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為亞歐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像什麼飄移美洲大陸像什麼漂移所以太平洋的面積會
向東,向西,縮小
2. 推翻板塊漂移學說: 古大陸分裂後,澳大利亞陸塊從南極分裂出來的嗎做了北上運動嗎
大陸漂移假說是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學說。大陸彼此之間以及大陸相對於大洋盆地間的大規模水平運動,稱大陸漂移。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與地球自轉的兩種分力有關: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離極力。較輕硅鋁質的大陸塊漂浮在較重的黏性的硅鎂層之上,由於潮汐力和離極力的作用使泛大陸破裂並與硅鎂層分離,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規模水平漂移,並且向附近移動的活動。
3. 地球運動三大學說
地球運動三大學說
一、 大陸漂移說 :
大陸漂移說是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Afred Wegener)1912 年提出的。魏格納1880 年11 月1 日出生於柏林,1930 年11 月 在格陵蘭考察冰原時遇難。
1915 年魏格納的《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問世,在這部著作中,魏格納根據擬 合大陸的外形、古氣候學、古生物學、地質學、古地極遷移等大量證據,提出中 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個泛大陸(Pangea),這個超級大陸後來分裂,經過二億多 年的漂移形成現在的海洋和陸地。
他根據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兩個大陸在海岸線的形狀、地層、構造、 岩相、古生物,以及古氣候、大地測量、地球物理的證據的相似性和連續性,認 為由硅鋁層組成的大陸,能夠象船一樣在較重的硅鎂層上漂浮。 由於當時科學水平的限制,有些證據說服力不強,理論上也不夠完善,所以 存在著漂移和反漂移的爭論。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由於發現了新的強有力的證據,大陸漂移說重新被重視, 並得到新的發展,成為板塊學說的一部分。例如,大陸和海底大規模平移斷裂的 存在,古磁極的遷移等都證明存在著大陸漂移,這樣大規模的水平運動。根據最 近一套完整的大陸漂移圖證明,二疊紀時,地球上只有一個聯合古陸,大西洋和 印度洋還不存在,非洲的東岸與南極相連。
聯合古陸自三疊紀開始分裂以後,南 北美洲,南極洲和印度大陸、澳大利亞分別向西、向南、向北漂移。侏羅紀時, 北大西洋和印度洋繼續發展;侏羅紀末期,南美洲和非洲開始分裂,南大西洋開 始出現。白堊紀時,北大西洋向北延伸,南大西洋擴展,西班牙半島向左旋轉, 形成比斯開灣;馬達加斯加島由非洲裂出;澳大利亞與南極洲脫離;印度大陸繼 續北移。新生代時,澳大利亞北移很快,紐西蘭島由其東部分開;大西洋繼續向 北延伸,將格陵蘭島從歐洲分裂出來;非洲略向北移,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匯合 形成喜馬拉雅山系。
大陸為什麼能在硅鎂層上漂移,海底擴張說回答了這個問題。
二、海底擴張說(sea-floor spreading hypothesis)
海底擴張說是六十年代初期由美國的赫斯(H.H.Hess)和迪茨(R.S.Dietz) 提出的。 他們根據大量的大洋地質、地貌和地球物理調查資料分析,發現地殼厚約 70~100 公里的岩石層下面是厚為幾百公里的軟流層。
對流作用發生在軟流層內,對流速度每年約一厘米至幾厘米,對流所產生的 拽力,作用於岩石圈的底部,而不是地殼的底部。深部物質在大洋中脊處涌升, 形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它們從中脊的軸部向外作對稱運動或擴張,到匯聚區又流 入地下,熔化在軟流層中。 這個循環系統可達幾千公里。海嶺是對流的上升區,海溝是下降區。海嶺兩 邊地形非常崎嶇不平;海嶺上熱流較高;離大洋中脊愈近,沉積物愈薄;基底地 層愈近中脊愈年輕;海底死火山和平頂山離海嶺愈遠,年齡愈老;具有交替變化 的極性磁異常帶,在中脊兩側作對稱排列,記錄了各時期玄武質岩漿的磁場方向; 這些都是海底擴張的證據。
