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球上最大的獨立岩石在哪裡有多大多重
著名的艾爾斯巨石(土著語為:烏魯入)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岩體
澳大利亞中部艾爾斯巨石(Ayers Rock)又名烏盧魯巨石(Uluru Rock屬澳大利亞土著人語言),位於北領地艾麗斯泉市(Alice Springs)西南方向約340公里處,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俗稱我們人類地球上的肚臍,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億年歷史。因此每年吸引著來自澳大利亞國內外約40萬遊客前去觀賞。
甭說外國人,就是澳大利亞本土人,如果你告訴他你已游覽過艾爾斯巨石,那也會引來不少羨慕的目光。其原因主要是因路途遙遠,而且還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費用。艾爾斯巨石是澳大利亞土著人(Anangu 阿南格族)的聖山,是澳大利亞的發祥地。由於她充滿著無限神秘色彩,走進澳大利亞中部,親眼目睹這一巨石的風姿,是我到澳大利亞以來一直期盼的夢。2004年10月初,趁放長假的機會終於圓了我在澳大利亞的夢——走進中部,親眼目睹了她那奇特、多變而迷人的風姿。直至今日仍回味無窮,索性把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一行六人一早從堪培拉乘飛機出發,經阿得雷德、艾麗斯泉市換機,三起三落終於在當日下午1:30分到達了艾爾斯機場。當我們從空中第一眼鳥瞰到艾爾斯巨石時,心情萬分激動,馬上拿出數碼相機想從空中拍攝下她那壯觀景象,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無論怎麼聚焦也無法拍攝下來,頓時她就更給我們一行人增加了「聖石」的神秘色彩。
當飛機降落後,我們馬上從機場租了一輛日產尼桑牌四輪驅動吉普車,急轉直下沿著寬闊的公路朝艾爾斯巨石駛去,大約半個小時後,公路的右前方一座粉紅色的巨石在藍天、白雲、紅地、綠草的映照下突現在我們面前,瞬間那種激動的心情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等不及把車停泊到艾爾斯巨石的停車場,就急不可待地半路剎車,先遠距離地好好欣賞欣賞這一世界奇觀——艾爾斯巨石。啊!艾爾斯巨石,你太美了!太壯觀了!我們為你而來了!頓時同行的朋友們就是一通狂拍。
艾爾斯巨石基圍周長約9公里,海拔867米,距地面的高度為348米,長3000米。她位於澳大利亞大陸的正中央,孤零零地奇跡般地凸起在那荒涼無垠的平坦荒漠之中,好似一座荒涼禮贊般的、超越時空與地空間的天然豐碑。對這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巨大岩石,至今科學家仍破解不出其確鑿的出處來源,有的說是數億年前從太空上墜落下來的流星石,其三分之二沉入了地下,三分之一浮在了地面。有的則說是一億兩千萬年前與澳洲大陸一起浮出水面的深海沉積物,恐怕這個難題將成為千古之謎。
1873年一位來自南澳的測量員,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橫跨這片荒漠,正當他飢渴難耐之時,突然一座巨大的石山展現在他的面前,當時他還以為自己是因疲勞而產生的幻覺,沒想到竟是一座奇特的整體巨大岩石。因為他來自南澳,因此就以時任南澳洲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了這座大岩石。1985年澳大利亞政府正式把這座聖岩交給當地土著居民阿南格族管理,現在這里已開辟成了一座國家公園,英文名字為Uluru-Kata Tjuta Nationnal Park,這個公園現在已被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組織列入保護名單。
