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澳大利亞人主要講什麼語言,吃什麼食物,還有政治特點
澳大利亞人簡介
(Australianaborigines)。有16萬多人(1978)。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膚色棕黑,鼻翼寬扁,眉脊明顯,頜部突出,發形捲曲,或呈波狀,祖先來自非洲或南亞。
歷史
新南威爾士州西部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據碳素測定距今2.6萬年,出土石器尚早1萬多年),說明早在4萬年前這里已有原始人類居住。 從土著居民的體質特徵來看,與南印度達羅毗荼人種類型和維達類型均有相似之處。其祖先最早可能住在南亞,後來途經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逐漸遷至澳大利亞。1788年英國殖民者侵入前,土著居民約有30萬人,分為阿蘭達、卡米拉羅伊、庫爾奈等500多個部落,講500多種語言,無文字。1788年英國開始在這里建立殖民地,土著居民逐步被趕到中部沙漠和半沙漠地區,或被圈入保留地,並大量遭到屠殺或死於傳染病,到1944年人口銳減至7萬多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進步輿論強烈要求改善土著居民的悲慘處境,迫使政府作了某些改進,土著居民的人口有所回升。1967年經全國公民投票,改變了憲法中歧視土著居民的條款。1972年成立土著居民事務部,承認土著居民對部分土地的所有權,並准備逐步歸還其土地。土著居民只有少數同化於白人社會,部分在牧場或其他企業從事勞動,其餘仍在部落轄區內過游獵生活。有的仍用石、貝、骨、木等製作工具。
傳統
飛去來器(Boomerang)為其獨特武器,系用新月形堅硬曲木製成,熟練獵手擲出,能准確擊中飛禽或小獸;如不中的,仍可返回原處。男子主要以狩獵為業,捕獵袋鼠、鴕鳥、負鼠等。居住海濱的,還捕食魚類。土著居民還知按期收割野生黍類。衣服簡單,有的圍以袋鼠皮,有的僅在身上塗飾各種顏色。住所通常用樹枝搭成窩棚,上面覆蓋樹皮或塗泥。已有木筏、樹皮船和獨木舟。土地為集體財產,工具屬個人,獵獲物大家分享。部落一般劃分為兩個半邊,即兩個氏族。氏族內禁止婚配。有的氏族還劃分為2個或4個「婚姻組」,進一步限制近親通婚。成丁禮(見成年式)普遍存在。男子進入社會必須經歷一系列嚴酷的鍛煉和考驗,並學習、繼承部落的傳統知識、道德標准和習俗信仰。盛行圖騰崇拜,每個氏族都以某一動物或植物為圖騰,相信自己同它具有某種特殊的親屬關系,並作為該氏族的標志。作為本氏族圖騰的動物不能殺害或食用。音樂的典型形式是敲打著節拍歌唱,通常是為舞蹈伴奏。舞蹈一般是集體性的,內容多模仿狩獵活動。木刻畫、崖壁畫和樹皮畫均塗以不同顏色,畫面多為幾何圖形及袋鼠等動植物的形態。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島上的澳大利亞地理人種(Australoid geographic race)之總稱,其人數在18世紀末歐洲人殖民期間據認為有30∼100萬以上。分屬於約500個部落,各有其疆土,各有其語言或方言。由於同歐洲人的接觸,澳大利亞原住民民族的傳統文化大部產生了深刻變化。 澳大利亞的考古資料證明,人類在該地居住的時間至少有40,000年之久,有些學者認為已有60,000年。現稱原住民民族是在一個或幾個時期進入該地的。他們或是從現在沉入海底的薩湖陸棚(Sahul Shelf)遷來,或是在陸路交通不便時,取道海上乘坐木筏或獨木舟到達的。 一種澳洲野犬(dingo)在3,000∼4,000年前已出現在澳大利亞,大約在同時期,原住民開始使用一些小的石片工具。在過去的1,500∼3,000年中,發生了一些其他的重要變化:人口增加了、開辟了新的棲息地、採用了開發資源的更有效的方法,在廣大地區交換物品的活動增加了。 尚不清楚的是進入澳大利亞的大批移民是一次或許多次。西南部發現的頭骨提出曾有過兩種不同的人種,分別來自中國南方和印度尼西亞,但對這種說法根據許多理由存在著爭議。 這些原住民民族不懂種植,而澳大利亞又無適於他們放牧的牲畜,因之他們只得以採集食物和狩獵為生,同時,他們的活動也要受到淡水水源遠近的限制。隨著人口的增長,有些部落的支系他遷,另覓水源:當地神話中所說的古代英雄覓水之「路」以及「交易」之途可以說明這些遷徙活動的方向。
