我國把研製乙肝疫苗作為一項醫學研究重點項目,研製進程相對更快。1982年,中國醫學科學院研製出乙肝疫苗。1985年12月,中國衛生部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和衛生部葯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合作研製成功乙型肝炎血源疫苗。1988年12月,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和衛生部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葯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合作,把高純度、高效、安全的乙肝疫苗成功地應用於人體。93.豐富多彩的虛擬空間
——1984年多媒體的發明1984年,美國蘋果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多媒體電腦,於是電腦不再是單一的文字與數字的處理工具,而成了豐富人們生活的「魔術師」。我們甚至可以「隨心所欲」地改變展現在屏幕上的景象。
北京的一位小學生在新千年來臨之際,通過電腦多媒體製作了一份「繪聲繪色」的電子郵件發送給遠在美國的表姐,教她學習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
本來製作像這樣有聲有色的作品,只有音像公司才能辦到。而現在在家裡就能完成這樣一項把自己的聲音和相關的圖像錄制在電腦里的復雜「工藝」,這是一件多麼奇妙的事啊。而使這一夢想成真的基礎是「多媒體」。
第一台多媒體電腦誕生於1984年,是由美國蘋果電腦公司推出的。距今不過十多年時間,一個普通的中國孩子就能自如地掌握這一技術,並不斷地推陳出新,創造出富有自己個性的作品。
那麼多媒體與普通電腦有何區別呢?電腦剛誕生時,只能處理文字與數字信息,只能稱是單媒體。而現在則可以用來繪畫、播音、放影視片,甚至還能藉助相關軟體和掃描機把自己也栩栩如生地編入畫面和劇情之中。多媒體顧名思義就是多種信號的媒介。它無意中已把家中的多種家電,如電視機、錄音機、錄像機、計算機、游戲機融為一體。原本呆板的計算機如今「能說會道」,這大大增加了對孩子的吸引力。難怪在電視節目沖擊孩子正常學習的時候,一些家庭選購電視機時,已會考慮改買多媒體電腦。因為目前許多教學軟體藉助多媒體,學生跟著學,互動性很強,比請家教更合算、更有趣。
多媒體電腦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機互動。就像文章開頭所提及的小女孩,她為了通過電腦教表姐學唱,除了把歌詞、歌譜寫在電腦屏幕上,還通過多媒體的錄音技術把自己的歌聲錄在上面。為了讓表姐理解詞義,有興趣學唱,她又動腦筋,畫了許多家人相親相聚的感人場面。最後她通過信息高速公路發送給了遠方的親人。的確,多媒體與信息高速公路構成了第三次信息革命的核心。
當然多媒體技術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這么簡單,其關鍵技術是數據的壓縮和還原。能否高效及時地壓縮視頻和音頻信號數據,是多媒體信息傳遞的首要問題;其次是多媒體計算機硬體體系結構中的專用晶元和多媒體操作系統的改進與發展。
只要一張薄薄的光碟,讀、聽、說、寫的虛擬空間便會展現在你的眼前。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出現的多媒體以它無可比擬的優勢,占據了90年代的信息市場,21世紀的多媒體將帶給我們一個更奇妙的世界。
Ⅱ 世界上第一個疫苗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個疫苗是愛德華·琴納發明的。疫苗是指用各類病原微生物製作的用於預防接種的生物製品。其中用細菌或螺旋體製作的疫苗亦稱為菌苗。疫苗分為活疫苗和死疫苗兩種。常用的活疫苗有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麻疹疫苗、鼠疫菌苗等。常用的死疫苗有百日咳菌苗、傷寒菌苗、流腦菌苗、霍亂菌苗等。
不同疫苗的生產時間各不相同,有的疫苗可能需要22個月才能生產出一個批次。疫苗的開發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且成本很高。接種疫苗是預防和控制傳染病最經濟、有效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對於家庭來說也是減少成員疾病發生、減少醫療費用的有效手段。
據估計,免疫接種每年能避免200萬至300萬例因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和麻疹導致的死亡。全球疫苗接種覆蓋率在過去幾年中一直保持穩定。
Ⅲ 澳大利亞科技先進嗎
有時給人偏僻或落後的印象,事實上這都是誤會!哎,我說樓上的,我說你的評價標准未免也太低了吧?是不能光看馬路的,那紐西蘭怎麼辦?!
