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霍姆格蘭商學院怎麼樣

澳大利亞霍姆格蘭商學院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7-29 05:41:51

A. 關於中外合作辦學的學歷認證問題

這種情況還是應該跟學校聯系,應該會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答復的。

B. 武漢科技學院好不好

武漢科技學院(原武漢紡織工學院)位於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漢市,擁有風光秀麗的南湖校區、陽光校區、東湖校區等三大校區,佔地面積 2400 畝,在校本、專科及研究生3萬餘人,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經、管、藝、法、教育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的多學科性高等院校。學校以「勤奮 、自強、求是、創新」為校訓,堅持走「學科建校、創新立校、人才強校、管理興校」的發展之路,力爭成為一所以紡織、服裝為特色的高水平的多科性教學研究型大學。建校50年來,共為國家培養各類優秀人才10萬餘人。
學校網址:www.wuse.e.cn

[簡介] 武漢科技學院(原武漢紡織工學院)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藝)、經、管、法、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紡織服裝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普通高等學校。學校坐落在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漢市,擁有南湖校區、陽光校區、東湖校區等三個校區,佔地面積2400餘畝。現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4000餘人。2006年,學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被評為優秀。
學校擁有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設有42個本科專業,現有學科覆蓋了工學、理學、哲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和教育學八個學科門類。設有服裝學院、紡織與材料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計算機科學學院、化學工程學院、環境與城建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人文社科學院、理學院、外語系、財政經濟學院、會計學院、工商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等17個院系和公共課部、體育課部等2個課部。

學校紡織、服裝、藝術設計學科優勢特色明顯。服裝學院是全國高校最早建立的服裝院系之一,連續九年居全國服裝院校「新人獎」「育人獎」綜合積分第一名,被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授予中國「十大時裝名校」榮譽稱號。藝術設計專業為首批省級品牌專業,並獲批首批國家特色專業。

學校擁有「新型紡織材料綠色加工及其功能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紡織印染清潔生產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擁有湖北省紡織新材料及其應用重點實驗室、湖北省數字化紡織裝備重點實驗室、湖北省紡織機電研究開發中心、湖北省服裝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湖北省服飾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紡織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小企業共性技術紡織與服裝研發推廣中心9個省級重點研究基地。圍繞紡織、服裝、藝術設計而形成的多個學科群為紡織、服裝特色的進一步彰顯提供了強大的支撐,注入了新的活力。

學校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863重大科技專項、國家支撐計劃等一批國家級科研項目。一批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勵,如國家863重大專項「新型高效物化組合技術與設備」研究開發出2項原創技術,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桑麻」紡織科技進步一等獎。近年來,學校有一批成果被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在紡織新型纖維材料、印染清潔生產、紡織服裝數字化、新型紡織設備、服裝和藝術等方面的研究開發步入國際、國內前列。學校堅持立足湖北、面向全國、面向行業的發展戰略,主動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大力推動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加快科研成果轉化,不斷加強產學研合作,先後與湖北省、廣東省、浙江省的多家企業開展科技合作,開展面向地方需求的應用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服務社會能力顯著增強。通過服務社會,學校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辦學實力。

學校擁有電工電子、大學物理2個湖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擁有藝術設計(服裝藝術設計)、紡織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輕化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等 5 個湖北省品牌專業;《面向21世紀的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面向二十一世紀紡織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研究》、《服裝藝術設計專業強化專業技能的研究》等8項成果獲湖北省高校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學校始終堅持以育人為本,以教學為中心,不斷推進本科教育「質量工程」,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一大批學生在各類國家級、省級競賽中取得豐碩的成果。畢業生以基礎扎實、作風嚴謹、創新能力強而受到社會歡迎。