由於海底擴張,整個海底每三、四億年就要更新一次。 這就是海底沉積很薄和海底沒有比中生代更老的岩層的原因。 對流的形態決定於地球內部的情況,而與大陸的位置無關。大陸隨硅鎂層一 起流動。當大陸達到對流的匯聚點時,因大陸較輕,便相對穩定。而硅鎂層由大 陸下部拐入地下,所以一般說,大陸常座落在對流匯聚的地點。但如果一個新的 對流循環,恰恰由一塊大陸下面上升,則大陸將被沖破而形成新的斷裂。所以, 大陸常處在壓性應力之下,從而產生褶皺,逆掩斷層和其他擠壓型構造;海洋盆 地則處於張性應力之下,從而海嶺、海溝常被轉換斷層所切斷。
另外,若大陸隨 硅鎂層一起漂移,它的前緣並不受力,因而比較穩定,這相當於大西洋海岸的形 式,若硅鎂層由大陸下部拐入地下,由於拽力,將在大陸邊緣形成山脈和島孤, 這相當於太平洋海岸的形式。
三、板塊構造說:
又稱全球大地構造學說。1968 年由法國科學家勒比瓊(X.Lapichon)提出。 他根據大量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資料,經過綜合分析認為:岩 石圈不是一塊整體,它被一些構造活動帶所割裂,形成不連續的單元,這些不連 續的單元叫做板塊。地球表層就是由岩石圈板塊拼合起來的,板塊學說認為,板 塊內部相對穩定,而其邊界是比較活動的地帶,板塊的邊界是大洋中脊,轉換斷 層,俯沖帶和地縫合線。
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可以分為三種方式:
(1)張裂運動:使板塊增生擴大, 形成大洋中脊、裂谷和海洋。
(2)擠壓碰撞:板塊在俯沖帶消亡,形成海溝、 島孤、褶皺山脈。
(3)板塊互相剪切平推:形成轉換斷層。
板塊受地幔對流的 驅動,由洋中脊向兩邊擴張,在海溝地區或地縫合線處沉入地下,通過軟流層完 成對流循環。因此,大地構造活動是由板塊相互作用引起的。 全球共分為六大板塊、亞歐、美洲、非洲、太平洋、澳大利亞和南極板塊, 六大板塊除太平洋板塊完全是水域外,其他板塊都包括部分海洋和大陸。 板塊構造學說比較好地解釋了火山地震活動的規律及全球性大地構造問題、 礦產分布規律,但對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及大陸中板塊構造理論的應用還存在爭 議。
4. 大陸在漂移嗎
如果你注意一下世界地圖,就會發現南美洲的東海岸與非洲的西海岸是彼此吻合的,好象是一塊大陸分裂後、南美洲漂出去後形成的。1620年,著名的法蘭西斯、培根就指出過這個事實。以後,法國的普拉賽、德國的洪堡都認為諾亞洪水時兩大陸分離,原先的大西洋只是一條大河,諾亞方舟就在這河裡行駛。 第一個從地質角度對大西洋兩岸的兩大陸塊的相似性進行分析的人是佩利格里尼。他在1858年寫的「地球形成及其奧秘」一書中指出歐洲和北美的煤層中有相似的植物化石,並作了兩幅大陸拼合圖說明兩大陸分離前後的情景。1908年,泰勒為說明現代山脈的起源而提出大陸漂移說。他認為大陸殼象冰蓋一樣緩慢滑動,歐亞大陸南移,受印度半島阻擋而形成帕米爾、喜馬拉雅等強烈褶皺帶;在東南亞,因阻力不大而形成馬來亞島弧。貝克在1911-1928年間發表的論文中多次論證大西洋兩岸山脈的拼合是大陸漂移的結果。 在學術界最具影響的大陸漂移說是奧地利氣象學家魏格納提出的。他為了解釋古氣候的問題:為什麼熱帶的羊齒植物曾在倫敦、巴黎甚至格陵蘭生長,而巴西、剛果曾為冰川覆蓋?1915年,他發表「大陸及海洋的起源」,充分論述大陸漂移的證據。他認為,全世界實際上只有一塊大陸,稱泛大陸。硅鋁層比硅鎂層輕,就象大冰山浮在水面上一樣,又因為地球由西向東自轉,南、北美洲相對非洲大陸是後退的,而印度和澳大利亞則向東漂移了。泛大陸的解體始自石炭紀,經二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的多次分裂漂移,形成現在的七大洲四大洋。 魏格納描述了一幅萊伊爾的漸變論絕對不敢相象和不能接受的海陸構造格局大變動的圖案,因而遭到了激烈的反對和攻擊。30年代初,大陸漂移說已幾乎銷聲匿跡。即使在美國,講授大陸漂移說的教授也會被解聘,可謂逆萊伊爾者亡了。唯一的信奉者位於南半球,因為南美、非洲、印度和西澳冰川分布的事實使人們不得不相信這四個大克拉通原先是相連的,被稱為岡瓦納大陸(或南大陸)。 60年代末,隨海洋地球物理調查的開展,一度沉寂的大陸漂移說以洋底擴張的形式東山再起,這就是板塊學說。不同的是,魏格納的大陸漂移是在康拉德界面上發生的,而板塊學說中的大陸板塊是在軟流圈上漂移的;在魏格納那裡,泛海洋被分裂的大陸圍成若干洋和海,在板塊學說那裡,洋底在洋中脊處擴張在貝尼奧夫帶消減。板塊學說與魏格納相同的是受到了一系列學者來自各方面的反對,不過板塊沒有沉寂,而是迅速成長了。
5. 澳大利亞向什麼方向漂移
