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小火箭是什麼

澳大利亞小火箭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27 04:20:47

⑴ 火箭升空的動力之源是什麼

火箭是目前惟一能使物體達到宇宙速度,克服或擺脫地球引力,進入宇宙空間的運載工具。火箭的速度是由火箭發動機工作獲得的。早在1903年,齊奧爾科夫斯基就推導出單級火箭的理想速度公式:V=ωLnMo/Mk,被稱為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ω為發動機的噴氣速度,Mo和Mk分別是火箭的初始質量和發動機熄火(推進劑用完)時的質量。Mo/Mk被稱為火箭的質量比。

由這個公式可知,火箭的速度與發動機的噴氣速度成正比,同時隨火箭的質量比增大而增大。即使使用性能最好液氫液氧推進劑,發動機的噴氣速度也只能達到4.3~4.4千米/秒。因此,單級火箭不可能把物體送入太空軌道,必須採用多級火箭,以接力的方式將航天器送入太空軌道。

用於運載航天器的火箭叫航天運載火箭,用於運載軍用炸彈的火箭叫火箭武器(無控制)或導彈(有控制)。航天運載火箭一般由動力系統、控制系統和結構系統組成,有的還加遙測、安全自毀和其他附加系統。

多級火箭各級之間的連接方式,有串聯、並聯和串並聯幾種。串聯就是把幾枚單級火箭串聯在一條直線上;並聯就是把一枚較大的單級火箭放在中間,叫芯級,在它的周圍捆綁多枚較小的火箭,一般叫助推火箭或助推器,即助推級;串並聯式多級火箭的芯級也是一枚多級火箭。

多級火箭各級之間、火箭和有效載荷及整流罩之間,通過連接一分離機構(常簡稱為分離機構)實現連接和分離。分離機構由爆炸螺栓(或爆炸索)和彈射裝置(或小火箭)組成。平時,它們由爆炸螺栓或爆炸索連成一個整體;分離時,爆炸螺栓或爆炸索爆炸,使連接解鎖,然後由彈射裝置或小火箭將兩部分分開,也有藉助前面一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後的強大射流分開的。

火箭技術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綜合性技術,主要包括火箭推進技術、總體設計技術、火箭結構技術、控制和制導技術、計劃管理技術、可靠性和質量控制技術、試驗技術,對導彈來說還有彈頭制導和控制、突防、再入防熱、核加固和小型化等彈頭技術。

火箭的歷史由來

根據古書記載,「火箭」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3世紀的三國時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在敵我雙方的交戰中,人們把一種頭部帶有易燃物、點燃後射向敵方、飛行時帶火的箭叫做火箭。這是一種用來火攻的武器,實質上只不過是一種帶「火」的箭,在含義上與我們現在所稱的火箭相差甚遠。唐代發明火葯之後,到了宋代,人們把裝有火葯的筒綁在箭桿上,或在箭桿內裝上火葯,點燃引火線後射出去,箭在飛行中藉助火葯燃燒向後噴火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使箭飛得更遠,人們又把這種噴火的箭叫做火箭。這種向後噴火、利用反作用力助推的箭,已具有現代火箭的雛形,可以稱之為原始的固體火箭。

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向後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通常「火箭」一詞也包括導彈、航天器,甚至煙花焰火。

最常見的火箭燃燒的是固體或液體的化學推進劑。推進劑燃燒產生熱氣,通過噴口向火箭後部噴出氣流。火箭自帶燃料和氧化劑,而其他各種噴氣發動機僅須攜帶燃料,燃料燃燒所需的氧取自空氣中。所以,火箭可以在地球大氣層以外使用,而其他噴氣發動機不能。火箭發射時產生巨大的推力使火箭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升入高空,隨著燃料不斷減少,火箭自身質量逐漸減小,在與地球距離增大的同時,質量和重力影響不斷下降,火箭速度也因此越來越快。「土星」5號火箭啟程登月時,5台發動機每秒鍾消耗近3噸煤油,它們產生的推力相當於32架波音747的起飛推力。19世紀火箭出現了幾項重大技術進步:燃料容器的紙殼改為金屬殼,延長了燃燒的持續時間;火葯推進劑的配方標准化;製造出發射台;發現了自旋導向原理等。19世紀末,火箭開始用於非軍事目的,如用火箭攜帶救生索飛向海上遇難船隻。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科學家戈達德和其他幾位專家奠定了現代火箭技術的基礎,並發射了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

20世紀70年代,美國研製出全新的火箭動力航天運載工具即太空梭。它主要分3個部分:機身後部裝有3台主發動機的軌道飛行器;裝有液氫和液氧推進劑的外掛燃料箱(5分鍾後脫落),保證主發動機工作;裝有2台可分離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2分鍾後脫落),它們與軌道飛行器主發動機同時啟動,提供初始升空階段的推力。1981年4月12日,人類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發射升空。

中國古代火箭技術傳到歐洲之後,經改進,火箭曾被列為軍隊的裝備。早期的火箭射程近、落點散布大,以後被火炮代替。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火箭武器得到迅速發展,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威力。

19世紀80年代,瑞典工程師拉瓦爾發明了拉瓦爾噴管,使火箭發動機的設計日臻完善。19世紀末20世紀初,液體火箭技術開始興起。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3月16日,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 H. 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無控液體火箭。1944年,德國首次將有控的、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V—2導彈用於戰爭。1931年5月,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奧伯特領導的宇宙航行協會試驗成功了歐洲的第一枚液體火箭。到了1932年,德國軍方在參觀該協會研製的液體火箭發射試驗之後,意識到火箭武器在未來戰爭中具有的巨大潛力,便開始組織一批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集中力量秘密研製火箭武器。到40年代初,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先後研製成功了能用於實戰的V-1、V-2兩種導彈。其中V-1是一種飛航式有翼導彈,採用空氣噴氣發動機作動力裝置;V-2是一種彈道式導彈,採用火箭發動機作動力裝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前蘇聯和美國等相繼研製出包括洲際彈道導彈在內的各種火箭武器。

中國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製新型火箭。1970年4月24日,用「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5年11月26日,用更大推力的「長征」2號運載火箭發射了可回收的重型衛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發射了新型火箭。1982年10月,潛艇水下發射火箭又獲成功。1984年4月8日,用第三級裝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的 「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地球同步試驗通信衛星。1988年9月7日,用「長征」4號運載火箭將氣象衛星成功地送入太陽同步軌道。1992年8月14日,新研製的「長征」2號E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又將澳大利亞的奧賽特B1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些都表明火箭發源地的中國,在現代火箭技術領域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並已穩步地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

在發展現代火箭技術方面,中國的錢學森、德國的馮·布勞恩和前蘇聯的S.P.科羅廖夫、齊奧爾科夫斯基等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火箭分類與組成

火箭可按不同方法分類。按能源不同,分為化學火箭、核火箭、電火箭以及光子火箭等。化學火箭又分為液體推進劑火箭、固體推進劑火箭和固液混合推進劑火箭。按用途不同分為衛星運載火箭、布雷火箭、氣象火箭、防雹火箭以及各類軍用火箭等。按有無控制分為有控火箭和無控火箭。按級數分為單級火箭和多級火箭。按射程分為近程火箭、中程火箭和遠程火箭等。火箭的分類方法雖然很多,但其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是基本相同的。

固態火箭和液態火箭便是現今比較常用的火箭。此外,還有混合火箭,就是用固體的燃料而用液體的氧化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現今運載火箭大多包含了液態火箭和固態火箭,也就是說,一個火箭可能第一節是固態的而第二節卻是液態的。

火箭的基本組成部分有推進系統、箭體和有效載荷。有控火箭還裝有制導系統。

火箭推進系統是火箭賴以飛行的動力源。其中火箭發動機可分為化學火箭發動機、核火箭發動機、電火箭發動機和光子火箭發動機等。廣泛使用的是化學火箭發動機,它是依靠推進劑在燃燒室內進行化學反應釋放出來的能量轉化為推力的。推力與推進劑每秒消耗量之比稱為比沖,它是發動機性能的主要指標,其高低與發動機設計、製造水平有關,但主要取決於所選用的推進劑的性能。火箭發動機的推力,是根據其特點和用途選定的,其大小相差很大,小到微牛,如電火箭發動機;大到十幾兆牛,如美國太空梭的固體火箭助推器。

箭體用來安裝和連接火箭各個系統,並容納推進劑。箭體除要求具有良好的空氣動力外形外,還要求在既定功能不變的前提下,質量越輕越好,體積越小越好。在起飛質量一定時,結構質量輕,則可獲得較大的飛行速度或射程。

運載火箭的有效載荷有人造衛星、飛船或空間探測器等航天器。火箭武器的有效載荷就是戰斗部(彈頭)。

要成功地發射火箭,還必須有地面發射設備和發射設施。地面發射設備有大有小。小的可手提肩扛,如攜帶型防空火箭和反坦克火箭的發射筒(架);大的如衛星運載火箭,則需有固定的發射場和龐大的發射設施,以及飛行跟蹤測控台站等。

宇宙速度

所謂宇宙速度就是從地球表面發射飛行器,飛行器環繞地球、脫離地球和飛出太陽系所需要的最小速度。第一宇宙速度大約為7.9千米/秒。物體在獲得這一水平方向的速度以後,不需要再加動力就可以環繞地球運動。

第二宇宙速度為11.2千米/秒,是第一宇宙速度的2。地面物體獲得這樣的速度即能沿一條拋物線軌道脫離地球。地球上物體飛出太陽系相對地心最小速度稱為第三宇宙速度,它的大小為16.6千米/秒。地面上的物體在充分利用地球公轉速度情況下再獲得這一速度後可沿雙曲線軌道飛離地球。當它到達距地心93萬千米處,便被認為已經脫離地球引力,以後就在太陽引力作用下運動。這個物體相對太陽的軌道是一條拋物線,最後會脫離太陽引力場飛出太陽系。