學校重視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承辦了聯合國貿發組織和中國商務部主辦的「發展中國家全球經濟化研修班」和「發展中國家國際貿易能力建設研修班」,共培訓來自3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100多名政府高級官員;成立了國際教育學院、武漢科技學院—萊佛士學院和中國—歐盟職業培訓中心,開展了中澳合作霍姆格蘭項目、中英合作3+2碩士層次利茲項目、中澳合作南昆士蘭項目、中加合作蒙克頓項目;與美國東南密蘇里州立大學就「2+1+2」合作辦學達成共識並簽署合作協議。近年來,學校先後與澳大利亞、英國、俄羅斯、美國等國家的大學簽訂合作協議,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實質性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學校擁有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管理手段先進的現代化圖書館,有各類文獻總量190多萬冊,其中印刷型文獻100.6萬冊;長期訂購中外文期刊2000餘種;購買自建中外文各類資料庫28個,擁有涵蓋各學科豐富的電子資源,實現了印刷型文獻借閱、電子文獻閱覽、視頻點播、多媒體播放、信息檢索、文獻傳遞、用戶培訓等網路化服務。

學校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1500餘人,專任教師近1000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400餘人。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12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50餘人。在教師隊伍中,有雙聘院士1人,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人選9人,湖北省教學名師1人,享受國務院及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和省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3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學校還聘有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

秉承「勤奮、自強、求是、創新」的校訓,堅持「在改革中講穩定,在穩定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抓質量,在質量中顯特色,在特色中上水平」的科學發展思路,武漢科技學院正在不斷改革創新,為建設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斗。
[歷史] :學校歷史溯源於1958年成立的武漢紡織學院、湖北輕工業學校。後在艱難奮進中幾經調整,經歷了1978年興建武漢紡織工學院(隸屬於國家紡織工業部,1998教育管理體制調整後劃轉為中央與湖北省共建);1999年更名為武漢科技學院;2002年湖北省對外貿易學校(成立於1958年)並入;2006年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經湖北省政府行文(鄂政函[2005]185號)由省教育廳委託武漢科技學院代管,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運行模式。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起源於1951年成立的中央稅務幹部學校中南分校,1958年正式命名為湖北省財政金融幹部學校,後經幾次分合、幾次易名,1994年更名為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目前,武漢科技學院已發展成為擁有20個院系部,42個本科專業,1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湖北省品牌專業,9個省部級重點學科,轄南湖校區(主校區)、陽光校區(2004開始招生的新校區)、東湖校區(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三大校區,佔地面積2400多畝,建築面積70多萬平方米,在校學生3萬余名的現代化大學。

星隨平原闊,月涌大江流。近幾年來,學校充分利用已有資源,積極拓展辦學空間,使辦學規模迅速擴大,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學校現有學科覆蓋了工學、理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和教育學7大學科門類。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環境工程、設計藝術學、美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9個學科為省級重點學科;擁有紡織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2個一級學科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及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環境工程、設計藝術學、物理化學、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物理電子學、計算機應用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企業管理、美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等16個二級學科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機械設計及理論和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已獲准作為湖北省第四批博士學位授權學科立項建設。學校現已招生的本科專業35個。其中,工學類專業16個:紡織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工業設計、測控技術與儀器、工業工程、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輕化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工程、生物工程、網路工程;理學類專業5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應用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文學類專業5個:藝術設計、動畫、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英語;經濟學類專業1個:國際經濟與貿易;管理學類專業6個: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會計學、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法學類專業1個:法學;教育學類專業1個:教育技術學。其中藝術設計、紡織工程、輕化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4個專業被評為湖北省品牌專業。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武漢科技學院是知識的海洋,有著一片廣闊的求知天地。校園佔地面積2400畝,校舍總建築面積70餘萬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總建築面積19.74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0多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過億元。全校圖書文獻總量210多萬冊,其中紙質圖書110萬冊。全校現有教職工1635人,其中雙聘院士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 1人,湖北省跨世紀及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16人,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2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國家級、省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4人,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人,湖北省「十大傑出青年」1 人,湖北省優秀教師3人,享受國務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7人。專任教師總數800餘人,其中正高職稱 100餘人、副高職稱近300人;博士生導師1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紡織材料專家、紡織教育家姚穆受聘為我校教授,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通訊院士維克多·耶夫根耶維齊·庫茨米切夫博士、東華大學博導於偉東被聘為我校「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

