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澳大利亞在南極占的領土為什麼那麼大
南極不是誰的領土了
已經約定誰也不對它宣布主權了
南極科學考察站南極條約體系《南極條約》 的主要內容為:禁止在條約區從事任何帶有軍事性質的活動,南極只用於和平目的;凍結對南極任何形式的領土要求;鼓勵在南極科學考察中的國際合作;各協商國都有權到其他協商國的南極考察站上視察;協商國決策重大事務的實施主要靠每年一次的南極條約的例會和各協商國對南極的自由視察權。中國於1985年5月9日加入南極條約組織,同年10月被接納為協商國。
《南極條約》有40個成員國,其中26國為協商國,14國為非協商國。繼《南極條約》之後,協商國又於1964、1972、1980年先後簽訂了《保護南極動植物議定措施》、《南極海豹保護公約》和《南極生物資源保護公約》 ;1988年6月通過了《南極礦物資源活動管理公約》;1991年10月在馬德里通過了《南極環境保護議定書》。《南極條約》和上述公約以及歷次協商國通過140餘項建議措施,統稱為南極條約體系。1991年在馬德里通過的《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中第25條規定,自議定書生效之日起50年內禁止在南極進行礦物資源活動,從而確保了南極大陸未來50年的和平與安寧,為全面保護南極、科學地認識南極奠定了基石。
B. 長期孤立的大陸除澳大利亞大陸,還有南極大陸,為什麼澳大利亞有多種特有生物,南極大陸卻很少
南極的氣候不適於生物的增長,植物無法生存,食物有限,加上環境惡劣。
C. 為什麼只有澳大利亞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而南極大陸
只有澳大利亞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而南極大陸卻沒有的原因:
根據魏格納的大陸漂移理論,大約在兩億年前,澳大利亞就同其他大陸分離,孤立存在於南半球的海洋上,長期以來,由於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的演化很緩慢,所以至今還保存著許多古老的物種。而南極大陸自然條件惡劣,動植物很難生存。
D. 南極大陸的由來是什麼
南極大陸原本是個氣候溫暖植物茂盛的地方。三億年前石類紀時,七大洲是連在一起叫聯合大陸,其南半部叫岡瓦納古陸,由南美洲、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亞、南極大陸連在一起。當時氣候溫暖,在南極大陸曾發現5億年前的古杯海綿化石,4億年三葉蟲,頭足類的菊石和箭石化石,3億年的鯊魚牙齒化石。二億八千萬年前二疊紀時,南極大陸同在的岡瓦納古陸氣候溫暖植物茂盛形成大片森林,有裸子植物化石等。水龍魯化石的發現是「南極大陸漂移」的證據。2400萬年前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和南極半島段開,形成德雷克海峽。南極大陸完全孤立並由此造成環極洋流使南極氣候迅速變冷,戴上了永久的冰雪之蓋。
厄爾尼諾現象給人類帶來的危害
E. 澳大利亞和南極洲不是一個島嗎,為什麼說是大陸呀
畢竟澳大利亞離帝汶只有400英里。因此,在12、13世紀澳大利亞就已經和印度尼西亞和中國文明有接觸,馬可·波羅(1254-1324)和汪大淵(1310-?)已經踏上澳大利亞北部安亨半島和達爾文的周圍地區的事實就不足為奇了。最令人驚奇的是早在15世紀初,鄭和艦隊就已經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繪入1418地圖和倖存的鄭和航海圖了。
當整個15世紀未知大陸(Terra Australis)對歐洲人還是個概念,建立在推測、古代的理論和馬可·波羅不朽的神秘故事[30]基礎上時,這個大陸對中國水手而言已經是活生生的現實,他們肯定在1418年以前就已經環繞它航行並作出完整的測繪。直到1642年荷蘭人埃貝爾·塔斯曼駛過塔斯馬尼亞南端和新荷蘭(今天的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才不被歐洲人視為未知的南大陸而是個巨大的島嶼。[31]但根據1418地圖和倖存的鄭和航海圖,鄭和的水手,包括阿拉伯和波斯人的後代,早在埃貝爾·塔斯曼之前的兩個世紀就已親身勘探並測繪出澳大利亞大陸了。
