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的小動物叫什麼

澳大利亞的小動物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23 13:59:55

A. 袋鼠的外貌是什麼樣子的

袋鼠的外貌是什麼樣子的呢?袋鼠的頭和兔子的頭很像,只是比兔子的頭要大一些,他們靠兩只後腳直立跳躍行走。母袋鼠的腹部會有一個育兒袋,里邊裝著袋鼠小寶寶。袋鼠的毛分為兩種顏色,很多公袋鼠的毛呈淺棕紅色,母袋鼠的毛呈灰色,個頭也要比公袋鼠小些。袋鼠是哺乳動物中的跳遠冠軍,他們天生跳遠能力極其發達。


雖然袋鼠很可愛很有趣,但是他們在澳洲平原生活得並不是很盡如人意,目前已經遭到大量捕獵,成為一種肉食品。很多袋鼠變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希望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保護野生動物!








B. 澳大利亞的特有動物 急需

袋鼠 在生物進化史上,形成過強盛的兩大類哺乳動物:有袋類動物和胎盤類動物。有袋類動物繁殖力強,在世界大陸占盡優勢,當然也滲入了澳大利亞。後來,地理聯系中斷,胎盤類動物繼續進化,直至出現人類,並在大約2500萬年前取代了幾乎所有有袋類動物。然而在世界「孤島」澳大利亞,有袋類動物仍在繁衍不息,「家丁」興旺。 最有代表性的有袋類動物當數大袋鼠,歐洲人稱其「坎戈路」(kangaroo)。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當年探險澳大利亞東海岸時,生平第一次見到這種跳躍式前進的龐然怪物,就十分驚訝地做著手勢詢間當地土著人,土著人回答說:「坎戈路。」於是,庫克船長就稱此物為「坎戈路」,袋鼠也由此得名而編纂入英國詞典。然而,庫克船長哪裡知道,「坎戈路」在土著語言里是「不知道」的意思! 袋鼠在澳大利亞隨處可見,共有50個品種。最常見的是一種身長、體重均相當於一個成人的紅色或灰色大袋鼠,有些體重則超過200磅,卻絲毫不顯笨拙;體型小的則像是一隻貓。 袋鼠的生產很有意思,只要看到母鼠開始清理自己的袋子,小心翼翼地將袋中雜物掏干凈,這就是即將臨產的信號,分娩後,尚未睜開眼的小袋鼠從母鼠尾巴上向育兒袋頑強緩慢地蠕動。小袋鼠要在袋中生活9個月才會離開。如遇風吹草動,它又會鑽進母親袋裡「避難"。 袋鼠的跳躍能力特強,全速前進時,前腿蜷縮,尾巴翹起,後腿像鋼制彈簧一般使整個身體猛力向前沖,時速可達60公里!有些袋鼠生性兇猛,在廣袤的草原上經常可以看見兩只雄袋鼠相鬥的情景:兩鼠對峙,怒目而視,頸毛聳起,口中嘶響,用尾巴橫掃對方。若一方被打倒在地,便定勝負,敗者只是受傷,很少死亡。饒有趣味的是,每次打鬥都會引來許多袋鼠「觀眾」,它們並不參戰,只是坐山觀「鼠」斗。 袋鼠生活習性是喜白天休息,黃昏活動。夜間,袋鼠遇見車燈會誤以為天敵來襲,這時,便會從草叢中一擁而上,跳躍到公路,與汽車拚死相撞,小汽車如不注意往往被它們撞翻。因此,在澳大利亞,許多汽車前端都安裝了排障器。為防止這類碰撞的發生,一些公路旁豎有高大醒目的畫著袋鼠的牌子,這是警告司機,前方為袋鼠出沒地,要注意安全。袋鼠渾身是寶,肉被做成各種美味佳餚;皮質堅韌輕柔,可製成考究的皮箱、大衣、腰帶、靴子和棒球手套等,頗受消費者青睞。 袋鼠是澳大利亞的象徵和國寶,其形象被繪入澳大利亞的國徽。許多人也許會問:「為什麼澳大利亞人要給予袋鼠如此崇高的榮譽呢?」原因大概有三:其一,袋鼠是最古老的史前動物,世上獨有;其二,袋鼠乃澳大利亞最高大的動物,無以匹敵;其三,袋鼠「溫文爾雅」,平和善良。 考拉 在澳大利亞的有袋類動物中,還有一種非常討人喜歡的動物——樹熊,又稱「考拉」(KOALA)。據悉,在土著語言中「考拉」是「不飲水」的意思。當土著人在漫長的歲月里觀察到這種動物從不飲水之後,故取此名。 「考拉」長著一張胖胖的孩兒臉、一隻黑油油的鼻子、一雙滴溜兒轉的圓眼睛和兩只毛茸茸的短耳朵,加上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皮毛,總顯得那麼憨態可掬,滑稽可愛。「考拉」雖冠以熊名,但實際上與熊並無多少干係,只是身體臃腫,又無尾巴,長得與熊相似罷了。「考拉」生性溫良,不易發怒,一旦被激「火」,便會發出嬰兒似的哭啼,煞是令人愛憐。在澳大利亞,「考拉」的聲望可與我國的大熊貓相媲美,它總是給人一種歡樂、祥和與安定的感覺,因此澳大利亞人最喜歡用「考拉」玩具饋贈朋友嘉賓。 「考拉」四腳較短,完全長成時約60厘米高,10多斤重。它的爪尖利,每隻五趾分為兩排,一排為二,一排為三,能緊緊抓住樹干。它的「絕活兒」是從一根樹枝上縱身跳到幾米處的另一根樹枝上,敏捷靈活。有趣的是,「考拉」的尾巴經過漫長的歲月已經退化成一個「座墊」,因而能長時間舒適瀟灑地坐在樹上。「考拉」每胎只生一仔,小「考拉」出世後,會立即鑽進母親腹部的袋中吮乳,等長到約15厘米高時,才依依不捨地離開母袋。「考拉」的袋與袋鼠不同,其袋口朝後,小熊一旦離開母袋,就再也進不去了。 在澳大利亞,人們無論在哪兒看到「考拉」,幾乎都是端坐在樹杈上打瞌睡的樣子。「考拉」雖屬走獸,人們卻難得見其行走,因它怕見人,從不下樹覓食,又無需飲水,故終日在樹上「正襟危坐」,從不搞什麼「小動作」,只是不斷地吞嚼桉樹葉而已。昆士蘭州和維多利亞州桉樹林奇多,「考拉」多集中在這里,它們以桉樹葉為食物,從中可以獲取足夠的水分,因而能夠一生不飲水。 鴯鶓 留心觀察過澳大利亞國徽的人會發現,其左邊是一隻大袋鼠,右邊則是一隻鴯鶓(EMU)鴯鶓能堂而皇之地走上國徽,得益於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鳥。 鴯鶓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鳥,外表很像非洲沙漠中的鴕鳥,但比駝鳥高大,其身高約1.5米,體重數十公斤不等,從動物分類學來說,它應屬於鴕鳥類中的一種。鴯鶓喜愛生活在草原、森林和沙漠地帶,全身披著褐色的羽毛,擅長奔跑,時速可達70公里,並可連續飛跑上百公里之遙。鴯鶓雖有雙翅,但同鴕鳥一樣已完全退化,無法飛翔。不過它能泅水,可以從容渡過寬闊湍急的河流。鴯鶓耐飢渴,長相一直保持史前時代的形狀,沒有絲毫變化,這令一些動物學家深感困惑。鴯鶓或出雙入對,或三五成群,極少見有踽踽獨行的。到了繁殖季節,雌鳥產卵,每次7-15枚,而孵卵的責任由雄鳥來承擔。在長達兩個半月的時間里,雄鳥非常耐心地履行職責,直到小鴯鶓脫殼而出,新生命的啼鳴回響在湛藍的天空…… 鴯鶓很友善,若不激怒它,它從不啄人。它對食物也不講究,主要以草類為食,也愛吃一些草蝶及昆蟲。在野生動物保護區里,鴯鶓能經常改善伙食,吃到遊人喂它的麵包、香腸及餅乾等。當有汽車在公路邊停下來時,鴯鶓毫無戒備,反而會大搖大擺地踱步而來,爭搶著把頭伸進車窗,一是對你表示親近,二是希望你能給點好東西吃。 鴨嘴獸 澳大利亞的單孔類動物,最奇特的要數鴨嘴獸。所謂單孔類動物,是指處於爬蟲類動物與哺乳類動物中間的一種動物。它雖比爬蟲類動物進步,但尚未進化到哺乳類動物。兩者相同之處在於都用肺呼吸,身上長毛,且是熱血;而單孔類動物又以產卵方式繁殖,因此保留了爬蟲類動物的重要特性。 凡見過鴨嘴獸的人都說它長得實在太怪異了。當初英國移民進入澳大利亞發現鴨嘴獸時,驚呼其為「不可思議的動物」。鴨嘴獸長約40厘米,全身裹著柔軟短毛,四肢很短,五趾具鉤爪,趾間有蹼,酷似鴨足。雄性鴨嘴獸後足有刺,內存毒汁,噴出可傷人,幾乎與蛇毒相近,這是它的「護身符」。鴨嘴獸為水陸兩棲動物,平時喜穴居水畔,在水中時眼、耳、鼻均緊閉,僅憑知覺用扁軟的「鴨嘴」覓食貝類。其食量很大,每天所消耗食物與自身體重相等。 鴨嘴獸在水中追逐交尾,卵似烏龜蛋狀。小鴨嘴獸孵化出世後,靠母乳喂養4個月方能自己外出覓食。鴨嘴獸的生物鍾是顛倒的,它們慣於白天睡覺,夜晚活動。 鴨嘴獸歷經億萬年,既未滅絕,也無多少進化,始終在「過渡階段」徘徊。這種全世界唯有澳大利亞獨產的動物,真是奇特又奧妙,充滿了神秘感。

