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澳大利亞以什麼人種為主,主要信仰什麼宗教
澳大利亞人口: 1932萬(2005年6月),其中74. 2%是英國及愛爾蘭後裔;亞裔佔4. 9%(其中華人、華僑約45萬人);土著居民佔2%,約37. 5萬人。通用英語。居民中有70. 3%信奉基督教,信奉其他宗教的佔3. 4%,少數信奉猶太教、伊斯蘭教和佛教。非宗教人口佔25. 1%。通用語言為英語。
Ⅱ 澳大利亞因為存在許多古老生物,被譽為什麼
澳大利亞因為存在許多古老生物,被譽為人類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活化石,是人類研究地球歷史的依據。
Ⅲ 澳大利亞土著人的風俗
澳大利亞風俗文化
信仰是土著民族生活中最重要的的一部分。土著民族的每一塊土地或部落都有其宗教的來源,所以他們之間從來沒有因為土地等生活來源而爭執,他們之間所發生的沖突大都起源與宗教活動,民俗等被外來民族所冒犯,沖突往往由部落中的長者調解解決。這是為和我們建議在參觀土著文化時在沒有經過當事人的同意最好不要隨便照相。
土著民族相信所有的土地及自然界的東西都是在人類出現之前稱著夢幻時期就存在的神氏祖先所創造。而這些神氏祖先仍然存在在自然界中,影響著自然界的所有的一切。圖騰是神氏祖先與人類的聯系中介。每個人都有其各自的圖騰,這些圖騰通常由一些動物如小袋鼠,鳥,魚等來擔任。
有關夢幻時期或創造時期,各個故事給出了各個部落相關的宗教,習俗,及各個部落的土地的起源,告訴哪裡可獲得生活資源,如尋找資源,如何尋找生活伴侶等,實際是各部落的生活教科書,這也是為何土著民族的生活離不開宗教的原因。
土著民族對有關他們神氏祖先的聖地都非常愛護,每個人都會自覺地維護它們。
語言與音樂文化
土著語言非常多種,但大多面臨丟失。在歐洲人到來直前大約有250種方言,但現在僅存一百來種,真正在使用的只有二十來種。大部分的土著民族已使用英語作為他們的第一或第二語言。許多品種的語言只有老一輩人才會說。土著語言面臨著斷代的危險。
土著音樂是土著民族文化,每日的生活和慶祝活動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它們大都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
土著音樂分為三種:
一是神聖色彩的,用於神聖和秘密的慶典活動,只能在特定的地點用於特種目的。其主題通常與某些事件及神氏祖先有關。有些歌只用某些男人才知道。婦女也有自己秘密的慶典。
二是半神聖的,這種音樂佔大部分。它們通常有男士唱各,婦女跳舞,他也只能在特定的慶典地點上表演。在其它場合,男士決不會唱這些歌的。
三是非神聖的娛樂音樂。可由各種人士在各地表演。
音樂是土著民族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土著孩子被要求將唱歌跳舞作為每日的功課。孩子們在不同的時期學不同的歌曲。
左圖 Didgeridoos 是土著民族最主要的樂器,由中空的木管做成,由成年男土著表演。
土著音樂是由有節律的歌曲配合有限的樂器組成。其樂器除Didgeridoos 大都是簡單原始的打擊器組成,如拍手,拍身體,打擊木棍等。
繪畫藝術
數百年前,在澳洲這塊古老而孤立的大陸上,有一類與世界上其他人種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人——澳洲土著人。那時,他們沒有自己的歷史,沒有自己的語言,終年與桉樹相伴,與袋鼠、鴨嘴獸為伍,過著與外界幾乎完全隔絕的生活。在山間丘陵,他們棲居於洞穴中,以防不測;在森林灌木叢,他們用樹枝架棚,苫以獸皮、樹皮,並用它遮身禦寒;在乾燥的沙漠原野,他們則築沙牆,擋風露宿。澳洲土著人就是在這種與大自然抗爭的漫長的生存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在澳大利亞逗留不長的時間,我們發現透過澳大利亞的博物館、美術館,透過澳大利亞土著人的繪畫藝術,對其士著人珍貴的歷史文化可見一斑。
據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專修土著人繪畫藝術的專家介紹,由於澳洲土著人在歷史上沒有文化記載,其文化也多半表現在口頭流傳下來的神化故事、歌吟、繪畫、雕刻和習俗之中,而繪畫是記錄土著民族歷史及傳播土著民族文化的一個尤為重要的媒介,被人們視為了解該民族的歷史形成與文化發展的重要資料。在南澳的紐拉博爾(NULLABOR)發現的洞穴壁刻——土著人的石壁畫,距今已有兩萬年的歷史。這些繪畫除用象徵手法表現他們對大自然的認識之外,還以具象手法記錄他們的風俗習慣、神化故事及漁獵生活。因此,澳洲的土著繪畫又被人們稱為「可視文化」。「夢創時期」(DREAMING TIME),被土著民族認為是整個世界的伊始,天空大地、人類萬物皆生於此。當時,世界混沌一片,只有一條巨蟒——土著人相信這是神的化身。這條巨蟒熟睡後,夢見了土地,土地就出現了;夢見了人,人就出現了。所以,世界是由神創造的,神控制著萬物的變化。這種對自然界的認識,自然而然地反映到土著人的繪畫藝術之中,並成為土著繪畫藝術始終描述的主題。
澳洲首都堪培拉的一位學者告訴我們,當地土著語言中無「畫家」一詞,繪畫一般被土著人視為生活必修課。當土著人兒童長到一定年齡之後,便開始跟著長輩在各種東西上描畫。隨著年齡的增長,描畫的范圍逐步擴大,內容也越來越復雜,因此繪畫技能亦不斷提高。不過,由於受到物質條件的制約,土著人繪畫形式基本上分為三種:石壁畫、樹皮畫和沙石畫。
