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哪個人對土族人做出貢獻

澳大利亞哪個人對土族人做出貢獻

發布時間:2022-07-17 12:16:44

Ⅰ 澳大利亞土著人是怎樣來的

「澳大利亞土著」——KOORIS(古利人) 40,000多年前,土著居民定居澳大利亞大陸。他們與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完全隔絕,以打獵和採集為生。
澳大利亞土著人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他們屬游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住點,分散在整個澳大利亞,在歐洲人佔領澳大利亞之前,共有 500 多個部落,人數達七十五萬之多。
最早的土著居民在最近的—次冰期時來到澳大利亞,當時的海平面較低,故他們能夠通過大陸橋和小片的水域來到這里。隨著冰川消融,海平面再次上升,該大陸被完全隔離。最初,人們沿海岸和河流而定居.後來逐漸移居到大陸各地。
那麼,土著的人種歸屬在哪裡呢?大洋洲諸島和東南亞一帶的尼格利陀人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加入了其他人種的基因,包括高加索暗色人種、斯里蘭卡的唯達人、日本的阿伊努人、印度的托達人,甚至中國的苗族也融入其中。

Ⅱ 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起源是什麼

在澳大利亞發現的人類化石及較早的人類骨骼明顯地有兩種類型,一類是骨骼粗壯、身材魁梧的人群,如科薩克、塔爾蓋、莫斯吉爾、科阿沼澤等;另一類是骨骼較為細致、身材纖細的人,如凱洛、芒戈湖等。兩者的文化也不相同。

澳大利亞的人類化石中年代最早的不過距今3萬多年,以後可能會發現更早一些的人類化石,但不可能太早,應該不會比5萬年多多少。因此,可以肯定,澳大利亞的土著人是由其他地區的早期人類遷入的。但對他們究竟來自何方這個問題,長時期來有著不同的意見。

1922年,人類學專家在分析爪哇發現的瓦賈克頭骨性狀時,就曾指出它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的關系。1946年根據爪哇發現的特里尼爾和桑吉蘭直立人化石以及昂棟頭骨的性狀,提出爪哇的材料與澳大利亞的人類化石和現代人有著明顯的相似性,表明澳大利亞的現代人是由爪哇的直立人經昂棟、瓦賈克發展而來的,因為澳大利亞的塔爾蓋、科休納頭骨等保留了一些類似猿人的原始的粗壯性狀。但也有人認為爪哇的人類化石與澳大利亞的人類化石在形態上沒有明顯的聯系。

伯塞爾在1949年、1967年和1977年一再倡導三次混合說。他根據現代人形態的變異,提出過去發生過形態上不同的人群,三次經過印度尼西亞到澳大利亞的理論。第一次為大洋洲小黑人,其來源地點不明;第二次為默雷伊人,其來源與阿伊努人有關;最後一次遷入的人群是以印度為其進化中心的卡彭塔里人。弗里德曼、洛弗格倫在1979年,索恩在1980年,提出兩種來源的理論。他們認為,在澳洲曾經有過兩次互不相乾的遷移。一是南路,一批以粗大骨骼為代表的體格魁梧的人來自東南亞,可能從爪哇經過帝汶而進入澳大利亞西北部,然後沿西海岸南下;另一是北路,可能是從中國華南來的體態較為纖細(根據骨骼)的人群,經過印度支那、加里曼丹和新幾內亞進入澳大利亞東北部,隨後沿東海岸南下,其中一部分也許最後越過陸橋而到達塔斯馬尼亞。這兩批不同來源的人群互相混雜,產生了現代澳洲土著人,其形態介於這兩種祖先類型之間。

對澳大利亞近鄰地區發現的人類化石的形態分析,也有助於我們了解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起源。

