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澳大利亞12金剛是哪十二種動物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36735052047723澳洲,世界最大的島嶼和最小的大陸,既有美麗的潛水天堂,也有貧瘠的內陸沙漠,可愛的考拉熊和袋鼠,似乎讓人們覺得這是個動物的天堂。然而無論在哪裡,致命的殺手卻都無所不在。在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中,在殘酷的生存環境中,這些動物中的精英都磨練出其獨有的策略和各自的捕獵高招。它們這一系列變換多端的防禦和生存本領,都來自於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比如可以變換顏色瞞天過海的劇毒章魚,布下天羅地網的毒蜘蛛,用自己身體做誘餌的棘蛇,等等。使它們在動物界中脫穎而出,成為澳洲最毒最致命的動物十二金剛。
http://you.video.sina.com.cn/a/2090786-1313444507.html01:有20根毒魚叉的雞心螺 07:劇毒虎蛇攻擊猛如老虎
02:石頭魚有12根劇毒脊刺 08:南部棘蛇六小時殺死人
03:箱水母劇毒如外星生物 09:太攀蛇陸生毒蛇排第一
04:藍環章魚比氫化物還毒 10:東部擬眼鏡蛇傷人最多
05:兇殘可怕的澳洲鹹水鱷 11:海洋猛獸兇殘的大白鯊
06:恐怖劇毒的漏斗網蜘蛛 12:兇殘鯊魚攻擊沖浪男子
2. 世界上最兇猛的動物是什麼
世界上最兇猛動物是袋獅,比獅子更具殺傷力。
咬傷力幾乎與體型相當於它們3倍的現代獅子相同———
在弱肉強食的生物圈,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兇猛,哺乳動物家族尤其如此。在人們認為的最殘忍的動物中,既有「百獸之王」老虎,也有殘暴成性的非洲獅,速度超群的美洲豹,還有「陰謀家」蒙古狼。甚至連很多犬類動物都兇狠無比。但是,它們都算不上哺乳動物家族中最兇猛的角色。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哺乳動物中下口最狠、咬勁兒最大的是澳大利亞的有袋食肉動物———袋獅。
科學家近來在澳大利亞進行了一系列關於當地有袋動物的分析,並有了重大發現。這次研究涉獵的范圍非常廣泛,既有現存的有袋動物,也有遠古動物的化石,科學家想搞清楚的是,這些有袋食肉動物咬傷力究竟有多大?
科學家發現,澳大利亞已滅絕的袋獅比獅子更具殺傷力。
澳洲大陸的環境與南美洲和北美洲的環境相似,這些地方都曾是劍齒貓科動物的天堂。研究人員對39種現存和已滅絕動物的頭骨進行了分析,並計算出了它們各自犬齒咬下去產生的力量系數,以此來推測食肉哺乳動物的犬牙所能產生的咬傷力。
研究人員將每種動物的咬傷力與動物的身體體積進行對照,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在哺乳動物中,最兇猛的動物不是人們一直認為的獅子、老虎或狼,塔斯馬尼亞州的食肉有袋動物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具殺傷力的動物。
除此之外,在研究了已經滅絕的食肉動物化石後,研究人員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他們指出,袋獅的咬勁兒最大,只不過這種200多磅重的龐然大物最後一次出現在澳洲已經是3萬年前的事了。
但研究小組補充說,雖然澳洲食肉動物中的霸主已經滅絕,人們只能憑借科學的計算來推測它們的兇猛程度,但袋獅的一些近親並未滅絕,人們從這些動物身上仍然可以看到袋獅的影子。
袋獅的咬傷力與體型是其3倍的獅子相當。