石壁畫是以凹紋刻在洞穴或山岩的石壁上的,因而得名。其表現內容多為「夢創時期」的神化傳說及人和動植物等,繪畫形式比較簡單,包括幾何圖形和物象,一般都寓有一定的涵義,是一種視覺語言,記錄或象徵某種事物或事件,如河溪山巒的地理位置、祖先的足跡及捕獵路線等。石壁畫又分為刀刻塗抹和直接描繪兩種,所用顏料多取於畫址附近的褐色、白色礦石,並將其磨成粉末調制而成,畫面一般與實物大小相等。目前,在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都可以見到這種簡朴的石壁畫,其中保存比較完好的多集中在西澳的金伯利斯(Kinberleys),及昆士蘭州的約克角半島(Cape YorkPeninula)。這些畫盡管歷盡滄桑,有些已有上萬年的歷史,但依然清晰可辨。
我們在金伯利斯看到了一些石壁畫,其中最為壯觀的一幅畫的是恐龍圖。這只龐然大物,正悠閑自得地在林中的池塘邊汲水,不遠處還有幾個人好像不敢靠近似的在一旁註視著。恐龍頭頂褐色的顏料十分清楚。
沙石畫則可以說是居住在沙漠地區的土著人創造的傑作,多集中於澳大利亞中部的沙漠地帶。主要以沙石、樹枝、木炭和羽毛等物做畫,在一塊平整、潔凈的地面上構成一定圖案,然後用顏料、動物血在上面描抹,表現的主題大都為神話故事。這種沙石畫多用於祭祀儀式等,儀式結束後,一般不再保留,因此,沒有太古老的作品保存下來。
樹皮畫的歷史不像石壁畫那樣悠久,是近一個世紀在澳洲土著人中盛行起來的,現已成為土著人繪畫的最高藝術成就之標志。其內容也以「夢創時期」的神話為主,還有大量表現袋鼠等常見動物和狩獵情景的內容。在表現手法上,既具象徵性又顯抽象性,其突出特點是土著人在發揚傳統的基礎上,吸收運用了西方現代繪畫技巧,以點、線、圓、幾何圖形形成固定圖案來代表一定的事物,構成畫面,傳情達意。這些畫看上去頗似西方現代裝飾畫,其實,它業已成為土著人的典型藝術作品。
在悉尼的一家博物館里,我們看到了一幅保存尚好、距今約有百年的樹皮畫。畫的是獵人正在追逐一隻碩大的袋鼠。在這張完整的按樹皮上,袋鼠幾乎佔去了畫面的5/6,或許是藝術家有意識的誇張。而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四肢、軀干,甚至它的五臟六腑都一清二楚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因為畫家運用的是一種透視法。原本透視法像照X光一樣,能將生物的骨骼再現在平面圖上,澳洲土著人的這種透視法似乎超越了X光,更進一步將生物的內臟勾畫出來。據說,老一輩的土著人能夠「讀懂」這種繪畫的內容。樹皮畫的材料在澳大利亞垂手可得。生長筆直的桉樹,其光滑細密的淺褐色外皮為這一繪畫形式提供了天然優質的材料。土著人將樹皮割下來,經過烘乾、壓平後,以樹枝、人發或植物纖維束等為畫筆,用赭石、土塊、錳石、木炭和蛋汁、血、蘭花汁為顏料。近年來,也有人開始使用化學樹脂顏料來作畫。樹皮畫的傳統顏色為黑、白、赭紅、黃四種。由於樹皮畫易於攜帶、保存,使土著繪畫發生了一次質的變化,不僅繪畫數量大增,而且表現的內容與風格更加豐富多彩。
澳洲土著人在從事繪畫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繼承了本民族的繪畫傳統,使其像一種有形的文字記載著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祖先神靈的崇拜。這一幅幅作品猶如一個個歷史畫面,向人們展現了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歷史,以及濃厚的原始文化氣息。這種用自然的方式再現自然原貌的視覺藝術形式,可以說是澳洲土著人的獨特文化傳統。
澳大利亞是由全世界各民族組成的國家,在文化藝術方面充分展示了它的豐富多采。一方面,它體現在土著人的繪畫、文學和音樂中,另一方面,也表現在西方傳統的藝術、文學、現代舞蹈、電影、歌劇和戲劇中,而亞太地區也是影響澳大利亞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因此,澳大利亞的作品在其內容和風格上往往融澳大利亞和其他國家的特色於一體,充分體現了多元文化的影響。
澳大利亞的電影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響力,經常榮膺世界各項電影大獎,並為好萊塢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歌劇在某種意義上看是一種典型的澳大利亞的藝術形式,盡管它發源於義大利,但澳大利亞人賦予它特殊的熱情和新的內涵,從內利?梅爾巴夫人到瓊薩瑟蘭夫人,澳大利亞為世界培養了如此傑出的女歌劇演唱家。
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土著文化的價值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澳大利亞的土著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萬年前,土著人有豐富的口頭傳說,有與祭祀有關的原始舞蹈,但最為突出的還是繪畫,繪畫是土著人記錄歷史、延續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手段,土著繪畫的內容以夢幻為永久的主題,主要描繪各種神話傳說及土著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情景,土著繪畫的形式主要有石壁畫、樹皮畫和沙石畫,顏色多取於褐、白兩色。
澳大利亞的文學作品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土著人以及來自海外的移民作家為這方面增添了新的內容,目前,澳大利亞的文學作品逐漸反映出對亞太地區文化的意義以及本地區國家間共同利益重要性的認識。
