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留學對比:澳洲和英國留學哪個好
本科教育在國外是最被重視的。無論是找工作還是申請博士,別人最看重的是第一學歷(也就是本科),如果在本科其間拿到好的成績,那麼對以後是會很有 幫助的。和國內不同,澳洲和英國一般是三年制的本科(澳洲的ENGINEERING本科一般4年),而且學位會根據成績的好壞分等級。
在英國,三年的本科包括了授課和畢業論文,最後的成績評定按平時授課成績加上論文成績作為標准。最好的學位是第一等級榮譽學士(1ST HONOUR,一般70%以上成績),接著是2.1(SECOND UPPER),然後2.2(SECOND LOWER)還有就是3RD(3RD CLASS)。基本上在英國找工作或者繼續讀博士的要求是取得2.1或以上學位。
在澳洲,普通三年本科沒有等級之分,而且一般並沒有要求畢業論文,只要成績通過了,學分拿夠了就會有學位。對於成績好的會在畢業證書上加上GRADUATE WITH
DISTINCTION。但是在這三年本科之上可以加讀一年榮譽學位年(HONOUR YEAR)。這一年會一半時間上課一半時間做論文,畢業後按成績和論文好壞評定等級。等級評定與英國相同。這一年並不是隨便可以就讀的,一般成績好的學生 會收到學校的邀請加讀這一年(通常會有獎學金)。在澳洲找工作或者讀授課式研究生並不需要加讀那一年,只要三年本科成績好就可以直接升讀。 授課式研究生 在英國,授課式研究生一般為一年的MSC、MA學位,一般是10月初開學。每年3個學期。課程包括了授課和論文,要取得這個學位就必須兩個部分同時 通過。在授課方面,可以從眾多的課程裡面挑選自己喜歡的。其中有些課程可能會和本科生一起上課,但是在考試時候的難度還是會有所區別,研究生的要求會比本 科的要求高,所以考試相對比本科的難。至於論文,一般是在最後一個學期開始有大概三個月的時間去完成。前兩個學期授課,最後一個學期寫論文。在寫論文的過 程中要收集不少的資料或者做一些研究,所以可以說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多少會有了寫研究經歷,感覺還是很受益的。 在澳洲,授課式研究生一般為1年半到2年,每個學校都有所不同。澳洲的授課式絕大部分不需要完成論文,換句話說只要完成授課的課程拿到學分就可以畢業。
澳洲1年分兩個學期,每年2月和7月2次入學。專業課每年8門,必修課每年也是8們。一年是48個學分。 教學模式 國內一般需要完成期末考試並通過,那麼就可以通過該門課。但是在澳洲和英國,除了完成一門課的期末考試,還必須要完成平時的ASSIGNMENT和LAB。不只是有理論(LECTURE+TUTORIAL)聯合實際(LAB SESSION),還有ASSIGNMENT逼著你去做。所以臨時的突擊在澳洲和英國不太通用。
留學工作機會 在英國,一般MSC畢業可以申請過度簽證在英國找工作。如果有公司接收,那麼該公司就會幫你辦理工作簽證,讓你長時間留在英國為該公司工作。在英國平均年薪起薪大概2萬5左右一年,好點的投行有4萬以上甚至根據職位不同會更高。
在澳洲,一般公司很少幫你辦理工作簽證,相反,他們會要求有澳洲居民身份(PR或者CITIZEN)才可以申請他們公司的工作。眾所周知,澳洲辦理 移民相對容易,所以在澳洲讀書的同學基本是辦理了移民再找工作的。澳洲平均工資起薪大概4萬左右澳幣,好點的可以有6萬甚至8萬。
學費 澳洲大學本科是1.5到2.5萬澳幣每年,換算成人民幣就是10萬到15萬每年。生活費使館規定是1.8萬澳幣每年,換算成人民幣就是11萬人民幣。 英國本科是0.9到1.2萬英鎊,換算成人民幣就是9到12萬人民幣。生活費倫敦地區是1萬英鎊,非倫敦地區是8000英鎊每年。換算成人民幣就是8到10萬人民幣每年。 英國和澳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同屬英聯邦系統,從文化和歷史的角度看淵源很深,兩者在教育體制上也有著很多的相同點和包容性。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 育方面,英國和澳洲都強調引導型教學,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面對同樣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澳洲教育和英國教育,很多學生在選擇留學時常常舉棋不定。