許多人為了攀登艾爾斯巨石而來到這里。攀登的地方只有西面一個入口,這條路線就是當年高斯攀登的路線,當年高斯赤著腳往山頂爬,磨得兩腳血泡模糊,疼痛難忍,然而當他到達頂峰時卻激動地喊道「我值了!美景報償了我。」當我們來到入口處正准備攀登時,突然看見入口處左側矗立著一塊一米見方的牌子,上邊用漢、英、法、日等語言寫著:「為了表示對土著傳統文化的尊重,請您最好不要攀登,如果您一定要攀登的話,請沿著索道攀登,一定要注意安全……」。艾爾斯巨石對當地土著人來說是一座聖岩,他們認為這里是宇宙的中心,是祖先神聖居住的地方,他們為此而頂禮膜拜,敬若神明。傳說洞內居住著彩色蛇神,因此人們定期前來朝拜。這座聖山本來是除了祭司以外,絕對不允許任何人攀登的,因此有很多土著人對旁人攀登這座聖山表示不滿。然而只是以攀登為目的而來的遊客又是當地人獲得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土著人只好默認。本想痛痛快快爬到岩峰的我,為了尊重當地土著人的風俗,即刻改變了主意。為了節省時間,乾脆先開車圍著巨石轉一圈,以示初來乍到的我們對這座聖山由衷的景仰與崇敬之情。
聽從岩峰上下來的澳大利亞朋友介紹,攀登這座巨石一般人往返需要1個半到2個小時,當然也有英雄好漢創下了上下僅用13分鍾的記錄。攀登時最好帶上一瓶水和一雙防滑手套,只要身體健康,穿著合適的鞋子都可以爬到頂峰。道路險要之處裝有鎖鏈,你可以藉助它往上爬。攀登的時間最好選擇上午,雖然風大,但是不會太熱。巨石頂峰7月份(澳大利亞的冬天)最低氣溫會達到零下5度,12月(澳大利亞的夏天)則會達到零上50度。裝有鎖鏈的地方坡度很大,一定要抓牢,否則萬一遇到狂風會被吹倒,那就會丟了性命。為了紀念攀登過程中不慎丟了性命的人,其紀念碑雕刻在攀登處右邊的岩石上。聽說站在巨石頂上可以遠眺那一望無際的荒漠,眼界十分開闊,除了遠處45公里的奧爾加斯(The Olgas),幾乎什麼都沒有,間或長些茅草和耐旱的沙漠樹木,也顯得十分渺小。我們由下往上望,深紅色的巨石上,依稀可見一條狹長的略發白色的小路,那是因遊人攀登時久的緣故而形成的。在同一條狹小的石路上人們自然分成了上下兩排縱隊緩緩有序地向上向下行走著。
除了攀登領略巨石的美景外,還可以環行散步觀看,聖岩全長9公里,走完全程一般人需要3個多小時,途中你可以觀賞巨石上雕刻著的土著民族岩石藝術和繪畫,繪畫向人們介紹著居住在巨石附近的阿南格族的傳說。途中有一座土著人進行神聖祭奠的殿堂,洞壁上保留著史前壁畫和崖刻,大多是動物的形態以及他們信仰的圖騰,雖年代已久,但仍依稀可辨,她向來訪者述說著土著人祖先的業績和神聖的故事。在這附近還有一個名為坎踞峽谷(Kantju Gorge)的小池塘,下大雨時雨水沿著岩石滑落到池塘,會形成一座十分壯觀的瀑布,美不勝收!
開著車子觀看聖山,真的是別有一番天地,我們奇跡般地發現這座聖山很會「變臉」,當你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她那千姿百態的美容。遠遠望去這塊巨岩的表面十分圓滑而光亮,像一座紅色巨型的大理石碑,碑石上似乎沒有一道裂縫和斷痕,只有無數條整齊的縱溝橫紋和大小不一形狀奇特的凹凸處,那都是歲月留下的風化與水化的痕跡。仔細觀看,有的地方像是一朵巨大的蘑菇頭;有的像是雄壯的獅身;有的像是突起高大的駝峰;有的像是連綿起伏的山巒;有的像是巨大的瀑布群;有的像是打鬧戲逗中的母子獅;有的像是浩浩盪盪的八仙過海;有的像是一張張極富性感的嘴唇,或大張或微閉,真是不勝枚舉。面對巨石你可以展開你那豐富想像的翅膀去尋覓與遐想。有一個地方非常值得介紹給大家,那就是一處最有名的「袋鼠尾巴」,這條巨大的「袋鼠尾巴」約有200多米長,緊緊依附在一座高大的石壁上,中下段還是中空的,而且很自然地一直延伸到地面,真是活靈活現,與鮮活的袋鼠尾巴別無兩樣。據說這條「袋鼠尾巴」象徵著男根,是製造生命的源頭。在殿堂「凹狀入口處」則象徵著女陰,為生命來源的出處。無論如何解釋,這條巨大雄健的「袋鼠尾巴」似乎在向人們述說著「這座聖山的的確確是屬於澳大利亞的」。