澳大利亞人酷愛欣賞音樂會,澳大利亞有八個大型專業交響樂團,就通俗音樂來講,澳大利亞在世界英語國家中所提供的樂曲數量占第四位,澳大利亞搖滾音樂的出口正日益發展,澳大利亞的文化藝術是一個巨大的行業,它僱傭33.6萬人,每年創造的價值達130億澳元。
澳大利亞的電影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響力,經常榮膺世界各項電影大獎,並為好萊塢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歌劇在某種意義上看是一種典型的澳大利亞的藝術形式,盡管它發源於義大利,但澳大利亞人賦予它特殊的熱情和新的內涵,從內利?梅爾巴夫人到瓊薩瑟蘭夫人,澳大利亞為世界培養了如此傑出的女歌劇演唱家。
澳大利亞人也非常喜愛觀看戲劇演出及參觀美術展覽,如果按人口平均計算,澳大利亞人購買雜志和書籍的數量在世界上屬於最多者之列,澳大利亞擁有眾多的美術館、劇院和圖書館,最重要的從事收藏的文化設施有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澳大利亞國立圖書館、澳大利亞國立博物館、澳大利亞國家電影和音響檔案館、國家科技中心、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和國家海洋博物館等,1300多個博物館收集並保存著澳大利亞的文化遺產,悉尼歌劇院也許稱得上是澳大利亞最具特色的城市標志的建築物。
Ⅳ 澳大利亞的人大多信什麼宗教
澳大利亞幅員遼闊,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地方。神秘迷人的曠野,陽光燦爛的海灘,雄偉壯觀的高山,五彩繽紛的珊瑚,一望無際的草原,種類繁多的珍禽異獸,吸引了眾多的遊客。
澳大利亞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和畜牧業大國,它的小麥和羊毛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澳大利亞也是世界上養羊最多的國家,號稱是「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澳洲的旅遊業是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澳大利亞四面環海,環境優美,污染少,因此旅遊業非常發達,是一個休閑度假的勝地。澳大利亞領土包括澳洲大陸南邊的塔斯馬尼亞島及位於南太平洋的諾福克島、羅德豪島,以及印度洋的聖誕島、科科斯群島等。澳洲政府重視旅遊開發,在世界各地開展廣泛的宣傳,將澳大利亞的風土人情、絕妙風光、旅遊設施通過電視廣告片、電影、書刊、海報介紹給全世界,這一手段使近年來澳洲旅遊的遊客數量大增。
澳洲的旅遊從業人員超過40萬人,他們不僅懂得起碼的外交禮儀,會說流利的外語,還有良好的精神面貌,一切為旅客著想,提供方便條件,讓遊客享受最好的服務。
重要數據
位置: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等島嶼組成。澳四面臨海,東南隔塔斯曼海與紐西蘭為鄰,北部隔帝汶海和托雷斯海峽與東帝汶、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相望。
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
人口:1900多萬
民族:74.2%是英國及愛爾蘭後裔;亞裔佔4.9%(其中華人、華僑約45萬人);土著居民佔2%,約37.5萬人。
語言:公用語言為英語,但澳大利亞英語有其獨特的重音。
宗教:澳大利亞是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有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佛教等多種宗教。70.3%信奉基督教,3.4%信奉其他宗教,少數信奉猶太教、伊斯蘭教和佛教。
首都:堪培拉
國花:金合歡
時差:澳大利亞有夏令時,冬天比北京早2小時,夏天比北京早3小時
貨幣:澳大利亞元
國際代碼:0061
Ⅳ 美國、澳大利亞的國寶動物分別是什麼呢
美國國寶是白頭海雕(學名:Haliaeetus leucocephalus)又稱為美洲雕。是大型猛禽,成年海雕體長可達1米,翼展2米多長。眼、嘴和腳為淡黃色,頭、頸和尾部的羽毛為白色,身體其他部位的羽毛為暗褐色,十分雄壯美麗。白頭雕最早出現於美國的旗幟上是在獨立戰爭期間。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陸會議發表了《獨立宣言》並決定新生的美國必須有一個特殊的國徽。1782年6月20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把北美洲特有的白頭海雕作為美國的國鳥,並把這種鳥作為國徽圖案的主體。
Ⅵ 關於澳大利亞的所有事情
第一節 新年(New Year)
1. Calendar
猶太歷七月的第一天;伊斯蘭教歷第一個月的第一天;格列高利歷 (Gregorian calendar),公歷或陽歷。為紀念1582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採用此歷而命名的。按陽歷或公歷,新年從1月1日(January 1)開始。在元旦這一天,人們辭舊迎新(to see the old year out and the new year in)。
