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到2020年,一共會有幾艘航母
截至2020年為止,只有兩艘航母分別是:遼寧號(瓦良格號改造)、山東艦,但歷史上還有過4艘。
一、鎮海號
准確來說,鎮海號不是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母,但它在早期時期,的確扮演了一艘航母的作用。
1923年,張作霖從煙台政記輪船公司,買了一艘2700的「德國造」運輸船。這艘船特別大,張作霖看到後,腦洞大開,說:「不都說航母厲害嗎?這玩意上放幾架飛機,不就是航母嗎?」張作霖說做就做,將八架「施來克水上飛機」放在了軍艦上,並給軍艦取了個霸氣的名字「鎮遠號」。
二、「明斯克」
「明斯克」號航空母艦由蘇聯的尼古拉耶夫船廠建造,排水量為42000T,它是蘇聯「基輔」級中型航母中的第二艘。「明斯克」號在1978年服役,1979年被調到太平洋艦隊。「明斯克」號服役之前,蘇聯在遠東地區還沒有大型主力艦,所以它的服役結束了蘇聯在遠東沒有大型主力艦的歷史。
三、「基輔」號
「基輔」號是蘇聯「基輔」級中型航母中的第一艘,它由蘇聯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建造。「基輔」號於1972年12月26日下水,1977年2月開始在蘇聯海軍服役。「基輔」號和「明斯克號是姐妹艦,是世界上第一艘搭載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的航母,具備單艦防空反艦反潛作戰能力。
四、「瓦良格」號
「瓦良格」號是俄羅斯現役航母「庫茲涅佐夫」號的後續艦,由烏克蘭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建造,在1988年下水,瓦格良號航母排水量為67500噸,規模僅次於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瓦格良號航母能搭載41~68架作戰飛機,尤其是搭載了蘇-27的蘇-33艦載機後,它戰鬥力不俗。
瓦良格號2002年3月4日抵達大連港,然後由我國船廠繼續建造改進,使它重新煥發生命,成了一艘用於科研、實驗和訓練的航母。2011年「瓦良格」號改造完成。2012年9月25日,「瓦良格」號更名為遼寧號,並交付予我國海軍。
五、「墨爾本」號
「墨爾本」號是英國皇家海軍的巨人級航母R-77「庄嚴」號,1945年2月28日下水。1949年,「庄嚴」號在英國已經無人問津,所以英國以10英鎊的人情價格,將其賣給了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在美國的幫助下改造此艦,使「庄嚴」號具備了遠洋作戰能力,並將其命名為「奧爾本」號。
六、山東艦
山東艦是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國產航母,它對前蘇聯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中國遼寧號航空母艦的研究,由中國自行改進研發而成,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由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建造完成,2017年4月26日下水,2019年12月17日交付我國海軍使用。
⑵ 全球目前共有多少航母全球航空母艦數量
全世界現有航空母艦總數約為30艘。美國有一半,其次是俄羅斯,兩家加起來,佔有2/3。自己製造擁有航空母艦的,還有英國、法國和義大利。印度、巴西、阿根廷、西班牙等國的海軍航空母艦是從別國購買的。
航空母艦的機庫容納和檢修艦載機的場所,高度通常占據2~3層甲板高度,是航空母艦上最大、最高的艙室空間。從航母發展歷程來看,曾經出現過開放式機庫和閉式機庫兩種。
飛行甲板:
飛行甲板航空母艦上供飛機起降和停放的上層甲板,按照任務需求可將其劃分為起飛區、降落區和停放區。航母需採用比起船體寬度要大得多的飛行甲板。特別是斜直兩段式甲板出現後,要進一步將起飛段板和著陸段區別開來,所以飛行甲板寬度更呈增加趨勢。
大型航母的飛行甲板寬度幾乎是艦體寬度的2倍,中小型航母的飛行甲板寬度約是艦體寬度的1.5倍。飛行甲板分為直通飛行甲板和斜角飛行甲板。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航空母艦
⑶ 中國30年前購買了澳大利亞一艘二戰期間的航母
中國30年前購買的是澳大利亞的墨爾本號輕型航母
澳大利亞海軍「墨爾本」號輕型航空母艦購自英國,原是英國皇家海軍1943年起建造的巨人級護航航空母艦「庄嚴」號(R-77)。1949年,澳大利亞海軍決定購買、改裝該艦,並將其改名為「墨爾本」號(舷號改為R-21)。改裝內容包括增加蒸汽彈射裝置和雷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配備了5.5度的斜角甲板和助降鏡。。
名稱:墨爾本號航空母艦
所屬國家:澳大利亞
武器分類:航空母艦
軍種分類:海軍
建造日期:1943年4月13日
下水日期:1945年2月28日
排水量:標准14200噸
滿載20250噸 船體:長211.2米,寬24.8米
吃水深度:7.2米
武器裝備: 4門3磅炮
12門40毫米對空火炮
277Q型對空搜索雷達
293Q型水面搜索雷達
艦載飛機:固定翼飛機42架(設計標准)
4架A-4G「天鷹」攻擊機
「墨爾本」號上的航海鍾
6架S-2E「跟蹤者」反潛飛機
10架反潛直升機
動力裝置:4鍋爐,帕森式汽輪機,2軸
推進功率:40000馬力
最大航速:25節
載員:平時860名艦員,620名航空人員
相關資料編輯
"墨爾本"號航母購自英國,是"巨人"級輕型航母"威嚴"號的改裝型。其原型艦建造於1943年4月13日。
1949年,澳大利亞海軍決定購買該艦,並將其改名為"墨爾本"號。改裝內容包括增加蒸汽彈射裝置和雷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配備了5.5度的斜角甲板和助降鏡。
1955年1月,經過改裝的"墨爾本"號航母在英國北愛爾蘭東部港口貝爾法斯特沿海進行試航。這個時候,"墨爾本"號已經煥然一新,配備了許多新式武器裝備。這年晚些時候,該航母配備了3個中隊的戰機,它們分別是808、816和817中隊,部署著固定翼戰機和直升機,具有空戰、對海攻擊和對地攻擊能力。很快,"墨爾本"開始起航去澳大利亞。途中,航母先後經過了直布羅陀、那不勒斯、馬爾他、蘇伊士運河、亞丁和科倫坡等地。
1956年5月,"墨爾本"號抵達澳大利亞的悉尼港。澳大利亞海軍為"墨爾本"航母的到來而萬分高興。然而,他們沒料到的是,這艘航母帶來的不僅僅是現代化作戰能力,還帶來了苦難和災難。
1957年10月28日,也就是"墨爾本"航母抵達澳大利亞一年半的時間,這艘航母就開始闖禍了。當日,它在阿德萊德港行駛時,突然與"藍卡"號戰艦相撞,開創了碰撞歷史的先河。幸運的是,第一次撞擊是在港口裡,因此,只受了點小傷幾年後,"墨爾本"的脾氣難改,開始越來越多地發生相撞的事件了。
1964年2月10日,大悲劇終於發生了,"墨爾本"號居然與自己編隊的護駕戰艦"航海者"驅逐艦發生了相撞。這次撞擊可是悲劇性的,偌大的航母居然撞向驅逐艦的中部,將驅逐艦攔腰切斷,原先好好的驅逐艦頓時成了兩大半。不過,澳大利亞海軍的調查結果是,"航海者"驅逐艦的艦長嚴重失職,偏航進入了航母航道的水域。這是"墨爾本"號航母第一次把一艘戰艦撞沉,驅逐艦共有82名官兵死亡。其中,他們多數是在驅逐艦的前部死亡的。澳大利亞海軍得知此事後,悲哀不已。顯然,一艘驅逐艦的報廢是重大損失,然而,82條人命的突然消失更是重大悲劇。驅逐艦畢竟排水量達數千噸,因此,兩艦相撞後,"墨爾本"也受到重創。艦長羅伯森給海上委員會的戰艦損害報告說,航母雖然沒有人員傷亡,然而,許多地方已經損害。其中,1號和2號平衡水艙已經淹到了第5甲板,前舷和右舷撞出了洞,電纜艙也可能有窟窿。隨後的幾年裡,"墨爾本"號航母老實了一些,基本上沒有再發生什麼問題。