發展是硬道理,學校堅持走特色鮮明的發展道路。學校科研力量雄厚,近幾年承擔國家「863」重大科技專項、「863」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高技術產業化推進等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科研課題百餘項,一批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多項,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紡織新型纖維材料、功能性面料、新型印染特別是無廢印染技術、新型紡織設備等方面的研究開發上,在國際、國內有重大影響。學校現有湖北省紡織新材料及其應用重點實驗室、湖北省數字化紡織裝備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建有湖北省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服裝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湖北省紡織機電研究開發中心、湖北省紡織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武漢科技學院生產力促進中心、湖北省中小企業共性技術紡織與服裝研發推廣中心、湖北省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及科技部「太陽能建築一體化並網發電示範工程」。2000年以來,學校共主持承擔了包括國家「863」重大科技專項在內的各類項目636項,其中國家級項目42項,獲省部級(含武漢市)以上科技成果獎勵50項,公開發表論文4757篇,其中216篇被SCI、EI、ISTP三大檢索收錄,居湖北省省屬高校前列;60餘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收錄;出版學術著作、教材158部,發明專利授權41項。在2004年「中國高校科技創新競爭力評價報告」中(《中國青年報》),學校「科技創新競爭力」名列包括部屬高校在內的湖北高校第八位,居省屬院校的第二位;在全國高校高教類中文核心期刊論文統計中,2005年度學校居湖北省高校(含部委重點高校)第6名,全國高校第129名。

學校十分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在循環經濟(特別是薴麻生態產業園)、水處理、紡織新型纖維材料、功能性面料、印染清潔生產、紡織服裝數字化、新型紡織設備(高倍捻機等)、紡織設備相關材料、管理科學、服裝和藝術、服飾文化、服裝數字化等方面的研究開發上走在國際、國內前列,一大批科研成果被廣泛應用,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研製的純天然纖維單向導汗紡織面料,2004年被科技部列為「國家重點新產品」,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已經作為NIKE服裝系列中的GOLF運動服裝面料,正在與ADIDAS開展技術合作。「干態劍麻葉片的加工方法及其在復合板材中的應用」被列為國家星火計劃,獲湖北省技術發明二等獎,並與廣西劍麻集團、武漢興隆板材有限公司合作進行產業化推廣,已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學校重視產學研結合。如主持承擔的國家「863」項目「新型高效物化組合技術與設備」,研究開發出2項原創技術,獲「國家重點新產品」、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桑麻」紡織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目以技術入股組建「武漢方元環境公司」,該公司已成為研究生培養和吸收本科生科研的基地。依託「薴麻清潔生產關鍵技術及薴麻生態產業園研究」組建「湖北生態麻業有限公司」,從薴麻纖維種植改性、紡織、印染、後加工等方面進行清潔生產系統研究,探索農業、紡織業協調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為政府更好地解決湖北省薴麻產地「三農問題」提供了示範。該項目也同時培養了一批研究生和優秀本科生。

學校在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在分形、小波理論及應用、神經網路、分子拓撲學、離子束和等離子體應用等研究中緊跟學術前沿,並結合紡織行業的科學問題,產出了一批有價值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在生物活性產物結構設計與改造、紡織用化學助劑的合成及性質研究方面很多成果直接用於生產。

公開出版刊物有《武漢科技學院學報》、《對外貿易實務》。學校重視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的高校、科研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與英國利茲大學、俄羅斯伊萬諾沃紡織大學、澳大利亞霍姆格蘭學院聯合辦學,設有中國-歐盟國際職業教育培訓中心,並聘請多名國外知名學者為學校的名譽教授。