澳大利亞大陸進一步飄離南極洲,形成今天的印度洋.而印度洋將成為繼太平洋之後的大洋,所以澳大利亞大陸應該是繼續飄離南極洲的
6. 澳大利亞是不是從南極洲漂移出去的
不是南極洲,是岡瓦納古陸
又稱南方大陸。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南半球超級大陸。包括今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以及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上述各大陸被認為在古生代及以前時期曾經連接在一起。「岡瓦納大陸」是奧地利地質學家休斯(E.Suess)於1885年在《地球的面貌》(The Face of the Earth)一書中提出的。根據印度中部岡瓦納地區石炭紀到侏羅紀的地層——「岡瓦納系」得名。休斯認為,非洲、印度等大陸具有相同的地質歷史和古植物群,過去曾是一個統一的大陸。石炭紀一二疊紀時,南方大陸的大規模冰川活動已由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印度等地發現的冰磧岩所證實。該古陸上發育的大冰蓋,其中心在南極洲東部和非洲南部,冰流由此輻散出去。古地磁資料也表明,當時這一帶靠近古南極,大冰蓋分布於古南緯60°以內。二疊紀時期,南方大陸占優勢的植物群是種子蕨類植物舌羊齒,其分布遍及南美洲、中非、南非、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印度,而在包括北美洲、格陵蘭、歐亞大陸在內的北方大陸則沒有出現這類植物。一般認為,岡瓦納古陸在中生代開始解體,新生代期間逐漸遷移到現今位置。
7. 澳大利亞大陸漂移說
在科學史上,由阿爾佛雷德·羅塔爾·魏格納所創立的「大陸漂移說」可算是歷盡磨難,為人們提供了諸多的思考。
魏格納是德國氣象學家和探險家。1912年,他提出了地殼變遷的大膽假說,即「大陸漂移說」。這一理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被無邊無際的泛海洋所包圍的原始泛大陸。這塊泛大陸由較輕的固態硅鋁層組成,並漂浮在粘性很大的液態硅鎂層上。到古生代以後,泛大陸開始破碎,碎塊在地球自轉和日月潮汐力的作用下,逐漸漂移開來,形成了今天的陸海分布格局。南美洲與非洲本來就是連在一起的,南美洲的東海岸與非洲的西海岸正是它們之間的一道裂痕。
這一石破天驚的理論,立即在科學界炸開了鍋。一些學者積極支持,認真求證;另外的多數學者則堅決反對,猛烈抨擊。直至1928年在紐約舉行的一次地學討論會上,「大陸漂移說」仍被斥為「荒誕的怪論」、「積木游戲」。兩年以後,魏格納在格陵蘭的探險中不幸以身殉職,「大陸漂移說」也從此銷聲匿跡。
20世紀50年代,隨著古地磁學新發現的問世和地球物理勘測技術的廣泛應用,許多支持「大陸漂移說」的新證據又一次擺在人們的面前,才使這一學術在沉寂20多年後得以起死回生,重新活躍起來。此後,科學家們沿著「大陸漂移說」的思路,深入研究,創立了「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大陸漂移說」才徹底站住了腳根。「大陸漂移說」的生死沉浮,給了我們多方面的啟示。其一,真理的光輝遮擋不住。「大陸漂移說」從創立到得到承認,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經受了無數的責難和攻擊,但終究死而復生。
其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大陸漂移說」的生命力在於它產生於實踐,並經受了實踐的檢驗。它的出現,本身就是實踐成果和理性思維的結晶;它的起死回生,同樣得益於實踐成果的支持。如果沒有上世紀50年代對古地磁的測定和地球物理勘測技術在海底考察中的廣泛應用,「大陸漂移說」就可能要面臨更為嚴酷的考驗,經歷更多的挫折。
其三,既有的理論不能作為檢驗新理論的標准。「大陸漂移說」之所以一出生就遭到強烈反對,就是因為當時存在著已成為科學界共識的「大陸均衡說」和「陸橋說」。前者認為地殼只有垂直升降運動,而不可能有水平運動;後者認為在很久以前各大陸之間曾經有過狹窄的「陸橋」,使古代生物可以通過「陸橋」自由來往。那些將「大陸漂移說」斥為怪論的人,正是依據了上述兩種理論來作為是非標准。然而,事實證明,這個標準是靠不住的,依據這個標准得出的結論只能是謬誤。
其四,人數多少也不能作為判斷科學是非的標准。科學史已經反復證明,科學真理最早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而受到多數人的非議。「大陸漂移說」就是如此。因此,在科學問題上,不能採用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尊重少數、保護少數應是推動科技創新的必然要求。
