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mary為什麼移民澳大利亞

mary為什麼移民澳大利亞

發布時間:2022-08-05 16:30:26

A. 澳大利亞錢幣上的女人是誰

什麼維多利亞女王.

5塊錢上面是現在的女王Elizabeth II

2001年發行的聯邦成立百年的5塊錢上面是澳洲第一個女性政治家Catherine Helen Spence

10塊錢上面的是女詩人和記者瑪麗 吉爾莫爵士Dame Mary Gilmore

20塊錢上面是女商人Mary Reibey

50塊錢上面女性政治家,聯邦政府的第一個女議員Edith Dircksey Cowan

100塊錢上是女話劇演員,和May Whitty一起成為第一個因為傑出的舞台演出而受英國授勛的表演者Dame Nellie Melba

B. 英語作文

吉蒂,
我很高興知道你喜歡storybook.And謝謝你那件紅毛衣。在澳大利亞,我們有萬聖節(萬聖節前夕)10月31日每year.It是一個有趣的節日。
到了晚上,我們的童裝巫師(巫婆),鬼(鬼),animals.We玩一個game.It的「把戲或治療。」治療「是指給我們糖果,或presents.We去挨家挨戶說,」要惡作劇還是治療「,如果有人不給我們糖果或禮物,我們會在他身上玩的把戲(捉弄)。
很多人把在萬聖節南瓜燈(南瓜燈)在他們的家門口。他們做的南瓜看起來像臉,並把蠟燭(蠟燭)。
告訴我一些有趣的關於中國的東西,喜歡你的中秋節。
很快就寫信給我。愛,小鷹
愛,親愛的瑪麗,
瑪麗()

C. 奔富酒庄的歷史

奔富酒庄的創始人是一位來自英國的年輕醫生-克里斯多佛·羅森·奔富。一個半世紀以前,他遠離自己的家園移民到澳大利亞這塊大陸,開始了他新的人生。克里斯多佛·羅森。奔富出生在1811年,在11個孩子中是最小的一個,早年求學於倫敦著名的聖·巴塞洛繆醫院,並畢業於1838年。
1844年,他從英國移民,來到澳洲這塊大陸。在當年的歷史背景下,就像其他醫生一樣,年輕的克里斯多佛·羅森·奔富。奔富也擁有著一個堅定的信念-研究葡萄酒的葯用價值。在他離開英國前往澳大利亞之前,他獲得了當時法國南部的部分葡萄樹藤並且把它帶到了目的地-南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得(Adelaide)。
1845年,他和他的妻子瑪麗(Mary)在阿德萊得的市郊瑪吉爾(Magill)種下了這些葡萄樹苗,延續法國南部的葡萄種植的傳統,他們也在葡萄樹的中心地帶建造了小石屋,他們夫婦把這小石屋稱為Grange,在英文中的意思為農庄,這也是日後奔富酒庄最富盛名的葡萄酒Grange系列的由來,這個系列的葡萄酒在如今的市場中成為眾多葡萄酒收藏家競相收購的一個寵兒。
也就是在那個簡陋的石屋內,克里斯多佛·羅森·奔富建立了他的醫學實驗中心並且為他的病人製造加強性葡萄酒-波特(port)以及雪利酒(sherry),隨著葡萄酒的需求增加,克里斯多佛·羅森·奔富增加了葡萄的種植面積和產量。
1880年,克里斯多佛·羅森·奔富不幸去世,但他的葡萄園和酒廠卻在他能乾的妻子瑪麗。奔富的經營下延續發展起來。可以說奔富酒庄的奠基人應該是他們夫婦倆,前者創造了這個酒園的雛形,而後者則是這個酒園延續,發展成功的重要功臣。在瑪麗。奔富的細心經營下, 奔富酒庄的規模越來越大,從酒園建立後的35年時間內,在Magill,1881年的數據表明在那存貯了近107,000加侖摺合500,000升的葡萄酒,而在當時,這個數量是整個南澳大利亞葡萄酒存儲量的1/3,而奔富酒庄原有的葡萄種植面積也達到了120英畝,成為南澳大利亞第一大庄園,從此以後奔富酒庄就成為了澳大利亞家喻戶曉的一個名字。
盡管瑪麗。奔富正式退休於1884年,但是她的影響力卻極其深遠。1895年,為奔富酒庄作出卓越貢獻的瑪麗。奔富與世長辭,她的整個遺產的繼承者是她的女兒喬治娜(Georgina)和女婿托馬斯(Thomas)。 喬治娜和托馬斯擁有2個兒子和2個女兒,4個孩子則被家族的產業深深感染都加入了奔富酒庄並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兒子弗蘭克Frank(生於1873) 和萊斯利Leslie(生於1878)2人共同經營奔富酒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奔富酒庄的後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而他們也將自己家族的名字改成了Penfold Hylan。也就在那個時期, Penfold 壟斷了整個澳大利亞葡萄酒市場,使自己的產業達到了最高峰,根據當時的統計,平均每2瓶被銷售的葡萄酒中一瓶來自Penfold,從一個小小的庄園變成了澳大利亞葡萄酒業的龍頭,取得的成就讓人咋舌。在20世紀20年代, 奔富酒庄正式用奔富酒庄作為自己的商標。
20世紀60年代,奔富酒庄不斷開發各類供普通消費者享用的餐酒系列,在整個紅葡萄酒市場上隨處可見Penfolds的身影。其中包括Bin 707 Cabernet Sauvignon,Bin 389 Cabernet Shiraz,Bin 28 Kalimna Shiraz,Bin 128 Coonawarra Shiraz,Bin 2 Shiraz-Mataro (Mourvèdre)和Koonunga Hill Shiraz Cabernet。除了常見的品種之外,奔富酒庄也開發了「一次性」的限量頂級葡萄酒,而以BIN作為標志讓釀酒師鑒定稀有的高品質葡萄酒,從而把其他的混合品種的葡萄酒分開出來,並且允許這些葡萄酒作為頂級酒來收藏。在市面上,這些品牌的酒成為葡萄酒收藏家的寵兒,例如Bin 60A, Bin 90A 和Kalimna Block 42。150年以來,奔富酒庄依然保留著其始終如一的優良品質和釀酒哲學,因此,直到今天,奔富酒庄仍舊是澳洲葡萄酒業的掌舵人之一。20世紀90年代,Penfolds的白葡萄酒項目(yielded Yattarna Chardonnay),開始預示著澳洲也有製造和紅葡萄酒一樣出名的世界級別的白葡萄酒的能力。