⑵ 火箭隊1號是誰啊

姓名: 特雷沃-阿里扎(Trevor Ariza)
(香港譯音:艾列沙)
球隊:休斯頓火箭
(曾效力魔術、尼克斯、湖人)
現球衣號碼:1號
生日: 1985-06-30
外號:眼鏡蛇(08-09賽季季後賽上菲爾傑克遜對其稱呼)
身高: 6尺8寸/2.03米
位置: 小前鋒
體重: 210磅/95.3公斤
來自: 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
選秀: 2004年第2輪第14位
職業生涯:5 年
職業生涯最高分:33分
平均賽季工資:660萬美元
合同情況:5年3350萬美元 2009年7月8號開始執行
個人榮譽:2009年總冠軍戒指一枚
個人簡介:
特沃爾-阿里扎2004年選秀次輪第十四順位以高中生身份被尼克斯選中,職業生涯至今效力過尼克斯、魔術、湖人和火箭四支NBA球隊。
職業生涯及榮譽介紹:
2006-2007 代表魔術出戰57場,場均拿到8.9分、4.4籃板、1.1助攻和1.04搶斷。2009年11月1日對陣開拓者拿到職業生涯最高33分並且刷新了最高進球數以及最高三分球數,一共16投11中,三分球7投5中,2007年2月25日對陣火箭拿到職業生涯第1000分,2006年12月30日對陣熱火拿到賽季最高10籃板,2007年3月30日對陣步行者拿到生涯最高4搶斷。 2005-2006 代表尼克斯和魔術出戰57場,場均拿到4.6分、3.8籃板、1.1助攻和1.0搶斷。2005年11月13日對陣國王拿到賽季最高13分,2006年4月19日對陣步行者追平賽季最高13分並搶到生涯最高12籃板。2004-2005 代表尼克斯出戰80場,場均拿到5.9分、3.0籃板、1.1助攻和0.9搶斷,不僅是球隊史上最年輕的球員,也是尼克斯自從1991-1992賽季的格雷格-安東尼以來新秀賽季出場最多的球員。2005年1月25日對陣開拓者拿到賽季最高21分及賽季最高11籃板,2004年12月27日對陣魔術拿到賽季最高6助攻。整季12場首發是自1994-1995賽季的蒙蒂-威廉姆斯之後最多的新秀。 大學生涯 2003-2004賽季入選太平洋賽區最佳新秀陣容,場均拿到11.6分、6.5籃板、1.7搶斷(全隊最高)。
個人信息:
拜倫-戴維斯的密友——弟弟泰-阿里扎1996因意外身亡給他很大的打擊,一直認為自己太瘦而堅持增肥訓練。
沒有宣布大學專業,父親曾在80年代中後期在佛羅里達打球.患有長期哮喘。
[編輯本段]技術特長
進攻:
Strength:身體素質極為出色的彈簧人。從紐約到奧蘭多,阿里扎用一個個劈頭蓋臉的怒扣讓大本,莫寧,奧卡福,J.O,這些排在封蓋榜前列的傢伙們依次成為十佳球的配角。除扣籃外,憑借著那不亞於D.霍華德的彈跳力與滯空使其在突擊對方內線時贏得大量罰球機會。有一手急停後抄球投籃功夫(即弗老大慣用的投籃方式)沖搶進攻籃板慾望強烈,視野開闊,擅長使用突破分球,是團隊籃球的不二人選。
Weakness:三分球是其急待強化的進攻手段之一,比賽中面對對方錯位防守,阿里扎還不能利用身高和速度優勢從容應對,且空位投籃與罰球還無法為球隊提供穩定的命中率。進攻手段貧乏,缺乏執行關鍵投籃的能力。
防守:
Strength:在場上永遠是一節能量無限的電池,有著令隊友放心的協防意識,對籃板球的保護卡位,沖搶能力較強。反映與移動速度均屬上成,喜好人盯人。
Weakness:對於啟動速度快的後衛防守吃力;面對腳步扎實的內線球員時,不會利用腳步的滑動,由於身體偏瘦,在激烈的對抗中,很容易犯規。欠缺防守經驗。
出色天賦
樂觀:
剛滿22歲的阿里扎,在善用年輕人的教練手下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如果增加更多的進攻手段並完善其投射能力,再加上其出類拔萃的天賦。假以時日,必將成為聯盟中又一位身價千萬的全能小前。
悲觀:
身體偏弱的他不能適應日益激烈的肌肉搏殺,或是不確定的膝蓋傷情,使得大多數球隊對這位UCLA高材生望而卻步。不能融進球隊的團隊防守體系,並且在比賽中依然純靠天賦進攻,致使阿里扎只能作為球隊的潤滑劑,在陣容輪換時使用,(一如當年還在快艇隊的邁爾斯),職業生涯大半作為球隊替補,難有起色。實力球員
2007年,身在奧蘭多的阿里扎過得並不開心,他與主教練斯坦·范甘迪的進攻體系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上場時間極為有限。但是湖人卻發現了阿里扎身上所存在的潛力,2007年11月,洛杉磯球隊用庫克和埃文斯換來了阿里扎。
這筆交易曾引起聯盟內部的一些議論,甚至湖人和魔術兩支球隊內部也有一些不贊同的聲音。湖人隊的許多隊員當時對這筆交易大為不解,他們不知道為什麼球隊要用兩名隊友去換一個在魔術得不到上場時間的球員;而魔術方面,《奧蘭多哨兵報》在交易後的第一時間發表了評論,對阿里扎的離開表示了遺憾,聲稱阿里扎是一名「非常有前途的球員」,連魔術總經理史密斯也不舍地說,「他(阿里扎)是我們的孩子。」
如今不到兩年的時間過去了,庫克和埃文斯都已經離開了魔術,庫克在與阿爾斯通的交易中被送到了火箭,埃文斯在去年夏天以自由球員身份加盟了老鷹。而阿里扎在湖人打出了屬於自己的天地。2009年季後賽中,阿里扎場均得到11.4分,三分球命中率達到了50%。在同掘金的西部決賽中,阿里紮上演了兩次致命的搶斷,幫助球隊獲得了兩場關鍵比賽的勝利。在走上斯台普斯中心的球場前,阿里扎的內心沒有矛盾和掙扎。「我在那(奧蘭多)交了很多朋友,對我來說,他們都很重要。」阿里扎說,「但現在,比賽就是比賽,我必須把其他一切都先放下。」
[編輯本段]場均技術統計