婚姻
一個原住民部落或由語言命名的團體由幾個地方性宗族組成,在覓食條件許可時,多可常年聚集一起。每個宗族各有其疆土,宗族成員依男性繼承,以水源為中心而居住。水源則為宗族遠祖最初定居之所,而且人們相信,水源還是宗族中早期成員的靈魂逗留之地,靈魂在那裡等待轉世或再轉世。宗族分支所建第二個聚落的奠基人及其子孫,永遠是第一聚落及其子孫的親族,不管地點、時間以及風習上相差有多麼遙遠。畫定人與人親屬關系的一套方法確定彼此之間相互行為的模式,其根據有4種:1.如有旁系親屬關系,則以公認的間接血緣關系為准;2.依據明顯的輩分;3.依據個人在宗族以內的地位;4.依靠禮儀宗教方面的聯系。 在澳大利亞的大部地區,原住民民族之間的親屬關系都分為二、四或八個宗族,彼此按照婚姻關系及繼承製度而有所關聯,而且在一般情況下都實行族外婚制。
宗族
原住民民族因所處地區不同而將一年分為5個或8個季節,畫分標準是根據可以正常期待的氣候條件和可以獲得的食物之種類。他們面對乾旱和飢荒重復出現的年景,也只是把自然物種和降雨視作社會道德秩序之一部,從而對自然頂禮膜拜以求保護。 一個傳統「部落」中所屬的每個宗族不僅包括男人和婦女,也包括幾個物種,因之人與物都是親屬關系。宗族即以一個物種命名,物種即成為全族之圖騰。此外,男人被畫入若干住所之中,掌管神話傳說、祭祀儀式、祭祀地點以及與某些自然物種和前輩英雄人物有關的各種標志。通過宗教儀式的活動場面,可以收到「古往今來,生生不已」的效果,物種和人的生命,均可得到保持。神話和宗教儀式構成夢想期之全部內容,表明生命常存,不受時、空之限制。只有年長者才擁有夢想期的全部知識,因而他們是舉行宗教儀式的權威,也是社會行為規范的宗師。 神話與宗教儀式可用藝術、詩歌、音樂及舞蹈等形式予以表現出來。神話多以吟唱贊頌的方式保存下來,語詞富有詩意,結構具有節奏感,而所用語言和音樂又頗為復雜難辨。聖物乃至諸如飛標(boomerang)之類的武器,均塗以彩飾,雕以花紋,以表示神話之內容,而神話也是被「吟唱到」這類器物中的。舉行儀式時,歌者、舞者要著彩紋身,而神話圖案則彩繪或雕刻於石上、樹上和地上,同時彩繪及雕刻本身也是宗教儀式。有時彩繪僅為賞心悅目而施,歌舞則在社交夜宴及秘密場地舉行。各個地區都擁有自己的藝術和音樂學校,而聖物或武器的形制和裝飾也因地區而異。有些主要宗教的祭祀儀式和崇拜內容也有地區差別。
外界接觸
澳大利亞原住民民族與歐洲人的接觸,始於19世紀的血腥的「武力安撫」直至今天的都市的同化,都徹底改變了其原始的原住民文化。為防止人們所認為的原住民民族解體的可能性,澳大利亞政府於1920年代之末和30年代之初為原住民民族建置了若干保留地。可是,沒有一個原住民有生以來從未與澳大利亞現代社會接觸過,現在,他們都是澳大利亞公民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澳大利亞南部曾出現更多的有明顯t的原住民民族集團。這些人堅持統令,反對同化,也就是說,保持原住民民族的本來面目,以之作為一種獨特的身分標志而與其他澳大利亞人區別開來。在北部,焦點曾集中在土地的所有權及支配權這些問題上,包括在原住民民族保留地上礦山開采項目中的土地價格之補償(不僅僅是使用費)以及物產收益之分享等等。 根據1986年6月人口調查的結果,澳大利亞原住民民族已不足228,000人,是現代澳大利亞全人口的2%弱。原住民民族人數銳減之原因不外流離失所、貧困、文化傳統中斷和疾病。原住民的失業率是澳大利亞全國平均失業率的6倍多,而原住民的平均工資卻是全國平均工資的一半。參閱澳大利亞(Australia)條。
編輯本段② 指英裔澳大利亞人