D. 本篇主要記述了瑪麗生活的變化從中你能看到瑪麗是怎樣的女孩從哪裡看出來的

傷寒瑪麗 (美國第一位傷寒桿菌帶菌者)
「傷寒瑪麗」(TyphoidMary),本名叫瑪麗·梅倫(Mary Mallon,1869年9月23日——1938年11月11日),生於愛爾蘭,15歲時移民美國。起初,她給人當女傭。後來,她發現自己很有烹調才能,於是轉行當了廚師,每月能賺到比做女傭高出很多的薪水。 [1] 瑪麗雖然身體一直健康,卻攜帶傷寒桿菌。後來瑪麗相繼傳染多人,最終被隔離在紐約附近的北兄弟島(North Brother Island)上的傳染病房。醫生對隔離中的瑪麗使用了可以治療傷寒病的所有葯物,但傷寒病菌卻一直頑強地存在於她的體內。最終瑪麗於1938年11月11日死於肺炎。
中文名:瑪麗·梅倫 外文名 :Mary Mallon 別名 :傷寒瑪麗 國籍:美國 出生日期 1869年9月23日逝世日期 1938年11月11日職業:廚師
事件過程 傷寒蔓延
1906年夏天,紐約的銀行家華倫帶著全家去長島消夏,僱傭瑪麗做廚師。8月底,華倫的一個女兒最先感染了傷寒。接著,華倫夫人、兩個女傭、園丁和另一個女兒相繼感染。他們消夏的房子住了11個人,就有6個人患病。
不肯就範
房主深為焦慮,他想方設法找到了有處理傷寒疫情經驗的專家索柏(Soper)。索柏將目標鎖定在了瑪麗身上。他詳細調查了瑪麗此前7年的工作經歷,發現7年中瑪麗更換過7個工作地點,而每個工作地點都曾暴發過傷寒病,累計共有22個病例,其中1例死亡。
於是,索柏想得到瑪麗的血液、糞便樣本,以驗證自己的推斷;但這非常棘手。索柏對此有過精彩的描述。他找到瑪麗,「盡量使用外交語言,但瑪麗很快就作出了反應。她抓起一把大杈子,朝我直戳過來。我飛快地跑過又長又窄的大廳,從鐵門里逃了出去。」因為,在她那個年代,「健康帶菌者」還是一個聞所未聞的概念。她自己身體棒棒的,說她把傷寒傳染給了別人,簡直就是對她的侮辱。
後來,索柏試圖通過地方衛生官員說服瑪麗。沒想到,這更惹惱了這個倔脾氣的愛爾蘭裔女人。她將他們罵出門外,宣布他們是「不受歡迎的人」。
武力隔離
最後,當地的衛生官員帶著一輛救護車和5名警察找上門。這一次,瑪麗又動用了大杈子。在眾人躲閃之際,瑪麗突然跑了。後來,警察在壁櫥里找到了她。5名警察把她抬進救護車,送進了醫院。
醫院檢驗結果證實了索柏的懷疑。後來,瑪麗被送入紐紐附近的北兄弟島上的傳染病房。
但瑪麗始終不相信醫院的結論。兩年後,她向美國衛生部門提起申訴。1909年6月,《紐約美國人報》刊出一篇有關瑪麗的長篇報道,文章十分煽情,引起公眾一片唏噓,衛生部門被指控侵犯人權。
1910年2月,當地衛生部門與瑪麗達成和解,解除對她的隔離,條件是瑪麗同意不再做廚師。
這一段公案就此了結。1915年,瑪麗已經被解除隔離5年,大家差不多都把她忘了。這時,紐約一家婦產醫院暴發了傷寒病,25人被感染,2人死亡。衛生部門很快在這家醫院的廚房裡找到了瑪麗,她已經改名為「布朗夫人」。
據說瑪麗因為認定自己不是傳染源才重新去做廚師的,畢竟做廚師掙的錢要多得多。但無論如何,公眾對瑪麗的同情心這次卻消失了。瑪麗自覺理虧,老老實實地回到了小島上。醫生對隔離中的瑪麗使用了可以治療傷寒病的所有葯物,但傷寒病菌仍一直頑強地存在於她的體內。瑪麗漸漸了解了一些傳染病的知識,積極配合醫院的工作,甚至成了醫院實驗室的義工。1932年,瑪麗患中風半身不遂,6年後去世。
女人災難
當G·索伯博士又一次見到繁星一般遍布於屍表的玫瑰疹時,立即聯想起瑪麗·梅倫。
「那個女人,本身就是一場災難」。記述她所傳播的案卷整整塞滿了兩只大號鐵櫃,除一部分被收進傳染病醫學專著以外,其餘的全被鎖在紐約市衛生局的地下室里等待著銷毀年限。另一隻密封的箱子里裝著她被抓住前的隨身物品:幾件式樣呆板的針織上衣,一本用愛爾蘭方言和義大利暗語寫成的菜譜,一條俄羅斯披肩,一本袖珍版聖經。
斷續隔離
在抗生素發明以後,全世界每年仍然會有五十萬人因感染沙門氏桿菌而死。1907年的一個星期天上午,紐約人發現傷寒病正從長島附近向市區蔓延。自打瑪格麗特·米龍象胡迪尼一樣逃脫隔離醫院,消失在這座帶有索引的龐大迷宮里之後,東北部已經連續爆發了第三次大規模的傷寒流行。這一回紐約衛生局的工程師們幾乎憑借著直覺,在曼哈頓公園區大道將剛剛受雇廚娘的「傷寒瑪麗」抓獲,「你只需要打聽附近誰家有最好吃的煙熏鮭魚就行了」。在1910年的聽證上,紐約公共衛生主管索伯博士是釋放這名免疫傷寒帶菌者的最激烈反對者,最高法院在要瑪格麗特向上帝發誓不再從事接觸食物的工作後,當庭將她釋放。四年後,索伯在新一輪傳染病爆發之前,在新澤西韋斯切斯縣將再度找到了重操舊業的瑪格麗特,終於如願以償地永遠將她關進了北方兄弟島。