2. Wishes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ear to you. wish a happy New Year.Thank you, the same to you.恭喜發財,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3. Celebrations由於文化和習俗的不同,各國人民慶祝元旦和新年的方式和形式也有一定的差異。
在西方國家,盡管聖誕節才是最大的節日,新年在人們心目中仍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除夕之夜(New Year\'s Day)晚會是慶祝新年到來必不可少的活動。西方各國的人們都喜歡在歡快的樂曲和絢麗的光彩中喜氣洋洋地度過一年的最後一個夜晚。此時,化裝晚會特別受歡迎。來賓們把尊嚴和謹慎藏在面具之後,打扮得稀奇古怪。大家無拘無束,盡情玩樂,與平日的行為大相徑庭。在英美兩國,午夜鍾聲一響,參加晚會的人們還要手拉手高唱"友誼地久天長"這首著名的蘇格蘭民歌。
第二節 聖誕節(Christmas)
聖誕節是基督教徒紀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誕生 的日子,公認的日期是12月25日。聖誕節本是一個宗教性的節日,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具有民族風格的全民性的節日,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義大利、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甚至非洲,東南亞一些國家都很盛行。
聖誕節指聖誕日(Christmas Day)或 聖誕節節期(Christmas tide),即12月24日至第二年1月6日這段時間。另外人們把12月24日夜為聖誕前夜(Christmas Eve)。
1. Jesus Christmas
耶酥是基督教的創始人,上帝的兒子。約公元前6年,耶酥由聖母瑪利亞(St. Mary)因聖靈降孕而生,降生在耶路撒冷附近伯利恆一家客店的馬棚里。耶酥長大後開始傳道,並召集了十二門徒。他認為要想拯救地球人類,就要對當時的猶太教進行改革,於是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宗教主張,但是由於他的言論和行為與當時的猶太統治者及社會當權者發生沖突,耶酥被門徒之一猶大出賣,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耶酥死後三天升天。他的門徒繼承他的事業繼續傳教佈道。
2. Christmas tree
聖誕樹可以說是聖誕節最重要的裝飾點綴物。聖誕樹通常使用整棵塔形常綠樹(如衫、柏等),或用松柏樹枝紮成一棵塔形聖誕樹。樹上掛滿了閃閃發光的金銀紙片、用棉花製成的雪花和五顏六色的彩燈、蠟燭、玩具、禮物等裝飾品。樹頂上還裝有一顆大星,樹上的彩燈或蠟燭象徵耶酥是世界的光明,大星則代表耶酥降生後將三位東方賢人引到伯利恆的那顆星。
聖誕樹的起源眾說不一。
3. 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
聖誕老人是西方老幼皆知的典型形象,是聖人與神靈的結合體,是仁愛與慷慨的代名詞。一般認為聖誕老人是一個留著銀白鬍須、和藹可親的老人。他頭戴紅色尖帽,身穿白皮領子的大紅袍,腰間扎著一條寬布帶。傳說聖誕老人在聖誕夜駕著八隻鹿拉的滿載著禮品的雪橇,從北方雪國來到各家,由煙囪下來,經過壁爐到房間內,把糖果、玩具等禮品裝進孩子們吊在壁爐和床頭上的襪子里。
相傳聖誕老人是羅馬帝國東部小亞細亞每拉城(今土耳其境內)的主教聖尼古拉的化身。17世紀荷蘭移民把聖誕老人的傳說帶到了美國。美國英語中的聖誕老人為「聖塔?克勞斯」(Santa Claus),在荷蘭語中原為「聖尼古拉」。 聖尼古拉主教生前樂善好施,曾暗地裡贈送金子給一農夫的三個待嫁的女兒作嫁妝,將一袋金子從煙囪扔進去,恰好掉在壁爐上的一隻長統襪中。所以現在在聖誕夜有不少天真的孩子都把襪子口朝上小心翼翼地吊在壁爐旁或床頭,期待聖誕老人送來禮物。
在現代英美等國家,有不少百貨商店為吸引和招攬顧客,在聖誕節期間會專門派人扮成聖誕老人,向來商店購物的顧客(尤其是顧客帶的孩子)分發糖果和禮品。
4. Christmas cards and Christmas presents
按照習俗,過聖誕節時人們都互贈聖誕賀卡和聖誕禮品。賀卡可以在商店買到,也可以自製,只要寫上一句祝詞,寫上自己的姓名就行了。贈賀卡一般要根據對方的年興趣愛好以及與自己的關系等。不僅同事、同學、朋友之間互贈,家庭成員之間也有互贈賀卡和禮品的習慣。這是一種最普通的慶祝聖誕節的活動。
5. Christmas dinner
聖誕餐是聖誕節當天的主餐,有的家庭把它安排在中餐,有的把它安排在晚餐。這餐飯主要是家人聚餐,一般不邀請客人。聖誕餐主要食品為:火雞(turkey)或烤鵝(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類小甜餅(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
按照習俗,吃聖誕餐時,往往要多設一個座位,多放一份餐具, 據說這是為了「主的使者」預備的,也有的說是為一個需要幫助的過路人而准備的。
6. Christmas carol
在聖誕夜(12月24日晚至25日晨),基督教徒們組織歌詠隊到各教徒家去唱聖誕頌歌,傳報佳音。據說,這是模仿天使在基督降生的那天夜裡,在伯利恆郊外向牧羊人報告基督降生的喜訊。頌歌很多,比如《平安夜》、《鈴兒響叮當》、《小伯利恆》、《東方三賢士》等,內容大都與耶酥的誕生有關。
第三節 復活節(Easter)
復活節(Easter)是基督教耶酥復活的重大節日。對基督徒而言,復活節僅次於聖誕節。