從1964年底到1967年12月,"墨爾本"開始成為友好使者,出訪了許多國家。它先後訪問了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港口,包括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拉包爾、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檳榔、日本的橫濱、吳港和中國的香港等地。同時,"墨爾本"號還大量參加了太平洋地區的軍事演習,它們包括"福特演習·64"和"海豹"等聯合演習。其中,1965年3月15日,它與英國海軍一起進行聯合演習,英軍戰艦包括"鷹"號和"勝利"號航母。
1967年秋,"墨爾本"號航母穿越太平洋前往美國進行現代化改裝。途中,該航母訪問了夏威夷美軍港口,後來,訪問了美國加州的舊金山港。在聖迭戈,它接收了20多架新型戰機,包括10架A-4攻擊機和14架"跟蹤者"反潛機。隨後,"墨爾本"開始在美國軍港進行現代化的改裝,時間一直持續到1969年。期間,整個航母的電子系統進行了全部的更換。隨後,"墨爾本"航母回國,開始了新的生涯。"墨爾本"回到澳大利亞後,沒有多長時間,"舊病復發",又開始與別的戰艦相撞了。
1969年6月3日,在南海行駛的"墨爾本"號航母與美軍"伊文思"號驅逐艦一起進行"海妖"聯合演習。然而,兩艦突然發生相撞。結果,"墨爾本"再次如同一把巨刀,刺進了驅逐艦的艦體里。結局是十分悲慘的:驅逐艦就像以前倒霉的那艘驅逐艦那樣,當即沉沒,但死亡人數達到73名,成為又一次海上大悲劇。調查發現,戰艦相撞時,美軍"伊文思"的艦長在鋪位上正呼呼大睡,而兩名負責觀察的年輕軍官竟然讓驅逐艦駛進了航母的航道。事故發生後,美軍對"墨爾本"航母感到毛骨悚然,很快就取消了與它的聯合演習。隨後,"墨爾本"號航母前往新加坡進行緊急修理。不久,它返回澳大利亞悉尼港進行整修。誰知,"墨爾本"航母就是在港口裡也不本分。6月10日,它又與一艘名叫"馬魯"的船隻發生相撞。雖然航母損失輕微,然而,"墨爾本"航母的"好撞之艦"的名聲頓時大噪起來。"墨爾本"的相撞故事絲毫沒有結束的意思。
1970年9月3日,"墨爾本"航母在悉尼港又與一艘渡船發生相撞。幸運的是,雙方在港口裡相撞,因此,只是表面受了一些小傷。經過一番修理,航母又恢復了原貌。兩年後,正當人們快要把"墨爾本"忘掉的時候,"墨爾本"卻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1972年10月15日,航母突然燃起大火,濃煙滾滾,好不嚇人。還好,航母備有滅火系統,消防員迅速展開了滅火,終於將大火撲滅。雖然這次火災損失得到了控制,然而,"墨爾本"的名聲開始越來越讓人感到厭惡。或許,"墨爾本"航母天生就是多災多難。大火事故結束兩年後,該航母再次演繹相撞事件。那是1974年7月11日,"墨爾本"航母正在悉尼港里行駛,居然與一艘客輪撞上了。澳大利亞人大為震驚。誰都知道,客輪容納大量乘客,要是在海上相撞,那麼,很可能會導致大量乘客的死亡。"墨爾本"航母在澳大利亞人心目中的形象已經成了惹禍的代名詞。
兩年後的1976年7月24日,"墨爾本"號航母在悉尼港又相撞了。這次,它是與一艘日本貨船相撞的,雙方都受到了一些損失。
1977年,英國海軍舉行艦隊校閱活動,邀請了英聯邦和其它一些友好國家海軍參加。作為英聯邦成員國,澳大利亞自然派出了戰艦。於是,"墨爾本"號航母率領導彈驅逐艦"布里斯班"號前往英國訪問。訪問結束 後,"墨爾本"號航母前往英國造船廠進行維修。
1978年,"墨爾本"回到澳大利亞,繼續進行改裝工作,包括擴大飛行甲板,更換電子作戰系統。隨後,航母重新投入使用,成為澳大利亞海軍最有戰鬥力的戰艦。問題是,"墨爾本"航母的悲慘命運似乎難以改變。
1979年3月3日,"墨爾本"航母一台鍋爐突然發生了爆炸,一些士兵躲閃不及,當即受了傷。其實,這次事故還算是輕的,嚴重的還在後面呢。這年8月22日,"墨爾本"航母在太平洋行駛,安在支架頂部的好端端的雷達罩突然掉了下來,一頭扎進了大海。這可是澳大利亞海 軍最新型的雷達系統的重要部分,因此,"墨爾本"航母迅速組織人員打撈。然而,大海波濤洶涌,深不見底。澳大利亞海軍徹底地失望了。幾十年來,"墨爾本"不但沒有為澳大利亞海軍增輝,反而禍端迭出,導致人員死傷慘重,成了地道的"惹禍"航母。
1982年初,澳大利亞海軍決定,"墨爾本"應該退出歷史舞台了。於是,"墨爾本"航母進入了備用狀態,只是在需要的時候出來使用一下。當時,英國決定出售"常勝"號航母,價格為2.5億多美元。澳大利亞海軍有點動心。隨著馬島海空大戰於5月中旬結束,澳大利亞海軍忽然感到航母的作用已經不如以前了,任何先進的反艦導彈都可以讓一艘航母葬身海底。因此,澳大利亞海軍決定,放棄"常勝"號航母的購買。至於"墨爾本"號航母的結局,可想而知了。既然馬島戰爭證明了航母的脆弱性,那麼,"墨爾本"就只能走向解體。況且,航母幾十年的服役,沒讓澳大利亞海軍少為它寒心。於是,"墨爾本"航母拆除了所有設備,僅剩下殼體。
1984年墨爾本號作為廢船賣給中國聯合拆船公司。
1985年5月21日,墨爾本號被牽引進廣州黃埔船廠。
據國外媒體報道,在劉華清上將的推動下,海軍所屬的上海研究所啟動了一個航母設計和建造的可行性研究項目。該所建造了航母模型,並在該所600米長的水池和江蘇省的太湖進行了實驗。1985年,劉華清上將要求海軍廣州艦艇學院開設航母班的培訓課程。1992年,該培訓班的學生開始在中國當時性能最先進的導彈驅逐艦上進行訓練。
而在1985年,中國的拆船廠購買了澳大利亞尊嚴級航母的「墨爾本」號,該艦排水量為一萬五千噸。《簡氏防務周刊》認為在兩個方面為解放軍海軍的航母研發項目提供了幫助。首先,在拆卸該航母的過程中,中國海軍的設計師和工程師們能夠親眼目睹航母是如何進行設計和建造的,在利用這些信息後,中國海軍的設計師們能夠描繪出航母的設計草圖。其次,「墨爾本」號航母的飛行甲板仍然保存完好,並可用於飛行員在航母上的起降。
望採納,謝謝
⑷ 二戰時期,日本聯合艦隊有多少艘航母
二戰期間日本有25艘航母。分別為「鳳翔」號、「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祥鳳」、「瑞鳳」號、「龍鳳」號、「大鳳」號、「千代田」號、「千歲」號、「雲龍」號、「天城」號、「葛城」號、「信濃」號、「大鷹」號、「雲鷹」號、「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其中自行設計建造10艘-「鳳翔」號、「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大鳳」號、「雲龍」號、「天城」號、「葛城」號;由別的軍艦和民用輪船改裝而成的有15艘-「赤城」號、「加賀」號、「祥鳳」、「瑞鳳」號、「龍鳳」號、「千代田」號、「千歲」、「信濃」號、「大鷹」號、「雲鷹」號、「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前,一共擁有10艘航空母艦,分別為「鳳翔」號、「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祥鳳」、「瑞鳳」號.在戰爭中建造和改裝了15艘,分別為、「龍鳳」號、「大鳳」號、「千代田」號、「千歲」號、「雲龍」號、「天城」號、「葛城」號、「信濃」號、「大鷹」號、「雲鷹」號、「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
除了「鳳翔」號、「隼鷹」號、「天城」號、「龍鳳」號和」葛城」號在戰後解體外,其餘的都在戰爭中擊沉!