可怕影響
瑪格麗特·米龍一生中直接傳播了52例傷寒,其中7例死亡,間接被傳染者不計其數。美國政府拒絕認定她的國籍和出生地,1932年她由於中風癱瘓,死亡時大概68歲。在同一間玻璃籠子里,除了短暫的間歇,前前後後一共被關了二十七年。
驗屍結果
傷寒瑪莉1938年11月11日死於肺炎而非傷寒,享年69歲,推測感染肺炎的原因是死前六個月中風導致她癱瘓在床。然而,驗屍後卻發現她的膽囊中有許多活體傷寒桿菌,遺骸最後在布朗克斯的聖雷蒙墓園(SaintRaymond's Cemetery)火化。
影響
後來,瑪麗·梅倫便以「傷寒瑪麗」的綽號留名於美國醫學史。美國人有時還會以開玩笑的口吻稱患上傳染病的朋友為「傷寒瑪麗」。
瑪麗·梅隆的經歷引發了文學家的充分想像,也有很多小說家為瑪麗鳴不平。瑞士一位小說家J.F.菲德斯皮爾(J.F.Federspiel)就根據傷寒瑪麗的故事寫成了一部小說《傷寒瑪麗民謠》(DieBalladevonder Typhoid Mary)。在書中作者以時空交錯的方式描述了百年前紐約市發生的這個事件。在小說中,瑪麗·梅隆是一個快樂的來到美國紐約尋夢的女孩。她以一手好廚藝受到東家的贊賞,她沉默寡言不善交談,她在自己不覺察的情況下成為了「傷寒殺手」,到處傳播著可怕的傷寒病菌,隨著瑪麗所經過的地方不斷有人因傷寒病而死去,人們對瑪麗開始懷疑和恐懼。惟獨瑪麗卻始終健健康康的。當時衛生局派出的人員和大批警察同時出動,開始搜遍美國紐約大大小小的廚房,尋找瑪麗·梅隆。因此瑪麗開始了游盪生活。和歷史記載瑪麗被隔離到孤島不同,在小說中作者為痛苦而有些「無辜」的瑪麗安排了另一個黑色幽默式的結局。在書中,瑪麗這位健康的帶菌者最後化名為布朗夫人來到了一家醫院工作,然後傷寒病又開始肆虐。 [2]
由於故事中的瑪麗·梅倫總是不停地更換工作地點,因此,對於那些頻繁跳槽的人,也會被周圍的人戲稱為「傷寒瑪麗」。
名稱演變
瑪莉造成的問題部份乃肇因於她不顧一切地否認自身的處境,即使身上帶有足以致命的病原體,她仍保持健康狀態,且毫無感染過傷寒的紀錄。但是有些歷史學家認為,當時美國歧視工人階級的愛爾蘭移民,對於此一事件也不可免責。過去有段時間,人們以「傷寒瑪莉」稱呼類似瑪莉·馬龍這種身為帶原者卻拒絕採取適當防範措施的人,由於該詞具有部分歧視、諷刺意味,一般通稱帶有病原體卻無症狀的人作「帶菌者」。
對大眾文化的隱喻
"傷寒瑪麗"的故事對於大眾文化來說,是一個完整的隱喻。大眾文化從來都被視為是"帶菌的文化",它在夾縫中生存並腹背受敵。主流意識形態認為這種文化類型里經常含有的"不健康文化",於社會來說是有害的,它普遍流行的後果無疑與"傷寒病菌"相類似,作為文化疾病,尤其對青年的毒害更是後患無窮;在知識分子文化看來,這是一種"低俗的文化",是與學院文化和經典文化不能相提並論的文化垃圾。
隱含的種族歧視
在這樣的敘述中,我們可以再次想到大眾文化與"傷寒瑪麗"的相似性關系:瑪麗的身份是一個"愛爾蘭移民",她不是美國本土公民,作為一個外來的"他者",她的身份本來就是可疑的,或者說,她的"不潔"與她的身份先天地聯系在一起;作為"愛爾蘭人",種族的問題也隱含於"帶菌者"的敘述中,或者說,"傷寒病菌"是外來的,對於美國的沙文主義來說,他們頓時擁有了另一種恐慌。一位醫學博士在一篇文章中曾這樣寫道:"從去年好幾個星期到今年冬天,亞洲霍亂光顧了歐洲人民,在俄國尤其如此。每天早晨,美國的讀書人、領導人、傑出的務實家,還不包括像小鳥一樣早早起來翱翔的自由人以及所有諸如此類的人,這些美國公民們一邊瀏覽報紙,一邊為那些遭受著痛苦的不幸者感到悲憫,他們因為無知和懶散而不得不承受痛苦。美國公民像往常一樣,在早餐的咖啡杯麵前慶幸自己沒有像那些盲目的、糊塗的和迷信的帝俄農民一樣無可奈何地承受和死於霍亂。這樣美滋滋地思索著的美國公民在他的某個閾下意識層上擱置了或不再考慮美國的傷寒病。"在這樣的敘述中,美國幻想的安全感和優越感躍然紙上。但是,"傷寒瑪麗"使美國和帝俄的農民的區別變得困難和復雜;
隱含的性別歧視
性別歧視也同樣隱含在"傷寒瑪麗"的敘事中。這個愛爾蘭女性因這個惡名而被妖魔化。她被描寫成一個醜陋的女人,一個壯實的如同男人一樣的女人,一個老處女卻同骯臟的男人睡覺的女人。在這樣的敘述中,"傷寒瑪麗"的惡名被一再放大,於是她也就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帶菌者"