柳江頭骨是在我國南方形成中的蒙古人種的最早代表,同時其許多性狀在一定程度上處於蒙古人種與澳大利亞人種之間。

爪哇的瓦賈克頭骨,一方面有一些性狀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相似,如明顯的齒槽突頜,鼻腔下緣不明顯,頭骨壁很厚,牙齒巨大等;另一方面又有一些與蒙古人種相似的性狀,如寬闊和平扁的面部,平扁而不凹陷的鼻根等。但瓦賈克頭骨的年代一直未能確定。最初從其石化程度判斷,認為可能屬更新世晚期;後來得知骨的成分以及同相關動物群的對比,表明其年代較晚,可能屬全新世。

菲律賓塔邦洞發現的頭骨,一方面具有與澳大利亞土著人相似的一些性狀,如額骨長,眶間寬度小,眶上脊部分盟顯前突等;另一方面又與周口店的山頂洞101號頭骨有相似的性狀,如很發達的眉間區和寬闊的眶上溝等。

加里曼丹的尼亞頭骨和新幾內亞的艾塔普頭骨也有類似的情況。

從以上所作的比較中,表明柳江人、瓦賈克人、塔邦人、尼亞人和艾塔普人是蒙古人種與澳大利亞人種之間的過渡型,這也暗示,存在著原始人類從我國華南地區逐漸遷徙到澳洲的可能性。

Ⅲ 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相關資料

北領地的主人無可爭議地當屬土著居民。有記載的歷史表明,這里4萬多年以前就有人類生活的印記,在19世紀中葉歐洲殖民者進入澳大利亞之前,整個澳大利亞都屬於世世代代在這里繁衍的土著居民。據統計,澳大利亞共有600個使用不同語言的土著部落,人數曾經達到70萬左右,後來,由於殖民者的殺戮和強制同化,土著人口一度銳減。盡管如此,土著是澳大利亞自古以來的主人,這是不爭之實。澳大利亞政府自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陸續歸還土著部落土地所有權,也算是正本清源,回歸歷史真相。

土著居民雖然從法律和傳統等層面上擁有各自領地的土地所有權,但他們不以土地主人身份自居,而是聲稱自己「屬於」某塊土地。在他們心目中,土地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神聖不可侵犯的尊嚴,相比之下,人並不重要。土著居民的這種土地至尊意識體現在多個方面和不同層次。

土地是土著居民信仰、血脈和傳統的最根本承載,是他們溝通精神世界與列祖列宗的依託。土著居民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但是,他們通過口傳故事和岩畫等藝術品向後代和世人宣示:在他們的夢幻時代(相當於創世紀),神創造了他們的先人,並陸續把他們放在不同的地域,賦予不同的語言和膚色,形成不同的部落和氏族。

土著居民對土地是敬畏、崇拜和迷戀的。北領地中部有片被稱為「失落之城」的巨石陣,應該說是地殼運動和風雨剝蝕的結果,但是,對於這處適宜人類生活的空間,卻無法找到任何土著居民留存的印記,比如岩畫。相對合理的解釋是:面對高大、奇異和類似人物、動物的巨石,擅長想像和精神生活的土著居民賦予了它們很豐富的意象,「敬而遠之」。

土著的土地情結也體現在細微的日常生活中。每逢客人來臨,土著居民會用沙土擦摸來者的腋窩,表示其汗水已經融入這塊土地,由此也血脈相通,與土著成為一家人並受到土地的護佑。在北領地部分地區,一些山丘及其附近的土地不允許任何人拍照,這也是出於對土地和祖先的敬重。即使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土著人,一旦回到自己的領地,他們總是願意席地而坐,總是願意赤腳走路,因為他們不想脫離帶給他們安寧與自在的土地。

土地是土著居民的自由王國和廣闊世界。每塊土著領地之間沒有明確的邊界和具體的面積,甚至不需要用山脈、河流、道路來劃分,用一位土著領袖的話說,他們的夢境到哪裡,他們的領地就在哪裡。而事實上,沒有一個部落的成員會走出自己的領地,也沒有聽說土著部落因為領地之爭而產生摩擦甚至沖突。或許因為土地足夠廣闊,或許因為土著居民熟悉祖祖輩輩生活的每一寸土地,牢記著他們留下的足跡和氣息。