更加吸引觀光客的非變幻多端的巨石色彩莫屬了,一般來說一日之內巨石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變換出七種顏色,簡直精妙絕倫!巨石不斷變換的色彩,彷彿是一位十分愛美的千姿百態的模特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知疲倦地在更換著她的時裝。黎明前,艾爾斯巨石穿著一件巨大的黑色睡袍,安詳地躺在那廣博無垠的大地之中,一副朦朧惺忪的模樣。日出時,巨石穿上了淺紅色的外衣,一副少女出水芙蓉般的嬌媚;到了正午巨石則穿上了橙色夏裝,一副朝氣蓬勃、火辣辣的強悍;傍晚夕陽西下,巨石則又穿上了深紅或醬紫色的秋裝,一副千錘百煉如火燎原的成熟;夜幕降臨前,巨石則又穿上了黃褐色的晚禮服,一副高貴顯赫的端莊;夜幕降臨後,巨石則脫掉了所有的時裝,與大地融合在了一起,一副休閑懶散的模樣;風雨前後巨石則又披上了銀灰或近於黑色的大衣,一副深沉、寧靜、剛毅木訥的厚重。萬一遇到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山雨欲來風滿樓時,那就毫無辦法攀登巨石和觀賞她那變幻多端的色彩了,然而取而代之的則是另一番壯觀景色——你可以盡情地觀賞壯觀瀑布中的巨石。風雨中,巨石則又換上了碩大的黑色蓑衣,迎接著暴風雨的考驗,大雨過後無數條瀑布從蓑衣上急淌直下,一副千條江河歸大海的壯觀景象。偶爾風雨過後,彩虹高懸天邊,又好似給巨石鑲嵌上了一條巨型的五彩發帶。總之,很難用語言把巨石變幻多端的色彩描繪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
關於艾爾斯巨石百變顏色的原由眾說紛紜,但根據地質學家的推斷與考證,認為艾爾斯巨石主要由紅色礫石組成,其含鐵量相當高,岩石表層的氧化物隨著陽光不同角度的照射,而不斷地變化著其顏色。這種奇妙變幻的光影,給艾爾斯巨石增添了無窮的魅力與神奇。
我們雖早已從艾爾斯巨石回到了首都堪培拉,然而激動的心情猶存,盼望著下一次再次走近你——艾爾斯巨石,那時我一定再與你親密接觸,再一次親眼領略你那多姿多彩千變萬化的容顏。
B. 澳大利亞中部有――是世界上最大的獨體岩塊
澳大利亞中部有世界上最大的獨石山——艾爾斯山,在西部高原拔地而起。這塊碩大無比的岩石,高出周圍地面330米,周長約10千米。每當太陽東升或夕陽西下的時刻,在陽光的照射下,這塊巨石顯示出紫、紅、橘紅等顏色,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這巨大的岩石是幾億年前的褶皺山脈經過長期風化、侵蝕而留下來的堅硬部分。
地質運動說認為,四億五千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巨石所在的阿瑪迪斯盆地(Amadeus Basin)向上推擠形成大片岩石。由於地塊的隆起、交疊,使巨岩處於了垂直狀態。大約三億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殼運動將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經過億萬年來的風化作用,周圍的砂岩都風化瓦解了,只有這塊巨石憑著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風剝雨蝕,且整體沒有裂縫和斷隙,成為地貌學上所說的"蝕余石"。但長期的風化侵蝕,使其頂部圓滑光亮,並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寬窄不一的溝槽和淺坑。因此,每當暴雨傾盆,在巨石的各個側面上飛瀑傾瀉,蔚為壯觀。
C. 澳洲大紅岩的具體位置
你說的是red rock 嘛?NSW有一個red rock. http://maps.google.com.au/maps?hl=zh-CN&q=australia+red+rock&um=1&ie=UTF-8&split=0&sa=X&oi=geocode_result&resnum=1&ct=title還有一個景點是 the big red rock. http://www.travelblog.org/Oceania/Australia/Northern-Territory/Uluru/blog-37846.html估計你說的是景點吧?看看有用么?