綜合教育水準 英國是老牌的世界教育強國,其根深蒂固的教育體系有著深厚的底蘊。綜合教學實力除了美國之外排在世界第二,全球前200位的名校中英國佔了30多所,尤其是研究生階段的教育更是英國的特色,一年制的緊密型學制吸引了很多來自全球的學生。 雖然澳洲的整體教育水準與英國相比處於下風,但澳洲的頂尖大學,如澳大利亞的「八所五星級名校」和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等名校在教育質量上堪稱世界一流,而且這些澳洲大學在專業上都各具特色。因此,學生應遵循專 業、學校為導向的原則,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去適合本人求學目標的大學,不必太拘泥於國別。
2. 澳洲和英國研究生,哪一個在國內的認可度較高
從整體來說,英國研究生認可度較高。英國讀研體質大不同於澳洲,英國的研究生分為一年制授課式課程、兩年制研究課程。目前海外學生多以一年制授課為主,第三學期撰寫學位論文。授課方式是大課、專題報告和輔導課等形式。
研究式課程以做研究為主,學校將指派一名導師監督研究工作,導師只給學生提供指導和建議,而大部分時間是學生自己進行創新性研究,最後完成一篇3萬~5萬字的學位論文。
而且從學習內容來看,去英國讀研的課程設計得非常實用,包括選修課在內,全部是專業課,每學期少則3門,多則5~6門課,每門課都要閱讀若干指定參考書、寫小論文和完成小組合作的課題,結束時通過考試。英國大學的要求很嚴,考試通不過就要淘汰。一門課有30%考試不及格是常有的事,有些學校的淘汰率高達20%~30%。因此,能夠順利完成學業的學生都是能夠掌握真才實學的優秀學生。
關於研究生方面的更多了解可以到尚德了解一下,尚德機構咨詢中心分布各地,任何關於課程、考試、就業的疑惑,都可以在咨詢中心得到詳細解答。尚德教育關於研究生的培訓課程,不僅包含國內非全日制研究生、國內名校MBA,還有同等學力申碩和國外名校MBA課程。其中,國外MBA採用申請制入學,中英文雙語教學,不用考試,1-2年即可畢業,學費低,省時省力,證書含金量全球認可。國際MBA報考
3. 澳大利亞和英國什麼關系
4. 請問英國與澳大利亞是什麼關系
澳大利亞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最早是英國流放犯人的地方,後來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獨立之後仍然算是英聯邦的國家之一,但是政治和經濟上是獨立的,與英國沒有必然的聯系。
澳大利亞的英語口音會有英國英語的口音,這點區別於美國,美國人並沒有太多被英國殖民的痕跡。
澳大利亞總督(Governor-General of Australia)是澳大利亞君主的代表。按照現行的澳大利亞和英國法律,澳大利亞為英聯邦王國成員,英國君主兼任澳大利亞君主。因此,澳大利亞總督在一般情況下行使著國家元首的職務。
(4)澳大利亞和英國哪個地位高擴展閱讀
1780年代英國決定在澳大利亞開拓一塊新的殖民地,第一為了獲取資源,第二為了防止法國佔有澳大利亞。但是澳大利亞和英國當時其他的殖民地相比太過遙遠,並且當時什麼基礎都沒有,所以英國民眾對於移民澳大利亞非常消極。這一點難不倒英國高層:「既然正常人不願意去的話,那就讓囚犯先去那裡好了~」
1788年1月26日,經過六個多月的航行後,英國航海家亞瑟·菲利普帶領第一批移民在悉尼登陸並在澳大利亞立棍,建立了澳大利亞的第一座監獄= =
菲利普的移民船隊共有1473人,有750名犯人(男女比例大概4:1)還有隨行的九個監獄官員兩百多衛兵以及船上的水手。之後陸續流放來了多批囚犯,來緩解英國本土監獄的壓力。
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區改為州,六個殖民區統一成為聯邦,成立澳大利亞聯邦。同時通過第一部憲法。
1927年,澳大利亞首都遷往堪培拉。
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亞獲得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