其五,綜合分析能力是科學創新的重要素質。作為氣象學家的魏格納,並不具有比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更豐富的地質及生物學知識,但他卻能把這兩方面的知識聯系起來,並用新的觀念去進行綜合分析,所以能創造出全新的理論成果。
圍繞著「大陸漂移說」的這場斗爭已經遠離了我們,但它給人們思想上的啟迪卻永遠值得記取。
8. 澳大利亞是什麼時候與其他大陸分離的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 1910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偶然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極為相似。此後經研究、推斷,他在1912年發表《大陸的生成》,1915年發表《海陸的起源》,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該學說認為在古生代後期(約三億年前)地球上存在一個「泛大陸」,相應地也存在一個「泛大洋」。後來,在地球自轉離心力和天體引潮力作用下,泛大陸的花崗岩層分離並在分布於整個地殼中的玄武岩層之上發生漂移,逐漸形成了現代的海陸分布。
該學說成功解釋了許多地理現象,如大西洋兩岸的輪廓問題;非洲與南美洲發現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現代生物的親緣問題;南極洲、非洲、澳大利亞發現相同的冰磧物;南極洲發現溫暖條件下形成的煤層等等。但它有一個致命弱點:動力。根據魏格納的說法,當時的物理學家立刻開始計算,利用大陸的體積、密度計算陸地的質量。再根據硅鋁質岩石(花崗岩層)與硅鎂質岩石(玄武岩層)摩擦力的狀況,算出要讓大陸運動,需要多麼大的力量。物理學家發現,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實在是太小了,根本無法推動廣袤的大陸。因此,大陸漂移學說在興盛了十幾年後就逐漸銷聲匿跡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海洋探測的發展證實海底岩層薄而年輕(最多二、三億年,而陸地有數十億年的岩石);另1956年開始的海底磁化強度測量發現大洋中脊兩側的地磁異常是對稱的。據此,美國學者赫斯(H.H.Hess)提出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地幔軟流層物質的對流上升使海嶺地區形成新岩石,並推動整個海底向兩側擴張,最後在海溝地區俯沖沉入大陸地殼下方。
正是海底擴張學說的動力支持,加上新的證據(古地磁研究等)支持大陸確實很可能發生過漂移,從而使復活的大陸漂移學說(板塊構造學說也稱新大陸漂移學說)開始形成。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是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與麥肯齊、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它是海底擴張說的具體引伸。
板塊構造,又叫全球大地構造。所謂板塊指的是岩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也就是說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新全球構造理論認為,不論大陸殼或大洋殼都曾發生並還在繼續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但這種水平運動並不象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發生在硅鋁層和硅鎂層之間,而是岩石圈板塊整個地幔軟流層上像傳送帶那樣移動著,大陸只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據physorg網站2007年11月21日報道,太陽系外發現的巨大類地行星被命名為「超級地球」。「超級地球」引發科學家們研究他們在哪些方面可能像地球的濃厚興趣。最近,哈佛大學科學家們指出,這些類地行星也適用於地球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是指構成地球固態外殼的巨大板塊的運動學說。板塊運動常導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質事件。從本質上來講,板塊決定了地球的地質歷史。地球是我們所知道的唯一一個適合板塊構造學說的行星。地球板塊運動被認為是生命進化的必要條件。
