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各個國家諾貝爾獲得者人數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中的婦女共計十九人,她們是:瑪麗·居里(法,1903)、梅耶夫人(美,1963)獲物理獎;伊倫·約里臭·居里(法,1935)、多羅西·克勞富特·霍奇金(英,1964)獲化學獎;吉蒂·黛麗莎·柯里(美,1947)、羅莎琳.蘇斯曼·雅洛(美,1977)·獲生理學及醫學獎;塞爾瑪·拉格洛夫(瑞典,1909)、格拉齊亞『熏萊達(意,1926)、西格里德·溫塞特(翹成,1928)、賽珍珠(美,1938)、伽勃里埃拉.密斯特拉爾(智,1945)、內利·薩克斯(瑞典,1966)獲文學獎;貝爾塔·弗賴弗勞·馮.蘇特納(奧地利,1905)、珍鰓·亞當斯(美,1931)埃米利·鮑爾奇(美,1946)、科里根(英,1976)、威廉斯(英,1976)、特里薩(印,1979)、阿爾娃·米達爾(瑞典,1982)獲和平獎。
父子兩代獲獎者:一九-五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和他兒子勞倫斯·布拉格共同獲得物理獎。一九0六年約瑟夫.約翰·湯姆生獲物理獎,他兒子喬治·佩傑特·湯姆生於一九三七年獲物理獎一九二二年尼爾斯·H.D.波爾獲物理獎,他兒於奧吉·尼爾斯.波爾於一九七五年獲物理獎。一九三九年漢斯·馮·奧伊勒--歇爾乎獲化學獎,他兒子烏爾夫·馮.奧伊勒於一九七O年獲生理學及醫學獎。一九O三年及一九一-年瑪麗·居里分獲物理獎及化學獎,他女兒伊倫。約里奧。居里於一九三五年獲化學獎f.一九三四年卡爾·M.西厄班獲物理獎,他兒子凱·西厄班子一九八一年獲物理獎。
夫妻雙雙獲獎者,一九O三年皮埃爾·居里和瑪麗·居里共獲物理獎。一九三五年弗雷箔里克·約里奧·居里和伊倫·約里奧·居里共獲化學獎。一九四七年卡爾·費迪南·柯里和吉蒂·黛麗莎·柯里共獲生理學及醫學獎。一九七四年岡納.米達爾獲經濟學獎,一九八二年他的夫人阿爾娃·米達爾獲和平獎
兄弟獲獎者,一九六九年簡·廷伯根獲經濟學獎,一九七三年尼可拉斯·廷伯根獲生理學及醫學獎。
獲獎中年齡最大和最小者,一九七八年鍍錫·L卡皮交於八十四歲時獲物理獎。一九一五年勞倫斯.布拉格於二十五歲時獲物理獎。
兩度獲獎者:瑪麗·居里於一九O三年獲物理獎,一九一一年獲化學獎。萊納斯·cl波林子一九五四年獲化學獎,一九六三年獲和平獎。約翰·巴丁於一九五六年、一九七二年兩度獲物理獎弗雷德里克·桑格子一九五八年、一九八O年兩度獲化學獎。
未領獎者:一九三九年,希特勒德國強迫理查德·庫恩和阿道夫·布泰南特放棄領取化學獎,強迫格哈德·多馬克放棄生理學及醫學獎。一九五八年蘇聯作家鮑里斯·L.鮑斯捷爾納克被迫"自原拒絕接受」文學獎。一九六四年讓·保羅·薩特技組接受文學獎。一九六九年薩露爾·貝克爾拒絕接受文學獎。一九七三年越南的黎德壽拒絕與基辛格一道領取和平獎。
獲獎者中的師生,據不完全統計,一九三八年物理獎獲得者恩里科·費米共培養了六位獲獎者。他們是:賽格雷、(1959年獲物理獎)、錢柏林(195昨獲物理獎)李政道、楊振寧(兩人於1957年同獲物理獎)、貝蒂(1967年獲物理獎)、布洛赫(1952年獲物理獎)。
一九O六年物理獎獲得者湯姆生共培養了八名獲獎者。他們是,阿斯頓(U22年獲化學獎),波爾(1922年獲物理獎)、喬治·佩傑特·湯姆生(1937年獲物理獎)、盧瑟福(1908年獲化學獎)、巴克拉(1917年獲物理獎)、戴維森(1937年獲物理獎)、悶普爾頓(1947年獲物理獎)、玻恩(1954年獲物理獎)。
一九O八年化學獎獲得者盧瑟相共培養了十一名獲獎者。他們是,索迪(1921年獲化學獎)、波爾(1922年獲物理獎)、查德威克(1935年獲物理獎)、赫維西(1943年獲化學獲)、哈恩(1944年獲化學獎)、阿普爾頓(1947年獲物理獎)、布萊克特(1948年獲物理手鮑威爾(1950年獲物理獎)、科克羅夫特(1951年獲物理獎)沃爾頓(1951年獲物理獎)、貝蒂(1967年獲物理獎)。
各國獲獎者人數(1901—1982)
美 國171人 英 國 78入
法 國 44人 荷 蘭10人
蘇 聯16人 奧地利 7人
義大利 11人 丹 麥11人
美籍華人 3人 澳大利亞 2人
加章大 3人 阿根廷 5人
芬 蘭 2人 挪 威 7人
捷 克 2人 葡萄牙 1人
蘇格蘭 1人 愛爾蘭 3人
冰 島 1人 波 蘭 2人
埃 及 1人 巴基斯坦 1入哥倫比亞 1人 南斯拉夫 1人 瓜地馬拉 1人
以色列 2人 希 臘 2人 墨西哥 1人
德 國 58人
瑞 典 29人
瑞 士 14人
日 本 6人
比利時 8人
匈牙利 2人
西班牙 5人南 非 2人
印 度 3人
智 利 2人
越 南 1人
⑵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諾貝爾獎獲得者有哪些人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
有一個
悉尼大學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翰·康福思
獲得獎項:諾貝爾化學獎(1975年)
生平介紹:
1917年9月7日出生於澳大利亞悉尼,十幾歲時就深度失聰。
16歲的時候他進入悉尼大學,攻讀有機化學,1937年以優等生成績畢業,並獲得學校的獎章。他得到了牛津大學聖凱瑟琳學院的獎學金。
在二戰時期,康福思在青黴素的研究上有重要影響,並參與《The Chemistry of Penicillin》的編撰。他於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分享了1975年諾貝爾化學獎,1977年授予爵位。他於1953年獲得了Corday-Morgan獎章;1976年獲得皇家金質獎章,1982年獲得科普利獎章。