賽季 球隊 出場 首發 時間 投籃 三分 罰球 前籃板 後籃板 總籃板 助攻 搶斷 蓋帽 失誤 犯規 得分
08-09 湖人 34 1 25.3 47.1% 27.9% 69.1% 1.8 3.5 5.3 2.2 1.9 0.4 1.1 1.9 9.2
07-08 35 3 15.6 50.7% 27.8% 65.3% 0.9 2.2 3.1 1.3 0.9 0.3 0.7 1.3 5.5
07-08 魔術 11 0 10.5 45.2% 0% 53.3% 0.5 1.7 2.2 0.7 0.5 0.3 0.5 0.8 3.3
07-08 湖人 24 3 18 52.4% 33.3% 68.3% 1 2.5 3.5 1.5 1.1 0.3 0.8 1.5 6.5
06-07 魔術 57 7 22.4 53.9% 0% 62% 1.7 2.6 4.4 1.1 1 0.3 1.5 2.4 8.9
05-06 尼克斯36 10 19.7 41.8% 33.3% 54.5% 1.4 2.4 3.8 1.3 1.2 0.3 1.3 2.2 4.6
05-06 魔術 21 0 13.8 40% 0% 70% 1.4 2.5 3.9 0.7 0.7 0.1 0.8 1 4.7
05-06 57 10 17.5 41.2% 20% 60.6% 1.4 2.5 3.8 1.1 1 0.2 1.1 1.8 4.6
04-05 尼克斯 80 12 17.3 44.2% 23.1% 69.5% 1.1 1.9 3 1.1 0.9 0.2 0.9 1.9 5.9
NBA生涯 263 33 19.3 47.5% 25.2% 65.2% 1.4 2.4 3.8 1.3 1.1 0.3 1.1 1.9 6.6
總計
賽季 球隊 出場 首發 時間 投籃 三分 罰球 前籃板 後籃板 總籃板 助攻 搶斷 蓋帽 失誤 犯規 得分 最高分
08-09 湖人 34 1 859 115-244 19-68 65-94 61 118 179 75 63 13 37 65 314 17
07-08 35 3 546 69-136 5-18 49-75 30 78 108 44 31 11 23 45 192 15
07-08 魔術 11 0 115 14-31 0-3 8-15 5 19 24 8 5 3 5 9 36 15
07-08 湖人 24 3 431 55-105 5-15 41-60 25 59 84 36 26 8 18 36 156 15
06-07 魔術 57 7 1278 200-371 0-7 106-171 98 151 249 65 59 19 84 134 506 23
05-06 尼克斯 36 10 709 61-146 1-3 42-77 49 88 137 46 43 9 46 78 165 13
05-06 魔術 21 0 290 32-80 0-2 35-50 29 52 81 15 14 2 16 22 99 13
05-06 57 10 999 93-226 1-5 77-127 78 140 218 61 57 11 62 100 264 13
04-05 尼克斯 80 12 1382 172-389 3-13 121-174 89 153 242 85 70 18 73 150 468 21
NBA生涯 263 33 5064 649-1366 28-111 418-641 356 640 996 330 280 72 279 494 1744 23
[編輯本段]成長
1985年6月30日,阿里扎出生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全名Trevor Anthony Ariza。他的官方資料是身高203,體重95kg,本賽季明顯比上個賽季壯了不少,應該是增肥計劃初見成效。
Ariza隨母親Lolita Ariza姓Ariza,他的外祖父叫做Osvaldo Ariza,有Turks & Caicos Islands島人的血統但是他是土生土長的Puerto Plata人,而Lolita則生長於Grand Turk, Turks & Caicos。這就是Ariza希望改換國籍為多米尼堅打球的原因,但根據最新消息,Ariza有在2012年為美國出戰倫敦奧運會的可能,所以他也許會更希望在板凳上拿個金牌而不是作為頭號球星卻不能帶隊進16強。
Ariza的繼父Kenny McClary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佛羅里達大學球星,夢想就是進入NBA,但是很可惜沒能實現。Kenny McClary先後在委內瑞拉、澳大利亞、土耳其、巴西、菲律賓和阿根廷、美國次級聯盟CBA和USBL打過球。
1996年,11歲的Trevor和母親一道在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觀看麥克萊比賽,把9歲的弟弟肯尼和6歲的Tajh以及保姆留在酒店,塔亞不幸從30層樓上摔下身亡。這件事讓Trevor很長一段時間沉默寡言難展笑言,也是他現在低調憂郁性格的成因。為了紀念Tajh,他共文了三個文身,分別在脖子、臂膀和胸前,其中脖子那裡是一個天使文身,上面寫道:「塔亞:我永遠和你在一起。」還有一個是Tajh的頭像,在他的心臟那裡。還有一個手臂上的文身寫道:「血濃於水,我的兄弟永生。」Ariza還有一個在胳膊內側的文身是母親的名字,Lolita。
Trevor在年齡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跟全家一起搬到LA生活了,一個有趣的花邊兒是,他和保羅?皮爾斯(你沒看錯,就是已經綠到骨子裡的那個PP),曾經住在一條街上,而那條街,正好就在湖人老球館——大西部論壇球館的邊兒上。兩個人小的時候都是鐵桿兒湖蜜,而如今,一個踩著湖人登基,一個助湖人登基,差距實在巨大。
言歸正傳,Trevor最初是在一個叫做Westchester的高中展現他的籃球天賦的,Trevor在整個高中時期可以說是大放異彩,曾帶著彗星隊(Comets,他高中球隊的名字)在加州校際分區賽取得了32勝3負的記錄。在美國所有的高中球隊中排名第五。而他本人在高一的時候就已經有平均每場12分12板的數據。到他高三的時候成為無可爭議的球隊領袖,場均21分,14板,9助攻,3蓋帽,3搶斷。甚至還有可考的兩次三雙。
他的名字出現在當時美國各種雜志對高中球員的排名榜上。但是,甚至只是從他的數據上我們就能看出來,他的防守遠比他的進攻要好,而他得分較少的根本原因,就是進攻手段單一,那時Trevor幾乎只會扣籃和上籃,遠投?那根本是他去年才聽說的詞兒…
這里不得不說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Ariza的球隊當年排名第五,排名第一的是誰呢?猜猜…嗯,正是小皇帝的 SVSM高中,小皇帝比Ariza大整整半年(84.12.30VS85.06.30)是同一級的球員,也是各自球隊的領袖人物,但是名氣上LeBron顯然比Trevor大太多了,在某一次高中聯賽前,Trevor的叔叔大言不慚的說其實小皇帝就那麼回事兒,Trevor被低估了…結果?Trevor被LeBron在頭頂上砍了50+,徹底釘在恥辱柱上。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事,我們眼神清澈的香濃布朗,其實也是85年生人,不過是11月29的,比Trevor和LeBron低一屆,在03年的麥當勞全美扣籃大賽里,香農布朗以一記360度自由女神式扣籃震驚全場,但是選秀在即的詹姆斯還是憑借實力拿到了這個他志在必得的冠軍。
極度重視家庭的Trevor,在接到眾多大學的邀請函之後,選擇了離家近的UCLA。成為了法瑪爾的學長(比法瑪爾大一屆)。而且Trevor和大鬍子戴維斯成為了密友。
Trevor僅僅在UCLA呆了一年就選擇去參加NBA選秀(並不是很多磚家說的那樣是高中生球員),在UCLA的這一年裡,他25場比賽有23場首發,場均得分11.6,籃板6.5,上場時間31.6,助攻2.1,搶斷1.68,而特別要注意的是,他那一年的投籃命中率是42.6%(251投107中),其中三分只有23.7%(76投18中),而罰球則是慘不忍睹的50.4%(113投57中)。作為一個小前鋒,如此糟糕的三分命中率十分沒有道理,而罰球更是達到了奧尼爾的境界。
這是Trevor硬傷的硬傷,而且直接導致了他在選秀大會上的垃圾順位,如果他的投籃命中率有他的罰球命中率那麼高,罰球命中率能達到80%,那他當年絕對有機會進第一輪。同時,關於Trevor當年在第一年就輟學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很多人人為Trevor是不能忍受本?霍蘭德(當年Trevor的教練)嚴苛的指教方式以及對他本人能力的冷嘲熱諷而憤然參加選秀,同時當年Trevor身邊的所有人都在反對他輟學,只有他的家人,尤其是母親Lolita無條件的支持了自己的兒子參加選秀。而Trevor本人則對逃避霍蘭德的說法予以了否認,他說他感謝霍蘭德對他的嚴厲教導,並且說參加選秀是覺得自己已經做好了打NBA的准備,而並非在UCLA混不下去了。
更有趣的是當年霍蘭德的確在各種場合吆喝過他這名學生絕沒有足夠的實力踹開NBA的大門,即使阿里扎在第二輪總第43順位被尼克斯隊選中,霍蘭德也覺得是走了狗屎運。而奪冠之後的今天,就算你不鳥他,霍蘭德也會跟祥林嫂一樣跟你絮叨個沒完,「Trevor一直知道自己該幹啥。當年他跟我說不會再回UCLA打球,勞資就神棍出他會有今天。」…丫真是臉皮厚的能當牆,不過Ariza的確一直都知道自己該幹啥。他知道自己該在啥時候把球從對方手裡偷過來,丹佛人顯然恨透了這丫。Trevor也知道該在啥時候把啥人攔下來,火花已經在他身上載了跟頭。「不是我為自己找借口,Trevor能防四個位置。本以為防我的會是西班牙人,可到頭對我下手偷球的卻是他。」
在選秀大會前,Trevor在他母親的陪同下接受了記者的采訪,有人問到他最想成為的球員,他說:「我想像Kidd那樣傳球,我想像Miller那樣投籃,我想像KG一樣勤奮,我想像科比那樣心無旁騖」
Ariza在選秀大會上以第二輪第14位被紐約挑走。前尼克斯隊總經理伊塞亞?托馬斯在選秀之前對Ariza一見鍾情,再見傾心,然後就二話不說把這個毛頭小子帶到了紐約——「他是我的驕傲,我從選秀大會上挑人無數,而他是我最喜歡的人之一。」 微笑刺客在他的經理生涯中幾乎就沒幹啥好事,Trevor幾乎是他最能拿出來顯擺的一個。
不過在04年,尼克斯的選秀的確非常成功。當是時,阿里扎,弗萊,小土豆,李大衛(與庵主和扎扎的經紀人李大胃重名)組成了著名的紐約四少(Four Kings),當時他們打球風格極其華麗,暴扣長傳快攻快下無所不有無所不能,當年紐約囤積了一大堆球星,可是紐約人真正願看的確是這四個愣頭青,因為夠華麗夠暴力,哪怕輸球也沒關系。內個時候紐約的1號是誰?猜猜….好吧,是Trevor兒時的偶像Penny。內時候紐約的3號是誰?必須是馬大少啊~!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馬大少全勤。於是你就會疑問了,當時1號3號都是牛13的人物,那Trevor當年是什麼號啊???如果你說這對勞資壓根不是問題,不就是21號么,那請你一定得允許小的在此深深的膜拜你一下……21號這種大前鋒的背號怎麼能亂選呢Ariza同鞋,你是純正3號位啊….
那時NY的主帥是Larry Brown,大家都知道他不喜歡用新人。好在Trevor的刻苦努力都被主帥看在眼裡,恰逢制服組希望增加新人輪換,扎新秀賽季獲得了80次出場12次首發的機會,當時他的防守能力已經初露崢嶸——當時有一場比賽是對陣湖人,Trevor對位防守湖人隊的科比?布萊恩特同志,據湖人制服組的Bertka說,那場比賽Trevor打出了令Kobe窒息的防守——他讓kobe全場一直脾氣暴躁的罵娘並且命中率慘不忍睹(嚇出一身冷汗啊…要是魔術沒把扎給我渣湖…),驚艷之下一段孽緣也由此展開——此後Trevor Ariza這個名字就在湖人制服組的觀察名單上存在了三年之久。
話說回來,Trevor在NY的好景卻不長,由於拉里?布朗眾所周知的個性,再加上Ariza初入聯盟不知天高地厚,兩人杠上了,要知道Ariza你跟AI的段數還差著個銀河系呢,PK的結果必須是Ariza收拾包袱走人——第二個賽季Ariza只為紐約打了36場其中首發10場,之後就被交易了。這段故事在N年之後有了另一個版本,那就是,拉裡布朗說,我和Ariza沒有問題,我很欣賞他。而Trevor說,我敬重布朗,現在深刻的覺得他說的話很有道理,只是那時候小(不到20歲),聽不進去。於是這事就了結了,Happy ending。
Otis Smith是繼微笑刺客之後第二個看上Ariza的GM。此人被我扎哥的身體素質和低調態度重度誘惑,於2006年2月22(多麼2的日期喲)用弗老大換來了Ariza和Ariza的童年偶像Penny,落葉歸根的Penny隨即被裁,而Ariza則被當做重點培養對象留下,同時為了紀念他的偶像Penny(請不要再說成另一個1號了謝謝合作)Ariza挑選了1號作為背號。在剩下的小半賽季里,Ariza打了21場,場均不過是4.7分。然而,在06-07賽季,扎扎作為Grant Hill的替補大殺四方,平均每場得到8.9分,投籃命中率高達54%,成為了板凳席上頭號進攻武器。
遺憾的是,與教練不合的厄運再次降臨到了他的頭上…與視防守為生命的弟弟完全不同的大范在那時根本看不到Ariza有哪裡適合他的體系,當然如果他能夠穿越到今年夏天看看扎扎總決賽華麗麗的3P...他沒准兒會自己抽自己一大嘴巴子。當然大范敗RP的事兒可不止這一件,當時大范還曾經親自跑到Trevor在LA的家中虛情假意的說下賽季我們需要你,需要你多上場…賽季一開始大范就翻臉不認人了,Ariza只能將板凳坐穿,在這個時候Ariza坐不住了,他向Otis Smith申請交易——「我相信我可以幫到球隊,可是教練卻不這么想,他甚至已經對我說這個球隊沒有你的位置了...可是我是個球員,我要打球!我怎能甘心坐在板凳上眼睜睜的看著隊友打球自己卻無能為力...讓我整個賽季都這樣過那真是生不如死...」然而,Otis Smith這個曾經說出「Trevor就像我兒子,我會永遠都愛他,他是這個世界上我最愛的人之一」的魔術總經理顯然不願意就此放人,他多次讓扎再緩緩,最終在扎的堅持下,他決定要把他最喜歡的球員交易出去,並且一定要交易到一個好人家。據阿里扎經紀人爆料,當年有12支球隊問價。[1][2]
[編輯本段]私人生活
阿里扎最小的弟弟Tajh Ariza 1996年在委內瑞拉從30樓的窗戶墜落而死,阿里扎將自己的兒子取名Tahj以紀念他的弟弟。
阿里扎的父親在1980年代中後期曾在佛羅里達大學籃球隊打球,並在澳大利亞的悉尼國王隊做過職業球員。
阿里扎祖父是多米尼加人,母親則是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人。阿里扎有意獲得多米尼克籍以參加多米尼克家籃球隊

⑶ 火箭發射利用什麼原理

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向後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通常火箭一詞也包括導彈、航天器,甚至煙花焰火。最常見的火箭燃燒的是固體或液體的化學推進劑。推進劑燃燒產生熱氣,通過噴口向火箭後部噴出氣流。火箭自帶燃料和氧化劑,而其他各種噴氣發動機僅須攜帶燃料,燃料燃燒所須的氧取自空氣中。所以,火箭可以在地球大氣層以外使用,而其他噴氣發動機不能。火箭發射時產生巨大的推力使火箭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升入高空,隨著燃料不斷減少,火箭自身質量逐漸減小,在與地球距離增大的同時,質量和重力影響不斷下降,火箭速度也因此越來越快。「土星」5號火箭啟程登月時,5台發動機每秒鍾消耗近3噸煤油,它們產生的推力相當於32架波音747的起飛推力。無法確定火箭發明的確切時間。大部分專家認為中國人早在13世紀就研製出了實用的軍用火箭。19世紀出現了幾項重大技術進步:燃料容器的紙殼改為金屬殼,延長了燃燒的持續時間;火葯推進劑的配方標准化;製造出發射台;發現了自旋導向原理等等。19世紀末,火箭開始用於非軍事目的,如用火箭攜帶救生索飛向海上遇難船隻。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科學家戈達德和其他幾位專家奠定了現代火箭技術的基礎,並發射了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20世紀70年代,美國研製出全新的火箭動力航天運載工具即太空梭。它主要分3個部分:機身後部裝有3台主發動機的軌道飛行器;裝有液氫和液氧推進劑的外掛燃料箱(5分鍾後脫落),保證主發動機工作;裝有2台可分離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2分鍾後脫落),它們與軌道飛行器主發動機同時啟動,提供初始升空階段的推力。1981年4月12日,人類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發射升空。

火箭是依靠火箭發動機噴射工質產生的反作用力推進的飛行器。它自身攜帶燃燒劑與氧化劑,不依賴空氣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氣中,又可在外層空間飛行。火箭在飛行過程中隨著火箭推進劑的消耗,其質量不斷減小,是變質量飛行體。現代火箭可用作快速遠距離運送工具,如作為探空、發射人造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的運載工具,以及其他飛行器的助推器等。如用於投送作戰用的戰斗部(彈頭),便構成火箭武器。其中可以制導的稱為導彈,無制導的稱為火箭彈。

簡史 火箭起源於中國,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之一。中國古代火葯的發明與使用,為火箭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北宋後期,民間流行的可升空的「流星」 (後稱「起火」),就利用了火葯燃氣的反作用力。按其工作原理,「流星」一類的煙火就是世界上最早用於觀賞的火箭。南宋時期,不遲於12世紀中葉出現了軍用火箭。到了明代初年,軍用火箭已經相當完善並被用於戰場,稱為「軍中利器」。明初時期的兵書《火龍神器陣法》和明代晚期的兵書《武備志》等有關文獻,都詳細記載了中國古代火箭的製作和使用情況,僅《武備志》就記載了20多種火葯火箭,其中「火龍出水」火箭已是二級火箭的雛形。