E. 能答上來算你厲害!~~~~

專 輯 : 蓋世英雄
歌 手 : 王力宏
語 種 : 國語
時 間 : 2005年12月31日
公 司 : 新力博德曼
1.在梅邊
2.花田錯
3.蓋世英雄
4.Kiss Goodbye
5.完美的互動
6.大城小愛
7.第一個清晨
8.哥兒們
9.讓開
10.愛 因為在心中

專 輯 : 心中的日月
歌 手 : 王力宏
語 種 : 國語
時 間 : 2005年1月2
公 司 : Sony Music
1.開場 (Intro)
2.放開你的心
3.心中的日月
4.竹林深處
5.Forever Love
6.在那遙遠的地方
7.一首簡單的歌
8.星座
9.過來
10.愛錯
11.Follow Me
專 輯 : Hear My Voice
歌 手 : 王力宏
語 種 : 日語
時 間 : 2004年07月23日
公 司 : 新力音樂
1.I Can』t Stop Loving
2.愛的奇跡
3.This Could Be Love
4.Dream Again
5.不要害怕 (Japanese Version)
6.永遠的起點
7.獨角戲
8.Hear My Voice
9.兩個人不等於我們 (Japanese Version)
10.向你不知的那片天
11.流淚手心 (Japanese Version)
12.如果你聽見我的歌

專 輯 : 不可思議
歌 手 : 王力宏
語 種 : 國語
時 間 : 2003年10月15日
公 司 : 新力音樂
1.不可思議電台
2.What Was I Thinking
3.Not Your Average Thug
4.不著地
5.你和我
6.Can You Feel My Word
7.愛無所不在
8.I』m lovin』it
9.Ya Birthday
10.Love Love Love
11.女朋友 (Girl Friend)
12.此刻,你心裡想起誰
13.你不在 (You』re Not Here)

專 輯 : 音樂進化論[CD1]
歌 手 : 王力宏
語 種 : 國語
時 間 : 2002年10月
公 司 : SONY(香港)
1.Take your time(國語版)
2.W-H-Y(2002年新曲)
3.愛的就是你
4.愛你等於愛自己
5.不可能錯過你
6.不要害怕
7.公轉自轉
8.如果你聽見我的歌
9.唯一
10.我用生命愛你(與柯以敏合唱)
11.Julia
12.Last Night(2002重唱版)
13.Light of my life(Lara Fabian 合唱)

專 輯 : 音樂進化論[CD2]
歌 手 : 王力宏
語 種 : 國語
時 間 : 2002年10月
公 司 : SONY(香港)
1.China White
2.Happiness x 3 Loneliness x 3
3.Like A Gunshot
4.NATURE
5.白紙
6.好想你
7.兩個人並不等於我們(2002年新曲)
8.流淚手心
9.龍的傳人(改編自李建復『龍的傳人』)
10.情敵貝多芬
11.雪人(與范曉萱合唱)
12.永遠的第一天
13.在每一秒里都想見到你

專 輯 : 唯一(特別版)
歌 手 : 王力宏
語 種 : 國語
時 間 : 2001年09月
公 司 : 新力唱片
1.唯一
2.愛的就是你
3.謝絕推銷你的愛
4.安全感
5.戒不了你
6.不必問別人
7.白狐狸
8.變壞
9.If You Knew
10.我要
11.愛的就是你 (浪漫版)
專 輯 : 永遠的第一天
歌 手 : 王力宏
語 種 : 國語
時 間 : 2000年8月
公 司 : SONY
1.永遠的第一天
2.龍的傳人
3.不要害怕
4.狂想世界
5.感情是舞台
6.傷口是愛的筆記
7.忘了時間忘了我
8.這就是愛
9.你可以告訴我(你還是誰)
10.愛我的歌
專 輯 : 每天愛你廿四小時(EP)
歌 手 : 王力宏
語 種 : 國語/粵語
時 間 : 2000年11月
公 司 : 新力
1.每天愛你廿四小時
2.Take Your Time

專 輯 : 不可能錯過你
歌 手 : 王力宏
語 種 : 國語
時 間 : 1999-7-1
公 司 : 新力音樂
1.凋靈感
2.不可能錯過你
3.流淚手心
4.JULIA
5.感情副作用
6.打開愛
7.不降落的滑翔翼
8.失去了你
9.你愛過沒有
10.HAPPY ENDING

專 輯 : 每天愛你廿四小時
歌 手 : 王力宏
語 種 : 國/粵語
時 間 : 2000年11月
公 司 : 新力音樂
1.龍的傳人
2.話當年
3.歡喜城
4.想起
5.愛我的歌
6.不要害怕
7.告別黑暗
8.每天愛你廿四小時
9.Take Your Time
10.狂舞節奏
11.看見看不見
12.讓我取暖
13.說話太明白
14.我用生命愛你
15.永遠的第一天
16.這一生一世愛你
17.這就是愛

專 輯 : 公轉自轉
歌 手 : 王力宏
語 種 : 國語
時 間 : 1998年8月21日
公 司 : SONY唱片
1.公轉自轉
2.夢想被冷凍
3.愛你等於愛自己
4.one of these days
5.我的情歌
6.信任
7.不管怎麼樣
8.2000年
9.你以為我是誰
10.please come back to me

^…………………………
想知道更具體的,去力宏的歌迷網站
www.LEEHOM-CN.COM
哪裡有力宏的一張專輯一直到最後一張專輯,還有歌曲,單去!即全面又准確!!!
你自己去看看吧!

