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澳大利亞在發展采礦業方面的資源優勢有哪些
一、資源優勢,澳大利亞的煤、鐵銅、鋁土等礦產儲量都居世界前列,特別是煤、鐵資源很豐富,一半以上用於出口;
二、交通優勢,澳大利亞的煤、鐵主要分布於東部和西北部靠海的地方,方便輸出;
三、社會和技術優勢,澳大利亞地廣人稀,可出口的資源量大,而且技術較為先進,可以很好的開采利用資源。
⑵ 澳大利亞:恢復廢棄礦區走可持續生態礦業之路
此文系作者和李蘭(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刁淑麗(內蒙古赤峰市委黨校)合作。原載《國土資源》2005年第5期
澳大利亞是世界重要的礦業大國之一,每年礦業為該國的經濟帶來約400億美元的產值,不僅在礦產品出口方面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礦產資源評價、礦區設計和礦業開發方面向全球70%以上礦區提供了相關軟體,更令世人關注的是其礦區生態恢復技術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這與澳政府重視恢復廢棄礦區、嚴管生產礦區的生態環境,堅持走可持續生態礦業之路不無關系。
目前礦業部門總費用的0.5%和礦業周轉金的0.7%用於與環境恢復有關的支出。近年來,礦山企業在礦區生態恢復方面的投資達2.5億澳元。具體做法體現於注重礦區生態恢復方面生物多樣性和景觀生態系統的研究;立法保證廢棄礦區的生態恢復資金來源與稅收鼓勵;嚴格礦業環境保護規范管理,制定可行的生態恢復規劃並監督實施。
1 重視礦區生態恢復技術研究
澳大利亞礦業部門為貫徹國家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減少礦山對周圍生態的破壞,保護礦山生物多樣性和景觀生態系統,採取預防性原則防止環境退化。1996年~1997年,礦業部門投資3.69億美元用於廢水管理、水資源保護以及生物多樣性和景觀生態系統的保護,並且從土壤保持和植被選擇等方面加強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績。如利用廢石保護表土以降低因采礦造成的土壤侵蝕;將提煉鋁土礦產生的能夠吸收磷的礦渣加入到沙質土壤中以增加土壤肥力;利用推土機或鏵犁松動被重型機械碾壓的硬質地表,加快恢復區內的水滲透速度,促進營養物質的循環。
在植被選擇和種植方面,研究選擇不育的、不結果的外來物種防止非本地物種繁殖;開發利用種子處理和儲藏技術及各種工程措施,降低恢復成本提高植被種植效果。另外,為保證生物多樣性的延續,為受到威脅的動物建立臨時棲息場所、恢復水生棲息地等。
2 立法保證廢棄礦區的復墾與生態恢復資金
在澳大利亞,盡管受采礦影響的地區占國土面積不足1%,但沒有管理的礦區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環境問題。隨著大量廢棄礦區環境問題的逐漸顯現,澳政府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嚴格限制管理開發礦區生態的同時,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規以保證廢棄礦區復墾與生態恢復資金的來源。
2.1 針對廢棄老礦區建立復原基金
為恢復廢棄礦區的生態環境,制定淺層礦物開采法(The Sur-face Mining Low),針對1977年8月3日之前全部或局部廢棄礦區收取開采費建立復原基金。該法規定:對露天煤礦每噸收取15澳分的開采費,對褐煤收取每噸10澳分的開采費建立復原基金。此外,該基金還包括捐助、逾期付款利息、罰款、管理費及本金利息。該基金自1978年1月30日起收取第一筆開采費至2004年6月30日止,共徵收總額為70多億澳元。
2.2 推行國家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
20世紀9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政府為了更廣泛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步驟和承諾轉化成對自然資源的實際管理,為了制止和逆轉威脅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消極勢頭,已經通過加大現有計劃的步伐以及推行新的創新機制來保護保護區內外的生物多樣性,同時結合聯邦、州和領地及當地政府所做的工作。為保護區內外的棲息地范圍和物種群體數量,確定更為量化的目標,更加強調現有項目和新項目以及措施的成效;考慮到擴大資金來源渠道,對收購和保護協定進行投資,提高生物多樣性管理的知識基礎;擴大研究項目,特別是支持對保護系統的編目、檢測和開發工作;進一步將生物多樣性目標結合到非保護區土地管理中,同時開發新的相關措施(例如保護權、契約、管理協議);與土著人密切合作,為屬於土著人所有和管理的14%領土進一步制定生物保護計劃和機制;進一步將可持續農業、林業和漁業的戰略目標轉化成具體目標。
在礦業開發方面,採取合作性的方式,運用管理、經濟和自願性手段,促使政府、工業和社區組織之間互相溝通,發揮自願性措施和協議的作用,共同管理礦山生態環境,改善了礦業的環境狀況。為減少勘探時期、礦山開采期間及閉坑之後的生態環境免遭破壞,對相關管理條例作了擴充和更新。另外,為了補償因礦山關閉之後遺棄無主以及不能進行恢復而造成的損失,採取涵蓋恢復費用的保證金制度。
2.3 建立廢棄礦區復墾及信託基金
澳大利亞1995年版礦產資源法第10章第2節「廢棄礦區的復墾及信託基金」181條規定:
(1)在州政府金庫中建立礦區復墾信託基金;
(2)該信託基金包括:由議會批準的用於該目的的任何款項;任何來自出售建築物、機器或其他財產所獲款項;任何由部長根據第198條規定罰沒的保證金或交納的保證金;任何為此目的而收到的款項;任何金庫向信託基金支付的款項。
該項法律實施以來,廢棄礦區的恢復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以塔斯馬尼亞州為例,2000年~2001年,由該州礦產資源部、初級工業水資源及環保部共同對塔斯馬尼亞酸性物質排放量進行監測和調查,並制定了相關標准;根據礦產資源法(1995),在1997年建立了礦區恢復信託基金;該州主要相關礦區的酸性物質排放都是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的;在2001年提交了一份關於Mt Lyell酸性尾礦排放補充措施的可行性報告,該報告提出了完全或部分電解銅礦成分回收等幾項可供選擇的方法及相關成本。2003年頒布了關於降低酸性尾礦排放指標的法令。
2.4 與生態恢復相關的礦業稅收減免
澳大利亞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稅收法規,對采礦、石油和採石業制定有專門的稅收減免條款。
勘探支出減免稅:對礦產開發的可行性研究以及采礦或採石之前的環保影響研究,如果相關支出發生在應交納所得稅的階段,與該類支出相關的經常或資本支出完全免稅。
資本支出津貼:油田和採石廠所發生的與環保相關的資本支出可部分減免。采前准備方面的道路、鐵路、管線等和礦區輔助車間、倉儲設施等的支出也可部分減免。
(環境)復原支出:復原指的是把廢棄礦區全部或部分大致恢復到采前環境水平,如海上石油開采復原是指完全拆除近海石油平台,在同一財政年度,因復原發生的任何經常或資本支出完全免交所得稅。復原支出的減免還包括勘探方面的補充性工作。
2 嚴格規范管理礦業生態環境
澳大利亞嚴格的礦業生態環境管理體現在明確的規范要求、全面系統的生態恢復規劃以及完善的監督體系。
2.1 明確的礦山環境管理規范
1996年,澳大利亞礦業協會發起制定了礦山環境管理規范,規定了從最初的勘探、閉坑到最終的礦山恢復各個階段的環境管理工作框架,明確要求礦山對所有的活動承擔環境責任,密切與當地社區的關系,將環境管理綜合到工作方式中,最大限度地減少各種活動的環境影響等。由於各州負責本區域內的環境管理,在礦業環境評估方面也立法並設計了相應的程序。如昆士蘭州,1994年制定的礦產資源法及以後的修正案要求礦山承包人必須提出經認可的環境管理總體戰略,該戰略是政府與礦山公司或承包人之間的一項協議,需要執行環境保護措施,對受到破壞的土地進行恢復。
2.2 廢棄礦區生態恢復規劃
廢棄礦區生態恢復的目的是生態系統重建——重新獲得並保持原有基礎資源。在制定生態恢復規劃時,制定明確的目標和執行標準是十分必要的,在考慮實施過程中可能調整的同時,要把生物多樣性作為一個現實的目標。制定的生物多樣性規劃,必須是可操作性強,步驟順序清晰。