C. 武漢科技學院怎麼樣

武漢科技學院(原武漢紡織工學院)位於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漢市,擁有風光秀麗的南湖校區、陽光校區、東湖校區等三大校區,佔地面積 2400 畝,在校本、專科及研究生3萬餘人,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經、管、藝、法、教育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的多學科性高等院校。學校以「勤奮 、自強、求是、創新」為校訓,堅持走「學科建校、創新立校、人才強校、管理興校」的發展之路,力爭成為一所以紡織、服裝為特色的高水平的多科性教學研究型大學。建校50年來,共為國家培養各類優秀人才10萬餘人。
學校擁有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設有42個本科專業,現有學科覆蓋了工學、理學、哲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和教育學八個學科門類。設有服裝學院、紡織與材料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計算機科學學院、化學工程學院、環境與城建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人文社科學院、理學院、外語系、財政經濟學院、會計學院、工商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等17個院系和公共課部、體育課部等2個課部。
學校擁有「新型紡織材料綠色加工及其功能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紡織印染清潔生產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擁有湖北省紡織新材料及其應用重點實驗室、湖北省數字化紡織裝備重點實驗室、湖北省紡織機電研究開發中心、湖北省服裝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湖北省服飾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紡織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小企業共性技術紡織與服裝研發推廣中心9個省級重點研究基地。圍繞紡織、服裝、藝術設計而形成的多個學科群為紡織、服裝特色的進一步彰顯提供了強大的支撐,注入了新的活力。
學校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863重大科技專項、國家支撐計劃等一批國家級科研項目。一批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勵,如國家863重大專項「新型高效物化組合技術與設備」研究開發出2項原創技術,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桑麻」紡織科技進步一等獎。近年來,學校有一批成果被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在紡織新型纖維材料、印染清潔生產、紡織服裝數字化、新型紡織設備、服裝和藝術等方面的研究開發步入國際、國內前列。學校堅持立足湖北、面向全國、面向行業的發展戰略,主動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大力推動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加快科研成果轉化,不斷加強產學研合作,先後與湖北省、廣東省、浙江省的多家企業開展科技合作,開展面向地方需求的應用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服務社會能力顯著增強。通過服務社會,學校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辦學實力。
學校重視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承辦了聯合國貿發組織和中國商務部主辦的「發展中國家全球經濟化研修班」和「發展中國家國際貿易能力建設研修班」,共培訓來自3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100多名政府高級官員;成立了國際教育學院、武漢科技學院—萊佛士學院和中國—歐盟職業培訓中心,開展了中澳合作霍姆格蘭項目、中英合作3+2碩士層次利茲項目、中澳合作南昆士蘭項目、中加合作蒙克頓項目;與美國東南密蘇里州立大學就「2+1+2」合作辦學達成共識並簽署合作協議。近年來,學校先後與澳大利亞、英國、俄羅斯、美國等國家的大學簽訂合作協議,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實質性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學校擁有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管理手段先進的現代化圖書館,有各類文獻總量190多萬冊,其中印刷型文獻100.6萬冊;長期訂購中外文期刊2000餘種;購買自建中外文各類資料庫28個,擁有涵蓋各學科豐富的電子資源,實現了印刷型文獻借閱、電子文獻閱覽、視頻點播、多媒體播放、信息檢索、文獻傳遞、用戶培訓等網路化服務。
學校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1500餘人,專任教師近1000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400餘人。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12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50餘人。在教師隊伍中,有雙聘院士1人,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人選9人,湖北省教學名師1人,享受國務院及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和省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3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學校還聘有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

D. 武漢工程大學和武漢科技學院深度比較。。追加100分

首先說說武漢工程大學

歷史沿革 武漢工程大學創建於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學院,隸屬湖北省。1980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武漢化工學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隨著高校管理體制的調整,學校劃轉到湖北省管理,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為主。同年,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價,並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2月,經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為武漢工程大學。 2006年以優秀的成績通過教育部對我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的評估。

經過37年的建設,學校已由單一的工科院校發展成為一所辦學條件較好、實力較強、水平較高、特色鮮明的多科性教學型大學。

層次規模

學校現有本科教育、專科教育、國際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具有學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學校面向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7161人,其中研究生778人,本科生14849人,國際學院學生237人,專科生(高職生)1297人。

學科專業

學校現設有14個學院、1個部、1個研究設計院,另有1個獨立學院。有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法學6個學科門類,50個本科專業,其中工、管、理為主要學科門類,均覆蓋3個以上二級學科。學校現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湖北省品牌專業7個,省級重點學科15個,湖北省優勢學科2個,湖北省特色學科2個,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崗位設置學科1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4個,湖北省批准立項建設博士點5個。此外,學校還擁有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

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工1793人,其中專職教學科研人員1024人。專任教師965人,其中教授134人,副教授307人,博士174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占教師總數的73.5%,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占教師總數的18.1%。在職教師中,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計劃」獲得者2人,教育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6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人選28人,湖北省教學名師2人,省級以上優秀教師5人,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津貼的專家37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6人,「楚天學者計劃」特聘崗位人員10人,楚天學子1人。