F. 關於澳大利亞的所有事情

第一節 新年(New Year)

1. Calendar

猶太歷七月的第一天;伊斯蘭教歷第一個月的第一天;格列高利歷 (Gregorian calendar),公歷或陽歷。為紀念1582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採用此歷而命名的。按陽歷或公歷,新年從1月1日(January 1)開始。在元旦這一天,人們辭舊迎新(to see the old year out and the new year in)。

2. Wishes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ear to you. wish a happy New Year.Thank you, the same to you.恭喜發財,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3. Celebrations由於文化和習俗的不同,各國人民慶祝元旦和新年的方式和形式也有一定的差異。

在西方國家,盡管聖誕節才是最大的節日,新年在人們心目中仍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除夕之夜(New Year\'s Day)晚會是慶祝新年到來必不可少的活動。西方各國的人們都喜歡在歡快的樂曲和絢麗的光彩中喜氣洋洋地度過一年的最後一個夜晚。此時,化裝晚會特別受歡迎。來賓們把尊嚴和謹慎藏在面具之後,打扮得稀奇古怪。大家無拘無束,盡情玩樂,與平日的行為大相徑庭。在英美兩國,午夜鍾聲一響,參加晚會的人們還要手拉手高唱"友誼地久天長"這首著名的蘇格蘭民歌。

第二節 聖誕節(Christmas)

聖誕節是基督教徒紀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誕生 的日子,公認的日期是12月25日。聖誕節本是一個宗教性的節日,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具有民族風格的全民性的節日,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義大利、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甚至非洲,東南亞一些國家都很盛行。

聖誕節指聖誕日(Christmas Day)或 聖誕節節期(Christmas tide),即12月24日至第二年1月6日這段時間。另外人們把12月24日夜為聖誕前夜(Christmas Eve)。

1. Jesus Christmas

耶酥是基督教的創始人,上帝的兒子。約公元前6年,耶酥由聖母瑪利亞(St. Mary)因聖靈降孕而生,降生在耶路撒冷附近伯利恆一家客店的馬棚里。耶酥長大後開始傳道,並召集了十二門徒。他認為要想拯救地球人類,就要對當時的猶太教進行改革,於是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宗教主張,但是由於他的言論和行為與當時的猶太統治者及社會當權者發生沖突,耶酥被門徒之一猶大出賣,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耶酥死後三天升天。他的門徒繼承他的事業繼續傳教佈道。

2. Christmas tree

聖誕樹可以說是聖誕節最重要的裝飾點綴物。聖誕樹通常使用整棵塔形常綠樹(如衫、柏等),或用松柏樹枝紮成一棵塔形聖誕樹。樹上掛滿了閃閃發光的金銀紙片、用棉花製成的雪花和五顏六色的彩燈、蠟燭、玩具、禮物等裝飾品。樹頂上還裝有一顆大星,樹上的彩燈或蠟燭象徵耶酥是世界的光明,大星則代表耶酥降生後將三位東方賢人引到伯利恆的那顆星。

聖誕樹的起源眾說不一。

3. 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

聖誕老人是西方老幼皆知的典型形象,是聖人與神靈的結合體,是仁愛與慷慨的代名詞。一般認為聖誕老人是一個留著銀白鬍須、和藹可親的老人。他頭戴紅色尖帽,身穿白皮領子的大紅袍,腰間扎著一條寬布帶。傳說聖誕老人在聖誕夜駕著八隻鹿拉的滿載著禮品的雪橇,從北方雪國來到各家,由煙囪下來,經過壁爐到房間內,把糖果、玩具等禮品裝進孩子們吊在壁爐和床頭上的襪子里。

相傳聖誕老人是羅馬帝國東部小亞細亞每拉城(今土耳其境內)的主教聖尼古拉的化身。17世紀荷蘭移民把聖誕老人的傳說帶到了美國。美國英語中的聖誕老人為「聖塔?克勞斯」(Santa Claus),在荷蘭語中原為「聖尼古拉」。 聖尼古拉主教生前樂善好施,曾暗地裡贈送金子給一農夫的三個待嫁的女兒作嫁妝,將一袋金子從煙囪扔進去,恰好掉在壁爐上的一隻長統襪中。所以現在在聖誕夜有不少天真的孩子都把襪子口朝上小心翼翼地吊在壁爐旁或床頭,期待聖誕老人送來禮物。

在現代英美等國家,有不少百貨商店為吸引和招攬顧客,在聖誕節期間會專門派人扮成聖誕老人,向來商店購物的顧客(尤其是顧客帶的孩子)分發糖果和禮品。

4. Christmas cards and Christmas presents

按照習俗,過聖誕節時人們都互贈聖誕賀卡和聖誕禮品。賀卡可以在商店買到,也可以自製,只要寫上一句祝詞,寫上自己的姓名就行了。贈賀卡一般要根據對方的年興趣愛好以及與自己的關系等。不僅同事、同學、朋友之間互贈,家庭成員之間也有互贈賀卡和禮品的習慣。這是一種最普通的慶祝聖誕節的活動。

5. Christmas dinner

聖誕餐是聖誕節當天的主餐,有的家庭把它安排在中餐,有的把它安排在晚餐。這餐飯主要是家人聚餐,一般不邀請客人。聖誕餐主要食品為:火雞(turkey)或烤鵝(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類小甜餅(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

按照習俗,吃聖誕餐時,往往要多設一個座位,多放一份餐具, 據說這是為了「主的使者」預備的,也有的說是為一個需要幫助的過路人而准備的。

6. Christmas carol

在聖誕夜(12月24日晚至25日晨),基督教徒們組織歌詠隊到各教徒家去唱聖誕頌歌,傳報佳音。據說,這是模仿天使在基督降生的那天夜裡,在伯利恆郊外向牧羊人報告基督降生的喜訊。頌歌很多,比如《平安夜》、《鈴兒響叮當》、《小伯利恆》、《東方三賢士》等,內容大都與耶酥的誕生有關。

第三節 復活節(Easter)

復活節(Easter)是基督教耶酥復活的重大節日。對基督徒而言,復活節僅次於聖誕節。

公元325年,尼西亞會議決定,為紀念基督教的創始人耶酥復活,將每年的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the first Sunday following the first full moon after March 21)定為復活節,所以,復活節每年的具體日期不確定。又因為復活節總是在星期天,所以它的英文說法可以是Easter/Easter Day,也可以是Easter Sunday。從復活節開始以後的一周稱為復活節周(Easter Week),在此期間,教徒每天進行祈禱。