在制定規劃時,還應考慮某些方面的細節,如原生表土是否已經被破壞。在原生表土已被破壞的地區,要考慮深層土壤同再生植被的交互作用;在表土保存較好的地區,則應更多地考慮影響物種的恢復及種植方面的空間和時間因素。規劃中的監測標准及滿意度評價,應該著眼於長遠自然本土生態系統和植物多樣性的恢復。另外,還應考慮如原生物種對表土喪失後,深層土壤物理和化學特徵的適用性及耐受性,復墾的具體生物、植物等方面的問題。生態恢復規劃實施過程中必須考慮以下幾點:恢復速度、經濟因素、成本利潤可實現性以及後續維持所需的管理費。
2.3 生態恢復目標與監測
澳大利亞對礦區生態的恢復及持續監測相當重視。如澳大利亞Beverley鈾礦關閉和復墾的主要目標是拆除加工處理設備、關閉水池和水井;拆除相關基礎設施如圍牆、通道等,使礦區恢復到開采前的原貌。按照生態恢復方案,一個開采礦區在開發期間即應該漸次開發、使用、關閉和復墾。復墾應在礦山開發的每一個局部區段完成後馬上進行,從而使整個采礦活動結束後,關閉礦山時所需進行的復墾控制在最低限度內。為保證礦區生態恢復的效果,要在礦山商業開采結束後7年內持續進行植被維護、地下水取樣、排水裝置維修等方面的監測。
澳大利亞紅柳桉林區鋁土礦復墾目標是「還礦區一個采前原有的、能夠自我生存的生態森林環境」,該地區特有的保護目標是「創造一個同本土桉林生態環境相似的植物群落、動物區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對復墾區域執行了多種監測程序。在復墾後的最初9個月,檢查對植物樹木和地表以下施工的要求是否滿足;在15個月內,檢查物種的數量是否達到設計要求。Alcoa礦區近年來的改進復墾實踐和植物生態、植被模式、樹木的生長狀況、單位面積生物數量、營養循環、水資源利用、木林質量,以及動物種群引入和生態作用的研究表明:動物所需的食物和生存環境都滿足了要求。復墾區物種的豐富程度由1992年僅為一般林區正常水平的60%升至1999年的96.8%。復墾區域已基本達到西澳大利亞州立標准。
⑶ 澳大利亞在采礦的過程中是怎樣保護環境的
澳大利亞環境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重視預防,不是先污染、後治理,而是盡量做到不造成污染。
比如對於采礦者,政府不僅要求他們在開礦前要考慮到采礦對周圍動植物和人居的影響,還要求開采者要拿出礦山開采後的治理計劃,即廢礦場地的「恢復」問題,包括廢礦填埋後上面是種農作物還是樹木、花草,采礦主必須在開礦前交納「恢復」廢礦的成本。也因此這里許多昔日的廢礦都礦區有環保部門,專門從事清場前植物種子和幼苗的採集、培育和采後復植。為保證原有植被,開采時並非將原有林木全部鏟除無遺,而是在中間保留一條植物走廊,以確保原有動植物能繼續繁衍。 澳大利亞將礦區復植作為獲得開采權的先決條件,采礦公司不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采後復植計劃,便不可能取得開采許可。澳大利亞礦區復植可分成三種類型:其一是在荒無人煙的最偏遠地區,只要確保采後環境的安全穩定,大體恢復,不留下污染即可;其二是一種普遍做法,即要求恢復原有植被和自然面貌,數年後土著人可繼續他們傳統的林間採集活動,上述鋁礬土礦即屬此類;其三是一種高層次的做法,即創造出一個更加優美的環境。悉尼的奧運公園就是化腐朽為神奇的一例。 變成了綠山或草場。
⑷ 如何保護礦區生態環境(如鐵礦)
礦區生態環境補償法律機制構建的思考
http://www.riel.whu.e.cn/show.asp?ID=4445
我國煤炭礦區生態環境問題分析
耿殿明��1)� 姜福興��2)�
(1.中國煤炭經濟學院,山東煙台市,264005;�2.山東科技大學,山 東泰安市,271019)
摘 要 從礦區生態環境問題的內涵闡釋出發,分析了礦區 生態環境問題的形成與危害,在確認煤炭礦區環境保護與治理成效的基礎上,針對現存礦區 環境中的薄弱點,提出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和對策。�
關鍵詞 煤炭礦區 生態環境 對策�
煤炭環境問題涉及煤炭開采、加工、儲運和燃燒使用的全過程。尋找各種途徑解決由於煤炭 開發利用產生的破壞生態、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問題,已成為可持續發展領域中的重要課題 之一。
1 煤炭礦區生態環境問題的形成與危害�
1.1 煤炭礦區生態環境問題的內涵闡釋
所謂生態環境問題,集中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被打破,其問題實質主要指由於人類活 動所引起的環境破壞和污染。煤炭礦區的生態環境問題是伴隨礦區的開發建設而產生的,是 人類沿著傳統工業文明的軌跡向前發展的必然結果。傳統工業文明的價值指針是狹隘的人類 中心主義,它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認為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擁有者,自然被演繹成僵死的原 料倉,毫無內在價值而言;人的使命就是去征服和佔有自然,使之成為人類的奴僕。受上 述思想支配,在長期的煤炭礦區開發實踐中 ,人們始終不承認煤炭資源及其環境本身的價值,更認識不到礦區生態環境是資源。其結果 必然是大量煤炭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浪費,礦區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和難以恢復治理,直至影 響煤炭行業的自我發展和人類的自身生存。�
1.2 礦區生態環境問題的構成
礦區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是一個多環節、多因素的復雜過程。所謂多環節指環境問題形成於 煤炭開采、加工、儲運和燃燒使用的全過程;所謂多因素指環境問題的形成與技術、資金、 管理方式、政策導向和思想觀念等多因子相關。�
1.2.1 煤炭開采形成的環境問題
(1)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和佔用。
煤炭開采分為井工和露天兩大方式,其中,我國95%以上的煤炭產量來自井工開采。 對土地資源的破壞損害,井工開采以地表塌陷和矸石山壓占為主,而露天開采則以直接 挖損和外排土場壓占為主。�
(2)對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
煤炭開采過程中,為保證安全而進行的人為疏干排水和采動形成的導水裂隙對煤系含水層的 自然疏干,共同破壞和污染了地下水資源。與此同時,大量未經處理含有煤粉、岩粉和其它 污染物的礦井水外排,又影響到礦區及其周邊環境。
(3)對大氣環境的污染。
主要來自礦井排風、煤層瓦斯抽放和煤礦矸石山的自燃。�
1.2.2 煤炭加工形成的環境問題
煤炭加工形成的環境問題主要來自於對原煤的篩分、洗選、動力配煤和土法煉焦。污染環境 的方式主要是排放出大量煤泥水、洗矸、煤塵和有害氣體。�
1.2.3 煤炭儲運形成的環境問題
主要來自於煤炭的儲、裝、運過程中產生的煤塵飛揚對礦區及運輸線路兩側生態環境的污染 。�
1.2.4 煤炭燃燒使用形成的環境問題
我國85%的煤炭是通過直接燃燒使用的,主要包括火力發電、工業鍋(窯)爐、民 用取暖和家庭爐灶等。高耗低效燃燒煤炭向空氣中排放出大量SO�2、CO�2和煙塵,造成我 國以煤煙型為主的大氣污染。�
1.3 煤炭礦區生態環境問題的危害及程度
(1)煤炭開采導致土地資源破壞及生態環境惡化。由於露天開采剝離排土,井工開采地表 沉陷、裂縫,都將破壞土地資源和植物資源,影響土地耕作和植被生長,改變地貌並引發景 觀生態的變化。開采沉陷造成我國東部平原礦區土地大面積積水受淹或鹽漬化,使西部礦區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劇。採煤塌陷還會引起山地、丘陵發生山體滑落或泥石流,並危及 地面建築物、水體及交通線路安全。據調查,我國因采礦直接破壞的森林面積累計達106萬 公頃,破壞草地面積為26.3萬ha,全國累計佔用土地約586萬ha,破壞土地約157萬ha ,且每年仍以4萬ha的速度遞增,而礦區土地復墾率僅為10%。另據測算,我國每采萬噸煤 ,平均塌陷土地0.2ha;在村莊稠密的平原礦區,每采出1000萬t煤需遷移約2000人。�
(2)煤炭開采破壞地下水資源,加劇缺水地區的供水緊張。我國是世界上人均佔有水資源 量較低的國家,且水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從含煤地區分布看,富煤地區往往也是貧水地區。 據調查,全國96個國有重點礦區中,缺水礦區佔71%,其中嚴重缺水礦區佔40%。隨著煤炭開 采強度和延伸速度的不斷加大提高,礦區地下水位大面積下降,使缺水礦區供水更為緊張, 以致影響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另一方面,大量地下水資源因煤系地層破壞而滲漏礦井並 被排出,這些礦井水被凈化利用的不足20%,對礦區周邊環境形成新的污染。據統計,我國 煤礦每年產生的各種廢污水約佔全國總廢污水量的25%。2000年,全國煤礦的廢污水排放量 達到27.5億t,其中,礦井水23億t,工業廢水3.5億t,洗煤廢水5000萬t,其它廢水450 0萬t。�
(3)煤炭開采導致廢氣排放,危害大氣環境。因煤炭開采形成的廢氣主要指礦井瓦斯和地 面矸石山自燃施放的氣體。礦井瓦斯中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其溫室效應 為CO�2的21倍。據統計,我國每年從礦井開采中排放甲烷70~90億m�3,約佔世界甲烷總 排放量的30%,除5%左右的集中回收利用外,其餘全部排放到大氣中。礦區地面矸石山自燃 施放出大量含SO�2、CO�2 、CO等有毒有害氣體,嚴重污染大氣環境並直接損害周圍居民 的身體健康 。煤矸石產出量很大,其排放量約占煤礦原煤產量的15%~20%。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國有煤 礦現有矸石山1500餘座,歷年堆積量達30億t,佔地5000ha。另據1994年的礦山環境調查, 淮河以北半乾旱地區的1072座矸石山中,有464座發生過自燃,自燃率達43.3%。�
(4)為滿足社會對潔凈煤的需求,我國原煤入洗比例連年提高。1999年原煤入洗量3.17億 t,入洗比例30%,其中國有重點煤礦入洗比例達到48%。原煤被入洗的同時,也排放出大量 的煤泥水污染土壤植被及河流水系。據調查,因洗煤全國每年排出洗矸4500萬t,洗煤廢水 4000萬t,煤泥200萬m�3。�
(5)在我國,由於煤炭生產與消費之間巨大的空間差異,導致「北煤南運,西煤東輸」的 長距離運煤格局。運輸中產生的煤塵飛揚,既損失大量的煤炭,又污染沿線周圍的生態環境 。據統計,1999年全國鐵路運煤量為64917萬t,平均運距為550km;經公路運輸或中轉到 鐵路的煤炭量達6億t,平均運距為80km。若以0.5%的揚塵損失計算,因運輸向大氣中排放的 煤塵達600多萬t,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億元人民幣。�
(6)我國長期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不僅形成以酸雨、二氧化硫和煙塵為主要危害 的煤煙型大氣污染,也是中國污染物排放量居世界第二的主要原因。統計資料顯示,2000年 ,全國廢氣中SO�2排放總量1995萬t,其中工業來源的排放量1612萬t,生活來源的排放量3 83萬t;煙塵排放總量1165萬t,其中工業煙塵排放量953萬t,生活煙塵排放量212萬t; 酸雨區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30%。 2 煤炭礦區環境保護與治理的現狀及難點�
2.1 環境保護與治理成效
(1)政策法規配套,環保投入增大。國家相繼出台和修訂與煤炭礦區環境保護直接相 關的法律法規13項,使礦區環境保護與治理步入法制化軌道,加快了礦山環境保護事業的 發展。礦區的環境改善離不開投入,據不完全統計,「九五」期間煤炭工業投入環境治理的 資金達28.6億元,平均每年5.7億元。�
(2)土地復墾取得一定成效。資料顯示,目前全國已累計復墾利用各類廢棄土地約1500萬 畝,占廢棄土地總量的8%;其中復墾利用工礦廢棄土地約600多萬畝,約占工礦廢棄土地總 量的10%。復墾後的土地70%作為耕地或其他農用地,30%作為非農業建設用地或其他用途。 從煤炭行業看,「九五」期間,全國復墾採煤塌陷土地150ha,復墾率為15%,完成露天礦 挖損土地復墾量21ha,復墾率已達到41%。�
(3)三廢治理效果顯著。「九五」期間,煤矸石利用率達到40%,比「八五」期間提高 9個百分點;截止到1999年治理滅火矸石山310座,滅火率達80%。1998年山東省綜合利用煤 矸石700多萬t,占總排放量的71%,並實現利稅近7000萬元。新的煤礦設計拒絕矸石堆放, 將有力保證今後徹底根除矸石山。統計顯示,1999年,全國採掘業共去除工業SO�2 156104 t,其中燃料燃燒中去除的41505t;去除工業煙塵1647893t。� (4)礦區綠化已從單純植樹種草,走向綠色生態工程建設。眾多礦區不斷加大投入, 綠化美化生產生活區。根據礦區所處地理環境,積極採用綠化新技術,營造礦區防護林,綠 化煤矸石山,治沙固土,恢復植被,保持水土。�
(5)潔凈煤技術發展較快。1995年全國共有洗煤廠557個,年入洗原煤2.8億t,原煤入 洗率為22%。到2000年,洗煤廠數增加到755個,原煤入洗量達4.5億t,原煤入洗率超過30% 。1995年前,全國動力配煤幾乎空白,「九五」期間,全國相繼建設並投入運行一批不同規 模、不同類型的動力配煤廠,年生產能力近6000萬t。我國民用型煤技術已經成熟,到2000 年,全國民用型煤產量達到8000萬t,城鎮居民生活用型煤普及率為80%。 為加快開發煤層氣的步伐,「九五」期間,國務院批准 成立了專門從事煤層氣開發的公司。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全國共開發利用煤層氣近4億 m�3,預計到2005年,全國煤層氣利用量可達30億m�3以上。�
2.2 煤炭礦區環境保護與治理中的薄弱點
(1)領導環保意識弱,公眾參與程度低。我國的環保歷史經驗證明,一切環境污染與生態 破壞,首先發端於各級領導的思想認識和決策行為。當前,許多領導還遠沒有樹立起真正的 環保意識,對可持續發展僅停留在口號上,走的仍是「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或為了局部 利益而加重污染的歪路。公眾參與在發達國家的環境影響評價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過 聽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公眾意見,滿足公眾對環境保護的要求。我國目前的建設項目環境影 響評價中還沒有建立起公眾參與制度,環保工作公開接受公眾監督的程度還很低。�
(2)經濟結構調整遲緩,環境保護監管不力。盡管國家不斷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但 由於受思想惰性、體制剛性、財力不足、政策缺位和區域壁壘等多因素影響,我國的能源生 產和消費結構不合理狀況依然存在,這種結構不合理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資源的過度開采和 浪費,以及礦區環境和安全狀況的難以改善。另一方面,我國的環保管理體制仍然存在許多 弊端,特別是制約監督機制的失效,導致對環境保護的監管不力,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 法開脫現象依然存在。�
(3)環保歷史欠賬多,資金渠道不暢、投入不足。我國的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使礦區 特別是許多老礦區遺留下巨大的生態環境包袱,且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治理資金賬戶。自20世 紀70年代後期,我國的環境污染日趨惡化,治理資金僅有國家財政一條渠道。1984年,國務 院在《關於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國發〔1984〕64號)中,確定了環境保護資金的8條渠 道 ,其中用於污染治理投資的有7條。盡管這7條渠道對資金籌集、污染控制和環境質量的改 善曾起過重要作用,但是,從總體上看,污染治理投資總量還遠沒有達到基本控制住環境惡 化加劇的水平。現在,這7條渠道中,有的已不通,即使通的也還存在著渠道不暢等問題, 其外部表現則是資金投入的嚴重不足。據統計,我國每年直接用於煤炭環境保護的資金大約 為5~6億元,僅占煤炭工業產值的0.3%,遠低於全國1%的平均水平。�
(4)礦區塌陷土地復墾工作盲點多。盡管早在1988年國務院就已正式頒布實施了《土 地復墾規定》,在隨後修訂和制定的《土地管理法》、《煤炭法》等5部法律中都有土地復 墾方面的法規條文,各級地方政府幾乎相繼制定土地復墾規定實施辦法,但如今礦區土地復 墾率僅為10%,比發達國家低50多個百分點,土地復墾的質量不高,復墾工作中出現了多處 盲點。例如,對於老礦區土地塌陷的歷史欠帳至今沒有明確補帳的責任對象和資金渠道;土 地復墾規定中的「誰破壞,誰復墾」原則形同虛設,現存的塌陷征地和塌陷補償辦法,無法 約束企業對土地復墾規定的執行;企業與地方政府在土地復墾中難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等 。�
(5) 國家缺乏針對性更強,體系更加嚴密的礦山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現行環保政策法 規中,缺乏針對礦山環境保護特點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准,不利於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 向縱深發展。一些環境問題由於無章可循,不能及時得到治理,從而長期危害環境。如煤矸 石山自燃被定性為無組織排放,國家尚無限期治理和超標罰款的規定。�
3 解決煤炭礦區環境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3.1 完善礦區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
礦區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必須納入法制化軌道,這既是市場經濟的要求,也是世界發 展的潮流。要在已有法律條款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礦區環境的特點,建立起符合我國國 情的礦區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和技術標准體系,這一體系應覆蓋礦區發展的全過程,對新 上礦山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在采礦山的環境保護和報廢礦山的環境重建都應給出明確的法 律規定。「十五」期間,國家將陸續出台《礦山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礦山開發環境保護 技術政策》和《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技術規范與標准》等,以促進礦山環境保護工作的進 一步發展。�
3.2 實行更加嚴厲的環保政策
國家必須痛下決心,堅決關停生產工藝落後,安全性差,資源浪費大的小煤礦以及加快淘汰 耗能高,污染重的舊式加工工藝。通過稅收優惠等措施,扶持節能、環保型產業的發展,借 助市場之手逐漸將落後產業和產品淘汰出局。要嚴格控制新的礦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所 有新建、擴建、改建的礦山企業建設項目,必須依法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凡環保標 准達不到要求的項目,一律不予立項。要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明確礦山環保目標和責 任,堅決實行領導責任追究制。�
3.3 加強輿論監督,提高公眾參與度
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增強廣大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意識。通過弘揚先進 ,鞭撻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喚起社會公眾對環境問題的廣泛關注,以形成強大 的社會壓力,促使企業更加自覺地保護環境。在加強輿論監督的同時,應盡快通過法律程序 ,建立起有效的公眾參與制度,使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真正落實到行動上。�
3.4 大力推廣應用清潔開采和潔凈煤技術
通過制定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法規,並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清潔開采和潔凈煤技術的研究開 發和推廣應用。當前清潔開採的重點應放在離層注漿減沉、瓦斯抽放利用及無矸石排放回採 等成熟技術上。潔凈煤技術及其產業化是我國今後煤炭加工利用的重中之重,也是從根本上 解決我國煤炭污染的重要途徑,為此,國家將潔凈煤技術作為可持續發展和實現兩個根本轉 變的戰略措施之一,給予了高度重視,並制定頒發了《中國潔凈煤技術「九五」計劃和2010 年發展綱要》,確定了潔凈煤技術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方向,這不僅有利於環境狀況的根本改 善,而且也是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3.5 推行多元綜合治理的土地復墾模式
塌陷土地復墾是礦區環境治理中的難點問題,國家土地復墾規定中,「誰破壞,誰復墾」的 原則在實踐中產生許多矛盾。老礦區的大量塌陷土地是在計劃經濟時期(或更早)形成的, 這一歷史欠帳讓效益低下的煤炭企業自身償還,無論從道理上還是能力上都難以行通。新礦 區或老礦區新的土地塌陷基本採用塌陷征地和塌陷補償辦法,致使「誰破壞,誰復墾」的原 則流於形式。推行多元綜合治理的土地復墾模式是解決我國礦區塌陷土地復墾問題的一種思 路,具體設想是,以1997年國家明確規定復墾資金列入生產成本或建設項目總投資為界,將 礦區塌陷土地劃分為歷史欠帳和新增塌陷兩類,對於歷史欠帳塌陷土地,應由國家籌資或在 國家復墾土地使用優惠政策下由社會力量(包括礦山企業)出資進行土地復墾。新增塌陷土 地由企業復墾,力爭做到破壞一畝,復墾一畝。對新塌陷地應打破單一征地的舊模式,若經 過復墾,土地生產力(或收益)能達到原有土地效用的一律不徵用,企業支付復墾及地力補 償費,仍由農民復墾使用。對於有些塌陷土地也可採用多方協同復墾,股份經營土地的混合 模式。礦區塌陷土地在復墾技術上應根據塌陷地狀況,使用綜合整治的復墾方式。
參考文獻
1 楊永仁等. 我國煤炭工業與環境保護. 煤礦環境保護,2001,15(3),(4)�
2 祝光耀. 通力合作 加強監管 努力開創礦山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北京:地震出版社,2 001,24~29�
3 兗礦集團. 兗礦集團生態環境與「三廢」治理情況.北京:地震出版社,2001,233~23 7�
4 潘明才. 我國土地復墾概況及發展趨勢與對策.北京:地震出版社,2001,297~301�
5 麥方代. 論我國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公眾參與. 煤礦環境保護,2001,15(3),27~30
⑸ 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
澳大利亞自然環境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印度洋於太平洋之間,和南極洲隔海相望.她是由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和一些小島組成的.澳大利亞面積768.2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6位,佔大洋洲面積的85%,是世界上唯一一塊由一國獨占的大陸,海岸線長達36,735千米,平均海拔為330米,在全球大陸中是最低的.它的最高點是2228米的科西阿斯科峰.
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炎熱乾燥、雨量少.東部沿海一帶降水豐富,為熱帶雨林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極適合人類居住.所以全澳2/3的人口都集中在東南部沿海幾個大城市裡.最熱月份為1月,平均溫度北方為29度,南方為17度.最冷月份為7月,平均溫度北方為25度,南方為8度.
澳大利亞全國共有人口約1776萬.這里地廣人稀,人口分布極不平均,主要集中在澳洲大陸的東南角.澳大利亞也是一個由外國移民及其後裔組成的多民族國家,現有100多個民族.土著人是這里最早的居民.英語為澳大利亞的官方語言,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其英語的發音和詞彙已帶有自己濃厚的特色.由於人口構成復雜,澳大利亞堪稱「人種、民族、語言的博物館」.
澳大利亞全國被劃分為6個州和2個州級行政區.分別是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昆士蘭、南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及北部地區和首都地區.另外,她還有7個海外領地.
澳大利亞的經濟以農牧業、采礦業和製造業為主.她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生產國和最大的小麥、羊毛出口國之一.旅遊業是澳大利亞最大、發展最迅速的產業之一,每年創匯160億澳元.入境旅遊業創收佔澳大利亞國內生產總值的3%.澳大利亞經濟實現了高增長、低通貨膨脹、低利率.政府辦事有實效,勞動市場靈活,商業具有競爭力.澳大利亞是世界人均擁有股票最多的國家.約54%的成年人持有公開上市公司的股票.