土地是土著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一切,傳承千萬年的法則使任何土著居民循規蹈矩,不得越雷池一步。未經領地主人許可,任何人不得擅入他人領地,否則,輕者將被沒收財物,受到體罰甚至懲戒性的刀刺,重者將丟失性命。土著居民甚至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如果你不是這塊土地的所有者,即使再了解情況,也絕不可以向外人談論這塊土地上的人和事。

土著居民不但在自己的土地上休養生息,甚至已經與土地和整個環境融為一體。他們通過不同植物的開花、結果來確定自己的日歷和紀念活動的時間;他們通過在樹木上做各種神秘的標志向族人宣告某個重大儀式的起始;他們通過風向和地面動物行跡能准確判斷獵物的數量和位置;他們不但可以模仿動物聲音誘惑獵物上鉤,甚至可以通過特定的語言讓兇猛的鱷魚讓出一塊水面供他們游泳。 北領地的主人無可爭議地當屬土著居民。有記載的歷史表明,這里4萬多年以前就有人類生活的印記,在19世紀中葉歐洲殖民者進入澳大利亞之前,整個澳大利亞都屬於世世代代在這里繁衍的土著居民。據統計,澳大利亞共有600個使用不同語言的土著部落,人數曾經達到70萬左右,後來,由於殖民者的殺戮和強制同化,土著人口一度銳減。盡管如此,土著是澳大利亞自古以來的主人,這是不爭之實。澳大利亞政府自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陸續歸還土著部落土地所有權,也算是正本清源,回歸歷史真相。

土著居民雖然從法律和傳統等層面上擁有各自領地的土地所有權,但他們不以土地主人身份自居,而是聲稱自己「屬於」某塊土地。在他們心目中,土地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神聖不可侵犯的尊嚴,相比之下,人並不重要。土著居民的這種土地至尊意識體現在多個方面和不同層次。

土地是土著居民信仰、血脈和傳統的最根本承載,是他們溝通精神世界與列祖列宗的依託。土著居民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但是,他們通過口傳故事和岩畫等藝術品向後代和世人宣示:在他們的夢幻時代(相當於創世紀),神創造了他們的先人,並陸續把他們放在不同的地域,賦予不同的語言和膚色,形成不同的部落和氏族。

土著居民對土地是敬畏、崇拜和迷戀的。北領地中部有片被稱為「失落之城」的巨石陣,應該說是地殼運動和風雨剝蝕的結果,但是,對於這處適宜人類生活的空間,卻無法找到任何土著居民留存的印記,比如岩畫。相對合理的解釋是:面對高大、奇異和類似人物、動物的巨石,擅長想像和精神生活的土著居民賦予了它們很豐富的意象,「敬而遠之」。

土著的土地情結也體現在細微的日常生活中。每逢客人來臨,土著居民會用沙土擦摸來者的腋窩,表示其汗水已經融入這塊土地,由此也血脈相通,與土著成為一家人並受到土地的護佑。在北領地部分地區,一些山丘及其附近的土地不允許任何人拍照,這也是出於對土地和祖先的敬重。即使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土著人,一旦回到自己的領地,他們總是願意席地而坐,總是願意赤腳走路,因為他們不想脫離帶給他們安寧與自在的土地。

土地是土著居民的自由王國和廣闊世界。每塊土著領地之間沒有明確的邊界和具體的面積,甚至不需要用山脈、河流、道路來劃分,用一位土著領袖的話說,他們的夢境到哪裡,他們的領地就在哪裡。而事實上,沒有一個部落的成員會走出自己的領地,也沒有聽說土著部落因為領地之爭而產生摩擦甚至沖突。或許因為土地足夠廣闊,或許因為土著居民熟悉祖祖輩輩生活的每一寸土地,牢記著他們留下的足跡和氣息。

