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悉尼歌劇院是典型的薄殼結構嗎
是的,悉尼歌劇院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
悉尼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位於悉尼市區北部,是悉尼市地標建築物,由丹麥建築師約恩·烏松(Jorn Utzon)設計,一座貝殼形屋頂下方是結合劇院和廳室的水上綜合建築。歌劇院內部建築結構則是仿效瑪雅文化和阿茲特克神廟。該建築1959年3月開始動工,於1973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交付使用,共耗時14年。
悉尼歌劇院是澳大利亞的地標建築,也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薄殼結構是建築學上的術語。殼,是一種曲面構件,主要承受各種作用產生的中面內的力。薄殼結構就是曲面的薄壁結構,按曲面生成的形式分為筒殼、圓頂薄殼、雙曲扁殼和雙曲拋物面殼等,材料大都採用鋼筋和混凝土。
『貳』 澳大利亞中悉尼歌劇院的資料(最好有圖片)
悉尼歌劇院位於澳洲悉尼,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已成為悉尼市的標志性建築。該歌劇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該劇院設計者為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BennelongPoint),其特有的帆造型,加上悉尼港灣大橋,與周圍景物相映成趣。
英文名稱:SydneyOperaHouse地理位置:澳大利亞悉尼市貝尼朗岬角歌劇院規模:悉尼歌劇院整個建築佔地1.84公頃,長183米,寬118米,高67米,相當於20層樓的高度設計師:約恩·烏松(丹麥)悉尼歌劇院,SydneyOperaHouse,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首府悉尼市貝尼朗岬角。這座綜合性的藝術中心,在現代建築史上被認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亞的象徵性標志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靈魂,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悉尼歌劇院隨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悉尼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與周圍景色相映成趣。悉尼歌劇院是從20shi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徵求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JornUtzon的設計屏雀中選,共耗時16年、斥資1200萬澳幣完成建造,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悉尼歌劇院彩券。每年在悉尼歌劇院舉行的表演大約3000場,約二百萬觀眾前往共襄盛舉,是全界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之一。歌劇院白色屋頂是由一百多萬片瑞典陶瓦鋪成,並經過特殊處理,因此不怕海風的侵襲,屋頂下方就是悉尼歌劇院的兩大表演場所—音樂廳(ConcertHall)和歌劇院(OperaTheater)。音樂廳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由澳洲藝術家Ronald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GrandOrgan),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Mechanicaltrackeractionorgan),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洲木材,忠實呈現澳州自有的風格。
總體情況
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第一組殼片在地段西側,四對殼片成串排列,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內部是大音樂廳。第二組在地段東側,與第一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規模略歌劇廳。第三組在它們的西南方,規模最小,由兩對殼片組成,裡面是餐廳。其他房間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內。整個建築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寬97米的大台階。車輛入口和停車場設在大台階下面。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灣,三面臨水,環境開闊,以特色的建築設計聞名於世,它的外形像三個三角形翹首於河邊,屋頂是白色的形狀猶如貝殼,因而有「翹首遐觀的恬靜修女」之美稱。
場館組成及配套
歌劇院整個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並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岩石基座上,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面向海灣依抱,最後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看上去很像是兩組打開蓋倒放著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鋪蓋,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像豎立著的貝殼,又像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那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製件,用鋼纜拉緊拼成的,外表覆蓋著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據設計者晚年時說,他當年的創意其實是來源於橙子。正是那些剝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啟發了他。而這一創意來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劇院前,供遊人們觀賞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偉大構想
『叄』 為什麼悉尼歌劇院的屋頂要建成貝殼形狀呢
