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為什麼不產蔬菜嗎

澳大利亞為什麼不產蔬菜嗎

發布時間:2022-08-07 03:31:17

⑴ 澳大利亞的農業是區域專門化生產嗎

是的澳大利亞一些主要農產品狀況:1.穀物。澳大利亞的穀物分冬季作物和夏季作物兩類。冬季作物包括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等,與其輪作的有油菜籽、羽扇豆等。夏季作物包括稻米、玉米和高粱等。在澳北部,稻米可產兩季。小麥是澳大利亞產量最高的穀物。主要小麥種植帶橫貫昆州中部、新州、維州、南澳以及西澳地區。澳大利亞是全球第三大小麥出口國,2001~2002年度出口小麥1640.6萬噸,佔世界小麥貿易總量的16%。埃及、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拉克和日本,是澳大利亞小麥的最大出口市場。燕麥是澳大利亞傳統的溫帶農作物。如今經過改良的品種使燕麥可以在更廣泛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下生長。新州是燕麥的最大產地,西澳和維州分居二、三位。2001~2002年度澳大利亞出口燕麥19萬噸。大麥在澳大利亞主要用作麥芽供應釀酒業,在一些地區豐收時也將其作為飼料使用。一般情況下,大麥與小麥、燕麥及牧草進行輪種。南澳是大麥的最大產地。高粱在澳大利亞屬於夏季作物。昆州為主要產區,佔澳大利亞高粱總收成的一半以上。2001~2002年度高梁出口42萬噸。大米在澳大利亞幾乎全部種植在新州。巴布亞紐幾內亞、日本、中國香港、中東、紐西蘭、斐濟等是澳大利亞稻米的主要出口市場。2.棉花。澳大利亞是南半球的主要產棉國,也是全球皮棉出口大國。澳大利亞生產的棉花90%出口國際市場,主要出口對象為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和泰國等。棉花主要種植在新州。近幾年來棉花的產量產值迅猛增長,使其成為澳大利亞第二大農作物,僅次於小麥。3.油料。澳大利亞生產的油料主要有油菜籽、葵花籽、大豆、紅花籽和亞麻籽等。葵花籽和大豆是夏季作物,其他為冬季作物。近十多年來,油菜籽迅速發展成為澳大利亞的主要油料作物。4.蔗糖。澳大利亞甘蔗的商業性種植主要在東部海岸,昆州是主要產地,其產量佔全國總量的95%。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糖出口大國,糖產量的大部分出口海外市場,主要為加拿大、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5.牛羊和肉類。牛在澳大利亞各州都有牧養,奶牛主要在南部和沿海地區,肉牛主要在昆州和新州。2001~2002年度,澳大利亞牛的總數為2774萬頭;羊只存欄數為1.11億只,羊的放養經常與養牛和穀物種植混合進行,一些地區的農場主則專門從事羔羊養殖。同年,澳大利亞的屠宰生產肉類總產值為112.6億澳元,鮮肉產量達313萬噸,鮮肉出口為183.5萬噸,肉類和活牛羊出口總值為65.5億澳元。雖然澳大利亞的牛肉生產僅佔世界產量的3.9%,但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國。6.乳品業。乳品業是澳大利亞的重要農業部門,繼小麥和牛肉生產之後產值居第三位。2001~2002年度乳晶業出口總值達31.8億澳元。7.羊毛。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生產國和出口國。2001~2002年度,澳大利亞羊毛產量為60.7萬噸,對華出口羊毛達27.2萬噸,也就是說占當年羊毛產量的44.8%輸往中國,羊毛對華出口總值達14.5億澳元。羊毛是澳大利亞對華出口的傳統大宗商品,中國市場強勁需求是澳羊毛業的重要支撐力。8.蔬菜、水果等園藝業。園藝業在澳大利亞農業中屬於勞動密集性產業,目前從業人員超過6萬人。澳大利亞出產多種水果,既有菠蘿、芒果和木瓜等熱帶水果,又有蘋果、橙子、梨、核果和漿果等溫帶水果。2001~2002年度,澳大利亞園藝產品出口達7.9億澳元。 二、澳大利亞農業發展的特色 由於其自然條件、社會制度、經濟技術、勞動力等條件,以及國際大環境的影響,澳大利亞農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粗放與集約並存,土地單產較低,勞動生產率很高。澳大利亞是個地多人少、高度城市化的國家,發展農業不是靠人力投入的增加,而是靠土地的增加和現代技術的應用及科學管理。澳大利亞每個農業勞動力負擔的土地面積,在農業發達國家中名列前茅,農場規模比較大。即使在灌溉區的集約種植業,最小的農場面積也有50公頃左右。乾旱區粗放牧場每個平均佔地高達5萬公頃。牧場平均規模約3萬公頃,比美國牧場大十多倍。每個農牧業勞動力負擔土地約1200多公頃。在農業用地中,90%左右是粗放的天然牧場經營。因此與世界其他農業發達國家相比,澳大利亞農業平均單位面積產量和載畜量都比較低,甚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澳大利亞畜牧業勞動生產力高的基本原因是大規模放牧式飼養,低的土地產出率卻造就了高的勞動生產率。