公元325年,尼西亞會議決定,為紀念基督教的創始人耶酥復活,將每年的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the first Sunday following the first full moon after March 21)定為復活節,所以,復活節每年的具體日期不確定。又因為復活節總是在星期天,所以它的英文說法可以是Easter/Easter Day,也可以是Easter Sunday。從復活節開始以後的一周稱為復活節周(Easter Week),在此期間,教徒每天進行祈禱。
復活節前40天有一個大齋期稱為四月齋( Lent ),是從基督教的聖灰星期三( Ash Wednesday )起至復活節前一天為止的40天,這主要是為了紀念耶酥在荒野禁食()40天而絕食或懺悔。大齋期為信徒們提供了一贖罪(penance)、齋戒(fasting)、自製(self-denial)和懺悔(repentance)的機會,要求信徒們滌凈過去一年中的劣行與罪過。
按照基督教的習慣,在復活節的前一天,教徒們要舉行夜間祈禱。這天晚上,教堂里燈火全部熄滅,意味著世界一片黑暗。等到午夜的鍾聲一響,神父手持一枝點燃的蠟燭(象徵基督光芒),走進教堂,將各個教徒手中的蠟燭點燃,不一會兒,整個教堂被眾多的蠟燭光照得通明,祈禱也就隨之結束。
復活節這一天要舉行宗教儀式和活動, 如「聖餐」等,人們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主復活了」(The Lord\'s risen)。然後人們互贈彩蛋(Easter egg),小孩吃兔子糖,講兔子的故事。按西方國家的習俗,彩蛋 和兔子是 復活節的典型象徵和吉祥物。
第四節 感恩節(Thanksgiving)
感恩節是美國民間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the 4th Thursday in November)。
1.起源
感恩節的起源有一段有趣但很復雜的歷史,這一段歷史要從英國的宗教史說起。大約16世紀中葉,在英國教會()內出現了改革派。他們主張清除教會內殘留的天主教舊制和煩瑣的禮儀,取消教堂內華麗的裝飾,反對封建王公貴族的驕奢淫逸,主張過勤儉清潔的簡朴生活,因而被人稱為清教徒()。清教徒中又分為溫和派和激進派。溫和派主張君主立憲,代表大資產階級和上層新貴族的利益。激進派則提倡共和政體,堅持政教分離,主張用長老制改組國會,代表中小資產階級貴族的利益,後來遭到當局的迫害,部分清教徒於是被迫逃亡國外。1620年9月,102 名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木船(Mayflower)從英格蘭的普利茅斯(Plymouth)出發,經過將近3個月的海上漂泊,於當年12月23 日來到美洲的 Massachusetts 東南部的 Plymouth 港口,並在附近意外地找到一個印地安人的村落,他們發現村內無人於是定居下來。但是當時是冬天,又人生地不熟,白手起家,缺衣少食,以及疾病的侵襲等原因,到第一個冬天結束時,活下來的只有50來人。但有幸的是,第二年的春天,這批倖存下來的移民得到了當地印地安人的熱心幫助。善良的印地安人給他們種子,教他們打獵,教他們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種莊稼等。就這樣,在印地安人的幫助下,再加上移民們的艱苦奮斗,終於迎來了1621年的大豐收。
為了感謝上帝賜予的大豐收,移民們決定舉行一次盛大的慶祝活動,同時也是為了感謝印地安人的熱心幫助。於是他們在1621年的11月下旬的一個星期四,與邀請來的曾幫助過他們的印地安人一起舉行了一個慶祝活動。他們在天亮時鳴放禮炮,舉行宗教儀式,虔誠地向上帝表示感謝。然後他們用自己獵取的火雞以及自己種的南瓜、紅薯、玉米等做的美味佳餚,隆重慶祝上帝的賜予,這便是美國歷史上的感恩節的開始。1789年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正式宣布將11月26日作為過感恩節的日子。但一直到1941年由國會通過了一項決議,將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作為全國統一慶祝感恩節的日子。
第五節 愚人節(April Fool's Day)
愚人節(April Fool's Day/All Fool's Day)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節日。時間是每年的4月1日(April 1st)。按照西方國家的習俗,在愚人節這一天,人們可以任意說謊騙人,愚弄他人。騙人越高,越能得到推崇。在愚人節受到愚弄的人被稱為 April Fool ( 4月愚人)。按照他們的習慣,當一個人成功地使別人受到愚弄時,他就會笑著說 ,這時受愚弄的人恍然大悟,也會跟著哈哈大笑。愚人節活動活躍氣氛,放鬆一下大腦,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一些樂趣,本不是件壞事。但是開玩笑或愚弄人應該有個分寸,要適可而止,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騙術的高明,而不顧他人的承受性,也就是說不要把自己的一時高興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不過愚人節最典型的活動還是大家互相開玩笑,用假話捉弄對方。有的人把細線拴著的錢包丟在大街上,自己在暗處拉著線的另一端。一旦有人撿起錢包,他們就出其不意地猛然把錢包拽走。還有人把磚頭放在破帽子下面擱在馬路當中,然後等著看誰來了會踢它。小孩們會告訴父母說自己的書包破了個洞,或者臉上有個黑點.等大人俯身來看時,他們就一邊喊著「四月傻瓜」。一邊笑著跑開去。總之,每逢愚人節這一天,動物園和水族館還會接到不少打給菲什(魚)先生成萊昂(獅子)先生的電話,常常惹得工作人員掐斷電話線,以便減少麻煩。