土地是土著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一切,傳承千萬年的法則使任何土著居民循規蹈矩,不得越雷池一步。未經領地主人許可,任何人不得擅入他人領地,否則,輕者將被沒收財物,受到體罰甚至懲戒性的刀刺,重者將丟失性命。土著居民甚至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如果你不是這塊土地的所有者,即使再了解情況,也絕不可以向外人談論這塊土地上的人和事。

土著居民不但在自己的土地上休養生息,甚至已經與土地和整個環境融為一體。他們通過不同植物的開花、結果來確定自己的日歷和紀念活動的時間;他們通過在樹木上做各種神秘的標志向族人宣告某個重大儀式的起始;他們通過風向和地面動物行跡能准確判斷獵物的數量和位置;他們不但可以模仿動物聲音誘惑獵物上鉤,甚至可以通過特定的語言讓兇猛的鱷魚讓出一塊水面供他們游泳。

土著居民雖然都是澳大利亞公民,但是,他們一般更願意強調自己是某個部落的人。土著居民雖然會講英語,但是,他們忌諱用非母語講述先人的故事和傳奇。土著居民雖然生活在電話、電視和互聯網時代,但是,走出叢林僅幾十年的他們更願意在黑暗中守著篝火,數著星星,看著月亮,吹著古老的管樂迪吉里杜,延續著對土地深深的眷戀。

Ⅳ 誰能告訴我澳大利亞的歷史, 關於歐洲人殖民時對澳大利亞土著人做過的事情好的一面跟不好的一面都說說。

最初的殖民者到達的是北澳的幾個海港,然後英國人到達了東南澳,陪同到達的地質學家僅僅對澳洲進行短短的一段路程的研究,就宣布了這塊土地歸英國所有。
最初的英國人懼怕澳洲的食人族——毛利人,但他們經過和平方式來購買土地或通過挑起部落斗爭來搶占土地,澳洲的少數原住民也無力與外來殖民者的荷槍實彈抗爭(一:他們人數本身就不多;二:澳洲的面積很大,歐洲人的殖民活動基本上沒有影響他們的生產生活;)澳洲人在與英國殖民者發生的沖突很少,規模較小,除了沿海的土著居民被驅趕,被排斥外,基本上沒有釀成嚴重的血腥慘案。土著居民與外來殖民者能夠和諧的生活在一起,這可以說是以前從未有過的,這也成為後來殖民者處理與當地土著復雜矛盾的典範。如今,澳洲仍是一個充滿了和諧與生機的國度,他的內陸地區幾乎無人管轄,土著居民可以在這里無憂無慮的生活,而沿海地區,則是移民者的天堂。

Ⅳ 美國黑人文學成為澳洲土著作家的榜樣,為何會成為榜樣

美國黑人與澳洲土著人不管是在歷史還是現代兩個民族之間的文化都存在著極大相似性,兩者之間有著相似的膚色、並且曾經都是被殖民國家,擁有著殖民前的語言和文化,在各自的國家裡都屬於少數族裔,這種極大的相似性促使澳洲土著人對美國黑人產生了一種情感共移,美國民權運動的成功典範給予了同樣遭遇的澳洲土著人莫大的鼓舞。

兩個民族文學之間的距離感也反映了種族敏感性,阿里.馬祖爾就曾經指出,在非洲背景下,是民族主義天性阻止了人們承認異國文學對他們的影響和鼓勵,另外,作家無意識的受到了外來國家的影響,而布魯斯對於科林.約翰遜的《野貓掉下來了》結構的影響應該是看做無意識的影響而不是有意識的影響。


盡管以上幾位土著作家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都受到了美國黑人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他們最後的回應模式都十分的相似,他們統一認為美國黑人與澳洲土著人之間的文學有很多平行相似部分,他們從美國黑人思想模式下獲得的靈感和鼓勵,並將美國黑人看做是協調一致、富於斗爭的少數族裔,這種影響主要是心理上和邊緣性的。