科學家在科學雜志《皇家學會報告》上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古生物學者兼哺乳動物專家斯蒂芬·伍洛伊領導了此項研究。他說:「塔斯馬尼亞這種兇殘野獸的食肉能力經常被低估,一頭6公斤(13磅)重的袋獅可以咬死一隻30公斤(66磅)重的袋熊!」
該項研究同時表明,這些生活在大約3萬年前澳洲的食肉有袋動物的咬傷力幾乎與體型相當於它們3倍的現代獅子相同。伍洛伊說:「一頭平均重量在100公斤(220磅)左右的袋獅的咬傷力接近一頭大約250公斤(550磅)重的現存最大獅子的咬傷力。」
3. 世界上咬力最強的動物
世界上咬力最強的動物袋獅袋獾 咬力最強的動物 袋獅袋獾名列榜首 國際在線消息:一項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所有哺乳動物中,最兇殘的不是人們通常所能想到的獅子、老虎或者狼,而是食肉的有袋類動物,如生活在澳大利亞的袋獾和已經滅絕的袋獅。 評選最「兇殘」動物 袋獅重返人們視野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日前報道,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對眾多的食肉性哺乳動物的咬力(bite force)進行了評估。他們發現,俗稱「塔斯馬尼亞惡魔」的食肉性有袋類動物——袋獾才是現存的世界上最強大的獵食者。 通過研究動物的頭骨化石,科學家在已經滅絕的食肉哺乳動物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結論。他們發現已經滅絕的袋獅 (Thylacoleo,marsupial lions)與袋獾比較起來,其兇猛程度更勝一籌,是所有食肉哺乳動物中咬力最強的。這種體重達200多磅(約100多公斤)的生物最後一次在澳大利亞大陸上漫步已經是大約3萬年前的事情了。 研究小組表示,這些「有著不安性格的食肉動物」曾經是澳大利亞大陸上占統治地位的頂級掠食者,在到處充斥著馬刀齒貓(saber-toothed cat)的北美州和南美州,它們也占據著類似的小生態環境。 有袋類食肉哺乳動物的攻擊力不可輕視 研究小組的成員們分析了39種現存的和已經滅絕的哺乳動物的頭骨,並計算出它們的犬齒所發出的咬力。隨後根據估測體重對每種動物的咬力進行了調整,以便得出一個可以在不同種類的動物之間進行對比的相對值。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古生物學者,同時也是哺乳動物研究專家的斯蒂芬·羅(Stephen Wroe),是這個研究項目的負責人。他說:「袋獾的食肉能力通常被人們輕視或低估。而一隻6公斤重的袋獾足可以殺死一隻30公斤重的袋熊。」 同樣地,研究結果還顯示,這些有袋的食肉動物在大約3萬年以前就已經漫步在澳大利亞的土地上了,那時它們撕咬獵物的能力就差不多已經和現在的獅子一樣強大了。斯蒂芬說:「一隻袋獅的平均體重為100公斤,而它所產生的咬力卻可以與現存的體形最大的獅子(大約250公斤)撕咬獵物的能力相媲美。」 報道說,研究人員已經於上周在英國皇家學會的學報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腦容量越小撕咬獵物的能力就越強大? 在胎盤類哺乳動物(幼體在母親子宮里發育成長的哺乳動物)中也有一些長有利齒的超級殺手存在,這其中包括非洲獵犬、美洲虎和雲豹。這胎盤類哺乳動物中,已經滅絕的恐狼(Dire Wolf,體形比較大,與現代狼具有親緣關系)相對於它的體形來說,咬力最為強勁有力。這種古狼與現代的灰狼相比,具有相對寬而短的頭部,腦殼較小,同時它的牙齒也更大,身體更為健壯結實。 斯蒂芬和他的同事注意到,在已經滅絕的袋獅身上也有相似的適應當時環境的特徵。以前的研究曾顯示,在食肉哺乳動物中擴張的腦容量使容納下頜肌肉的空間變得窄小。