如今的愚人節在美國已主要是淘氣的男孩子們的節日了。
第六節 母親節( Mother's Day)
母親節( Mother's Day)是英美等國家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敬意而設的一個節日。日期是每年的5月第二個星期日(the 2nd Sunday in May)。
母親節起源於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據說當時在美國 Philadelphia 有一個小地方,人們之間彼此關系不十分友好,經常打架。當時有一位叫 Mrs Jarvis 的女士希望能改變這種狀況,於是她就開始了一個所謂「母親友誼節」(Mother\'s Friendship Day)。在母親友誼節這一天便去看望其他人的母親,並勸她們能和好如初。於 1905年5月9 日去世,她的女兒Miss Anna Javis 繼承了她的事業,繼續努力,並決心建立一個紀念母親的節日。於是她開始給當時有影響的人寫信,提出自己的建議。在她的努力下, Philadelphia 於1908年5 月10 日第一次慶祝了母親節。
每逢母親節,做兒女的會送給自己的母親節日賀卡(Mother's Day Cards)、鮮花(flowers)以及母親們喜歡的精美禮物(presents)等,同時,在這一天做父親的會領著子女們包攬家務,以便讓做母親的有個休息的機會。
第七節 父親節( Father's Day)
每年的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the 3rd Sunday in June)。主要在美國和加拿大。
父親節( Father's Day)起源與20世紀初的美國。據說當時在華盛頓州有一位名叫的人,她年幼喪母,兄弟姐妹六人全靠父親撫養成人。父親的這種既為人父,又為人母的自我犧牲精神極大地感動了她。長大後,她積極倡導父親節,並說服當時華盛頓的Ministerial Society of Spokane作一次特殊的禮拜儀式向父親們表達敬意。後來在1916年她的建議得到了Woodwork Wilson總統的官方承認。 從此父親節便成為了美國的一項傳統節日。
按照習慣,父親節這一天,做孩子的通常一大早就起床`給父親做一頓豐盛的早餐,端到父親的床頭,感謝父親的養育之恩。另外,父親節這一天,孩子們還向父親贈送禮物,所送的一般是父親喜歡的衣服和愛喝的酒。
第八節 情人節( Saint Valentine's Day)
情人節( Saint Valentine's Day)是英美等國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時間是每年的2月14日。
關於情人節的起源有許多不同的解釋,現在大多無法考證,其中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它是為了紀念羅馬基督教殉道者St. Valentine而設的。相傳他在2 月14日即將被斬首之前,憑借自己執著的愛戀之情的魔力使雙目失明的女兒重見光明。
值得注意的是情人節不僅僅是年輕人的節日,也是一個大眾化的節日。情人節這一天,不僅僅情侶們互贈卡片和禮物,人們也給自己的父母、老以及其他受自己尊敬和愛戴的人贈禮物和卡片。特別引人入勝的是情人節之夜的化裝舞會。這在幾十年前就十分流行。參加舞會的入,個個煞費苦心地將自己裝扮起來,有的化裝成中世紀的騎士,有的化裝成西班牙的海盜,還有的化裝成東方的皇帝。聰明的舞會主人常常給每位客人發一個帶花邊的瓦倫丁卡片,上面寫著某個人的名字,這個人就成為你今晚的夥伴。因此在舞會上,人們便可以看到羅密歐和灰姑娘翩翩起舞;哈姆雷特同卡門談笑風生;阿拉伯公主同查理二世共進晚餐。他們化裝得那樣維妙維肖.使人覺得彷彿真的是一群古人復活了。
第九節 萬聖節 ( Halloween)
1. 萬聖節(All Saints' Day)
按照基督教的習慣,每年的11月1 日為萬聖節,是紀念所有聖徒的日子。萬聖節前夕便是萬聖節的前一天,即10月31日。在中世紀的英格蘭,萬聖節被叫做 All Hallow ,大家知道,"前夕"的英語是eve , 所以萬聖節前夕便由Halloween + eve 演變成 Halloween 。
在英國,萬聖節前夕可以說是一個鬼節。因為大多數活動都與「鬼」有關。每到萬聖節前夕這天晚上,人們就圍坐在火爐旁,講述一些有關鬼的故事,有時讓一些在場的小孩聽起來好生害怕。有的人把蘿卜或甜菜頭挖空,做成一個古怪的頭形的東西,在上面刻上嘴和眼睛,在其內放上一枝點燃的蠟燭,看上去古怪、讓人害怕,然後把它掛在樹枝上或大門上,據說這樣可以驅逐妖魔鬼怪。
在美國,人們製作「傑克燈」或叫「南瓜燈」(Jack-o'-lantern)。小孩們身穿古怪的服裝,頭戴面具,裝扮成鬼怪的形象,手裡提著一盞南瓜燈,從一家走到另一家,在大門口大聲叫著「是請客還是要我們搗亂(Trick or Treat)。這時若主人不請客(treat ),這些頑皮的孩子就會動真格地搗亂(trick),有的在主人的門把上塗上肥皂或往玻璃上灑肥皂水;有的乾脆把主人的門給卸下來;還有的順手拿走主人放在門口的日常小用品等。但人們對這些天真可愛的小客人一般還是歡迎的,並且事先都准備好糖果或零錢。聽到這些小孩來到時,他們馬上迎出來,給孩子們分發糖果或零錢。
美國獨立日
美國獨立日7月4日 ,獨立日是美國主要法定節日之一。