生產的專業化也是澳大利亞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因素。2001~2002年度,澳大利亞每個農業勞動力(不包括漁業林業和農業服務人員)人均飼養270隻羊、76頭牛,人均生產小麥65噸、大麥34噸、高粱148噸、大米3.3噸、油料7.8噸、糖原料13噸、皮棉1.8噸、羊毛1.6噸、鮮奶29580公升,等等。2001~2002年度,全國農業勞動力人均GDP高達63150澳元,勞動生產率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農業商品率高、外向化程度高,農業受國際市場和自然條件影響較大。並且,由於澳大利亞人少、國內消費市場容量就小,而農產品品種較多、產品量大,農產品不得不主要依賴出口,國際市場成為澳大利亞農產品生產的主要目標。澳大利亞常年農產品出口量約占農產品產量的75%。2001~2002年度農產品出口總值占當年農業總產值的81.5%。因此,澳大利亞農業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外向型。近年來澳大利亞越來越重視亞洲市場,出口產品重點已從傳統的歐洲市場轉向近鄰的亞洲市場。同時,澳大利亞農業受國際市場影響很大。當國際市場需求量大、價格好時,澳大利亞農業生產上升幅度就大,否則相反。另一方面,澳大利亞人少地多,農地收成受自然條件影響也較大。特別是澳大利亞水資源比較短缺,凡遇乾旱年份,農業生產便大幅度下降。由於上述兩方面的影響,澳大利亞農業生產年際水平不穩定,農業收成變化幅度較大。3.農業信息化程度高。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電腦網路普及率最高的幾個國家之一。網路「電子市場」』向農民提供市場價格、需求量、產品種類等信息,還向農民提供一種叫作「合同決定管理」的網路設施,使農民能未雨綢繆,及早給自己的產品定位、定價。原來畜產品出口多通過中間商和代理商,自從有了遠程網路,越來越多的牧民直接做起「出口生意」,減少了流通環節,使自己的產品在國際上更具有競爭力。澳大利亞的網上咨詢業比較發達,不僅能夠提供較為准確的信息,也為自己的咨詢服務承擔法律賠償責任。有的農場主索性在網上常年聘一位市場顧問,隨時從網上得到咨詢服務。4.家庭農場佔多數,農場呈現向大農場化發展趨勢。澳大利亞的農場按其經營方式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農場主及其家庭成員為主從事生產的農場,稱為「家庭農場」;另一類是由農場主僱工為主從事生產的農場。大多數農場為家庭牧場。家庭農場一般都擁有現代化的生產手段,並得到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支持,而且經營也比較靈活。在澳大利亞,按農場的生產規模可分為三種類型:(1)小型農場,經營土地較少,一般為150~200公頃;(2)中型農場,經營土地一般在300~800公頃;(3)大型農場,經營土地在1000公頃或數千甚至數萬公頃。雖然大型農場的比重很小,但占農場數3%的大農場卻占農業用地的3/4。小型農場與大中型農場相比,相對耗費大、生產成本高、承受經濟風險能力低。為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勞動生產率,政府利用財政補貼、優惠貸款和減免稅收等辦法鼓勵前景不佳的小農場主放棄土地改行謀生。如,前些年政府向准備離開農業的勞動者提供貸款,資助其重新創業,對成功者貸款變為無償贈與,對失敗者再以7年為限償還政府,以加速農業勞動力轉移。所以,幾十年來澳大利亞農場呈現向大農場化集中的趨勢,農業經營單位數量在減少,不過近年來農場數量趨於穩定並略有增加。5.農業經營由混合向專業化發展,專業地帶明顯。澳大利亞農業發展在相當長時期內一直為混合農業發展模式。隨著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業經營規模擴大,農業高度商品化促進了高度專業化,出現了經營某一行業或生產某一類產品的農場,甚至出現了某些工藝專業化,即一個生產單位只完成產品生產全過程的某一個環節。例如,肉牛生產中有的單位專門從事育肥,肉雞和養豬生產中有高度專業分工。這種專業化的出現與自然條件的影響、產品國際化有著密切關系,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在地域上也出現了某些特定的作物帶和畜牧帶。如昆士蘭州沿岸的甘蔗帶、塔斯馬尼亞州的蘋果區、東南部的小麥帶,以及綿羊南移、肉牛北遷的集中趨勢等。6.農業由以畜牧業為主向畜牧業、種植業並舉發展。在澳大利亞的農業中,以前畜牧業長期佔主要地位,畜牧業與種植業的比例很多年保持在6:4、個別年份甚至達到7:3。但近30年來,種植業比例呈上升趨勢。其中種植業生產中的小麥,作為農牧業單項產品的總產值和出口值,都超過了以前長期分別占第一、二位的羊毛和牛肉的總產值與出口值。