在鄭和航海圖的繪制之前,中國人就把澳大利亞稱為小爪哇,而馬可·波羅也稱之為小爪哇。即使在明初鄭和繪出澳大利亞地圖之前,在明初王泮1584年所繪的中國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32]中也已經繪出澳大利亞,名為小爪哇。更令人驚奇的是:《山海輿地全圖》中的小爪哇和《馬可·波羅游記》的描述一樣,在爪哇島以南很遙遠的地方。反之,三佛齊(今天蘇門答臘東南的室利佛誓Srivijaya或巨港Palembang)在地圖上卻被畫在柬埔寨或占城以南。而韓振華教授指出自1377年或洪武10年後,室利佛誓就被爪哇征服,其名稱不再出現在中國的官方紀錄中了。因此,這張地圖上的室利佛誓就是12、13世紀的室利佛誓,包括彭亨、丁加奴州、吉打州、卡蘭塔、蘇門答臘和斯里蘭卡[33]。同樣地,大爪哇和小爪哇都存在於同一個時期,在《山海輿地全圖》中也是如此。很明顯,《山海輿地全圖》是明初以前關於澳大利亞或小爪哇的最早地圖藍本。然而,《山海輿地全圖》和1418地圖有個顯著的不同。在《山海輿地全圖》中,南海,也就是今天的印度洋,把爪哇和澳大利亞分開。無疑這一點,對澳大利亞的地理描繪更准確。
盡管在地圖中爪哇和澳大利亞緯度相同,在1418地圖中澳大利亞的形狀比《山海輿地全圖》准確。而且,1418地圖和《山海輿地全圖》、乃至1570年的亞伯拉罕·奧特里烏斯的地圖顯著不同在於它沒有把南極和不存在的未知大陸混淆起來。盡管1418地圖的澳大利亞比1570年的亞伯拉罕·奧特里烏斯地圖不準確,它明顯遠離南極洲或南極。因此不可能把澳大利亞和南極洲混淆起來[34]。相比之下,1570年的亞伯拉罕·奧特里烏斯(Abraham Ortelius)地圖中的澳大利亞大陸的最南端緊鄰想像中的未知大陸。未知大陸的錯誤想法直到1800年後的十年才被馬修·弗林德斯和詹姆斯·庫克最終糾正。實際上,在400多年以前,鄭和艦隊的水手們就知道這一地理事實,遠早於歐洲人發現澳大利亞,他們就以慘痛的傷亡代價測繪了澳大利亞整體。
認為澳大利亞在歐洲人發現以前的歷史是完全空白、沒有中國、馬來及東南亞的聯系和影響的傳統觀念是個天真的騙局。現在正是重新發現馬可·波羅、汪大淵和鄭和對澳大利亞測繪的歷史之時。在澳大利亞卡奔塔利亞灣東岸的布拉肖港及附近大陸發現了大量的陶瓷碎片,其年代可追溯到漢代(公元前220年至公元220年)至明初(1368-1433年)。[35]所有這些都是中國水手和貿易商留下的無聲的腳印,靜靜地述說著他們最輝煌的成功,也就是他們在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也許也是迄今無法超越的探險航行。自從漢代以來,中國人就在澳大利亞出現並進行貿易,即或不是他們發現的澳大利亞,這些事實也由鄭和同時代的航海書記員馬歡所見證。其《占城國條》有雲,澳洲奇禽如白鸚鵡大如雞,而斑斕鸚鵡能夠模仿人說話。而張之傑的研究表明,這兩種鸚鵡主要產在澳大利亞地區[36]。馬歡如何能在離澳大利亞如此遙遠的地方發現這些澳洲奇禽呢?
這還不是故事的全部。其《巨港國》(巨港:即棉蘭)條中,馬歡稱:「又出一等火雞,大如仙鶴,圓身簇頸,比鶴頸更長,頭上有軟紅冠,似紅帽之狀,又有二片生於頸中。嘴尖,渾身毛如羊毛,稀長,青色。腳長鐵黑,爪甚利害。亦能破人腹,踢出即死。」[37]這種不能飛的食火雞原產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馬歡如何能在棉蘭和蘇門答臘找到它們?張之傑指出,在蘇門答臘發現的澳洲奇禽很可能是獻給中國的供品,從新幾內亞幾經轉手運來的[38]。澳洲奇禽如柬埔寨的白鸚鵡和斑斕鸚鵡,以及棉蘭的食火雞似乎清楚證明了澳大利亞是中國南洋貿易的組成部分。它確實是中國的三大南洋貿易線路之一,從廣東省的潮州開始,其中一條航線至婆羅洲和帝汶,一條至爪哇、另一條至西洋及更遠的地方,這些汪大淵在元朝末期都有記載。[39]
汪大淵在他的游記《島夷志略》中,也異常准確地描繪了澳洲鶴——唯一的澳洲本地鶴,這是在麻那裡也就是達爾文東邊的巴塔斯特島和美維爾島觀察到的[40]。汪大淵寫道:「有仙鶴,高六尺許,以石為食,聞人拍掌,則聳翼而舞,其容儀可觀,亦異物也。」[41]鄭和船隊的一個周姓水手提到,他們沿著中國唐朝南洋的貿易航線到達婆羅洲、帝汶或蘇吉丹,鄭和的船隊到達麻那裡或女王之國,在今天達爾文以東。鄭和船隊、汪大淵和馬可·波羅跨過帝汶海到達澳大利亞的主要原因是一樣的——澳大利亞是中國唐朝以來的南洋貿易的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清楚和決定性的證據是:在唐朝,中國以南的熱帶國家就將澳大利亞的奇異鳥類作為貢品獻給唐朝宮廷[42]。唐朝以來,中國南洋貿易的蓬勃發展一直是東南亞文明的豐富和社會經濟繁榮的重要生命線,也許對澳大利亞也是如此,盡管影響程度要輕一些。那時,澳大利亞已經在中國南洋貿易的大局中,吸引著全世界的海上貿易商,包括威尼斯冒險家馬可·波羅,以及元朝的大旅行家汪大淵。15世紀初鄭和艦隊對澳大利亞的史無前例的測繪是中國與南洋長期貿易的延續。第一批將澳大利亞繪入世界地圖的航海家是他們,而不是歐洲的探險者。
F. 南極洲是怎樣形成的