C. 考拉是不是珍稀動物

樹袋熊又叫考拉、無尾熊、可拉熊,學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 英文:Koala bear來源於古代土著文字,意思是「no drink」。

正在滅絕的動物:
澳大利亞考拉基金會本周說,由於人類持續侵佔考拉的棲息地,致使它們數量驟減,再加上全球變暖等各種原因,考拉可能在數十年之內滅絕。2006年,澳大利亞的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曾拒絕把考拉作為瀕危物種保護,因為當時估算的考拉有幾百萬只。但是,最新報道說,考拉僅剩大約4萬3千隻了,因此該委員會可能在2010年把提升考拉的珍稀地位正式列入議題。

考拉是一種很可愛的小動物,沒有任何的攻擊性,從理論上講,當然是可以當寵物來養的。
不過飼養考拉要解決幾個問題
1)來源問題。考拉是澳大利亞的特產動物,澳政府是嚴禁這種動物的商業出口的,要得到它的難度不亞於得到大熊貓;
2)食物問題。考拉只吃某幾種桉樹的葉子,其它食物是碰也不碰的,所以比大熊貓更偏食,只有準備足夠多的桉樹葉才可能養活它;
3)馴化問題。考拉畢竟是一種野生動物,它不習慣被人抱著,只有爬在樹幹上才能讓它們不感到緊張,所以養考拉一定要有樹干供它攀爬,否則特別容易生病。
從以上幾點看,考拉作不是珍惜動物

