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澳大利亞文化是怎樣的
澳洲文化在歐洲移民進入澳洲之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有的文化逐漸消失,要說出原來的澳洲文化,只有靠人們的想像和猜測。現在澳洲的文化主要是歐洲文化的延續和變化,後來又受到美國文化的巨大影響
傳統上,由於澳洲人在開國以來的移民組合,強化了他們對權貴的不信任。所以直到現在為止,澳洲人仍然堅信他們的社會是一個平等主義的社會。這個價值觀與信念分別在尤里卡柵欄事件和綠林好漢的事跡中反映出來。直到今天, 這個價值觀與信念仍然在高大罌粟花綜合症中充份表現出來。
關於到底有沒有澳洲文化,澳洲人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澳洲沒有什麼獨特的文化,到處都是外國的圖書、音樂、繪畫、以及影視作品,而本土的作品只不過是這些外來文化的模仿和衍生,畢竟澳洲文化(現代的)的歷史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澳洲人對於英國的態度是相當復雜的,很多人面對英國甚至其他歐洲國家會有文化上的自卑感,覺得凡是歐洲的東西都比澳洲本地的東西好。不過隨著澳洲於世界其他國家的接觸增加,這種意識逐漸淡化了。
『貳』 關於澳大利亞的一些資料
澳大利亞一詞,意即「南方大陸」,歐洲人在17世紀初葉發現這塊大陸時,誤以為這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故取名「澳大利亞」,australia 即由拉丁文 terra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變化而來。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旗地為深藍色,左上方是紅、白「米」字,「米」字下面為一顆較大的白色七角星。旗地右邊為五顆白色的星,其中一顆小星為五角,其餘均為七角。澳大利亞為英聯邦成員國,英國女王為澳大利亞的國家元首。國旗的左上角為英國國旗圖案,表明澳大利亞與英國的傳統關系。一顆最大的七角星象徵組成澳大利亞聯邦的六個州和聯邦區(北部地區和首都直轄區)。五顆小星代表南十字星座(是南天小星座之一,星座雖小,但明亮的星很多)。為「南方大陸」之意,表明該國處於南半球。
國徽:澳大利亞國徽左邊是一袋鼠,右邊是一隻鴯鶓,這兩種動物均為澳大利亞所特有,是國家的標志,民族的象徵,中間是一個盾,盾面上有六組圖案分別象徵這個國家的六個州。紅色的聖喬治十字形(十字上有一隻獅子、四顆星),象徵新南威爾士州;王冠下的南十字形星座代表維多利亞州;藍色的馬爾他十字形代表昆士蘭州;伯勞鳥代表南澳大利亞州;黑天鵝象徵西澳大利亞州;紅色獅子象徵塔斯馬尼亞州。盾形上方為一枚象徵英聯邦國家的七角星。周圍飾以澳國花金合歡,底部的綬帶上用英文寫著「澳大利亞」。
國慶日:1月26日(1788年)
國花:金合歡
國樹:桉樹
國鳥:琴鳥。它貌似野雞,常在陸地行走。雄鳥有一條華美無比的琴形尾,並以尾羽開屏的壯觀而聞名。琴鳥的尾羽與希臘的一種七弦琴極為相似,因故得名。它不僅美麗動人,還能模仿其它動物的叫聲,聲音十分宛轉動聽。
國家政要:總督霍林沃斯(Hollingworth) ,2001年6月就任;總理霍華德(Howard) ,1996年3月任職;聯邦議會眾議長安德魯 (Andrew),1998年10月任職;參議長卡爾弗特 (Calvert)。
自然地理: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北臨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與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東北隔珊瑚海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毗鄰,西瀕印度洋,東、南臨塔斯曼海。澳大利亞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等島嶼組成,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佔大洋洲的絕大部分。