1986年,英議會通過「與澳大利亞關系法」,澳獲得完全立法權和司法終審權。
5. 留學澳洲和留學英國哪個含金量高
看是什麼階段,整體來說的話,英國的含金量高一些。不過如果是碩士階段,因為英國的碩士只需要讀一年,很多人會覺得很水,不過其實真正讀下來就會發現,雖然是一年制,但其實並不影響含金量的。
6. 英國 美國 澳大利亞 這三個國家哪個好就人文 經濟 社會 等全方面解說。
英美文化有非常多的相同之處, 澳大利亞作為英聯邦國家,早期移民均為英國人, 後來像美國一樣成為一個多元化移民國家, 因此很難對澳大利亞做界定, 因此主要可以了解美國和英國的區別。但是也有隨著歷史的演變,文化的傳承,獨立發展200多年的美國文化由於有不同的生態環境已經產生了諸多變異。今天我們再來英美文化,已經有很多區別了。
前幾天在網上看了一個帖子,談到了英美海歸人員的不同。對留英海歸的普遍評價是衣著體面、說話非常客氣、行為禮貌,按部就班、不急不躁,就是做事情比較酸,喜歡彎彎繞,經常為說一句不好聽的話,先繞上幾百個圈子。而對留美海歸的評價則可以用三句話概括就是「穿著土氣,說話牛氣,花錢小氣」。既是說留美的海歸一般穿著隨意,不大講究,即使有的場合他們也西裝革履,文質彬彬,很有些「紳士」的派頭。但如果一看到沒有旁人,這些「紳士」就原形畢露,鞋也脫了,領帶也鬆了,扣子也解了,腳也搭起來了。
這些海歸舉止言行的區別其實折射出了英美文化的差異。其實,英美文化的差異表現在很多方面:
一、 英美語言差異
盡管英美兩個國家都是講英語的,但是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是不相同的。英國人與美國人雖然說的都叫英語,但這兩種英語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學英語的人都知道,英語中有英式發音和美式發音兩種。英國人的英語,相對而言,發音比較清楚,連讀的部分較少,一般聽起來相對比較字正腔圓;而美國人說英語,則秉持這能省則省,能連就連的原則,因此,對於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人來說,聽英國人的發音相比較下會舒服得多,而如果要習慣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國生活過的人才真正做到了。
二、英美生活習俗差異
英國人和美國人在自己日常生活習俗上也有區別。
從服飾上看,英國2人非常講究衣著,講究紳士風度,西裝革履,皮鞋鋥亮。美國人則比較隨便,想穿什麼就是什麼,以自己舒適為主,不會去介意別人的評價,別人也不會去評價。有的英國女士接待黃皮膚朋友時,專門塗抹上黃色面霜,以表示對朋友的親近和尊重。美國人可方便多了,近幾年,美國流行大花褲衩,校內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這也並不是說,他們到處隨意,在一些場合,他們也是西裝革履,文質彬彬,很有些「紳士」的派頭。但如果一看到沒有旁人,這些「紳士」就原形畢露,鞋也脫了,領帶也鬆了,扣子也解了,腳也搭起來了。
從飲食上看兩國的美食都像英語一樣,是一個大雜燴,廣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響。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聚集了諸多紳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國的飲食,也處處散發著英國上流社會應有的高貴氣質,從選材到烹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國人無不將細致發揮到了極致。特別在餐桌禮儀上,不能在餐桌上說話,不能有餐具敲擊的聲音,刀叉的握法……幾乎所有我們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規則都被英國人所遵守而同樣是吃飯,到了美國人身上,則就顯得隨意了許多。美國式飲食不講究精細,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華,比較大眾化。