⑵ 澳大利亞的飲食

澳大利亞人的食物應該是世界上最豐富多樣的. 肉,蛋,禽,海鮮,蔬菜和四季時令水果應有盡有. 幾乎全部是自產自銷, 很少依賴進口, 而且品質優良, 其中牛肉, 海鮮, 水果還遠銷世界各地以往澳大利亞傳統的飲食文化以英格蘭,愛爾蘭為主. 50年代隨著大量歐洲移民的湧入, 也帶來了飲食文化的多樣化. 義大利,希臘,法國,西班牙,土耳其,阿拉伯等各地菜餚,食品相繼在澳洲各地落戶生根, 它不僅滿足了各地移民的需要, 也給那裡的英國後裔帶來了新的口味。

談到飲食文化, 最值得一提的是亞洲食品在澳洲的興盛. 如同世界各地一樣亞洲食品的主流是中國餐. 從19世紀50年代淘金潮開始, 華工就已經把中餐帶進澳大利亞. 當時的許多小城鎮都可以找到中餐館.20世紀初, 糖醋排骨, 黑椒牛柳, 咕老肉, 杏仁雞丁就已經成為風行一時的異國情調菜餚. 現在你可以在澳洲任何一個小城鎮里看到中式餐館. 在大城市裡的唐人街,中餐館,酒樓更是鱗次櫛比, 枚不勝舉.據說在各國風味餐館中中餐的數目是最多的。

隨著70年代後期越南難民的湧入, 一種價格低廉的越南菜悄悄流傳開來, 其中最膾炙人口的就是特別牛肉粉, 這幾乎成了越南食品的象徵, 然後沒過多久越南風味酒杯咸,辣,甜的泰國菜所取代. 泰國餐館就像當年的法國餐館一樣迅速遍及各個城區, 並風行了10年. 現在最為流行的亞洲餐依次為中餐, 泰餐, 日餐, 韓餐, 越餐和馬來餐。

澳大利亞的一些著名餐館, 20年前是法國菜, 現在卻呈現多元化特色. 許多菜兼收並蓄, 互相借鑒, 形成新派的法餐,澳餐和意餐。

90年代以後澳洲的家常菜中最普遍的是什麼呢? 澆汁義大利面加蔬菜沙拉加泡沫咖啡!