海岸線長36735公里。雖四面環水,沙漠和半沙漠卻佔全國面積的35%。森林面積為1.56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0%。全國分為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3個地區。全國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撥2230米,最長河流墨爾本河長3490里。中部的埃爾湖是澳大利亞的最低點,湖面低於海平面12米。在東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北部屬熱帶,大部分屬溫帶。年平均氣溫北部27℃,南部14℃,內陸地區乾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東部山區500—1200毫米。
人口: 1920萬(2000年6月),其中74. 2%是英國及愛爾蘭後裔;亞裔佔4. 9%(其中華人、華僑約45萬人);土著居民佔2%,約37. 5萬人。通用英語。居民中有70. 3%信奉基督教,信奉其他宗教的佔3. 4%,少數信奉猶太教、伊斯蘭教和佛教。非宗教人口佔25. 1%。
首都:堪培拉(Canberra) ,人口約31萬(2000年6月),年平均溫度20℃。
行政區劃: 澳大利亞全國分為6個州和兩個地區。各州有自己的議會、政府、州督和州總理。6個州是: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昆士蘭、南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兩個地區是:北部地方、首都直轄區。
簡史:澳大利亞原為土著人居住地區。17世紀初,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人抵達這里。1770年英國庫克船長率船隊抵澳東海岸,宣布它為英殖民地。1788年英航海家菲利普率首批移民1030人(包括流放犯736人)在悉尼附近定居。這里一度成為英國的罪犯流放地,其後自由民紛紛移居至此。19世紀末,英國先後建立了6個殖民區。1900年7月英議會通過《澳大利亞聯邦憲法》,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地改為州,組成澳大利亞聯邦,成為英國的自治領。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1931年澳大利亞獲內政、外交、自主權,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
政治:澳大利亞的國家元首為英國女王,女王由總督代表。總督由總理提名,由女王任命。在聯邦行政會議的咨詢下執掌聯邦政府的行政權。聯邦議會是澳的最高立法機構,由女王和參、眾兩院組成。1992年12月17日,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內閣會議決定,澳大利亞的新公民不再向英國女王及其繼承人宣誓效忠。
一群袋鼠在新南威爾士州的馬卡里濕地覓食
經濟:礦產資源豐富,至少有70餘種。其中,鉛、鎳、銀、鉭、鈾、鋅的已探明經濟儲量居世界首位。澳是世界上最大的鋁土、氧化鋁、鑽石、鉛、鉭生產國,黃金、鐵礦石、煤、鋰、錳礦石、鎳、銀、鈾、鋅等的產量也居世界前列。同時,澳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煙煤、鋁土、鉛、鑽石、鋅及精礦出口國,第二大氧化鋁、鐵礦石、鈾礦出口國,第三大鋁和黃金出口國。已探明的有經濟開采價值的礦產蘊藏量:鋁礬土約31億噸,鐵礦砂153億噸,煙煤5110億噸,褐煤4110億噸,鉛1720萬噸,鎳900萬噸,銀40600噸,鉭18000噸,鋅3400萬噸,鈾61萬噸,黃金4404噸。澳原油儲量2400億公升,天然氣儲量13600億立方米,液化石油氣儲量1740億公升。森林覆蓋率20%,天然森林面積約1.55億公頃(三分之二為桉樹),用材林面積122萬公頃。