⑶ 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名單
中國的獲獎者
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六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
⑷ 所有諾貝爾獎中 各國佔多大比例
1 各國獲諾貝爾獎人數排名
(獲獎者的國籍以他獲獎時的國籍為准,雙重國籍者,亦不重復計算):
A.諾貝爾物理學獎(162人,分屬於16個國家)
1.美國——72人(其中有6位華裔)
2.德國——21人
3.英國——19人
4.法國——12人
5.俄國——8人
荷蘭——8人
6.瑞典——4人
7.義大利-3人
奧地利-3人
丹麥——3人
日本——3人
8.加拿大-2人
瑞士——2人
9.愛爾蘭-1人
印度——1人(拉曼,1930年)
巴基斯坦——1人(薩拉姆,1979年。他是1984年成立的第三世界科學院的主要發起者,該學術機構的首任院長,著名的核物理學家)
B.諾貝爾化學獎(135人,分屬於19個國家)
1.美國--48人(有一位華裔,李遠哲)
2.德國--26人
英國--26人
3.法國--7人
4.瑞士—5人
5.瑞典—4人
6.加拿大-3人
荷蘭——3人
7.奧地利-2人
日本——2人
8.芬蘭,挪威,丹麥,義大利,比利時,俄國,匈牙利,捷克,阿根廷均為1人
C.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72人,分屬於20個國家)
1.美國--85人
2.英國--24人
3.德國--16人
4.法國--8人
瑞典—8人
5.瑞士—6人
6.丹麥—--4人
澳大利亞-4人
7.比利時——3人
8.奧地利-2人
荷蘭-2人
俄國-2人
義大利-2人
9.西班牙,葡萄牙,匈牙利,加拿大,阿根廷,日本,南非(歐洲裔科學家)均為1人
D.前述諾貝爾三大科技類獎總排名(469人,分屬於26個國家)
1.美國--204人
2.英國--69人
3.德國--63人
4.法國--27人
5.瑞典—16人
6.荷蘭—13人
瑞士--13人
7.俄國--11人
8.丹麥--8人
9.奧地利-7人
10.義大利-6人
加拿大-6人
日本--6人
11.比利時--4人
澳大利亞-4人
12.匈牙利--2人
阿根廷--2人
13.挪威,芬蘭,捷克,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南非,印度,巴基斯坦均為1人
E.菲爾茲數學獎排名結果(此獎由加拿大數學家、教育家約翰·菲爾茲(1863—1932年)發起倡立,因其高度的嚴肅性與權威性,被公認為「國際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每四年評選一次,每一次限定在2--4人,並且原則上只授予40歲以下的青年數學家。每位獲獎者獲得1500美圓獎金,獎章上刻有阿基米德的頭像。本獎於1936年在挪威開幕的第10屆國際數學家大會(ICM)上首次頒發,至2000年,累計已有43人獲獎,分屬於9個國家。):
1.美國——16人。丘成桐(1949年—— )在1982年第19屆ICM波蘭華沙大會上成為迄今為止獲此殊榮的華裔第一人。另一名美籍華人陳省身獲得過沃爾夫獎(1983、1984年連續兩屆)。沃爾夫數學獎由美國猶太裔實業家沃爾夫捐資設立,1978年起逐年頒發,其名氣和地位遜色於菲爾茲獎。
2.法國——7人
英國——7人。 1998年,在第23屆ICM德國柏林大會上,45歲的安德魯·懷爾斯憑借1996年破解了著名的費馬大定理的傑出成就而破例獲獎,獲得「特別貢獻獎」。
3.俄國——5人
4.日本——3人
5.比利時—2人
6.德國
義大利
瑞典 均為1人
F.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排名(諾貝爾經濟學獎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而是由瑞典中央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全稱應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中央銀行經濟學獎」,獲獎者亦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選。本獎自1969年起逐年頒發,第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丁伯根共同獲得;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和弗里德曼等人均獲得過此獎。至2000年,累計已有46人獲獎,分屬於12個國家):
1.美國——30人
2.英國——4人
3.瑞典——2人
挪威——2人
4.法國、德國、荷蘭、加拿大、奧地利、俄國、印度(森,1998年)、 聖露西亞(W.A.劉易斯,非洲裔經濟學家,1979年)均為1人
G.各國大學獲獎人數前10強(僅限於對諾貝爾三大科技類獎項的獲獎統計。由於某一名獲獎者不同階段可能在不同的學校就學,因此,本統計結果不排除重復計算):
1.劍橋大學——56人(英國)
2.哈佛大學——38人(美國)
3.哥倫比亞大學—32人(美國)
4.芝加哥大學—22人(美國)
5.巴黎大學——19人(法國)
6.牛津大學——18人(英國)
7.加州大學——17人(美國)
8.加州理工學院—16人(美國) 柏林大學——16人(德國)
9.慕尼黑大學—15人(德國)
10.麻省理工學院—13人(美國)
普林斯頓大學—13人(美國)