D. 烏盧魯國家公園的艾爾斯巨石的具體資料
烏盧魯好像是大地之母的意思,被土著人視作聖物。這岩石特大,好像以前還有土著住在上面,朝陽下呈紅色,因為好像含鐵。國家地理系列的圖說天下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精華有敘述——不過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
都是澳大利亞的著名景觀,艾爾斯巨石據說還受過詛咒
蓋奧拉德奧(keoladeo)是印度最著名的鳥類棲息地之一,它的面積並不很大,但是卻擁有濕地、草地和樹林多種生態類型。據國家公園自己印刷的宣傳單介紹,那裡共棲息著超過370種鳥類,包括11種鷺、13種雕,6種兀鷲,16種鴨,3種鸕鶿,在這個名單中包括了黃頰麥雞、印度兀鷲、白背兀鷲等極危級別的物種,也包括了白耳鵯,灰鷓鴣、綠孔雀這樣的在印度相對容易見到而回到國內卻無法一睹芳容的鳥種。
這座位於澳大利亞北部地區和金紅色巨石是人們所稱的島山。約5億年前,澳大利亞中部一度是海洋,底部堆積著一層層軟沙,後來經地殼運動向上抬升而形成了這座島山。巨石的大部分仍在地下。
艾爾斯巨石的砂岩富含淺紅色的長石。因為其色澤會隨著一天陽光的變化而從橙色變為琥珀色,再變成深紅色,所以聞名於世。
多少年來,風和水不斷磨蝕著這座巨石。如今,它已變平的頂部高出地面348米,底部圓周約9千米。巨石表面遍布著槽溝,它們是由於沿表面向下的水流以不同的速率,侵蝕不同硬度的岩石而形成的。上圖:麥奇泉是一條小溪,它從艾爾斯巨石的側面流下。
居住在這個地區的澳大利亞土著人稱艾爾斯巨石為「烏盧魯」。對他們來說,巨石永遠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它的每一部分都有一個特別的意義。自1985年開始,艾爾斯巨石(以當時南澳大利亞總理亨利·艾爾斯爵士的名字命名)作為烏盧魯國家公園的一部分,歸還給澳大利亞土著人看管。
E. 澳大利亞有個什麼什麼山挺出名
大漠之石厄亞斯
一塊絢麗奪目的紅色巨石陡然矗立在一望無際光禿禿的、炎熱的北澳大漠之中。在陽光照耀下,這塊整體火紅的巨石又隨光線照耀的角度不同而反射出不同顏色的光芒,千變萬化,如萬星閃爍,晶瑩璀璨,神秘難言。方圓幾百公里的土著人都把這塊神秘的「天外來物」膜拜為「聖石」。
這塊大漠中的紅色巨石就是澳大利亞著名的旅遊景點——厄亞斯巨石。它在荒漠中拔地而起,高384米,周長9公里,據稱還有2/3以上埋藏在沙漠里,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單體巨石。厄亞斯巨石可謂澳大利亞第一地貌奇觀。它平地突起,無草無木,甚至沒有泥土。由於體積太大,在100多公里外就能看到它。若想拍下它的全景,要在20公里以外。
每天都有很多旅遊者、探險者從世界各地來參觀厄亞斯巨石。要爬上這塊巨石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石坡陡的地方角度高達40度,人們非得藉助固定在山石上的長長的鐵鏈才敢攀登。即使藉助鐵鏈,也要非常小心。此外,厄亞斯巨石又被稱作「會變色的大石頭」旅遊者的最大樂趣之一是伺機搶拍下它不同的顏色。在烈日照耀下,它如火通紅,陰天下雨時,它又面色鐵青。耐心的攝影家可以捕捉到它七八種「膚色」。
F. 急!!!
Australia可以參考:)~~
Australia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that made it unique. For example, it』s flora and fauna, it』s nature resources, it』s landform, it』s river systems and it』s human characteristics.
The reason why there are many physical features is because the continent was isolated from others millions of years ago.
Australia has unique plants and animals. 80% of plants there cannot be seen anywhere else around the world naturally. They』ve got wet and dry sclerophyll forests, bush lands, rainforests and so on. There are special types of animals here like the marsupials and monotremes. It』s because their predators and competitors do not exist there. Other animals like reptiles, amphibians, birds are very different there too. They all developed features that suits the Australia environment.