學校十分重視教師隊伍結構的優化和學術梯隊的建設。現有「工大學者計劃」特聘教授8人、工大學子5人。首批成立了本科教學團隊16個,科研創新團隊7個,學術創新團隊5個。學校還聘請了近百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作為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其中中外院士10人。

基礎設施

學校現有武昌和流芳兩個校區,共佔地1587畝;校舍建築面積79萬平方米;固定資產10.5億元。建有400米標准田徑運動場3個,標准游泳池2個,籃、排、羽、網球場68個;多媒體教室50個(9998個座位),數字化語言實驗室17個,教學實驗室47個;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7億元;圖書館館藏圖書176.8萬冊,是湖北省高校「優秀圖書館」和「湖北省研究級文獻收藏單位」。

科學研究

學校擁有一支精幹高效的專兼職科研隊伍,有一所集技術開發、工程設計、情報信息、分析測試多功能於一體的研究設計院。擁有4個國家級科技平台,21個省級技術中心(基地)。學校具有化工工程甲級設計資格,A2類壓力容器設計資格,化工行業工程甲級咨詢資格,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單位乙級資質,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單位乙級資質,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乙級資質,國家環保總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估乙級資格,建築工程丙級資格,是湖北省科技廳化學化工查新檢索定點單位。同時,還設有湖北省石油產品暨化學試劑質量監督檢驗站、湖北省石油化工信息中心。

2004年以來,學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007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等國家級項目62項、省部級項目364項。獲省部級以上科研和教學成果獎33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24項,省級教學成果獎8項。獲專利授權208項。近三年科研到帳經費共計1.77億元,科研經費增幅居省屬高校前列,學校科技產業園和科技孵化器大樓均已投入使用,學校被評為「科技服務湖北先進單位」。學校機器人足球隊連續7年8次榮獲世界機器人足球大賽冠軍。學校教職工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549篇,其中被SCI、EI、ISTP檢索收錄790篇,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共計207部。學校主辦《武漢工程大學學報》、《化學與生物工程》等科技核心期刊。

交流合作

學校十分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阿伯塔大學和渥太華大學、義大利達努齊奧大學及法國巴黎第十三大學等十多所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合作的穩定關系,一大批國外專家、學者應邀來校講學,訪問。學校先後派出各類人員165人次分赴24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或研究機構留學、進修,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科研合作和考察訪問。近年來與國外大學或研究機構簽訂科技合作項目13項。學校與丹麥Alfa Laval 公司聯合培養研究生。學校還具備招收留學生的資格,並已招收來自巴基斯坦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的研究生。

學校與國內一些著名學術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關系,與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研究所、東北大學、天津大學、中南大學等學校、學術機構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有26人受聘於高校或科研院所擔任博士生導師。

近幾年,學校承辦了中國科協年會「重化工與湖北石化產業結構調整」及「湖北磷化工可持續發展」專題論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學部冶金與礦業領域在研項目交流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化學工程青年科學家學科發展前沿研討會」、「全國稀土資源、材料和環境學術研討會」、「第五屆全國微波化學會議」、「全國制葯工程專業研討會」、「全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建設研討會」、「湖北省第二屆楚天學者論壇」等高層次學術會議。

學校成立了有129家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和地方政府參加的董事會,並與其中的近百家單位簽署了聯合共建、人才培養、科技開發、職工培訓等協議,建立了學校與社會雙向參與、雙向服務、雙向受益的機制,形成了開放辦學的格局。

學校榮譽

學校堅持「質量立校、科技強校、人才興校、突出特色、協調發展」的辦學思路,按照「加強基礎、拓寬口徑、重視實踐、培養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和改進本科教育教學工作,確保了人才培養質量。建校37年來,共為國家培養各類畢業生5萬余名。許多畢業生已成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骨幹力量。僅以湖北省化工、醫葯行業為例,在產值1億元以上的80家大中型化工、醫葯單位中,近70%的企業主要領導人是我校的畢業生。近三年來,我校學生在各類科技競賽中,獲國際級獎7項、國家級獎160項、省級獎157項。其中有第二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競賽一等獎等高水平獎項。