D. 澳大利亞的特有動物的習性,生活環境,繁殖特點

考拉(樹袋熊)是澳大利亞特有的珍稀動物,17世紀歐洲人踏上這片土地之後,這種憨態可掬的小動物曾經遭遇了滅頂之災。上個世紀20年代,澳大利亞人開始建立專門的自然保護區,設法恢復考拉種群。如今80多年過去了,考拉在澳大利亞南部的「袋鼠島 」上繁衍生息;不過這座島上的許多珍稀植物卻因此而遭了殃,這也使得那裡考拉的命運發生了轉變。

袋鼠島是澳大利亞的第三大島,面積約4500平方公里,與澳洲大陸隔海相望,是眾多野生動植物的世外桃源。不過,考拉並不是這座島嶼的原著民,而是由人類送到這里「安居樂業」的。雖然考拉的繁殖能力不高,但由於島上氣候適宜,植被茂盛,而且沒有食肉動物,因此袋鼠島上的考拉種群得到了出人意料的壯大。這引起了眾多生態學家的關注。

由於考拉相當挑食,喜食熱量極低的桉樹和膠樹的嫩葉,這使得它們必須大量覓食才能維持生存,因此專家評估,袋鼠島上的植被最多隻能養活一萬只考拉。這樣植被才能在考拉的狼吞虎咽中有所喘息,進行再生和繁殖,從而維持小島上脆弱的生態平衡。然而事實是,袋鼠島上很多被考拉看上的植被已經消失,比如世界珍稀物種嗎哪膠樹。專家們認為,袋鼠島目前的情況十分危急,要不了多久,就可能出現樹林成片死亡的局面,而那時,考拉等野生動物也難逃餓死的命運。而要想恢復那裡的生態平衡,沒有個幾百年是不可能實現的。為了避免一場已經被預見的生態災難,自然保護區成立了考拉數量控制工作組,他們的任務就是捕捉考拉,幫它們搬家。

捕捉考拉並不是一件困難的工作,因為這種笨拙的小動物總是趴在樹上呼呼大睡,人們很容易發現它,而且這些頭腦不太靈活,四肢又欠發達的傢伙也不懂得逃跑,工作人員只需用掛著繩結的長桿套住它的頭,然後搖晃彩旗把它從樹上趕下來,抓考拉的工作就大功告成了。接著,獸醫會給考拉做體檢,同時進行各種必要的免疫注射。此時,這些小傢伙會被詳細登記在冊,做上識別標記。所有的工作完成後,考拉將被送往澳大利亞大陸放生,在那裡它們將開始新的生活。目前,已經有 4000多隻考拉順利搬家,它們的離去使袋鼠島的植被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而考拉種群自身也躲過了一場災難。

以桉樹葉為食的考拉一身粗硬的短毛,性情溫和,行動笨拙,憨態可掬;整日里除了吃便是睡,即使醒著也是一副睡眼惺忪的模樣,十分惹人喜愛。曾有一篇介紹考拉生活習性的文章說,醒了就餓,吃飽就困的考拉練就了一身「開源節流」的本領,因為桉葉並無多少營養成分,為維持體能所需,考拉每日必須大量嚼食,其餘時間便減少活動抱著樹干打盹。

鴨嘴獸(學名: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是單孔目動物。種類極少,同屬之中只有鴨嘴獸一種動物。

鴨嘴獸是半水生哺乳動物,棲地在澳大利亞東部地區和塔斯馬尼亞州。連同其他四種針鼴,這是第五種單孔目哺乳動物——單孔目是唯一的產卵哺乳動物,並不是藉由分娩而是下蛋的方式產出下一代。由發現相關物種的化石紀錄知道,它是其屬(ornithorhynchus)唯一的活代表。當它的標本送到博物館時,奇怪的外觀、產蛋卻會哺乳、鴨子般的嘴、 水獺般的尾巴和四肢等莫名其妙特徵,使得當時歐洲的分類學家認為這是人為精心設計出來的物種。鴨嘴獸是為數不多的有毒哺乳類動物;雄性鴨嘴獸的後肢有尖刺,可分泌有毒物質,人類一旦被刺到後會產生巨痛。鴨嘴獸的獨特性,使它成為演化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鴨嘴獸已成為澳大利亞的象徵,常作為全國性活動的吉祥物;另外,澳大利亞20分硬幣反面圖案就是在水裡的鴨嘴獸。直到20世紀初,它們仍因為人類對毛皮需求而被獵殺。雖然圈養計劃成功有限且鴨嘴獸易受環境污染影響,但是經過人工保護,它們目前還沒有滅絕的危險。

鴨嘴獸是一種奇怪的動物,因為一般的哺乳類動物都是胎生的,但這種澳大利亞產的動物卻是卵生的。在所有哺乳類動物中,只有它們和另一種也是澳洲產的珍獸針鼴是卵生的。

除了哺乳期外,鴨嘴獸一生都過著獨居的生活。它們喜歡棲習在河川中,用它們那銳利而且帶有蹼的腳在水中來去自如,並在河岸、湖岸上挖洞居住。

鴨嘴獸是夜行性動物,也是肉食性動物,通常在清晨和黃昏的時候在水邊獵食甲殼類、蚯蚓等動物。

鴨嘴獸體型不大,通常長成的鴨嘴獸體長只有三十到四十八厘米長;尾長在十到十五厘米間;體重只有零點五公斤到兩公斤而已 。它們剛孵化時體型更小,這時候小鴨嘴獸會從母獸腹部泌乳孔吸 吮乳汁維生,然後慢慢發育,經過四個月的哺乳期,才能夠獨立生 活,但是要到兩歲半才算成年。