現在澳洲人發現, 在澳大利亞這塊廣袤的土地上可以種植各種任何在其他國出產的東西, 所以他們學會了各種烹調技術和在飲食上有了創新意識, 也能夠是豐富的物產物盡其用. 澳洲人終於可以說: 世界已經在我的舌尖上!

⑶ 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農業生產類型並分析兩地農業生產的相同特點

美國較重要的農產品有32種,其中種植作物22種,它們是玉米、小麥、燕麥。大麥、黑麥、高梁、大豆、土豆、白薯、大米、養麥、野麥、小米、乾草、蔬菜、水果、棉花、煙草、亞麻、花生、甜菜以及甘蔗,此外還有10種畜產品:肉牛、奶牛、馬、騾子和驢、豬、綿羊、山羊、蛋雞、肉難以及火雞。

在澳大利亞農業中,粗放與集約並存,勞動生產率很高。農業受國際市場和自然條件影響較大。經營方式以家庭農場為主,但呈現向大農場化發展趨勢,如奶牛養殖農場自20世紀80年代的20000餘家減少到目前的9250家,數量減少,但規模增大;並且,農業經營由混合型向專業化發展,區域性的專業生產地帶明顯;農業由以畜牧業為主向畜牧業、種植業並舉發展。澳大利亞大田作物主要包括小麥、大麥、高粱、燕麥和水稻、甘蔗、棉花等農作物,屬於雨養農業,灌溉設施較少,作物單產的變幅較大。農場的平均規模為4000hm2左右,但差異很大。一般養牛農場和養羊農場面積較大,麥羊兼營農場次之,穀物農場和蔬菜農場較小。94%以上是家庭農場,其餘為公有或私營公司所有。澳大利亞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
澳大利亞各州農業資源條件、氣候條件等差異較大,在大的地貌格局和自然地理分異作用的制約下,澳大利亞依不同的氣溫、雨量、土壤等條件合理配置農業資源,農業逐步形成了區域性特色和專業化生產經營。如昆士蘭州沿岸的甘蔗帶、塔斯馬尼亞州的蘋果區、東南部的小麥帶,並出現綿羊南移,肉牛北遷,形成了具有各州優勢的特色農業。農牧業生產的合理布局,不僅保護了生態環境,而且實現了最大限度的資源回報。
從農業地域類型看,北方是肉牛、水果、棉花、甘蔗、蔬菜的生產基地。如昆士蘭州,甘蔗面積佔全澳90%,棉花佔50%,水果佔39%,肉牛養殖佔33%。東南沿海降雨相對較多,氣候溫和,是糧食、蔬菜、奶牛、羊、肉牛的主產地,如奶牛養殖,維多利亞州佔63.8%,新南威爾士州佔12.6%,昆士蘭州和南澳大利亞州各佔7%,其他各州僅佔不足10%。中部內陸地區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主要是大草原低密度的粗放式牧業。

