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澳大利亞和南極都是很久以前漂移的,為什麼澳大利亞有很多特有物種而南極很少
這是因為南極大陸經過很多年的漂移到達地球的南端,這個地方由於處於極地,所能接受的太陽熱量相對少很多,所以氣候相對較為惡劣。很多的稀有物種不能適應這種氣候環境,因此慢慢自行滅絕。而澳洲大陸相對接受的太陽熱量要多很多,氣候相對較為溫和,很多物種相對較為容易適應這種環境,因此澳洲的特有物種很豐富。
❷ 大陸是怎麼漂移的
地球上原先有一塊龐大的原始陸地,被廣袤的海洋所圍繞。後來,這塊大陸分裂開,像浮在水上的冰塊,不斷漂移,越漂越遠。終於,美洲脫離了非洲和歐洲,中間留下的空隙就變成大西洋。非洲有一半脫離了亞洲。在漂移過程中,它的南端略有移動,漸漸與印巴次大陸分開,印度洋誕生了。還有兩塊比較小的陸地離開了亞洲和非洲,向南漂去,這就是澳大利亞和南極洲。隨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誕生,原來的海洋縮小了,變成了今天的太平洋。
❸ 讀大陸漂移圖回答下列問題大陸漂移方向北美洲向什麼漂移澳大利亞大陸向什麼漂
大約2億年以前,泛大陸開始分裂、漂移,北美洲和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大陸向東漂移,大西洋逐漸加寬。澳大利亞這一塊陸地與南極洲大陸和印度陸塊分裂,向東北方向漂移。
經過漫長的時間,印度陸塊向北長途漂移,與亞洲大陸相撞,形成了今天的海陸分布。
❹ 人是怎麼跑到澳大利亞去的
以前大陸早在1915年,德國年輕的科學家——魏格納,發表了一篇「大陸板塊漂移說」論文。他是根據一種叫「正蚯蚓」的蚯蚓,不僅在歐亞大陸有廣泛的分布,在美洲東海岸也有分布,但美洲西部卻一直沒有找到正蚯蚓。那正蚯蚓是怎樣從歐亞大陸橫渡大西洋到美洲東海岸的呢?他再從地圖上發現非洲的西海岸與南美洲的東海岸之間,這邊海岸上的各大凸出部分,正好是隔海相望那邊的各大凹入部分對應。他就推理認為:在遠古時,地球只有一塊陸地,叫做「泛大陸」,包圍大陸的是個統一的大洋,叫「泛大洋」。大約在兩億年前,地球發生了變化,使「泛大陸」破裂,破裂的大陸,由於受地球自轉,和天體引力,便像航行在水面上的船,漂移開去。大約在200萬年前這些漂移的大陸板塊,達到當今的位置,形成七大洲,四大洋的地貌。由於當時的論據不足,加上魏格納在格陵藍考察中遇難,這「大陸漂移論」很快被人們遺忘了。直到20世紀60年代,隨著更多的觀察事實,特別是通過衛星精密測量發現,大西洋還在以1.5厘米的速度在擴展;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島與南美大陸、北美大陸,以平均5.1厘米的速度在靠近;澳洲與美洲大陸則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在分離。而且發現與證明大陸上諸如喜馬拉雅山脈上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不斷升高的,至今還在慢慢升高而使「大陸漂移論」受到重視與被公認。其結論:地球堅硬的陸地層,不是一個整塊,而是很多塊漂浮在水中。這些「板塊」已經慢慢地漂移了千百萬年,才形成今天大陸與海洋的形狀。甚至,有科學家經過推理,繪出了四個不同年代的板塊漂移圖。如下圖「某科學家對大陸『漂移』歷程」的推理示意圖。」
是在一塊的 後來板塊移動 才出現了 現在的這個樣子
❺ 澳大利亞向什麼方向漂移
澳大利亞大陸進一步飄離南極洲,形成今天的印度洋.而印度洋將成為繼太平洋之後的大洋,所以澳大利亞大陸應該是繼續飄離南極洲的
❻ 大陸如何漂移的
誰能想到,茫茫大地,堅實的岩石圈,竟可以像巨大的輪船一樣千里漂移,而且,至今這種漂移也沒有停下來。
地球科學家已經證實,大約在2億年前,地球上的大陸彼此相連,構成一個統一的超級大陸。當時,大西洋還沒有出現,北美東岸的紐約、華盛頓等地緊接著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西緣,而我國西藏的南部則是一片茫茫大海,印度次大陸在萬里之外的南大洋中與南極洲緊緊相連。
不久,這個超級大陸解體了,美洲相對於歐洲、非洲越漂越遠,它們之間形成的大西洋慢慢地擴張。隨後,印度次大陸從南極洲動身北上。這「艘」長途旅行的「巨輪」,漂洋過海上萬千米,一頭撞到正在向東漂移的亞洲大陸上,「船頭」被撞得變了形,逐漸地隆起,把原來海底的沉積物撞得皺皺巴巴,使得那裡的地殼破裂,深部的岩漿上涌,形成了花崗岩和變質岩,巍峨的喜馬拉雅山橫空出世。北漂的印度次大陸到現在還收不住腳,至今還一個勁地向北推擠著!