澳大利亞這個島嶼與外部5,500萬年的隔絕使其成為動植物的樂園,有「世界活化石博物館」之稱.這里的珍禽奇獸和珍奇植物特別多,是其他大陸不能比擬的.在澳大利亞發現的18000種開花植物中,有15000種是世界其它地方所沒有的.同樣,在此發現的295種哺乳動物(包括有袋動物)中,有250種是澳大利亞獨有的.在澳大利亞的800種爬行動物中,約710種是其它地方所沒有的.而且,80%至90%的昆蟲和蜘蛛類節肢動物屬澳洲獨有.因此,澳大利亞人有著格外強烈的對自然、對生態的保護意識.最著名的動物有袋鼠、考拉、鴨嘴獸和食蟻獸和獨特的鳥類--鴯鶓.最有特色的植物是桉樹和金合歡.
澳大利亞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礦產資源.是世界重要的產礦國和礦產出口國之一.
⑹ 澳大利亞采礦後會出現那些生態環境問題應該怎麼做(以國家,企業的角度)
采礦後會影響地面的一些地形,但能通過地下充填物質來彌補。
⑺ 澳大利亞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管理及其給我們的啟示
此文原載《國外地質勘探技術》1993年第4期
澳大利亞是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其礦產儲量價值、單位國土面積、人均礦產價值均居世界前列。據統計,澳大利亞礦產儲量佔世界前五位的有鐵、錳、鈦、鈾、鉛鋅、鋁土、錫、鎢等。擁有世界著名的巨型銅礦區2個,鉛鋅礦區6個。在世界礦產品貿易方面也有數種足可影響國際市場供需的拳頭產品。1989年澳大利亞鐵礦石、動力煤出口分別佔世界貿易量的24.5%和21.9%。澳大利亞聯邦法規定礦產資源屬於全體國民(minerals belong to people),本國公民均有權勘探與開發。在澳大利亞,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管理以州政府為主,聯邦政府只在海上石油、海外投資等礦業政策上干預。聯邦與州政府在管理本國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方面不存在隸屬關系。
聯邦政府設初級產業和能源部,部長負責該部的全面工作。另設一資源部長具體分管能源計劃、礦產品、自然資源管理、漁業、檢疫和檢驗及礦產資源、農業科學等事務。部內設15個單位,其中與礦產有關的石油局、煤炭與核能局、(核)安全局、礦產品司、能源計劃局、礦產資源和地質地球物理局、農業與資源經濟局等司局分別負責地質勘查和礦產開發各方面的管理工作。這些單位不直接從事礦業產業管理和礦權管理(礦產資源和地質地球物理局除外),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制定礦業政策,並同其他部,特別是與貿易部協商,共同制定礦產品出口政策,從而達到調整礦業生產的目的。此外,聯邦初級產業和能源部為了協調同各州政府礦山部之間的關系,還設立了澳大利亞礦產能源委員會。該委員會由聯邦和州政府的有關部長組成,主要任務是協調礦業的發展。該委員會在澳礦業政策的決策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澳大利亞各州都設有礦山部。該機構代表國民利益管理本區域內的礦產資源的勘探與開發。礦山部有兩項基本職能,一是行政管理,二是立法和制定勘探,開發的規則。下面以昆士蘭州礦山部為例說明州政府管理礦產資源的勘探及開發內容。
1 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內容包括勘探許可和開發許可的審批及勘探、開發有關費用的收取。
(1)勘探許可。基本原則是鼓勵投資者在勘探領域投資。勘探許可證規定申請的勘探面積第一年不超過100平方千米,最低投資要求達到50萬澳元;第二年縮減到50平方千米,投資10萬澳元;第三年25平方千米,投資10萬澳元。取得勘探許可證要交納勘探租金(按20澳元/平方千米收取)和環境破壞補償保證金(5000~40000澳元),勘探許可證還規定勘探者每年要向州礦產資源管理部門上交一份勘探計劃,成果報告,對同時申請同一區域勘探權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勘探者,視各家勘探技術先進性確定最終勘探權屬。
(2)開發許可。開發許可是控制礦產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一環。在澳大利亞,如果一個礦山缺少採礦租約(mining lease)則認為違法。采礦租約規定礦區范圍不超過1平方千米,時限1年。采礦租約的取得條件包括提供:①開發礦山的開采規劃;②環境控制規劃及環境影響評估;③保護環境和恢復環境的計劃。只有在以上三項條件經過州政府礦產資源管理部審查,確認合理的情況下方可取得,獲得采礦租約之後要向州政府繳納租金和礦區使用費。
澳大利亞礦業法准許勘探、開發許可證轉賣。
2 立法和制定勘探開發規則
州政府礦山部設有專門機構負責勘探、開發立法和有關爭議的法律仲裁及礦產開發的監督檢查。該機構有權阻止采礦租約的發放,也有權對違犯規定的礦山提出警告直至取締采礦租約。當然,礦產開發者也有權向礦產法庭申訴,請求調查。
對國外投資者,澳大利亞政策規定澳方至少佔有礦業部門50%的產權和控制權,外國礦業公司若掌握過半數所有權將得不到簽訂合同的許可,除非它們提出計劃使澳大利亞佔有的產權逐步增加到至少50%。澳大利亞為加強對外資的管理,1972年頒布了關於外國資本在澳進行礦業投資的特定原則:凡超過500萬澳元的投資項目須報聯邦政府審核,1985年10月此項標准放寬到1000萬澳元以上.對具戰略意義的鈾礦開發,澳國除制定有「二礦政策」以外,還對包括採掘、提取或與核燃料工業有關的外方投資項目,要求澳方佔有75%以上的股份和管理權。
以上簡要介紹了澳大利亞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管理情況,我們可從中得到如下啟發。
啟發之一,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屬全國國民所有,但其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明晰的。州政府礦山部作為所有權的人格化代錶行使勘探、開發的監督、管理權,通過采礦租約的發放保證資源最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實現;通過收取租金和礦區使用費實現所有權收益,政府不參與礦山的日常生產活動。勘探、開發管理的集中統一,加強了所有者的管理地位,比我國采礦許可證發放管理體制優越;同時,勘探、開發許可證的轉賣制度為礦產資源從勘探到開發的市場化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由此增強了資源開發者充分合理利用、不斷改善經營條件的意識。
啟發之二,在澳大利亞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礦產資源的管理職能劃分上,賦予了州政府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立法權,使地方政府有權根據本區域特點制定相應的法規體系。聯邦與州分稅制刺激了地方政府管理礦業的積極性。澳大利亞管理礦產資源的中央與地方非隸屬關系及由雙方有關部長組成的礦產能源委員會,不僅充分發揮了地方政府主觀能動性,而且又使得本國礦業能夠穩步,協調發展。
⑻ 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特點
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特點
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特點品種多,貯量大,質量好,開採的礦石一半以上出口。澳大利亞有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的稱號,主要出產鋁土,煤,鐵,鎳,錳等。現在,澳大利亞依靠科學技術發展采礦業。
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有什麼特點?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的特點:
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儲量大,品質優、埋藏淺,易開采。
??澳大利亞擁有許多已證明有經濟意義的礦產資源,位列世界前六名的有:鈷、鉛、鎳、礦砂(鈦鐵礦、金紅石和鋯石)、鉭、鈾、黑煤和褐煤、銅、鑽石、黃金、鐵礦石、鋁礬土、鋰、錳礦、銀和鋅。盡管澳大利亞大陸有著悠久的礦產使用和開發歷史,但它仍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特別是一百米以下的礦藏。
澳大利亞的鐵礦主要分布在西部印度洋沿岸;煤礦主要分布在東部太平洋沿岸;鋁土礦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區。
澳大利亞的采礦業經營規模大,採用現代管理方法和機械化、自動化生產,礦產資源的開采效率和利用效率很高,而且非常注意環境保護。
澳大利亞依託豐富的礦產資源,發展了采礦業,在采礦業的基礎上,也發展了冶金業。
???澳大利亞生產的礦產品80%以上用於出口,主要銷往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
由於礦產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很大,澳大利亞也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關於地理!速度!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的分布!澳大利亞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煤炭佔澳大利亞能源產量的70%,一次能源消費量的44.1%。1983/84年度,澳大利亞煤炭出口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煤炭出口國,至今仍保持這一地位。1995/96年度,澳大利亞生產煤炭2.91億t,排名世界第6大煤炭生產國。
