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能告訴我什麼是輪流打草制度嗎
輪牧:劃區輪牧或分區輪牧的簡稱。按季節草場和放牧小區,依次輪回或循環放牧的一種放牧方式。先按草場的地貌部位、氣候冷暖、飲用水源、青草期長短、產草量大小、放牧適宜季節等,把草場分為冷、暖兩種或春、夏、秋、冬4種季節草場。而後在每一季節草場內,以畜群為單位,分成若干個放牧小區。輪牧不僅可有計劃地利用草場資源,且可保證每一塊草場都有一定的間歇恢復時間,以避免過度放牧和減輕牲畜對草場的踐踏和破壞,保證牲畜在整個放牧期內獲得足夠的牧草,以促進其正常發育和生長。
輪流打草制度和輪牧制制度是一樣的,只是內容由放牧變為了打草。
❷ 為什麼美國和阿根廷養牛而澳大利亞養羊呢
美國和阿根廷的畜牧業都很發達,但是似乎澳大利亞更加乾燥一些,其氣候條件更加適宜養羊。其次,澳大利亞的養羊業與英國有淵源。英國的工業革命需要大量的羊毛,而當時澳大利亞是其殖民地,故養羊業大為發展,而後成為很強的產業。美國和阿根廷的牛在人類出現之前就似乎在美洲大草原生活了。本著就地取材的原則,以及歐洲等地市場上對肉牛的需求等各種因素,造成美國和阿根廷的養牛業比較發達。
養殖技術
一、建舍。羊舍應選擇在地勢高燥、向陽背風的地方,羊舍前留10—20平方米的飼養區,安裝固定飼槽和飲水器具。舍外要有排水溝,舍內要鋪竹墊子或水泥地。在冬季,寒冷地區要用塑料薄膜扣棚,可以提高羊舍溫度4—7℃,利於羊只生長。要輪換選用不同類型的消毒劑,如20%石灰乳、10%的漂白粉溶液等對羊舍、運動場、飼槽、飲水器皿、飼養工具及圈舍等定期進行消毒。
二、分舍。舍飼養羊應按照工廠化生產模式,把不同年齡、不同品種、不同體況的羊分舍飼養,設立專門的產房和羔羊舍、肉羊舍、母羊舍、公羊舍、病羊隔離舍等,並配以相應的飼養管理措施。
三、選種。因地制宜選擇體型大、生長快、繁殖率高、適應性強、肉質好、效益高的優良品種。父本的選擇首推南非波爾山羊,其次是我國的馬頭山羊;母本可選薩能奶山羊、河北白山羊等。
四、交配。定期從外地調換種公羊,給種用的公、母羊戴耳號和編制配種檔案,詳細記錄配種羊的編號、配種時間、配種方式和產羔情況,有計劃地控制公、母羊本交,避免羊近親繁殖引起的品種退化。
五、規模。養羊規模要適宜,可根據家庭現有耕地多少、飼草飼料數量、勞力及投入的資金數量等條件決定。一般以養能繁殖的母羊20隻左右為宜,年收入可達萬元。由於一家一戶恐怕一下子拿不出那麼多的錢,在剛開始養殖的時候不要貪圖規模,要不斷摸索總結養殖經驗,採取滾雪球的方式來發展。
六、密度。羊屬反芻動物,一天中要有較長時間用來採食飼草和反芻。所以,羊的圈舍中要有足夠的槽位和活動空間,每隻羊應有1。5—2。5平方米的活動場地。
七、飼料。羊是以吃粗料為主,精料為輔的牲畜。規模飼養最好是「種草養羊」,這樣一年四季均可吃上鮮青草。養羊戶應開辟青綠飼料專用地,人工種植紫花苜蓿、黑麥草等牧草。除夏、秋兩季飼喂青草外,青草秋季收割後還可以曬制青乾草或製成青貯飼料餵羊。
也可種植玉米進行青貯,供羊只常年飼用。配製精飼料時除要有一定量的玉米外,還要按比例搭配豆粕、麩皮、魚粉、骨粉等蛋白質飼料。此外,若加入適量瘤胃代謝調節劑、尿素緩釋劑等復合飼料添加劑,效益更好。另外,規模養羊一定要有清潔的飲用水供羊飲用。
八、防病。群養山羊易發病,主要有羔羊痢疾、鏈球菌病、傳染性膿皰、線蟲、羊虱等。要貫徹「防重於治」的方針,還應做好重點疾病的預防接種和綜合防治工作。
九、管理。規模養羊要立足自繁自養,合理組群。若放牧,要劃區輪牧。並注意抓好刷拭、修蹄等管理工作。
十、去勢。用於育肥的羔羊,最好在出生後7—21天內去勢。此時去勢有利於提高肉的品質,並使之性情溫順,便於管理,快速育肥。
❸ 澳大利亞荒漠化治理措施意義
治理措施:加強管理;劃區輪牧,輪流放牧;提倡牲畜圈養;制定合理的載畜量;不同畜種合理搭配等。
意義:有效保護了草場資源和草原生態環境,從而起到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在澳大利亞,農場一般被水泥柱和鐵絲網分隔成了一個一個的方塊,不同的方塊是不同的放牧區,澳大利亞人通常不會在同一個牧區里連續放牧,而是輪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區,以便牧草能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澳大利亞政府大力推行羊群圈養.通過割草圈養牲畜,保留草根和草茬,進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都不由農場主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下一年的載畜量.