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求澳大利亞的水文,水系特徵
墨累河和達令河是澳大利亞最長的兩條河流。這兩個河流系統形成墨累-達令盆地,面積約10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大陸總面積的14%。艾爾湖是靠近大陸中心一個極大的鹽湖,面積超過9000平方公里,但經常長期呈乾涸狀態。
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國土,約70%,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居住。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占整個大陸面積的20%。由於降雨量很小,大陸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積實際上被沙漠覆蓋。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乾燥的大陸,中部窪地及西部高原均為氣候乾燥的沙漠, 能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里。沿海地帶,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帶,適於居住與耕種。這里丘陵起伏,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個沿海地帶形成一條環繞大陸的「綠帶」,正是這條「綠帶」養育了這個國家。然而,澳大利亞內陸貧瘠乾旱地帶卻蘊藏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澳大利亞鐵礦儲量佔世界第二位,各種礦產為澳大利亞帶來大量的財富。
澳大利亞的平均年降雨量為465毫米,每年雨量的變化幅度很大,分布很不均勻。最乾旱的地區是艾爾湖流域盆地,平均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最濕潤的地方是東北熱帶地區和塔斯曼尼亞州西南地帶。澳大利亞的沿海水量充足、土地肥沃,大部分人都居住在沿海一帶。澳大利亞人各地的氣候很不相同。大陸北部地區是濕潤的熱帶氣候,東部中央地區和西部沿海有溫暖而不太炎熱的氣候,而大陸南海岸和塔斯曼尼亞州則較涼爽。整體而言,澳大利亞各地都有溫暖的夏季和不太冷的冬季。在澳大利亞有記錄以來,溫度最高的地方是東北部內陸的克隆卡里,1889年克隆卡里的氣溫曾高達攝氏53度;而最寒冷的地方是夏洛特隘口,1994年,科西阿科斯山附近的雪野中氣溫最低紀錄為攝氏零下23度。
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等島嶼及海外領土組成。它東瀕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面臨印度洋及其邊緣海,海岸線長約3.67萬公里。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佔大洋洲的絕大部分,雖四面環水,沙漠和半沙漠卻佔全國面積的35%。全國分為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3個地區。全國分為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3個地區全國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撥2230米,最長河流墨爾本河長3490里。中部的埃爾湖是澳大利亞的最低點,湖面低於海平面12米。在東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北部屬熱帶,大部分屬溫帶。年平均氣溫北部27℃,南部14℃,內陸地區乾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東部山區500—1200毫米。