小計:美國有7所大學入圍、英國有2所大學入圍、德國有2所大學入圍、法國有1所大學入圍。另外,獲獎人數排名在第11—16位(7—12人)的還有15所大學。其中,美國6所,德國2所,法國2所,英國、瑞典、丹麥、奧地利、日本各1所。
⑸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諾貝爾獎得主有哪些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一共有6位校友獲得過諾貝爾獎。
其中:
畢業生有1位:Rolf Zinkernagel(生理學醫學)。
教職員工有5位:Howard Walter Florey(生理學醫學)、John Carew Eccles(生理學醫學)、Peter C. Doherty(生理學醫學)、Brian Schmidt(物理學)和John Harsanyi(經濟學)。
⑹ 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名單
10月11日,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3位美國經濟學家David Card、Joshua D.Angrist 、Guido W.Imbens共同獲得獲得這一獎項。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獲獎名單如下:
1、1969年簡·丁伯根(荷蘭)拉格納·弗里希(挪威)發展了動態模型來分析經濟進程。拉格納·弗里希是經濟計量學的奠基人,簡·丁伯根是經濟計量學模式建造者之父。
2、1970年保羅·安·薩默爾森(美國)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的全部領域。
3、1971年西蒙·庫茲列茨(美國)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4、1972年約翰·希克斯(英國)肯尼斯·約瑟夫·阿羅(美國)深入研究了經濟均衡理論和福利理論。
5、1973年華西里·列昂惕夫(前蘇聯)發展了投入產出方法,該方法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問題中得到運用。
6、1974年弗·馮·哈耶克(澳大利亞)綱納·繆達爾(瑞典)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
7、1975年列奧尼德·康托羅維奇(前蘇聯)創立了享譽全球的線形規劃要點;佳林·庫普曼斯(美國)將數理統計學成功運用於經濟計量學,對資源最優分配理論做出了貢獻。
8、1976年米爾頓·弗里德曼(美國)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說。
9、1977年戈特哈德·貝蒂·俄林(瑞典)、詹姆斯·愛德華·米德(英國)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作了開創性研究。
10、1978年赫泊特·亞·西蒙(美國)對於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進行了研究,這一有關決策程序的基本理論被公認為關於公司企業實際決策的見解。
11、1979年威廉·阿瑟·劉易斯(美國)西奧多·舒爾茨(美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深入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
12、1980年勞倫斯·羅·克萊因(美國)以經濟學說為基礎,根據現實經濟中實有數據所作的經驗性估計,建立起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
13、1981年詹姆士·托賓(美國)闡述和發展了凱恩斯的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宏觀模型,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
14、1982年喬治·斯蒂格勒(美國)在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的作用與影響方面,做出了創造性重大貢獻。
15、1983年羅拉爾·德布魯(美國)概括了帕累拖最優理論,創立了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
16、1984年理查德·約翰·斯通(英國)國民經濟統計之父,在國民賬戶體系的發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極大地改進了經濟實踐分析的基礎。
17、1985年弗蘭科·莫迪利安尼(義大利)第一個提出儲蓄的生命周期假設,這一假設在研究家庭和企業儲蓄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8、1986年詹姆斯·布坎南(美國)將政治決策的分析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使經濟分析擴大和應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
19、1987年羅伯特·索洛(美國)對增長理論做出貢獻,提出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而不是依靠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
