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沒有什麼病毒的國家
樓上的豬頭把澳大利亞跟奧匈帝國混為一談,歷史跟現實亂成一鍋粥,真是太有才了。首先,澳大利亞是大洋洲最大的國家,位於亞洲南面的南半球,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是一個孤立的大島,與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沒有陸地接壤。你自己去看看地圖就知道了。第二,澳大利亞以前是英國殖民地,後來脫離英國獨立,但仍然留在英聯邦內,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加拿大類似,總督也是由英女王任命的。第三,由於澳大利亞的人口基本上是白人移民,所以跟英美的關系狠不一般,可以說是鐵桿盟友。第四,澳大利亞的經濟比較發達,資源豐富,綜合實力較強,唯一不足就是人口太少。由以上幾點得知,澳大利亞在地理上跟其他國家是隔絕的,所以不會發生什麼戰爭,而且澳大利亞有美國英國罩著,自身實力也相當不錯,所以也沒人敢把它怎麼樣。這就是澳大利亞沒有參加過什麼戰爭的原因。當然二戰的時候日本曾經入侵過澳大利亞,不過由於太遠了,而且在美國保護下,日本人一點便宜也沒佔到。
『貳』 世界上抗疫最成功的國家排名
中國。
世界10大抗疫國家排名如下:1中國、2俄羅斯、3德國、4法國、5巴基斯理、6伊朗、7土耳其、8巴西、9印度、10美國。
這10大抗疫國家,均受到新冠病毒的大規模進攻,有的損失最輕,有的損失最重。筆者把損失最輕的國家往前排名,而把損失最重的國家往後排名。排名越向前,就表明它的抗疫能力越強,這造成的損失最小;排名越向後,就表明它的抗疫能力越弱,由此造成的損失最大。
這10個抗疫大國,盡管它們各自製定的抗疫策略所實施的抗疫快速化、機動化、網路化、封鎖化、時間化、統一化、調控化以及命令化等不相同,但它們擁有的資源、人力、醫療技術等在第一時間里基本控制疫情並逐漸消滅新冠病毒的做法是幾乎相同的。
只要它們制定出高效的抗疫策略並及時地到達國家的深層結構中給予實施,就可使疫情損失最小。但有些國家的最高層,對國家與人民完全不負責任,不是積極制定出高效的抗疫策略並及時地送到自己國家的深層結構中給予實施。
而是使用政治去干擾而制定出低效的抗疫策略,這使人民不懂科學地打著「還我自由」的旗號進行遊行示威,也不懂科學地不戴口罩。
『叄』 當發生世界僵屍病毒的時候,澳大利亞是不是最安全的國家
不一定,要看病毒的傳播途徑以及爆發地點,澳大利亞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除此之外,俄羅斯和冰島也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
『肆』 全世界的五大病毒個有哪幾種
全世界的五大病毒個有哪幾種?
霍亂。
腦膜炎。
艾滋病。
埃博拉病毒。
登革熱。
『伍』 澳大利亞和美國哪個疫情嚴重
當然是美國
澳大利亞總人口少,按比例看的話目前和武漢差不多,另外澳洲是真的地廣人稀,實際上控制住兩個城市就沒什麼問題
『陸』 追溯病毒的起源
人類這物種,真的標志著生命進化的頂峰嗎?或者病毒才是?因為在歷史長河中,當人類進化得越來越復雜時,病毒已經精簡了,成功地拋掉了很多基因,只留下了少數的必需基因。
今天,病毒是如此的小和簡單,有些甚至不能自我復制,因此,病毒攜帶的基本遺傳物質,需要「溜進」宿主細胞,並誘騙宿主細胞才能復制。例如,只有14種蛋白質編碼基因的流感病毒就是如此。
病毒是如此的基本,許多生物學家認為它們甚至不能被歸類為一種生命形式。
新病毒喚醒舊問題
但隨著科學研究的發展,我們開始轉變了對病毒的看法。2003年,法國科學家觀察到了一種神秘的微生物,它體型比一般病毒大許多,看起來像一種細菌,但與細菌有著不同的基因。它寄生在水中的單細胞生物阿米巴變形蟲中,藉助將自身的遺傳信息融入其他動物的身體而繁殖,這種微生物也可以鑽進人體,導致人的肺部產生疾病。
但當時,科學界發現的病毒大小大約都在10至100納米之間,即便是較大的病毒,比如天花病毒,也只有300納米。而這種新發現的病毒達到400納米,科學家們意識到這是一種巨大的病毒,他們稱這種像細菌的生物為「酷似細菌的病毒」或者「巨病毒」。
但「巨病毒」不只是具有大塊頭,它還攜帶了1000個基因,對病毒一族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基因組,只比一些細菌少了幾百個基因。之後,科學家又發現了另外幾個巨型病毒,比如2013年發現的潘多拉病毒,有大約1100個基因,再一次刷新了巨型病毒的記錄。
這些病毒擁有如此之多的基因數量,暗示著它們存在復雜的遺傳性,也由此再次喚醒人們對病毒的研究興趣,以及重提那些由來已久的問題:病毒是什麼時候開始進化的?對更復雜的細胞生命來說,病毒是它們進化過程中的一塊「跳板」嗎?病毒和細菌,誰先出現?