針鼴,針鼴科(Tachyglossidae)動物的統稱。外形似刺蝟,尾很短,體長約40~50厘米。體毛有的變成堅硬的刺,刺間和腹面有細毛。吻尖短而直,外包有角質鞘。無齒,舌細長如線,上有粘液,能伸出口外粘捕食物。腿短,前後肢各有5爪,長而銳利,適於挖掘。似鼴鼠,多夜間活動,穴居,以白蟻、蟻類和其他蟲類為食。卵生,通常每次僅產1個卵。生殖期雌獸腹麵皮膚褶襞成囊狀,即臨時性的育兒袋。卵在袋中約7~10天孵化。乳區位於育兒袋內。有冬眠現象。僅分布於澳大利亞及新幾內亞。
鴨嘴獸在洞中孵卵,而針鼴則在育兒袋裡孵卵。雌針鼴的育兒袋每年發育一次,以盛放後代。孵化出來的小針鼴就在育兒袋裡成長,直到渾身是刺為止。剛出生的小針鼴僅重零點四克,剛出生的小針鼴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奶吃。但是母針鼴沒有奶頭,當小針鼴刺激育兒袋內的皮膚時,奶汁就會從特殊的細孔中分泌出來其乳汁十分濃稠,並隨著小針鼴的長大而越來越濃稠。五十天之後,當小針鼴長好了脊樑骨,雌針鼴就把幼仔推到體外。五個星期之後,小針鼴便能夠獨立生活了。每年5月是針鼴的繁殖期。此時,雌獸的腹部會長出一個像袋鼠那樣的育兒袋。育兒袋為新月形、布滿粗毛的袋囊,為由肌肉的收縮而形成的皮膚褶皺,僅在每年繁殖期間才出現,可以使卵在其中孵化,成為臨時的育兒袋,並蓋住腹部的乳孔區。此外還具有一個上恥骨,與骨盆相聯接,可能是用來支持袋內的卵或幼仔。產卵時,雌獸像毛蟲一樣把身體彎曲,將泄殖腔對准袋囊,使卵由泄殖腔流出時正好落入袋內,同時由泄殖腔內還流出一些很粘的液體,把卵粘在袋囊的毛上。雌獸大多僅產1枚卵,偶爾產2枚。由於它沒有固定的住所,卵產下以後就由雌獸隨身攜帶並孵化。針鼴的卵呈白色,里針鼴
面有一個極大的卵黃,沒有卵白,大約長15毫米,直徑13毫米,大小與鴨嘴獸的卵差不多。它的卵殼表面很粗糙,如同粗羊皮紙一樣,很像許多爬行動物的革質卵殼。孵化幾周後,幼仔就出殼了。剛出世的幼仔,體長不足12毫米,留在育兒袋中繼續生長。由於雌獸沒有乳頭,幼仔只能在袋囊中舔食由雌獸腹部的乳孔流出的乳汁。這樣經過7—8個星期以後,幼仔的體長已有9~10厘米,背部長出了針刺,使雌獸感到不適。這時就開始斷奶,雌獸便把它們掏出來,藏在灌叢等比較隱蔽的地方,繼續哺育,雌獸的臨時育兒袋也就自然消失了。幼仔1歲以後才能達到性成熟,這時背上的針刺可長到6厘米長。
針鼴是夜行動物,棲息於灌叢、草原、疏林和多石的半荒漠地區等地帶,白天隱針鼴
藏在洞穴中。它和刺蝟一樣,渾身長滿長短不一、中空的針刺,不過它的抗敵本領要比刺蝟高明。