澳大利亞煤炭資源極其豐富,可採煤炭儲量909.4億t,佔世界可採煤炭總儲量的8.8%,其中無煙煤和煙煤可采儲量45.34Gt,次煙煤和褐煤可采儲量45.6Gt,位居美國、中國之後排世界第三位。澳大利亞煤炭儲量可供開采364年,人均可采儲量5038.2t,這兩項指標均居世界第一位。澳大利亞主要煤田有:鮑恩煤田、悉尼煤田和拉特羅布穀煤田。
澳大利亞的煤田和煤產地主要頒在東部太平洋沿岸200km范圍內的一系列盆地中。優質煉焦煤主要分布在新南威爾士州的悉尼煤田和昆士蘭州的鮑恩煤田及克拉倫斯-莫爾頓煤田。次煙煤主要分布在南澳大利亞和西澳大利亞。褐煤主要分布在維多利亞。
維多利亞州主要生產褐煤,褐煤全部用於國內發電。目前,4個礦區總計產煤6740萬t,生產的褐煤供應維多利亞州6座燃煤電站,這些電站總裝機容量為6310MW。澳大利亞硬煤發電量為20314MW,褐煤發電量為6310MW。國內煤炭產量(硬煤和褐煤)提供澳大利亞62%的發電需求。2001-2002財政年度,僅昆士蘭州硬煤總產值就達87.4億澳元。
澳大利亞煙煤資源
澳大利亞各州和北領地都有煙煤。新州和昆州擁有高質的煙煤。在澳大利亞煙煤主要用於發電,有一部分用於做焦炭以及其他工業的燃料。
據2002年評估,澳大利亞擁有再場已證明有經濟意義的煙煤資源57.5Gt,可採的煙煤資源39.7Gt。可採的煙煤資源按照現有開采能力估計可開采100年以上。煙煤資源主要集中在昆州(62%)和新州(34.2%)。據澳大利亞地球科學機構估計,約有近50%的煙煤資源可以露天開采,有36%的煙煤具有焦炭的質量。
此外,澳大利亞還擁有在場隱含(In-situinferredresources)煙煤資源84.7Gt和隱含可採的(recoverableinferredresources)煙煤資源22Mt。
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豐富有什麼的美稱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希望採納
澳大利亞的地形特點西部為高原,中部為大盆地,東部為山地山嶺高峻,形勢險要,多天然掩護的良港
[編輯本段]【地理概況】
位置:位於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廣大海域中。介於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西鄰印度洋,東臨太平洋,並與南北美洲遙遙相對。其狹義的范圍是指東部的波利尼西亞、中部的密克羅尼西亞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亞三大島群。廣義的范圍是指除上述三大島群外,還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新幾內亞島(伊里安島)等。成為亞非之間與南、北美洲之間船舶、飛機往來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供應站,又是海底電纜的交匯處,在交通和戰略上具有重要地位面積:大洋洲陸地總面積約897萬平方千米,約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地理區域:大洋洲有14個獨立國家,其餘十幾個地區尚在美、英、法等國的管轄之下。在地理上劃分為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六區。
[編輯本段]【居民概況】
人口人口2900萬。約佔世界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全洲65%的人口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各島國人口密度差異顯著。巴布亞人、澳大利亞人,塔斯馬尼亞人、毛利人、美拉尼西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和波利尼西亞人等當地居民約占總人口的20%,歐洲人後裔約佔70%以上,此外還有混血種人、印度人、華人和日本人等。土著居民為黃種人和黑種人。語言:絕大部分居民使用英語,三大島群上的當地居民分別使用美拉尼西亞語、密克羅尼西亞語和波利尼西亞語。宗教:絕大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少數信奉天主教,印度人多信印度教。
[編輯本段]【自然環境】
海岸線大陸海岸線長約19000千米。全洲除少數山地海拔超過2000米外,一般海拔在600米以下,地勢低緩。一般分為大陸和島嶼兩部分:澳大利亞大陸西部高原。海拔200米,大部分為沙漠和半沙漠,也有一些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脈;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北艾爾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6米,為大洋洲的最低點;東部山地海拔800米,山地東坡較陡,西坡緩斜。新幾內亞島、紐西蘭的北島和南島是大陸島,島上平原狹小,多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新幾內亞島上的查亞峰,海拔5029米,是大洋洲的最高點。美拉尼西亞的島嶼多屬大陸型,系大陸邊緣弧狀山脈的延續部分,各列島弧之間有深海盆和深海溝。波利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絕大部分島嶼屬珊瑚礁型,面積小,地勢低平,不少島嶼有由珊瑚礁環繞形成的礁湖,成為天然的船隻停泊地和水上飛機場。此外還有少量由海底火山噴發物質堆積而成的火山型島嶼,如夏威夷群島、帛琉群島、索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等,地形特點是山嶺高峻,形勢險要,多天然掩護的良港。水系外流區域約占總面積的48%,墨累河是外流區域中最長和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內流區域(包括無流區)約占總面積的52%,均分布在澳大利亞中部及西部地區,主要內流河均注入北艾爾湖。大洋洲的河流與其它洲比較顯得十分稀少,河流短小,水量較少,雨季暴漲,旱季有時斷流,大多不利航行,但所有河流幾乎終年不凍。大洋洲的湖泊較少,最大湖泊是澳大利亞境內的北艾爾湖,面積約8200平方千米,隨降水而變化;最深的湖泊是紐西蘭南島西南端的蒂阿瑙湖,深達276米。澳大利亞大陸多構造湖。紐西蘭除構造湖外,還有由熔岩阻塞河流而形成的堰塞湖。夏威夷島上則有火山湖。此外許多島嶼上有由珊瑚礁環繞而形成的礁湖。新喬治亞島上的礁湖是世界上的大礁湖之一,帛琉群島中的科梅科爾礁湖也很有名。眾多島嶼、群島成因各異:①大陸島:新幾內亞島(伊里安島)、紐西蘭南北兩島等。原為大陸一部分,後來由於地殼陷落或海平面上升同大陸分離,面積較大,地勢較高②火山島:海底火山噴發而成,海拔較高,地勢險峻,如夏威夷群島③珊瑚島:由珊瑚蟲的遺體堆積而成,面積不大,地勢低平,如吐瓦魯群島因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珊瑚島易被淹沒,吐瓦魯舉國遷徙至紐西蘭;因土地居住資源面臨枯竭,吐瓦魯(國家名)的經濟形勢非常困難。赤道、南北回歸線經過大洋洲,總體氣候炎熱,日界線經過,發生彎曲火山:澳大利亞東部和北部沿海島嶼是太平洋西岸火山帶的組成部分,大洋洲陸上有活火山60餘座,僅美拉尼西亞就有30餘座。夏威夷島的冒納羅亞火山海拔4170米,是大洋洲最高的活火山。著名山脈:大分水嶺是澳大利亞東部新南威爾七州以北山脈和高原的總稱,位於新南威爾士州以北與海岸線大致平行,自約克角半島至維多利亞州,綿延約3000千米,寬約160千米~320千米。它的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拔2230米,是全國的最高點。在此以西發源的河流注入卡奔塔利亞灣和印度洋,以東發源的河流注入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位於珀努盧盧國家公園里的邦格爾邦格爾山脈是西澳大利亞洲最具魅力的地質奇觀,與烏奴奴(艾雅斯巖)大堡礁等自然奇觀並列。這個山脈高出海平面578米,高出平原200~300米,被森林和草地覆蓋,還有陡峭的懸崖。從飛機上看,邦格爾邦格爾山脈交織著橘色和黑色的條紋的蜂窩狀的小山,鑲嵌在矽土和海藻覆蓋的表皮之中,在南部看整個山脈非常清晰。橫掃整個山脈,會看到一個隱藏的山川世界,被風之手不停的雕琢在岩石上。邦格爾邦格爾山脈逢雨季的時候植物和動物資源豐富,這些資源被土著人充分利用,直到80年代中期白人才知道這個地方。因此這里有很多土著藝術和土葬遺址。條紋的蜂窩狀的岩石結構,沙石懸崖和邦格爾邦格爾山脈的山頂,都是珀努盧盧國家公園里非常有名的景觀。世界遺產協會指出這里重要的土著文化遺跡有20,000年歷史。難以置信的是這些山頂、峽谷和雨季的瀑布除了詩人、科學家和土著,直到1982年才為人們所知道。那時候航拍的照片第一次被公開,廣泛流傳
澳大利亞的地形整體呈盆地狀,東部是山地(大分水嶺),西部是低矮的高原(海拔比東部低),中部是平原,地勢最低。
澳大利亞的植被特點?澳大利亞由南向北植被是森林,草原,荒漠
澳大利亞大氣候成半環狀分布,所以降水也是這樣的,因為澳大利亞東側十大分水嶺山脈,所以海洋上的溼氣不能進入,澳大利亞中部形成了維多利亞大沙漠,這當然也和副熱帶高壓有關,這是地域性和緯度性同時起作用的結果
另外,澳大利亞西部是海拔不足1000米的廣闊的低高原,中部是大面積的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良,沒有大型野生食肉動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圍欄放牧.