每個土著作家都有自己鍾愛的美國黑人文學家和政治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文學家和政治家都對種族平等進行毫不妥協的追求,並且充滿了戰斗精神和激進態度,因此,澳洲土著人受到美國黑人最大的影響就是對壓迫的戰斗性抵抗精神,正是美國黑人在社會、政治、文化上面取得的勝利,激勵了澳洲土著人的反抗意識,影響了當代土著人的文學感悟力。

Ⅵ 土著的澳洲土著

此人種分布於南北美洲各國,屬蒙古人種美洲支系。使用印第安語,包括十幾個語族,至今沒有公認的語言分類。人種體質: 印第安人,黃種人,美洲最古老的居民。據傳在15000-25000年前由亞洲經白令海峽陸續遷入,分布南北美洲。在極北部有埃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在北美有阿塔巴斯幹人、阿爾貢金人、易洛魁人、蘇人和馬斯科基人等;在中美有阿茲特克人、瑪雅人、加勒比人、奇布查人等;南美有印加人、瓜拉尼人和阿拉烏幹人等。語言屬印第安語族。最先種植玉米、馬鈴薯、向日葵、棉花、金雞納樹等作物,對人類作出貢獻。16世紀前,多半尚處於母系氏族階段,也有少數像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等已形成早期奴隸制國家和有相當高的文化。16世紀起遭歐洲殖民者的摧殘和殺戮,發展中斷,人口下降,現有3200餘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北美約剩80餘萬人,大都被趕入保留地,生活艱苦。在中美和南美一般都受所在國統治者的歧視和同化。
美洲土著居民中的絕大多數均為印第安人,分布於南北美洲各國,傳統將其劃歸蒙古人種美洲支系。印第安人通常說印第安語,或者稱為美洲原住民語言。但印第安人的族群及其語言的系屬情況均十分復雜,至今沒有公認的分類。 印第安人經過兩萬多年的分化和發展,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和語言。在歷史上印第安人曾建立過四個帝國,其中最重要的是北美洲的阿茲台克帝國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國。印第安人中的瑪雅人發明了瑪雅文字,對天文學的研究造詣也相當深入。印第安人培育出了玉米、馬鈴薯、辣椒、西紅柿、煙草、可可等作物。
然而,由於後來西方殖民者迫害、殺戮印第安人,毀滅印第安文化,致使現在殘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經不多,但目前的研究越來越引起考古界的關注,美洲國家也開始下大力發掘古代印第安文化。
據統計,殖民時期,西班牙所屬的領地有1300萬印第安人被殺,巴西地區有大約1000萬被殺,美國西進運動中又有100萬左右印第安人被殺。目前大約有3000萬印第安人。
另外,印第安人曾被誤認為是紅種人,因為他們的皮膚經常是紅色的,後來才知道這些紅色是由於印第安人傳統上習慣在面部塗紅顏料所給人的錯誤認識。 * 瑪雅人
* 阿茲特克人
* 印加人
和許多其他較小的部落。

Ⅶ 當澳大利亞變成殖民地後給當地土著人造成了什麼影響

有利方面:
帶來先進的生產方式
帶來了新的農作物
促進了當地的發展
有害方面:
帶來了奴役
殺害當地土著人
帶來了疾病

Ⅷ 澳大利亞的名人有哪些

澳大利亞的名人有:

一、亨利·勞森

亨利·勞森(1867年6月17日- 9月2日1922)
是澳大利亞殖民地時期的著名詩人和散文作家,生於工人家庭。他從十七歲從事勞動,同時酷愛文學藝術。

他學習刻苦,寫作勤奮,著有《亨利·勞森詩集》、《通俗詩和幽默詩》、《在路上》、《喬·威爾遜和他的夥伴們》、《叢林兒童》、《把帽子傳一傳》等詩和散文集十四部。勞森的作品題材廣泛,充滿愛國主義激情,表達了澳大利亞人民要求獨立反對壓迫的願望,情節動人,語言平易、通俗、幽默,生活氣息濃厚。