中國古代火箭技術傳到歐洲之後,經改進,火箭 曾被列為軍隊的裝備。早期的火箭射程近、落點散布大,以後被火炮代替。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火箭武器得到迅速發展,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威力。

19世紀末20世紀初,液體火箭技術開始興起。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 H. 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無控液體火箭。 1944年,德國首次將有控的、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V—2導彈用於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和美國等相繼研製出包括洲際彈道導彈在內的各種火箭武器。

中國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製新型火箭。1970年 4月24日,用「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5年11月26日,用更大推力的「長征」2號運載火箭(圖1)發射了可回收的重型衛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發射了新型火箭。1982年10月,潛艇水下發射火箭又獲成功。1984年4月8日, 用第三級裝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的 「長征」3號運載火箭(圖2)成功地發射了地球同步試驗通信衛星。1988年9月7日,用「長征」4號運載火箭(圖3)將氣象衛星成功地送入太陽同步軌道。1992年8月14日,新研製的「長征」2號E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又將澳大利亞的奧賽特B1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些都表明火箭發源地的中國,在現代火箭技術領域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並已穩步地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

在發展現代火箭技術方面,中國的錢學森、美國的W.von布勞恩和蘇聯的S.P.科羅廖夫等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分類與組成 火箭可按不同方法分類。按能源不 同,分為化學火箭、 核火箭、電火箭以及光子火箭 等。化學火箭又分為液體推進劑火箭、固體推進劑火箭和固液混合推進劑火箭。按用途不同分為衛星運載火箭、布雷火箭、氣象火箭、防雹火箭以及各類軍用火箭等。按有無控制分為有控火箭和無控火箭。按級數分為單級火箭和多級火箭。按射程分為近程火箭、中程火箭和遠程火箭等。火箭的分類方法雖然很多,但其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是基本相同的。

火箭的基本組成部分有推進系統、箭體和有效載 荷。有控火箭還裝有制導系統。

火箭推進系統是火箭賴以飛行的動力源。其中火 箭發動機按其工質,可分為化學火箭發動機、核火箭發動機、電火箭發動機和光子火箭發動機等。廣泛使用的是化學火箭發動機,它是依靠推進劑在燃燒室內進行化學反應釋放出來的能量轉化為推力的。推力與推進劑每秒消耗量之比稱為比沖,它是發動機性能的主要指標,其高低與發動機設計、製造水平有關,但主要取決於所選用的推進劑的性能。火箭發動機的推力,是根據其特點和用途選定的,其大小相差很大,小到微牛,如電火箭發動機;大到十幾兆牛,如美國太空梭的固體火箭助推器。

對有控火箭而言,為保證火箭准確地導向目標, 還裝有制導系統。制導系統控制火箭的質心運動和繞質心的轉動(俯仰、偏航與滾動),將火箭穩定而精確地導向目標。制導系統的日臻完善和制導精度的不斷提高,是火箭技術發展的一大特點。

箭體用來安裝和連接火箭各個系統,並容納推進 劑。箭體除要求具有良好的空氣動力外形外,還要求在既定功能不變的前提下,質量越輕越好,體積越小越好。在起飛質量一定時,結構質量輕,則可獲得較大的飛行速度或射程。

運載火箭的有效載荷有人造衛星、飛船或空間探 測器等航天器。火箭武器的有效載荷就是戰斗部(彈頭)。

為成功地發射火箭,還必須有地面發射設備和發 射設施。地面發射設備有大有小。小的可手提肩扛,如攜帶型防空火箭和反坦克火箭的發射筒(架);大的如衛星運載火箭,則需有固定的發射場和龐大的發射設施,以及飛行跟蹤測控台站等。

現狀與發展趨勢 20世紀50年代以來,火箭技術 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其中尤以各類可控火箭武器(導彈)和空間運載火箭發展最為迅速。從火箭彈到反坦克導彈、反飛機導彈和反艦導彈以及攻擊地面固定目標的各類戰術導彈和戰略導彈,均已發展到相當完善的程度,已成為現代軍隊不可缺少的武器裝 備。各類火箭武器正在繼續向提高命中精度、抗干擾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方向發展。此外,反導彈、反衛星等火箭武器也正在研製和發展之中,在地地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載火箭,已廣泛用於發射衛星、載人飛船和其他航天器等。 80年代初, 蘇、 美兩國已經分別研製出六、 七個系列的運載火 箭。其中,美國載人登月的「土星」5號火箭,直徑10米,長111米,起飛質量約293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127噸。蘇聯的「能源」號火箭,起飛質量約2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約為100噸。中國的「長征」2號E火箭(圖5),採用了並聯助推技術,不僅提高了運載能力,還為進一步發展更大運載能力的火箭奠定基礎。運載火箭正向著高可靠性、低成本、多用途和多次使用的方向發展。可多次往返於太空和地球之間的太空梭的問世就是這一發展趨勢的體現。火箭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可提供更加完善的各類導彈和推動相關科學的發展,還將使開發空間資源、建立空間產業、空間基地及星際航行等成為可能。

⑷ 火箭是屬於哪個國家的

火箭隊一直都是美國的,NBA只有多倫多猛龍(來自加拿大的球隊)這一支球隊不是美國的。因為姚明,火箭隊為中國球迷所熟知並喜愛,但它的確不是中國的球隊,所以說對於火箭來說那些的外國人大都是本國(即美國)的,姚明才是外國的。

休斯敦火箭隊,成立於1967年並在1967-68賽季加盟NBA,是一支屬於美國的德克薩斯州休斯敦市的職業籃球隊,是美國男籃職業聯賽(NBA)西部聯盟西南區的一部分。
火箭隊是一支有高中鋒傳統的球隊,從早期的摩西·馬龍、拉爾夫·桑普森到哈基姆·奧拉朱旺,以及2002年首輪頭名狀元的中國「小巨人」中鋒姚明,再到2013年轉會過來的德懷特霍華德都是叱吒NBA的傳統中鋒。
1967年火箭隊建隊時落戶於聖迭戈,經歷了4個平淡的賽季後,於1971年搬到休斯敦。火箭隊在1993-1994和1994-1995兩個賽季連續奪得NBA總冠軍。

⑸ 世界火箭的發展史

火箭起源於中國,是我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之一,早在宋代就發明了火箭,在十三世紀以前,中國的火箭技術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火箭是熱機的一種,工作時燃料的化學能最終轉化成火箭機械能.現代火箭用來發射探測儀器,以及人造衛星、宇宙飛船、太空梭等空間的飛行器.目前各種型號的中國火箭有:
1、長征一號是我國第一枚三級運載火箭.它以兩級液體火箭為基礎,加固體第三級.固體發動機由固體發動機研究院研製.全箭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技術抓總.箭長29.46m,最大直徑2.25m,起飛質量81.5t,起動推力達106 N.二、三級有轉接錐殼相連.第三級與第二級完全分離後,起旋火箭點火,使第三級在空中自由起旋.整流罩用水平拋脫.長征一號火箭具有將300 kg的衛星射入傾角為70°、高為440km的圓軌道的運載能力.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發射中心首次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再次發射把實踐一號科學實驗衛星送入軌道.
「長征一號」的改型,「長征一號丁」,在原一二級基礎上,更換三級固體發動機,將使其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達到700kg~750kg.
2、長征二號兩級液體運載火箭,全箭長約32m,最大直徑3.35m,起飛質量190 t,一級裝有4台發動機,地面推力為2.8×106 N,二級主發動機真空推力7.3×105 N,還有4個可以遙控的游動發動機(總推力4.7×104N),能將1.8 t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1974年11月首次發射,由於一根導線有暗傷,導致飛行試驗失敗.1975年11月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准確入軌.接著,又發射兩次,均獲成功.
隨著衛星對火箭運載能力要求的提高,「長征二號」火箭也作了相應的技術狀態的修改,使技術性能和運載能力均有所改進和提高.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 t左右,命名為「長征二號丙」,多次發射均獲得成功.發射表明:「長征二號丙」設計方案正確,性能穩定,質量可靠,獲得國內外同行的好評.
3、長征二號E即長征二號捆綁火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第一枚推力捆綁式(也叫集束式)運載火箭,它是以經過改進的「長征二號丙」火箭作芯級(一級加長4.6 m,二級加長5.2 m)第一級箭體上並聯4個長15.3 m,直徑2.25 m的液體助推火箭.上面級和衛星都裝在直徑4.2 m,高10.5 m的整流罩內,全箭長49.7 m,芯級直徑3.35 m,芯級一級發動機4機關聯,加上4枚助推火箭,總推力為6×106N,可把8.8 t有效載荷送入200 km的圓軌道,1988年底獲准研製,只用了18個月的時間,實現了預定目標.1990年7月16日首次發射,一舉成功,把一顆巴基斯坦的科學試驗衛星和一模擬有效載荷准確送入軌道.用如此短的周期,研製成功一個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這在我國是史無前例的,在世界航天史上也屬罕見,它為我國發展載人航天技術和滿足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的需要奠定了基礎.1992年為澳大利亞發射兩顆美製第二代通信衛星.
這種火箭,如配以中國的固體推進劑的上面級可將3 t的有效載荷送入同步轉移軌道;如配以液氫液氧推進劑上面級,構成「長征二號E/HO」,其同步軌移軌道的運載能力將達到4.8t.
4、長征三號是以「長征二號丙」為原型加氫氧第三級組成的三級運載火箭.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負責總設計和研製第三級,第一、第二級由上海航天局承製,全箭總長44.56 m,起飛質量202 t,起飛推力2.8×106 N,第三級氫氧發動機在高空失重條件下二次啟動.其同步轉移軌道推力為1.4×104N.1984年1月29日首次發射,由於第三級發動機二次啟動不正常,衛星進入近地軌道運行.經過70個晝夜的奮斗,4月8日再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為香港衛星通信有限公司成功地發射了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標志著中國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開始步入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
5、「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甲」是為發射新一代通信廣播衛星而研製的新型運載火箭.它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基礎上,採用了多項先進技術,同步轉移運載能力由原來的1.4 t提高到2.5 t,它是一種大型三級液體火箭,全長52.5 m,直徑和整流罩均超過長征三號,起飛質量241 t,起飛推力3×106 N,火箭質量近40 t,自1986年2月開始研製,重大技術有30多項,其中火箭的三級推力氫氧發動機,冷氦加溫增壓系統,動調陀螺四軸平台,低溫氫氣能源雙向搖擺伺服機構等4項技術已屬世界一流.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傾注8年心血研製的這種運載火箭,至今發射3次,均獲成功,巍巍長箭涉三關,在我國航天史上寫下一頁新的篇章.
首試鋒芒送雙星.1994年2月8日北京時間下午4時34分,最新研製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將一顆「實踐4號」空間探測衛星和一顆模擬衛星送上太空.
前功盡棄經磨難.第二枚「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於1994年11月30日凌晨1時2分在西昌衛星中心發射成功,火箭點火升空後,經過24分鍾飛行,把我國新一代通信衛星「東方紅3號」送入近地點20.58 km,遠地點36 220 km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完成第三次變軌,進入巡航姿態.經過三次變軌後,衛星已在准同步軌道上運行.由於星上姿態控制推力器燃料泄漏,未達到進入同步軌道的目的.1997年5月12日,「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第三次發射,成功地將「東方紅3號」通信廣播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6、長征三號乙我國自行研製、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綁式運載火箭「長征三號乙」於1997年8月20日凌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將菲律賓衛星送入軌道,這表明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具備了能把5 000 kg有效載荷送入高軌道的能力.這是長征火箭第46次成功發射,也是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第12次執行商業發射服務合同.
「長征三號乙」火箭全長54838 m,起飛質量426t,可將5000 kg的有效載荷送入傾角為28.5°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它充分繼承了長征系列的芯級除貯箱加長,結構加強及整流罩加大以外,與長征三號甲火箭相同,也具有在真空條件下二次啟動能力的氫氧發動機技術和同軸撓性平台等技術.火箭一級周圍捆綁的4個助推器,與長二捆火箭完全相同.由於捆綁了助推器,其控制和遙測系統在長三甲的基礎上作了相應的修改,是中國長征系列火箭中高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
馬部海衛星是美國勞拉空間系統公司在fs1300平台的基礎上設計的三軸穩定地球同步通信衛星,它共有30個C波段轉發器和24個KU波段轉發器,能向菲律賓、中國和東南亞地區提供語言、圖像和數據傳輸等通信服務.馬部海衛星是亞洲地區功率最大的通信衛星,其最大分離質量約3770kg,在軌道壽命超過12年.它將定點在東經144暗某嗟郎峽 .1997年10月17日凌晨3點13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又一次發射升空,將亞太二號R通信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遠地點47 922 km近地點201 km,傾角24.4º,衛星質量3 700 kg,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是48次發射.
7、風暴一號是兩級運載火箭.由上海航天局研製,火箭長32.6 m,直徑3.35 m,起飛推力2.8×106 N,起飛質量191 t,推進劑為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一級發動機由四台可切向搖擺的游動發動機組成,二級發動機由一台主發動機和四台可切向搖擺的游動發動機組成.制導系統採用平台一計算機全慣性系統,姿態控制採用有源網路校正裝置,貯箱採用主強度鋁合金材料,採用自然增壓方案.「風暴一號」可把1 500 kg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
為了提高運載能力,採用了大幅度減輕結構重量,降低發動機混合比偏差,一級採用耗盡關機.二級主發動開機後採用游動發動機小推力飛行入軌等措施.為了提高軌道精度,採用了速度導引有機結合的制導方法,為了用一枚火箭發射三顆衛星,攻克了結構動力學和多星分離運動學的技術關鍵.
1975年以來,「風暴一號」先後發射了六顆衛星.它們是三顆科學技術實驗衛星和1981年9月20日用一枚「風暴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的三顆衛星.
8、長征四號是一種多用途三級常溫推進劑運載火箭,具有性能優良,結構可靠,成本低廉,發射場通用,使用方便等特點,由上海航天局研製.
「長征四號」採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推進劑,全長41.9 m,改進的一、二級直徑為3.35 m,新研製的三級直徑為2.9 m,火箭起飛質量249 t,起飛推力3×106N.「長征四號」在總體上進行了優化設計,加長一級推進劑貯箱4 m,加大一級發動機推力2×105N,三級採用兩台5×104N推力的發動機,減輕結構設計質量約300 kg,使火箭的運載能力大幅度提高,該火箭運送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的運載能力為1 250 kg,運送900 km高度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運載能力為1 650 kg.「長征四號」在國內大型運載火箭上首次應用了數字式姿態控制系統.三子級全程氮氣壓力值增壓輸送系統,三子級雙向搖擺發動機.無水肼表面張力定箱,三級單層高強度鋁薄壁共貯箱等多項先進技術.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兩次發射太陽同步軌道「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均獲圓滿成功.「長征四號」具有兩種不同直徑的衛星整流罩,可適應不同質量和尺寸的有效載荷,也可一箭多星發射,這為承擔多種衛星的發射業務,特別是為發射同步軌道和極地軌道衛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附:
主要數據 長/m 芯級最大直徑/m 起飛推力/N 運載能力/t 軌道/km
長征一號 29.46 2.25 1.04×106 0.3 400
長征二號 32 3.35 2.8×106 1.8 近地
長征二E 49.7 3.35 6×106 8.8 200
長征三號 44.56 3.35 2.8×106 1.4 同步軌道
長三甲 52.5 3.35 3×106 2.5 同步軌道
長三乙 54.848 3.35 5.0 同步軌道
風暴一號 32.6 3.35 2.8×106 4.8 200
長征四號 41.9 3.35 3×106 1.25 同步軌道