日本海軍航空母艦
赤城號(Akagi)滿載排水量41300噸,標准排水量 33,000噸,中途島海戰中被美軍艦載機擊中,由驅逐艦舞風號、荻風號、野風號和嵐風號各自發射了一條魚雷後沉沒。
加賀號(Kaga)滿載排水量為42,541噸,標准排水量35,000噸,1942年6月4日在中途島西北海域,上午10點20分被美國艦載機擊中四枚炸彈並立即起火,在海面上燃燒了九個多小時後沉沒,814名艦上人員陣亡。
蒼龍號(Soryu)滿載排水量19800噸,1942年6月4日在中途島西北海域被美軍「企業」號航母艦載機炸沉。
飛龍號(Hiryu)滿載排水量21900噸,標准排水量 16,000噸,中途島海戰中飛龍號最後受到攻擊,之前其艦載機重創了美航母約克城號,隨後被美軍艦載機擊中,第二航空隊司令山口多聞少將拒絕離艦,隨飛龍號一起沉沒。
翔鶴號(Shokaku)最大排水量33,200噸,1944年6月,在馬里亞納海空戰中,翔鶴號被美潛艇棘鰭號發射的魚雷擊中,隨後燃油爆炸沉沒。
瑞鶴號(Zuikaku)最大排水量33,200噸,1944年10月,在菲律賓戰役的恩加尼奧角海戰中,瑞鶴號作為誘餌被美第3艦隊擊沉。
隼鷹號(Junyo)標准排水量 26,949噸,1944年6月隼鷹號編入第1機動艦隊第2航空戰隊參加馬里亞納大海戰,,「隼鷹」號重創返回日本大修,也因而沒有參加萊特灣海戰而倖存到戰後,1947年被解體。
飛鷹號(Hiyo)標准排水量 26,120噸,1944年6月飛鷹號編入第1機動艦隊第2航空戰隊參加馬里亞納大海戰,20日下午「飛鷹」號被擊沉。
大鳳號(Taiho)排水量35,000噸/37,720噸 ,1944年6月19日,被美軍潛艇「大青花魚」號魚雷擊中,14時32分被引爆,18時28分,在中雷10小時之後,在塞班島以西沉沒。
信濃號(Shinano)標准排水量59,900噸,滿載排水量73040噸,1944年11月29日,信濃號在瀨戶內海進行試車時被美軍射水魚號潛艇擊中四枚魚雷後沉沒。
雲龍號(Unryu)排水量22,400噸/22,800噸 ,1944年12月19日在上海附近海域被鮭魚號潛艇用魚雷擊沉,艦上官兵1240人全部陣亡。
天城號,排水量22,400噸/22,800噸 ,1945年3月19日於吳縣軍港遭到空襲,被命中一枚炸彈。7月24日的空襲中再度被命中三枚炸彈而翻覆擱淺在港內。1946年12月被解體。
「葛城」號,排水量22,400噸/22,800噸 ,1945年3月19日、7月24月和7月28日的三次空襲中,「葛城」號先後被直接命中4彈,喪失了機動能力。戰後經修復,充當了人員輸送艦,接運繳械投降的海外各地的殘兵敗將,1947年被解體。
鳳翔號(Hosho)排水量7,470噸/10,000噸 ,1945年在吳縣軍港被攻擊但倖免於難,戰後用來運送日本海外僑民和戰俘,1946年9月被解體。
龍驤號(Ryujo)標准排水量13,650噸,1942年8月24日在瓜島戰斗中命中魚雷和炸彈沉沒。
龍鳳號(Ryuho)排水量13,360噸/16,700噸,1944年6月菲律賓海海戰中龍鳳被擊傷,1945年3月17日停泊在吳縣軍港的他再次被炸,這次之後就沒有再回到現役,1946年被解體。
瑞鳳號(Zuiho)排水量14,200噸,1944年10月25日萊特灣戰斗中作為小澤艦隊的一員充當誘餌,被多枚炸彈命中沉沒。
翔鳳號(Shoho)排水量14,200噸,1942年5月7日,珊瑚海海戰中,翔鳳號在從列剋星敦號和約克敦號上起飛的俯沖轟炸機及魚雷轟炸機的飽和攻擊下,被命中13枚炸彈和魚雷而沉沒。
千歲號(Citose)滿載排水量15,300噸,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海戰中作為小澤艦隊的一員充當誘餌,遭到轟炸沉沒。
千代田號(Ciyoda)滿載排水量15,300噸,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海戰中作為小澤艦隊的一員充當誘餌,遭到巡洋艦和驅逐艦的炮擊,沉沒。
神鷹號(Shinyo)標准排水量17,500噸,滿載排水量20,586噸,1944年11月17日在中國黃海濟州島以西被美國鍬魚號潛艇擊沉。
海鷹號(Kaiyo)標准排水量13,600噸,滿載排水量17,500噸,1945年7月24日被英國飛機轟炸,戰後解體。
沖鷹號(Chuyo)標准排水量20,000噸 ,1943年12月4日在日本伊豆群島八丈島以東被美「旗魚」號潛艇擊沉。
大鷹號 標准排水量20,000噸,1944年8月18日在菲律賓呂宋島西北被美國海軍「紅石魚」號潛艇擊沉。
雲鷹號1944年9月15日在中國南海東沙群島東南被美「石首魚」號潛艇擊沉。
另外在建的三艘雲龍級(笠置、阿蘇、生駒)被暫停建造,戰後分別解體。
日本海軍水上飛機母艦
若宮號(WAKAMIYA)標准排水量5180噸,1931年4月1日退役。
能登呂號(NOTORO)標准排水量14050噸,1944年11月5日在新加坡遭美機轟炸坐底,戰後作浮動油庫使用,1947年1月12日被英軍炸毀。
「秋津州」號(AKITSUSHIMA)標准排水量4650噸,1944年9月24日在菲律賓海域被美機炸沉。
「日進」號(NISSHIN),標准排水量11317噸,1943年7月22日被美國飛機炸沉。
「瑞穗」號(MIZUHO),標准排水量10929噸,1942年5月2日在御前崎燈塔附近海域被美國潛艇擊沉。
「神威」號(KAMOI),標准排水量17000噸,1945年4月5日在香港被美機炸傷,後沉沒。
⑸ 「太平洋戰爭」日美雙方實力航母各多少艘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日本海軍的實力大約是美國海軍的七成,但考慮到美國海軍是兩洋艦隊,在太平洋大家的實力基本相當。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國海軍擁有航空母艦7艘。日本海軍擁有航空母艦10艘。美國海軍擁有的7艘航空母艦是「蘭利」號(CV-1)、「列剋星敦」號(CV-2)、「薩拉托加」號(CV-3)、「大黃蜂」號(CV-4)(剛下水)、「約克城」號(CV-5)、「企業」號(CV-6)和「黃蜂」號(CV-7)(在歐洲)。
日本海軍當時擁有「赤城」號、「飛龍」號、「蒼龍」號、「加賀」號、「翔鶴」號和「瑞鶴」號6艘大型航空母艦,以及「龍驤」號和「、祥鳳」號等4艘輕型航空母艦。
⑹ 現在各國各有多少航母
1. 美國
美國海軍現有2型3級12艘大型航空母艦,其中包括小鷹級常規動力航母3艘、企業級核動力航母1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8艘。其中,除「小鷹」號母港設在海外的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外,其餘11艘的母港均在美國本土的五大航空母艦基地。
美海軍規定,和平時期,每艘航母一個標準的訓練、執勤和休整周期為18個月,並各佔1/3時間。因此,正常情況下,美海軍現役12艘航空母艦,有1/3在海灣地區、西太平洋、地中海等海外前沿地區執勤或擔負作戰任務,1/3進行海上訓練,另有1/3在港內休整或進廠維修保養。當然,戰時其訓練、休整和維修周期會縮短,能執行作戰任務的航空母艦將比平時增加50%至1倍左右,可能會集結6-8艘航空母艦投入作戰。目前部署如下:
CV63「小鷹」號常現動力航母該艦為小鷹級首艦,1961年4月服役,常駐西太平洋執勤;標准排水量60100噸,艦長323.6米;飛行甲板長318.8米、寬76.8米;動力裝置為8座鍋爐,4台蒸汽輪機,28萬馬力;航速32節;續航力為12000海里/20節;可搭載各型飛機80-90架;編制5480人;當時造價為2.652億美元,設計使用壽命30年。該艦原是作為重型攻擊航空母艦設計建造的,1973年改裝為多用途航母,1987年至1991年進行了大規模的現代化改裝,服役期延長15年,滿載排水量增至83960噸。「小鷹」號服役後一直在太平洋艦隊,長期以聖迭戈海軍基地為母港,參加過越戰,多次前往西太平洋和海灣執勤,1998年7月接替退役的「獨立」號航母部署至日本橫須賀、常駐西太平洋。目前,該艦由美海軍第7艦隊第5航母大隊司令指揮,搭載第5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76架,包括F-14戰斗機14架、F/A-18戰斗/攻擊機36架、EA-6B電子戰機和E-2C預警機各4架、S-3B反潛機8架、SH-60F反潛直升機6架、HH-60H救援直升機和ES-3電子偵察機各2架,計劃於2008年退役。