二、瑪麗·吉爾摩

瑪麗·吉爾摩(Mary
Gilmore1865-1962),澳大利亞早期著名女詩人。她因為引用澳大利亞土著人話語來表現他們的生活而在澳大利亞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出版有《結婚和其他》、《熱情的心》、《戰場》等多部詩集。

她的詩洋溢著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散發著澳大利亞叢林的芬芳和泥土氣息。想像豐富,風格質朴、率直、熱烈,用詞簡潔明了。

三、邁爾斯·弗蘭克林

弗蘭克林生於澳大利亞的一個農場主家庭,最初在家裡接受教育,後來在老師的鼓勵下開始嘗試寫作。青年時代以自由新聞記者為職業,1906年移居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奔赴英國,在蘇格蘭婦女醫院和軍隊內任職。

1933年在離開故土三十年後重返澳大利亞定居,從事專業寫作。她書中的女主人公大都機巧敏慧,意志堅定,流露出作者本人的女權主義傾向。邁爾斯·弗克克林一生共寫過十二部小說,但《我的光輝生涯》被公認為最具影響力和文學價值。

四、班卓·帕特森

提起班卓·帕特森的名字,澳大利亞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在一八九五年創作的「馬蒂爾達」這首歌更是家喻戶曉,一百多年來一直得到廣泛的流傳,被公認是澳大利亞的非正式的國歌。

二零零零年的悉尼奧運盛會就是以班卓·帕特森的長詩「雪河男子漢」中描述的騎士形象拉開了開幕式的序幕。這屆奧運會的閉幕式又是以他的短詩「馬蒂爾達」寫成的歌曲而告終,盡顯了真正澳大利亞的風味。

五、克里斯托弗·布倫南

他是個學者,一生鬱郁不得志,終因患癌症而亡。他的詩精緻、纖巧、朦朧,愛用隱喻,較多地表現出法國象徵主義詩人特別是馬拉美的影響。主要作品有《詩集:1913》。他在生前幾乎不被重視,五六十年代以來評價日高,被認為是澳大利亞現代屈指可數的重要詩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澳大利亞文學

Ⅸ 澳洲土著人的特點

澳洲的土著人最神奇之處在於他們高度靈敏的嗅覺和視覺,他們有著非常強的判斷力,這些本事如用在追蹤方面會收到奇跡般的效果。在新南威爾士,一個4歲女孩迷路了,人們遍尋不見,警方於是聘用一名土著人協助搜索。那名土著人在拂曉前趕到女孩家,繞著屋子急步行走,越繞越遠,忽然之間,他滿懷信心地沿著一條直線前進,甚至一片落葉丶一根斷枝丶一顆石子,都是他跟尋的對象。有時快速前行,有時跪卧於地。幾個小時後他發現這迷途的小女孩筋疲力盡地倚卧在一棵大樹旁邊。醫生們對土著人的這種本領進行了深入分析,但是仍然沒有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所以對世人來說,澳洲土著的種種過人之處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直至二十世紀,澳大利亞政府才開始意識到侵犯到澳大利亞原居民的權利,開始逐漸改善與土著人的關系,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府開始嘗試同化土著人,迫使土著人住入鄉鎮並接受歐洲文化的教育。土著人權真正有所改善是從 1960年開始,政府設立了土著人事物機構,土著人成為了澳大利亞原始居民,部分土地歸還給原屬的土著居民。1962年土著人獲得了選舉權。現在澳大利亞土著人受到了許多政策的優惠。

印第安人,又稱美洲原住民,是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總稱。義大利航海家C·哥倫布航行至美洲時,誤以為所到之處為印度,因此將此地的土著居民稱作「indians」,以後雖然發現他的錯誤,但習慣稱法已經普及了,所以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中稱印地安人為「西」印度人,在必要時,為了區別,稱真正的印度人為「東」印度人。漢語翻譯時直接把「西印度人」這個單詞翻譯成「印第安人」或「印地安人」,免去了混淆的麻煩。此人種分布於南北美洲各國,屬蒙古人種美洲支系。使用印第安語,包括十幾個語族,至今沒有公認的語言分類。