復活節前40天有一個大齋期稱為四月齋( Lent ),是從基督教的聖灰星期三( Ash Wednesday )起至復活節前一天為止的40天,這主要是為了紀念耶酥在荒野禁食()40天而絕食或懺悔。大齋期為信徒們提供了一贖罪(penance)、齋戒(fasting)、自製(self-denial)和懺悔(repentance)的機會,要求信徒們滌凈過去一年中的劣行與罪過。

按照基督教的習慣,在復活節的前一天,教徒們要舉行夜間祈禱。這天晚上,教堂里燈火全部熄滅,意味著世界一片黑暗。等到午夜的鍾聲一響,神父手持一枝點燃的蠟燭(象徵基督光芒),走進教堂,將各個教徒手中的蠟燭點燃,不一會兒,整個教堂被眾多的蠟燭光照得通明,祈禱也就隨之結束。

復活節這一天要舉行宗教儀式和活動, 如「聖餐」等,人們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主復活了」(The Lord\'s risen)。然後人們互贈彩蛋(Easter egg),小孩吃兔子糖,講兔子的故事。按西方國家的習俗,彩蛋 和兔子是 復活節的典型象徵和吉祥物。

第四節 感恩節(Thanksgiving)

感恩節是美國民間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the 4th Thursday in November)。

1.起源

感恩節的起源有一段有趣但很復雜的歷史,這一段歷史要從英國的宗教史說起。大約16世紀中葉,在英國教會()內出現了改革派。他們主張清除教會內殘留的天主教舊制和煩瑣的禮儀,取消教堂內華麗的裝飾,反對封建王公貴族的驕奢淫逸,主張過勤儉清潔的簡朴生活,因而被人稱為清教徒()。清教徒中又分為溫和派和激進派。溫和派主張君主立憲,代表大資產階級和上層新貴族的利益。激進派則提倡共和政體,堅持政教分離,主張用長老制改組國會,代表中小資產階級貴族的利益,後來遭到當局的迫害,部分清教徒於是被迫逃亡國外。1620年9月,102 名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木船(Mayflower)從英格蘭的普利茅斯(Plymouth)出發,經過將近3個月的海上漂泊,於當年12月23 日來到美洲的 Massachusetts 東南部的 Plymouth 港口,並在附近意外地找到一個印地安人的村落,他們發現村內無人於是定居下來。但是當時是冬天,又人生地不熟,白手起家,缺衣少食,以及疾病的侵襲等原因,到第一個冬天結束時,活下來的只有50來人。但有幸的是,第二年的春天,這批倖存下來的移民得到了當地印地安人的熱心幫助。善良的印地安人給他們種子,教他們打獵,教他們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種莊稼等。就這樣,在印地安人的幫助下,再加上移民們的艱苦奮斗,終於迎來了1621年的大豐收。

為了感謝上帝賜予的大豐收,移民們決定舉行一次盛大的慶祝活動,同時也是為了感謝印地安人的熱心幫助。於是他們在1621年的11月下旬的一個星期四,與邀請來的曾幫助過他們的印地安人一起舉行了一個慶祝活動。他們在天亮時鳴放禮炮,舉行宗教儀式,虔誠地向上帝表示感謝。然後他們用自己獵取的火雞以及自己種的南瓜、紅薯、玉米等做的美味佳餚,隆重慶祝上帝的賜予,這便是美國歷史上的感恩節的開始。1789年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正式宣布將11月26日作為過感恩節的日子。但一直到1941年由國會通過了一項決議,將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作為全國統一慶祝感恩節的日子。

第五節 愚人節(April Fool's Day)

愚人節(April Fool's Day/All Fool's Day)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節日。時間是每年的4月1日(April 1st)。按照西方國家的習俗,在愚人節這一天,人們可以任意說謊騙人,愚弄他人。騙人越高,越能得到推崇。在愚人節受到愚弄的人被稱為 April Fool ( 4月愚人)。按照他們的習慣,當一個人成功地使別人受到愚弄時,他就會笑著說 ,這時受愚弄的人恍然大悟,也會跟著哈哈大笑。愚人節活動活躍氣氛,放鬆一下大腦,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一些樂趣,本不是件壞事。但是開玩笑或愚弄人應該有個分寸,要適可而止,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騙術的高明,而不顧他人的承受性,也就是說不要把自己的一時高興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不過愚人節最典型的活動還是大家互相開玩笑,用假話捉弄對方。有的人把細線拴著的錢包丟在大街上,自己在暗處拉著線的另一端。一旦有人撿起錢包,他們就出其不意地猛然把錢包拽走。還有人把磚頭放在破帽子下面擱在馬路當中,然後等著看誰來了會踢它。小孩們會告訴父母說自己的書包破了個洞,或者臉上有個黑點.等大人俯身來看時,他們就一邊喊著「四月傻瓜」。一邊笑著跑開去。總之,每逢愚人節這一天,動物園和水族館還會接到不少打給菲什(魚)先生成萊昂(獅子)先生的電話,常常惹得工作人員掐斷電話線,以便減少麻煩。

如今的愚人節在美國已主要是淘氣的男孩子們的節日了。

第六節 母親節( Mother's Day)

母親節( Mother's Day)是英美等國家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敬意而設的一個節日。日期是每年的5月第二個星期日(the 2nd Sunday in May)。

母親節起源於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據說當時在美國 Philadelphia 有一個小地方,人們之間彼此關系不十分友好,經常打架。當時有一位叫 Mrs Jarvis 的女士希望能改變這種狀況,於是她就開始了一個所謂「母親友誼節」(Mother\'s Friendship Day)。在母親友誼節這一天便去看望其他人的母親,並勸她們能和好如初。於 1905年5月9 日去世,她的女兒Miss Anna Javis 繼承了她的事業,繼續努力,並決心建立一個紀念母親的節日。於是她開始給當時有影響的人寫信,提出自己的建議。在她的努力下, Philadelphia 於1908年5 月10 日第一次慶祝了母親節。