澳大利亞是一個後起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全球排名第14,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排名中列第11。澳農牧業發達,自然資源豐富,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和「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之稱,澳大利亞長期靠出口農產品和礦產資源賺取大量收入,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同時也是世界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國和出口國。農牧業、采礦業為澳傳統產業。澳大利亞的高科技產業近幾年有較快發展,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有所提高。自1970年代以來,澳經濟經歷了重大結構性調整,旅遊業和服務業迅速發展,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漸增加,目前已達到70%左右。
近年來澳經濟持續增長,2005年經濟增長率為3.2%,從1997年至今的十年內,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為3.6%。經濟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國民儲蓄率偏低,澳大利亞在1980年代初期受國際外部環境影響,曾經歷經濟衰退,1992年的失業率曾高達12%,經過政府和國民的不懈努力,過去十多年澳大利亞的經濟持續好轉,政府財政扭虧為盈,隨著政府出現財政盈餘,澳大利亞自2001年開始每年逐步降低個人所得稅,失業率下降到二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澳大利亞主要的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 7730億美元(2007年度)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7,300美元(2007年度)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4.3% (2007年度)
失業率:4.2% (2007年10月)
貨幣匯率:1澳元=0.66美元 (2009年1月)
【工業】澳大利亞的工業以礦業、製造業和建築業為主。2004/2005財年礦業產值340.42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製造業產值883.24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6%。建築業產值537.12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
【自然資源】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石油和天然氣都很豐富,礦產資源至少有70餘種。其中,鉛、鎳、銀、鉭、鈾、鋅的已探明經濟儲量居世界首位。澳是世界上最大的鋁土、氧化鋁、鑽石、鉛、鉭生產國,黃金、鐵礦石、煤、鋰、錳礦石、鎳、銀、鈾、鋅等的產量也居世界前列。同時,澳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煙煤、鋁土、鉛、鑽石、鋅及精礦出口國,第二大氧化鋁、鐵礦石、鈾礦出口國,第三大鋁和黃金出口國。已探明的有經濟開采價值的礦產蘊藏量:鋁礬土約31億噸,鐵礦砂153億噸,煙煤5110億噸,褐煤4110億噸,鉛1720萬噸,鎳900萬噸,銀40600噸,鉭18000噸,鋅3400萬噸,鈾61萬噸,黃金4404噸。澳原油儲量2400億公升,天然氣儲量13600億立方米,液化石油氣儲量1740億公升。森林覆蓋面積占國土的20%,天然森林面積約1.55億公頃(三分之二為桉樹),用材林面積122萬公頃。澳漁業資源豐富,捕魚區面積比國土面積還多16%,是世界上第三大捕魚區,有3000多種海水和淡水魚以及3000多種甲殼及軟體類水產品,其中已進行商業性捕撈的約600種。澳最主要的水產品有對蝦、龍蝦、鮑魚、金槍魚、扇貝、蚝、牡蠣等。
㈡ 降水量怎麼算
降雨量的測量過程:
1、雨量筒的直徑為20cm,內裝一個漏斗和一個瓶子。
2、量杯的直徑為4cm,它和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
測量時,將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據杯上的刻度數值就可讀出當天的降雨量。
以下是雨量等級:
①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稱為小雨,
②日降雨量10.0-24.9毫米為中雨,
③日降雨量25.0-49.9毫米為大雨,
④日降雨量為50.0-99.9毫米是暴雨,
⑤日降雨量為100.0-250.0毫米是大暴雨,
⑥日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的稱為特大暴雨。