第一章 世界航天發展簡史

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美好夢想。我國在遠古時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話。公元前1700年,我國有"順風飛車,日行萬里"之說,還繪制了飛車騰雲駕霧的想像圖。外國也有許多有關月亮的美好傳說。
自從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以來,到1990年12月底,前蘇聯、美國、法國、中國、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國等國家以及歐洲航天局先後研製出約80種運載火箭,修建了10多個大型航天發射場,建立了完善的地球測控網,世界各國和地區先後發射成功4127個航天器。其中包括3875個各類衛星,141個載人航天器,111個空間探測器,幾十個應用衛星系統投入運行。目前航天員在太空的持續飛行時間長達438天,有12名航天員踏上月球。空間探測器的探測活動大大更新了有關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文方面的知識。到上世紀末,已有5000多個航天器上天。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航天活動,利用航天技術成果,或制定了本國航天活動計劃。航天活動成為國民經濟和軍事部門的重要組成部分。

航天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結晶,它以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為基礎,匯集了20世紀許多工程技術的新成就。力學、熱力學、材料學、醫學、電子技術、光電技術、自動控制、噴氣推進、計算機、真空技術、低溫技術、半導體技術、製造工藝學等對航天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這些科學技術在航天應用中互相交叉和滲透,產生了一些新學科,使航天科學技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航天技術不斷提出的新要求,又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一、 火箭技術

火箭技術推動了人類航天發展的歷史。

火葯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火箭是在火葯發明之後中國人發明的。早在公元1000年宋朝唐福獻應用火箭原理製成了戰爭武器,13世紀初傳到外國。傳說在14世紀末,中國有個學者萬戶在坐椅背後安裝47支當時最大的火箭,兩手各持大風箏,試圖藉助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升空。但是一聲爆炸之後,只見煙霧彌漫,碎片紛飛,人也找不見了。為紀念這位世界上第一個試驗火箭飛行的勇士,月球表面東方海附近的一個環形山以萬戶命名。18世紀,印度軍隊在抗擊英國和法國軍隊的多次戰爭中曾大量使用火箭並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此推動了歐洲火箭技術的發展。曾在印度作戰的英國人康格雷對印度火箭作了改進。他確定了黑火葯的多種配方,改善了製造方法並使火箭系列化,射程達3公里。這些初期火箭的原理成了近代火箭技術的基礎。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近代火箭技術和航天飛行發展起來,先驅者的代表人物有前蘇聯的齊奧爾科夫斯基,美國人戈達德和德國奧伯特。

齊奧爾科夫斯基畢生從事火箭技術和航天飛行的研究。在他的經典著作中,對火箭飛行的思想進行了深刻的論證,最早從理論上證明用多級火箭可以克服地心引力進入太空。他建立了火箭運動的基本數學方程,奠定了理論基礎。他首先提出了使用液體推進劑火箭的倡議,經過了短短的30年就實現了。他預想到現代火箭的真實結構,並論述了關於液氫-液氧作為推進劑用於火箭的可靠性,設想用新的燃料(原子核分解的能量)來作火箭的動力。他具體地闡明了用火箭進行航天飛行的條件,火箭由地面起飛的條件,人造地球衛星及實現飛向其他行星所必須設置中間站的設想。他還提出過許多的技術建議,如建議用燃氣舵控制火箭,用泵來強制輸送推進劑,以及用儀器自動控制火箭等,都對現代火箭和航天飛行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戈達德博士在1010年開始進行近代火箭的研究工作。他在1919年的論文中提出了火箭飛行的數學原理,指出火箭必須具有7.9km/s的速度才能克服地球的引力。他認識到液體推進劑火箭具有極大的潛力,1926年3月他成功在研製和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推進劑火箭,飛行速度103km/h,上升高度12.5米,飛行距離56米。
奧伯特教授在他1923年出版的書中不僅確立了火箭在宇宙空間真空中工作的基本原理,而且還說明火箭只要能產生足夠的推力,便能繞地球軌道飛行。同齊奧爾科夫斯基和戈達德一樣,他也對許多種推進劑的組合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真正的近代火箭的出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法西斯德國。早在1932年德國就發射A2火箭,飛行高度達3公里。1942年10月發射成功V-2火箭(A4型),飛行高度85公里,飛行距離190公里。V-2火箭的發射成功,把航天先驅者的理論變成現實,是現代火箭技術發展史的重要一頁。

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前蘇聯俘虜部分德國火箭技術人員,繳獲了幾枚V-2火箭和有關技術資料。在此基礎上,1947年前蘇聯仿製V-2火箭成功。1948年自行設計了P-1 火箭,射程達300公里。1950年和1955年又先後研製成P-2和P-3火箭,射程分別達到500公里和1750公里。1957年8月,成功發射兩級液體洲際導彈P-7,射程8000公里,經過改裝的P-7於1957年10月4日,發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quot;人造地球衛星1號",從而揭開了現代火箭技術新的一頁。前蘇聯由於發射多種航天器的需要,先後研製成功"東方"號、"聯盟"號、"宇宙"號、"質子"號、"能源"號等多種型號的運載火箭,可將100多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

二戰後,美國俘虜了以馮·布勞恩為首的德國火箭專家,繳獲了100餘枚V-2火箭。美國陸軍在布勞恩的幫助下於1945年發射了V-2火箭,1949年開始研究"紅石"彈道導彈,1954年制定人造衛星計劃,1958年2月1日"丘辟特"C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美國為發射多種航天器的需要,先後研製成功"先鋒"號、"丘諾"號?quot;紅石"號、"偵察兵"號、"大力神"號和"土星"號等運載火箭。

中國於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近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我國有"長征"號(CZ)系列運載火箭,主要有CZ-1、CZ-2、CZ-3、CZ-4四種基本型運載火箭和CZ-1D、C(CZ-2C)、CZ-2C/SD、CZ-2D、CZ-2E、CZ-2F、CZ-3A、CZ-3B、CZ-4B等幾種改進型。

1990年4月7日,中國CZ-3 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長征火箭成功地進入了國際商業發射衛星的行列,至今已將27顆外國衛星發射上天。
法國從50年代開始自行研製探空火箭和導彈,並在此基礎上研製"鑽石"號運載火箭。1965年11月至1967年2月,法國"鑽石"號火箭將A-1、D-1人造衛星送入太空。法國積極推動西歐國家聯合發展歐洲航天事業,它是歐洲空間局的主要成員國,並承擔"阿里安"號運載火箭的大部份研製工作。

歐空局正式成員國有比利時、丹麥、法國、聯邦德國、愛爾蘭、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和英國;非正式成員國有奧地利和挪威;加拿大為觀察員國。由歐空局研製的"阿里安"1號運載火箭於1979年12月24日首次發射成功。迄今已研製有"阿里安"1-5號五種基本型和多種改進型火箭。"阿里安"4號為歐空局主要運載工具,至今已發射80餘次,失敗7次,成功率在世界商用衛星運載工具中名列前茅。

日本自1963年開始研製"謬"系列固體運載火箭,共有4代。1970年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決定引進美國"德爾它"號運載火箭技術,以發展本國的N號運載火箭。1975年9月,日本首次用N-1火箭成功地發射了"菊花"1號技術試驗衛星。1994年試驗成功帶有氫氧燃料裝置的N-2火箭。印度自行研製成功運載火箭系列SLV,ASLV,PSLV和GSLV。2001年4月同步軌道衛星運載火箭GSLV發射成功。