CV64「星座」號為小鷹級航母的第2艘,1961年10月27日加入太平洋艦隊服役,性能與「小鷹」號一樣。該艦服役後一直以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迭戈海軍基地為母港。1964年8月4日美軍挑起「北部灣」事件後,「星座」號航母便於次日出動艦載機轟炸北越,是美軍發動全面侵越戰爭後第一艘參戰的攻擊航母。此後,「星座」號於1975年改裝為多用途航母,1990年至1993年完成了延長服役期的改裝,並計劃於2003年退役。該艦目前隸屬於太平洋艦隊,艦上搭載第2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76架,通常由2艘導彈巡洋艦、3艘驅逐艦、1艘導彈護衛艦。2艘核潛艇和1艘快速戰斗補給艦擔負護航。
CV67「肯尼迪」號這是小鷹級航母的第4艘,也是美國建造的最後一艘常規動力航空母艦,以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F•肯尼迪命名,母港設在美國東海岸佛羅里達州的海波特海軍基地。該艦於1964年至1967年建造,1968年9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與前3艘同級艦相比,「肯尼迪」號的機庫和飛行甲板布置有改進,斜角飛行甲板由傾斜11度20分改為11度,機庫由長225米、寬30米改為長210米、寬32米,結構更趨合理,滿載排水量減至80940噸。該艦曾參加了對古巴的海上封鎖,並於1990年9月14日至199年3月12日連續6個月部署在波斯灣,是參加海灣戰爭時間最長的美國航母。1993年至1995年9月進行了延長服役期改裝,之後轉入海軍後備隊,擔任訓練航母,2000年又回到大西洋艦隊轉為現役航母,現在是美國海軍唯一一艘訓練航母,主要用於訓練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同時電可以進行現役部署,執行作戰任務,計劃2018年退役,屆時將有50年的服役史。
CVN65「企業」號為美國海軍第一艘核動力多用途航空母艦,1958年至1960年建造,當時造價為4.5億美元,1961年11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65年至1990年部署在太平洋艦隊,1990年至1994年進行為期4年的更換核燃料和現代化改裝,之後加入大西洋艦隊,目前母港設在弗吉尼亞州美國最大的海軍基地諾福克。該艦標准排水量73570噸,滿載排水量93970噸,全艦長342.5術,飛行甲板寬76.88米,載機約90架,由8台A2w型核反應堆為4台齒輪傳動式汽輪機提供蒸汽,航速33節,更換一次核燃料可連續航行20萬海至。1964年8至10月,「企業」號航母在核動力導彈巡洋艦「長灘」號和「班市裡奇」號的護航下,組成世界上第一支全核動力特混艦隊,進行了史無前例的環球航行,途中沒有加油和再補治,歷時64天,總航程32600海里,充分顯示了核動力的巨大續航力,開創了航空母艦發展的新紀元。該艦曾參加對古巴的海上封鎖以及越南戰爭和科索沃戰爭,先後四次更換核燃料。現隸屬於大西洋艦隊,執行任務時搭載第3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78架。
CVN68「尼米茲」寫這是繼「企業」號之後的第二艘核動力超級航空母艦,以二戰時期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上將命名,1968年動工,1972年下水,1975年5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87年轉入太平洋艦隊,母港設在布雷默頓,1998年3月進入位於諾福克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進行歷時3年的大修,計劃2002年完成。該艦標准排水量74042噸,滿載排水量91487噸,總長333米,飛行甲板,寬76.8米,由2座A4W型壓水式核反應堆提供動力,28萬馬力,航速30節以上,更換一次核燃料可連續運行13年,續航力達80-100萬海里,可載各型艦載機90-100架,編制艦員5930人。「尼米茲」導採用了功率更大、結構更完善、壽命更長的A4W型核反應堆,並裝備了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和「海麻雀」艦空導彈,服役時間可長達50年。1997年9月5日至1998年2月28日,該艦隸屬太平洋艦隊,搭載第9艦載航空聯隊,從美國西海岸的聖迭戈出發。橫跨太平洋和印度洋,在炎熱的波斯灣執勤3個月,參加了對伊拉克的空襲作戰,然後又穿越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和大西洋,抵達美國東海岸的梅波特海軍基地,在175天內環球航行一周。
CVN69「艾森豪威爾」號為尼米茲級的第2艘,以美國第34任總統命名,性能與「尼米茲」號一致,1977年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曾參加波黑戰爭空襲波黑塞族武裝,多次前往地中海和海灣執勤。該艦目前隸屬太平洋艦隊,搭載第7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飛機80架。
CVN70「文森」號該艦以二戰前海軍的堅定支得者美國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主席「卡爾•文森」命名,性能與尼米茲級前二艘一樣,1982年3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83年部署至太平洋艦隊,母港為布雷默頓海軍基地。該艦曾多次在海灣執勤,參加過對伊拉克的空襲作戰,目前由第3航母大隊司令指揮,搭載第11艦載航空聯隊,裝奮各型飛機78架。
CVN71「羅斯福」號是尼米茲級的第1艘,以美國第26任總統命名,性能略有改進,滿載排水量增至97574噸,1986年10月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該艦曾參加海灣戰爭,1999年又參加了科索沃戰爭,在同級艦中實戰經驗最為豐富。目前搭載第8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艦載機80架.並由2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2艘核潛艇和1艘快速戰斗支援艦擔負護航。
CVN72「林肯」號以美國最受擁戴的林肯總統命名。性能進一步改進,裝載2900噸航空彈葯和350萬加侖航空汽油後,滿載排水量達102000噸,是世界上第一艘超過10萬噸的航空母艦。該艦1989年服役,先部署在大西洋艦隊,1990年轉入太平洋艦隊,母港由諾福克移至華盛頓州的埃弗雷特。目前由,搭載第14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飛機78架,配屬2艘導彈巡洋艦、6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1艘核潛艇和3艘後勤艦,正在波斯灣執勤,每天出動艦載機對伊拉克進行空中監觀和封鎖。
CVN73「華盛頓」號以美國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命名,性能與「林肯」號一樣,1992年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目前隸屬於第2巡洋艦驅逐艦大隊,搭載第17艦載航空聯隊,裝備各型飛機78架,正在地中海執勤,由導彈巡洋艦「諾曼底」號、驅逐艦「布里斯科」號和「加農」號、護衛艦「辛普森」號、核潛艇「安納波利斯」號和「阿爾巴尼」號、快速戰斗支援艦「供應」號擔負護航。
CVN74「斯坦尼斯」號,這是尼米茲級的第7艘,1995年12月服役,是美海軍第一艘裝備IT-21「21世紀信息技術」系統,實現網路化的現代航空母艦,核動力裝置也得到進一步改進,一次加註核燃料可連續運行23年,因此在45-50年的服役期內只需要換一次核燃料。該艦加入現役後先部署在大西洋艦隊,1998年8月轉入太平洋艦隊,母港也由梅波特移至聖迭戈海至基地。2000年上半年,該艦搭載第9艦載航空聯隊各型飛機74架,首次前往西太平洋和波斯灣進行為期6個月的海外執勤。
CVN75「杜魯門」號為美海軍20世紀最後服役的航母,造價高達45億美元。該艦以美國第33任總統命名,1993年至1996年建造,1998年7月服役,部署在了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目前,該艦正在中大西洋進行作戰部署前的最後一次海上訓練,由第2航母大隊司令指揮,搭載第3艦載航空聯隊的飛機74架。
保持12艘大型航母編隊,是美國國防部為「打贏兩場幾乎同時發生的戰區戰爭」而確定的最低標准。在21世紀初,美海軍將繼續維持這一計劃,到2008年,等10艘尼米茲級航母CVN77將接替「小鷹」號;而在研的CVNX級將於2006年開始建造,2013年接替「企業」號;第2艘CVNX級航母將於5年後取代「肯尼迪」號,屆時,美海軍航母將全部核動力化。