這些問題非常棘手。因為對於考古學家來說,研究古生物最好的資料就是各類化石,但病毒是比較特殊的類群,它們只由包裹在柔軟的蛋白質外殼里的幾股DNA或RNA構成,因此它們不會變成化石,沒有化石記錄的研究,幾乎已經不可能追溯它們的血統。
為了解決病毒進化的問題,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即重建微生物的「家族樹」,來追溯細菌和病毒的起源。
回歸微生物的「血統」
那麼,我們如何重建進化過程中的「家族樹」或「進化樹」呢?
科學家們通常是通過比較物種間的基因:兩種生物擁有的共同基因越多,說明它們的關系越密切。但是這種技術能讓你回溯的時間只有100萬年左右。因為在這以前,生物的DNA已經發生很大突變,再往前追溯的話,我們不太可能看到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似性。
所以,研究人員想回到地球生命剛剛開始的時候——大約35億年前。對於這個時候的生命,就不能用比較物種之間的基因這種方法了,研究人員用了另外一種方法:比較生物體蛋白質的形狀,或者說看看蛋白質是如何「折疊」的。
蛋白質是高精度的分子裝置,如果改變了它們的形狀,就會破壞它們的功能。雖然生命可以接受遺傳密碼連續且溫和地轉變,但不能忍受蛋白質形狀的改動,哪怕改動是微小的。因此,生物的某種蛋白質形狀自誕生起可能就沒什麼改變。這意味著,追溯蛋白質的形狀,或許能把我們帶到我們想要去的遠古時期。
不久前,計算機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演算法來比較蛋白質的形狀,其中包括3460種病毒和1620個細胞。他們發現,細胞與病毒中,有442個蛋白質形狀是相同的,而病毒有66種蛋白質形狀是獨有的。
研究人員把蛋白質的形狀放到「一棵樹」中,每有一種新的蛋白質形狀出現,就代表著一個新的「分支」。研究小組使用化石證據來說明特定分支的萌芽。例如,藍藻(藍綠色)中有一種特定的蛋白質形狀,這是第一次出現這種蛋白質形狀,而後來它所有的後代都帶有這種形狀。通過比較藍藻首次出現在化石記錄(21億年前)和其後代出現的時間,就可以確定這個特殊的折疊形狀大約出現在20億年前。
根據微生物的家族樹,病毒是古老的,但它們並不是第一個形成的生命。而家族樹還表明了,病毒和細菌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一個能完全運作、自我復制的細胞。從這個原始細胞開始,細菌也像人類一樣,朝著越來越復雜的方向進化;而病毒則反其道而行之,開始逐漸擺脫它們不需要的基因,直到再也無法自我復制。
研究人員估計,在約15億年前,病毒就有了66種特定的蛋白質形狀,這是病毒的進化之旅中關鍵的一步:突變發生在病毒的蛋白質外殼,使得病毒可以入侵到宿主細胞中。
也有「好」病毒
現在,大多數人提到病毒,可能會不寒而慄,大腦立馬聯想到各種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或是前些時候出現的埃博拉病毒,認為病毒就是致命的「害蟲」。但科學家告訴我們,盡管很多病毒很致命,但是有些病毒也有好的一面。
沒有病毒這類居民,地球上的生命會很不一樣,甚至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它們,我們也不會在這里。
例如,研究人員推測,1億多年前,原始的哺乳動物被一種病毒感染後,會捕獲一個基因,促進了胎盤的發展。因為這個基因能使得胎盤細胞與子宮相融合,讓胎兒從母親子宮汲取養分。
在現代測序技術的發展下,人類基因組已經得到破譯,令人驚奇的發現是,在人類的基因組中竟然有高達10萬條片段來自病毒,這些病毒基因片段占據了人類基因組的8%。
此外,還有另外一個人們比較關注的問題:病毒是否有資格作為生命?研究者認為,如果病毒起源於一種活細胞,那麼當我們用病毒感染這種活細胞時,如果它們能融合到一起,最終成為一個「完整的生命系統」的話,病毒是可以作為一種生命的。但問題是我們至今未發現這種活細胞。
澳大利亞悉尼嘉萬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學家認為,人們常常「指責」病毒不能自由生活(依賴於宿主,引發很多疾病)。但若要仔細說來,這種現象就像是一個哲學問題,就好比說,你是否認為人類是獨立的生命體?如果你覺得人類是獨立的生命體,那麼,假設地球上的植物消失了,沒有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或許人類就不能存活了。同樣,沒有動植物作為人類的食物,人類也無法存活。所以,無論是哪種生物,病毒也好,人類也罷,它們不單單是個體,也是一個相互作用和聯系的系統。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學之謎2016年第2期文章)
『柒』 英劍橋大學確認,全球有三種不同病毒,中美都存在最原始毒株
英國劍橋大學分析了從去年12月到3月份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的發展史,發現了三種不同的密切相關的毒株,對這些類型毒株分析表明,最原始A型病毒可能來自穿山甲和蝙蝠向人類傳染,研究人員發現,A型病毒最大的流行地是美國和澳大利亞,總共有超過40萬例的COVID-19病例!