20、1988年莫里斯·阿萊斯(法國)在市場理論及資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一般均衡理論重新做了系統闡述。
21、1989年特里夫·哈維默(挪威)建立了現代經濟計量學的基礎性指導原則。
22、1990年默頓·米勒(美國)哈里·馬科維茨(美國)威廉·夏普(美國)在金融經濟學方面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23、1991年羅納德·科斯(英國)揭示並澄清了經濟制度結構和函數中交易費用和產權的重要性。
24、1992年加里·貝克(美國)將微觀經濟理論擴展到對人類相互行為的分析,包括市場行為。
25、1993年道格拉斯·諾斯(美國)建立了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 羅伯特·福格爾(美國)用經濟史的新理論及數理工具重新詮釋了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
26、1994年約翰·納什(美國)約翰·海薩尼(美國)萊因哈德·澤爾騰(德國)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27、1995年羅伯特·盧卡斯(美國)倡導和發展了理性預期與宏觀經濟學研究的運用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理解,並對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28、1996年詹姆斯·莫里斯(英國)在信息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經濟激勵理論;威廉·維克瑞(美國)在信息經濟學、激勵理論、博弈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29、1997年羅伯特·默頓(美國)對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所依賴的假設條件做了進一步減弱,在許多方面對其做了推廣;邁倫·斯科爾斯(美國)給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公式,該法則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
30、1970年阿馬蒂亞·森(印度)對福利經濟學幾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貢獻,包括社會選擇理論、對福利和貧窮標準的定義、對匱乏的研究等。
31、1999年羅伯特·門德爾(加拿大)對不同匯率體制下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適宜的貨幣流通區域所做的分析使他獲得這一殊榮。
32、2000年詹姆斯·J·赫克曼(美國)、丹尼爾·L·麥克法登(美國)發展廣泛應用在經濟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中對個人和住戶的行為進行統計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尤其是,赫克曼對分析選擇性樣本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麥克法登對分析離散抉擇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
33、2001年邁克爾·斯彭斯(美國)、喬治·阿克爾洛夫(美國)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國)在「對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進行分析」領域作出重要貢獻。
34、2002年 丹尼爾·卡尼曼(美國)弗農·史密斯(美國)在心理和實驗經濟學研究方面所做的開創性工作。
35、2003年 羅伯特·恩格爾(美國)、克萊夫·格蘭傑(英國)在處理經濟時間序列的兩個關鍵性質:時變波動性和非平穩性時,所開創的統計分析方法。
36、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挪威經濟學家芬恩·基德蘭德和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普雷斯科特,以表彰他們在動態宏觀經濟學領域中所作的貢獻。
37、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有以色列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羅伯特·奧曼和美國人托馬斯·謝林。瑞典皇家科學院說,兩位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因為「他們通過對博弈論的分析加深了我們對沖突與合作的理解」。
38、2006年,美國經濟學家埃德蒙·費爾普斯。費爾普斯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後期對當時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線」理論提出了挑戰。
39、2007年,美國經濟學家萊昂尼德·赫維奇、埃里克·馬斯金和羅傑·邁爾森。他們在創立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做出了貢獻。