2. 俄羅斯。目前,隸屬於北方艦隊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是俄海軍唯一一艘在役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艦長306.3米,艦寬37米,吃水9.87米,動力裝置為4台蒸汽輪機,總功率20萬馬力,最大航速29節,標准排水量53000噸,滿載排水量67500噸,這個數字也使它成為了俄羅斯海軍現役艦艇中噸位最大的艦只。庫茲涅佐夫號的最大特點就是,它既有艦隊型航母所特有的斜直兩段甲板,又有輕型航母通用的上翹角滑躍式起飛甲板,庫茲涅佐夫號的服役使世界海軍中首次出現了滑躍起飛、攔阻降落這一新穎的航母起降方式,其飛行甲板長304.4米,寬72米,庫茲涅佐夫號上可裝載飛機40架(戰時可擴張至60架),包括有蘇-33戰斗機、蘇-25攻擊機、卡-27反潛直升機和卡-29RLD預警直升機等。
3. 法國。「克萊蒙梭」級的首艦「克萊蒙梭」號於1955年11月在布勒斯特船廠開工,1957年12月下水,1961年11月建成服役,於1997年7月退役。第2艘R99「福煦」號於1960年7月下水,1963年7月服役,2000年退役後出售給巴西海軍。 「戴高樂」號是法國海軍第一艘核動力中型航空母艦,也是法國海軍目前唯一一艘現役航空母艦,於1983年5月開工建造,1994年下水,2000年9月正式服役。「戴高樂」號航母艦長261.5米,艦寬31.5米,吃水8.5米,標准排水量35500噸,滿載排水量為39680噸,「戴高樂」號的動力裝置為2座K-15一體化循環壓水堆,總功率為76200馬力,核反應堆加一次燃料可工作5年以上。「戴高樂」號航母實際重量竟然比設計初的標准整整超重了10%,由此產生的直接後果就是其航速達不到設計標准,其僅僅27節的航速使其「摘取」世界航速最低的航空母艦的桂冠。飛行甲板長261.5米,寬64.4米,可搭載「陣風」M型戰斗機、E-2C鷹眼預警機和NH-90直升機等各種艦載機40餘架。它的作戰能力僅次於美國的大型核航母,在世界海軍中排在第二個檔次。法國原來的計劃是建造2艘該級航母來代替即將退役的2艘「克萊蒙梭」級常規動力航母,但迄今只有「戴高樂」號1艘入役。
4. 英國。英國無敵級航空母艦系列,現共有3艘,即「無敵」號、「卓越」號和「皇家方舟」號,無敵級航母艦長210米,寬36米,吃水6.5米,排水量20600噸,動力裝置為4台TM-3B型燃汽渦輪機,總功率11.2萬馬力,航速28節。無敵級航母飛行甲板長167.8米,寬13.4米,可搭載9架「鷂式」戰斗機、3架「海王」式MK2A空中預警直升機和9架「海王」式HAS-MK6反潛直升機。「無敵」級最大的特點是應用了「滑躍」跑道,所謂滑躍起飛,就是將飛行跑道前端約27米長的一段做成平緩曲面,向艦首上翹,「無敵」號和「卓越」號的上翹角度為7度,「皇家方舟」號為12度,「海鷂」艦載機通過滑躍甲板起飛,在滑跑距離不變的情況下可使飛機載重增加20%;載重量不變的情況下可使滑跑距離減少60%。 2005年8月3日,英國皇家海軍旗艦——「無敵」號航空母艦在這里黯然提前退役。退役後的「無敵」號將被封存,可在50天內重新作好戰斗准備。到2010年,它將被出售。為重新打造「全球艦隊」,英法兩國正共同研製新型航母,新航母排水量6萬噸,最多可搭載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50架。建成後,它將成為歐洲各國海軍中最大的航母。英軍的兩艘新航母將分別於2012年和2015年服役,
5. 巴西。「聖保羅」號航空母艦是2000年巴西從法國購買的「福煦」號,是目前巴西海軍唯一一艘航空母艦。該艦原是1963年進入法國海軍服役的「福熙」號,排水量為3.278萬噸,艦長265米,寬31.7米,可搭載固定翼戰斗機37架、直升機2架。該艦可載水兵1300名。 「米納斯吉拉斯」號。原屬英國「巨人」級,原名「復仇者」號,1942年 建造,1945年在英國海軍服役,1956年巴西購買後進行了改裝。1960年12月編入巴西海軍服役。
6. 印度:3艘常規動力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維拉特」號和「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蘇聯建)。1957年,印度從英國購買了「維克蘭特」號航母(巨人級),1997年1月「維克蘭特(Vikrant)」號退役。2004年,印度購買了俄羅斯退役的「戈爾什科夫元帥」號航母。
7. 泰國:1艘「加克里•納呂貝特」號常規動力航空母艦。該艦由西班牙Izar造船公司建造,1992年7月簽訂建造合同,在西班牙Izar造船公司的El Ferrol 造船廠建造,1994年7月開工,1996年1月下水,1997年3月服役。該艦與西班牙的「Principe de Asturias」航母相似。排水量:11486噸滿載,最大航速:26海里/時(僅用柴油動力時為16海里/時),巡航時速:16海里/時,最大航程:10000海里(航速12海里/時),全艦長度:182.6米,飛行甲板:174.6 ×27.5米,艦載機:固定翼飛機- 6架AV-8S 「鷂式」;直升機-6架S-70B「海鷹」。
8. 西班牙:1艘「亞斯圖里阿斯王子」號常規動力航母。1967年,西海軍向美國租借了二戰老航母「迷宮」號,後於1973年正式買入,但「迷宮」號已經是老態龍鍾了。1979年10月,西班牙巴贊造船公司開工建造R11「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輕型航母, 1988年5月3日正式進入海軍服役。全長195.5米,寬24.3米,吃水9.4米,滿載排水量16900噸,全通式飛行甲板長175.3米,寬29米,滑躍起飛跑道前部的躍升角為12度。其動力裝置為2台LM-2500燃汽輪機,總功率46400馬力,最大航速27節,續航力為6500海里/20節。它平時載機22架,包括10架AV-8B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6架「海王」直升機和2架「海王AEW」預警直升機以及4架AB-212直升機;但在緊急情況下可載機37架,其中17架放在機庫中,20架放在甲板上。該艦編制艦員600人,另有230名航空人員。
9. 阿根廷。二戰結束後,英國將四艘「巨人級」航母出售給荷蘭,澳大利亞,巴西,印度。荷蘭買入 「尊敬」後,1968年鍋爐艙起火,造成重大損害,因此准備將其退役。阿根廷購買,1969年 2月在阿海軍中服役,取名:「五月二十五日」。
馬島戰爭開始後,准備使用該航母,但由於年久失修,動力嚴重不足,航速太低(遠達不到宣稱的22.5節速度),航母迎風力太小,導致攻擊機無法起飛,在其「貝爾格拉諾」巡洋艦被英國核潛艇擊沉後,考慮到「巨人級」航母基本不具有抗沉設計與結構,因此退出戰場。排水量 19896噸(滿載)。長211.3米,寬24.4米。主機2台蒸汽輪機,航速:24節。艦載機:12架「超軍旗」戰斗機、6架S-2E「追蹤者」反潛機、 4架SH-3D「海王」反潛直升機、l架A-103「雲雀」—Ⅲ直升機。
10. 義大利。輕型航母C551「加里波第」號,1987年8月正式服役。「加里波第」號曾是世界上最小的航空母艦,標准排 水量10100噸,滿載排水量13370噸,可停放6架AV-88鷂II式垂直起降飛機或6架SH-3D海王直升機,全艦編制825人。2004年7月底,義大利新航母「凱沃爾」號下水,「凱沃爾」號能供12架直升機和8架「鷂」式短距垂直起降戰機起落,也可搭載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聯合攻擊戰斗機」。
2001年7月17日,泛安科納造船公司開始為義大利新航母切割鋼板,該航母按計劃將於2007年服役。將命名為"安德烈婭•多里亞"號。
該航母排水量約22500噸,長235米,大小約為"朱塞佩•加里波第"號航母的兩倍。該航母可容納1290人,包括450名兩棲作戰隊員。艦載機初定AV-8B"鷂"Ⅱ式飛機和已經在"加里波第"號航母上使用過的垂直短距起降(STOVL)飛機,以及EH工業公司的EH-101直升機。懸而未決的是關於未來採用固定翼飛機的決定,一種解決方案是採用聯合攻擊機的垂直起降型。
有消息說韓國的輕型航母已於7月12日下水,但從資料看,一是才1萬多噸,二是目前尚沒有確定艦載機,三是編隊艦艇不明,因此,更象是一艘兩棲作戰艦,而是航母。而日本的所謂航母,目前只能叫大型運輸艦,而不能叫航母,雖然其是按航母的標准建造的。
另外阿根廷的航母現已退役,所以已經不是航母國家了。現在擁有航母的只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印度、義大利、西班牙、巴西、泰國共9個國家!