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澳大利亞的土地荒漠化主要體現在草場的退化上,因此澳大利亞對沙塵暴的治理主要圍繞牧場來進行. 澳大利亞嚴格實行輪牧.為了防止羊群將草連根拔起,破壞植被,澳大利亞政府還大力推行圈養,通過割草圈養牲畜,就保留了草根,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不是由農場主自行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次年的載畜量.而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❹ 澳大利亞畜牧業的三大特點
澳大利亞土地面積為770萬k平方米,人口為1 800萬人左右,是一個典型的地廣人稀的國家。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5%,農業產值佔GDP的7%,占出口值的45%。澳大利亞是世界重要畜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澳大利亞畜牧業經濟歷經了由高度管理到逐漸放開,最後完全由靈活的市場經濟調節的過程,1974—1990年,澳政府對羊毛生產商提供最低收購價格保障,1991年2月取消,使羊毛價格完全由市場形成;2000年7月取消最後一項畜產品——牛奶最低保護價,使所有畜產品價格由市場形成。
1.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得到高度重視 農牧業是澳大利亞起家的基礎產業,畜牧業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較高。羊毛(凈毛)年產量約44萬t,80%用於出口,是全球最大的羊毛生產國和出口國。牛羊肉、奶製品等出口比重佔到產量的50%-70%,有力地支持了澳大利亞的出口創匯和經濟發展。因此,政府一直將畜牧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放在重要位置上。草場分國有、私有兩種所有制形式,國有草場大多貧瘠,政府以較低的費用租賃給牧業生產者,租賃期較長,一般為99年,以避免經營者掠奪式利用草場。澳政府對畜牧業的保護手段之一就是加強草原建設,合理載畜,防止荒漠化。澳大利亞各州每年都組織盛大的植樹節、種草節,工人、農民、學生、職員、官員都自願積極參與。政府則對自願植樹造林、保護草原退化的牧場主以減少稅收的辦法給以扶持。同時由於政策引導等原因澳洲的生產者生態保護意識很強,十分珍愛自己的土地。保護土地和環境,恢復生態平衡,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每個牧場都將自己的草地分成數塊圍欄,畜群定期輪牧,使牧草有適當的恢復期。這種對草場的維護性的利用,十分有利於植被生長。澳洲還有配套的法規以保持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澳洲為保持優美環境和無污染,不允許建設任何有污染物排放的工廠,盡管其民族工業相對不發達。
2.具有完善的畜產品安全管理體系 澳大利亞以其綠色、無污染食品著稱於世,這是其多年來不懈努力的結果。畜產品生產有嚴格的質量監控、安全檢查措施。肉類生產者要申請經營許可證,申請過程有資格審定及嚴格的食品安全要求。對畜產品實行從生產到銷售、貯存、裝運出口直到最終用戶的全過程、全方位質量控制。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牛肉質量標准即MSA (MEATSTANDARDS AUSTRALIA),在飼喂、運輸、屠宰、肉的含水、脂肪含量、疫病、肉色、大理石花紋、污染等方面都做出了一系列嚴格的規定。生產者對MSA也十分感興趣,1999年全澳洲持MSA經營許可證的育肥牛場有83家,牛肉加工企業有26家。按MSA生產的牛肉,在國內外市場均受歡迎。在出口時,政府的檢疫部門要對牛肉污染、葯物殘留等檢查,以確保按照國際國內廠商的需求提供高質量、安全的牛肉。
3.畜產品生產者直接參與流通 澳大利亞有各類生產者合作組織,由牧場主按行業組成,擁有自己的倉儲設施和銷售渠道,負責該行業產品的收購,統一定價、倉儲、加工、運輸、銷售等。牧場主則以會員身份向合作組織交售產品,會員實現「利益均沾,風險共擔」。全澳2個大型的生產者合作組織擁有牛奶生產的45%,占奶製品銷售的50%,鮮奶銷售的75%。澳政府法規規定,生產者合作組織不受反壟斷法的限制,以保護農牧業生產者的利益。此外,全澳有分布合理的活畜交易市場,交易市場基礎設施良好,生產者以會員身份委託合作組織在交易市場拍買活畜,一般隨行就市。