㈢ 誰知道澳大利亞降雨分布的特點和原因
澳大利亞氣候的基本特徵是乾旱區面積比例最大、年降水量成半環狀分布和全大陸普遍暖熱。
(1)乾旱區面積廣大、比例最高。全大陸平均年降水量為470 毫米,除南極洲外在各洲中是最少的,比非洲還少許多,只相當於全球各大洲平均年降水量的五分之三。年降水量不足250 毫米的地區 (276.5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5.9%。 250~500 毫米的地區(249.14 萬平方公里)佔32.4%,兩者合計佔大陸總面積的68.3%;超過1,000 毫米的地區(51.36 萬平方公里)僅佔6.5%,遠小於非洲和南美洲,七大洲中除南極洲外也是最小的。
(2)澳大利亞年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呈向西開口的半環狀圖式,即自北、東、南三面向內陸和西部沿海減少。北部多雨,年降水量在1,000~2,000 毫米之間,東北部的凱恩斯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206 毫米,最大達5,360 毫米,中部平原的埃爾湖附近最少,不足100 毫米,甚至在50毫米以下。這種分布圖式在各大洲中是獨一無二的。
(3)全大陸普遍暖熱,特別是夏季內陸地區炎熱程度不亞於撒哈拉沙漠區。最熱月一月平均氣溫在內陸中西部十分之三的地區在30℃以上,塔斯馬尼亞島中部為16℃,東南部高山地區最低,但也在10℃左右。至於一月平均最高氣溫,除大陸北部受季風調節很少超過38℃外,全大陸南北皆在40℃以上。極端最高氣溫更高,如馬布爾巴為49.4℃,克隆卡里為53℃,中部的斯丟阿特(東經135°,南緯23.5°)達55℃,成為大洋州最熱的地方。全大陸夏季不僅炎熱,而且熱的時間也長,南緯20°~23°的內陸,日平均氣溫連續超過32.2℃的日數達150 天以上,其中有的地區連續37.7℃的高溫達64 天之久。澳大利亞的冬季與同緯度的非洲、南美洲比較也相當暖熱。七月平均氣溫全大陸絕大部分在10℃以上,15℃等溫線橫穿大陸中部,北部在25℃以上,東南部山地氣溫最低,也為8°~10℃,僅個別山頭可達0℃以下。極端最低氣溫,內陸地區夜晚可見霜,甚至降到0℃以下(如阿利斯泉曾有-3.8℃的記錄),其餘即使南部海岸也少見霜。
總之,澳大利亞的氣候特點在三個熱帶大陸中,既不同於南美洲,又有別於非洲,具有其獨特性,這是在其所處緯度位置及大陸輪廓、地形、洋流、氣壓與風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形成的。
二、澳大利亞氣候成因
澳大利亞介於南緯10°45′~39°08′間,南北跨28°23′,是跨緯度最少的一個大陸,南北間溫差小,氣溫分布比較簡單。南回歸線橫貫大陸中部,99%的面積屬於熱帶和亞熱帶,使全年氣溫都比較暖熱,少雨區和沙漠的面積特別廣。澳大利亞大陸輪廓比較完整,增加了內陸離海的距離,最大達1,500 公里以上,影響了海洋氣流之深入內陸。
另外整個輪廓又是東西長、南北窄,擴大了東南信風帶控制的面積,內陸又無廣大河湖等水面調節,使大部地區更加乾熱。在地形上,廣大的中西部地區較低平,起伏不大,氣旋迴轉少,天氣穩定,很難致雨,使廣大的中西部氣候差異變小。
另外,東部高大的山地南北長4,500 公里、高1,000 多米,東坡陡西坡緩,又緊逼東海岸,阻擋了東南信風從東面太平洋上帶來的暖濕氣流,使東坡多雨、西坡乾旱少雨,縮小了東部多雨區的面積,擴大了西部內陸乾旱區的范圍。中部平原縱貫南北有利於南北氣流之運行,使中部內陸盆地並不是滴雨不下的沙漠之地。
澳大利亞周圍的洋流,在大陸北部沿岸為北澳暖流,東部為東澳大利亞暖流,影響大陸北部和東部沿岸增溫增濕成為多雨區。南部沿海為西風漂流,西部沿海為西澳大利亞寒流,影響了澳大利亞南部沿岸的少雨和西部沙漠的形成。
從大氣環流來看,澳大利亞大陸夏季氣壓帶南移,大陸北部為熱低壓中心,南回歸高壓帶位於大陸南部,故北部吹西北季風,炎熱而多雨;大陸中部和南部都吹東南信風,炎熱而乾旱;只有大陸東部山地東坡為迎風坡,有較多的降水。冬季氣壓帶北移,與陸上冷高壓相結合,高壓中心位於大陸北部內陸,大陸上大部分地區為高氣壓所籠罩,風從高壓中心向外吹,所以乾燥少雨,只有大陸西南角和東南角吹海上來的西風,多氣旋,天氣濕潤多雨。東部山地東坡仍為迎風坡,有較多降水。塔斯馬尼亞島因位於南緯40°以南,終年吹西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
所以,從年降水量的分布來看,就成了北、東、南三面多雨,向內陸和西部逐漸減少的圖式。
三、澳大利亞雨區的移動與降水季節分配