鴯鶓(學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是鳥綱鴯鶓科唯一物種,以擅長奔跑而著名,是澳洲的特產,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鳥類,僅次於非洲鴕鳥,因此也被稱作澳洲鴕鳥,翅膀比非洲鴕鳥和美洲鴕鳥的更加退化,足三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棲息於澳洲森林和開闊地帶,吃樹葉和野果。鴯鶓終生配對。每窩產7-10枚暗綠色卵,卵長13cm。在地面上築巢。雄鳥孵卵約60天。體上有條紋的幼雛出殼後很快就能跟著成鳥跑。特別的氣管結構在繁殖期可發出巨大的隆隆聲。鴯鶓是澳大利亞的國鳥。
鴯鶓體高150-185 cm,體重30-45 kg,壽命10年。成年雌性比雄性大。鴯鶓形似非洲鴕鳥而較小,屬於平胸類,沒有龍骨,嘴短而扁,羽毛灰色、褐色或黑色,長而捲曲自頸部向身體的兩側覆蓋。翅膀退化,完全無法飛翔。足三趾,腿長善走。羽毛發育不全,具纖細垂羽,副羽甚發達,頭、頸有羽毛、無肉垂。體健壯,腿長,同其親屬鶴鴕一樣。兩性體羽均為褐色,頭和頸暗灰,頸部裸露的皮膚呈藍色,喙為灰色,翅膀隱藏在殘留的羽毛下,在炎熱的天氣,可以促進機體冷卻。龐大的身體是由兩個強大的灰色的三趾腿支撐。雛鳥有一個蓬鬆羽毛的頭,身體由棕色和黑色條紋的羽毛組成。鴯鶓的跑速每小時可達50公里,被困時用三趾的大腳踢人。
鴯鶓易於飼養,被廣泛引入其他國家,在中國很多動物園中都能見到。它外表很像非洲沙漠中的鴕鳥,但沒有鴕鳥高大,成年雌性鴯鶓比雄性的大。體重數十公斤不等,從動物分類學來說,它應屬於鴕鳥類中的一種。 鴯鶓喜愛生活在草原、森林和沙漠地帶,全身披著褐色的羽毛,擅長奔跑,時速可達70公里,並可連續飛跑上百公里之遙。鴯鶓雖有雙翅,但同鴕鳥一樣已完全退化,無法飛翔。以野草、種子、果實等植物及昆蟲、蜥蜴等小動物為食。它能泅水,可以從容渡過寬闊湍急的河流。 鴯鶓很友善,若不激怒它,它從不啄人。它對食物也不講究,主要以草類為食,也愛吃一些草蝶及昆蟲。在野生動物保護區里,鴯鶓能經常改善伙食,吃到遊人喂它的麵包、香腸及餅乾等。當有汽車在公路邊停下來時,鴯鶓毫無戒備,反而會大搖大擺地踱步而來,爭搶著把頭伸進車窗,一是對人表示親近,二是希望遊人能給點好東西吃。 科學研究表明,數十萬年的地質和氣候變遷,仍無法改變它們最初形成的原始型態,這種神奇的適應能力在自然界的進化史中是極為罕見的。
鴯鶓在仲夏時間配對,一對約佔領30平方公里的領域。天氣涼下之後,雄鴯鶓體內激素變動,食慾下降,開始在地上用樹枝、樹葉、樹皮和草建巢。鴯鶓或出雙入對,或三五成群,極少見有踽踽獨行的。鴯鶓的成熟期長達3年,一隻成年雌鳥只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4月產蛋,每次7-15枚,而孵卵的責任由雄鳥來承擔。在整個孵化期間,雄性在長達兩個半月的時間里幾乎不吃不喝,表現出極強的「父愛」,它們完全靠消耗自身體內的脂肪來維持生命,直到小鴯鶓脫殼而出。每次孵化後,雄性體重會降低許多,雛鳥出殼後,仍由父親照料近2個月。 雌雄鴯鶓每隔一兩天交配一次,交配後鴯鶓會生下深綠色的蛋,蛋殼很厚,約一斤重。大約生了七個蛋之後,雄鴯鶓開始坐在蛋上孵蛋。並由家庭的父親負責孵化。從此雄鴯鶓不吃不喝,每天之因需要翻轉蛋的時候才會站起來10次左右。在大約8周時間,它靠體內的脂肪生存,每天只喝一點晨露。孵化期需時8星期,在這段時期,雄鳥不會離開鳥巢。雛鳥在出生後會跟隨父親兩年。 雄鴯鶓開始孵蛋之後,雌鴯鶓繼續生蛋,但是不再與它交配。雌鴯鶓一般下蛋8至10隻,有時也會有10-25隻。與很多其他澳洲鳥類一樣,鴯鶓不是忠實的一夫一妻制,每當雄鳥開始孵蛋,雌鳥便會與其他雄鳥交配。一窩雛鳥之中,可達一半是雌鳥和其他雄鳥的產物。 有些雌鳥會留守鳥巢直至雛鳥破殼而出,但大部份下蛋後不久便會離巢,而且往往在別處再築巢;如果天氣良好,一隻雌鴯鶓可以下三窩蛋。在熱帶北部,季節與澳洲相反,雨季在夏天,鴯鶓會在雨季前交配。據可靠的報告所述,如果雨季遲來,鴯鶓交配亦會順延。 雖然有雄鴯鶓堅守鳥巢,但鴯鶓蛋仍然常被偷去,其中以巨蜥(w:goanna)為甚;據估計,每五隻孵出的小鴯鶓當中,有四隻可以平安長至成年。 鴯鶓是早成雛,新孵出的小鳥很活躍,幾天之後就可以離開巢。開始大約25厘米高,身上有棕黃色的條紋。3個月之後條紋淡化消失。鴯鶓父親至少撫養它們6個月。 雄鴯鶓往往會收養任何流浪的雛鳥,只要這些小鳥不會大於雄鴯鶓自己的孩子。小鴯鶓長起來非常快(一周最多可以長一公斤),12到14個月之後就長成大鳥。它們很多和父母繼續一起生活6個月,之後分家開始撫育第二代。野生鴯鶓可以活10年,家養的可以活20多年。

兔耳袋狸是澳大利亞最奇特的有袋目動物之一,分為兩種:普通兔耳袋狸和小兔耳袋狸,後者已於1950年滅絕。屬於脊索動物門、哺乳綱、袋狸目、袋狸科、兔耳袋狸屬。
夜間活動,不善結群。白天呆在地下洞穴中。洞穴很深,距地面1-2米,通常只有1個出口,並隱於乾旱草原的灌叢或草叢中。食性雜,既食昆蟲及其幼蟲,也食草籽、果實和真菌類
繁殖
每年3-5月份繁殖,每次產仔1-3隻。育兒袋開口於後下方。兔耳袋狸一年四季均可交配繁殖,但主要集中於3-5月,母獸的懷孕期約14~17天,每胎1~3仔,哺乳期3~4個月,期間 幼仔一直呆在母親的育兒袋裡,5~6個月大時性成熟,壽命8~10年。