每逢母親節,做兒女的會送給自己的母親節日賀卡(Mother's Day Cards)、鮮花(flowers)以及母親們喜歡的精美禮物(presents)等,同時,在這一天做父親的會領著子女們包攬家務,以便讓做母親的有個休息的機會。

第七節 父親節( Father's Day)

每年的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the 3rd Sunday in June)。主要在美國和加拿大。

父親節( Father's Day)起源與20世紀初的美國。據說當時在華盛頓州有一位名叫的人,她年幼喪母,兄弟姐妹六人全靠父親撫養成人。父親的這種既為人父,又為人母的自我犧牲精神極大地感動了她。長大後,她積極倡導父親節,並說服當時華盛頓的Ministerial Society of Spokane作一次特殊的禮拜儀式向父親們表達敬意。後來在1916年她的建議得到了Woodwork Wilson總統的官方承認。 從此父親節便成為了美國的一項傳統節日。

按照習慣,父親節這一天,做孩子的通常一大早就起床`給父親做一頓豐盛的早餐,端到父親的床頭,感謝父親的養育之恩。另外,父親節這一天,孩子們還向父親贈送禮物,所送的一般是父親喜歡的衣服和愛喝的酒。

第八節 情人節( Saint Valentine's Day)

情人節( Saint Valentine's Day)是英美等國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時間是每年的2月14日。

關於情人節的起源有許多不同的解釋,現在大多無法考證,其中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它是為了紀念羅馬基督教殉道者St. Valentine而設的。相傳他在2 月14日即將被斬首之前,憑借自己執著的愛戀之情的魔力使雙目失明的女兒重見光明。

值得注意的是情人節不僅僅是年輕人的節日,也是一個大眾化的節日。情人節這一天,不僅僅情侶們互贈卡片和禮物,人們也給自己的父母、老以及其他受自己尊敬和愛戴的人贈禮物和卡片。特別引人入勝的是情人節之夜的化裝舞會。這在幾十年前就十分流行。參加舞會的入,個個煞費苦心地將自己裝扮起來,有的化裝成中世紀的騎士,有的化裝成西班牙的海盜,還有的化裝成東方的皇帝。聰明的舞會主人常常給每位客人發一個帶花邊的瓦倫丁卡片,上面寫著某個人的名字,這個人就成為你今晚的夥伴。因此在舞會上,人們便可以看到羅密歐和灰姑娘翩翩起舞;哈姆雷特同卡門談笑風生;阿拉伯公主同查理二世共進晚餐。他們化裝得那樣維妙維肖.使人覺得彷彿真的是一群古人復活了。

第九節 萬聖節 ( Halloween)

1. 萬聖節(All Saints' Day)

按照基督教的習慣,每年的11月1 日為萬聖節,是紀念所有聖徒的日子。萬聖節前夕便是萬聖節的前一天,即10月31日。在中世紀的英格蘭,萬聖節被叫做 All Hallow ,大家知道,"前夕"的英語是eve , 所以萬聖節前夕便由Halloween + eve 演變成 Halloween 。

在英國,萬聖節前夕可以說是一個鬼節。因為大多數活動都與「鬼」有關。每到萬聖節前夕這天晚上,人們就圍坐在火爐旁,講述一些有關鬼的故事,有時讓一些在場的小孩聽起來好生害怕。有的人把蘿卜或甜菜頭挖空,做成一個古怪的頭形的東西,在上面刻上嘴和眼睛,在其內放上一枝點燃的蠟燭,看上去古怪、讓人害怕,然後把它掛在樹枝上或大門上,據說這樣可以驅逐妖魔鬼怪。

在美國,人們製作「傑克燈」或叫「南瓜燈」(Jack-o'-lantern)。小孩們身穿古怪的服裝,頭戴面具,裝扮成鬼怪的形象,手裡提著一盞南瓜燈,從一家走到另一家,在大門口大聲叫著「是請客還是要我們搗亂(Trick or Treat)。這時若主人不請客(treat ),這些頑皮的孩子就會動真格地搗亂(trick),有的在主人的門把上塗上肥皂或往玻璃上灑肥皂水;有的乾脆把主人的門給卸下來;還有的順手拿走主人放在門口的日常小用品等。但人們對這些天真可愛的小客人一般還是歡迎的,並且事先都准備好糖果或零錢。聽到這些小孩來到時,他們馬上迎出來,給孩子們分發糖果或零錢。

美國獨立日

美國獨立日7月4日 ,獨立日是美國主要法定節日之一。

1776年7月4日,由傑弗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在費城大陸會議上正式通過,庄嚴地宣布美利堅合眾國脫離英國而獨立。《獨立宣言》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偉大文獻,通過《獨立宣言》的這一天也成為美國人民永遠紀念的節日,定為美國獨立日。

G. 急需幫助啊~~~

要中文的還是還是英文的?這是中文的。

性格孤僻的小姑娘瑪麗在父母雙亡後被送到一文化教育龍罩著神秘氣氛的庄園。空曠的庄園里有一個關閉了十年之久,連門也找不到了的秘密花園。小說就是以這座庄園為背景,性格迥異的孩子如何尋找秘密花園並使之復活,同時自己也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擺脫了病態心理,變得生氣勃勃了。小說充滿童趣,懸念叢生,富有教益,是世界兒童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之作。