40、2008年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克魯格曼整合了此前經濟學界在國際貿易和地理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貿易、全球化以及推動世界范圍內城市化進程的動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論。
41、2009年 美國經濟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和奧利弗·威廉森。奧斯特羅姆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共資源管理的分析」獲獎,威廉森則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邊界問題的分析」獲獎。
42、2010年 美國經濟學家彼得·戴蒙德和戴爾·莫滕森,以及具有英國和塞普勒斯雙重國籍的經濟學家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季斯。這三名經濟學家憑借對「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失業率」理論的進一步分析,摘得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桂冠。
43、2011年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以及紐約大學的托馬斯·薩金特。「經濟危機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政策危機,所以需要研究政策變數在宏觀經濟運行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
44、2012年,美國經濟學家埃爾文·羅斯(Alvin Roth)與羅伊德·沙普利(Lloyd Shapley)因「穩定分配及市場設計實踐理論」獲得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45、2013年,美國經濟學家尤金·法馬、芝加哥大學教授拉爾斯·皮特·漢森以及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J·席勒因在金融市場、資產價格和行為經濟學運行方面的開拓性工作活得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46、2014年,2014年「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在當地時間10月13日下午揭曉,讓·梯若爾(Jean Tirole)教授獲獎。
47、2015年,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因研究消費、貧困和福利而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48、2016年,美國經濟學家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本特·霍姆斯特羅姆(Bengt Holmstrom)因其對契約理論(contract theory)做出的貢獻榮獲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49、2017年,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因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榮獲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50、2018年,美國經濟學家威廉·諾德豪斯和保羅·羅默因分別將氣候變化和整合技術創新納入長期的宏觀經濟分析而獲得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51、2019年,美國經濟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福特基金會國際經濟學教授阿比吉特·班納吉、法國經濟學家,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J-PAL)聯合創始人艾絲特·杜芙若和美國發展經濟學家,現任哈佛大學發展社團蓋茨教授邁克爾·克雷默因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而獲得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52、2020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獲獎理由為「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⑺ 諾貝爾獎獲獎者人數國家排行榜
諾貝爾三大科學類獎總排名(469人,分屬於26個國家)---截至2002
1.美國--204人
2.英國--69人
3.德國--63人
4.法國--27人
5.瑞典—16人
6.荷蘭—13人 瑞士--13人
7.俄國--11人
8.丹麥--8人
9.奧地利-7人
10.義大利-6人 加拿大-6人 日本--6人
11.比利時--4人 澳大利亞-4人
12.匈牙利--2人 阿根廷--2人
13.挪威,芬蘭,捷克,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南非,印度,巴基斯坦均為1人