4.重視草原畜牧業科學研究和科技人才的培訓,科研服務體系健全 從良種引繁、品種選育到疾病防治、檢疫監測、災害預測防範、產品保險供應等均為服務內容。同時,十分重視提高畜牧業的科研水平,因地制宜培育優良品種,如綿羊為優質美利奴羊,通過嚴格選擇種羊,交叉交配,縮短世代間隔,保持優良品性。羊群可在氣候炎熱、土地貧瘠和地下水高礦物、高鹽鹼的惡劣環境下生活,還能抵禦疾病,並使其羊毛表層形成一層保護層。科研人員培育的一種苜蓿草,羊食後可增加毛的產量。還研製出了先進的羊毛長度和強度自動檢驗器和清洗機。各級科研單位圍繞提高畜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從事科學研究和轉讓技術成果,科研經費充足。如新南威爾士的農業科研所,年度科研經費政府撥款佔60%,向私人企業收取出口商品檢疫費佔30%,也有部分來自基金會的資助。多數牧場主還與科研單位建立草場監測和良種草、畜改良等契約關系,科研所定期對草場土質和草的品質進行化驗,依據情況提出措施建議。
5.採用靈活變通的農業保護政策 澳大利亞畜牧業經濟體制的自由化程度不斷提高,作為世貿組織成員國之一,澳政府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對畜牧業的保護。但這並非意味著澳政府不對畜牧業進行保護。澳政府對畜牧業的保護主要是畜產品補貼,有兩種形式:直接價格補貼和間接價格補貼。由於直接價格補貼易受到國際社會的指責,因此,澳政府對畜產品直接價格補貼率較低,一般為2%-6%,而間接價格補貼則較高,一般為4%—30%。後者可通過向消費者征稅(如2000年7月1日實施的GST即消費稅)建立產業基金來補貼出口商,這樣大大增加了澳畜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❺ 為什麼澳大利亞鐵礦開發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土地荒漠化
雖然五萬年前就有土著人定居,但澳洲的開發史卻只有200多年,十八世紀後期歐洲移民登陸並定居於此,進行農牧業生產才真正拉開了澳洲開發建設的序幕。至十九世紀中期在維多利亞州發現了金礦後,移民驟增,掀起了淘金熱,一味無節制地毀林擴牧、毀草經農、過度放牧、開礦破壞,加上野兔成災(十九世紀中期為人們休閑打獵而引進,後來由於野兔數目驟增並泛濫成災,對植被造成嚴重破壞,澳政府使用一種粘液菌進行滅殺)、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和低下的管理水平,使原有良好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引起了水土流失(水蝕與風蝕)的發生與發展。由於當時人們認識的局限性,水土流失並未引起當局的重視。到了十九世紀末期,水土流失已發展成連片,出現了上千平方公里流失嚴重的不毛之地。至20世紀30年代,澳大利亞又遇上了嚴重的旱災,加上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控制。另外澳大利亞是個平坦的國家,沒有高山沒有大川,所以地面水蒸發量很大,陸地面積的75%屬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僅1983年的那場席捲墨爾本的沙塵暴,就撒下了200萬噸塵土;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一次沙塵暴,捲起的塵土隨著氣流圍繞地球環繞了3圈;2002年掠過格里菲斯市的沙塵暴,一小時內給城市覆蓋了厚厚一層沙塵,使澳大利亞當年經歷了10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最近二三年澳洲卻沒有發生過大的沙塵暴。原因是重點圍繞牧場開展了治理,阻止了土地荒漠化蔓延趨勢。