人類對南極的研究,還有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南極洲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和極地探險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這個學說認為:地球上一塊塊分散的大陸,在遠古時代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由於地殼的運動,古老的大陸裂開了,開始漂移,逐漸形成了今天地球上的大陸分布。
但是,這個學說卻遭到了當時許多科學家的反對,他們還嘲笑這種觀點是荒唐的。
到了1957~1958年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科學家們揭示出一個重大的科學秘密:冰雪覆蓋的南極洲曾經有過溫暖的時期。同時,許多證據證明,南極洲曾與其他大陸相似,從而支持了當時爭議非常大的大陸漂移學說。
根據大陸漂移學說,科學家這樣解釋今天的大陸分布的格局以及南極大陸的形成。大約在5億年前,在地球赤道一帶存在著3個大陸板塊,大致相當現在的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其他大陸則分布在南半球,連成一個板塊。過了1億年左右,上述幾個板塊通過漂移和碰撞以及劇烈的地殼運動,又合並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空前巨大的「聯合古陸」,也有稱之為「超級大陸」的。後來,超級大陸逐漸一分為二,北面的叫勞亞大陸,南面的叫岡瓦納大陸。在大約17億年前的侏羅紀末期,岡瓦納大陸分裂成東、西岡瓦納大陸。東岡瓦納大陸由南極洲、印度、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組成;西岡瓦納大陸由南美洲和非洲組成。在大約115億年前的晚侏羅紀或早白堊紀時期,西岡瓦納大陸分裂成非洲和南美洲。在分裂過程中,非洲板塊與歐洲板塊相撞,形成了阿爾卑斯山;印度也在同一時期從東岡瓦納大陸分離出來,向北漂移。
在05億年前始新世,印度大陸撞進亞洲板塊的下腹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以及喜馬拉雅山脈就在此時形成了。並且喜馬拉雅山脈在近百萬年以來一直在繼續上升,從而形成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當兩塊海洋板塊相撞時,板塊嵌入地幔被高溫熔化,又被高壓進出而成為海底火山,部分熔岩冒出海面形成島弧。南極大陸周圍的南設得蘭群島、南奧克尼群島和南桑威奇群島等組成的島弧就是這樣形成的。它們不僅多活火山,而且還與南美洲接近的南極洲海域的列島在地質構造上大體一致。
也就在這個時期,澳大利亞與南極洲開始分離。到了039億年前的漸新世,澳大利亞與南極洲最後分離,並且南極半島與南美洲分離,形成現在的德雷克海峽。從此,南極大陸在地理上完全獨立了,地球上基本形成了目前七大洲的雛形。但是,它們的地理位置仍然在不停地移動著,變化著,只是人們一時難以察覺而已。而漂移到極地的南極大陸,南於這里緯度高,終年得不到直射的太陽光,氣溫逐漸變低,造成降雪不融,積冰不化。隨著歲月的流逝,世紀的更替,原來興旺一時的生物銷聲匿跡,成了長眠在地下的化石,原來四季如春的境地也變成風雪肆虐、奇寒酷冷的冰庫。
G. 長期處於孤立狀態的大陸,不僅僅是澳大利亞大陸,還有南極大陸。為什麼澳大利亞有那麼多特有生物,而南極
因為南極洲氣候寒冷,環境惡劣。 |
H. 澳大利亞和南極都是很久以前漂移的,為什麼澳大利亞有很多特有物種而南極很少
這是因為南極大陸經過很多年的漂移到達地球的南端,這個地方由於處於極地,所能接受的太陽熱量相對少很多,所以氣候相對較為惡劣。很多的稀有物種不能適應這種氣候環境,因此慢慢自行滅絕。而澳洲大陸相對接受的太陽熱量要多很多,氣候相對較為溫和,很多物種相對較為容易適應這種環境,因此澳洲的特有物種很豐富。
I. 坤輿萬國全圖為什麼有南極洲沒有澳洲
1.當時澳大利亞和南極這兩塊陸地還沒有被發現
2.這張圖中,最南面那一塊很大的白色,並不是南極洲,而是想像中的南方大陸。當時的西方人認為,已知的世界中,北半球陸地太多,南半球陸地太少,不均衡,所以就假想在南方還有一塊未被發現的陸地。利瑪竇就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又憑空畫了一塊這么一塊陸地。因為根本不知道這塊陸地是啥樣的,所以畫出來和現在地圖上的南極洲完全不像。要大上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