⑺ 二戰各國航母具體搭載數量是多少
西方國家航母都盡量多裝飛機 一般一艘正規航母能攜帶一百多架 日本航母基本上比美國的飛機少一半 六七十架的樣子 一場戰斗一般會損失三分之一的飛機 所以美軍盡量多裝一些 日本死活不承認損失三分之一的數字是正常的
⑻ 太平洋戰爭日本和美國共損失了多少艘航空母艦
首先要說明的是二戰時期的航空母艦存在「艦隊航空母艦」和「護航航空母艦」的區別(當然,美日雙方對此有不同的稱謂)。「護航航空母艦」大多是利用油輪、貨輪等輔助船隻改建而來,性能方面遠遜於艦隊航母,通常都或多或少存在航速低、噸位小、防護薄弱、艦載機搭載量少、飛行甲板長度較短不適於飛機起降之類的缺陷,因此主要用於一些輔助任務比如反潛巡邏、飛機運輸、支援登陸等,很少投入艦隊之間的海戰,二戰結束後隨著技術的發展,失去用武之地的護航航母很快就從各國海軍中徹底消失了。下面的內容會把這兩種不同類型的航空母艦分開敘述。
美軍的損失——
艦隊航母:
「蘭利」號航空母艦(USS Langley,CV-1)
沉沒時間:1942年2月,荷屬東印度戰役
該艦為美國在1920年代建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艦,是由一戰時期的運煤船改建而來。由於本身底子差,且當時還是第一次建造航母的美國人還缺乏必要的經驗,導致「蘭利」號的性能存在很大缺陷。30年代後期,過於老舊的「蘭利」號又被重新改造為水上飛機母艦,以發揮余熱。1942年2月,為應對日軍大舉進攻東南亞,「蘭利」號受命由澳大利亞向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當時為荷蘭海外領地)運送一批陸航P-40戰斗機,但在途中於27日在爪哇以南海域遭到日軍岸基航空兵的多輪空襲,在多次中彈後被迫棄艦並由己方驅逐艦將其擊沉——不過,由於「蘭利」號當時已改造為水上飛機母艦,嚴格來說已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
「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USS Lexington,CV-2)
沉沒時間: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戰
該艦原本為美國海軍在一戰後設計的一款戰列巡洋艦,但因一戰後列強之間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的影響,在建造過程中於1920年代被改建為航空母艦,成為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的首艦。如果撇開試驗性質的「蘭利」號,「列剋星敦」號也是美國海軍擁有的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大型艦隊航母。1942年5月,「列剋星敦」號與「約克城」號航母一起參加了珊瑚海海戰,在第二日(5月8日)的戰斗中,「列剋星敦」號遭到了日軍「翔鶴」號、「瑞鶴」號兩艘航空母艦的艦載機的猛烈攻擊,被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之後由於損管不當造成艦內油氣泄露和大爆炸,最終因火勢失控於當天晚間被迫棄艦,成為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失的第一艘航空母艦。珊瑚海海戰也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艦之間的海戰。
「約克城」號航空母艦(USS Yorktown,CV-5)
沉沒時間: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
該艦於1930年代建成,是為約克城級航空母艦的首艦。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約克城」號曾參加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戰,並在戰斗中受傷,但經過緊急修理後又立即參加了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在4日下午的海戰中,「約克城」號遭到日軍「飛龍」號航母的反擊,被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受損嚴重。隨後在海戰基本落幕後的6月7日,在美軍試圖將受損的「約克城」號拖回珍珠港搶修時又遭到日軍「伊-168」號潛艇的偷襲,最終於當天在中途島附近海域沉沒。
「黃蜂」號航空母艦(USS Wasp,CV-7)
沉沒時間:1942年9月,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該艦於1940年建成入役,曾參與盟軍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作戰行動。由於美軍在1942年上半年接連折損了「列剋星敦」號和「約克城」號,「黃蜂」號航母被由大西洋戰場調動至太平洋戰場以補充戰力,在1942年8月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戰期間,「黃蜂」號與其他航母一同提供了空中支援。1942年9月15日,該艦在瓜島以南海域為美軍前往瓜島運輸船隊護航過程中,遭到日軍「伊-19」號潛艇的偷襲,被多枚魚雷擊中後沉沒,結束了在太平洋戰場僅僅三個月的短暫生涯。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USS Hornet,CV-8)
沉沒時間:1942年10月,聖克魯斯群島海戰
該艦於1941年10月入役,為約克城級航空母艦的3號艦,不久後就迎來了戰爭的爆發。太平洋戰爭期間,該艦參加了杜立特空襲東京、中途島海戰、瓜島登陸等重要戰斗。1942年10月26日,在瓜島爭奪戰中的聖克魯斯群島海戰期間,「大黃蜂」號遭到日軍「翔鶴」、「瑞鶴」、「隼鷹」三艘航母的艦載機的輪番攻擊,在被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後因受損過於嚴重而被迫棄艦,最終於當晚被追擊而來的日軍水面艦艇以魚雷擊沉。
「普林斯頓」號輕型航空母艦(USS Princeton,CVL-23)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萊特灣海戰
該艦於1943年初正式入役,是由克利夫蘭級輕型巡洋艦改建而來的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的2號艦。所謂「輕型」是指相對大型航空母艦而言噸位較輕、防護相對不足、搭載艦載機數量也略少,但其綜合性能仍足以伴隨大型航母作戰,與只能擔當輔助任務的「護航航母」不同。「普林斯頓」號入役之後,參加了太平洋戰爭後期盟軍的一系列大規模反攻作戰。1944年10月24日,在支援菲律賓萊特島登陸的萊特灣海戰中,「普林斯頓」號遭到由呂宋起飛的日軍岸基航空兵的空襲,僅遭一彈命中後即引發機庫內燃油和彈葯大爆炸,最終於當晚被迫自沉,是為美軍在二戰中損失的最後一艘艦隊航母。
(註:以上幾艘航母沉沒後美軍又將其艦名重新賦予一些新下水的航空母艦,如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8號艦被重新命名為列剋星敦號,只是編號變成了CV-16,因此要注意可能存在的重名問題。)
護航航母:
「利斯康姆灣」號護航航空母艦(USS Liscome Bay,CVE-56)
沉沒時間:1943年11月,吉爾伯特群島登陸戰役
該艦屬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由美國在二戰期間生產的標准型商船「自由輪」改造而來。由於噸位小、航速低、艦載機搭載量小、防護薄弱,這些護航航母並不適合跟隨艦隊航母作戰,主要擔當諸如為艦隊航母和前線機場運輸飛機、為運輸船隊進行護航和反潛巡邏、為登陸作戰提供空中支援等輔助性任務。「利斯康姆灣」號於1943年建成入役,當年11月24日在支援吉爾伯特群島登陸作戰時,遭到日軍「伊-175」號潛艇的魚雷攻擊而沉沒,該艦沉沒時人員損失多達600餘人,其中甚至還包括了艦長和搭乘該艦的護航航空母艦分隊的少將司令官,這起慘劇也讓護航航母從此在美國海軍中蒙上了「易燃、易損、易耗」的「寶寶航母」的惡名。
「甘比爾灣」號護航航空母艦(USS Gambier Bay,CVE-73)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薩馬島海戰
該艦同屬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1943年建成入役。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戰役的薩馬島海戰中,由於美國艦隊的部署出現重大失誤,導致日軍主力艦隊捕捉到了原本位於主戰場之外的美軍護航航空母艦分隊「塔菲3」,在菲律賓薩馬島外海的戰斗中,「甘比爾灣」號護航航空母艦遭到了日軍戰列艦、重巡洋艦的輪番射擊,最終被日軍艦炮擊沉,這是美軍唯一參與了艦隊海戰並在海戰中被擊沉的護航航空母艦,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被艦炮擊沉的「航空母艦」之一。
「聖洛」號護航航空母艦(USS St.Lo,CVE-63)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薩馬島海戰
該艦屬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1943年建成入役。1944年10月25日,該艦在薩馬島海戰中與「塔菲3」分隊的其他護航航空母艦一起遭到了不期而遇的日軍主力艦隊的猛烈炮擊。「聖洛」號雖然僥幸逃脫日艦追擊,但在當天又遭到由呂宋起飛的日軍「神風特攻隊」的自殺式飛機撞擊而沉沒,成為被日軍的「神風特攻」擊沉的第一艘盟軍艦艇。
「奧曼尼灣」號護航航空母艦(USS Ommaney Bay,CVE-79)