此外,還有英國、義大利、加拿大、印度、巴西、以色列、韓國、朝鮮等國均有利用本國製造或租用他國運載火箭來發射人造衛星的能力。

⑹ 烏美拉沙漠實驗場的火箭和航空航天

試驗區從二十世紀50年代開始,Woomera作為澳洲和英國的武器(包括核武器)和航空航天的測試基地。英國於1971年10月28日在這里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普羅斯帕羅」號,發射地點位於澳大利亞的火箭發射場,運載火箭為英國的黑箭運載火箭.近地點537公里,遠地點1593公里。蓋星重66公斤(145磅),主要任務是試驗各種技術新發明,例如試驗一種新的遙測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組。它還攜帶微流星探測器,用以測量地球上層大氣中這種宇宙塵高速粒子的密度。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The 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JAXA ),2005-2006年間在Woomera測試了他們的NEXST-1超音速航空器。
2006年,Woomera被選擇了 Kistler航空航天 第一個發射地點他們 K-1 RLV. 鞏固必要的金融支持的困難帶領了Kistler (那時一部分的 Rocketplane Kistler)錯過里程碑在他們的美國航空航天局 商業軌道運輸服務 協議,造成協議的取消由美國。 航天局在2007年10月, 因此, K-1的發展明顯地停止了。
2010年,英國國防部Taranis無人機/無人戰斗機在這里展開了測試。

⑺ 隼鳥號的背景資料

2005年11月26日,日本宇宙開發機構宣布隼鳥號成功地從糸川小行星(「糸」字讀音同「覓」)上面採集岩石樣本。11月27日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號不辱使命,26日成功採集小行星絲川地表岩石樣本,日本研究人員在歡呼雀躍的同時,正在為「隼鳥」號如何順利回家絞盡腦汁。
「隼鳥」號預定12月上旬踏上歸途,現在離地球距離是2.9億公里,但不能直線回歸,必須繞行10
億公里,於2007年6月到達地球。由於「隼鳥」號此前故障不斷,空耗很多燃料,返航途中一旦燃料不足,就有可能功虧一簣,現在研究人員正在探討節約燃料對策。
「隼鳥」號著陸絲川行動可謂是一波三折,先是12日向絲川投放微型探測器「智慧女神」失敗。失去蹤影,據稱現在仍在太空中飄浮。
20號「隼鳥」號首次嘗試著陸,卻和地面失去聯系長達3個小時。據後來數據顯示,它的確著陸了,可折騰了30分鍾,也沒能投下岩石採集裝置。26日早上7點多,「隼鳥」號最後一搏終於成功,並完成了採集岩石樣本的任務。日本研究人員也長出一口氣,日本媒體都連篇累牘地報道這一大事。
「隼鳥」號成功採集小行星岩石樣本,至少證明了日本在以下幾方面的技術非同尋常:一,利用很少的燃料長時間在宇宙運行。從地球到達小行星絲川,其間「隼鳥」號繞太陽兩周,飛行長達20億公里,日本利用耗能低的離子引擎,電離氙氣噴射提供動力,實現了長距離運行;二,發射以後通過地球重力改變探測器的方向,並成功加速;三,准確定位技術。小行星絲川距離地球2.9億公里,它本身長約540米,寬約270米,約12小時自轉一周,每秒以30公里的速度繞太陽運行,探測器到達小行星的精確度類似於從東京擊落巴西的蒼蠅;四,遙控技術。電波到達「隼鳥」號單程需要16分鍾,「隼鳥」號必須根據事先設定的各種著陸程序自行判斷,這與日本的機器人技術發達密切相關。
從小行星絲川地面採集岩石樣本之所以備受關注,一是因為有望探明落在地球上的隕石和小行星的關系。隕石被認為是小行星的碎片,受地球引力的影響落在地表,通過隕石和小行星岩石樣本的比較分析,可驗明隕石的「母體」。二是有望揭示太陽系形成之謎。小行星約在45億年前與太陽同時誕生,而後小行星之間在相互撞擊的同時,表面會受飛來的太陽高能粒子襲擊。通過研究小行星岩石樣本光的反射,和通過望遠鏡看到的小行星光線進行比較,會增加人類對小行星表面的進一步了解。分析小行星表面岩石結構,可以了解太陽系曾遭受怎樣的風化,捕捉太陽系早期的信息。三是有望探明在宇宙中漂浮的微小塵埃,專家認為塵埃可能含有與地球生命起源有關的有機物。小行星岩石可能殘留有遠古塵埃,岩石中含有什麼樣的有機物令人關注。
「隼鳥」號成功採集岩石樣本對整個日本宇航業是一個鼓舞。日本1955年發射第一枚小型火箭,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後在發射天文衛星和彗星探測器方面卓有建樹。然而,最近幾年來屢遭挫折,比如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因沒有進入火星運行軌道成為太空垃圾,火箭發射幾度失敗等,此次 「隼鳥」號成功採集小行星岩石樣本,無疑給日本宇航業注射了一針強心劑。只是,歸途路漫漫,「隼鳥」號能否平安飛回地球,人們拭目以待。 「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於2003年發射升空,到訪過「系川」小行星,並取得該小行星上的太空岩石樣本。
不過這一重達430公斤的探測器卻遭遇過一系列挫敗。在小行星上著陸後,「隼鳥」號並沒有按計劃啟動推進設備,以採集「系川」小行星表面上的樣本。在七年的太空旅程中,它還遭遇過燃料泄漏、斷電和通信故障等。其離子引擎也遭遇過多次故障,不過日本宇宙開發機構設法修復了一些系統,並且指令「隼鳥」號繞行了很長的距離,以使其能順利返回地球。目前,「隼鳥」號正在返回地球的圖中,預計將會在2010年6月的某天在澳大利亞內陸地球著陸,然而這已經比其預定的返回時間晚了三年。
日本時間13日19時21分(北京時間2010年6月13日18時21分),密封艙將與探測器主體部分分離,約3小時後,探測器主體和密封艙將進入高度為200公里的稀薄大氣層。降落澳大利亞。探測器的密封艙將發揮其材料和形狀方面的優勢,全力保護其中可能裝有的「絲川」小行星岩石。
新華網東京11月16日電 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高木義明16日宣布,研究人員已經確認,在日本「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密封艙的回收容器中發現的1500個物質微粒,大部分是來自「絲川」小行星的岩石。 這是人類首次從小行星上採集到物質,可以說「隼鳥」號完成了最重要的任務,圓滿完成了探測小行星的計劃。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今後將與全國研究人員合作,對這些小行星物質進行詳細分析。由於「絲川」小行星保持了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時的狀態,分析它的物質有可能幫助弄清太陽系的起源。
地球上的岩石在地質活動中經歷了巨大變化,無法用於研究太陽系剛誕生時的情形,所以調查「絲川」小行星等未發生變化的天體必不可少,獲得其岩石樣本一直是研究人員的夙願。
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指出,「隼鳥」號回收容器里的微粒尺寸幾乎都是千分之一毫米左右,主要成分是橄欖石和輝石等礦物。雖然這些礦物在地球上也存在,但電子顯微鏡觀察顯示微粒成分與「隼鳥」號靠近「絲川」小行星時觀測到的小行星表面岩石成分一致,而且其中金屬含量比例與地球岩石有重大差異。科學家經過慎重研究斷定,這些微粒是來自「絲川」小行星的物質。
分析還發現,這些微粒與隕石的性質一致,首次為地球上的隕石幾乎都來自小行星的觀點提供了物證。
「隼鳥」號的岩石收集艙於今年6月回到地球,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當即開始進行物質回收,但由於微粒過小,作業一直未能取得進展。後來研究人員製作了特殊的刮刀,並在微粒附著在刮刀上的情況下利用電子顯微鏡觀測,從9月份開始連續發現微粒來自小行星的證據。
目前這些微粒還附著在刮刀上,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准備研究從刮刀上採集微粒的方法,同時在收藏容器尚未打開的其他部分繼續尋找新的微粒。在明年1月前,將決定把微粒分配給哪些研究機構,進行更加詳細的分析。

⑻ 澳大利亞夜空出現的不明火球是什麼

澳大利亞夜空出現的不明火球可能是太空垃圾。

當地時間22日晚,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夜空出現一發光的火球。據當地媒體報道,這個不明發光物體在維多利亞州很多地方都能觀測到。

南昆士蘭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庄蒂·霍納表示,該物體每秒運行6公里左右,速度並不快,表明它很可能是太空垃圾。

(8)澳大利亞小火箭是什麼擴展閱讀

太空垃圾形成火球的原因:

在地球外太空中,有大量的小物體環繞地球飛行,有天然存在的小行星碎片、隕石、彗星碎片、宇宙塵埃等,也有一些人造物體的碎片,如衛星殘骸、飛船殘骸、運載火箭殘骸等。

據不完全統計,每天都有大約100噸碎片會墜到地球,當這些高速飛行的碎片墜向地球大氣層時,會在大氣層中劇烈燃燒,變成一道道流星。當然,有一些碎片可能因為尺寸較大,所以可能會變成一個從天而降的「火球」。

⑼ 火箭是做什麼用的

火箭(rocket),火箭有很多種,原始的火箭是用引火物附在弓箭頭上,然後射到敵人身上引起焚燒的一種箭矢。起初只是用於過年過節放煙火使用。現代的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向後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它自身攜帶燃燒劑與氧化劑,不依賴空氣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氣中,又可在外層空間飛行。現代火箭可作為快速遠距離運輸工具,可以用來發射衛星和投送武器戰斗部(彈頭)。
1詞語釋義編輯
火箭 huǒjiàn

[Rocket] 由裝有易燃混合物的殼體組成的裝置,燃燒生成的氣體向後排出,從而產生反作用力把它發射到空中。用於燃燒彈或者爆破彈,或者作為發射裝置,以及用火箭把衛星帶回來(如發射救生索或者捕鯨魚叉)

舉例:

連放火箭。——《廣東軍務記》

火箭頻發。

炮火火箭紛紛打射。

2詳細解釋

古式火箭解釋

1.古代用引火物附在弓箭頭上,然後射到敵人身上引起焚燒的一種箭矢。《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諸葛亮
古式火箭
圍 陳倉 , 曹真 遣將軍 費曜 等拒之」裴松之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昭 (郝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雲梯,梯燃,梯上人皆燒死。」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二:「知州 苗繼宣 ,拍泥以塗藳,積備火箭射賊。」清顧炎武《汝州知州錢君行狀》:「賊以火箭射城上,城上發礮應之。」[1]

現代火箭解釋

2.現代火箭利用反沖力推進的飛行裝置。用以發射人造衛星、人造行星、宇宙飛船等,也可裝上彈頭製成導彈。在一般用語中,火箭也作為火箭發動機的簡稱。

3火箭原理

發動機

當大多數人想到馬達或發動機時,會認為它們與旋轉有關。例如,汽車里的往復式汽油發動機會產生轉動能量以驅動車輪。電動馬達產生的轉動能量則用來驅動風扇或轉動磁碟。蒸汽發動機也用來完成同樣的工作,蒸汽輪機和大多數燃氣輪機也是如此。

火箭發動機則與之有著根本的區別。它是一種反作用力式發動機。火箭發動機是以一條著名的牛頓定律作為基本驅動原理的,該定律認為「每個作用力都有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火箭發動機向一個方向拋射物質,結果會獲得另一個方向的反作用力。