「大陸漂移」學說的創立者德國科學家魏格納
關於這個學說,在20世紀一二十年代,人們只能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間接證據,因此,長期以來,經典的大陸漂移學說遭到非難和攻擊,它被斥為荒謬的理論、不切實際的幻想。一些美國地質學家說過,那時你若在美國承認自己相信這一學說,就根本當不了大學教授。
直到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領域中的一些情況才發生了變化。由於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方面的大量發現與深入研究,相繼出現了海底擴張與大陸板塊構造學說。它們大大地推動了地球科學的發展。在短短幾年內,大陸漂移的概念已經從「荒誕的邪說」變成了可信的事實。
❼ 澳大利亞怎麼形成的
根據板塊漂移理論,是幾億年前與亞洲大陸板塊分離而形成的。澳大利亞屬於印度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為大板塊,又名澳大利亞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印度洋的北部、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大洋洲的大陸、島嶼及鄰近的海洋。公元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各殖民區改為州,六個殖民區統一成為聯邦,同時通過第一部憲法,澳大利亞聯邦被正式成立。
澳大利亞大陸:
亦稱澳洲大陸,是位於南半球大洋洲的一個大陸。澳大利亞大陸面積為769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的6個大陸中面積最小的一個。澳大利亞大陸屬澳大利亞聯邦。澳大利亞大陸四面被海所包圍,與南極大陸並列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塊完全被海水所包圍的大陸。紐西蘭並不屬於澳大利亞大陸。與其他大陸相比,澳大利亞大陸上的生物相具有很大的不同。
❽ 澳大利亞大陸漂移說
在科學史上,由阿爾佛雷德·羅塔爾·魏格納所創立的「大陸漂移說」可算是歷盡磨難,為人們提供了諸多的思考。
魏格納是德國氣象學家和探險家。1912年,他提出了地殼變遷的大膽假說,即「大陸漂移說」。這一理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被無邊無際的泛海洋所包圍的原始泛大陸。這塊泛大陸由較輕的固態硅鋁層組成,並漂浮在粘性很大的液態硅鎂層上。到古生代以後,泛大陸開始破碎,碎塊在地球自轉和日月潮汐力的作用下,逐漸漂移開來,形成了今天的陸海分布格局。南美洲與非洲本來就是連在一起的,南美洲的東海岸與非洲的西海岸正是它們之間的一道裂痕。
這一石破天驚的理論,立即在科學界炸開了鍋。一些學者積極支持,認真求證;另外的多數學者則堅決反對,猛烈抨擊。直至1928年在紐約舉行的一次地學討論會上,「大陸漂移說」仍被斥為「荒誕的怪論」、「積木游戲」。兩年以後,魏格納在格陵蘭的探險中不幸以身殉職,「大陸漂移說」也從此銷聲匿跡。
20世紀50年代,隨著古地磁學新發現的問世和地球物理勘測技術的廣泛應用,許多支持「大陸漂移說」的新證據又一次擺在人們的面前,才使這一學術在沉寂20多年後得以起死回生,重新活躍起來。此後,科學家們沿著「大陸漂移說」的思路,深入研究,創立了「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大陸漂移說」才徹底站住了腳根。「大陸漂移說」的生死沉浮,給了我們多方面的啟示。其一,真理的光輝遮擋不住。「大陸漂移說」從創立到得到承認,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經受了無數的責難和攻擊,但終究死而復生。