人種體質:
印第安人,黃種人,美洲最古老的居民。據傳在15000—25000年前由亞洲經白令海峽陸續遷入,分布南北美洲。在極北部有埃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在北美有阿塔巴斯幹人、阿爾貢金人、易洛魁人、蘇人和馬斯科基人等;在中美有阿茲特克人、瑪雅人、加勒比人、奇布查人等;南美有印加人、瓜拉尼人和阿拉烏幹人等。語言屬印第安語族。最先種植玉米、馬鈴薯、向日葵、棉花、金雞納樹等作物,對人類作出貢獻。16世紀前,多半尚處於母系氏族階段,也有少數象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等已形成早期奴隸制國家和有相當高的文化。16世紀起遭歐洲殖民者的摧殘和殺戮,發展中斷,人口下降。現有3200餘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北美約剩80餘萬人,大都被趕入保留地,生活艱苦。在中美和南美一般都受所在國統治者的歧視和同化。

婚俗
酋長印第安人的婚禮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婚禮地點多選擇在印第安人聚居區公共建築物里舉行,一般是一幢較大的木頭房屋。舉行婚禮時,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村中居民紛紛來到木房裡,眾人席地而坐,互致問候。男女老幼身穿民族服裝,款式新穎,色澤艷麗。雖然印第安人性情開朗,但婚禮場合卻顯得非常安靜,即使說話也是輕言細語。

其他
由於歷史原因,現在大多數印第安人都生活在偏僻的農村地區。和瑪雅人一樣,其他印第安民族也大都保留著自己傳統的生活習俗。印第安人做飯時,仍喜歡使用質地粗糙的陶罐、石碗、木勺。有人生病時,他們采來草葯,或將其點燃對病人進行煙熏,或煮湯為病人沐浴。他們至今喜穿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服裝。尤卡坦半島的瑪雅婦女不分老幼都身著寬松的白色綉花裙,頭戴色彩艷麗的鮮花;男人則身穿寬松的白色衣褲,頭戴草帽,腳穿草編涼鞋。中部高原上的印第安婦女愛穿綉花罩衫和豎條紋的寬大長裙,上身披一種叫「雷博索」的多用披巾。這種披巾既可遮陽,也可禦寒,還可背小孩、包東西。極富民族特色的服飾成為印第安人一個明顯標志。許多印第安人仍住在原始的房屋裡。在尤卡坦半島,瑪雅人在樹林中開出一塊平地,就地取材,把粗樹枝一根根固定在地上,圍成一個大圓圈,把棕櫚樹的大葉子搭在上面,房子就蓋好了。

文化:
其實,瑪雅人就是印第安人大家庭的一員。墨西哥一共有56個印第安民族,總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10%,大約有1000萬人。過去,印第安人一直是墨西哥這片土地上的主人。他們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奧爾梅克、瑪雅、特奧蒂瓦坎、托爾特克、阿茲特克等古代印第安文化,墨西哥因此而成為印第安古文化的一個中心。只是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墨西哥後,由於被屠殺和混血,印第安人才成了墨西哥的少數民族。
瑪雅文化是世界最著名的古代文化之一,有美洲印第安文化搖籃之稱。瑪雅文化發展的地域包括現今墨西哥東南部的尤卡坦半島、瓜地馬拉的提卡、宏都拉斯西部的科潘、瓦薩克通(已知最古老的瑪雅城市)、以及貝里斯和薩爾瓦多部分地區,共約32.5萬平方公里。

瑪雅文化的發展分三個時期:前古典時期(約公元前1500-公元317年),古典時期(公元317-889年)和後古典時期(889-1697年。1697年最後一批有組織的瑪雅人被西班牙人征服)。