然而,哈佛行星科學家黛安娜.巴倫西亞和她的同事在《天體物理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預測,「超級地球」(其質量是地球的一倍至十倍大)同樣也會通過板塊構造來提供維持生命的必要條件之一。
該論文的作者巴倫西亞稱,「這些超級地球中的一些可能在他們的太陽系中也處於『可居住區域』,這就是說他們離他們的母恆星的距離恰好合適,有液態水存在,因此會有生命。盡管最終只有這些行星的熱和化學進化能夠決定是否他們適合居住,但是這些熱和化學特性卻極其依賴於板塊構造學說。」
通過全面模擬這些具有大片陸地的超級地球的內部結構,巴倫西亞和他的研究小組發現「超級地球」的質量與其板塊與板塊應力值之間的存在的聯系。這些應力值,部分是很慢的,慢慢地改變著地球的地幔。應力值是板塊變形和潛沒(一個板塊沉入另一個板塊的下面)的背後驅動力。因為這些「超級地球」質量比地球大,所以這股驅動力也要比地球大得多。
研究小組發現隨著行星質量的增大,切變力就會增加,板塊厚度減小。這兩種因素削弱了板塊,使板塊減少,這是板塊構造學說中的關鍵部分。因此科學家們稱,「超級地球」很容易滿足板塊變形和潛沒所需要的條件。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板塊構造學說特別適用於更大質量的超級地球。
巴倫西亞說,「我們的研究證明,『超級地球』存在板塊構造運動,即使這些行星上沒有水存在。」
未來,我們可以使用美國宇航局的陸地行星探測者或歐洲航天局的達爾文項目來驗證這些結論。歐洲航天局達爾文項目將由三個天文望遠鏡組成,旨在於搜尋類地行星。
板塊-六大板塊 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細分全球有八個主要板塊:
歐亞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 (印度除外);歐亞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印度除外);
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及印度洋西側;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及印度洋西側;
印澳板塊-印度、澳洲、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印澳板塊-印度、澳洲、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
納斯卡板塊-緊臨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側;納斯卡板塊-緊臨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側;
北美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北美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
南美板塊-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南美板塊-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
南極板塊-南極洲與南大洋。南極板塊-南極洲與南大洋。
此外還有至少二十個小板塊,如阿拉伯板塊、科克斯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等。此外還有至少二十個小板塊,如阿拉伯板塊、科克斯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等。 在板塊邊界的地震發生異常頻繁,將震央—點出即可明顯看出板塊的邊界何在。