澳漁業資源豐富,捕魚區面積比國土面積還多16%,是世界上第三大捕魚區,有3000多種海水和淡水魚以及3000多種甲殼及軟體類水產品,其中已進行商業捕撈的約600種。澳最主要的水產品有對蝦、龍蝦、鮑魚、金槍魚、扇貝、蚝、牡蠣等。工業以礦業、製造業和建築業為主。澳農牧業發達,農牧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農牧業用地4.555億公頃,佔全部國土面積的59%。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油籽、棉花、蔗糖和水果。旅遊業是澳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澳旅遊資源豐富,著名的旅遊城市和景點有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阿得雷德、珀斯、大堡礁、黃金海岸和達爾文等。
新聞出版:有4大報業集團:先驅報和時代周刊雜志集團、默多克新聞公司、費爾法克斯公司和帕克新聞聯合控股公司。其中,默多克新聞公司發展最快,近年來還買下了英國的《泰晤士報》和美國的《紐約郵報》,已成為國際性的報業集團。主要報刊有:《澳大利亞人報》、《悉尼先驅晨報》、《世紀報》、《金融評論報》、《堪培拉時報》。澳有期刊1400多種,《澳大利亞婦女周刊》是發行量最大的刊物。《公報》周刊(1880年創刊)是最老的刊物之一。澳聯合新聞社是澳最大通訊社,總部在悉尼,1964年起與路透社結為聯社。
澳有三個管理廣播電視系統的法定機構。(1)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有4個電台網,通過州和地區首府的製作傳送設備向全國播放非商業性廣播和電視節目,並為邊遠地區提供衛星服務;通過澳大利亞廣播電台(Radio Australia)和澳大利亞國際電視台(Australian Television International)向海外播放,節目內容不受政府控制。年度預算大部分由聯邦議會提供基金。(2)澳大利亞廣播事業局(Australian Broadcasting Authority):管理商業性電台和社區廣播,收費並發放許可證。全國有商業電台120多家,商業電視台50多家。(3)澳大利亞特別節目廣播事業局(Special Broadcasting Service,SBS):主管澳大利亞民族電視台(SBS電視台)和SBS廣播台,由聯邦政府資助。SBS電視台是一個多元文化電視台,1980年10月24日聯合國日開始工作,除新聞、體育和部分記錄片用英語播送外,其餘節目均用澳各民族語言配英文字幕播送,為非英語背景人士提供了了解世界的機會。
『叄』 澳洲原住民為何 外貌和文化 特別像 巴布亞紐幾內亞原住民
是的,澳大利亞的原住民就是從巴布亞紐幾內亞逐步遷到澳大利亞的,大概是在四萬年前逐漸從巴布亞紐幾內亞遷到澳大利亞的!
『肆』 澳大利亞的文化
澳大利亞電影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澳大利亞即開始製作電影,其中不乏優秀的作品。二戰後的澳大利亞電影業處於停頓狀態。直至1970年代,工黨領袖惠特蘭為首的執政黨政府設立澳大利亞電影發展公司,後改名為澳大利亞電影委員會(AFC)。電影委員會設立了政府自己的電影製片機構澳大利亞電影局,拍攝大量的電影,成為澳大利亞史上第一輪的電影製作熱。報紙專欄作家和廣告業巨頭菲利普·亞當斯是當時積極參與電影熱的名人之一。
至今,澳大利亞製片人和導演以其獨特風格為自己在全球電影業贏得了無可爭辯的地位,且有力影響了好萊塢,很多好萊塢大製作電影指明需要澳大利亞演員主演。澳大利亞旅美電影人在好萊塢因此被稱為「桉樹葉幫」,包括現今活躍於好萊塢的多位製片人、導演和演員。著名導演有巴茲·魯爾曼、亞歷士·普羅亞斯、喬治·米勒和溫子仁等,著名演員包括羅素·克勞、妮可爾·基德曼、凱特·布蘭切特、休·傑克曼和蓋·皮爾斯等,希斯萊傑,薩姆沃辛頓。 澳大利亞是體育運動大國,體育相當普及。國際運動競技場上,澳大利亞的板球、曲棍球、籃網球、橄欖球和聯盟式橄欖球具有第一流水平;自行車、賽艇、游泳也名列世界前茅。國內其他流行運動還有澳式足球、足球、賽馬、賽車、網球、籃球、高爾夫球和田徑。