開始時您可能很難理解「拋射物質,獲得反作用力」這個概念,因為這好像和真實情況不大一樣。火箭發動機似乎只會發出火焰和噪音,製造壓力,而與「拋射物質」沒什麼關系。我們來看幾個例子,以便更好地了解真實情況:

如果您曾經使用過獵槍,特別是那種12鉛徑的大獵槍,那麼您就知道它會產生巨大的「撞擊力」。也就是說,當您開槍時,獵槍會狠狠地向後「撞擊」您的肩膀。這種撞擊力就是反作用力。獵槍將31.1克的金屬以大約1120公里/小時的速度沿某個方向發射出去,同時您的肩膀會受到反作用力的撞擊。如果您開槍時穿著輪滑鞋或站在滑雪板上,槍會起到類似於火箭發動機的作用,反作用力會使您向相反的方向滑動。

如果您見過粗大的消防水管噴水的場景,可能會注意到消防員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抓住它(有時您會看到有兩名或三名消防員手持同一根消防水管)。水管發生的情況與火箭發動機類似。水管向一個方向噴水,消防員們則運用自身的力量和重量來克服反作用力。如果他們放開水管,那麼水管會勁頭十足地四處亂撞。如果消防員全都站在滑雪板上,水管將推動他們以極快的速度向後移動。

如果您吹起一個氣球,然後放開它,那麼它會滿屋子亂飛,直到裡面的空氣漏光為止,這就是您製造的火箭發動機。在這種情況下,被拋射出去的是氣球中的空氣分子。與許多人的想法不同,空氣分子其實是有質量的(請查看有關氦的頁面,以便更好地了解空氣質量的問題)。如果您讓空氣從氣球的噴口中噴出來,氣球的其餘部分則會向相反的方向運動。

燃料

燃料是氮的氧化物有:CO,H2,C2H2,CH4,C2H4,CH3CH2OH,N2H4,高級硼硅烷(這都是火箭推進器的燃料)和2踢腳差不多的 點火和原理都一樣。只是上面的那層不是火葯,是火箭頭(裡面是衛星之類的東西)。航空煤油是無色透明的,聞上去和普通的煤油沒什麼區別,而且不易揮發。燃點大約在300C左右,別說用打火石了,就算用明火也是點不燃的。早在運載火箭發明前,人們使用油和汽作燃料,汽車、輪船和飛機就是靠這些燃料來行駛的。後來,科學家發明了靠化學能來產生動力的運載火箭。運載火箭是用煤油、酒精、偏二甲肼、液態氫等作為燃燒劑,而用硝酸、液態氮等提供的氧化劑幫助燃燒的,人們習慣上把燃燒劑和氧化劑通稱為火箭發動機的燃料或推進劑。

推進劑

從物理形態上講,火箭發動機使用的推進劑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液態物質,另一種是固態物質。燃燒劑和氧化劑都是呈液體形態的發動機則稱為液體燃料發動機,或稱為液體火箭發動機,兩者都是呈固體狀態,則稱為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或固體火箭發動機。固態氫、固態氧,作為火箭動力。如果在兩種燃料中,一種為固體,一種為液體,則稱為固-液火箭發動機或直接稱其物質名稱的火箭發動機。如,氫氧火箭發動機。由於固態燃燒劑產生的能量比液體氧化劑發出的能量高,所以,研製的火箭發動機多是固-液火箭發動機,兩種燃料相遇燃燒,形成高溫高壓氣體,氣體從噴口噴出,產生巨大推力而把運載火箭送上了太空。常用推進劑有:1、液氫(燃料)液氧(氧化劑),燃燒效率很高,多用於太空梭及運載火箭末級,價格昂貴、不易儲存。

2、肼-50(燃料)四氧化二氮(氧化劑),燃燒效率一般,多用於中型火箭,價格適中、較易儲存。

3、RP-1高精煉煤油(燃料)液氧(氧化劑),燃燒效率一般,多用於火箭第一級,價格適中、不易儲存。

4、肼(燃料)、四氧化二氮(氧化劑),燃燒效率一般,多用於衛星,容易自燃、價格相對便宜、腐蝕性極強。

4火箭與導彈

區別

早期的火箭武器,發射出去之後都不再進行控制。這種稱為火箭彈的無控火箭武器,其命中目標的精度差,作戰效率不高,發揮的威力有限。隨著戰爭的需要,迫切要求提高武器的命中精度,於是一種在火箭上裝上控制設備以控制其飛行的武器應運而生。這種武器我們稱之為「導彈」。德國是最早研製導彈的國家。1931年5月,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奧伯特領導的宇宙航行協會試驗成功了歐洲的第一枚液體火箭。到了1932年,德國軍方在參觀該協會研製的液體火箭發射試驗之後,意識到火箭武器在未來戰爭中具有的巨大潛力,便開始組織一批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集中力量秘密研製火箭武器。採用火箭發動機作動力裝置。

由於最早出現的一些導彈是用火箭來推進的,有人就把它稱之為火箭,因此火箭與導彈這兩個名詞有時常常混為一談。其實這兩者在概念上是有差別的:

導彈是指依靠自身的動力裝置推進,由控制系統控制其飛行並導向目標的一種武器。

而火箭則是一種依靠火箭發動機產生的反作用力推進的飛行器。

一枚導彈是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一是戰斗部,二是運載器。真正直接用來作戰的是戰斗部。有些導彈的戰斗安排在導彈的最前端,稱之為彈頭。戰斗部內裝的可以是炸葯,也可以是核武器、化學武器或其他裝置。運載器則是用來把戰斗部送向目標的一種可控制的飛行器,由結構系統、動力裝置系統和控制系統等組成。運載器可以是有控的火箭,也可以是其他類型的飛行器。彈道式導彈都用有控火箭作運載器,而在大氣層內飛行的巡航導彈,其運載器則是一種用空氣噴氣發動機(渦輪噴氣發動機或沖壓噴氣發動機)作動力裝置,類似無人駕駛飛機一類的的飛行器。[2]

運載火箭

用有控火箭作運載器,這種運載器亦稱之為運載火箭。

運載火箭不但可以用來運送戰斗部,並使其擊中目標構成導彈;而且可以用來運送各種類型的航天器,例如,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空氣站和空間探測器等,並使他們准確進入軌道。早期運送航天器的運載火箭就是從導彈運載派生出來的。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衛星號運載火箭,就是用蘇聯最早研製成功的P-7洲際戰略導彈的運載器改制而成。我國的長征二號運載火箭也是在我國研製的第一代洲際戰略導彈的運載器基礎上改制而成。以後,隨著航天器類型與數量的增多,航天發射范圍的擴大,發射航天器的運載火箭開始獨立發展並自成系列。我國的長征三號系列、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就是專為發射不同軌道的航天器而研製的專用運載火箭。

由於運載火箭可以在大氣層外飛行,所以它已成為人類進行航天活動必不可少的工具。運載火箭技術亦已成為一個國家航天技術的重要基礎。當前,世界上航天技術先進的國家都在為研製高可靠、低成本、大推力、無污染、多用途以及可以重復使用的運載火箭而不懈努力。[2]

5原始火箭

中國是古代火葯火箭的故鄉。由中國古代軍事家最早運用火葯創制的火箭,方法是將引火物附在弓箭頭上,然後射到敵人身上引起焚燒的一種箭矢,或用於過年過節放煙火使用。火箭這個詞在
宋代火箭
公元三世紀的三國時代就已出現。在公元228年的三國時期,魏國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裝上火把,當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進攻陳倉(今陝西寶雞東)時,魏國守將郝昭就用火箭焚燒了蜀軍攻城的雲梯,守住了陳倉。"火箭"一詞自此出現。不過當時的火箭只是在箭頭後部綁附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點燃後用弓弩射至敵方,達到縱火目的的兵器。

中國古代火箭有箭頭、箭桿、箭羽和火葯筒四大部分。火葯筒外殼用竹筒或硬紙筒製作,裡面填充火葯,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筒側小孔引出導火線。點火後,火葯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高速向後噴射,產生向前推力。其實這就是現代火箭的雛形。火葯筒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推進系統。鋒利的箭頭具有穿透人體的殺傷力,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戰斗部。尾端安裝的箭羽在飛行中起穩定作用,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穩定系統。而箭桿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箭體結構。中國古代火箭外形圖,首次記載於公元1621年茅元儀編著的《武備志》中。

火箭出現後,在中國被迅速地用於軍事行動和民間娛樂中。10~13世紀,在宋、金、元的戰爭中,已應用了火槍、飛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葯武器。那時的飛火炮和現代的火焰噴射器相似,是一種原始的火箭武器。北宋後期,在民間盛行的煙火戲中,人們利用火葯燃氣的反作用力,製成了能夠高飛和升空的「流星」(或稱「起火」)、"爆竹"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氛。從工作原理看,流星、爆竹已具有火箭的特點。

6現代火箭

地球引力,進入宇宙空間的運載工具。火箭的速度是由火箭發動機工作獲得的。早在1903年齊奧爾科夫斯基就推導出單級火箭的理想速度公式:V=ω*Ln(Mo/Mk),被稱
火箭發射
為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ω為發動機的噴氣速度,ln為對數表達式,表示以自然對數e為底數的對數,Ln(Mo/Mk)就是表示為以e為底Mo/Mk的對數,Mo和Mk,分別是火箭的初始質量和發動機熄火(推進劑用完)時的質量。Mo/Mk被稱為火箭的質量比。

由這個公式可知,火箭的速度與發動機的噴氣速度成正比,同時隨火箭的質量比增大而增大。即使使用性能最好液氫液氧推進劑,發動機的噴氣速度也只能達到4.3~4.4公里/秒。因此,單級火箭不可能把物體送入太空軌道,必須採用多級火箭,以接力的方式將航天器送入太空軌道。

火箭用於運載航天器叫航天運載火箭,用於運載軍用炸彈叫火箭武器(無控制)或導彈(有控制)。航天運載火箭一般由動力系統、控制系統和結構系統組成,有的還加遙測、安全自毀和其他附加系統。

多級火箭各級之間的聯接方式,有串聯、並聯和串並聯幾種。串聯就是把幾枚單級火箭串聯在一條直線上;並聯就是把一枚較大的單級火箭放在中間,叫芯級,在它的周圍捆綁多枚較小的火箭,一般叫助推火箭或助推器,即助推級;串並聯式多級火箭的芯級也是一枚多級火箭。
火箭結構
多級火箭各級之間、火箭和有效載荷及整流罩之間,通過連接一分離機構(常簡稱為分離機構)實現連接和分離。分離機構由爆炸螺栓(或爆炸索)和彈射裝置(或小火箭)組成。平時,它們由爆炸螺栓或爆炸索連成一個整體;分離時,爆炸螺栓或爆炸索爆炸,使連接解鎖,然後由彈射裝置或小火箭將兩部分分開,也有藉助前面一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後的強大射流分開的。

火箭技術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綜合性技術,主要包括火箭推進技術、總體設計技術、火箭結構技術、控制和制導技術、計劃管理技術、可靠性和質量控制技術、試驗技術,對導彈來說還有彈頭制導和控制、
工作原理
突防、再入防熱、核加固和小型化等彈頭技術。

發展歷程

19世紀80年代,瑞典工程師拉瓦爾發明了拉瓦爾噴管,使火箭發動機的設計日臻完善。19世紀出現了幾項重大技術進步:燃料容器的紙殼改為金屬殼,延長了燃燒的持續時間;火葯推進劑的配方標准化;製造出發射台;發現了自旋導向原理等等。19世紀末,火箭開始用於非軍事目的,如用火箭攜帶救生索飛向海上遇難船隻。19世紀末20世紀初,液體火箭技術開始興起。