簡介
(Anglo-Australians,舊譯盎格魯-澳大利亞人)。澳大利亞人口佔多數的民族。約1170萬人(1978),佔全國人口的82%。屬歐羅巴人種,通用英語文,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多數信基督教,部分信天主教。主要由英國和愛爾蘭移民的後裔結合而成。86%為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較高。經濟以牧業、農業為主,盛產羊毛、肉類、奶製品和小麥。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礦業有顯著發展,鋁土、鐵、鉛、鈾等產量居世界前列,鋼鐵、機械、化工、紡織、食品等工業發展迅速。澳大利亞原為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故鄉。1788年首批遷入澳大利亞的歐洲人只有1000多,至1820年達2萬多人。其中主要是流放犯,後來,由於飼養美利奴羊成功和發現金礦,引來大批志願移民,至1850年達18.5萬,大大超過當時流放犯(14.5萬)的人數。這時,由於人民群眾的斗爭,迫使殖民當局於1850年、1868年在東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各殖民地徹底廢除流放制度。1901年,當6個殖民地結合為聯邦宣布獨立時,人口已達380萬。
組成
其中以英格蘭人(53%)、愛爾蘭人(23%)和蘇格蘭人(13%)為主,他們相互結合,並不斷同化和吸收歐洲其他國家的移民,於20世紀初形成為統一的現代民族。但原屬不同來源的人們,仍不同程度地保持著各自的文化和生活特點。同時,還有很大一部分歐洲新來移民未被同化,他們自稱為英格蘭人(80萬)、蘇格蘭人(22萬)、愛爾蘭人(7萬)、威爾士人(2.5萬)、義大利人(30萬)、希臘人(17萬)、斯拉夫人(13萬)等。 另有18萬多英裔澳大利亞人分布在紐西蘭、英國、美國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編輯本段③ 澳大利亞聯邦居民的總稱
澳大利亞的習俗與禮節
澳大利亞95%的居民是英國和其它歐洲國家移民的後裔,華裔和華僑約20萬,98%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其餘信奉猶太教、佛教和伊斯蘭教。 澳大利亞人辦事認真爽快,喜歡直截了當,待人誠懇,熱情,見面時喜歡熱烈握手,稱呼名字。樂於結交朋友,即使是陌生人,也一見如故。他們崇尚友善,並謙遜禮讓,重視公共道德,組織紀律強,時間觀念強,赴約准時並珍惜時間。女性比較保守,接觸時要謹慎。做客可以贈送葡萄酒和鮮花。
澳大利亞旅行風俗
澳大利亞的城市都是現代化的城市,由於政府提倡栽花種草和注意保護環境,所以每座城市都建設得象花園一樣。有些土著人不願意住政府提供的住宅,而寧願住在骯臟不堪的木屋裡。澳大利亞人的服飾與西歐人一樣,均為西裝革履。土著人的服飾也與西歐人一樣,所不同的是他們的衣服很少洗,顯得很臟。還有的土著人赤身裸體,或在腰間扎一塊布遮蓋。有的佩帶臂環、項圈、前額箍和骨制鼻針。節日時,他們還在身上塗上各種顏色。澳大利亞人一般喜歡吃牛、羊肉、雞、鴨、蛋、野味等。菜要清淡,講究花樣,不吃辣,對中國菜頗感興趣。愛吃各種煎蛋、炒蛋、冷盤、火腿、蝦、魚、西紅柿等。西餐喜歡吃奶油烤魚、炸大蝦、什錦拼盤、烤西紅柿等。
禁忌和禮儀