學校認真貫徹「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思想,涌現出一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為搶救3名落水少年而光榮獻身的2003屆畢業生許志偉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的英雄事跡傳遍了大江南北,被教育部追授為「捨己救人優秀大學生」,共青團中央追授為「全國優秀共青團員」,湖北省委追授為「優秀共產黨員」,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學校多次獲得各級各類的表彰,獲得「省級最佳文明單位」、「湖北省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學校」、「全國模範職工之家」、「湖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進高校」、「全國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綠化紅旗單位」、「園林式學校」、「安全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
再來說說武漢科技學院
武漢科技學院(原武漢紡織工學院)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藝)、經、管、法、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紡織服裝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普通高等學校。學校坐落在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漢市,擁有南湖校區、陽光校區、東湖校區等三個校區,佔地面積2400餘畝。現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4000餘人。2006年,學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被評為優秀。

學校擁有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設有42個本科專業,現有學科覆蓋了工學、理學、哲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和教育學八個學科門類。設有服裝學院、紡織與材料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計算機科學學院、化學工程學院、環境與城建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人文社科學院、理學院、外語系、財政經濟學院、會計學院、工商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等17個院系和公共課部、體育課部等2個課部。

學校紡織、服裝、藝術設計學科優勢特色明顯。服裝學院是全國高校最早建立的服裝院系之一,連續九年居全國服裝院校「新人獎」「育人獎」綜合積分第一名,被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授予中國「十大時裝名校」榮譽稱號。藝術設計專業為首批省級品牌專業,並獲批首批國家特色專業。

學校擁有「新型紡織材料綠色加工及其功能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紡織印染清潔生產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擁有湖北省紡織新材料及其應用重點實驗室、湖北省數字化紡織裝備重點實驗室、湖北省紡織機電研究開發中心、湖北省服裝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湖北省服飾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紡織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小企業共性技術紡織與服裝研發推廣中心9個省級重點研究基地。圍繞紡織、服裝、藝術設計而形成的多個學科群為紡織、服裝特色的進一步彰顯提供了強大的支撐,注入了新的活力。

學校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863重大科技專項、國家支撐計劃等一批國家級科研項目。一批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獎勵,如國家863重大專項「新型高效物化組合技術與設備」研究開發出2項原創技術,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桑麻」紡織科技進步一等獎。近年來,學校有一批成果被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和國際先進水平,在紡織新型纖維材料、印染清潔生產、紡織服裝數字化、新型紡織設備、服裝和藝術等方面的研究開發步入國際、國內前列。學校堅持立足湖北、面向全國、面向行業的發展戰略,主動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大力推動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加快科研成果轉化,不斷加強產學研合作,先後與湖北省、廣東省、浙江省的多家企業開展科技合作,開展面向地方需求的應用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服務社會能力顯著增強。通過服務社會,學校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辦學實力。

學校擁有電工電子、大學物理2個湖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擁有藝術設計(服裝藝術設計)、紡織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輕化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等 5 個湖北省品牌專業;《面向21世紀的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面向二十一世紀紡織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研究》、《服裝藝術設計專業強化專業技能的研究》等8項成果獲湖北省高校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學校始終堅持以育人為本,以教學為中心,不斷推進本科教育「質量工程」,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一大批學生在各類國家級、省級競賽中取得豐碩的成果。畢業生以基礎扎實、作風嚴謹、創新能力強而受到社會歡迎。

學校重視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承辦了聯合國貿發組織和中國商務部主辦的「發展中國家全球經濟化研修班」和「發展中國家國際貿易能力建設研修班」,共培訓來自3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100多名政府高級官員;成立了國際教育學院、武漢科技學院—萊佛士學院和中國—歐盟職業培訓中心,開展了中澳合作霍姆格蘭項目、中英合作3+2碩士層次利茲項目、中澳合作南昆士蘭項目、中加合作蒙克頓項目;與美國東南密蘇里州立大學就「2+1+2」合作辦學達成共識並簽署合作協議。近年來,學校先後與澳大利亞、英國、俄羅斯、美國等國家的大學簽訂合作協議,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實質性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學校擁有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管理手段先進的現代化圖書館,有各類文獻總量190多萬冊,其中印刷型文獻100.6萬冊;長期訂購中外文期刊2000餘種;購買自建中外文各類資料庫28個,擁有涵蓋各學科豐富的電子資源,實現了印刷型文獻借閱、電子文獻閱覽、視頻點播、多媒體播放、信息檢索、文獻傳遞、用戶培訓等網路化服務。