在澳大利亞,農場一般被水泥柱和鐵絲網分隔成了一個一個的方塊,不同的方塊是不同的放牧區,澳大利亞人通常不會在同一個牧區里連續放牧,而是輪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區,以便牧草能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澳大利亞政府大力推行羊群圈養。通過割草圈養牲畜,保留草根和草茬,進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都不由農場主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下一年的載畜量。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澳大利亞的土地荒漠化主要體現在草場的退化上,因此澳大利亞對沙塵暴的治理主要圍繞牧場來進行。 澳大利亞嚴格實行輪牧。為了防止羊群將草連根拔起,破壞植被,澳大利亞政府還大力推行圈養,通過割草圈養牲畜,就保留了草根,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不是由農場主自行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次年的載畜量。而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雖然五萬年前就有土著人定居,但澳洲的開發史卻只有200多年,十八世紀後期歐洲移民登陸並定居於此,進行農牧業生產才真正拉開了澳洲開發建設的序幕。至十九世紀中期在維多利亞州發現了金礦後,移民驟增,掀起了淘金熱,一味無節制地毀林擴牧、毀草經農、過度放牧、開礦破壞,加上野兔成災(十九世紀中期為人們休閑打獵而引進,後來由於野兔數目驟增並泛濫成災,對植被造成嚴重破壞,澳政府使用一種粘液菌進行滅殺)、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和低下的管理水平,使原有良好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引起了水土流失(水蝕與風蝕)的發生與發展。由於當時人們認識的局限性,水土流失並未引起當局的重視。到了十九世紀末期,水土流失已發展成連片,出現了上千平方公里流失嚴重的不毛之地。至20世紀30年代,澳大利亞又遇上了嚴重的旱災,加上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控制。另外澳大利亞是個平坦的國家,沒有高山沒有大川,所以地面水蒸發量很大,陸地面積的75%屬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僅1983年的那場席捲墨爾本的沙塵暴,就撒下了200萬噸塵土;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一次沙塵暴,捲起的塵土隨著氣流圍繞地球環繞了3圈;2002年掠過格里菲斯市的沙塵暴,一小時內給城市覆蓋了厚厚一層沙塵,使澳大利亞當年經歷了10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最近二三年澳洲卻沒有發生過大的沙塵暴。原因是重點圍繞牧場開展了治理,阻止了土地荒漠化蔓延趨勢。
在澳大利亞,農場一般被水泥柱和鐵絲網分隔成了一個一個的方塊,不同的方塊是不同的放牧區,澳大利亞人通常不會在同一個牧區里連續放牧,而是輪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區,以便牧草能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澳大利亞政府大力推行羊群圈養。通過割草圈養牲畜,保留草根和草茬,進而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都不由農場主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下一年的載畜量。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澳大利亞的土地荒漠化主要體現在草場的退化上,因此澳大利亞對沙塵暴的治理主要圍繞牧場來進行。 澳大利亞嚴格實行輪牧。為了防止羊群將草連根拔起,破壞植被,澳大利亞政府還大力推行圈養,通過割草圈養牲畜,就保留了草根,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不是由農場主自行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次年的載畜量。而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❻ 關於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特點和區位特點(自然、社會)!在線等!給好評!
