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有些外國人喜歡冒險
美國人相對於其他國家喜歡冒險基本上是這個說法,下面我從兩個要點闡述一下我個人觀點
性格和文化
大部分美國人的性格和他說話的方式是一樣的,說話直和說話音量高分貝,世界上公認說話聲音最大的兩個國家的人即“美國人”和“中國人”。
近年來,國家財富和綜合實力上升,出去旅遊就是幾個億的出去。有人會說旅遊不是冒險,可我認為未知之旅就是冒險之旅。即便不是意義上的生命冒險,那也是一次探索世界之旅。打開了中國人探索的思維和心態。
多數人看網路視頻,美國人用生命挑戰各種實驗,這確實是冒險,是真的冒著危險。建議大家沒有安全措施不要輕易嘗試。
Ⅱ 澳大利亞都有什麼類型的旅遊資源在當地怎麼玩才盡興
第一澳大利亞有自然奇觀
澳大利亞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藍天白雲,陽光沙灘,一望無際的藍色世界,成千上萬種熱帶魚,五顏六色的珊瑚礁,豐富多彩,令人心曠神怡,你可以乘船追著海豚沖浪,或者乘坐玻璃底的船去欣賞多彩的海底世界,它還有世界上最大最美麗的珊瑚礁、大堡礁,由於全球變暖,大堡礁預計將在20年後消失,不是現在是什麼時候?
澳大利亞國旗上有南十字星座,這是一個只有在北回歸線以南才能看到的星座,在澳大利亞的冬天,人們可能會對它驚嘆不已,這里極光不是歐若拉差,我每天看我在網上發的照片,好懷念,當你去澳大利亞的時候,以上就是你能體驗到的,如果你被誘惑了,你可以准備好親身體驗它吧!
Ⅲ 西方人為什麼愛冒險與探險
和人家從小受的教育,所處的環境不一樣,從小人家就養成了那種很灑脫的性格。
你像中國的小孩都是千金寶貝的寵著,外國的小孩就是「放養」,讓他自己去玩,去摔,從小就培養了獨立性。自然長大後行為處事都和中國人不一樣。
Ⅳ 外國人為什麼喜歡探險
這跟他們的文化是離不開的,你所說的外國人應該是歐美人,歐洲人起源於海洋文明(即商業文明),對金錢有一種天生的狂熱,為了獲得金錢,他們許多航海家都曾冒險尋找東方(他們用幾塊舢板就敢過好望角,而鄭和船隊的船製造工藝好,船身高大,更適合行駛這種復雜海域,卻沒能繼續通過,這與雙方的民族傳統是有關的)開辟新航路,幾千人就敢入侵亞非拉美,這都是他們的冒險品質,現在雖然他們不需要這樣獲得財富,但是愛冒險的傳統和基因,估計是不會改變了,所以,你可以看到,現在幾乎所有冒險項目都是歐美人創造的
Ⅳ 為什麼有些人會熱衷於探險
①都是多巴胺惹的禍
研究表明,人們之所以愛冒險,是因為一種叫作多巴胺的化學物質在作祟,它能使大腦產生快感。科學家通過10年來對大腦化學物質和基因的研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人體內的多巴胺是人們追求冒險和刺激的真正「元兇」。圖片多巴胺是一種神經介質,會在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當外在的刺激作用於人腦時,多巴胺就會把這些刺激在神經之間傳遞,這些刺激就會直接作用到人的大腦中,人們尋求冒險的慾望就會「蠢蠢欲動」。所以,當人們處於高空跳傘所帶來的「如痴如狂」狀態時,其實正是大腦內有大量的多巴胺在神經元之間飛快「流動」。
②冒險是生物學遺產
有些科學家認為,人類冒險行為是人類進化的產物。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生物學家傑伊·弗蘭提出了一個理論:人類是在利益驅動下冒險的;越是肯冒險,就越有可能變強大。
他認為,人類這種追求冒險的習性源於史前時期。當時,地球上生活著兩大類原始人:一類築巢定居,另一類則敢於向外開拓新天地。定居者多半待在自己的窩里,靠周圍植物和小動物為生,始終小心翼翼。開拓者則到處漫遊,他們認識到,大膽行為會增加死於非命的可能性,但同時能讓其尋得更美味的水果和更多獵物。在出外游動、與外界危險環境做抗爭的過程中,這些人積累了豐富的生存經驗,因此,他們能夠更好地承受大自然的嚴酷考驗。與第一類人相比,他們更能適應環境,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此外,他們還積累了豐富的求生經驗,能更好地經受大自然的嚴酷考驗。這些本領更大的實干者往往活得比較長,能養育眾多子女,從而成功地把基因遺傳給下一代,直到他們這類人最終得以在人類中占據主導地位。