Australia hasn』t got a lot of water resources but there are other resources like mineral and energy which they』ve got a lot. The most important mineral exports are iron ore, bauxite and so on. Most of them can be found in the western plateau region. Energy like fuel are from swamps buried millions of years ago.
Australia has unique landform. It』s the flattest and lowest continent on the earth. The highest mountain there (Mt. Kosciusko) is 2228 meters high.
The biggest drainage basin here is the Murry-Daring drainage basin. It holds the Murry River and the Daring River and flow to the Great Australia Bright.
People in Australia are very unique as well. Australia is a multi-culture country which have people from many culture backgrounds. It has the most culture diversity in the world.
So as we can see, Australia is a very unique country with unique physical and human characteristics.
G. 澳大利亞好像有一塊叫 艾什麼的巨石 全名是什麼
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Ayers Rock),又名烏盧魯巨石(Uluru Rock屬澳大利亞土著人語言),位於澳大利亞中北部的艾麗斯泉市(Alice Springs)西南方向約340公里處。艾爾斯岩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8.5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體積雖巨,只是獨塊石頭)。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測量員橫跨這片荒漠,當他又飢又渴之際發現眼前這塊與天等高的石山,還以為是一種幻覺,難以置信。高斯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州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艾爾斯巨石俗稱為我們「人類地球上的肚臍」,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億年歷史。如今這里已辟為國家公園,每年有數十萬人從世界各地紛紛慕名前來觀賞巨石風采。
艾爾斯巨石底面呈橢圓形,形狀有些像兩端略圓的長麵包。長3.6千米,寬約2千米,高348米,基圍周長約8.8千米。岩石成分為礫石,含鐵量高,其表面因被氧化而發紅,整體呈紅色,因此又被稱作紅石。突兀在廣袤的沙漠上,艾爾斯巨石如巨獸卧地,又如飽經風霜的老人,在此雄偉地聳立了幾億年。由於地殼運動,巨石所在的阿瑪迪斯盆地(AmadeusBasin)向上推擠形成大片岩石,而大約到了3億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殼運動將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經過億萬年來的風雨滄桑,大片砂岩已被風化為沙礫,只有這塊巨石憑著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風剝雨蝕,且整體沒有裂縫和斷隙,成為地貌學上所說的「蝕余石」。但長期的風化侵蝕,使其頂部圓滑光亮,並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寬窄不一的溝槽和淺坑。因此,每當暴雨傾盆,在巨石的各個側面上飛瀑傾瀉,蔚為壯觀。