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特點:1、多為家庭大農場經營 2、普遍應用現代科技,還有如:劃區輪牧、種植優質牧草、輪作制等 3、專業化程度高 4、堅持「土-草-畜-市場」的混合農業模式,東南部墨累-達令盆地是典型的小麥-牧羊地區。5、農場是一個良性生態系統(種植穀物和放牧牲畜兩種生產方式互惠互利,這樣土地交替種小麥、休耕和放牧可以充分保持土壤的肥力) 6、兩種生產方式在時間上是互補的,可以有效地利用時間安排農業生產活動(秋——播種小麥;冬:剪羊毛;春末——收小麥)
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區位特點:
自然因素:地勢較平坦(中部平原)、灌溉條件較好(墨累-達令河水、東水西調)
社會因素:地廣人稀,生產規模大,競爭優勢大、交通發達便利(靠近主要公路,距海港近)、有固定的銷售市場(國際市場)、機械化程度高、政府扶持鼓勵
❼ 澳大利亞牧羊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1.氣 候 溫 和 濕潤,天然牧草茂盛,
2。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3。科技發達,
4,交通便利
❽ 澳大利亞
1.保護水源,合理用水。盡可能發展節水農業,運用滴灌和噴灌等技術。
2.保護植被,注意休耕,劃區輪牧,預防土地荒漠化。
3.打機井保證人畜用水,培育良種牲畜,種植牧草,對載畜量進行嚴格控制。
4.小流域綜合治理,控制流域內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預防水污染及其導致的水質性缺水。
5.發展適合乾旱地區的旱地作物,如玉米,小麥以及豆科植物。
6.在農牧區與荒漠交接處設置隔離綠化帶,防止荒漠向農牧區推進。
❾ 澳大利亞內陸和沿海畜牧業較為優越的是表現在載畜量的不同
澳大利亞畜牧業的特點
1. 大力種植牧草,走以草興牧的路子
澳大利亞有人工草場2580萬公頃,一般是以70%的黑麥草籽和30%的紅、白三葉草籽混播。三葉草喜溫暖氣候,夏季生長旺盛,起固氮作用,能促進黑麥草生長,而黑麥草在寒冷或潮濕的冬、春、秋季都能生長,這種科學的結合能使全年產草量比較均衡。人工草場每半月即可輪牧1次,每公頃可養羊l5~20隻,高的可達25隻,比植被好的天然草場高五、六倍。
2. 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發展可持續生態畜牧業
澳大利亞把草地建設和保護視為畜牧業生存和發展的脊樑,加強了草場的改良和建設,合理載畜,防止荒漠化。對國有貧瘠的草場,政府以較低費用長期(一般為99年)租賃給牧業生產者,避免了經營者掠奪式利用草場。通過科學圍欄放牧和糧草輪作、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混播、建立永久草地和一年生草場,提高了草地生產能力和畜牧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主要措施有:① 實行區域性專業生產。年均降水量380毫米以下地區為畜牧區,以養美利奴羊為主,也養一部分牛。主要利用天然草場實行低密度放養家畜,約3.3公頃地養1隻羊。年均降雨量380~500毫米地區為農牧區,小麥種植和養羊(牛)兩業並行,家畜放牧的密度較高,大約0.33公頃地養1隻羊。年均降雨量超過500毫米的地區,建設人工草場種植高產作物,養畜以奶牛、肉牛、肉羊和豬、禽為主,種植業則有小麥、甘蔗、水稻、棉花、水果、蔬菜等。該地區實行高密度放牧,每畝可養羊1隻左右。