樹袋鼠是生活在樹上的袋鼠科動物。它們分布在新幾內亞、昆士蘭極東北區及鄰近島嶼的雨林。雖然大部份都是生活在山區之中,當中也有幾個物種棲息在低地中,如皂樹袋鼠。大部份樹袋鼠都因獵殺及失去棲息地而被列為瀕危。 現時已知約有12種樹袋鼠,一些分類卻仍未明。它們的毛色及大小有顯著不同,頭部及身體長41-77厘米,尾巴長40-87厘米,重14.5公斤。雌性較雄性細小。樹袋鼠主要吃葉子及果實,另外也會吃穀物、花朵、樹汁、樹皮、蛋及雛鳥。它們的牙齒適合撕開葉子而非砌斷草。它們的胃部很大,內里的細菌可以幫助分解植物纖維
樹袋鼠相信是演化自與現今袋鼠及小袋鼠相似的祖先,仍保有一些袋鼠科在平原上生活的適應性,如巨大的後腳及窄長的腳掌。樹袋鼠發展出很長的尾巴,用以平衡身體;前肢強壯,適合攀樹。腳稍短及闊,有很長的爪,腳掌具彈性,都是適合抓樹的特徵。 相信所有袋鼠的祖先都是細小的樹棲有袋類,就像現今一些澳洲的負鼠。自這些祖先走到地上來,開始演化出適合地上頻繁運動的身體後,就分支出最早期的袋鼠科。樹袋鼠的祖先為何又回到樹上則不詳,但相信是因缺乏廣闊的地方所致 運動 樹袋鼠在地上行動很緩慢及笨拙。它們會以行走的步伐及笨拙的跳躍方式來運動,並會將身體向前傾來平衡重重的尾巴。但當它們走回樹上,它們卻十分靈活。它們以前肢抱著樹干,並以強壯的後肢跳躍來攀樹。它們是飛躍的能手,可以跳逾9米,更可以從高18米的樹上跳落地上。

紅袋鼠又名大赤袋鼠。這類袋鼠是袋鼠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產於澳大利亞及其附近島嶼,是澳大利亞的特產動物之一
紅袋鼠其實只有雄性體色是紅色或紅棕色,其雌性體色都呈藍灰色。袋鼠前肢短小,後腳長而有力,行進時,完全以後腳來跳,大尾巴則保持平衡。它們善於跳躍,能跳7—8米遠,1.5—1.8米高。如果它們去參加奧運會,一定能拿到「雙跳冠軍」。大袋鼠喜歡搞「小團體」,往往是結小群生活於草原地帶,活蹦亂跳地在夜間覓食各種草類、野菜等
生長繁殖
它們一般1.5—2歲成熟,壽命20—22年,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公約附錄上。紅袋鼠全年均可繁殖,經過艱苦的「十月懷胎」—袋鼠的孕期為343天,一般產下一仔。當袋鼠媽媽快生小寶寶時,便忙著口袋,用舌頭把裡面的臟東西舔干凈。 袋鼠家族中「種族歧視」十分嚴重,它們對外族成員進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員在長期外出後再回來也是不受歡迎的。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員,也要教訓一番,直到新成員學會許多「規矩」後,才能和家族融為一體。 生活於澳大利亞東南部開闊的草原地帶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動物,也是袋鼠類的代表種類,堪稱現代有袋類動物之王。 大赤袋鼠的形體似老鼠,彷彿一隻特大的巨鼠。其實,它與老鼠並沒有什麼親緣關系。它的體毛呈赤褐色,體長130—150厘米,尾長120—130厘米,體重70—90千克。頭小,顏面部較長,鼻孔兩側有黑色須痕。眼大。耳長。相貌奇特,惹人喜愛。它們的頭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適應於跳躍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來摟取食物,後肢強大,趾有合並現象,一步可跳5米遠,時速可達40—65公里。尾長大,為棲息時的支撐器官和跳躍時的平衡器。
生活習性
大赤袋鼠多在早晨和黃昏活動,白天隱藏在草窩中或淺洞中。喜歡集成20~30隻或50~60隻群體活動,以草類等植物性食物為主。它膽小而機警,視覺、聽覺、嗅覺都很靈敏。稍有聲響,它那對長長的大耳朵就能聽到,於是便溜之大吉了。 一般認為,袋鼠最早是由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發現的。其實並非如此。在他以前140年,荷蘭航海家弗朗斯·佩爾薩特於1629年就遇上了袋鼠。那一年,佩爾薩特的輪船在澳大利亞海岸附遍擱了淺,看見了袋鼠以及懸吊在它的腹部的育兒袋裡的乳頭上的幼仔。但是,這位細心的船長竟錯誤地推測,幼仔是直接從乳頭上長出來的。不過,他的報道並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很快就被人們完全忘記了。 而庫克船長第一次看見袋鼠的時間是1770年7月22日,那一天他派幾名船員上岸去給病員打鴿子,改善生活。那是在澳洲大陸指向新幾內亞的那個「手指尖」——約克半島附近。現在的庫克豪斯就坐落在這里,這個城市是以偉大的航海家庫克的名字命名的。人們打獵回來以後,說看到一種動物,有獵犬那麼大,樣子倒蠻好看,老鼠顏色,行動很快,轉眼之間就不見了。兩天以後,庫克本人證實了船員們所說的並沒有弄錯,他自己也親眼看見了這種動物。又過了兩周,參加庫克考察隊的博物學家約瑟夫·本克斯帶領四名船員,深入內地進行為期三天的考察。後來,庫克是這樣記載的: 「走了幾里之後,他們發現四隻這樣的野獸。本克斯的獵狗去追趕其中兩只,可是它們很快跳進長得很高的草叢里,狗雅以追趕,結果讓它們跑掉了。據本克斯先生觀察,這種動物不像一般獸類那樣用四條腿跳,而是像跳鼠一樣,用兩條後腿跳躍。」 有趣的是,由於他們對這種前腿短、後腿長的怪獸時感到非常驚異,就問當地的土著居民怎樣稱呼這種動物,土人回答:「康格魯(kangaroo)」。於是,「康格魯」便成了袋鼠的英文名字,並沿用至今。可是人們後來才弄明白,原來「堪加魯」在當地土語中是「不知道」的意思。