澳大利亞的雨區在各季中皆呈一新月形分布圖式。夏季雨區位北部沿岸,兩尖端伸向西北和東北部沿岸。冬季雨區位南部沿岸,兩尖端伸向西南和東南沿岸。春秋兩季雨區位於東部沿岸,兩尖端伸向東北部和東南部沿岸,故澳大利亞在年降水量的季節分配上北部屬夏雨型,(達爾文港11~4 月降水占年降水量的95%);南部屬冬雨型(佩思5~10 月降水量占年總量的85.3%);東部沿海為全年有雨型,惟北部夏雨稍多、南部秋雨較多;廣大的內陸和西部地區終年乾旱少雨,越往北夏雨比例越大,越往南冬雨越多
㈣ 誰有澳大利亞 降雨量分布圖
澳大利亞的平均年降雨量為465毫米,每年雨量的變化幅度很大,分布很不均勻。最乾旱的地區是艾爾湖流域盆地,平均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最濕潤的地方是東北熱帶地區和塔斯曼尼亞州西南地帶。澳大利亞的沿海水量充足、土地肥沃,大部分人都居住在沿海一帶。澳大利亞人各地的氣候很不相同。大陸北部地區是濕潤的熱帶氣候,東部中央地區和西部沿海有溫暖而不太炎熱的氣候,而大陸南海岸和塔斯曼尼亞州則較涼爽。整體而言,澳大利亞各地都有溫暖的夏季和不太冷的冬季。在澳大利亞有記錄以來,溫度最高的地方是東北部內陸的克隆卡里,1889年克隆卡里的氣溫曾高達攝氏53度;而最寒冷的地方是夏洛特隘口,1994 年,科西阿科斯山附近的雪野中氣溫最低紀錄為攝氏零下23度。
澳大利亞氣候比歐洲或美洲溫和,尤其是北部,氣候與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相近。在昆士蘭州、北領地及西澳大利亞州,一月份(仲夏)的溫度白天平均為攝氏二十九度,夜間為攝氏二十度;而七月份(隆冬)的平均氣溫分別約為攝氏二十二度及攝氏十度。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塔斯曼尼亞州及南澳大利亞州一月份的白天平均氣溫約攝氏二十六度,夜間為攝氏十六度,而七月份則分別為攝氏十五度及攝氏七度。
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等島嶼及海外領土組成。它東瀕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面臨印度洋及其邊緣海,海岸線長約3.67萬公里。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佔大洋洲的絕大部分,雖四面環水,沙漠和半沙漠卻佔全國面積的35%。全國分為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3個地區。全國分為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3個地區全國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撥2230米,最長河流墨爾本河長3490里。中部的埃爾湖是澳大利亞的最低點,湖面低於海平面12米。在東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北部屬熱帶,大部分屬溫帶。年平均氣溫北部27℃,南部14℃,內陸地區乾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東部山區500—1200毫米。
㈤ 澳大利亞的氣候降雨量(統計表)
澳大利亞最近的一個研究報告稱,自1950年以來維多利亞秋季的降雨量減少了40%,氣候變化是主要的因素。
在西澳大利亞的西南部和昆士蘭州的南部降水也有季節性的減少。
CSIRO海洋財富研究旗艦計劃研究發現,拉尼娜現象數量的減少和印度洋氣候系統的改變是隨後維多利亞降雨減少的部分原因。
報告的合著者Wenju Cai教授說,在過去的58年中,維多利亞上空壓力系統轉換的減少已經導致了海平面大氣壓力的上升。
他說,「印度洋的變暖加強了這一弱化過程,這至少部分是由全球變暖引起的。」
「這意味著氣候變化因素在維多利亞南部發生著作用,使得降雨減少。」
Cai教授說,從四月到五月該區海平面溫度的大幅度增加和從厄爾尼諾到拉尼諾的轉換聯系在一起的,是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循環中的一部分。
但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厄爾尼諾現象比拉尼諾現象多,意味著澳大利亞東南部的降水減少了。
他說:「最近的研究顯示,太平洋系統中厄爾尼諾的行為模式也與氣候變化所預期的結果相一致。」
該報告也發現其他州的降雨量存在減少的情況。
在WA州西南部,冬季降雨量受影響最大,而昆士蘭州南部的夏季降雨量發生了減少
㈥ 澳大利亞的年平均氣溫和年降水量是多少
年平均氣溫:北部27℃,南部14℃
大陸年均降水量470毫米,沿海較多,東南部和塔斯馬尼亞島年降水量可達700到1500毫米。
澳大利亞35%為沙漠,大部屬熱帶和亞熱帶氣候。