澳大利亞本土舉辦過兩次夏季奧運會,分別是1956年墨爾本奧運和2000年悉尼奧運。澳大利亞於奧運的獎牌數量長期高居世界前五名,游泳和田徑項目通常帶來許多獎牌。此外,澳大利亞是全球網球運動的聖地之一,四大滿貫之一的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每年一月在墨爾本進行。墨爾本的亞伯公園賽道則是一級方程式賽車(F1)的每年的第一個比賽分站。澳大利亞水上體育非常厲害,在奧運會上長期取得好成績,有「水上雄獅」之稱。
足球
澳式足球(AustralianRulesFootball)為澳大利亞特有,澳大利亞澳式足球聯盟(AFL)舉行的比賽極受歡迎。現今英式足球亦迅速普及,建立了A-League英式足球聯賽。澳大利亞國家足球隊近年來成為澳大利亞最受歡迎的集體運動隊伍之一,2006年加入亞洲足協,在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中表現出色,打入十六強後,輸給後來得世界冠軍的義大利國家足球隊,2009年更是以世界盃外圍賽十強賽八場不敗的戰績再次打進2010年南非世界盃的決賽階段,不過最終仍在首圈被淘汰。
網球
澳大利亞是網球大國,有多位得過大滿貫賽事的網壇巨星,如柏·卡殊、羅德·拉沃、帕特里克·拉夫特、萊頓·休伊特、艾麗西亞·莫利克、薩曼莎·斯托瑟、瑪格麗特·考特、約翰·紐康姆等。
澳大利亞的體育俱樂部分散於全國各地,一些高中和大學的運動俱樂部為國家產生了大多數的運動精英。在這方面,澳大利亞相似於體育大國美國。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英語:AustralianOpen,簡稱:澳網)是網球四大滿貫賽事之一。比賽通常於每年一月的最後兩周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墨爾本舉行,是每年四大滿貫中最先舉行的一個賽事。
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創辦於1905年,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不過與另外三項大滿貫賽事相比,澳網還是最年輕的。比賽創立之初比賽被命名為「澳大拉西亞錦標賽」(AustralasianChampionships);1969年,比賽進入「公開賽時代」。自1988年起,比賽一直在墨爾本公園的室外硬地球場上進行。
比賽設有男子單雙打、女子單雙打以及混合雙打等項目。男子單打冠軍獎杯是諾曼·布魯克斯挑戰杯(NormanBrookesChallengeCup),女子單打冠軍獎杯是達芙妮·阿克赫斯特紀念杯(DaphneAkhurstMemorialCup)。
游泳
伊恩·詹姆斯·索普是澳大利亞游泳巨星,曾獲得五枚奧運金牌,是澳大利亞迄今的最高紀錄。 盡管澳大利亞常常被描繪成一個以農村為主的國家,事實上,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市區的文化和大都會的生活方式,包括可以享受到的世界各地的美味佳餚。
澳大利亞人喜歡喝啤酒,閑暇時光尤其是周末,許多人喜歡聯朋約友到酒吧飲酒談天、欣賞音樂,或者到公園燒烤游樂。澳大利亞的城市都給人開闊的感覺,有很多開闊的公園和綠地點綴其間。澳大利亞絕大多數的公園是免費的,公園連圍牆也沒有,四面八方都是進出公園的小徑。便利的交通也可以毫不費力地將人們帶入城市近郊的國家公園。
無拘無束是澳大利亞人的最好概括,澳大利亞有特別濃厚的自由和無拘無束的氣氛。人們日常互相直呼其名(只稱呼名,不稱呼姓),老闆和員工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都如是。在兩大城市悉尼和墨爾本的市中心,平日中午常常可看見穿筆挺西服的白領人士或白領麗人和朋友同事聚在一起,坐在建築物門前的台階上吃簡單的午餐,如三明治或熱狗,白領人士坐在街上吃便當,同樣是現代化的大都市,同樣的場面在東京或香港這樣的地方是難以想像的。 澳大利亞人熱愛戶外生活,例如:爬悉尼大橋,三百六十度飽覽悉尼港的壯麗景色。與海豚暢泳,參觀企鵝天堂,來澳大利亞看野生動物,騎駱駝漫步,騎馬、探險,各種精彩刺激的活動應有盡有。