⑷ 澳大利亞民族為什麼沒有向產食社會過渡

文化多樣性已成為其民族特徵的試金石。與此同時,面對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文化多樣性正成為澳大利亞最重要的優勢之一。這種多樣性是由土著文化、早期歐洲殖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持續移民潮所滋養的。這就是為什麼澳大利亞擁有競爭優勢、豐富的文化和穩定的社會。顯然,澳大利亞廣泛利用了來自不同民族的人才的競爭優勢,特別是在體育方面。土著運動員Casey Freeman在1998年贏得雅典世界田徑錦標賽400米冠軍後,被授予「傑出澳大利亞人」的稱號。斯里蘭卡出生的運動員Tania Van Hill是1998年英聯邦國家運動會女子4100米接力比賽的優勝者之一。澳大利亞足球協會現在是橄欖球世界盃的保管人。足球聯賽「沙袋」的敏捷中後衛Qiao·蓋勒根出生於尚比亞。當喬治輕輕地把球傳給來自湯加王國的他父親的第八位球員時,整個國家為他歡呼。運動在澳大利亞文化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然而,在商業、工業、學術界、專業職業和藝術界也發現了來自不同族裔群體的傑出人才的例子。澳大利亞人來自世界各個角落。大約23%的澳大利亞人出生在另一個國家,而剛剛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至少有一位父母出生在海外。來自140多個國家的人選擇成為澳大利亞公民。幾代澳大利亞民選政府通過政策、立法和公共計劃,支持澳大利亞發展成為一個寬容、包容和文化多元的社會。國家的多元文化政策平衡權利和義務。澳大利亞人有權表達和分享其文化傳統和信仰,享有平等待遇和機會的權利,以及發展和利用其技能和才能的權利。同時,他們也有義務支持澳大利亞的民主和價值觀,尊重他人表達自己文化和信仰的權利。

⑸ 從自然環境和人文狀況兩方面說說看,澳大利亞為什麼能實現機械化放牧

你的問題好多啊
先看看下面的資料,有第一題的答案。

澳大利亞的農牧業
生產布局合理

澳大利亞十分重視環境保護,重視自然生態平衡。在澳大利亞幾乎看不到一塊裸露的土地,整個國家除了河流、街道、建築物。到處都是花草、樹木。每個城市中心地帶,都有大的植物園,如悉尼的皇家植物園、海德公園,墨爾本的維多利亞植物園等。即使是在不長草的樹蔸、花壇下面,也都鋪上厚厚一層木屑,以防止水土流失。政府要求農田、森林、牧地和水體有一定的比例,不能無限制地擴大耕地。對農田實行輪作、輪歇以保持地力。政府還大力推動有機農業,實行秸稈還田,提倡施用有機肥。

澳大利亞人依據不同的氣溫、雨量、土壤等條件對農牧業生產進行合理規劃。北方屬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是肉牛、水果、棉花、甘蔗、蔬菜的生產基地。如昆士蘭州,甘蔗面積佔全澳90%,棉花佔50%,水果佔39%,肉牛養殖佔33%。東南沿海降雨相對較多,氣候溫和,是糧食、蔬菜、奶牛、羊、肉牛的主產地,如奶牛養殖,維多利亞州佔63.8%,新南威爾士州佔12.6%,昆士蘭和南澳各佔7%,其他各州僅佔不足10%。中部內陸地區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主要是大草原低密度的粗放式牧業。農牧業生產的合理布局,不僅保護了生態平衡,而且實現最大限度的資源回報。

勞動者素質高

在澳大利亞,農場均為私人所有,往往一個家庭就是一個農場。家庭農場佔90%以上,股份合作農場不足10%。因此,澳大利亞農民既要懂經營管理和農牧業生產知識,還要會操作農業機械,自己會找產品銷售市場。他們是集生產、管理、操作、推銷於一體的新型現代農民。農牧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如耕種、施肥、打葯、收獲、投料、擠奶等均實現了機械化。在澳大利亞可以看到,每個農場院子里都擺滿了拖拉機及各種農業機械,有些農場還有農用飛機,因此,農業生產率極高。平均每個澳大利亞農民負擔耕地面積103.2公頃,生產糧食53697公斤或肉類5051公斤,養羊1615頭,出欄700頭,產羊毛7476公斤,養肉牛170頭。在墨爾本市郊的卡德梅德農場,養殖奶牛600頭,該場採用了先進的環形脈沖管道設備擠奶,一次可同時擠奶50頭,由2名工人操作,2小時就可完成600頭奶牛擠奶。

