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澳大利亞小麥種植和收獲時間
澳大利亞是在南半球,和我們北半球季節相反,因此他們是3-5月當地的秋季播種,11,12月當地春天收獲,因此他們種的是冬小麥
2. 在明朝初期的澳大利亞有什麼特有的農作物
澳大利亞一直沒有培育出自己的農作物。原因如下:
農業是澳大利亞的一個毫無成功希望的行當,因為澳大利亞不但是最乾旱的大陸,而且也是土壤最貧瘠的大陸。此外,澳大利亞還有一個方而也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在這大陸的大部地區對氣候產生壓倒一切的影響的,是一種無規律的不是一年一度的循環—ENSO現象(ENSO是「厄爾尼諾向南移動」一詞的首字母縮合詞),而不是世界上其他大多數地區所熟悉的那種有規律的一年一度的季節循環。無法預測的嚴重乾旱會持續幾年,接著便是同樣無法預測的傾盆大雨和洪水泛濫。
即使在今天有了歐洲的農作物和用來運輸農產品的卡車與鐵路的情況下,糧食生產在澳大利亞也仍然是一種風險行業。年成好的時候,牧群繁衍增殖,而到發生乾旱時便又死亡殆盡。澳大利亞早期土著農民中可能有人碰到過類似的循環。年成好的時候,他們便在村子裡定居下來,種植莊稼,並生兒育女,而到了乾旱的年頭,這眾多的人口便會因飢餓而大批死去,因為那一點土地只能養活比這少得多的人。
澳大利亞發沒有自己的農作物的另一個主要障礙是缺乏可以馴化的野生植物。甚至現代歐洲的植物遺傳學家除了從澳大利亞當地的野生植物中培育出澳洲堅果外,其他就再也沒有培育出什麼作物來。在世界上潛在的最佳穀物——籽粒最重的56種禾本科植物——的名單中,只有兩種出產在澳大利亞,而且這兩種又幾乎位居名單的最後(粒重僅為13毫克,而世界上其他地方最重籽粒的重量可達40毫克)。這並不是說.澳大利亞根本就沒有任何潛在的作物,也不是說澳大利亞土著從未發展出本地的糧食生產。有些植物,如某些品種的薯蕷、芋艿和竹芋,是在新幾內亞南部栽培的,但在澳大利亞北部也有野生的,是那裡土著的採集對象。我們將要看到,在澳大利亞氣候條件極其有利的地區,土著在沿著最終可能導致糧食生產的方向演進。但任何在澳大利亞本地出現的糧食生產,都可能會由於可馴化的動植物的缺乏以及土壤貧瘠和氣候惡劣而受到限制。
流浪的生活、狩獵採集的生活方式以及對住所和財物的最小的投資,是因受澳大利亞厄爾尼諾南移影響而無法預知可以得到何種資源時的明智的適應行為。在當地條件惡化時,土著居民只是遷往一個暫時條件較好的地區。他們不是依賴幾種可能歉收的作物,而是在豐富多樣的野生食物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從而把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因為所有這些野生食物不可能同時告乏。他們不是使人口在超過資源時挨餓而發生波動,而是維持較少的人口,這樣在豐年時固然有豐富的食物可以享用,而在歉收時也不致有飢餒之虞。
在明朝初年歐洲人還沒有發現澳大利亞這塊南方的古大陸,因此歐亞和美洲的農作物 也沒有機會傳入澳大利亞。所以說那時候澳大利亞土著人還處在靠打獵和採集生存的階段並沒有進入農耕社會。
另據我所知只有有一種經濟作物-昆士蘭堅果,是澳洲人培育的。不知道是不是配與成功早不早於在明初之時……
3. 玉米什麼季節收成
玉米一般在8-10月收成。生育期的長短因品種、播種期、光照、溫度等環境條件差異而有所不同,一般早熟品種、播種晚的和溫度高的情況下,生育期短,反之則長。玉米全生育期分為播種、出苗、三葉、七葉、拔節、抽雄、開花、灌漿、乳熟、成熟等主要發育時期。
播種期為播種當天日期,出苗期不全田苗高2~3厘米左右的幼苗出土達60%以上。拔節期為全田60%以上的植株基部莖節開始伸長。大喇叭口期為全田60%以上的植株上部葉片呈現喇叭口形。抽雄期為全田60%以上的植株雄穗尖端露出頂葉3~5厘米。
吐絲期為全田60%以上的植株雌穗花絲露出苞葉。成熟期為全田90%以上的植株籽粒硬化,並呈現出品種固有顏色和光澤,籽粒乳線消失。玉米生長發育的過程可分為苗期、穗期和花粒期。
(3)澳大利亞是什麼時候種玉米擴展閱讀:
成熟期的三個階段及識別方法:
玉米的成熟需經歷乳熟期、蠟熟期、完熟期三個階段。
一看乳線位置:玉米籽粒灌漿充實的順序是:果穗中部快於下部,又快於上部。從一個籽粒看:從籽粒部開始向基部充實。在灌漿充實的過程中,從籽粒胚的背面可以看到籽粒頂部向基部的由深變線,其中有一條明顯的界線,稱為乳線。
據觀察和測定:當乳線處於距頂部三分之一的位置時,千粒重為299克,為成熟時粒重的90.9%;當乳線處於籽粒二分之一的位置,千粒重為323克,相當於成熟時的98.9%;當乳線處於基部並消失時,千粒重為329克,達最大值。
二看綠葉片數:據考察得知:當果穗苞葉枯黃,植株中上部仍有7-8片綠葉時收獲,千粒重為318克,相當於成熟時粒重的92.9%。
當果穗苞葉枯黃,植株還有5片左右綠葉時收獲,千粒重為333克,為成熟時粒重的98.8%;當果穗苞葉枯黃並松動,植株只有1-2片綠葉的時收獲,千粒重最高,為345克。
三看灌漿時間:從玉米分期收獲結果得知:授粉後50天,千粒重最大值時為344克;授粉後45天,千粒重為3369克,相當於成熟時的98.8%;授粉後40天,千粒重為313克,相當於成熟90.9%;授粉50天以後,因呼吸作用消耗,粒重開始下降,在授粉55天以後,千粒重為336克,下降1.8%。