澳大利亞人既有西方人的爽朗,又有東方人的矜持。他們興趣廣泛,喜歡體育運動,如沖浪、帆板、賽馬、釣魚、地滾球、澳式足球(Australianrulesfootball,俗稱footy)、板球(cricket)、橄欖球(rugby)、籃球(netball)及游泳等都有眾多的熱衷者。
『伍』 美國 加拿大 澳大利亞 歐洲國家的相似處和不同點
建築風格都很相似,因為美國 加拿大 澳大利亞 大多數人是從歐洲移民過來的。但文化生活就不一樣了,因為美國 加拿大 澳大利亞有很多混血人種和黃、黑人中。而歐洲大多數是白種人。另外,美國 加拿大澳大利亞不是都全信基督教,有些也信其他宗教。
『陸』 中國和澳大利亞的文化差異
【文 化】澳大利亞是一個移民國家,多元文化是澳大利亞文化的必然特性。移民和多元文化為這個國家注入了活力。澳大利亞政府鼓勵不同種族或民族的澳大利亞人,包括土著人,在家裡或公共場合象使用英語一樣地使用他們的母語,也鼓勵任何背景和任何民族的人們保留他們自己的文化。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甚至提供各種援助和津貼,去獎勵發展多元文化的人士、團體和組織。
從主流文化角度而言,澳大利亞屬西方文化;它的生活方式與西歐和北美相似。澳大利亞的生活大多是輕松而友善的,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大都喜歡這里充滿機會的生活。
盡管澳大利亞常常被描繪成一個以農村為主的國家,事實上,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市區的文化和大都會的生活方式,包括可以享受到的世界各地的美味佳餚。
澳大利亞人喜歡喝啤酒(酒精含量約為5%)。閑暇時光尤其是周末,許多人喜歡聯朋約友到酒吧飲酒談天、欣賞音樂,或者到公園燒烤游樂。澳大利亞的城市都給人開闊的感覺,有很多開闊的公園和綠地點綴其間。澳大利亞絕大多數的公園是免費的,公園連圍牆也沒有,四面八方都是進出公園的小徑。便利的交通也可以毫不費力地將人們帶入城市近郊的國家公園。
民俗風情:澳大利亞人既有西方人的爽朗,又有東方人的矜持。他們興趣廣泛,喜歡體育運動,如沖浪、帆板、賽馬、釣魚、地滾球運動、澳式橄欖球及游泳等都有眾多的熱衷者。
居住在澳大利亞的土著人(也稱原住民),仍然保護著自己的風俗習慣。他們以狩獵為生,「飛去來器」是他們獨特的狩獵武器。他們很多仍居住在用樹枝和泥土搭成的窩棚里,圍一塊布或用袋鼠皮蔽體,並喜歡紋身或在身上塗抹各種顏色。平時僅在頰、肩和胸部塗上一些黃白顏色,節慶儀式或節日歌舞時彩繪全身。紋身多為粗線條,有的像雨點,有的似波紋,對經過成年禮的土著人來說紋身不僅是裝飾,而且還用以吸引異性的愛慕。在狂歡舞會上,人們頭戴五彩裝飾,身畫彩紋、圍著篝火跳集體舞。舞蹈純朴,多反映狩獵生活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土著居民漸漸離開部落,搬遷到城市居住。澳大利亞有優惠土著居民的各種政策,包括在房屋、就業、福利各方面為他們投入現代生活提供各種必要的協助。在旅遊區,土著居民的藝術品和手工藝品是世界各地遊客搜羅購買的物品之一,這都是土著居民的收入來源。
無拘無束:澳大利亞人的最好概括
澳大利亞有特別濃厚的自由和無拘無束的氣氛。人們日常互相直呼其名(只稱呼名,不稱呼姓),老闆和員工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都如是。在兩大城市悉尼和墨爾本的市中心,平日中午常常可看見穿筆挺西服的白領人士或白領麗人和朋友同事聚在一起,坐在建築物門前的台階上吃簡單的午餐,如三文治或熱狗,白領人士坐在街上吃便當,同樣是現代化的大都市,同樣的場面在東京或香港這樣的地方是難以想像的。
澳大利亞人文明有禮,樂於助人。在人流稀少的街上行走的話,人們即使互不相識也會打招呼和問候。如果手拿一袋水果在街上行走,袋子不巧破了,水果滾在地上,周圍的人會馬上幫忙撿起來,送還你的手上,還會有人給你找來一個好的袋子或者盒子或者什麼可以救急的替代品,這就是澳大利亞。
周末的繁榮:澳大利亞的生活特色
在澳大利亞工作,工資一般是每周發一次(公務員或者大機構是每兩周發一次),發工資的日子通常是逢星期四或星期五。因此,澳大利亞的餐館、酒吧、百貨公司每周的星期五、六是生意特別好的日子。近年一些大型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都有逢星期四晚延長營業時間的做法(Night Shopping),迎合逢星期四領工資的人士。一些不注意安排花錢的人,就會有周末富貴,周初貧窮的現象。這都沒有關系,因為多過幾天,又是快樂的周末了。