學校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1500餘人,專任教師近1000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400餘人。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12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50餘人。在教師隊伍中,有雙聘院士1人,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人選9人,湖北省教學名師1人,享受國務院及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和省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3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學校還聘有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
秉承「勤奮、自強、求是、創新」的校訓,堅持「在改革中講穩定,在穩定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抓質量,在質量中顯特色,在特色中上水平」的科學發展思路,武漢科技學院正在不斷改革創新,為建設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斗。
我覺得兩個學校的概況是差不多的,但論學校專業來說的話,武漢工程大學比較注重理工類的,而自我感覺武漢科技學院就只有紡織還行,畢竟人家前身就是紡織學院。再說學校排名,和師資力量當然是武漢工程大學好了,武漢科技學院只能排到二本類院校的後面去了。但說實話,你如果是湖南的考生的話,你那個成績,這個兩個學校都是沒問題的,我覺得你更應該考慮一下武漢理工大學,和武漢科技大學。。。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幫助。再見@

E. 武漢科技學院怎麼樣,我只知道是個2本,其它的呢,詳細些

武漢科技學院(原武漢紡織工學院)位於九 省通衢、風景秀麗的武昌南湖之濱,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經、管、藝、法、教育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的多 學科性普通高等學校。 學校以「博學、求真、至善、唯美」為校訓,為國家培養了各級各類人才5萬餘人。
星隨平原闊,月涌大江流。近幾年來,學校充分利用已有資源,積極拓展辦學空間,使辦學規模迅速擴大,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學校現設有12個二級學院2系2部, 碩士點16個:2個一級學科專業(紡織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16個二級學科專業(美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設計藝術學、物理化學、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物理電子學、計算機應用技術、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環境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企業管理)具有碩士授予權;本科專業(方向)48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 、工業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英語、工商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物流管理 、行政管理、輕化工程、環境工程、應用化學、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藝術設計、工業設計、紡織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廣告學、廣播電視新聞學 、教育技術學、法學等。其中,藝術設計專業有12個專業方向。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武漢科技學院是知識的海洋,有著一片廣闊的求知天地。學校佔地面積2400餘畝,校園內風景優美,滿園翠竹,岸芷汀蘭,鬱郁青青。其建築面積達55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8000多萬元。圖書館各類藏書160萬冊,長期訂購中外期刊1000多種,電子期刊10000餘種,建有先進的電子閱覽室、校園網,出版有《武漢科技學院學報》、《對外貿易實務》等刊物。目前,學校有在職教職工1200餘人,其中教學科研人員600餘人,教授、副教授350餘人,博士、碩士500餘人, 在校本科生12000餘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紡織材料專家、紡織教育家姚穆受聘為我校教授,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通訊院士維克多·耶夫根耶維齊·庫茨米切夫博士、東華大學博導於偉東被聘為我校「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特聘教授。

發展是硬道理,學校堅持走特色鮮明的發展道路。學校科研力量雄厚,近幾年承擔國家「863」重大科技專項、「863」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高技術產業化推進等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科研課題百餘項,一批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40多項,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紡織新型纖維材料、功能性面料、新型印染特別是無廢印染技術、新型紡織設備等方面的研究開發上,在國際、國內有重大影響。近幾年發表學術論文4000餘篇,每年承擔的縱橫向科研經費2000多萬元,150多篇論文被SCI、EI、ISTP收錄。學校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的高校、科研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與英國利茲大學、俄羅斯伊萬諾沃紡織大學、澳大利亞霍姆格蘭學院聯合辦學,設有中國-歐盟國際職業教育培訓中心,並聘請多名國外知名學者為學校的名譽教授。
青青園中葵,
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
萬物生光輝。

武漢科技學院正在加快發展步伐,為把學校建設成部分學科優勢突出、眾多學科協調發展,既有為行業服務的專業特色,又有為地方經濟服務的區域優勢,在教學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方面處於國內同類高校先進水平的知名大學而努力奮斗。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霍姆格蘭商學院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0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8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2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