澳大利亞人很講究禮貌,在公共場合從來不大聲喧嘩。在銀行、郵局、公共汽車站等公共場所,都是耐心等待,秩序井然。握手是一種相互打招呼的方式,擁抱親吻的情況罕見。澳大利亞社會上同英國一樣有「婦女優先」的習慣;他們非常注重公共場所的儀表,男子大多數不留胡須,出席正式場合時西裝革履,女性是西服上衣西服裙。澳大利亞人的時間觀念很強,約會必須事先聯系並准時赴約,最合適的禮物是給女主人帶上一束鮮花,也可以給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澳大利亞人待人接物都很隨和。 澳大利亞人的飲食習慣、口味和英國人差不多。菜清淡、不吃辣。家常菜有煎蛋、炒蛋、火腿、脆皮雞、油爆蝦、糖醋魚、熏魚、牛肉等。當地的名菜是野牛排。澳大利亞人食量比較大,啤酒是最受歡迎的飲料,其中達爾文城的居民以喝啤酒聞名。 往往是邀請友人一同外出遊玩,他們認為這是密切雙邊關第的捷徑之一。所以如果拒絕的話,會被他們理解成不給面子。 澳大利亞的基督教徒有「周日作禮拜」的習慣。他們的這種作法「雷打不動」,所以要避免在這天和他們邀約。 在澳大利亞人眼裡,兔子是一種不吉利的動物。他們認為,碰到了兔子,可能是厄運將臨的預兆。 澳大利亞人喜歡體育活動,游泳和日光浴是人們的僻好,如果有誰不會游泳,還會成為眾人嘲諷的對象。 和澳大利亞人談論跑馬,是非常受歡迎的話題。
Ⅱ 澳大利亞人是什麼色人種
傳統的澳大利亞土著人為棕色人種,英裔澳大利亞人為白種人,英裔澳大利亞人是澳大利亞人口佔多數的民族,佔全國人口的82%。
澳大利亞土著人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他們屬游牧民族。澳大利亞土著人的基本外貌特徵與巴布亞人相仿,通常為長顱型,深棕膚色,眉弓隆起,突頜厚唇,所不同的是澳大利亞土著人鼻子較為寬塌,頭發多呈波浪形。澳洲土著人平均身高1.72米,屬中等身高,身材一般比較粗壯。
英裔澳大利亞人屬歐羅巴人種,通用英語文,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多數信基督教,部分信天主教。主要由英國和愛爾蘭移民的後裔結合而成。
(2)哪個澳大利亞人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棕色人種的特徵
棕色人種包括澳大利亞土著人、美拉尼西亞人、巴布亞人和維達人(原始澳大利亞人)等支系。棕色人種是大洋洲、南亞次大陸和南洋群島地區最早的居民。
澳大利亞人種在同其他三大人種相比,有著最粗壯的眉弓 ,通常為長顱型、黑色卷發、下顎粗大、突頜、巧克力色膚色、眼睛深棕色或者黑色 。
澳大利亞棕色人種的基本外貌特徵與巴布亞人相仿,通常為長顱型,深棕膚色,眉弓隆起,突頜厚唇,所不同的是澳大利亞土著人鼻子較為寬塌,頭發多呈波浪形。澳洲土著人平均身高1.72米,屬中等身高,身材一般比較粗壯。
Ⅲ 澳大利亞的名人有哪些
澳大利亞的名人有:
一、亨利·勞森
亨利·勞森(1867年6月17日- 9月2日1922)
是澳大利亞殖民地時期的著名詩人和散文作家,生於工人家庭。他從十七歲從事勞動,同時酷愛文學藝術。
他學習刻苦,寫作勤奮,著有《亨利·勞森詩集》、《通俗詩和幽默詩》、《在路上》、《喬·威爾遜和他的夥伴們》、《叢林兒童》、《把帽子傳一傳》等詩和散文集十四部。勞森的作品題材廣泛,充滿愛國主義激情,表達了澳大利亞人民要求獨立反對壓迫的願望,情節動人,語言平易、通俗、幽默,生活氣息濃厚。
二、瑪麗·吉爾摩
瑪麗·吉爾摩(Mary
Gilmore1865-1962),澳大利亞早期著名女詩人。她因為引用澳大利亞土著人話語來表現他們的生活而在澳大利亞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出版有《結婚和其他》、《熱情的心》、《戰場》等多部詩集。
她的詩洋溢著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散發著澳大利亞叢林的芬芳和泥土氣息。想像豐富,風格質朴、率直、熱烈,用詞簡潔明了。
三、邁爾斯·弗蘭克林
弗蘭克林生於澳大利亞的一個農場主家庭,最初在家裡接受教育,後來在老師的鼓勵下開始嘗試寫作。青年時代以自由新聞記者為職業,1906年移居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奔赴英國,在蘇格蘭婦女醫院和軍隊內任職。