這是一部需要去准備一份感動的書。

一座花園,因為發生了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花園被圍牆、被關閉的門封鎖起來。從此,變成了一座灰色的,沒有生氣的廢園子。變成了一個秘密的花園。同時,擁有這個花園的人家,也落入了灰色的生活。
一個外來的女孩,一個又干、又瘦、又野的醜女孩,有一天從印度來到了這個家。因為一場瘟疫,奪去了她全家人的性命,只剩下她孤零零的一個,只好投親到這個陌生、充滿了神秘感的遠親家中。
好大的庄園,好大的園子,灰色、陰冷的地方。這是給女孩留下的第一印象。庄園里只有很少的人,有100多間房子,有的房子很多年都沒人去過。半夜有時還彌漫著斷斷續續的哭聲。這一切都使這個新來的女孩的好奇心,膨脹到了極點。
女孩的名字叫瑪麗。春天的風,春天的陽光,庄園里的四處亂竄,園子野徑的四處奔跑,使乾瘦的瑪麗臉上開始有了血色。在一隻神秘的紅胸脯小鳥的引導下,瑪麗找到了埋在地上的花園門鑰匙。扒開被野藤遮蔽下的木門,圍牆下的花園被偷偷的打開了。
女孩瑪麗除去一小塊荒地的枯草,綠色的春苗,就在春風下一點點的冒出來,春之綠一點一點的、一片一片的來到了這個神秘的花園。
女孩瑪麗結識了一個精靈式的男孩,他的名字叫狄肯。狄肯有種種神奇的能力,每當他出現時,小鳥、野兔、松鼠等等小動物,都會圍繞在他的身旁,聽他吹笛。狄肯身上還隨時帶著一些神奇的種子,撒在清理出來的園地上,沒幾天就會冒出來一簇簇的綠苗。
又一個奇妙的夜晚,女孩循著哭聲發現了長期生病卧床的表弟柯林。柯林原被認為是無法活到長大的病人。可是,瑪麗在狄肯的幫助下,把柯林偷偷的帶進了花園。柯林開始對生命有了渴望。春天的綠苗,也在柯林的胸中蔓延。柯林開始用自己的腳,秘密踏上花園的土地。綠色、健康、陽光,成了他們的秘密,春天悄悄的回到了秘密的花園。

《秘密花園》是上個世紀著名女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內特(1849~ 1924)的代表作。本書一經出版,很快就成為當時最受關注和最暢銷的兒童文學作品,整個20世紀,人們一版再版這本書,全世界的大人和小孩都熱愛《秘密花園》。孩提時代的人們,對於生命的發展,更是充滿了無窮無盡的好奇心。它曾經先後十幾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卡通片、話劇、舞台劇。在英語的兒童文學作品裡,本書被公認為無年齡界限。
《秘密花園》在美國經常被學校老師當做英語教材,因為它的語言平易而又極為傳神,同時內涵豐富,情節精彩曲折,容易吸引孩子。幾乎任何一個西方的兒童文學經典書目,都會收入這部小說。
伯內特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市,1865年隨全家移民美國田納西州。她的父親早逝,家境貧寒。她從18歲開始在雜志上發表故事,貼補家用。她的第一本暢銷書是28歲時出版的《勞瑞家的那閨女》,取材於幼年她在英國煤礦的生活。讓伯內特聞名於世的,是她的兒童文學作品。1886年她發表了小說《小少爺方特羅伊》,又名《小勛爵》,這本書讓伯內特成為當時最暢銷、最富有的流行作家之一。此書和1905年發表的《小公主》都曾被改編成話劇。1939年,電影《小公主》由當時紅極一時的童星秀蘭·鄧波兒主演。
伯內特從小喜歡植物。她在英國的住所周圍有幾個帶圍牆的花園,其中一個是她的戶外書房,每天在花園里寫作。1909年,當她在紐約長島布置自己家花園的時候,突發靈感,構思出《秘密花園》。這本小說初版於1911年,並成為她最著名、最成功的作品。
伯內特於1924年在美國紐約州長島去世。
English Version
Book review
The Secret Garden by Frances Hodgson Burnett (1911)

If you could choose, I don't suppose you would choose Mary Lennox for a playmate:

When Mary Lennox was sent to Misselthwaite Manor to live with her uncle everybody said she was the most disagreeable-looking child ever seen. It was true, too. She had a little thin face and a little thin body, thin light hair and a sour expression.

But you would probably be disagreeable too if you had lived in India all your short life, mped on servants while your parents busied themselves with parties and entertaining. Mary Lennox was unwanted and unloved and almost went unnoticed when cholera hit the household. Both her parents died and she was shipped off to the wild moors of Yorkshire to live with her reclusive, hunch-backed uncle.

'And you mustn't expect that there will be people to talk to you. You'll have to play about and look after yourself. You'll be told what rooms you can go into and what rooms you're to keep out of. There's gardens enough. But when you're in the house don't go wandering and poking about. Mr Craven won't have it.'

Not a very inviting start to a new life, is it? Actually, things are very different for Miss Mary. The Yorkshire housemaid, Martha, doesn't respond like her old Indian Ayah:

'Who are you callin' names?' she said. 'You needn't be so vexed. That's not th'way for a young lady to talk ...'

Ben Weatherstaff, the old gardener, doesn't take to her very readily:

'Tha' an' me are a good bit alike,' he said, 'We was wove out of th' same cloth. We're neither of us good-lookin' an' we're both of us as sour as we look. We've got the same nasty tempers, both of us, I'll warrant.'

And she's very lonely.

She takes to roaming round the gardens, because there really isn't anything else to do. And there is this queer matter of the locked garden which she must never go into:

'Mr Craven had it shut when his wife died so sudden. He won't let no one go inside. It was her garden. He locked th' door an' g a hole and buried th' key ...'

But there is one thing at Misselthwaite Manor that Mary didn't reckon on - and neither did anyone else. There is a special kind of magic. As Mary wanders round the windy gardens the magic begins to do its work. First, the robin befriends her, and then old Ben Weatherstaff pauses for a chat. Mary finds she likes to listen to Martha the housemaid, about her mother and brothers and sisters in the cottage on the moor. And when Mary finally meets her uncle Craven, she finds a crippled man, grief-stricken at the death of his wife ten years ago, but not unkind.

I'm going to have to leave the rest of the story for you to find out for yourself. But I can tell you that Martha's got a super brother called Dickon who does live a life of pure magic out on the moor from dawn until sk. And, to Mary's great surprise, she finds she also has a cousin. Read on ... I think you will love this book. Slowly, slowly Mary is transformed by the wholesome life that she lives at Misselthwaite Manor. It's a very emotional story, beautifully told, and comes to a happy, triumphant end.

閱讀全文

與mary為什麼移民澳大利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9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