網際網路在澳大利亞農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每個農場都有自己的網際網路址。他們通過網際網路與農民協會聯系,與市場聯系,從網上獲取種養信息和技術,發布產品銷售信息,從網上接受農協及政府農業部門的技術指導。澳大利亞農業已實現了機械化和信息化。

市場化程度高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每平方公里不足3人,人均佔有資源多,農業人口比重小,因此,農業生產完全是商品生產,市場化程度高。他們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發展本國農業生產,國內外市場需要什麼,他們就生產什麼。近年來,北半球國家需要大量反季節水果,他們就利用與北半球季節相反的優勢,大力推廣葡萄、桃、櫻桃、甜柿等生產。多年來,澳大利亞政府支持農民發展出口農產品生產,但未採用歐美國家的農業補貼政策,對農業的補貼僅為4%,遠低於WTO成員國平均31%的水平。

澳大利亞農產品質量高,成本低,國內外價格一致,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強。如牛奶,每100公斤的平均成本,美國為27美元,歐洲為30美元以上,加拿大則高達38美元,而澳大利亞不到15美元。

在澳大利亞,超市是農產品銷售鏈的終端,處於十分重要的位置。無論是大城市的著名超市,如科爾斯、沃爾沃斯,還是小集鎮的超市,貨架上都是琳琅滿目的農產品。在蓋登鎮Schu lte 肉站看到,該肉站在店鋪後面的加王廠內,將從定點屠宰場購進的肉進行分割、包裝後擺在貨架上銷售。超市一般從水果蔬菜批發市場進口大包裝蔬菜水果,分裝成小份後出售。超市的農產品,如甜椒、南瓜、土豆、甜柿等都有精美的包裝,上面均有自己的品牌及廠名。企業通過品牌和包裝,提高了產品附加值,擴大了市場份額。

農民協會作用大

澳大利亞的農業協會十分普及,主要是按行業組建,也有按地域組建的,協會之間相互滲透,形成了多層次、多行業縱橫交錯的網路式的協會體系。協會在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推廣普及農牧業新品種,新技術,開拓農產品國內外市場,維護農產品價格鏈的正常運行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作用。他們不僅游說政府的農業政策,使之有利農民,而且還與商家討價還價,使之讓利於農民。實際上,協會以第三者的身份,替代了政府的部分管理職能。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了各種農民協會,澳大利亞的農業生產就無法進行,政府的農業政策也無法落實。

重視農業科技工作

澳大利亞非常重視農業科技的推廣及研究。基本上每個州和大學都設有推廣示範及科研機構,形成了以政府、大學、協會、企業共同投資的農業推廣體系。農業科技的推廣實行項目制,每一項科技的推廣,都要明確項目主體和項目資金。項目實行招標制,農業企業、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都可以平等競標。項目資金一般由聯邦政府、州政府撥專款進行資助。政府還根據農產品的產值,向農民提取一定的科研基金,然後以項目費的形式,支持農業科研。

在不同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相適應地生存著不同的人、種群、民族,他們或者選擇狩獵、或者從事農耕、或者進行游牧。自古以來蒙古高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生存活動的舞台,尤其,蒙古民族在與草原上幾百年的游牧生活中不斷探索著生存的哲理,謀求著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地。
內蒙古草原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是中國北方天然的生態屏障。由於地理位置、草原類型及氣候的差異,內蒙古東、中、西部地區牧民的生存狀況也略顯不同。現在,除了內蒙古的極個別地區保留著非完整意義上的游牧生活以外,大部分地區的牧民都已經過著定居生活。定居後的牧民既有經營純粹放牧的,也有經營半放牧半農耕的;既有生存環境較好的,也有生存環境較艱苦的。
農耕、游牧是最原始的生產方式,內蒙古幅員遼闊草場豐美適合游牧生產,牧民千百年來的生活方式已適應了游牧生活。