1933年在離開故土三十年後重返澳大利亞定居,從事專業寫作。她書中的女主人公大都機巧敏慧,意志堅定,流露出作者本人的女權主義傾向。邁爾斯·弗克克林一生共寫過十二部小說,但《我的光輝生涯》被公認為最具影響力和文學價值。
四、班卓·帕特森
提起班卓·帕特森的名字,澳大利亞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在一八九五年創作的「馬蒂爾達」這首歌更是家喻戶曉,一百多年來一直得到廣泛的流傳,被公認是澳大利亞的非正式的國歌。
二零零零年的悉尼奧運盛會就是以班卓·帕特森的長詩「雪河男子漢」中描述的騎士形象拉開了開幕式的序幕。這屆奧運會的閉幕式又是以他的短詩「馬蒂爾達」寫成的歌曲而告終,盡顯了真正澳大利亞的風味。
五、克里斯托弗·布倫南
他是個學者,一生鬱郁不得志,終因患癌症而亡。他的詩精緻、纖巧、朦朧,愛用隱喻,較多地表現出法國象徵主義詩人特別是馬拉美的影響。主要作品有《詩集:1913》。他在生前幾乎不被重視,五六十年代以來評價日高,被認為是澳大利亞現代屈指可數的重要詩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澳大利亞文學
Ⅳ 澳大利亞人主要人種是
白人。
2006年人口普查中,白人佔92%,多數澳大利亞人的祖先是19、20世紀的英國移民,來自其他國家者也很多。
有37.13%的人自稱為澳大利亞人,接著是英格蘭裔澳大利亞人的31.65%、愛爾蘭裔澳大利亞人9.08%、蘇格蘭裔澳大利亞人7.56%、義大利裔澳大利亞人4.29%、德裔澳大利亞人4.09%、華裔3.37%以及希臘裔1.84%。
澳大利亞人口突破2400萬,海外凈移民成增長動力
據澳洲網報道,澳大利亞統計局2016年02月公布了該國人口多年來的變化趨勢,以及新移民對人口多樣性帶來的貢獻。數據顯示,澳大利亞人口近日突破2400萬大關,而海外移民對人口增長貢獻巨大。
據報道,澳大利亞統計局人口統計主管貝達爾(Beidar Cho)指出,澳大利亞在1901年成為聯邦國家,當時的人口為370萬。澳大利亞花了整整58年時間,才突破了1000萬人口。截至1964年,澳人口每隔4到5年增長100萬人。
貝達爾表示,在2003年末,澳人口達到2000萬,自那時起,每3年增長100萬人。據最新的數據顯示,2015年6月,在所有增長的澳人口中,海外凈移民數就佔了53%之多,而剩餘的47%屬於自然增長。
貝達爾還指出,自2006年起,海外凈移民就成為澳每年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在2009年,移民對人口增長的貢獻達到峰值,占人口增長總數的66%。
澳大利亞統計局的數據還揭示了人們定居地點的變化軌跡。1901年,澳大利亞僅有兩個州的人口突破了100萬。其中,新南威爾士州140萬,維多利亞州120萬。2015年,新州仍是澳大利亞人口最多的州,共有人口760萬,緊隨其後的維州有590萬。
Ⅳ NBA有哪些人是澳大利亞人分別打什麼位置
以前有一個
朗利是1998年那支公牛隊首發球員中惟一的外籍球員,他職業生涯後期因為傷病原因一直鬱郁不得志,在退役後返回家鄉澳大利亞珀斯居住。球員時代,朗利在NBA取得了成功,他是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名加入NBA的球員,而且手握三枚總冠軍戒指,但他一直被家鄉人詬病沒能為祖國籃球事業做過什麼貢獻(因傷錯過多次國際大賽)。於是退役後,他立刻把精力轉回到國內,成為了珀斯野貓隊的老闆,同時他還是澳大利亞橄欖球隊的支持者。
現在是博古特
博古特
安德魯-博古特 / Andrew Bogut
號碼:6
位置:中鋒
生日:1984-11-28
身高:2.13 米/7英尺
體重: 114公斤 /251磅
國籍: 澳大利亞
出生地:澳大利亞墨爾本
畢業學校:猶他大學 / College - Utah
球隊: 密爾沃基雄鹿
選秀: 2005年第1輪第1位
一個具有克羅埃西亞血統的澳大利亞人,他具有美國人的個性,他在比賽中展現了好勝和自信的特質。假以時日也許他將會重現沃爾頓的籃板和薩博尼斯的傳球!