板塊之間的邊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嶺、深海溝、轉換斷層和地縫合線。這里提到的海嶺,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嶺。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間有地震活動性海嶺,另名為中脊,由兩條平行脊峰和中間峽谷構成。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嶺,但不在大洋中間,而偏在東邊,它不甚崎嶇,沒有被中間峽谷分開的兩排脊峰,一般叫它為太平洋中隆。海嶺實際上是海底分裂產生新地殼的地帶。轉換斷層,是大洋中脊被許多橫斷層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種簡單的平移斷層,而是一面向兩側分裂,一面發生水平錯動,是屬於另一種性質的斷層,威爾遜稱之為轉換斷層。兩大板塊相撞,接觸地帶擠壓變形,構成褶皺山脈,使原來分離的兩塊大陸縫合起來,叫地縫合線。一般說來,在板塊內部,地殼相對比較穩定,而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則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這里火山、地震活動以及斷裂、擠壓褶皺、岩漿上升、地殼俯沖等頻繁發生。
板塊-板塊邊界 板塊碰撞示意圖兩個板塊之間的接觸帶。板塊邊界是構造活動帶,可分為3類。①離散型邊界,又稱生長邊界,兩個相互分離的板塊之間的邊界。見於洋中脊或洋隆,以淺源地震、火山活動、高熱流和引張作用為特徵。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的中心,由於地幔對流,地幔物質在此上涌,兩側板塊分離拉開。上涌的物質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圈,添加到兩側板塊的後緣上(見地幔對流說)。②匯聚型邊界,又稱消亡邊界,兩個相互匯聚、消亡的板塊之間的邊界。相當於海溝或地縫合線。可分為兩個亞類:大洋板塊在海溝處俯沖潛沒於另一板塊之下,稱為俯沖邊界,現代俯沖邊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緣(見俯沖作用);大洋板塊俯沖殆盡,兩側大陸相遇匯合開始碰撞稱為碰撞邊界,歐亞板塊南緣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帶是典型的板塊碰撞帶的實例(見大陸碰撞)。③守恆型邊界,兩個相互剪切滑動的板塊之間的邊界。相當於轉換斷層。地震、岩漿活動、變質作用、構造活動等主要發生在板塊邊界。板塊邊界的研究是板塊構造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板塊邊界為不穩定地帶,地震幾乎全部分布在板塊的邊界上,火山也特別多在邊界附近,其它如張裂、岩漿上升、熱流增高、大規模的水平錯動等,也多發生在邊界線上,地殼俯沖更是碰撞邊界劃分的重要標志之一;可見板塊邊界是地殼的極不穩定地帶
板塊-板塊運動 板塊全球所有板塊都在移動,板塊運動通常指一板塊相對於另一板塊的相對運動。即符合歐勒定律,就是岩石圈板塊作為統計均勻的剛體在球面(即地球地面)繞一個極點發生轉動(見轉動極),其運動軌跡為小圓。板塊構造學認為岩石圈與軟流圈在物性上有明顯的差別。軟流圈相當於上地幔中的低速層,該層圈中地震橫波波速降低、介質品質因素Q值亦明顯降低,但導電率卻顯著升高。這些都表明軟流圈物質可能較熱、較軟、較輕,具有一定的塑性,是上覆岩石圈板塊發生水平方向上的大規模運動的基本前提。
引起板塊運動的機制是未解決的難題。一般認為板塊運動的驅動力來自地球內部,可能是地幔中的物質對流。新生的洋殼不斷離開洋中脊向兩側擴張,在海溝處大部分洋殼變冷而緻密,沿板塊俯沖帶潛沒於地幔之中。
板塊的移動
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會發生相應的水平運動。據地質學家估計,大板塊每年可以移動1-6厘米距離。
這個速度雖然很小,但經過億萬年後,地球的海陸面貌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當兩個板塊逐漸分離時,在分離處即可出現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東非大裂谷 就是在兩塊大板塊發生分離時形成的。當兩個大板塊相互靠攏並發生碰撞時,就會在碰撞合攏的地方擠壓出高大險峻的山脈。位於我國西南邊疆的喜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萬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塊和北面的亞歐板塊發生碰撞擠壓而形成的。有時還會出現另一種情況:當兩個堅硬的板塊發生碰撞時,接觸部分的岩層還沒來得及發生彎曲變形,其中有一個板塊已經深深地插入另一個板塊的底部。由於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來板塊上的老岩層一直帶到高溫地幔中,最後被熔化了。而在板塊向地殼深處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溝。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溝就是這樣形成的。