1901-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物理學獎、醫學獎和經濟學獎獲獎人數前10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271個,英國80個、德國65個、法國29個、瑞典18個、瑞士15個、荷蘭14個、俄羅斯14個、奧地利11個、丹麥9個,日本9個
⑻ 澳大利亞1985年以來獲得諾貝爾獎共幾位
澳大利亞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2005年 醫學獎
巴里馬歇爾博士(Dr Barry Marshall)與J羅賓?沃倫博士(Dr J Robin Warren)
因發現幽門螺桿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潰瘍病中的作用而榮獲諾貝爾獎。
馬歇爾博士畢業於西澳州大學。
沃倫博士畢業於阿德萊德大學。
1996年 醫學獎
彼得查爾斯都第博士(Dr Peter Charles Doherty)
由於在免疫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都第博士在昆士蘭大學獲得醫葯外科學的學士和碩士學位。
1975年 化學獎
約翰華卡普康弗瑟爵士(Sir John Warcup Cornforth)
由於在生命物體結構方面的研究成果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康弗瑟爵士畢業於悉尼大學。
1973年 文學獎
帕特里克懷特(Patrick White)
憑力作《男人之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懷特的其它作品也獲得過很多獎項,其中包括"邁爾斯富蘭克林獎"。
帕特里克懷特是在悉尼接受教育的。
1963年 醫學獎
約翰克魯艾克勒斯爵士(Sir John Carew Eccles)
由於在神經和大腦如何工作方面的突出研究成果而獲得1963年諾貝爾醫學獎。
約翰爵士是在墨爾本接受教育的。
1960年 醫學獎
(弗蘭克)麥克法蘭波內特爵士 (Sir(Frank) Marcfarlane Burnet)
波內特爵士由於在器官移植的基礎 -- 免疫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而被授予諾貝爾醫學獎,據說他為現代生物工藝學和遺傳工程學奠定了基礎。
波內特爵士畢業於墨爾本大學醫學和外科學專業。
1945年 醫學獎
霍華德沃爾特弗羅里爵士 (Sir Howard Walter Florey)
弗羅里先生由於開發出盤尼西林而被授予194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在過去的那一個世紀中,成千上萬甚至上億的人能倖存下來全要歸功於弗羅里爵士的貢獻。弗羅里研究結果的意義遠遠不只是研發出盤尼西林和挽救了眾多生命。發現盤尼西林另一個重大意義就是盤尼西林還為其它抗菌素的成功研製奠定了基礎。
霍華德是在阿德萊德接受教育的。
1915年 物理學獎
(威廉)勞倫斯布萊格爵士 (Sir(William)Lawrence Bragg)
(威廉)勞倫斯布萊格爵士由於與他的父親威廉亨利布萊格爵士一起在使用X光分析水晶方面的研究成果而被共同授予19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此(威廉)勞倫斯布萊格也成為了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威廉)勞倫斯布萊格爵士畢業於阿德萊德大學。
⑼ 屠喲呦獲諾獎 澳洲歷史上的諾貝爾獎得主都有誰
諾貝爾獎歷史上,澳洲共12位澳大利亞諾貝爾獎得主為代表。他們分別贏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生理或醫學獎、化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領域。
諾貝爾物理學獎
威廉• 亨利•布拉格爵士(Sir William Henry Bragg) (1862-1942)
威廉• 勞倫斯•布拉格爵士(Sir (William) Lawrence Bragg) (1890-1971)
1915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威廉•亨利•布拉格與他的兒子威廉•勞倫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合作進行研究,發現了利用X射線分析晶體結構的技術,此項新技術的應用為稍後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奠定了基礎,父子倆因此共同贏得了諾貝爾獎。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羅科洛夫(Aleksandr Mikhailovich Prokhorov) (1916-2002)
196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亞歷山大•普羅科洛夫出生在澳大利亞的鄉村,20世紀20年代和父母一起移居到前蘇聯。他與俄羅斯的尼古拉•根納季耶維奇•巴索夫(Nikolay Gennadiyevich Basov)以及美國的查爾斯•湯斯(Charles Townes)在量子電子學領域開展研究,並發明了「微波激射器」(一種受激輻射的微波放大器)和用「光」代替「微波」的& #28608;光器。他們因此被共同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霍華德•弗洛里爵士(Sir Howard Florey) (1898-1968)