因此,熱衷於冒險是人類的一筆生物學遺產,而對冒險習慣性的愛好則一直遺傳下來,今天仍普遍存在。我們很難否認,大腦把熱衷冒險的行為看作是強有力的標志。例如,生物學家已證實,年輕女性內心更喜歡「危險」的男性而非「安分守己」的男性。其中一個理由是,盡管桀驁不馴的男性會惹不少麻煩事,然而,一旦與別人發生沖突,他們多半會占上風。
Ⅵ 獨佔大洲的小國心態,或只是個過場,澳大利亞為什麼這么狂
疫情的爆發讓中國徹底的看清了如今世界的局勢。如果說曾經因為中國的弱小,才會使得世界各國不願意帶中國玩,那麼中國強大的背後卻仍然展示出了對華的歧視,或者有貓膩在其中了。
澳大利亞為了表示自己的忠誠度,率先的發起了疫情是爆發於中國,中國的疫情,中國的病毒這樣不堪的言論。甚至對華的歧視越演越烈,而我國也不甘示弱,直接發了兩條安全預警,一條是針對中國遊客,一條是針對中國留學生,希望慎重去澳大利亞旅遊留學。
還是那一句話,國家之間一直都是以利益為上,不論場面上的問題,究竟是怎麼樣的,根本上的利益,不到萬不得已是誰都不想產生摩擦。不過風吹兩頭倒的牆頭草,可能是需要變一變了,否則國家的信譽都沒了,又有誰敢和澳大利亞合作呢?反惹一身騷嗎?
Ⅶ 為什麼外國人喜歡冒險
國外人有錢有時間,大把空閑可以去琢磨無聊的東西, 哪像我們累死累活。上有老下有小。
Ⅷ 人們為什麼熱衷冒險
據科學家分析,追逐危險、知難而進的行為,其實是人性深處的渴望,不分年代、年齡段以及階級。
我們能肯定的是,通過理性思考,人們能抑制自己追求冒險快感的慾望,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並沒有這么做。現代心理學家們試圖弄清楚的,也是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不能擺脫這種自討苦吃的結局?
冒險是生物學遺產
人們為什麼熱衷冒險?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答案逐漸明朗——人類是在利益驅動下冒險的;越是肯冒險,就越有可能變強大。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生物學家傑伊·弗蘭最近提出了一項理論,並得到公認。
他認為,人類這種追求冒險的習性源於史前時期。當時,地球上生活著兩大類原始人,一類築巢定居,另一類則敢於向外開拓新天地。定居者多半待在自己的窩里,靠周圍植物和小動物為生,始終小心翼翼。開拓者則到處漫遊,他們認識到,大膽行為會增加死於非命的可能性,但同時能讓其尋得更美味的水果和更多獵物。
此外,他們還積累了豐富的求生經驗,能更好地經受大自然的嚴酷考驗。這些本領更大的實干者往往活得比較長,能養育眾多子女,從而成功地把基因遺傳給下一代,直到他們這類人最終得以在人類中占據主導地位。
因此,熱衷於冒險是人類的一筆生物學遺產,而對冒險習慣性的愛好則一直遺傳下來,今天仍普遍存在。我們很難否認,大腦把熱衷冒險的行為看作是強有力的標志。
例如,生物學家已證實,年輕女性內心更喜歡「危險」的男性而非「安分守己」的男性。其中一個理由是,盡管桀驁不馴的男性會惹不少麻煩事,然而,一旦與別人發生沖突,他們多半會占上風。看來,「硬漢」能給年輕女性更大的安全感。
都是多巴胺惹的禍
過去10年,對大腦化學物質和基因的研究,證實了沙尼翁的猜測:人受利益驅動尋求刺激,有的人越是刺激越來勁。
尋求刺激的動力因人而異,追求刺激的程度也有天壤之別。有些人比較脆弱,玩撲克牌時小賭一把,也能令他們緊張得心驚肉跳;而其他一些人即使在跳傘時從飛機上一躍而下,也並不覺得刺激。
這類差異或許能用每個人的多巴胺系統來解釋。多巴胺是一種神經介質,多巴胺的量不同、在神經元間傳遞信息的快慢不同,尋求刺激的慾望也就不同。對於最喜歡尋求刺激的人,多巴胺能使他們達到一種真正如痴如狂的狀態。某種刺激釋放出的多巴胺越多,刺激的感覺也就越強烈。
心理學家把這類行為稱作「追求震撼」,而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在其中發揮了作用。比常人更需要多巴胺刺激的人,一般更能承受「追求震撼」可能帶來的生理、社會或錢財等方面的風險,因為他們知道風險將伴隨刺激而來。但強烈的多巴胺反應由什麼引起呢?