板塊運動根據板塊學說,大洋也有生有滅,它可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也可以從大到小,從小到無。大洋的發展可分為胚胎期(如東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紅海和亞丁灣)、成年期(如目前的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與終了期(如地中海)。大洋的發展與大陸的分合是相輔相成的。在前寒武紀時,地球上存在一塊泛大陸。以後經過分合過程,到中生代早期,泛大陸再次分裂為南北兩大古陸,北為勞亞古陸,南為岡瓦那古陸。到三迭紀末,這兩個古陸進一步分離、漂移,相距越來越遠,其間由最初一個狹窄的海峽,逐漸發展成現代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新生代,由於印度已北漂到亞歐大陸的南緣,兩者發生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宏大的喜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東部完全消失;非洲繼續向北推進,古地中海西部逐漸縮小到現在的規模;歐洲南部被擠壓成阿爾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過程中,它們的前緣受到太平洋地殼的擠壓,隆起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時兩個美洲在巴拿馬地峽處復又相接;澳大利亞大陸脫離南極洲,向東北漂移到現在的位置。於是海陸的基本輪廓發展成現在的規模。
什麼力量驅使板塊進行運動呢?
按照赫斯的海底擴張說來解釋,認為大洋中脊是地幔對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質不斷從這里湧出,冷卻固結成新的大洋地殼,以後湧出的熱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殼向外推移,自中脊向兩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擴展,不斷為大洋殼增添新的條帶。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齡是離中脊愈遠而愈古老。當移動的大洋殼遇到大陸殼時,就俯沖鑽入地幔之中,在俯沖地帶,由於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溝。大洋殼被擠壓彎曲超過一定限度就會發生一次斷裂,產生一次地震,最後大洋殼被擠到700公里以下,為處於高溫溶融狀態的地幔物質所吸收同化。向上仰沖的大陸殼邊緣,被擠壓隆起成島弧或山脈,它們一般與海溝伴生。現在太平洋周圍分布的島嶼、海溝、大陸邊緣山脈和火山、地震就是這樣形成的。所以,海洋地殼是由大洋中脊處誕生,到海溝島弧帶消失,這樣不斷更新,大約2~3億年就全部更新一次。因此,海底岩石都很年輕,一般不超過二億年,平均厚約5~6公里,主要由玄武岩一類物質組成。而大陸殼已發現有37億年以前的岩石,平均厚約35公里,最厚可達70公里以上。除沉積岩外,主要由花崗岩類物質組成。地幔物質的對流上升也在大陸深處進行著,在上升流湧出的地方,大陸殼將發生破裂。如長達6,000多公里的東非大裂谷,就是地幔物質對流促使非洲大陸開始張裂的表現。
板塊-假如運動停止 大西洋地區板塊的運動地球的大陸一直在以肉眼觀察不到的速度緩慢移動,運動的動力來源就是地球內部的地幔對流。地幔在地下的緩慢移動,帶動了地表處的岩石也一起運動,每年移動的速度只有幾厘米,但是經過幾百萬年、幾千萬年的運動,就會使大陸漂移到數千千米的遠方。這就是板塊運動學說所描述的板塊運動過程。
板塊運動對地球的影響是深刻的,它改變了整個地球的地形,讓一些地方高聳入雲,讓另一些地方深不見底。板塊運動還導致了地球物質的循環。例如,植物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動物以植物為食。二氧化碳還加強了地球大氣的溫室效應,把地球變成了一個溫暖的行星。其實,大氣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或者溶解在海水中,或者以碳酸鈣的形式固定在地球的岩石中。岩石受到雨水的沖刷後,一部分物質進入海洋,沉積在海底。這部分沉積岩會隨著板塊運動,在海溝位置插入地球內部,最終再通過火山噴發,變成氣體返回到大氣中。除了二氧化碳外,地球上還有一些物質以這種方式在地球的表面和內部之間循環。