『柒』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都是英國的殖民地, 但是他們作為英國的殖民地時,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呢。
中國的課本或者資料中形容殖民地是不準確的。准確的說,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都曾經成為過英國的領地,但不是殖民地,而且目前也都是獨立的國家,其中美國是聯邦獨立。
而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目前還是英聯邦,但不屬於英國,而是和英國一樣同屬於英國王室領導,類似於英國的兄弟,而英國皇室是父輩,這個概念一定要理清。
殖民地指的是原政權被其他國家佔領,但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以前並沒有政權統治。只有少部分土著人居住。
所以英國人過去只是發現了新大陸,然後在那生活繁衍。並不是像中國香港,印度等國家是以前有政權的。
所以說曾經是英國領地更為合適。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文化是十分接近的,澳大利亞人都笑稱紐西蘭是澳大利亞另一個州。
經濟方面有差距,澳大利亞的經濟是十分強大的,目前已經是人均GDP世界前5,人均收入為G20成員國最高的高度發達國家,而紐西蘭受限於本土資源,並沒有澳大利亞那麼富有,不過也是高度發達國家。
兩國的政策 方面也都很相似,海關入境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公民和永久居民都是享有同一個通道。
以前有個澳新互惠政策,即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公民和永久居民簽證持有者(綠卡)互相享有福利和入境資格。
不過後來由於這個政策導致紐西蘭人口流向澳大利亞,所以現在的政策是澳洲公民和綠卡持有者享有紐西蘭公民的所有福利,且可以免簽工作,上學。但紐西蘭公民和綠卡持有者在澳洲不享有福利,只可以免簽工作和上學。
『捌』 澳大利亞的文化是什麼
澳大利亞的文化:
1、澳大利亞人給世界的印象曾經是喜好戶外的、運動的、好飲酒的、好拍大腿的鄉巴佬。盡管有這種印象,實際上大多數澳大利亞人居住在城市裡,關於運動也是看得多做得少,也不會到死還是個戴著亞古巴帽的牛仔。
2、澳大利亞是個多元化的國家——幾乎不可能定義一種典型的澳大利亞人。統計表明,如果到一家澳大利亞人的客廳看看,你也許會對自己所看到的感到驚訝。
3、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可能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文化之一。得益於這樣的多元文化,澳大利亞一直可以享受多種多樣的思想創意、品類繁多的菜餚以及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這是一個和諧的國家,沒有重大的與種族相關的暴力行為。
4、最新人口調查顯示,澳大利亞人口中24%為海外出生,超過40%澳大利亞人來自混合的文化背景。每4分8,秒澳大利亞就獲得一位新移民。許多海外出生的紐西蘭和英國,還有中國、越南、非洲和印度,以及其他許多地方。
5、澳大利亞人口中大概2.2%自認為是土著居民,大多居住在北領地。澳大利亞其他原住民主要是美拉尼西亞人,他們居住在昆士蘭北部以及約克角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之間托雷斯海峽的島嶼上。
『玖』 澳大利亞與英國文化的相同點與差異
都歸屬英國文化,但是澳大利亞以前屬英殖民地但後來獨立了,可還屬於英聯邦,因此他有自己的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