4. 玉米什麼季節種
春玉米是4月或5月播種,8月收獲;秋玉米是7月中旬播種,10月下旬收獲
(4)澳大利亞是什麼時候種玉米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土壤溫度。5~10cm土壤表層的地溫穩定在10℃以上,氣溫穩定在12℃以上。
2、土壤濕度
播種時耕層土壤濕度要求達到田間持水量的60%~70%。一般來講,如果耕層土壤手握成團、落地即散,則土壤含水量一般在60%~70%左右,適宜播種。如果手握土壤不能成團,則土壤含水量偏低,不適宜播種,需灌溉或等雨播種。如果手握土壤成團,但自然落地不能散開而是土塊,則土壤含水量過高,影響出苗。一定要根據土壤墒情,及時進行灌溉,保證足墒播種,無墒的要提前澆水造墒,不可澆蒙頭水(春播地溫不穩定,澆蒙頭水使地溫驟降,不利於出苗),容易造成低溫爛苗。沙土地雨後播種,一定要注重墒情,好雨後即播,防止過久失墒,不容易出苗,適宜的播種土壤水分為75%左右,即手握成團、落地即散。
3、播種深度
一般以4~5cm為宜。如果土壤粘重,墒情較好,可適當淺些。土壤質地疏鬆,易乾燥的砂土地,可適當深些,但一般不超過10cm。種子播種過深或過淺,都會造成出苗不好,播種力求深淺一致,出苗整齊。
4、種肥隔離
一次性施肥地塊,底肥要深施在10厘米以上,使用種肥同播時,種肥隔離不低於8-10厘米,底肥越多隔離距離越大,避免燒種。播種時種子與肥料距離太近,播種後又遇雨使種子萌發時被揮發的肥料侵蝕,易造成粉籽爛籽。
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環境,玉米種植時間也有所差別。建議各地玉米種植戶根據當地環境選擇玉米的種植時間。
5. 澳大利亞為什麼不種玉米
澳大利亞有種玉米。澳大利亞常年玉米面積為7.8萬公頃左右,玉米對土壤條件要求並不嚴格,可以在多種土壤上種植。但是農作物主要是種植小麥和大麥,雖然當地有大片的農場,但種植玉米、大豆和稻穀面積相對則較小。
6. 澳洲種植什麼經濟作物比較合適
澳大利亞的穀物分冬季作物和夏季作物兩類 冬季作物包括小麥、大麥、 燕麥、 黑麥等, 與其輪 作的有油菜、 羽扇豆等。 夏季作物包括水稻、 玉米 和高粱等。 澳大利亞種植的穀物以小麥和大麥為主, 玉米、 大豆和稻穀種植面積較小。 澳大利亞可用於 種植穀物的土地潛力很大, 但該地區氣候乾旱, 擴大種植有一定影響。小麥是澳大利亞最主要的農作物 主要種植區在南緯 23~28 澳大利亞於1788 年開始種植小麥
7. 澳大利亞有大米和玉米嗎
澳大利亞農業部預計2011/12年度水稻種植面積101000公頃,玉米也增長得很快,與美國爭奪外貿市場,就是鼠害很猛。
8. 玉米是什麼時候種植的
根據情況來定:
1、夏玉米播種時間一般在6月中旬,也就是在6月中旬為適宜。
2、春玉米其種植時間一般是在春季。北方春播玉米區一般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和內蒙古的全部,山西的大部,河北、陝西和甘肅的一部分,是中國的玉米主產區之一。佔全國玉米面積的39.2%,總產量佔全國的43.8%。
(8)澳大利亞是什麼時候種玉米擴展閱讀
玉米傳入中國時間:
根據各省通志和府縣志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時間是1531年,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1492年)不到四十年。
到明代末年(1643年為止),它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雲南等十省。還有浙江、福建兩省,雖則明代方誌中沒有記載,但有其他文獻證明在明代已經栽培玉米。
清初五十多年間,到十七世紀末(即康熙三十九年)為止,方誌中記載玉米的比明代多了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
1701年以後,記載玉米的方誌更多,到1718年為止,又增加了台灣、貴州兩省。單就有記載的來說,從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時期內,玉米在我國已經傳遍二十省。
9. 澳大利亞是如何利用各地氣候特點,因地制宜地發展農牧業發展的
1、澳大利亞中、西部為熱帶沙漠氣候,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因而中、西、北部地區氣候乾燥、草原廣布。因此澳大利亞在中、西、北部發展粗放牧羊帶和粗放牧牛帶。
2、澳大利亞東南部為亞熱帶濕潤氣候,其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西南部為地中海氣候,其特點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東南和西南部地區水熱條件較為優越。因此澳大利亞在東南部和西南部發展了綿羊與小麥混合經營帶和羊、牛與經濟作物混合經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