集歐洲球員的手感和美國人的強硬作風於一身的澳大利亞中鋒。出色的傳球能力和寬廣的賽場視野可以讓他迅速融入到團隊籃球中去,而且就白人而言,他的球風相當彪悍。
他的背筐單打更多的依靠頑強的意志和對球的細膩感覺來彌補自己平凡的身體素質,他的獨一無二性在於兼具美國中鋒球員的韌性和歐洲球員的技術,他站在外圍也能投籃,在內線也能強攻,而他的中鋒組織能力和中鋒策應能力由於比賽的高強度而鮮有表現,在進攻一端的能力還是有很大的空間提高的。
[年少張狂]
1.在被選為狀元秀後,博古特自詡是澳大利亞本土上最好的籃球運動員。他甚至連曾經隨喬丹為公牛隊三奪總冠軍獎杯的澳洲中鋒朗利都不放在眼裡,認為朗利根本無法和自己相提並論。博古特的狂言令人震驚:「我在美國上過大學,參加過美國的大學生籃球聯賽,我的大學生涯比任何一名澳大利亞球員都要顯赫,我比任何一個去美國打球的澳洲本土球員都更有資歷!我的動作可不像朗利那樣緩慢,我比他跑得更快,比他投得更准,而且更善於拼搶。所以我覺得,把他的名字和我放在一起,對他來說是不公平的。」
2.他在奧運會與夢六過招時,像老大一樣拍著鄧肯的肩膀說著垃圾話,在進入聯盟第一年就預計自己會超越鄧肯,言辭間閃爍著挑釁的意味,無奈「石佛」高蹈在上,生性淡然,自不會與魯莽後輩計較。
[赤子之心]
與父母從克羅埃西亞移民,博古特出生在墨爾本,但是他對克羅埃西亞-自己的祖國的愛始終在心中,他認為籃球在克羅埃西亞很受歡迎,可以擴展到整個東歐地區,他願意充當克羅埃西亞的籃球大使,當記者問他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克羅埃西亞背景時,他說:「我為自己的克羅埃西亞背景感到自豪,令我吃驚的是,許多美國人都不清楚自己的家庭文化背景,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父輩來自哪裡,我覺得一個人至少要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這一點非常重要!」
Ⅵ 澳大利亞原住民人種是什麼
棕色人種。
英裔澳大利亞人為白種人,英裔澳大利亞人是澳大利亞人口佔多數的民族,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二,澳大利亞土著人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他們屬游牧民族。
澳大利亞土著人的基本外貌特徵與巴布亞人相仿,通常為長顱型,深棕膚色,眉弓隆起,突頜厚唇,所不同的是澳大利亞土著人鼻子較為寬塌,頭發多呈波浪形,澳洲土著人平均身高1點72米,屬中等身高,身材一般比較粗壯。
土著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但卻並不是真的土生土長,澳大利亞的土著也是外來移民。
關於澳大利亞土著的來源,最早的猜想是非洲人種說,1839年英國爵士羅伯特·菲茨羅伊鄭重其事地在宴會上向來賓宣布他的重大發現,澳大利亞土著來自非洲,他認為無論從膚色還是體形來看,澳大利亞土著和非洲黑人並無二致。
至於途徑嘛,爵士用餐巾抹了抹嘴,指著不遠處一葉扁舟說,或許是乘船偶然被風刮來的,最早的土著居民在最近的—次冰期時來到澳大利亞,當時的海平面較低,故他們能夠通過大陸橋和小片的水域來到這里,隨著冰川消融,海平面再次上升,該大陸被完全隔離。
最初人們沿海岸和河流而定居.後來逐漸移居到大陸各地,土著的人種歸屬在大洋洲諸島和東南亞一帶的尼格利陀人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加入了其他人種的基因,包括高加索暗色人種,斯里蘭卡的唯達人,日本的阿伊努人,印度的托達人,甚至中國的苗族也融入其中。
Ⅶ 澳大利亞土著是什麼人種
傳統的澳大利亞土著人為棕色人種,英裔澳大利亞人為白種人,英裔澳大利亞人是澳大利亞人口佔多數的民族,佔全國人口的82%。
澳大利亞土著人是澳大利亞最早的居民,他們屬游牧民族。澳大利亞土著人的基本外貌特徵與巴布亞人相仿,通常為長顱型,深棕膚色,眉弓隆起,突頜厚唇,所不同的是澳大利亞土著人鼻子較為寬塌,頭發多呈波浪形。澳洲土著人平均身高1.72米,屬中等身高,身材一般比較粗壯。
澳大利亞土著的生存現狀