土著人稱這座石山為「烏盧魯」,意思是「見面集會的地方」。西方人稱之為「艾爾斯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1873年,一位名叫克里斯蒂·高斯的歐洲地質測量員到此勘探,意外地發現了這一世界奇跡,由於他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洲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更迷人的是,艾爾斯石彷彿是大自然中一個愛漂亮的模特,隨著早晚和天氣的改變而「換穿各種顏色的新衣」。當太陽從沙漠的邊際冉冉升起時,巨石「披上淺紅色的盛裝」,鮮艷奪目、壯麗無比;到中午,則「穿上橙色的外衣」;當夕陽西下時,巨石則奼紫嫣紅,在蔚藍的天空下猶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燒;至夜幕降臨時,它又匆匆「換」上黃褐色的「夜禮服」,風姿綽約地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
關於艾爾斯石變色的緣由眾說紛紜,而地質學家認為,這與它的成分有關。艾爾斯石實際上是岩性堅硬、結構緻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一天陽光的不同角度照射下,就會不斷地改變顏色。因此,艾爾斯石被稱為「五彩獨石山」而平添了無限的神奇。
雨中的艾爾斯石氣象萬千,飛沙走石、暴雨狂飆的景象甚為壯觀。待到風過雨停,石上又瀑布奔流、水汽迷濛,又好似一位披著銀色面紗的少女;向陽一面的幾道若隱若現的彩虹,有如頭上的光環,顯得溫柔多姿。雨水在岩隙里形成了許多水坑,而流到地上的雨水,澆灌周圍的藍灰檀香木、紅按樹、金合歡叢以及沙漠橡樹、沙丘草等植物,使艾爾斯石突顯勃勃生機。
H. 澳大利亞大洋洲 烏盧魯國家公園的艾爾斯巨石 主要內容
澳大利亞艾爾斯岩石(Ayers Rock)(經度131.036緯度-25.348),又名烏魯魯巨石。艾爾斯岩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9.4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體積雖巨,只是獨塊石頭)。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
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是國際公認的世界遺產地區。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定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1987年首次被列入世界遺產,其地理構造,罕見的動植物和超乎尋常的自然美景得到充分肯定。1994年,它又被列為文化遺產,烏魯魯傳統主人阿南古人的傳統價值體系得到了肯定。阿南古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族群之一。
I. 澳大利亞很美的座山,好像堆起來的一樣,岩石紅色的,忘記叫什麼名字了,誰知道啊
澳洲艾爾斯岩(艾爾斯岩),和Mingwululu岩(烏魯魯岩是澳大利亞土著語言),約340公里澳大利亞中北部,愛麗斯泉(愛麗斯泉)在西南方向。艾爾斯岩高348米,長3000米,約8.5公里的基礎周長周長,從西到東的方面和狹窄是世界上最大的全岩(體積龐大,石頭只是一個單一的塊)。它氣勢雄峻,猶如永恆的自然紀念碑,上面高聳的廣袤的原野,在燦爛的陽光照耀散發出的魅力。 1873年,一個名為跨越這個沙漠威廉·克里斯蒂高斯測量師的人,又飢又渴,當他被發現在這個場合和石山全日高位前,還以為是一種幻覺相信。高斯來自南澳大利亞州,南澳州總理亨利被任命為這個艾爾斯岩小山。我們俗稱的艾爾斯岩,「人類在地球上的肚臍」,號稱「七天下奇觀」之一,距今已有4-6億年的歷史。今天,它已被指定為國家公園,有幾十人從世界各地來到這里每年都來觀看搖滾風格。
艾爾斯岩底面是橢圓形有點像一個略圓的長麵包兩端。長度3.6公里,2公里,距離高348米,為約8.8公里的基地周圍圍的寬度。岩礫石,含鐵量高的組成,表面發紅,紅的整體,所以也叫紅石氧化。高聳在廣袤的沙漠,艾爾斯巨石如巨獸卧,如果飽經風霜的老人,站在這宏偉的地方幾億年。由於地殼運動,巨石所在的阿瑪迪斯盆地(AmadeusBasin)推高了一塊大岩石的形成,以及大約300萬年前,又一次地殼運動的魔力將推出這個巨大的岩石山大海。經過億萬年的風雨滄桑,已經被風化的砂岩大礫石,只有一塊石頭以其獨特的硬度經得起風雨侵蝕剝離,並整體無裂紋和破損,缺口,成為所謂的地貌學「蝕余岩,「但長期風化,使頂部的圓滑光亮,並在形成周圍峭壁寬的數目從頂部到溝槽和淺基坑底部。因此,每當暴雨傾盆,在巨石瀑布的每一側澆築壯觀。
這石山土著人稱為「烏魯魯」,意思是「聚會場所見面。」西方人稱之為「艾爾斯岩」,其名稱可以追溯到1873年,一個名為克里斯蒂高斯這種探索歐洲地質測量師,無意中發現了世界的奇跡,因為他從南澳大利亞州,南澳大利亞州來了,所以當時的總理名為亨利Ayers Rock Hill的這一點。更迷人的是,艾爾斯岩石就像是一個愛自然美麗的模型,以早晚和天氣的變化,「新衣改變成各種各樣的顏色。」當太陽從沙漠邊緣升起,巨石「放輕紅裝」,色彩斑斕,華麗無比;直到中午,然後「穿上橙色的外衣」;當夕陽西下,巨石是豐富多彩的,在藍天下如火如荼的燃燒;直到夜幕降臨,它也匆匆「為」棕褐色「晚禮服」婉約回到地球母親的懷抱。