一日三餐都比較隨便。老美的最愛便是所謂的垃圾食品。對於生活節奏極快的老美來說,五分鍾就能搞定的漢堡薯條顯然要比規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於這種飲食習慣導致的結果,便是老美的街頭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顯然要比標准身材的人多得多。這樣的飲食習慣某種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國人的生活,雷厲風行,不向英國人那般拖沓,那樣注重細節。
另外美國人除了過和英國人一樣的節日外,還有自己的感恩節等。
三、美國人的性格和英國人也是不相同的。
有人把美國人的性格概括成:熱情、開朗、冒險、創新、奔放活剝、直白的幽默
相對應英國人的性格特點是:冷漠、含蓄、內斂 、保守、理性嚴謹、紳士的幽默
狄更斯被譽為英國幽默大師。像所有的喜劇大師一樣,狄更斯讓幽默顛覆人們的臆斷,無論這些臆斷是一般的還是特殊的,都深深地影響了英國一代又一代人,已然成為英國傳統的一部分。他利用這點,讓讀者遠離了理智和理論,把由衷的同情心理和快樂態度抬到了最高的道德地位,用帶笑的情感照亮了他那個了無生氣的商業時代,召喚人們回到歡笑和仁愛中來。狄更斯的幽默影響了很多後來的文學家。比如,中國著名作家老舍他作品中的幽默就深受狄更斯的影響。看了狄更斯的幽默,是心領神會的幽幽一笑。
一天,英國作家狄更斯(1812--1870年)坐在江邊垂釣,一個陌生人走到他的面前問他:「怎麼,您在釣魚?」「是啊,」狄更斯隨口回答,「今天運氣真槽,這時候了,還不見一條呢。可是昨天也是在這里,我鈞了15條呢!」「是這樣嗎?」那人說,「可是您知道我是誰嗎?我是專門管這段江面的,這兒禁止釣魚!」說著,他從口袋裡掏出發票本,要記名罰款。狄更斯連忙反問:「您知道我是誰嗎?我是專門負責虛構故事的,虛構故事是作家的事業,所以,不能罰我的款!」
但是狄更斯的幽默被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不屑。馬克吐溫曾經說他在狄更斯的作品中讀不出什麼讓人啼笑皆非的東西來。其實,馬克吐溫的說法有些偏頗。因為他所理解的幽默是美國式的幽默。他本人也是美式幽默的代表人物。他以其幽默在美國甚至國家上享有盛譽。馬克吐溫的幽默中含有諷刺、機智、揶揄、玩笑,可以讓你笑得流眼淚,同時讓你笑得心顫。如同吃了一顆橄欖,甜中帶澀。
一次,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到英國一個小鎮的旅館住宿,在旅客登記本上簽名時,發現在他之前有一位有名望的旅客是這樣簽名的:「馮·布特福德公爵及其眾多仆從。」 馬克·吐溫笑了笑,在旅客登記本上寫道:「馬克·吐溫及其一隻箱子。」
英國人和美國人也互不服氣,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歷史,而且目中無人;美國人說英國人保守刻板,不懂未來。
四、英美的教育理念不同。
美國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平等和自由,體現在教育上就是美國的教育體制具有多元性、開放性(向不同層次學習能力和經濟條件的人開放)、國際性、靈活性(各種不同性質的學校滿足不同目標的人的需要,國家沒有統一的教育制度)的特點,使美國教育既能滿足不同人群、不同層次的人們的需要,確保教育公平和機會均等,又能滿足並充分發揮不同受教育對象的個性特點,使教育充滿活力和生機。
而英國人的保守與嚴謹,體現在教育上就是嚴謹的學風,完善的教育體系。它擁有一套嚴格的質量監控體制,各大院校的教學質量評估與科研水平評估結果向全世界公布,英國的高等教育會定期受到檢查。英國大學的科研水平長期保持了一個很高水平,也是與這個質量監控體制分不開的,許多開創性的研究發明起始於英國,比如第一隻克隆羊,就培養於愛丁堡大學。英國教育的質量也體現在對學生的嚴格考核上,有的專業可以用「殘酷」來形容,被淘汰而拿不到學位的也大有人在,英國老師通常不會因為學生只差一點而放學生一馬,他們的職業道德和敬業風度有力地保證了教育質量。