沉沒時間:1945年1月,菲律賓戰役
該艦屬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1944年建成入役。1945年1月4日,在支援菲律賓呂宋島登陸作戰期間,「奧曼尼灣」號遭到由呂宋起飛的日軍「神風特攻隊」的自殺撞擊而沉沒。
「俾斯麥海」號護航航空母艦(USS Bismark Sea)
沉沒時間:1945年2月,硫磺島戰役
該艦屬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1944年建成入役。1945年2月21日,在支援硫磺島登陸戰期間,「俾斯麥海」號遭到由日本本土起飛的「神風特攻隊」的自殺撞擊而沉沒,是為美軍在二戰中損失的最後一艘「航空母艦」。
日軍的損失——
由於日軍並不存在「護航航母」這一稱呼(但確實存在一些性能和用途相近的改裝航母,不過日軍一般稱為「特設空母」),在表述上與美軍略有不同。
艦隊航母:
「祥鳳」號輕型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戰
該艦於1942年由潛水母艦(註:指為潛水艇提供補給的輔助艦艇,不要和戰爭末期日軍建造的可搭載飛機進行奇襲的「潛水母艦」混淆)改造而來,噸位、艦載機搭載量等指標接近於美軍的輕型航母,不過日軍對其的稱呼是「改造空母」。1942年5月7日,在珊瑚海海戰第一日的戰斗中,單獨行動的「祥鳳」號遭到了美軍「列剋星敦」號、「約克城」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的集中攻擊,在被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後迅速爆炸沉沒,是為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失的第一艘航空母艦。
「赤城」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
該艦的情況與美國的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類似,最初是日本在一戰後建造的一款戰列巡洋艦,在《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影響下於1920年代被中途改建為航母,也是日本海軍擁有的第一艘大型艦隊航母(日本的第一艘航空母艦是「鳳翔」號,但與美國的「蘭利」號類似,性能存在較大缺陷、試驗性質濃厚,不能滿足實際作戰需要)。該艦參與了1941年12月的偷襲珍珠港,1942年6月「赤城」號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在4日上午的戰斗中被美軍「企業」號航母的艦載機命中,雖只中一彈卻引起了機庫內燃油和彈葯的連環爆炸,最終因火勢失控而被迫棄艦,於5日黎明前被日軍驅逐艦雷擊處分。
「加賀」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
該艦最初是日本在一戰後建造的一款戰列艦,但同樣受《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影響而在1920年代被中途改建為航空母艦。1941年12月,「加賀」號參與了偷襲珍珠港。1942年6月,該艦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在4日上午的海戰中,「加賀」號遭到美軍企業號航母艦載機的集中攻擊,遭多枚航空炸彈命中後引發了艦內燃油和彈葯大爆炸,當晚因火勢失控被日軍驅逐艦雷擊處分。
「蒼龍」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
該艦於1937年建成入役,曾參與1941年12月的偷襲珍珠港。1942年6月,「蒼龍」號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在4日上午的海戰中遭到美軍「約克城」號航母艦載機的攻擊,遭多枚炸彈命中後引發了艦內燃油和彈葯大爆炸,當晚因火勢失控被日軍驅逐艦雷擊處分。
「飛龍」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
該艦於1939年建成入役,曾參與1941年12月的偷襲珍珠港。1942年6月,「飛龍」號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在4日的海戰中「飛龍」號躲過了當天上午美軍的全部攻擊,並在午後的反擊中重創了美軍的「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但最終還是在當天傍晚由「企業」號、「約克城」號航母艦載機發動的攻擊中被多枚炸彈命中,於5日凌晨被日軍驅逐艦雷擊處分。
「龍驤 」號輕型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2年8月,東索羅門群島海戰
該艦於1930年代初建成入役,但由於設計上的嚴重問題,使得「龍驤」號一直為各種與生俱來的性能缺陷所困擾,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多被用於二線任務。1942年8月24日,在瓜島爭奪戰的東索羅門群島海戰中,「龍驤」號遭到美軍「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攻擊而沉沒。
「大鳳」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6月,馬里亞納群島海戰
該艦於1944年建成入役,是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建成的為數不多的裝甲航母之一(飛行甲板裝甲化、提高艦船防護能力),在其他各項技術性能上相對過往的日本航母也有所提升。然而盡管有著不俗的紙面性能,「大鳳」號還是在1944年6月19日的馬里亞納群島海戰(菲律賓海海戰)中遭到美軍「大青花魚」號潛艇的雷擊、引發油氣泄露和大爆炸而沉沒,結束了短暫而尷尬的服役生涯。
「翔鶴」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6月,馬里亞納海戰
該艦於1941年建成入役,不久即參加了12月的偷襲珍珠港。此後「翔鶴」號與同型的姊妹艦「瑞鶴」號參加了太平洋戰爭中的多次大規模海戰,兩艦也是與美軍航母艦隊交手次數最多的日軍航母。1944年6月,「翔鶴」號參加了馬里亞納群島海戰,在19日的海戰中遭到美軍「棘鰭」號潛艇的雷擊、引發油氣泄露和大爆炸而沉沒。
「飛鷹」號航母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6月,馬里亞納群島海戰
該艦與姊妹艦「隼鷹」號原本為日本建造的大型民用遠洋郵輪,但在設計時就已考慮到了將來改建為軍艦的需要,進行了一定的專門性強化和設計預留。隨著國際局勢惡化,兩艘郵輪最終被日本海軍徵用,於1942年正式改建為航空母艦(日軍稱為「特設空母」,不過就實際性能和用途而言,與下文將提及的其他「特設空母」顯然不同)。由於是由民用船舶改造而來,盡管進行了專門性的設計,但性能上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航速偏低,不過尚可編入航母艦隊作戰。1944年6月,「飛鷹」號參加了馬里亞納群島海戰,在20日的美軍追擊作戰中,「飛鷹」號遭到美軍「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此為埃塞克斯級列剋星敦號,繼承了之前在珊瑚海沉沒的列剋星敦號的艦名)、「貝勞森林」號輕型航空母艦的艦載機攻擊,遭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後爆炸沉沒。
「千歲」號輕型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恩加諾角海戰
該艦於1943年由水上飛機母艦改造為航空母艦,不過仍存在噸位小、艦載機搭載量少的問題,性能近似甚至弱於美軍的輕型航空母艦。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群島海戰結束後,損失慘重的日軍無力為倖存的各艘航母補充艦載機和飛行員,只能在即將到來的「艦隊決戰」中把這些幾乎變成空架子的航母當做誘餌使用。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海戰中,「千歲」號充當了引誘美軍快速航母特遣艦隊北上的誘餌,在恩加諾角附近的戰斗中遭到美軍第38特遣艦隊多艘航母的艦載機攻擊,被多枚魚雷命中後很快進水沉沒。
「瑞鳳」號輕型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恩加諾角海戰
該艦與同型的姊妹艦「祥鳳」號一樣,於1940年由潛水母艦改造為航空母艦,因噸位較小、艦載機搭載量少,通常作為主力航母的輔助使用。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戰役的恩加諾角海戰中,「瑞鳳」號充當了引誘美軍快速航母特遣艦隊北上的誘餌,遭到美軍第38特遣艦隊多艘航母的艦載機攻擊,在被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後沉沒。
「瑞鶴」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恩加諾角海戰
該艦與同型的姊妹艦「翔鶴」號一樣於1941年建成,並隨即參與了12月的偷襲珍珠港。此後兩艦經歷了太平洋戰爭中的一系列重大海戰,多次與美軍航母特遣艦隊交手。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戰役的恩加諾角海戰中,「瑞鶴」號充當了引誘美軍快速航母特遣艦隊北上的誘餌,遭到美軍第38特遣艦隊多艘航母的艦載機攻擊,在被多枚炸彈和魚雷命中後沉沒。
「千代田」號輕型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0月,恩加諾角海戰