1776年7月4日,由傑弗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在費城大陸會議上正式通過,庄嚴地宣布美利堅合眾國脫離英國而獨立。《獨立宣言》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偉大文獻,通過《獨立宣言》的這一天也成為美國人民永遠紀念的節日,定為美國獨立日。
Ⅶ 什麼是澳大利亞土人的巫術信仰
澳大利亞土人除去圖騰崇拜以外還有其他的信仰,巫術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種。澳大利亞土人的巫術按其性質可以分為四種:害人巫術、求愛巫術、治病巫術和求雨巫術。
害人巫術在這四種巫術中占據特別重要的地位。澳大利亞土人把死亡、疾病和任何意外事件全部歸咎於來自遠近的部落施展巫術的結果。因此,他們之中的每一個人都非常害怕這種害人巫術,經常擔心不知名的敵人會發動突然襲擊,暗地裡對自己施展巫術,因而無法躲避。澳大利亞土人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施展巫術去害人,因此沒有專門從事害人巫術的巫師,他們甚至相信自己有這種能力加害別人。在阿蘭達部落中,如果有人想加害自己的仇敵,他就找一塊小而尖的骨頭去僻靜的地方把它插入土中,然後彎著身對它念咒語:「插入你的身體,讓你的心被刺碎,讓你的頭被刺中,讓你的喉頭被刺穿,讓你的骨架被刺散。」幾天以後取回這塊念過咒語的骨頭,當天晚上在篝火旁他悄悄走到被咒人的背後,手拿骨頭連續晃動幾次以使咒語生效,以後又把這塊骨頭扔在被咒人的窩篷里,或者拴在他的長矛或盾牌上,故意讓對方知道有人在暗算他。當被咒人知道有人對他施展巫術後,他相信自己已無法逃脫死亡了。因此心情十分憂郁,不思飲食,坐立不安,往往會真的死去。
求愛巫術的目的是通過施展巫術以得到他所喜愛的女人的愛情,這也是每個人都可以施展的巫術。如果誰看上了一個女人,於是他就用一種負鼠皮做成一塊頭巾,然後用白瓷土塗白或用桉樹皮擦亮,把它戴在頭上,走到他所心愛的人的面前並念起「愛我吧」的咒語。也有人使用木製的類似簫的樂器來表達愛情,先把這根木管放在冒濃煙的篝火上熏黑,同時念起求愛的咒語,在夜間跳舞的時候對著心愛的人吹,以喚起對方的愛情。這種求愛巫術有時可以得到婦女的私情,但結婚是不可能的,因為澳大利亞土人中存在著嚴格的婚姻制度,結婚要由部落的長老指定。
治病巫術是必須由巫師來做的。由於澳大利亞土人處於原始、落後的狀態,醫學極為落後,除掌握某些草葯、放血、按摩等民間療法外,治療疾病完全寄託在巫師身上。治病的時候,病人躺在地上,巫師用力撫摸其疼痛之處,並用嘴吸吮,然後巫師不斷吐出許多小石子和小骨頭等,他告訴患者這就是病因,是由於仇人對他施巫術所致。其實這完全是欺騙,巫師看病之前已准備下小石子、小骨頭,看病時手疾跟快地放入口中。
求雨巫術只在部分部落中存在,庫爾奈人中每個民族集團里都有專職的求雨巫師。求雨的時候,巫師嘴裡含著水把它噴向乾旱地區的方向,同時口中念念有詞祈天行雨。狄耶里部落求雨儀式還要復雜些,每當長期乾旱不雨的時候,部落全體成員都要聚集在一起舉行求雨儀式,屆時要搭一個大棚,由兩個巫師作法求雨,念動咒語後,他們從手上放血,同時向空中拋撒絨毛,象徵著雲來雨到。如果仍然不下雨,則又歸罪於敵對部落施了巫術。
巫師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當的,必須有老巫師的培養,往往是父親教自己的兒子,或者是由部落長老信任的青年充當,巫師要經過復雜的訓練和艱苦磨練的過程,這一時期他們只能是後補巫師,還不能成為真正的巫師。候補期間要嚴格遵守飲食禁忌,不準許吃油脂以及袋鼠、鴯鶓、蛇和其他動物的肉。同時還要接受難以忍受的肉體折磨,如阿蘭達部落要甩石塊在候補巫師身上用力刮,這意味著把石頭按入他的身體,因為人們相信每個巫師身體內都有許多魔法的石頭。還要刺穿他的舌頭或在舌頭上割一個小口,這個傷口便是被澳大利亞土人信仰的精靈所刺穿的憑證。無論多麼殘酷的肉體折磨,候補巫師也必須忍受,並且發誓不講出去。通過這些考驗和磨練,一年之後,候補巫師被培養出了威嚴、神秘、自信的素質,他就被允許從事這一職業了。
根據傳授巫術的老師的不同,巫師可以分為三類:由精靈傳授的、由惡魔傳授的和由老巫師傳授的。由精靈和惡魔傳授巫術的,並且繼續保持和它們交往的巫師更多地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畏懼。
Ⅷ 澳大利亞的宗教是什麼
澳大利亞是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有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佛教等多種宗教。
Ⅸ 澳大利亞是什麼
國 土
澳大利亞是一個島國,面積為 770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36,700公里。人口約1,800 萬。
在世界各大洲中,澳洲是最低、最平坦的大陸。同時,除了南極洲之外.它是最乾旱的大陸。按照氣候帶的劃分,澳大利亞的北部為熱帶,中部為遼闊的乾旱地帶。南部為溫帶。
人 民
澳大利亞的人口密度很小,每平方公里平均只有兩人。就人口分布狀況而言,主要集中在城市。絕大部分人居住在兩個沿海地區-一個是從南澳大利亞州起,經過維多利亞、塔斯馬尼亞和新南威爾士州直到昆士蘭州的東南沿海地區,另一個是西澳大利亞州的西南部沿海地區。在這兩個地區,人們集中居住在中心城市,70%以上是在州和地區的八個首府以及其他有10萬或10萬以上人口的六個大城市。