美國特拉華大學的心理學家馬文·尤克曼認為,罪魁禍首就是一元胺氧化酶B。這種酶是分解多巴胺的化學物質之一。一個人體內的一元胺氧化酶B越少,多巴胺的流動就越強,而這個人熱衷於追求刺激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們都是「概率瞎子」
在某些心理學家看來,一個人很難抗拒尋求刺激的誘惑,是人類本性的極端表現:容易過低估計風險,而過高估計自己的預期成績。例如,心理調查顯示,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比一般人強,他們也認為自己比一般人更善於判斷優劣,專家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樂觀傾向」。
美國聖路易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馬修·克羅伊特爾所作的調查表明,即使人們完全清楚某些不健康的、甚至是玩命的習慣所包含的巨大風險,仍樂此不疲。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2004年冬天,美國猶他州帕克城附近有5位滑雪者無視警示標志,翻越欄桿到沒有保護措施的雪坡上飛馳而下,結果無一倖免於難。
總的說來,人們並不太善於估量風險——從這點來說,我們差不多都是些「概率瞎子」。如果賭盤一連5次最終停在「紅」上,許多觀賭的人就會產生錯覺,以為下次開轉時,賭盤停在「黑」上的可能會大些。其實,賭盤每一輪停在「紅」或「黑」上的概率始終不變,都是50∶50。然而,成千上萬的賭場常客就栽在這種錯覺上。
同樣,墜機事件在人們心目中引發的恐慌遠大於車禍,這是因為飛機墜毀比汽車出事要引人注目得多。實際上,車禍的死亡者所佔比例,遠高於墜機的死亡者。我們還特別擔心會死於橫禍,例如遭到謀殺、被閃電劈死或被毒蛇咬死等,盡管遭遇這類稀奇古怪死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於是,賭場老闆、彩票經銷商和保險代理人,便肆無忌憚地利用我們認識上的誤區,來叫賣所謂的「必勝」彩票或推銷「平安」險種,而它們所針對的風險幾乎都是不可能出現的。
由此,我們不禁要問,既然人腦有能力理解復雜得多的數學關系,為何還會犯這些基本的判斷錯誤呢?這個問題或許能從進化理論中找到答案。在大腦進化的成千上萬年間,遭受敵人攻擊以及被毒蛇咬傷之類的禍事,構成了實實在在的威脅,對這類事件的恐懼心理也就深深地嵌刻在了神經系統中,只是在現代化社會中已不合時宜了。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丹尼爾·卡尼曼和已故的阿莫斯·特韋爾斯基這兩位心理學家,在研究了各種統計學上的認識誤區後發現,人們通常以為,一件事情越是引人注目,就越有可能發生。
來源:http://xl.39.net/xltm/104/23/1223097.html
Ⅸ 歐美人為什麼敢於善於冒險啊
因為他們是海洋民族,環境造成他們愛探索愛冒險。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為了追求更多的資本和財富,各個國家的國王或者公爵資助一些船隊去探險尋找寶藏。比如去神秘的東方。這些船隊回去後帶回大量黃金絲綢香料瓷器等,資助船隊的貴族給予豐厚的獎勵。所以他們都敢於冒險。
Ⅹ 外國人為什麼喜歡冒險
可「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任性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的。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和愛因斯坦醫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有的人愛「作死」,也是由於神經傳遞素「多巴胺」在搗鬼,它能讓人在冒險時,大腦感到極度刺激和滿足。同時,范德比爾特大學的戴維教授發現,冒險者相對於普通人來說,大腦內儲藏多巴胺的「接收器」更少,在參與冒險活動中,「沒人管」的多巴胺遊走得肆無忌憚,快感也就來的更加猛烈。
除此之外,有些人的身體里,存在著一種被稱為「DRD4-7R」的基因,受到多巴胺的作用影響,會使人更容易做出冒險的行為,今天催你玩個無人島尋寶,明天它就勢必要你追到林志玲。並且,黃賭毒三大件,如若沾染,分分鍾也會讓你比普通人更容易上癮。
雖然冒險夠爽,但是面對危險系數太高的項目,普通人還是在家看看《藏地密碼》之類的影視劇感受一下就好了。畢竟不作,活得也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