1945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霍華德•弗洛里爵士由於發現了青黴素及其對於傳染病的療效而被授予諾貝爾獎。弗洛里的這一研究帶來了青黴素的大批量生產,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挽救了數百萬細菌感染患者。弗洛里同樣引領了其它許多抗生素的研發工作。霍華德•弗洛里曾在阿德萊德大學接受教育。
弗蘭克•麥克法蘭•伯內特爵士(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 (1899-1985)
196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弗蘭克•伯內特爵士因其提出了關於抗體形成原理的克隆選擇學說以及發現並證實了動物抗體的獲得性免疫耐受性而被授予諾貝爾醫學獎。伯內特的主要興趣在於研究流感病毒在小雞體內的作用。他的發現促使人們理解了免疫系統的工作原理,而這在器官移植領域是至關重要的。伯內特畢業於墨爾本大學。
約翰•埃克爾斯爵士(Sir John Eccles) (1903-1997)
196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約翰•埃克爾斯爵士因其對神經沖動傳導的研究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的發現有助於人們重新認識神經系統是如何工作和控制人體的,並進一步加深對中樞神經系統的理解。埃克爾斯畢業於墨爾本大學,曾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工作。
伯納德•卡茨(Bernard Katz) (1911-2003)
197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伯納德•卡茨出生於德國,1939 年赴澳大利亞與約翰•卡魯•埃克爾斯(John Carew Eccles)在悉尼醫院共同進行研究。隨著二戰的進行,卡茨於1941年成為澳大利亞公民。他因發現了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細胞之間的傳導機制而被授予諾貝爾獎。
彼得•查爾斯•多爾蒂教授(Professor Peter Charles Doherty) (1940- )
1996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彼得•多爾蒂教授因其在探索免疫反應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而被授予諾貝爾獎。多爾蒂與他的同事羅爾夫•辛克納吉(Rolf Zingernagel)共同發現白血球必須識別入侵病毒和其它分子才能殺死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多爾蒂曾在昆士蘭大學學習獸醫學,並在堪培拉的約翰科廷醫學研究學院完成其在免疫學領域的突破性研究。
巴里•馬歇爾教授(Professor Barry Marshall) (1953- )
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巴里•馬歇爾教授與羅賓•沃倫博士由於共同發現了導致胃炎和胃潰瘍的幽門螺桿菌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獎。馬歇爾通過親自吞食自己培養的這種細菌,再用抗生素來治癒自己,從此革命性地改變了世人對於胃病的認識和對胃潰瘍的治療方法。他曾就讀於西澳大學,目前仍在西澳大學任教。
羅賓•沃倫博士(Dr J Robin Warren) (1937- )
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羅賓•沃倫博士與巴里•馬歇爾教授共同贏得了諾貝爾獎。在他們二人的科學探索過程中,皇家珀斯醫院的病理學家沃倫在對患者活組織切片的觀察中發現,50% 的患者胃的下半部分寄生有微小的彎曲狀細菌,而細菌所在位置的胃粘膜總伴有發炎症狀。他同馬歇爾共同驗證了他們的理論。沃倫畢業於阿德萊德大學。
諾貝爾文學獎
帕特里克•懷特(Patrick White) (1912-1990)
1973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懷特以其史詩般及刻畫人物心理的敘述藝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懷特的著名作品包括《男人之樹》、《暴風眼》。他的作品還獲得過其它很多獎項,其中包括"邁爾斯‧富蘭克林獎",也因此在現代文學世界中為澳大利亞贏得了一席之地。懷特或許是中國被研究最為廣泛而深入的澳大利亞作家,他的許多作品已被譯成中文。
諾貝爾化學獎
約翰•康福思爵士(Sir John Cornforth) (1917- )
1975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約翰•康福思爵士由於其對酶催化反應的立體化學的研究幫助人們了解酶的化學特性與三維結構的相關性而被授予諾貝爾獎。他的發現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物系統的反應機制。康福思畢業於悉尼大學有機化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