科技成就
澳大利亞常被描繪成一個以農村或農業為主的國家,有時給人偏僻或落後的印象,事實上這都是誤會,澳大利亞擁有很多足以自豪的科技成就,例如檢查懷孕婦女的超聲波成像技術、拯救過無數生命的西葯盤尼西林、現在全世界通用的飛行記錄儀黑匣子、以電為動力的心臟起搏器等等,都是澳大利亞科學家的發明。澳大利亞先後有六位科學家獲得過諾貝爾獎。
1915年,澳大利亞科學家威廉•羅侖茲•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和他的父親威廉•亨利•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因使用X射線衍射研究晶體原子和分子結構方面所作的貢獻,共同獲得該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威廉•羅侖茲•布拉格出生於澳大利亞阿德雷德,在阿德雷德大學畢業,獲得諾貝爾獎時年僅25歲,是歷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這一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而在同一個城市出生也在同一家大學畢業的澳大利亞醫學研究人員弗羅里(Howard Florey)因對盤尼西林的應用研究,與英國的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和錢恩(Ernest Boris Chain)共同獲得1945年諾貝爾醫學獎。弗萊明發現青黴素之後,缺乏製成產品的技術,弗羅里和錢恩成功地把青黴素製成可以真正使用的葯物盤尼西林。
曾到訪香港的遊客,會對在香港極為通用的電子貨幣八達通卡留下很深的印象。這個先進而方便的八達通系統,是澳大利亞科技人員的發明,是由總部位於澳大利亞珀斯的ERG有限公司發明的 Smart Card Transit Systems 技術設計和發展而成。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第一個印刷和流通塑料鈔票(准確地說是聚合物)的國家,早在1988年就試驗流通塑料鈔票,澳元鈔票手感猶如塑料和紙的混合,用特殊的聚合物製成,防偽程度很高,即使火燒也只是變形但不損壞,平均流通壽命比傳統鈔票長五倍。澳大利亞對塑料鈔票技術的掌握是如此的成熟,以至於她為至少二十個國家和地區承印鈔票,包括汶萊,智利,印度尼西亞,科威特,馬來西亞,墨西哥,尼泊爾,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羅馬尼亞,西索摩亞,新加坡,索羅門群島,斯里蘭卡,泰國和孟加拉國。
是先進的發達國家,澳大利亞是世界大牧場放牧業的分布地,商品穀物農業的主要分布地
Ⅳ 澳大利亞宣布承認科興疫苗,這對中國新冠疫苗意味著什麼
澳大利亞宣布承認科興疫苗意味著國產疫苗已經算是得到了國際各界的承認了,再加上國內疫情的防護和疫苗的保護,早該得到承認了。
中國疫苗的效果和保護力是大家都可以看到的,但是澳大利亞出於對我們國家的偏見是很晚才承認科興疫苗的保護效率的。
克爾來福(CoronaVac)是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
2021年2月5日,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依法批准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克爾來福在中國附條件上市 ;6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克爾來福正式通過世衛組織緊急使用認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是指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部分醫院陸續發現了多例有華南海鮮市場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證實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Ⅳ 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新冠疫苗有哪些
截止6月22號,who共認可6個
中國2個:國葯,科興
美國3個:moderna,輝瑞,強生
英國1個:AZ
德國1個:BioNTech
BioNTech是德國生物公司,輝瑞跟BNT合作開發新冠疫苗,輝瑞跟BNT疫苗其實是一個疫苗。
Ⅵ 世界上第一支疫苗是什麼時間,由誰發明,是預防什麼病的
18世紀末,英國Dames Pasteur 首次用牛痘豆漿或痘痂接種兒童預防天花,創造了第一個生物製品---牛痘疫苗。
Ⅶ 現在被廣泛應用的疫苗接種法,最初是由哪個國家發明的
應該是英國
18世紀,英國有一位名叫愛德華·詹納的鄉村醫生經過多年刻苦研究,發明和普及了一種預防可怕的天花病的方法──牛痘接種疫苗法。從而能使人獲得對天花的永久免疫能力,挽救了無數生命。愛德華·詹納因為防止天花而聞名,被稱為「免疫學之父」。