其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大陸漂移說」的生命力在於它產生於實踐,並經受了實踐的檢驗。它的出現,本身就是實踐成果和理性思維的結晶;它的起死回生,同樣得益於實踐成果的支持。如果沒有上世紀50年代對古地磁的測定和地球物理勘測技術在海底考察中的廣泛應用,「大陸漂移說」就可能要面臨更為嚴酷的考驗,經歷更多的挫折。
其三,既有的理論不能作為檢驗新理論的標准。「大陸漂移說」之所以一出生就遭到強烈反對,就是因為當時存在著已成為科學界共識的「大陸均衡說」和「陸橋說」。前者認為地殼只有垂直升降運動,而不可能有水平運動;後者認為在很久以前各大陸之間曾經有過狹窄的「陸橋」,使古代生物可以通過「陸橋」自由來往。那些將「大陸漂移說」斥為怪論的人,正是依據了上述兩種理論來作為是非標准。然而,事實證明,這個標準是靠不住的,依據這個標准得出的結論只能是謬誤。
其四,人數多少也不能作為判斷科學是非的標准。科學史已經反復證明,科學真理最早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而受到多數人的非議。「大陸漂移說」就是如此。因此,在科學問題上,不能採用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尊重少數、保護少數應是推動科技創新的必然要求。
其五,綜合分析能力是科學創新的重要素質。作為氣象學家的魏格納,並不具有比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更豐富的地質及生物學知識,但他卻能把這兩方面的知識聯系起來,並用新的觀念去進行綜合分析,所以能創造出全新的理論成果。
圍繞著「大陸漂移說」的這場斗爭已經遠離了我們,但它給人們思想上的啟迪卻永遠值得記取。
❾ 澳大利亞大陸大約在什麼時候與其他大陸分離的
岡瓦納古陸是以南極大陸為中心,連接南美洲、非洲、馬達加斯加、紐西蘭、澳大利亞和亞洲的中南半島。大約在1.7億年前,岡瓦納大陸又分裂為東、西岡瓦納大陸,東岡瓦納大陸由南極洲、印度、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組成。大約在5300萬年前,澳大利亞與南極洲開始分離;之後,約在3900萬年前,澳大利亞與南極洲最後分離,並經過逐漸漂移,南極洲大陸移到了現今的位置。
❿ 澳大利亞是不是從南極洲漂移出去的
不是南極洲,是岡瓦納古陸
又稱南方大陸。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南半球超級大陸。包括今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以及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上述各大陸被認為在古生代及以前時期曾經連接在一起。「岡瓦納大陸」是奧地利地質學家休斯(E.Suess)於1885年在《地球的面貌》(The Face of the Earth)一書中提出的。根據印度中部岡瓦納地區石炭紀到侏羅紀的地層——「岡瓦納系」得名。休斯認為,非洲、印度等大陸具有相同的地質歷史和古植物群,過去曾是一個統一的大陸。石炭紀一二疊紀時,南方大陸的大規模冰川活動已由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印度等地發現的冰磧岩所證實。該古陸上發育的大冰蓋,其中心在南極洲東部和非洲南部,冰流由此輻散出去。古地磁資料也表明,當時這一帶靠近古南極,大冰蓋分布於古南緯60°以內。二疊紀時期,南方大陸占優勢的植物群是種子蕨類植物舌羊齒,其分布遍及南美洲、中非、南非、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印度,而在包括北美洲、格陵蘭、歐亞大陸在內的北方大陸則沒有出現這類植物。一般認為,岡瓦納古陸在中生代開始解體,新生代期間逐漸遷移到現今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