這種因地制宜的放牧制度,既能以草定牧,合理利用草原,保持水土肥力,又能種草養畜,防止過牧退化,穩步提高生產能力。②注意保護天然草場。澳大利亞天然草場面積很大,也存在水土流失和沙化問題。該國採取了一些有力措施保護天然草場:一是根據國家專設的研究機構應用遙感監測和實地調查取得的數據,對不同地區分別確定應控制的人口密度和牲畜頭數,一旦發現有超載過牧或草場退化現象,立即採取補救措施;二是進行科學輪牧,天然草場也用圍欄劃分輪牧區,但面積較大,一個圍欄往往上千公頃,有些農場還採用輪牧和休牧相結合的方法,穩定草場的生產能力;三是施肥,澳大利亞的土壤普遍缺乏磷肥,該國用飛機撒施過磷酸鈣和磷鉀復合肥,在缺乏微量元素的地區,還要加施硼、硫、銅、鋅等,以保證家畜營養的需要;四是對耐貧瘠、競爭性強的耐牧性豆科草進行補播,以提高產草量。③因地制宜進行水利建設。澳大利亞不少地區利用自然地勢,在較高處修蓄水池,同時向四周圍欄內埋設塑料輸水管,在部分圍欄內設有自動控制飲水槽,供牲畜飲水用。④建立有效的草場建設機制。澳大利亞對不同地區的草場實行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投資辦法。凡是自然條件比較好的地方,草場均為農牧場主私人所有,投資建設草場由私人負責,草場自由轉賣。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荒漠草場多為國家所有,農牧場主通過合同租用,或者由國家土地開發公司建成可利用的草場後,再賣給農場主。
3 .家庭牧場從中小型為主逐漸向大中型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澳大利亞有各類農場12.65萬個,目前年總產值在2萬澳元以上的大農場佔94% ,64%的大農場從事穀物種植業、養羊業、養牛業或兼營其中兩種或三種。94%以上的農場是家庭農場,其餘為公有或私營公司所有,農場主使用自家的勞動力或其親戚參加經營。農場兼營或兼業的趨勢日益明顯,而且兼營農場的收益也高於專營農場。20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有家庭牧場8萬余個,目前已減少到5.3萬個,每個家庭牧場平均養羊2500隻左右,擁有耕地和草地400~1000公頃,其中養羊1000~5000隻的家庭牧場佔50%,其餘家庭牧場養羊1000隻以內。
4 .生產作業高度機械化
澳大利亞畜牧業不僅規模大、科技含量高,而且現代化程度高,最主要特徵就是畜牧業各個環節的生產作業都是由機械來完成。每個家庭牧場都有耕作、播種、鋤草、噴葯、收獲、貯藏和運輸等農業機械,有的牧場還有草地播種、牧草收割、打捆、青貯、切碎、飼料加工以及剪毛等牧業機械。特別是大型家庭牧場,一般生產設施比較完善,作業機械齊全,現代化水平更高。應用剪毛機械進行剪毛,每個剪毛工每天可剪200~300隻羊的毛。在進行小麥收割時,幾百公頃小麥僅用1天多時間就可全部入倉。
5. 圍欄放牧
通過圍欄,對不同畜種、不同生長發育階段、不同生產性能的家畜進行分群管理。對不同用途的草地進行科學的劃區輪牧,使草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永久的保護,使草地生產和動物生產合理配置,實現物質和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良性循環。因此,對草地實行圍欄管理和科學放牧,是畜牧生產中特別是草食家畜生產中應用的現代技術之一,也是畜牧業生產的明顯特徵之一。
6 .注重科學技術研究,利用合作組織經營