但是,假如板塊運動停止了,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呢?沒有了板塊運動,地球上的火山活動、地震以及造山運動幾乎不會發生。這樣,地球原本凹凸不平的地形會因為上億年的風吹雨打,將變成沒有任何起伏的大平原。地球表面環境的雷同使生物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不會有高山物種存在,也不會有深海生物繁衍,只有平原上的生物,以及一些適應淺水環境的生物生活在地球上。不論在地球的什麼地方,物種都是千篇一律的組合。多樣性的喪失令生物界變得很乏味。
板塊地球上的氣候也將發生根本性地改變。沒有氣體二氧化碳通過火山口噴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依然會以碳酸鈣的形式固化,導致溫室效應減弱,地球變得越來越寒冷。
還有更危險的事情發生。根據現在地球磁場產生的理論,如果沒有了地幔對流,地球磁場也將不再存在。這樣,原本被地球磁場屏蔽的宇宙射線將穿透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引起生物界的災難,導致生物大滅絕。當然,也許會有生物在宇宙射線的照射下頑強地活了下來,成為更具生命力的物種,但是這樣的物種肯定不是現在生物界的生物。
板塊運動是否可能會停止呢?地球內部的熱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地球形成時的殘余熱量,另一個是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的熱量。地核的熱量緩慢地向外傳導,穿過地幔和地殼,令地球維持目前的溫度。顯然,地核正在慢慢冷卻,只是這個過程比較漫長。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來自它形成時積聚的塵埃元素,因此元素的量也是有限的。當放射性元素消耗殆盡的時候,這個地下熱源就沒有了。
因此,隨著地核的逐漸冷卻,以及放射性元素全部衰變掉後,地球的內部將逐漸冷卻,驅動地幔產生對流的熱源將不再存在,那麼地幔對流也就停止了。沒有了地幔對流,地表的板塊缺少動力來源,也就停止了運動。如果數據顯示,在地球壽終正寢之前板塊運動就將停止,也許人類要考慮提前搬家到其他星球了。
9. 大陸如何漂移的
誰能想到,茫茫大地,堅實的岩石圈,竟可以像巨大的輪船一樣千里漂移,而且,至今這種漂移也沒有停下來。
地球科學家已經證實,大約在2億年前,地球上的大陸彼此相連,構成一個統一的超級大陸。當時,大西洋還沒有出現,北美東岸的紐約、華盛頓等地緊接著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西緣,而我國西藏的南部則是一片茫茫大海,印度次大陸在萬里之外的南大洋中與南極洲緊緊相連。
不久,這個超級大陸解體了,美洲相對於歐洲、非洲越漂越遠,它們之間形成的大西洋慢慢地擴張。隨後,印度次大陸從南極洲動身北上。這「艘」長途旅行的「巨輪」,漂洋過海上萬千米,一頭撞到正在向東漂移的亞洲大陸上,「船頭」被撞得變了形,逐漸地隆起,把原來海底的沉積物撞得皺皺巴巴,使得那裡的地殼破裂,深部的岩漿上涌,形成了花崗岩和變質岩,巍峨的喜馬拉雅山橫空出世。北漂的印度次大陸到現在還收不住腳,至今還一個勁地向北推擠著!
「大陸漂移」學說的創立者德國科學家魏格納
關於這個學說,在20世紀一二十年代,人們只能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間接證據,因此,長期以來,經典的大陸漂移學說遭到非難和攻擊,它被斥為荒謬的理論、不切實際的幻想。一些美國地質學家說過,那時你若在美國承認自己相信這一學說,就根本當不了大學教授。
直到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領域中的一些情況才發生了變化。由於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方面的大量發現與深入研究,相繼出現了海底擴張與大陸板塊構造學說。它們大大地推動了地球科學的發展。在短短幾年內,大陸漂移的概念已經從「荒誕的邪說」變成了可信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