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福斯特博士判斷的源頭在中國的假設性結論上,但到現在為止福斯特手中的樣本僅僅是部分數據,我們不確定博士的團隊是否有美國去年流感疫情中疑似疫情的病例樣本,在判斷疫情真正源頭的結論上,還需要更多的詳細資料!
『捌』 病毒最早是哪國發現
病毒的存在歷史非常早,截止2020年3月2日,還沒有明確的時間可以下定論。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南極發現了一種古生菌。這是一種單細胞生物,看起來像一種細菌,但實際上屬於一個單獨的生命種類。
鑒於病毒在南極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他們嘗試在該古生菌的細胞內尋找病毒,但卻發現了質粒。質粒其實存在於許多細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團隊此次發現的質粒不同尋常,它能離開宿主細胞去尋找新的宿主,團隊將其命名為pR1SE。
pR1SE的外表和行為都很像病毒,但缺少任何錶明其是病毒的基因。可以說,這是一個帶有病毒屬性的質粒。研究人員表示,這種質粒和病毒之間確實沒有重大區別。據此,研究團隊推測,在生命史早期,病毒的首次出現可能就是從pR1SE一樣的質粒進化而來。
(8)澳大利亞和美國病毒哪個更古老擴展閱讀:
病毒不同於其他生命形式。所有其他的生命形式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復雜的機器,可以獨立生存和繁殖。病毒卻簡單得多,雖然病毒自身能做到的微乎其微,但它們一旦進入活細胞就開始復制自身。
病毒需要宿主的同時,通常也會傷害到宿主,譬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在感染一個人時會引起艾滋病。
長期以來,進化學中最大的奧秘之一就是:病毒究竟是一種更古老、更簡單的生命形式,還是細胞演化後出現的寄生生物,這個問題需要等待科學探索的不斷發現和研究,也許才能得出答案。
『玖』 新冠終於接近真相,最大可能來源於哪個領域
新冠終於接近真相,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公開發聲稱新冠病毒來自大自然,絕對不是人工合成的。據各國國家的統計來看,新冠病毒非常有可能是來自海洋這個領域。當然,只是猜測,還沒有足夠的證據去支撐這個結論。對於新冠病毒的來源,大部分人還是把矛頭指向了澳大利亞的那場大火。網友認為正是澳大利亞的大火,導致了地球的生態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極端天氣頻發,南北極積雪融化,一些古老的病毒可能隨著冰川積雪的融化而進入海洋裡面。通過海鮮的環流,這些新冠病毒又到了世界各處。我們人類接觸海洋,只會通過兩個途徑,那就是下海洗澡,再就是食用海產品。
還有網友稱,以前我們覺得蝙蝠、水貂是中間宿主,的確,非常有可能是中間宿主,但不是病毒的源頭。病毒的源頭,網友根據常理的推測,覺得真的有非常大的可能性是來自於海鮮。網友稱應該去海鮮當中取樣,對海水進行監控,看看到底是不是新冠病毒來自於海里。其實,新冠病毒到底源自何處,目前科學界並沒有定論,只是根據病毒的屬性,能夠確定新冠病毒不是人工合成。置於是不是來自海里,還需要等待調查和科學研究。
『拾』 2020年頻發病毒,它們的起源是否跟亞馬遜及澳洲的大火有關
根據現在的情況來看,今年病毒疫情的增加或許和全球變暖有關,而亞馬遜和澳洲的大火也是最近半年才發生的事情,就算將遠古病毒釋放了出來,它通過空氣也不可能有這么快的傳播速度,所以不用過於擔心。而且專家也說了新冠肺炎並不是什麼復雜的病毒,不像是遠古病毒(因為遠古病毒和現代病毒的基因序不完全一樣,大部分是未知的,需要很多時間去破解),而遠古病毒也不一定多麼恐怖,畢竟病毒也需要進化,幾萬年前的病毒傳播和致死率不一定有現代病毒厲害。
再看19年的亞馬遜大火和澳洲大火,其實這兩件事地發生都是很不幸的,尤其是澳洲大火,作為人為事故起火,而後期救火不力,一直使得大火燒了4個月,致使一些野生動物被趕到了人類居住的地方,雖然被咬了可能會感染一些未知的病毒,但是也不要小看了現代人的醫療條件。被野生動物咬了,醫護人物會立刻檢測血樣,這樣一來是否被未知病毒感染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