根據1995年人口調查,澳大利亞的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島民共有 303,261人,佔全國總人口的 1.5%,他們中只有28%生活在各首府,其餘的主要居住在澳大利亞的北部和中部以及新南威爾士州的北部。在北部地區,他們約占該處人口總數的23%。
土著人與托雷斯海峽島民委員會成立於1990年3月。它是澳大利亞政府對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島民實行自治政策的重要機構,同時也是處理土著人事務的決策機構。為了便於 管理和執行聯邦政府的有關計劃,委員會將土著人代表、制定政策人員和行政管理者組織在同一個機構里。
1993年底澳大利亞政府將「土著人土地所有權」製成法律,這就為土著人提供了一種機會,即在其他公民沒有明確取得某地土地權的情況下,如果土著人能夠證明自己對這塊土地有傳統的延續關系,那麼就可以要求對這一土地享有應得的土地所有權,這項具有歷史意義的立法是聯邦高等法院對馬博案件所作判決的結果,它推翻了澳州人到澳洲定居時代把澳大利亞當作「特拉奴利厄斯」(即這塊土地不屬於任何人)的理論。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由於政府提倡大規模移民,澳大利亞的人口空前增長。1947年為750萬,1994年增加到1,700萬。1967年,隨著大規模移民,政府放棄了「白人澳大利亞」政策,這使澳大利亞的民族成分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澳大利亞居民來自200多個國家。1991年,總人口中將近25%出生於海外。到澳大利亞定居的海外出生者約70%來自非英語國家。1986年全國總人口中,盎格魯-凱爾特族約佔75%,其他歐洲民族20%,亞洲民族 4.5%,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峽島民占 1%。由於民族間的通婚和從當前移民的趨勢來看(1992-1993年,約43.2%的移民來自亞洲),澳大利亞社會的民族成分將會繼續發生變化。
澳大利亞政府全面地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多種民族的政策。這些政策繼承了澳大利亞自由民主的傳統和對人權的關注,特別主張注重實效地解決問題而不單純依賴法規。它們包括移民定居的計劃和英語培訓、保證能平等地在政府部門中進行服務和取得各種資格以及組織由公眾資助開展多元文化和多種民族語言的廣播活動。此外,還注意刻畫和宣傳國家民族多元化特性、促進社區友好關系和反對外族主義,以及研究除英語外如何最好地使用其他一些民族的語言。政府還制定了一項制度,旨在公平地承認在澳洲境外所獲得的技能。
1989年。在上述政策的基礎上制定了「澳人利亞多元文化全國綱要,這個綱要以社會正義、各民族享有自身文化特點的權利和注重經濟效益為指導原則。其結果是出現了一個不同民族都明顯地獲得心情舒暢和具有凝聚力的社會。
目前,澳大利亞人口出生率較低,平均每一婦女的生育率為1.85。但是和歐洲、北美一些發達國家及日本相比較,出生率仍較高。同時,澳大利亞屬於死亡率最低而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
Ⅹ 澳大利亞的三大國寶是什麼
1、 袋鼠(kangaroo):是澳大利亞國家的象徵。它前肢短小,後肢發達,尾長而粗,善跳躍。遇到危險時靠雙腳跳躍前進,尾作平衡器官控制方向,時速可達70千米,一次跳躍可達10米遠,並能跳過3米高的障礙,可謂動物界跳躍冠軍。
3、鴨嘴獸
鴨嘴獸是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它是未完全進化的哺乳動物,種類極少,同屬之中只有鴨嘴獸一種動物,也是最低等的哺乳動物之一;
18世紀後期,喬治·肖收到鴨嘴獸標本,以為這種生物是惡作劇的產物,後於1799年命名。鴨嘴獸嘴和腳像鴨子,而身體和尾部像海狸。2500萬年前就已出現,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亞。
鴨嘴獸最顯著的特徵是似鴨般扁平的嘴,嘴觸覺靈敏,可以用來在渾濁的水中尋找獵物。腳上有蹼,尾部似河狸,擅長游泳,在晨昏活動。
(10)澳大利亞將什麼當作為神靈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的國家象徵:
1、國徽
澳大利亞國徽左邊是一袋鼠,右邊是一隻鴯鶓,這兩種動物均為澳大利亞特有,它們一般只會向前走,不輕易後退,象徵著一個永遠邁步向前的國家。國徽中間是一個盾,盾面上有六組圖案分別象徵這個國家的六個州。
紅色的聖喬治十字形(十字上有一隻獅子、四顆星),象徵新南威爾士州;王冠下的南十字形星座代表維多利亞州;藍色的馬爾他十字形代表昆士蘭州;伯勞鳥代表南澳大利亞州;黑天鵝象徵西澳大利亞州;紅色獅子象徵塔斯馬尼亞州。
盾形上方為一枚七角星象徵澳大利亞聯邦的六個州和一個聯邦區。周圍飾以澳大利亞國花金合歡,底部的綬帶是英文書寫的「澳大利亞」。
2、國花
澳大利亞國花是金合歡(Goldenwattle,拉丁語學名:Acaciapycnantha),是合歡花卉的一個系列,按照生物學分類,金合歡花來自金合歡樹,樹高兩米至八米不等,每年冬天和春天開花,花香濃。
花可用作香精和香水的製作,其枝幹可用作染料製作。金合歡多年來是澳大利亞民間公認的國花,於1988年被正式宣布為國花。
3、國鳥
根據澳大利亞外交部常年的公告,截至2013年,澳大利亞沒有官方認定的國鳥,也沒有任何官方認定的象徵澳大利亞的動物,但澳大利亞民間普遍把鴯鶓。
認為是象徵澳大利亞的鳥類,並把袋鼠認為是象徵澳大利亞的動物。這兩種動物只會前進,不會後退,是出現在澳大利亞國徽上的兩大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