玉米農業是古代瑪雅人最主要的經濟活動。他們採用原始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最早培植了玉米和甘薯等農作物,並掌握了飼養火雞、狗和密蜂的技術,織布用龍舌蘭纖維和木棉,並能製作彩陶。在商業上,瑪雅人主要進行以物易物的貿易活動,有時以可可豆作為通用貨幣。 瑪雅人還在建築、雕刻、繪畫藝術、象形文
字、天文、歷法和數學等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約在公元前1500年初,瑪雅人進入定居的農業生活時代。公元前後,逐步形成城邦。公元300-900年左右是瑪雅文明發展的鼎盛時期,先後出現了大小100多個城邦。這些城市人口眾多,組織完善,建築宏偉,文化豐富。宗教在瑪雅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舉行盛大祭祀活動的廟宇建築在作為祭壇的金字塔上,蔚為壯觀。供奉犧牲品是瑪雅人祭拜的重要形式,包括食品、飾品乃至活人。

一一瑪雅人無論在半身雕塑還是在淺浮雕方面都取得了較高造詣。瑪雅繪畫一般採用壁畫形式,其中人物的刻畫富有表現力。此外,陶器和金屬盤上也有絢麗的畫面。

公元前後,瑪雅人獨立創造了象形圖畫文字,他們將樹皮條壓平並浸透樹膠,然後塗上一層熟石灰,在樹皮條上繪畫,書寫象形文字、數字、眾神和動物形象。古瑪雅文由800多種圖形和符號組成,文字與彩色圖畫並列在一起,圖文並茂。許多抄本中記載了瑪雅人的歷史、神話傳說和歷法等,但絕大多數被西班牙殖民者當作「魔鬼的
作品」付之一炬。迄今僅保存下來三本瑪雅文古抄本,均被收藏在歐洲的博物館中。除抄本外,古瑪雅文還保存在石柱、石碑和古建築的銘文之中。瑪雅人十分重視歷史,每隔20年並在一些城邦內樹立一個石柱,用瑪雅文記載重大事件。因此,瑪雅文化是美洲古代歷史上唯一有明確紀年可為依據的文化。瑪雅人立柱記史的傳統綿延1200多年,後因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而中斷。

瑪雅歷法產生於公元前,該歷法以13天為一周,20天為一月,18個月為一年,外加5天為禁忌日,一年365天,52年為一輪回。瑪雅歷法比古希臘歷法和羅馬歷法更精確。瑪雅人還建造了一些天文觀象台,可以推算出日蝕時間以及月亮和行星的運行周期。

一一瑪雅人在數學方面成就顯著,他們通過手指和腳指的共用來進行計算,採用二十位計演算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瑪雅人懂得應用零的概念比歐洲早七、八百年。

在瑪雅文化的後古典時期,由於颶風、瘟疫和戰亂等天災人禍,古瑪雅文明迅速衰落,所有大城市都被遺棄。當西班牙人入侵時,尤卡塔半島上的瑪雅城邦已是支離破碎、衰微破敗的景象。

一一如前所說,瑪雅文化是美洲最先進的古文化之一,它在物質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十分可觀,至今仍對墨西哥和中美洲部分國家產生著重要影響。但與同時代的歐洲大陸先進文明相比,顯得原始而落伍。因此,16世紀西班牙入侵時,脆弱的瑪雅文化遭到嚴重的摧殘

印第安人相信「萬物有靈論」,他們崇敬自然,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報以敬畏態度。印第安人相當程度上已經被歐洲基督教信仰所同化,在今天的美國大部分印第安人信基督,但印第安的原始信仰仍然存在,它與基督教相混雜,成為一種奇怪的宗教信仰。卡耶特說,宗教信仰在印第安人生活中占據很高地位,最重要的部落首領是宗教領袖,他在內部事務上的權力高於部落首長。在大多數部落,部落首長僅負責對外事務,主要是與聯邦或當地政府打交道,他對外代表部落,但他的任命權在宗教領袖,他在對內事務上更要聽宗教領袖的。

印第安人:徘徊於現代與傳統邊緣

Ⅹ 土著對澳大利亞的貢獻

維護當地生態,保持特有文化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哪個人對土族人做出貢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