據統計,澳大利亞有植物12000種,其中有9000種是其他大洲所沒有的,占植物總數的75%;有鳥類50種,450種是特有的,占鳥類總數的69%.全球有袋類動物150種,南美洲只有幾種,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缺少什麼礦產資源。。樓上不懂別誤導人
澳大利亞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煤炭佔澳大利亞能源產量的70%,是世界最大煤炭出口國。
至於樓主問的缺少什麼礦產資源還真不知道。
澳大利亞的降水特點澳洲各大城市月平均溫度和降水量
Sydney
MonthAvg.HighAvg.LowAvg.Precip.
January26.0?C19.0?C12.00cm
February26.0?C19.0?C11.00cm
March25.0?C17.0?C15.00cm
April23.0?C14.0?C12.00cm
May20.0?C11.0?C9.00cm
June17.0?C8.0?C13.00cm
July17.0?C7.0?C5.00cm
August18.0?C8.0?C9.00cm
September20.0?C10.0?C6.00cm
October22.0?C13.0?C8.00cm
November24.0?C15.0?C10.00cm
December26.0?C18.0?C8.00cm
Canberra
MonthAvg.HighAvg.LowAvg.Precip.
January28.0?C13.0?C5.00cm
February27.0?C13.0?C6.00cm
March25.0?C11.0?C5.00cm
April20.0?C7.0?C5.00cm
May15.0?C3.0?C4.00cm
June12.0?C1.0?C3.00cm
July11.0?C0.0?C4.00cm
August13.0?C1.0?C5.00cm
September16.0?C3.0?C6.00cm
October19.0?C6.0?C7.00cm
November23.0?C9.0?C6.00cm
December26.0?C11.0?C5.00cm
Melbourne
MonthAvg.HighAvg.LowAvg.Precip.
January26.0?C14.0?C6.00cm
February26.0?C14.0?C4.00cm
March24.0?C13.0?C5.00cm
April20.0?C10.0?C5.00cm
May16.0?C8.0?C6.00cm
June14.0?C6.0?C3.00cm
July13.0?C5.0?C5.00cm
August14.0?C6.0?C5.00cm
September16.0?C7.0?C5.00cm
October19.0?C8.0?C5.00cm
November22.0?C10.0?C4.00cm
December24.0?C12.0?C6.00cm
Brisbane
MonthAvg.HighAvg.LowAvg.Precip.
January29.0?C21.0?C17.00cm
February29.0?C21.0?C15.00cm
March28.0?C20.0?C14.00cm
April26.0?C17.0?C10.00cm
May24.0?C14.0?C10.00cm
June21.0?C11.0?C7.00cm
July21.0?C9.0?C7.00cm
August22.0?C10.0?C5.00cm
September24.0?C13.0?C3.00cm
October26.0?C16.0?C10.00cm
November27.0?C18.0?C11.00cm
December29.0?C20.0?C13.00cm
Adelaide
MonthAvg.HighAvg.LowAvg.Precip.
January28.0?C16.0?C2.00cm
February28.0?C16.0?C2.00cm
March26.0?C14.0?C2.00cm
April22.0?C12.0?C4.00cm
May19.0?C10.0?C6.00cm
June16.0?C7.0?C5.00cm
July15.0?C7.0?C7.00cm
August16.0?C8.0?C5.00cm
September18.0?C9.0?C4.00cm
October21.0?C11.0?C4.00cm
November24.0?C13.0?C2.00cm
December26.0?C14.0?C2.00cm
Perth
MonthAvg.HighAvg.LowAvg.Precip.
January32.0?C17.0?C1.00cm
February32.0?C18.0?C1.00cm
March30.0?C16.0?C2.00cm
April25.0?C13.0?C5.00cm
May22.0?C11.0?C10.00cm
June19.0?C9.0?C17.00cm
July18.0?C8.0?C16.00cm
August18.0?C8.0?C11.00cm
September20.0?C9.0?C7.00cm
October22.0?C11.0?C5.00cm
November26.0?C13.0?C2.00cm
December29.0?C15.0?C1.00cm
⑼ 國內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概況
一、國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現狀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外發達國家在礦山地質環境研究與防治方面起步較早,20世紀70年代初已開展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系統研究,並提出了礦山環境保護及礦山復墾的方法;制定的環境保護法規也較為齊全、系統,對環境保護與防治的要求標准較高,如美、英、法、德及澳大利亞等國,他們在礦山開發設計中就有礦山環境保護的設計部分,在開采中的環境保護措施較為系統,執行也比較嚴格,對礦山生態環境恢復、土地復墾都有時空約定。它們將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付諸法的地位,制定法規,強化礦業開發與生態環境一體化進程。在礦業地質環境影響評價中,不僅在勘查階段和采礦期間,而且在閉礦階段及以後一定時期內都要預測生態環境影響。在整個礦山環境管理過程中把直接管制和經濟手段有機結合,這也是目前國際礦山環境管理的發展趨勢。
所謂直接管制,就是通過對采礦過程的管理,制定限制特定污染物的排放,或者在特定的時間和區域內採取限制某些活動的制度措施。其特徵是:對污染排放或削減進行規定,采礦公司只能按規定行事。如果違章違規,采礦公司只能接受處罰以及法律訴訟。
所謂經濟手段,就是確保經濟政策和環境政策結合並且產生經濟效益,具體包括收費、稅收、可交易許可證等形式,保證更廣泛、更有效地利用市場的力量。
如美國《露天采礦控制和復墾法》規定,要求礦山生產者在采礦許可證頒發之前,應支付履約保證金。保證金標准大致是每公頃土地為1500~4000美元。保證金種類包括現金、保證金債券、聯合儲備債券、聯邦(或州)債券、商業信用證、不動產信託證書,或由銀行、保險公司擔保,承擔責任。
加拿大在礦山環境治理和管理、整頓等方面在全球范圍內樹立了一個典範。早在20世紀,加拿大分別通過了《加拿大環境保護法案》(《the Canadi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1999》)(簡稱CEPA,1999)和《加拿大環境評估法案》(《Canadi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ct》)(簡稱CEAA),這兩個法案以系統的、全面的、法律的形式對加拿大的礦山環境評估和環境保護進行了約束。
澳大利亞政府對采礦業也制定出了一系列完善的法規體系,他們首先將礦區復墾作為獲得開採的先決條件,並根據政府頒發的《國家生態可持續發展戰略》,確立預防為主的原則。如WesterMstralia州的礦業項目環境評價程序中明確規定:在采礦或礦山建設前,礦業主都必須提交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報告。
國外礦山環境管理體系的基本制度構成如圖6-1。
其中,有以下幾點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圖6-1 國外礦山環境管理體系框架圖
(一)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方面
礦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就是在礦業項目規劃階段查明項目可能對所在地及鄰近地區的環境帶來的影響,據此提出或最大限度減輕其不利影響的措施。作為負責對礦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主管部門對提交報告書進行審查,發表評審意見,並以此作為礦山管理部門審批礦山申請的基本依據,從而達到預防或減輕環境影響的目的。礦山環境評價,是政府管理部門審批礦山申請的基本依據。
(二)礦山閉坑計劃方面
礦山閉坑計劃是礦山環境管理中的重要部分,許多國家都要求礦業項目申請者提交礦地恢復計劃,如美國煤礦開采恢復計劃、南非的環境管理計劃和加拿大安大略省「閉坑計劃」等,都將礦地恢復納入有關法規或計劃中,成為礦山環境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施政府管理的基礎。因此,礦山在提交的「閉坑計劃」報告書中,規定必須包括復墾的目標,可選擇的復墾工程和技術,閉坑後所期待的礦山狀態和影響評價,復墾的時間進度表,每一階段的耗費資金進度,以及保證金附件等。
(三)環境許可證制度方面
環境許可證制度是政府以非市場途徑對環境資源利用的直接干預的一種手段。在美國,環境許可證制度作為礦山環境保護管理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被作為礦山開發前必經的法律程序,對於末獲許可證的礦山,不得進行開發活動。環境許可證附有相應的文件及附圖,明確了礦業主在礦山環境保護和土地復墾方面的主要責任,如對建築物的布局、廢物排放、堆放地、礦山環境整治、土地復墾都有明確的要求和規定。
(四)礦山環境監督檢查制度方面
礦山環境監督檢查制度明確了礦山環境監督檢查的具體執行者,省級監督檢查員要不定期地抽查各市(州)礦產開采計劃、環保計劃和復墾計劃的執行情況;市(州)政府的礦山環境監督檢查員,要按照各自的分工,直接對管轄的煤礦和其他礦山進行監督檢查。礦山企業設有專職的環保工程師,負責礦山的環境保護工作。
(五)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方面
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是要合理要求礦業公司提交保證金,增加礦業公司主動恢復由於開採行為所帶來的環境損害,並通過保證金制度的實施,刺激礦業公司主動實現環境保護義務。每完成一個階段的任務就退還部分履約保證金,不達到法規要求,就由主管部門對許可證實行凍結,並在法律法規允許的尺度內,給予一定的時間採取補救措施,進行改正。
(六)排污許可證制度方面
排污許可證制度被稱為污染控製法的支柱,在各國環境法中被廣泛採用,在國外是一種切實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措施。在美國固定源污染排放管理政策體系中,許可證制度是核心政策手段。
(七)監督管理和執法制度方面
礦山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涉及面廣,明確監督管理部門並嚴格執法,是搞好礦山環境的根本保障,國外發達國家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已取得了較為成功的經驗。
二、國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現狀