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3月16日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
H.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無控液體火箭。1944年,德國首次將有控的、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V—2導彈用於戰爭。彈道式導彈,採用火箭發動機作動力裝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和美國等相繼研製出包括洲際彈道導彈在內的各種火箭武器。
20世紀50年代以來,火箭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其中尤以各類可控火箭武器(導彈)和空間運載火箭發展最為迅速。從火箭彈到反坦克導彈、反飛機導彈和反艦導彈以及攻擊地面固定目標的各類戰術導彈和戰略導彈,均已發展到相當完善的程度,已成為現代軍隊不可缺少的武器裝
備。各類火箭武器正在繼續向提高命中精度、抗干擾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方向發展。此外,反導彈、反衛星等火箭武器也正在研製和發展之中,在地地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載火箭,已廣泛用於發射衛星、載人飛船和其他航天器等。

最常見的火箭燃燒的是固體或液體的化學推進劑。推進劑燃燒產生熱氣,通過噴口向火箭後部噴出氣流。火
火箭發動機
箭自帶燃料和氧化劑,而其他各種噴氣發動機僅須攜帶燃料,燃料燃燒所須的氧取自空氣中。所以,火箭可以在地球大氣層以外使用,而其他噴氣發動機不能。火箭發射時產生巨大的推力使火箭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升入高空,隨著燃料不斷減少,火箭自身質量逐漸減小,在與地球距離增大的同時,質量和重力影響不斷下降,火箭速度也因此越來越快。

20世紀70年代,美國研製出全新的火箭動力航天運載工具即太空梭。它主要分3個部分:機身後部裝有3台主發動機的軌道飛行器;裝有液氫和液氧推進劑的外掛燃料箱(5分鍾後脫落),保證主發動機工作;裝有2台可分離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2分鍾後脫落),它們與軌道飛行器主發動機同時啟動,提供初始升空階段的推力。1981年4月12日,人類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發射升空。「土星」5號火箭啟程登月時,5台發動機每秒鍾消耗近3噸煤油,它們產生的推力相當於32架波音747的起飛推力。無法確定火箭發明的確切時間。大部分專家認為中國人早在13世紀就研製出了實用的軍用火箭。

20世紀80年代初,蘇、美兩國已經分別研製出六、七個系列的運載火箭。其中,美國載人登月的火箭,直徑10米,長111米,起飛質量約293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127噸。蘇聯的「能源」號火箭,起飛質量約2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約為100噸。中國的,採用了並聯助推技術,不僅提高了運載能力,還為進一步發展更大運載能力的火箭奠定基礎。運載火箭正向著高可靠性、低成本、多用途和多次使用的方向發展。可多次往返於太空和地球之間的太空梭的問世就是這一發展趨勢的體現。火箭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可提供更加完善的各類導彈和推動相關科學的發展,還將使開發空間資源、建立空間產業、空間基地及星際航行等成為可能。

中國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製火箭。1958年6月中國仿製成功前蘇聯的C-75型(SA-2)地空導彈武器系統,仿製半固定式中高空、中近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這就是中國的第一枚導彈,中國以此為基礎,創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導彈部隊。1970年4月24日,用「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發射了『東方紅』人造衛星。1975年11月26日,用更大推力的「長征」2號運載火箭發射了可回收的重型衛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發射了新型火箭。1982年10月,潛艇水下發射火箭又獲成功。1984年4月8日,用第三級裝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的「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地球同步試驗通信衛星。1988年9月7日,用「長征」4號運載火箭將氣象衛星成功地送入太陽同步軌道。1992年8月14日,新研製的「長征」2號E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又將澳大利亞的奧賽特B1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些都表明火箭發源地的中國,在現代火箭技術領域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並已穩步地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

在發展現代火箭技術方面,美國的物理學家R. H.戈達德和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是開創者,德國的馮·布勞恩是第一枚實用火箭的發明者,中國的錢學森、和蘇聯的S.P.科羅廖夫、齊奧爾科夫斯基等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美國航空航天博物館的照壁上第一句話就是: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美欲打造未來核子火箭以鞏固其空間技術地位。據美國宇航局的核工程師馬克·豪斯介紹:「前往火星之旅需要核子火箭,尤其是載人的火星探索任務,因此這個項目的啟動吸引了多項深空載人計劃。」鑒於核子火箭具有強大的運載能力,比傳統的化學能火箭更能勝任火星載人探索,這很明顯是一個更具成本效益的選擇。美國宇航局目前正在著手研究這種新型火箭技術,馬克·豪斯正是負責領導核子火箭的研究人員,在硬體和承包商的預算上為300萬美元。新型核子火箭發動機將使用純凈的氫氣,在理想情況下,燃燒的溫度可以達2800開爾文,大約為2526攝氏度,工作時可以迅速產生推力。研究團隊在美國宇航局的馬歇爾空間中心測試不同的燃燒組件,模擬火箭發動機的工作環境。科學家認為,核子火箭擁有較高的安全系數,可避免出現危險狀態下的核反應,避免空間核事故的發生。[3]

為了能夠在未來大規模的將人類送入太空,不可能依賴傳統的火箭和飛船。未來的建築將與火箭一體化,成為移動式建築。通過建築底部的推進器,人類隨時都可以將建築和大量的人類送入其它星球。離我們最近的星球月球,如果想大規模的在月球上建造築是極其困難的方式,通過將建築之間送入太空,減少了人力物力。

法規

國際法規定,發射載具的擁有者的國籍決定了那個國家必須為任何造成的損害負責。因此有些國家要求火箭製造者及發射者遵循特定法令去補償及保護人員及財產可能受到的影響。

7基本分類編輯

火箭可按不同方法分類。按能源不同,分為化學火箭、核火箭、電火箭以及光子火箭等。化學火箭又分為液體推進劑火箭、固體推進劑火箭和固液混合推進劑火箭。按用途不同分為衛星運載火箭、布雷火箭、氣象火箭、防雹火箭以及各類軍用火箭等。按有無控制分為有控火箭和無控火箭。按級數分為單級火箭和多級火箭。按射程分為近程火箭、中程火箭和遠程火箭等。火箭的分類方法雖然很多,但其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是基本相同的。

固態火箭跟液態火箭便是現今比較常用的火箭。此外,還有混合火箭---就是用固體的燃料而用液體的氧化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現今運載火箭大多包含了液態火箭跟固態火箭,也就是說,一個火箭可能第一節是固態的而第二節卻是液態的。

火箭的基本組成部分有推進系統、箭體和有效載荷。有控火箭還裝有制導系統。

火箭推進系統是火箭賴以飛行的動力源。其中火箭發動機按其工質,可分為化學火箭發動機、核火箭發動機、電火箭發動機和光子火箭發動機等。廣泛使用的是化學火箭發動機,它是依靠推進劑在燃燒室內進行化學反
火箭構造
應釋放出來的能量轉化為推力的。推力與推進劑每秒消耗量之比稱為比沖,它是發動機性能的主要指標,其高低與發動機設計、製造水平有關,但主要取決於所選用的推進劑的性能。火箭發動機的推力,是根據其特點和用途選定的,其大小相差很大,小到微牛,如電火箭發動機;大到十幾兆牛,如美國太空梭的固體火箭助推器。

箭體用來安裝和連接火箭各個系統,並容納推進 劑。箭體除要求具有良好的空氣動力外形外,還要求在既定功能不變的前提下,質量越輕越好,體積越小越好。在起飛質量一定時,結構質量輕,則可獲得較大的飛行速度或射程。

運載火箭的有效載荷有人造衛星、飛船或空間探測器等航天器。火箭武器的有效載荷就是戰斗部(彈頭)。

為成功地發射火箭,還必須有地面發射設備和發射設施。地面發射設備有大有小。小的可手提肩扛,如攜帶型防空火箭和反坦克火箭的發射筒(架);大的如衛星運載火箭,則需有固定的發射場和龐大的發射設施,以及飛行跟蹤測控台站等。

模擬火箭

(1)取兩個金屬小筒(最好是冰箱的廢乾燥過濾器)對稱水平地固定在橫桿兩端,在筒的尾部鑽一小孔,筒的下部要能放置酒精棉球,如圖所示。用醫用注射器通過筒的小孔向內部注射適量酒精,點燃筒下面的酒精棉球,很快就可以看到從小孔中噴射出火焰,火箭模型就會飛速轉動,而且發出「呼呼」的響聲,十分生動形象。

(2)也可以取眼葯水玻璃瓶,在瓶蓋中心插入一段去掉珠子的圓珠筆芯管,要使瓶塞緊緊套在瓶口,然後將兩玻璃瓶對稱水平地固定在橫桿的兩端,瓶下面要能安放酒精棉球,用注射器向小瓶內注射三分之一容積的水。當點燃酒精棉球後,很快看到橫桿兩端玻璃瓶口噴出蒸氣,轉架快速旋轉。同樣說明了火箭原理。

運載火箭

指運載人造衛星或其他人造星體的火箭。這種火箭具有很高速度,有的運送人造星體以後本身也在星際間按照一定軌道運轉。《文匯報》1984.4.19:「他那二十多年航天事業的生涯,實地指揮過多次運載火箭的發射,把好幾顆衛星送上太空。」

宇宙火箭

可以脫離地球引力范圍發射到其他星球或星系空間的火箭。

氣象火箭

探測高層大氣的物理特徵(如氣壓、溫度、濕度等)和現象的探空火箭。通常為小型無控制火箭,重10~100千克。探測高度30~100千米。

V2火箭

V2是單級液體火箭,全長14米,重13噸,直徑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彈頭重1噸。V2採用較先進的程序和陀螺雙重控制系統,推力方向由耐高溫石墨舵片操縱執行。V2在工程技術上實現了宇航先驅的技術設想,對現代大型火箭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航天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火箭炮

發射火箭彈的火炮。有多軌式、框架式和多管式。可一次發射一發至數十發火箭彈。發射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機動性能好。但射彈散布較大,發射時火光明顯,陣地易暴露。

火箭彈

靠火箭發動機推進的非制導彈葯。主要用於殺傷、壓制敵方有生力量,破壞工事及武器裝備等。按對目標的毀傷作用分為殺傷、爆破、破甲、碎甲、燃燒等火箭彈;按飛行穩定方式分為尾翼式火箭彈和渦輪式火箭彈。火箭彈通常由戰斗部、火箭發動機和穩定裝置3部分組成。戰斗部包括引信、火箭彈殼體、炸葯或其他裝填物。火箭發動機包括點火系統、推進劑、燃燒室、噴管等。尾翼式火箭彈靠尾翼保持飛行穩定;渦輪式火箭彈靠從傾斜噴管噴出的燃氣,使火箭彈繞彈軸高速旋轉,產生陀螺效應,保持飛行穩定。火箭彈的發射裝置,有火箭筒、火箭炮和火箭發射架等。由於火箭彈帶有自推動力裝置,其發射裝置受力小,故可多管(軌)聯裝發射。單兵使用的火箭彈輕便、靈活,是有效的近程反坦克武器。

多級火箭

由兩級或兩級以上的火箭組合成的火箭。有串聯、並聯和串並混合三種組合方式。採用多級火箭能增加射程,提高有效載荷(彈頭、衛星、宇宙飛船等)的最終速度。戰略導彈和大型運載火箭通常採用多級火箭。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小火箭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0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8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1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