澳大利亞是南半球國家,季節與北半球相反,海洋性較強,想去那生活得有一定適應能力哦。
建議查查悉尼墨爾本這些主要城市的氣候、生活狀況,會有幫助的。
冬天看澳網熱火朝天,真爽,呵呵
㈦ 澳大利亞主要氣候特點
澳大利亞國土面積廣闊,地形復雜。澳洲內陸的氣候條件非常不適宜人類居住,所以提供旅遊生活的都是海濱城市,受不同洋流和地形的影響,它們在氣候方面各具特色。
另外,城市與城市間也有時差,並不是所有城市都像國內統一北京時間那樣,統一「堪培拉(首都)時間」。一些地區會在10月至3月底或4月初採用快一個小時的夏令時間。
宜居城市名頭最響的城市墨爾本,維多利亞州(Victoria)的省會,有著最變幻莫測的天氣,可能一天經歷四季。春秋的溫度一般在10—20°C之間,夏季涼爽,日照超長,平均溫度約為14 —25.3°C,但時不時會升至30°C以上,偶爾飆升至40°C。冬季多雨,溫度在6—14°C之間。
與澳洲東海岸(墨爾本&悉尼&堪培拉)時差:無
是否有夏令時間:有
冬季是否下雪:除高山和偏遠郊區外極少
特點:風大,春季天氣變化無常,容易出現極端天氣
新南威爾士州(New South Wales)以及整個澳洲的支柱城市悉尼陽光充足,氣候宜人。夏季一天氣溫在18.6—25.8°C之間,雖然少雨但不算乾燥,濕度最低的時候是在秋天。冬季溫和多雨,溫度在8.8 —17°C之間。雖然悉尼的天氣沒有墨爾本那麼難以捉摸,但是妖風四起驟晴驟雨的時候也不少。
與澳洲東海岸(墨爾本&悉尼&堪培拉)時差:無
是否有夏令時間:有
冬季是否下雪:極少
特點:晴天多,天氣變化稍微大
最沒有存在感的澳洲首都堪培拉,夏季非常乾燥,溫差很大,夜晚涼而曠朗,溫度在13.2—29°C之間,也有不時出現的40°C高溫的這項配置。與前兩座國際大都市不同的是,由於不臨海,堪培拉冬天溫度在1—12°C之間,晚上還能將至0°C以下,是一座會下雪的城市。雨水不多,大部分在春夏降落。
與澳洲東海岸(墨爾本&悉尼&堪培拉)時差:無
是否有夏令時間:有
冬季是否下雪:有,不多
特點:春夏有陣雨,會下雪,早晚溫差大
這三個城市同處昆士蘭州(Queensland),地理位置也相近,因此氣候相似。整個昆士蘭州擁有著獨特的亞熱帶氣候,晝夜時長較為平均,雨水日照都很充足,夏季尤甚,還伴有雷雨天氣。布里斯班和黃金海岸僅僅有著1小時的車程,氣候特徵十分相近。在布里斯班及其附近,夏季溫度在21—30°C之間,時有逼近40°C的情況,春秋涼爽一些,冬季也有著11—21°C的溫暖溫度,早晚稍冷。
凱恩斯緯度更低,氣候更為炎熱濕潤。不僅夏季炎熱,其他季節氣溫常年圍著20°C打轉,冬天下海也不會覺得海水冰冷,因此潛水業發達。也很少出現其他地方的早晚的巨大溫差,四季也不甚分明。因此當地人乾脆把一年分為干(秋冬)濕(春夏)兩季。特別提醒11月—5月是凱恩斯水母的「蜇人季」,下海要穿連體服防蟄。與澳洲東海岸(墨爾本&悉尼&堪培拉)時差:1小時
是否有夏令時間:無
冬季是否下雪:無,但是在昆士蘭州的南部偶有落雪
特點:夏季濕熱,冬季乾暖(相對),紫外線尤為強烈
㈧ 澳大利亞年降水量分布規律
地形雨:特點:山地迎著暖濕空氣的一側降水,背風坡為雨影區。典型分布地區:大洋洲降水特點:澳大利亞北部和新幾內亞島東南沿海屬暖季降雨區,年平均降水量
㈨ 澳大利亞的天氣如何一年四季最高溫度幾度。。最低幾度
澳大利亞地處南半球,雖然時差與中國(含港澳台)只有2-3小時,但是季節卻完全相反。12-2月為夏季,3月-5月為秋季,6-8月為冬季,9-11月為春季。年平均氣溫北部27℃,南部14℃。
澳大利亞跨兩個氣候帶,北部屬於熱帶,由於靠近赤道,1月-2月是台風期。澳洲南部屬於溫帶。澳洲中西部是荒無人煙的沙漠,乾旱少雨,氣溫高,溫差大;在沿海地帶,雨量充沛,氣候濕潤。
(9)澳大利亞年降水量是怎麼計算的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的地形很有特色。東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全國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拔2228米,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東北部沿海有大堡礁。
澳大利亞的約70%的國土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人類居住。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占整個大陸面積的20%。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乾燥的大陸,中部的艾爾湖是澳大利亞的最低點,湖面低於海平面16米。能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