這是不是意味著,腦部越小的哺乳動物其咬力就越強大呢?對此,斯蒂芬表示:「這種特徵具有普遍性,我們的發現也說明了這一點。但是在我們下結論之前,仍然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完成。」 斯蒂芬表示,食肉類胎盤哺乳動物的腦容量平均是有袋類哺乳動物的2.5倍。這或許能夠幫助人們解釋,為什麼許多有袋類食肉動物在研究過程中被發現具有相對來說非常強大的撕咬獵物的能力了。 袋獅這種動物首先是由英國著名的化石學家理查德·歐文在1859年描繪給世人的。歐文相信,他的最新發現向人們描繪了最兇殘同時也最具破壞性的食肉獸類。而目前更多的工作則是由斯蒂芬和其他澳大利亞科學家們在研究化石證據的基礎上進行的。 袋獅的相關知識: 袋獅屬於雙門齒目;袋獅科,生活在上新世—更新世的澳大利亞。袋獅是澳大利亞有袋類動物已滅絕成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同時它也是澳洲歷史上最大型的肉食性哺乳動物。(國際在線獨家資訊 王高山) 推薦閱讀 科學家欲破解"塔斯馬尼亞惡魔"的死亡之謎 國際在線消息: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的野生動物官員們就陸續接到一些不同尋常的報告,這些報告顯示,一些被稱之為「塔斯馬尼亞惡魔」的有袋動物——袋獾的面部都出現了嚴重潰爛的傷口,更有許多袋獾因為患上了這種奇怪的面部腫瘤病而死亡。 「塔斯馬尼亞惡魔」遭遇真正的「魔鬼」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網站3月29日報道,袋獾是全世界體型最大的肉食性有袋哺乳動物,同時也是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特有的生物種類。袋獾以它那獨特的嚎叫聲和暴躁的脾氣著稱於世,塔斯馬尼亞最早的居民因為被夜晚遠處傳來的袋獾可怕的尖叫聲嚇壞了,因此稱它們為「塔斯馬尼亞的惡魔」。 但是,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塔斯馬尼亞惡魔」卻遭遇到了真正的「魔鬼」。一些最初的調查結果顯示,有數萬只的袋獾因為感染上了一種名為「袋獾面部腫瘤」(Devil Facial Tumor Disease)的疾病而死亡。 艾里斯泰爾·斯科特是塔斯馬尼亞農業部門一個袋獾研究項目的負責人。他介紹說,初步的研究顯示,這種奇怪的面部腫瘤疾病正在塔斯馬尼亞東部迅速蔓延。他說:「監控結果顯示,這種奇怪的疾病已經遍及了塔斯馬尼亞州65%的地區。在這種疾病出現之前,袋獾最多時的數量約達到13 萬至15萬只。而現在,已經有大約7.5萬只袋獾因為患上這種疾病而死亡,這對塔斯馬尼亞地區袋獾的整體數量無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得了這種怪病之後,袋獾會首先在嘴部周圍出現毒瘤,然後腫瘤會慢慢擴散至頸部,有時候還會出現在身體的其它部位。成年袋獾較之幼年袋獾更容易患上這種疾病。同時,因為腫瘤會干擾到袋獾的進食,所以生病的袋獾通常會變得非常衰弱,這個時候,雌性的成年袋獾就很容易喪失它們的幼仔。在潰爛的傷口出現後,袋獾會在6個月之內死亡。在塔斯馬尼亞的某些地區,所有的袋獾會在短短18個月內喪命於這種可怕的疾病。 科學家試圖破解這種神秘的疾病 目前,一個專門的袋獾實驗室已經在塔斯馬尼亞的北部城鎮朗塞斯頓建立起來。科學家們希望在實驗室中能找到這種神秘疾病的起因以及它不為人知的傳播方式。現在科學家們是基於「這種疾病是靠身體接觸傳播」的假設進行研究工作的。斯科特說,在動物界中,以前惟一有過記載的一次是一種通過交配傳播的犬類惡性腫瘤,而這也是他們在研究工作中所涉及到的惟一一種疾病。