悉尼歌劇院的貝殼形屋頂不僅是為了美觀,同時它還有非常好的抗壓性能。就像貝殼是一種凸的曲面拱形薄殼結構,是海洋中的一些軟體動物身體的外殼,可以起到保護這些動物的盔甲的作用,貝殼主要由石灰質成分構成。這是一種脆性材料,用錘子輕輕一敲,便能將貝殼擊碎,但如果將重物壓在貝殼上面,貝殼卻能承受很重的壓力而不碎裂。這說明,貝殼的拱形薄殼結構有良好的抗壓性能。那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製件,用鋼纜拉緊拼成的,外表覆蓋著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
『肆』 悉尼歌劇院建築風格簡要介紹
它的建築特色簡而言之就是像在風浪中鼓帆前進的巨型帆船,又像漂浮在悉尼港灣海面上的潔白貝殼,這就是悉尼歌劇院的外觀。
這棟建築物的形狀實際上參照了一個被撥開的球體的扇形部分。悉尼歌劇院是多數人能從圖片上認出來的少數現代建築之一。對許多人來說,它幾乎成了澳大利亞的象徵。
悉尼歌劇院是澳大利亞的地標建築,也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魂魄,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悉尼歌劇院隨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
從遠處看,悉尼歌劇院就好像一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帶著所有人的音樂夢想,駛向蔚藍的海洋。從近處看,它就像一個陳放著貝殼的大展台,貝殼也爭先恐後地向著太陽立正看起。
(4)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什麼形狀擴展閱讀:
悉尼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與周圍景色相映成趣。悉尼歌劇院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徵求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約恩·伍重的設計屏雀中選。
建設從1959年3月開始,直至1973年10月竣工,斥資1億零200萬澳大利亞元完成建造,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大利亞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悉尼歌劇院彩券。
音樂廳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
由澳大利亞藝術家Ronald 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大利亞木材,忠實呈現澳大利亞自有的風格。
『伍』 悉尼歌劇院的建築特點和功能
特點:
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灣,三面臨水,環境開闊,以特色的建築設計聞名於世,它的外形像三個三角形翹首於海邊,屋頂是白色的形狀猶如貝殼,因而有「翹首遐觀的恬靜修女」之美稱。
建在巨型花崗岩石基座上,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
功能:
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
第一組殼片在地段西側,四對殼片成串排列,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內部是大音樂廳。
第二組在地段東側,與第一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規模略歌劇廳。
第三組在它們的西南方,規模最小,由兩對殼片組成,裡面是餐廳。
其他房間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內。
(5)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什麼形狀擴展閱讀:
據設計者晚年時說,當年的創意其實是來源於橙子,正是那些剝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啟發了他。
這一創意來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劇院前,供遊人們觀賞這一平凡事物所引起的偉大構想。
『陸』 悉尼歌劇院的特點(越短越好)
你好。悉尼歌劇院是澳大利亞的象徵性標志,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歌劇院整個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
悉尼歌劇院最重要的特徵是雕塑性的外形,據設計者伍重晚年爆料其設計構思源於切開的橙子,為了迎合造型,在結構設計選型和功能廳堂、音質設計方面造成了很大浪費,期間費了許多周折。在網上的介紹很多,下邊幫你摘述一些,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第一組殼片在地段西側,四對殼片成串排列,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內部是大音樂廳。第二組在地段東側,與第一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規模略歌劇廳。第三組在它們的西南方,規模最小,由兩對殼片組成,裡面是餐廳。其他房間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內。整個建築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寬97米的大台階。車輛入口和停車場設在大台階下面。
歌劇院白色屋頂是由一百多萬片瑞典陶瓦鋪成,並經過特殊處理,因此不怕海風的侵襲,屋頂下方就是悉尼歌劇院的兩大表演場所─音樂廳和歌劇院。音樂廳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由澳洲藝術家Ronald 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Grand Organ),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洲木材,忠實呈現澳州自有的風格。
歌劇廳較音樂廳為小,擁有1547個座位,主要用於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內部陳設新穎、華麗、考究,為了避免在演出時牆壁反光,牆壁一律用暗光的夾板鑲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產的黃楊木和樺木製成;彈簧椅蒙上紅色光滑的皮套。採用這樣的裝置,演出時可以有圓潤的音響效果。舞檯面積440平方米,有轉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兩幅法國織造的毛料華麗幕布。一幅圖案用紅、黃、粉紅3色構成,猶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藍色、綠色、棕色組成,好像一彎新月隱掛雲端,稱「月幕」。舞台燈光有200迴路,由計算機控制。還裝有閉路電視,使舞台監督對台上、台下情況一目瞭然。