澳大利亞政府十分重視畜牧業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在良種引繁、品種選育、疫病防治、檢疫監測、牧業機械等方面加強了科研力度,培育出了一批優良牛、羊品種,取得了一些技術成果。澳大利亞科技人員培育的苜蓿草和地三葉草,牛、羊食後可以增加牛奶、羊毛的產量,增強牛、羊的免疫力;澳大利亞的剪毛機械和剪毛技術,可使剪毛時保持一定的羊毛長度,並能剔除低品質的羊毛,提高了羊毛產量,保證了羊毛質量。澳大利亞發達的畜牧業不僅來自農民的高生產率,而且來自於各類農民組織和中介組織提供的有效服務。這類組織除了充當農民利益的代言人外,還為農民提供各種生產經營技術服務,幫助農民進行會計核算,了解農產品產銷市場行情,與農民簽訂購銷合同等。在澳大利亞,一些基礎性和技術性工作,如圍欄建設、播種施肥、病蟲害防治、牲畜配種和剪羊毛等,都有專門的公司幫助完成。
7. 加強畜牧業疫病的防檢工作
澳大利亞在發展畜牧業的同時,非常注重對動物及其產品輸入的安全問題,生物安全的重點工作是致力於對外來動物的檢疫工作。政府重要職責之一是檢疫工作,而且有嚴格的控制和檢疫措施。對引進的動物,檢疫官必須到原生產地及其周圍檢查當地的動物疫病情況,引進後還要隔離6個月再次檢疫無疫病後方可。政府絕對不允許進口他們認為高疫病風險的動物或從疫病高風險地區進口動物及動物產品。
8 .高效的養殖方式,提高了畜牧業的市場競爭力
澳大利亞的養殖業以家庭牧場和農場的形式運作。譬如距墨爾本市幾十公里外的澳洲美爾飛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牧場,該牧場擁有土地3000英畝,其中有1350英畝用於飼養奶牛,存欄奶牛1000頭,該牧場現由一對夫婦及其兒子外雇一個工人管理,既負責防疫、改良,還負責生產管理。全部使用自動擠奶機,所飼養奶牛平均每頭每年產奶6.5噸,牛奶送到另外一加工場,該場年利潤50萬澳元,充分體現了高效養殖給畜牧業帶來的經濟效益。由於澳大利亞的人口少,農場主用的合同工也少,所有養殖的機械化程度高、單產高、效率也高。有的農場主草場面積非常大,都是採用計算機管理農場,通過直升飛機管理畜群或進行噴葯除草、殺蟲,有的地方牛羊一年才能見到一次人。由於天然養殖,不用任何飼料添加劑,所生產的牛奶是目前最優質的,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9. 教育、科研和推廣緊密相連
澳大利亞的農業高等教育和農民專業培訓由各個綜合大學、職業專科學校、函授教育機構等完成,教學、科研經費主要來自政府撥款,占整個科研經費的70%,其他的由企業、社團贊助或靠合作研究、技術轉讓及各種有償服務等所獲收入。國家還設有各類研究機構,承擔技術開發研究、基礎研究和技術咨詢與推廣。他們緊密聯系生產實際,與生產者簽訂合同,開展合作和研究工作,其成果直接用於實際生產。
❿ 大牧場放牧業,劃區輪牧指什麼
大牧場放牧業,劃區輪牧指:
劃區輪牧是一種科學利用草原的方式,它是根據草原生產力和放牧畜群的需要,將放牧場劃分為若干分區,規定放牧順序、放牧周期和分區放牧時間的放牧方式。劃區輪牧一般以日或周為輪牧的時間單位。
1.根據草地牧草的生長和家畜對飼草的需求,將草地按計劃分為若干分區,在一定時間內逐區循序輪回放牧,是一種先進的放牧制度。與自由放牧相比,可減少牧草浪費,提高載畜量,有利於改善牧草的產量和質量,可防止家畜寄生性蠕蟲的傳播。
2.劃區輪牧是在測定草地產草量、確定載畜量、放牧家畜頭數、輪牧周期、每分區放牧時間和輪牧頻率的基礎上進行的。
3.輪牧周期:
即從第一分區至最後分區循序利用一遍,並返回第一區的時間。輪牧周期的時間是放牧後牧草再生達到可以再次利用的時間,一般為25~40天,草甸為25~30天,草原為30~35天,荒漠草原為40~5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