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分析這種疾病的染色體結構,並已識別出它的染色體組型。 研究者表示,他們已經能夠在實驗室里培養這種腫瘤細胞,並能對它進行測試。對這種疾病作出正確的診斷並最終能研製出相關的疫苗是這個科研小組的主要目的。目前,研究者正致力於了解關於這種疾病的更多知識。塔斯馬尼亞政府也在努力地採取一些措施,希望能阻止這種疾病進一步蔓延。 為了阻止這種疾病的快速傳播,一道防護線正在塔斯馬尼亞北部地區建立起來,現在塔斯馬尼亞北部地區是至今為止還沒有受這種可怕疾病影響的地區。同時,塔斯馬尼亞政府也在考慮是否將袋獾這種動物作為瀕危物種列入澳大利亞的《瀕危物種法》。這一舉措將使袋獾受到人們的保護,從而免受其它危險因素(如因為水質污染或土地開發而使其棲息地遭到破壞等)的干擾。同時,這也要求當地政府起草一份關於袋獾種群恢復的計劃書,這份計劃書應該著重於控制已經發生的疾病,並同時防止它傳播給更多的動物。 對此,斯科特表示,這種疾病「已經給野生的袋獾種群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但科學家們相信,在眼下這段時期內,袋獾還不會從塔斯馬尼亞的棲息地滅絕。 目前,塔斯馬尼亞島上袋獾面臨的窘困局面也驚動了澳大利亞大陸的相關人士。澳大利亞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和一些動物園也聯合起來,開始就有關事宜進行討論。如果塔斯馬尼亞島上野生袋獾的生存情況繼續惡化,那麼圈養的袋獾會被人們送到澳洲大陸。目前,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上共生活著大約150隻圈養的袋獾。 相關:袋獾屬袋鼬科有袋動物,是袋鼬科現存體形最大的成員,繼袋狼滅絕後成為現存體型最大的食肉有袋類。袋獾的食物包括鼠類、蜥蜴、和兔子等,另外它也喜食其它動物的屍體。 ?
4. 世界上最兇猛動物是袋獅,比獅子更具殺傷力。
拉丁文學名 Thylacoleo carnifex 體長 1.8米
體重 190-300公斤 食性 肉食 時代 第三紀-第四紀(上新世—更新世) 分布 澳大利亞 分類 有袋目 袋獅科
編輯本段簡介
所處的時代是從上新世至更新世,分布在澳大利亞,是澳大利亞有袋類已絕種動 袋獅骨骼
物成員中最引人注目之一類,也是該處最大的食肉動物。這動物在許多方面與獅一樣,它與現存的結指獸科或結指獸的關系很密切,而這一類動物現在是由從小到中等大小均有的生活於樹上的食草動物組成。短而寬的頭顱上長有巨大的成對的前門齒,這門牙似乎起著真正食肉動物犬牙的作用,還長有厚實而長的、刀狀的具剪切作用的裂齒,用來撕咬動物的組織。腦殼很小。但是和其它的肉食有袋類關系較遠而屬於以植食性為主的袋貂總科,其結構也與其它的肉食動物有一定差別。袋獅的主要獵物可能是當時同屬於袋貂總科的大型植食性動物。 現代袋鼠的祖先——原袋鼠——可長到3米。其他植食性動物包括2.4米長的袋貘和更大的雙門齒獸,以及巨型短面袋鼠和平面袋鼠。雙門齒獸是所有植食性有袋類中最大的,有犀牛那麼大。它用大爪子從地上挖出灌木來吃。植食性動物是一種像獅子一樣的有袋類捕食者——袋獅——的獵物。 一般認為袋獅更多是在森林地帶活動的,而不是在草原或灌木林中。 通過對化石的研究,科學家們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史前食肉猛獸中最強的咬力來自-----袋獅。這些直到30,000年前還漫遊在澳洲大陸的猛獸,體重達200多磅。研究報告顯示,這類「超級食肉動物」曾經是澳洲大陸上占絕對優勢的掠食者,正如各類劍齒貓科動物在北美或南美大陸上的地位一樣。研究人員分析了39類滅絕和倖存肉食哺乳動物的犬齒,且考慮到動物撕咬力量和其身體大小的相對關系。並於將他們的研究結果刊登於上星期出版的倫敦皇家自然科學雜志。
編輯本段描述