愛德華·詹納,1749年出生於英格蘭一個牧師家庭。13歲跟隨鄉村外科醫生學習醫術,21歲到倫敦學習解剖及外科,後來回到家鄉當醫生。在給村民治病的過程中,他發現擠牛奶的一些農婦卻很少得天花,認識到這和那些擠奶農婦從奶牛身上感染到的症狀輕微的牛痘有關。 1796年5月14日,他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疫苗接種試驗,發明了接種牛痘預防天花的方法。這個方法因此傳遍整個歐洲,為人類最終消滅天花做出了重要貢獻。
走近奇跡
在歷史上,人類多次受到傳染病侵犯。在人類與各種疾病的斗爭過程中,疫苗為人類預防疾病,免受傳染病的侵襲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天花作為一種瘟疫,嚴重摧殘著人類的生命。18世紀,歐洲各國遭受天花的侵襲,許多人死於這場無情的瘟疫。英國鄉村醫生愛德華·詹納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鄉村裡的牛得了與天花相似的病,那些擠奶女工在接觸到牛身上的皰疹時受到感染,身上也會長出小一些的皰疹,這就是牛痘。而感染過牛痘的人都不會被傳染上天花。
詹納立刻意識到,牛痘跟天花有關,那麼以牛痘接種代替天花接種將更為理想。1796年5月14日,他以接種天花的方法給一名8歲男孩接種牛痘。男孩染上牛痘後一個月就好了。之後詹納再替男孩接種天花,結果男孩完全沒有受感染,證明了牛痘能使人對天花產生免疫。
詹納稱他的方法為「預防接種」(拉丁文中「牛」的意思)。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劑疫苗--牛痘疫苗,牛痘接種疫苗法預防和阻止了天花的傳染,從此,天花造成的人類大規模死亡停止了。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人類已在全世界范圍內滅絕了天花。
19世紀後期,一個又一個的細菌被相繼發現,引起了人類和動物烈性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炭疽、鼠疫、白喉和結核桿菌。法國著名科學家路易斯·巴斯德於 1879年發明了雞霍亂疫苗,1881年又發明了炭疽疫苗,1882年發明了狂犬病疫苗,征服了狂犬病,震驚了整個歐洲。路易斯·巴斯德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使得大量的烈性傳染病得到了控制,從而讓人類的平均壽命延長了幾十年。
人類戰勝疾病的速度越來越快,能力也越來越強。結核病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我國古代稱它為「癆病」。1882年,德國醫生羅伯特·科赫運用先進的細菌學技術分離出了結核桿菌,1884年又分離出了霍亂桿菌。1944 年,美國人發明了鏈黴素……多種疫苗的研製成功是人類與傳染病斗爭的重大成果。1921年,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被發明出來;1928年,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應用於治療;同年,一種治療百日咳的疫苗誕生。
到20世紀末,科學家們已研製和開發出30多種安全有效的疫苗。人類利用疫苗消滅了天花、制伏了霍亂,控制了百日咳、白喉、破傷風、脊髓灰質炎……等多種疾病。
Ⅷ 乙肝疫苗誰發明的
1965年美國學者巴魯克.布隆伯在澳大利亞土著血液發現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叫澳抗'
Ⅸ 新冠狀疫苗是哪年開始的
2020年1月29日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球范圍內至少有包括中國疾控中心病毒所、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武漢博沃等6個研究團隊正在研發新冠肺炎疫苗。值得注意的是,武漢博沃是目前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沒有研製成功,大約需要3~6個月以上的時間才有可能研製出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近。
Ⅹ HPV疫苗之父是誰
HPV疫苗之父是哈拉爾德·楚爾·豪森。
哈拉爾德·楚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德國著名科學家、醫學家,1936年3月11日生。德國埃朗根-紐倫堡大學病毒學教授;俄國托木斯克國立大學細胞和分子生物醫學教授。現任職於德國癌症研究中心。
他用了十多年時間終於發現某些類型的乳頭狀瘤病毒(HPV)就是宮頸癌的病原體,這一發現為開發出宮頸癌疫苗打下了基礎。因發現了導致宮頸癌病毒,2008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0)澳大利亞發明過哪個疫苗擴展閱讀:
HPV疫苗之父:男性不會宮頸病變,卻是HPV「搬運工」
哈拉爾德·楚爾·豪森表示:男性的確不會患宮頸癌,不過,他們是HPV病毒因子的主要傳播者 。我的意思是,男性在一生中通常比同年齡段的女性有更多的性接觸,男性在傳播HPV病毒方面比較活躍。
所以,為男性接種HPV疫苗,首先可以保護他們的伴侶;其次也可以保護男性自身,因為HPV病毒也會導致其他癌症,但比起女性宮頸癌,他們患病的概率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