E. 鴨嘴獸屬於什麼類型的動物

鴨嘴獸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單孔目 Monotremata
科: 鴨嘴獸科 Ornithorhynchidae
屬: 鴨嘴獸屬 Ornithorhynchus
種: 鴨嘴獸 Ornithorhynchus anatinus

拉丁文學名:Ornithorhynchus anatinus
英名名稱:Platypus ckbill,Duckmole;
又名: 鴨獺

現生哺乳類中最原始而奇特的動物。僅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約克角至南澳大利亞之間,在塔斯馬尼亞島也有棲息。

澳大利亞的單孔類哺乳動物,最奇特的要數鴨嘴獸。所謂單孔類動物,是指處於爬蟲類動物與哺乳類動物中間的一種動物。它雖比爬蟲類動物進步,但尚未進化到哺乳類動物。兩者相同之處在於都用肺呼吸,身上長毛,且是熱血;而單孔類動物又以產卵方式繁殖,因此保留了爬蟲類動物的重要特性。

凡見過鴨嘴獸的人都說它長得實在太怪異了。當初英國移民進入澳大利亞發現鴨嘴獸時,驚呼其為「不可思議的動物」。鴨嘴獸長約40厘米,全身裹著柔軟褐色的濃密短毛,腦顱與針鼴相比,較小,大腦呈半球狀,光滑無回。四肢很短,五趾具鉤爪,趾間有薄膜似的蹼,酷似鴨足,在行走或挖掘時,蹼反方向褶於掌部。吻部扁平,形似鴨嘴,嘴內有寬的角質牙齦,但沒有牙齒,尾大而扁平,占體長的1/4,在水裡游泳時起著舵的作用。

雄性鴨嘴獸後足有刺,內存毒汁,噴出可傷人,幾乎與蛇毒相近,人若受毒距刺傷,即引起劇痛,以至數月才能恢復。這是它的「護身符」。鴨嘴獸為水陸兩棲動物,平時喜穴居水畔,在水中時眼、耳、鼻均緊閉,僅憑知覺用扁軟的「鴨嘴」覓食貝類。其食量很大,每天所消耗食物與自身體重相等。

母體雖然也分泌乳汁哺育幼仔成長,但卻不是胎生而是卵生。即由母體產卵,像鳥類一樣靠母體的溫度孵化。母體沒有乳房和乳頭,在腹部兩側分泌乳汁,幼仔就伏在母獸腹部上舔食。

幼體有齒,但成體牙床無齒,而由能不斷生長的角質板所代替,板的前方咬合面形成許多隆起的橫脊,用以壓碎貝類、螺類等軟體動物的貝殼,或剁碎其它食物,後方角質板呈平面狀,與板相對的扁平小舌有輔助的「咀嚼」作用。

澳大利亞的鴨嘴獸是澳大利亞特有的非常特殊乳汁單孔目動物。它的嘴和腳象鴨子,尾部象海狸,是世界上僅有的三種生蛋的哺乳動物之一(另兩種是刺蝟),鴨嘴獸沒有奶頭,但在肚子上有一小袋,內分泌乳汁,小鴨嘴獸靠添乳汁長大。

成年鴨嘴獸長度有 40-50公分,重量母的在 700-1600克之間,公的在 1000-2400克之間。

鴨嘴獸生長在河,溪的岸邊,它的大多時間都在水裡,它的皮毛有油脂能保持它身體在較冷的水中仍保持溫暖。在水中游泳時它是閉著眼的,靠電信號及其觸覺敏感的鴨嘴尋找在河床底的食物。它以軟體蟲及小魚蝦為食。

鴨嘴獸生殖是在它的岸邊所挖的長隧道內進行的。她一次可最多生三個蛋。六個月後的小鴨嘴獸就得學會獨立生活,自己到河床底覓食了。

鴨嘴獸在水中追逐交尾,卵似烏龜蛋狀。小鴨嘴獸孵化出世後,靠母乳喂養4個月方能自己外出覓食。鴨嘴獸的生物鍾是顛倒的,它們慣於白天睡覺,夜晚活動。

鴨嘴獸能潛泳,常把窩建造在沼澤或河流的岸邊,洞口開在水下,包括山澗、死水或污濁的河流,湖泊和池塘。它在岸上挖洞作為隱蔽所,洞穴與毗連的水域相通。它是水底覓食者,取食時潛入水底,每次大約有一分鍾潛水期,用嘴探索泥里的貝類、蠕蟲及甲殼類小動物以及昆蟲幼蟲和其他多種動物性食物和一些植物。鴨嘴獸分布在澳大利亞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是現存最原始的哺乳動物,是形成高等哺乳動物的進化環節,在動物進化上有很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冬季不活動或冬眠。雌獸挖相當於16米長的澗穴,將卵產於用濕水草築成的巢內,每產產卵,有時3卵。卵比麻雀卵還小,彼此粘在一起。孵卵期洞口堵塞,孵出的幼獸發育很不完全,鴨嘴獸既無育兒袋也無乳頭,成束的乳腺直接開口於腹部乳腺區。幼獸用能伸縮的舌頭服食乳區的乳汁,哺乳期大約五個月。