藏袍、蒙古袍:

藏袍既無口袋,也不用紐扣。腰間繫上腰帶,胸前凸突成大行囊,裡面可以裝隨身用品,如木碗、糌粑袋、酥油盒;甚至小嬰兒也可放入其中。藏族人穿藏袍,常穿一隻袖子,另一隻袖子從後面拉到前面。這種習俗與當地的高原氣候有密切關系。青藏高原晝夜溫差大,藏族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形容多變的天氣。即使是夏季,也是早晨冷,中午熱。牧民外出要穿著保暖的藏袍,一到中午,又熱得受不了,於是只得穿一隻袖子,甚至兩只袖子都不穿,圍系在腰間。一到傍晚,天氣又變冷,兩只袖子又都得穿上。西藏牧民有時離家遠出,夜宿在外,也常用寬大的衣服來蓋體暖身。可見,藏袍一衣多用,也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日用服飾。

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卧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歡穿長袍,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寬大,束有腰帶,因性別不同,樣式和顏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紅、粉、綠、天藍等為主色,逢節慶之時,還要配戴用瑪瑙、珍珠、珊瑚、寶石、金銀玉器等編織的頭飾;男子則多喜歡穿棕色和藍色的蒙古袍。

⑹ 澳大利亞農業特點

由於動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異,世界上形成了在一定地域內的較穩定的、區域性的多種農業地域類型。
一、熱帶雨林遷移農業
遷移農業是一種古老的、比較原始的農業生產方式。這種耕作方式沒有固定的農田,耕地選擇在森林和草地茂盛的地區,農民通過砍伐、焚燒,在森林中清理出一片土地,用原始的方法種植農作物。當這片土地土壤的肥力減退,不能再生長植物時,農民就放棄它,去開發另一片土地,所以稱為遷移農業。這種農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如今,遷移農業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地區的低地、丘陵地區。
遷移農業種植的農作物各不相同。
二、季風水田農業
季風水田農業是潮濕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一種獨特類型的農業。主要集中在東亞、東南亞、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季風水田農業是一種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精耕細作的集約農業。
亞洲的季風水田農業有以下特點:一是小農經營;二是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三是機械化水平低;四是水利工程量大;五是科技水平低;六是種植經驗豐富。
解決措施:加大科技投入,適度擴大種植規模等。
三、種植園農業
種植園農業是熱帶地區種植單一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的密集型商品農業,廣泛分布在拉丁美洲、東南亞、南亞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我國海南島的國營橡膠農場,生產形式雖然與種植園相似,但性質、規模、管理方式都與種植園有很大差別。種植園農業往往從事的是大規模生產。園內擁有一套完整的生產、生活設施,不少種植園不僅有農業和運輸機械,還有園內的道路系統、農產品加工廠、農機具維修廠、供電供水以及教育、衛生設施。
在這些地區有許多特殊的植物資源,如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蘿、芒果;油棕、劍麻、煙草、棉花和黃麻,它們在世界的經濟作物中佔有重要地位。
生產特點:種植單一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的密集型農場。
問題:生產、銷售多受發達國家市場和資本控制,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
四、商品穀物農業
商品穀物農業是世界上生產商品糧的主要地域類型,是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類型,種植的作物以小麥和玉米為主。主要分布區有美國(主要在中部平原)、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這些國家的商品穀物農業一般是家庭經營,而我國的一般是國營的(主要在東北和西北部)。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
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問題:農業成本高,能耗大。
五、大牧場放牧業
大牧場放牧業是一種進行大規模商品畜牧業生產的農業地域類型。這種農業往往分布於乾旱、半乾旱氣候區,地廣人稀,地表主要為草原植被,因而形成了大牧場放牧業這種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區有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
生產特點:商品率高,生產規模大,經濟效益好,專業化程度高。
解決措施:改善交通運輸條件、培育良種、開辟水源、種植飼料等。
六、乳畜業
乳畜業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其生產對象是奶牛;產品主要是牛奶及其製品,如奶粉、黃油和乳酪。市場的遠近和飼料的供應是影響乳畜業生產的兩個重要因素。
世界乳畜業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周圍地區、西歐、中歐以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我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圍也發展了乳畜業,產品主要是新鮮牛奶。
七、混合農業
混合農業是一種在同一農場中將種植業和畜牧業有機結合在一起的農業生產地域類型。
混合農業的形式多樣,但生產形式較穩定、分布較廣泛、商品生產有一定規模的,只有經濟發達國家的穀物和牧畜混合農業。因此通常所說的混合農業指穀物和牧畜混合農業。
主要分布區:歐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亞以及紐西蘭等地。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是一種新穎的混合農業。
生產特點: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有效安排生產,商品化程度高,市場適應性強。
解決措施:合理安排勞動力、修建水利工程等。
八、游牧業
游牧業是指靠放牧性畜為主的一種自給性農業,為典型的粗放農業,這種生產方式適於難以進行定居農業的氣候乾旱地區。
九、園藝業
園藝業是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商品性農業。這種農業的興起和發展與現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關。從事園藝業的農民實行的是密集型、專業化的生產。他們有的只生產蔬菜,有的甚至只生產一種專門用途的產品。這種農業一般分布在大城市的周圍,後來隨著交通運輸和保鮮技術的發展,在遠離城市但氣候條件適宜的地區,也發展了園藝業。
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有六種:
1.水稻種植業: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2.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有大面積的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3.種植園農業:分布在拉丁美洲、東南亞、南亞、美國南部以及薩哈拉以南非洲
4.商品穀物農業: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
5.混合農業:分布在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
6.乳畜業: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區、西歐、中歐、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
[編輯本段]農業地域類型