袋獅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肉食性動物,且是最大的肉食性有袋類。它可能在森林、林地 袋獅
、灌叢帶及河谷等地進行獵食。袋獅的最近親是草食性的袋熊及樹熊。它是所有現存及已滅絕
的哺乳動物中,咬勁最強的,重100公斤的袋獅一咬可以比每一頭重250公斤的獅子。[1]它會獵食像雙門齒獸及巨型短面袋鼠等大型動物。它是有袋類中專門的獵食者[2],它的前肢極度強壯,有可收縮的爪,這都是有袋類中未曾有過的。它有鋒利的裂齒及強壯的顎肌,可以從獵物撕開一大片的肉。這些特徵綜合起來估計它有可能會攀樹,並保存獵物的腐肉。袋獅肩高75厘米,長1.5米。它們平均重101-130公斤,個別的可重達124-160公斤。[3]它們的體型差不多像雌獅及小型老虎。
編輯本段研究
Stephen Wroe-----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古生物及動物學家,領導了此次研究。他說:「現在袋獾的獵食能力往往被大眾低估,事實上一頭不超過6公斤的袋獾能殺死30公斤重的袋熊」。同樣地理由使我們相信,30,000 年前漫步於澳洲大陸的袋獅,其可怕的撕咬能力是現存的、身體大小一樣的非洲獅的三倍。Wroe認為:「一隻袋獅的體重平均約為100公斤左右,而其咬噬力幾乎可以接近250公斤重的現代非洲獅,而那幾乎是現存非洲雄獅的最大尺寸了」。 Wroe和他的同事注意到類似的結構在澳洲袋獅的身上也有反映,早先的研究曾顯示,哺乳動物中的掠食者中發達的大腦容積能為下顎肌肉留有餘地,所以袋獅、恐狼等具有較小的腦量似乎也暗示了 袋獅骨骼化石
它們具有更強大的咬噬力量。Wroe對此評論說,「這已經是我們研究得出的一個理論,但在我們能確定以前,還需要做相當多的工作」。 現代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有胎盤類食肉哺乳動物的腦量是同等體型有袋類食肉動物的兩倍半,這可能能夠解釋為什麼有一些有袋類食肉猛獸的強大咬力。而進一步考慮到體重的因素,袋獅的力量就更加令那些研究它的學者們感到可怕了。 早在1859年,袋獅化石就已經被著名的化石專家理查德·歐文詳細描述過。研究過恐龍的歐文是這樣描述他的新發現的,「兇猛且帶有極大破壞性的食肉猛獸」。但其後的學者們卻有意降低了袋獅在更新世澳洲食物鏈上的位置,部分原因是因為袋獅缺乏發達的犬齒及其祖先是植食性動物。 近年來,隨著Wroe和其他澳洲科學家們的努力,有關袋獅化石的發現越來越多,這些信息都在幫助我們了解這個澳洲頂級掠食者的真相。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學者:Marcelo Sánchez-Villagra 對此認為:「至今業界仍有關於袋獅如何生活的爭論,最近澳洲學者的研究結果,似乎又回到了理查德·歐文最初對袋獅生活習性的意見,即袋獅仍舊是更新世澳洲頂級掠食者」。
5. 澳大利亞一藍鯨誤入繁殖地被75隻虎鯨吃掉,為何虎鯨如此兇猛
澳大利亞一藍鯨誤入繁殖地被75隻虎鯨吃掉,虎鯨如此兇猛的原因如下:
第一:虎鯨是出於對自己孩子的保護正常情況下,虎鯨也不會這么兇殘,這只藍鯨因為誤入了藍鯨的繁殖地,這里有很多虎鯨寶寶,身為媽媽自然是要防止自己的孩子被傷害的。當有藍鯨進入到了虎鯨的繁殖地,所有的虎鯨都會變得謹慎起來,擔心藍鯨會是要來傷害自己的孩子,所以說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虎鯨就會變得格外的兇殘。
有的虎鯨就是阻止藍鯨呼吸,有的虎鯨就是防止藍鯨逃跑,有的虎鯨就是不斷地攻擊藍鯨,因此虎鯨才會把比自己體型大得多的藍鯨也制服。這也是虎鯨最可怕的地方,畢竟單打獨斗可能虎鯨不是藍鯨的對手,但是奈何虎鯨的兄弟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