鴨嘴獸在學術上有重要意義,歷經億萬年,既未滅絕,也無多少進化,始終在「過渡階段」徘徊,真是奇特又奧妙,充滿了神秘感。這種全世界唯有澳大利亞獨產的動物,但因追求標本和珍貴毛皮,多年濫捕而使種群嚴重衰落,曾一度面臨絕滅的危險。由於其特殊性和稀少,已列為國際保護動物。澳大利亞政府己制定保護法規。

F. 澳大利亞代表性動物是什麼

澳大利亞代表性動物是鴯鶓。

鴯鶓,鳥綱鴯鶓科唯一物種,體高150-185厘米,體重30-45千克,壽命10年。擅長奔跑,是大洋洲的特產,世界上第二大鳥類,僅次於非洲鴕鳥,因此也被稱作澳洲鴕鳥。成年雌性比雄性大。

鴯鶓形似非洲鴕鳥而較小,屬於平胸總目,沒有龍骨,嘴短而扁,羽毛灰色、褐色或黑色,長而捲曲自頸部向身體的兩側覆蓋。翅膀退化,完全無法飛翔。翅膀比非洲鴕鳥和美洲鴕鳥的更加退化,足三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

棲息於澳洲森林,草原和沙漠地帶,以樹葉和野果為食。鴯鶓是澳大利亞的國鳥。

生活習性:

鴯鶓喜愛生活在草原、森林和沙漠地帶,全身披著褐色的羽毛,擅長奔跑,時速可達69千米,並可連續飛跑上百公里之遙。鴯鶓雖有雙翅,但同鴕鳥一樣已完全退化,無法飛翔。軀干、翼被覆纖細的粗發狀羽毛,呈灰褐色。以野草、種子、果實等植物及昆蟲、蜥蜴等小動物為食。它能泅水,可以從容渡過寬闊湍急的河流。

G. 鴯鶓是哪個國家特有的動物

留心觀察過澳大利亞國徽的人會發現,其左邊是一隻大袋鼠,右邊則是一隻鴯鶓(又名澳洲鴕鳥)。鴯鶓能堂而皇之地走上國徽,得益於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鳥,是澳大利亞的象徵性動物之一, 鴯鶓是世界最大的陸地鳥是,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是鳥綱鶴鴕目鴯鶓科唯一殘存種。 鴯鶓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但是在開闊地區比較常見而在山地和茂密的森林等地比較罕見。鴯鶓易於飼養,被廣泛引入其他國家,在我國很多動物園中都能見到。它外表很像非洲沙漠中的鴕鳥,但沒有駝鳥高大,其身高約1.5米-2米,成年雌性鴯鶓比雄性的大。體重數十公斤不等,從動物分類學來說,它應屬於鴕鳥類中的一種。 鴯鶓喜愛生活在草原、森林和沙漠地帶,全身披著褐色的羽毛,擅長奔跑,時速可達70公里,並可連續飛跑上百公里之遙。鴯鶓雖有雙翅,但同鴕鳥一樣已完全退化,無法飛翔。以野草、種子、果實等植物及昆蟲、蜥蜴等小動物為食它能泅水,可以從容渡過寬闊湍急的河流。鴯鶓耐飢渴,長相一直保持史前時代的形狀,沒有絲毫變化,這令一些動物學家深感困惑。 鴯鶓或出雙入對,或三五成群,極少見有踽踽獨行的。鴯鶓的成熟期長達3年,一隻成年雌鳥只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4月產蛋,每次7-15枚,而孵卵的責任由雄鳥來承擔。在整個孵化期間,雄性在長達兩個半月的時間里幾乎不吃不喝,表現出極強的「父愛」,它們完全靠消耗自身體內的脂肪來維持生命,直到小鴯鶓脫殼而出,新生命的啼鳴回響在湛藍的天空……每次孵化後,雄性體重會降低許多,雛鳥出殼後,仍由父親照料近2個月。 鴯鶓很友善,若不激怒它,它從不啄人。它對食物也不講究,主要以草類為食,也愛吃一些草蝶及昆蟲。在野生動物保護區里,鴯鶓能經常改善伙食,吃到遊人喂它的麵包、香腸及餅乾等。當有汽車在公路邊停下來時,鴯鶓毫無戒備,反而會大搖大擺地踱步而來,爭搶著把頭伸進車窗,一是對你表示親近,二是希望你能給點好東西吃。 科學研究表明,數十萬年的地質和氣候變遷,仍無法改變它們最初形成的原始型態,這種神奇的適應能力在自然界的進化史中是極為罕見的。

H. 澳大利亞國徽上有兩只小動物,一個是袋鼠,請問,另一個是什麽呢

澳大利亞國徽左邊是一袋鼠,右邊是一隻鴯鶓,這兩種動物均為澳大利亞所特有,是國家的標志,民族的象徵,中間是一個盾,盾面上有六組圖案分別象徵這個國家的六個州。紅色的聖喬治十字形(十字上有一隻獅子、四顆星),象徵新南威爾士州;王冠下的南十字形星座代表維多利亞州;藍色的馬爾他十字形代表昆士蘭州;伯勞鳥代表南澳大利亞州;黑天鵝象徵西澳大利亞州;紅色獅子象徵塔斯馬尼亞州。盾形上方為一枚象徵英聯邦國家的七角星。周圍飾以澳國花金合歡,底部的綬帶上用英文寫著「澳大利亞」。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的小動物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6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9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