引起變色的艾爾斯岩的意見,但地質學家認為,這是關繫到其組成。艾爾斯岩石實際上是一個岩石堅硬,緻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陽光下在一天中的不同角度的結構,它會不斷改變顏色。因此,艾爾斯石被稱為「五彩獨石山」和添加無限的魔力。
雨艾爾斯岩壯觀,飛沙走石,颶風的風暴場面非常壯觀。直到風過雨停了,石頭和嘩嘩的瀑布,水氣霧氣,像披著銀色面紗的女孩;彩虹若隱若現的幾個,像環的頭,向陽一面是溫柔的場景。燕西在雨中許多水坑的形成,到在下雨,澆灌藍灰色周圍紫檀,紅桉樹,相思樹和沙漠橡樹叢,沙丘草等植物,突出了活力艾爾斯岩石地面。
J. 澳大利亞沙漠中那塊有名的石頭叫什麼名字
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Ayers Rock),又名烏盧魯巨石(Uluru Rock屬澳大利亞土著人語言),位於澳大利亞中北部的艾麗斯泉市(Alice Springs)西南方向約340公里處。艾爾斯岩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8.5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體積雖巨,只是獨塊石頭)。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測量員橫跨這片荒漠,當他又飢又渴之際發現眼前這塊與天等高的石山,還以為是一種幻覺,難以置信。高斯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州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艾爾斯巨石俗稱為我們「人類地球上的肚臍」,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億年歷史。如今這里已辟為國家公園,每年有數十萬人從世界各地紛紛慕名前來觀賞巨石風采。
艾爾斯巨石底面呈橢圓形,形狀有些像兩端略圓的長麵包。長3.6千米,寬約2千米,高348米,基圍周長約8.8千米。岩石成分為礫石,含鐵量高,其表面因被氧化而發紅,整體呈紅色,因此又被稱作紅石。突兀在廣袤的沙漠上,艾爾斯巨石如巨獸卧地,又如飽經風霜的老人,在此雄偉地聳立了幾億年。由於地殼運動,巨石所在的阿瑪迪斯盆地(AmadeusBasin)向上推擠形成大片岩石,而大約到了3億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殼運動將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經過億萬年來的風雨滄桑,大片砂岩已被風化為沙礫,只有這塊巨石憑著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風剝雨蝕,且整體沒有裂縫和斷隙,成為地貌學上所說的「蝕余石」。但長期的風化侵蝕,使其頂部圓滑光亮,並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寬窄不一的溝槽和淺坑。因此,每當暴雨傾盆,在巨石的各個側面上飛瀑傾瀉,蔚為壯觀。
土著人稱這座石山為「烏盧魯」,意思是「見面集會的地方」。西方人稱之為「艾爾斯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1873年,一位名叫克里斯蒂·高斯的歐洲地質測量員到此勘探,意外地發現了這一世界奇跡,由於他來自南澳洲,故以當時南澳洲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更迷人的是,艾爾斯石彷彿是大自然中一個愛漂亮的模特,隨著早晚和天氣的改變而「換穿各種顏色的新衣」。當太陽從沙漠的邊際冉冉升起時,巨石「披上淺紅色的盛裝」,鮮艷奪目、壯麗無比;到中午,則「穿上橙色的外衣」;當夕陽西下時,巨石則奼紫嫣紅,在蔚藍的天空下猶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燒;至夜幕降臨時,它又匆匆「換」上黃褐色的「夜禮服」,風姿綽約地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
關於艾爾斯石變色的緣由眾說紛紜,而地質學家認為,這與它的成分有關。艾爾斯石實際上是岩性堅硬、結構緻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一天陽光的不同角度照射下,就會不斷地改變顏色。因此,艾爾斯石被稱為「五彩獨石山」而平添了無限的神奇。
雨中的艾爾斯石氣象萬千,飛沙走石、暴雨狂飆的景象甚為壯觀。待到風過雨停,石上又瀑布奔流、水汽迷濛,又好似一位披著銀色面紗的少女;向陽一面的幾道若隱若現的彩虹,有如頭上的光環,顯得溫柔多姿。雨水在岩隙里形成了許多水坑,而流到地上的雨水,澆灌周圍的藍灰檀香木、紅按樹、金合歡叢以及沙漠橡樹、沙丘草等植物,使艾爾斯石突顯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