農業生產的地域類型,是農業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
到目前為止,世界農業大體可以劃分為13種不同的地域類型。他們代表著環境條件、動植物類型、發展階段與生產方式的不同組合。
1、游牧業;2、遷移農業;3、初步定住農業;4、稻作農業;5、傳統旱作穀物農業;6、傳統混合農業;7、地中海式農業(穀物、果品園藝業);8、種植園農業;9、現代旱作穀物農業;10、現代混合農業;11、乳畜業;12、市場園藝業;13、大牧場畜牧業。
從發展階段來看,1、2、3、大體屬於原始農業;4、5、6、7屬於傳統農業;8、9、10、11、12、13屬於現代農業

⑺ 澳大利亞的飲食

澳大利亞人的飲食以肉類、魚類、豆類和蔬菜為主。全國生產大米和小麥。肉類是澳大利亞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下介紹幾種澳大利亞沒食。
帕爾瑪乾酪雞排其實起源於義大利和美國,它是澳大利亞幾乎所有酒吧的主食。
最開始這道菜用茄子製作的,後來變成了雞排,上面放著番茄醬、乳酪等,有些還會有火腿。它通常和沙拉和薯條一起食用。
澳大利亞也有很多素食菜餚,包括南瓜湯。南瓜湯很適合在寒冷的月份食用,越往澳大利亞的南部越容易找到。
尖吻鱸在澳大利亞被稱為「Barramundi」,在當地土著語的意思是「大型河魚」。尖吻鱸可以烤,也可以炸,非常鮮美。
袋鼠肉是澳大利亞特有的一種美食。袋鼠肉是一種低脂肪的健康肉類,一年四季都可以買到。袋鼠肉也是出了名的難烹飪。
袋鼠肉的味道最接近牛肉,不過它比牛肉含有更多的蛋白質和鐵,熱量和脂肪含量卻更少。它也是omega-3的良好來源。

⑻ 為什麼澳大利亞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很少,可生產效率很高

生產過程高度機械化(現代化).
因為: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農場規模很大,農牧業生產過程高度機械化,生產效率很高.

閱讀全文

與澳大利亞為什麼不產蔬菜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