兩個國家,兩種文化,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風格,竟都共同代表著世界教育領域最頂尖的教育水準,這與政府民眾對教育的深刻認識不無關系。美國人認為,一個人不管處於什麼境地,有兩件事是必須做的,並伴隨著一生:一是受教育,一是信宗教。美國人對教育的重視,達到了與信仰宗教一樣的虔誠境界。而英國教育標榜自己的口號是:The Best You Can Be——你能成就極至,反映出了他們的教育理念和始終追求的信仰。在這種意識下使得不論是美國教育還是英國教育,都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純粹的功利目的而進行的活動,且具有了宗教般虔誠的信仰,近乎是一項神聖的宗教行為了。
五、英美的企業文化不同。
美國企業文化強調的是創新,而英國卻是保守,美國企業文化認為人人都可以實現個人價值,英國企業文化卻將講求等級觀念,美國企業文化認為競爭是企業的生命源泉,而英國企業卻排斥競爭。這又導致了美國企業和英國企業發展前景的差別。
英美文化在其各自精髓上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差異呢?我認為是文化的生態環境不同。
一、地理環境不同。
二者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一個是歐洲大陸,一個是美洲大陸。英國經過長期的開發,已經非常富裕。但是美國剛開始的時候是來到一片完全陌生的大陸上,首批移民被稱為拓荒者,所以,他們要敢於冒險。如果沒有冒險精神,他們也就無法生存,更談不上發展。
此外,整個的歐洲文化和美洲文化的差別也給他們帶來了影響。
二、人文環境的不同。
人文環境的不同是導致兩國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
英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的歐洲傳統國家。其社會長期存在等級差別,一直有君主存在。所以,英國人喜歡懷舊,保守,具有紳士風度,等等。這些方面是需要歷史的沉澱和積累的,常若沒有歷史的沉澱和積累是不可能實現的。而美國恰恰是一個沒有很深厚的歷史積淀的年輕國家。所以,美國人勇於創新,強調個人價值。因為沒有很多的傳統的東西去給他們懷念和繼承,需要他們去開拓。從另一方面講,也沒有很多的束縛,他們可以放開手腳大膽創新。
另外,兩個國家的人口組成也有區別。美國是移民國家,來自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人都在美國。所以,美國的文化呈現出多面性的特點。所以,美國文化的接納性也很強,包容性很強,可以接受和吸取一切文化因子。對外來文化呈現出的是一種開放的態度。這種文化影響到美國人身上,就是美國人十分熱情,開朗,善於接受不同的人和事。但是,英國的人口結構相較於美國而言,顯得單一很多。所以,英國不太容易接受外來的文化。反映到英國人性格上便是比較內斂和含蓄。
7. 英國前50的商科和澳洲八大的商科相比,哪個在國內認可度高
英國是一個階級制度的國家。去英國留學的費用比澳洲要高很多。
英國前50的商科和澳洲八大的商科都是不錯的。但是綜合考慮:
費用 澳洲要低
入學門檻 澳洲八大相對來說要寬松一些
說明:並不是說入學門檻低的學校就不好,只是給你一個機會讓你去讀名校。如果獲得優異的成績畢業,也是很不容易的。性價比來說,澳洲八大高一些。而且在國內的認可度也高一些。
8. 中國人(華裔)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這四個國家中哪個地位高~!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還可以,英國和美國不高。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由於很多華人移民,華人的人口佔了1/4,而美國華人也比較多,但相比而言,美國人比較吊,不把人放眼裡,英國華人不是特別多。
9. 英國 澳大利亞哪個好
教育應該說英國姚好些,但想要將來移民的話,肯定選擇澳洲,自己再定位一下自己的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