該艦於1943年由水上飛機母艦改造為航空母艦,也存在與同型的姊妹艦「千歲」號類似的一些性能問題。1944年10月25日,在萊特灣戰役的恩加諾角海戰中,「千代田」號充當了引誘美軍快速航母特遣艦隊北上的誘餌,遭到美軍第38特遣艦隊多艘航母的艦載機攻擊而重傷掉隊。當天下午美軍派出巡洋艦分隊前出追擊殘敵,最後以艦炮將掉隊的「千代田」號擊沉,該艦也成為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被艦炮擊沉的航空母艦之一。
「信濃」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1月
該艦原為大和級戰列艦的3號艦,在建造過程中被改建為航空母艦,與「大鳳」號一樣採用了裝甲飛行甲板的設計,其噸位更是名列二戰各國航空母艦之最。然而由於工期緊張、材料匱乏、人員素質下降等原因,該艦在建造過程中就已埋下了不少隱患。1944年11月19日,甚至還未徹底完工的「信濃」號被提前編入現役,11月29日在首航過程中即在日本近海被美軍「射水魚」號潛艇雷擊而迅速沉沒,此時距其入役僅僅十天,距其首航出港更是僅17小時,堪稱歷史上最短命的航空母艦。
「雲龍」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2月,菲律賓戰役
該艦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後期建造的雲龍級航空母艦的首艦,1944年8月建成入役,但此時戰局每況愈下的日軍已經無力為各艘航母補充艦載機和飛行員,導致「雲龍」號入役後既未能真正形成戰鬥力,也未能參與任何重大戰事。1944年12月19日,「雲龍」號在運載人員和物資(其中包括用於特攻的自殺式武器「櫻花彈」)增援菲律賓途中,在黃海遭到美軍「鮭魚」號潛艇的雷擊而沉沒,結束了短暫的服役生涯。「雲龍」號也成為日本海軍在二戰中損失的最後一艘「航空母艦」。
護航航母(日軍多稱為「特設空母」):
「沖鷹」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3年12月,護航作戰中沉沒
該艦於1942年由民用郵輪改建為航空母艦,為大鷹級航空母艦的3號艦。但不同於經過專門設計的「隼鷹」和「飛鷹」,大鷹級航空母艦由於航速低、艦載機搭載量小、飛機起降能力差,基本上無法投入艦隊作戰,再加上日軍在技術裝備方面的落後,又長期忽視護航反潛作戰,結果這些「特設空母」即便在擔當護航等輔助任務時,表現也明顯不如美軍地位類似的護航航母,不但難以壓制美軍潛艇的破交作戰,甚至自己也淪為美軍潛艇的獵物。1943年12月4日,「沖鷹」號在由特魯克環礁運送人員物資返回日本本土時,在日本外海遭到美軍「旗魚」號潛艇的雷擊而沉沒。
「大鷹」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8月,護航作戰中沉沒
該艦於1942年由民用郵輪改建為航空母艦, 為大鷹級航空母艦的首艦,當然也存在和日軍其他「特設空母」一樣的通病。1944年8月18日,「大鷹」號在護航運輸船團由日本本土前往菲律賓途中,在菲律賓呂宋外海遭到美軍「紅石魚」號潛艇的雷擊而沉沒。
「雲鷹」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9月,護航作戰中沉沒
該艦於1942年由民用郵輪改建為航空母艦,與大鷹級航空母艦的其他姊妹存在同樣的性能缺陷。1944年9月17日,「雲鷹」號在護航運輸船團由新加坡前往高雄途中,於南中國海遭到美軍「石首魚」號潛艇的雷擊而沉沒。
「神鷹」號航空母艦
沉沒時間:1944年11月,護航作戰中沉沒
該艦原為德國郵輪「沙恩霍斯特」號(註:不是同名的德國海軍戰艦),由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德國對美宣戰,無法回國的「沙恩霍斯特」號被迫滯留在日本港口,後被日本海軍購入並改造為特設空母,命名為「神鷹」號,但性能相對其他的大鷹級航母依然沒有改觀。1944年11月17日,「神鷹」號在護航運輸船團由日本本土前往新加坡途中,於黃海遭到美軍「鍬魚」號潛艇的雷擊而沉沒。至此,日軍建造的用於護航的「特設空母」幾乎全都以被美軍潛艇擊沉的結局收場,這一無比諷刺的結果,無疑是日本海軍在「海上護衛戰」中慘敗的一個縮影。
除了以上在戰斗中被擊沉的航空母艦,日軍僥幸保存到戰敗的其他航母也大多慘淡收場:
「鳳翔」號航空母艦:該艦於1922年建成入役,為日本海軍建成的第一艘航空母艦,也是世界上第一艘以航空母艦的標准設計並建成的「航空母艦」。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鳳翔」號因性能過於老舊,多數時期只能留在後方擔當一些輔助任務,也因此逃過了在歷次海戰中被擊沉的命運。在1945年美軍航母特遣艦隊對日本吳港的大空襲中,「鳳翔」號受到一定損傷,但並未沉沒,戰後該艦被退役拆解。
「隼鷹」號航空母艦:該艦與同型的姊妹艦「飛鷹」號同樣由大型遠洋郵輪改建而來,1942年建成入役後參加了太平洋戰爭中的多次重大海戰。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群島海戰中,「隼鷹」號被美軍航母艦載機擊傷,1944年12月在執行運輸任務時又遭到美軍潛艇雷擊而重傷,之後一直停留在日本本土直至二戰結束,戰後該艦被退役拆解。
「天城」號航空母艦:該艦為雲龍級航空母艦2號艦,1944年8月建成入役,由於此時的日軍已沒有艦載機和熟練飛行員的補充,實際上一直沒有真正形成戰鬥力。1945年7月,在美軍第38特遣艦隊對吳港的大規模空襲中,停泊在港的「天城」號遭多枚炸彈命中而進水傾覆,二戰結束後該艦被打撈、並最終拆解。
「葛城」號航空母艦:該艦為雲龍級航空母艦3號艦,1944年10月建成入役,與姊妹艦天城一樣因缺乏艦載機和飛行員的補充而無法真正形成戰鬥力。1945年7月,在美軍第38特遣艦隊對吳港的大規模空襲中,停泊在港的「葛城」號也遭到炸彈命中、但並未沉沒,二戰結束後該艦被退役拆解。
(另外,除已建成入役的「雲龍」、「天城」、「葛城」外,雲龍級航空母艦還有數艘直至日本戰敗投降時尚未完工,實際上戰爭末期已瀕臨崩潰的日本也實在沒有能力將這些航母建成了,這些未完工航母也在戰後數年間被陸續拆解。)
「龍鳳」號輕型航空母艦:該艦與「祥鳳」「瑞鳳」等艦類似,於1942年由潛水母艦改建為航空母艦,參加了馬里亞納群島海戰等重要戰事。1945年該艦滯留在吳港期間,曾遭到美軍航母特遣艦隊的多次空襲,最終僥幸保存到二戰結束,戰後該艦被退役拆解。
「海鷹」號航空母艦:該艦與其他大鷹級航空母艦類似,1943年由民用郵輪改造而來。由於性能缺陷,主要從事護航運輸船團等輔助性任務,也是日軍用於護航的「特設空母」中唯一沒有被美軍潛艇擊沉的倖存者。1945年7月,在美軍第38特遣艦隊對吳港的大規模空襲中,「海鷹」號遭到多枚炸彈命中、並觸發了美軍投下的水雷,因進水嚴重在港外的淺灘上擱淺,戰後該艦被就地解體。
⑼ 每個國家分別有多少航母
目前世界上一共有12個國家擁有航空母艦:美國(13艘,11艘現役)、英國(3艘)、義大利(3艘)、印度(3艘)、中國(1艘)、俄羅斯(1艘)、法國(1艘)、西班牙(1艘)、泰國(1艘)、巴西(1艘)、韓國(1艘)、日本(?)。世界各國海軍一共有數十艘在使用。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和最大的航空母艦,其它國家的航母比美國的小得多。阿根廷在上世紀後期曾擁有過航空母艦,但已於1993年正式退役。
⑽ 各國航母數量排名
目前世界上真正擁有航母的國家為美國、中國、印度、英國、俄羅斯、法國、泰國、義大利八個國家。不過很多時候將兩棲攻擊艦也歸入了准航母的行列。
1美國 20 艘
包括11艘十萬噸級核動力航母和9艘兩棲攻擊艦。11艘其中包括10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和最新的1艘福特級核動力航母,總噸位在110萬噸以上。9艘兩棲攻擊艦包括8艘黃蜂級兩棲攻擊艦(滿載排水量4.1萬噸)和1艘最新的美國級兩棲攻擊艦(滿載排水量4.5萬噸)。
2日本 4 艘
日本海上自衛隊主要是2艘日向級和2艘出雲級直升機母艦(滿載排水量2.7萬噸)。
3法國 4 艘
法國海軍一艘戴高樂號核動力中型航母,另有3艘是2萬噸級的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
4 中國 3艘
2艘常規動力航母遼寧號和山東號和1艘075兩棲攻擊艦。
5埃及 2艘
兩艘均自法國的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俄羅斯原本在2011年和法國簽約,購買兩艘西北風級,價值12億歐元,艦上配備俄羅斯國產作戰裝備。但因為烏克蘭危機,法國方面在2014年爽約。2015年在賠付12億歐元後,法國將這兩艘西北風轉賣給了埃及。
6英國 2 艘
包括一艘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和1艘海洋號兩棲攻擊艦。
7義大利 2 艘
義大利的航母包括一艘只有2.7萬噸(加富爾號)和只有1.3萬噸(加里波底號)。此外,義大利建造的排水量超3萬噸的的里雅斯特級兩棲攻擊艦已下水,預計2022年服役。
8韓國 2 艘
兩艘「獨島」級兩棲攻擊艦,滿載排水量1.4萬噸。
9澳大利亞 2 艘
包括2艘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由西班牙建造,滿載排水量近2.6萬噸。
10俄羅斯 1 艘
一艘6.5萬噸的「庫茲涅佐夫號」中型航母,服役已達30年。
11印度 1 艘
印度海軍只有一艘從俄羅斯購買改造二手「基輔級」航母「維克拉瑪蒂亞號」。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自2006開工到現在仍無下水的消息。
12泰國 1 艘
差克里·納呂貝特號航空母艦,排水量僅1.1萬噸,是世界上最小的航母。該航母購自西班牙,1998年服役。
13西班牙 1 艘
胡安·卡洛斯一世級戰略武力投送艦,排水量2.7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