土著人自己也還處於彷徨之中。失去了土地的土著人流散到全國各地,流向城鎮,但又與城市生活、與白人不相融合。他們反對同化,也反對隔離。他們要土地,他們要找回自己的靈魂。土地不可得,靈魂無所依。
今天,澳大利亞約有670,000土著居民,多數居住在城市,盡管種族歧視仍存在,但土著居民已開始受益於政府救助,並已經開始設法維護他們的民權、土地權。
早期與歐洲人的交往過程中,土著語言或者被遺棄,或者無人使用。1972年,政府設立雙語教育工程。今天,許多孩子在學校先學他們部落的語言,然後再學英浯。許多土著語言都出版書籍,並有無線電和電視廣播。
Ⅷ 澳大利亞有哪些名人
澳大利亞歷史名人
班尼歐·彼德森 Andrew Barton (Banjo) Paterson (1864–1941);他是一名農夫也是一名律師,更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生於新南威爾士州一個偏遠小鎮納朗布(拉Narambla).他的原名是Andrew Barton Patter,班尼歐(The Banjo)是他家在依拉朗的一匹他所喜歡的賽馬的名字,被他後來用作筆名.他1890年寫的《雪河男子漢》就是以這個筆名發表的.此詩後來被收錄在他的詩集《雪河男子漢和其它詩歌》里,而成為澳洲最早的本土詩歌集之一,而且銷量很好.於是彼德森也成為澳洲最有名的詩人.悉尼奧運會開幕式開場場面十分壯觀,就是出自他著名長詩《雪河男子漢》-The Man From Snowy River的場景.
亨利·洛森 Henry Lawson(1867–1922)他是澳大利亞著名的小說家、詩人.出生在新南威爾士州格倫費爾城附近.受他母親的影響,他也熱心婦女運動,因而也常與記者、作家、婦權運動者、社會主義者接觸.他的作品及詩集有:《共和之歌》,《在海闊天空的日子裡》和短篇小說集《當罐里的水沸騰的時候》,)、《我的祖國》,《喬·威爾遜及其夥伴》,《叢林兒童》等.他熟悉下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同情他們的遭遇,在作品中刻畫了他們的生動形象,表現了他們優秀的品質.他的主要成就在於短篇小說,著重表現人們的相互關系和真情實感,而不以情節取勝。他的語言朴實生動,富於幽默,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口語特點,被評論家譽為「普通人的聲音」.他的作品無論在題材、風格、語言各方面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為奠定澳大利亞文學的基礎作出了貢獻.
還有休伊特,打網球的
Ⅸ She is Australia.還是She is an Australia. 哪個對還是都對為什麼啊
兩個都對.
Australian是澳大利亞人.
She is Australian.
她是澳大利亞人. 這個句子是在闡述她的國籍,她是哪裡人.當你要向別人介紹你是哪國人的時候,這是最地道的說法,例如:我是中國人.I am Chinese.
She is an Australian.
她是一個澳大利亞人. 這個說法並沒有語法錯誤,但是不太地道.有的時候表示特殊情況下.強調,她是一個澳大利亞人啊,可以這么說.但是比較少.
Ⅹ 澳大利亞人的祖先是哪國人
①大洋洲澳大利亞土著居民。
(Australianaborigines)。有16萬多人(1978)。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膚色棕黑,鼻翼寬扁,眉脊明顯,頜部突出,發形捲曲,或呈波狀,祖先來自非洲或南亞。
② 指英裔澳大利亞人。
(Anglo-Australians,舊譯盎格魯-澳大利亞人)。澳大利亞人口佔多數的民族。約1170萬人(1978),佔全國人口的82%。屬歐羅巴人種,通用英語文,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多數信基督教,部分信天主教。主要由英國和愛爾蘭移民的後裔結合而成。86%為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較高。經濟以牧業、農業為主,盛產羊毛、肉類、奶製品和小麥。
③ 澳大利亞聯邦居民的總稱,包括上述來源還包括其他外籍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