我國采礦歷史悠久,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三礦業大國。由於觀念、法制、體制、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歷史礦山開采導致的礦山環境問題非常嚴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10年來,我國政府和人民在保護環境與發展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視。但總體來說,我國的環境保護管理起步比較晚。
1973年8月召開了《全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使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頒布,確立了礦產資源開發必須貫徹「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並重,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
1994年政府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將持續發展列為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戰略方針和基本國策。
1996年,我國正式提出將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發展的基本戰略,開始走入經濟與環境發展的新征程。
自2000年開始,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並相繼開展了一系列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工作,如「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重點礦區環境地質問題專題調查」、「全國不同類型礦產開發環境地質研究」等,以及31個省市開展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工作。與此同時,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2002年編寫了《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技術要求》(討論稿)、《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要求》(討論稿),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2年編寫了《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技術要求實施細則》、《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資料庫建設》,以及由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2003年完成的《典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方法研究》和《大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監測技術要求》。
2002年,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明確要求加強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在《「十五」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重點專項規劃》中,將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列為重點工程內容。國土資源部已經開始利用「兩權流轉資金」安排一些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
到2003年11月,由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等單位發起並舉辦了「首屆全國礦山環境保護研討會」,出版了我國首部以礦山環境地質為主題的論文專輯《西北地質(2003年增刊)》。隨著新建、擴建礦山項目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實施,以及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研究成果的不斷積累,礦山環境地質學的理論建設正在逐步豐富和不斷發展。
2007年召開了黨的十七大,大會強調了「綠色發展」的重要性,並首次在黨代會的政治報告中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新理念。
2008年3月的「兩會」上,把環境問題納入國務院的重大決策中。2008年7月國土資源部、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環境保護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共同下發了《關於加強廢棄礦井治理工作的通知》。2008年8月《礦產資源法》修訂第六稿,擬專章增加「礦山地質環境」一章,將礦山環境保護提到戰略高度。
2009年3月5日,《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出台,彌補了《礦產資源法》的立法不足,同年4月,發布實施了《全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
2010年,我國開始組織、創建「國家級綠色礦山」,推動礦山生態環境建設。
2013年12月,十三屆三中全會召開,會上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說明國家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了一個新高度。
自2001年開始,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就安排資金用於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主要解決歷史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2010年起三年內重點開展國務院確定的38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雖然取得了以上成績,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還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具體地說存在以下幾方面的突出問題:
1)政府和社會對於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的認識尚未到位。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各級政府、各企業將GDP的增長率看作衡量自己工作成績的主要指標,甚至是唯一指標。將發展經濟與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絕對化、對立化,忽視、漠視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結果造成巨大損失和嚴重後果。由於地方政府過分強調經濟效益,忽視了土地的保護和資源的合理開發,結果造成了非常嚴峻和突出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土地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植被破壞、地質災害頻發、「三廢」污染加劇等。
2)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法制體系建設仍需加強。國外一些發達國家都有專門的法律或法律體系來確保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但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這與我國的資源環境戰略以及土地復墾的形勢和任務不相適應。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環境保護法》和制定的《煤炭法》、《鐵路法》等法律中雖然都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面的相關規定,但仍有很多原則性問題無法得到解決。而且現有制度大多局限於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即單一的事後控制措施,在礦產資源開發前的規劃和采礦、冶煉中的環境保護則很少涉及。未在制度設計上走「事前預防、事中控制」的途徑,單純依靠事後的治理和問責,制度完善還需在理念上重新定位。
3)需要切實可行的措施保障礦山開采備用金的投入。在我國,由於缺乏礦山復墾保證金及廢棄礦山復墾基金,使得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資金渠道無法保持通暢。而且,對於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有關各方也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所以如何確保充足的資金來源是我們當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4)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需要在制度、機制等方面進一步創新。由計劃經濟轉變為目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做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首先要在理論上進行研究,結合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我國國情,探索出切實可行的道路。其次要在協調機制、約束機制、監督機制等方面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⑽ 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有什麼特點
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的特點:
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儲量大,品質優、埋藏淺,易開采。
澳大利亞擁有許多已證明有經濟意義的礦產資源,位列世界前六名的有:鈷、鉛、鎳、礦砂(鈦鐵礦、金紅石和鋯石)、鉭、鈾、黑煤和褐煤、銅、鑽石、黃金、鐵礦石、鋁礬土、鋰、錳礦、銀和鋅。盡管澳大利亞大陸有著悠久的礦產使用和開發歷史,但它仍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特別是一百米以下的礦藏。
澳大利亞的鐵礦主要分布在西部印度洋沿岸;煤礦主要分布在東部太平洋沿岸;鋁土礦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區。
澳大利亞的采礦業經營規模大,採用現代管理方法和機械化、自動化生產,礦產資源的開采效率和利用效率很高,而且非常注意環境保護。
澳大利亞依託豐富的礦產資源,發展了采礦業,在采礦業的基礎上,也發展了冶金業。
澳大利亞生產的礦產品80%以上用於出口,主要銷往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
由於礦產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很大,澳大利亞也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